《贞观政要》卷3任贤诗解1房玄龄报知遇之恩尽心公正但求诸己

字数:234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0-01 00:58:45 更新时间:2022-10-04 21:10:03

楼主:牟向东  时间:2022-09-30 16:58:45
《贞观政要》卷3任贤诗解1房玄龄报知遇之恩尽心公正但求诸己

题文诗:
房玄龄也,齐临淄人.初仕隋朝,为隰城尉.

坐事除名,而徙上郡.太宗徇地,之于渭北,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

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遇知己遂,

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

房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

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

府之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之,考功郎中.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与,

巢刺王以,杜如晦及,房玄龄为,太宗亲礼,

甚所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杜,并遭驱斥.

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密召,玄龄如晦,

令衣道服,潜引谋议.事平太宗,及入春宫,

擢拜太子,左庶子也.贞观元年,迁中书令.

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

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

尽心竭节,一物不失.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

无隔疏贱.论者称其,为良相焉.十三年加,

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

频抗表辞,位诏不许.十六年乃,进拜司空,

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以年老请,

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

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毋让;

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

追思王业,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

以自喻也,因赐玄龄,由此可见,称类如此.

【原文】
房玄龄①,齐州临淄②人也。初仕隋,为隰城③尉。坐事④,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⑤。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⑥,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⑦,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⑧。玄龄在秦府⑨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⑩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

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注释】
①房玄龄(579 — 648):名乔,字玄龄。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②齐州临淄:即今山东淄博市。
③隰(xí)城:在今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南段,黄河支流昕水上游。
④坐事:因犯律令而获罪。
⑤记室参军:官名。唐制,掌军府表启书疏之职。⑥潜相申结:暗中交结。
⑦记室:古代官名。《后汉书·百官志一》:“记室令史,主上表章,报书记。”按东汉官制,太尉署官有记室令史,太守、都尉署官有记室史。后世诸王、三公及大将军幕府也设置记室参军。
⑧考功郎中:唐制,掌管百官功过善恶的官职。
⑨秦府:即秦王府。太宗即位前封为秦王。
⑩谮(zèn):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端揆(kuí):指宰相。因宰相居百官之首,故称端揆。
匡弼:辅佐的意思。
【译文】

房玄龄,山东临淄人。在隋朝为官时担任隰城的县尉。后来因为一件事情被革去官职,派遣到上郡为官。一次,唐太宗到陕西巡游,房玄龄听说后就到军营门口拜会。唐太宗对他一见如故,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蒙受知遇之恩,决心涌泉相报。当时,每次打了胜仗,大家都忙着各处搜集财宝,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他多次担任秦王府记室,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十几年,都担任记室一职。当时的太子和巢刺王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心怀嫉恨,就在唐高祖面前恶语中伤,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遭到了打击排斥。后来太子发动叛乱,李世民秘密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的衣服,派人暗中将他们带入内宫商议对策。叛乱平定之后,李世民成为东宫太子,就请房玄龄担任太子左庶子。

贞观初年,李世民提升他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又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同时,命他撰写国史,封为梁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房玄龄为官兢兢业业,负责百官的任命,责任重大,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在政务上出现半点闪失。他待人宽厚,胸襟宽阔,看见别人比自己出色,也从不嫉妒。他富有才识,撰写的国史文采出众,审定的法令宽容公平。他在德行方面也为人称道,对人从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因此被众人赞誉为良相。贞观十三年,他又被尊为太子少师。房玄龄担任宰相之职共有十五年,其间,他多次上书辞官,唐太宗都未允许。贞观十六年,他又被封为司空,仍然总管朝政,著述国史。不久,房玄龄又以年老为由,提出辞官,唐太宗派使者回复 ,上面写道:“你担任丞相这么多年了,很多大事我都能够放心地交 给你处理,假如没有了你这个良相,我就像失去了双臂一样力单势薄。如果你的精力允许,就不要解甲归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了,再上奏告诉我也不迟。”看过这封言辞恳切的信,房玄龄终于打消了辞官的念头。后来,唐太宗回顾艰难创业的岁月,良臣辅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勋,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威风赋》赐给房玄龄,由此可见他们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