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中仁与礼之间的关系

字数:2543访问原帖 评论数: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0-15 02:51:42 更新时间:2022-10-16 00:04:17

楼主:ty_赵靖711  时间:2022-10-14 18:51:42
儒家思想的来源是“周礼”,周礼是周公姬旦创造的。
孔子一生是周公姬旦的精神追随者,孔子自认为一生都是在宣扬周公的思想。
孔子一生对周公是“述而不作”。
孔子自认为自已是史学家,“后世知我者《春秋》也,后世罪我者《春秋》”。
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宣扬自已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儒家的二个核心思想是:
第一:“仁”
第二:“礼”
“仁”的含义是爱人,就是爱护他人,尊重人的生命及尊严,坚决反对杀害生命的行为,甚至反对
把“土俑”随葬,因为践踏了人的尊严。
儒家的“仁”是指爱人、但不是无差别的爱人、这一点明显区别于现在西方的无差别爱人。儒家的爱人是有小圈、中圈、大圈、首先是妻、子。其次是父母兄弟、再次是亲戚朋友、再扩而广之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老及人之老”、爱人是有边界的、爱族人、此所谓“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非常讲究“华夷之辩”。
“礼”的核心就是责任与秩序
“礼”的责任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责任。“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反过来“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为寇仇”
在儒家“君”与“父”同等重要
“父待子以慈,子待父以孝”,反过来“父不慈,子不孝”是正当的。父亲要尽到父亲的责任,子女要尽到子女的孝道。如果父亲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子女可以对父亲不行孝道,可以不认父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不是儒家思想。是法家思想。如果君王无正当理由要臣子死亡,则是乱命,可以不遵守,甚至反对。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
清未时期,慈禧下令向西方列强宣战,李鸿章等人认为是朝廷的乱命,拒不遵守,并提出“东南联保”,是符合儒家教义,是有其理论基础,朝廷事后也没有秋后算帐。
荀子认为人性“恶”
基督认为“世间没有一个义人,一个都没有,哪怕对世人存一点善的念头,都到不了神的身边。
只有对人性的彻底失望,才能向神靠近,作个善人。
基督对人性的理解与荀子是神通的。荀子认为只有认识到人性之恶,才能通过努力达到人性之善。
基督对人的救赎是通过向神忏悔改过,通过神来完善自已的善。荀子对人性的救赎:第一、国家的法规的强制匡正,第二:老师的教育及自我的学习,第三:圣人的教化,社会的价值取向的风气,第四:自我的反省,通过以上四点,才能”去恶向善”
一个人对国家法律不遵守,蔑视法律的人一定不是好人
一个不尊师重教,不学习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好人
一个心中没有好的榜样,一个身处不正当价值取向社会中,很难成为一个好人。
一个骄傲狂妄的人,不知道反省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好人。
荀子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论,认为一个人如果天生善良,那就不用法律,不要学习,不要圣人教化。让一个人自由生长,不出意外,很难出现一个善人
荀子说出了人性的本质,但是后世人很难在心里接收该观点,不讨人喜欢,而后世统治者更是反对。
荀子反对世间有天生的圣人,人人可能通过学习等方法求圣。后世统治者也要通过自我修养才能成为善仁之人,君主也是修德配天命,也不是理所当然得享天命,这是后世统治者反对荀子的原因。
荀子主张“天人分相”,打破了统治者的神秘面纱。
荀子生前有二个弟子,是李斯和韩非,这二个人只学到荀子的人性“恶”,走向法家,以更大的“恶”来对待人之“恶”,却不知道人可以通过修为来“去恶向善”,这二个弟子没有学到荀子学说的精髓。
由于荀子学说的不讨喜,在明代以后荀子就从孔庙中退出。在后世甚至被列为禁书。
中国历史以唐朝为界,唐中期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至唐未以后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荀子学说是一把利剑直指人心,就像基督一样,知道人心有多坏,才会向自我救赎,经过修养,去恶向善。
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论断讨喜,深得广大民众欢心,掩盖了深层的矛盾,营造了一片欣喜的气氛,麻痹了人,让人看不清很多事情
孟子的“人性本善”论虽然讨喜庆,但由于孟子的立场是真正的儒家,讲人民的权利,具有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是中国最早的“人权高于主权”思想,也非常让统治者恼恨,朱元璋曾说过“幸好孟子死了,否则我要诛他九族”
儒家思想认为革命是正当的。孔子认为诛杀夏桀,商纣是正当行为,因为他们德不配天,所以是革命。
商代统治者认为天命是永恒的,是上天给予的,是天上的太阳,永远不会灭。
周礼提出了“以德配天”,天命是要用自已的德行来配的,如果自已的德行不够,天命是会转移的。周人认为自已消灭商纣王是正当行为。
儒家继承了周礼的“以德配天”,这一思想对历朝统治者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这是至孔子创造了儒家学说之后,有四百年历代统治者不用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儒家的“礼”强调了君臣双方的责任及义务,虽然对臣下有很多要求,同样对君王也有要求,而这对君王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这也是历代统治者不用儒家思想的原因
董仲舒篡改了儒家思想,为了权势,迎合了汉武帝。有以下几个对比:
荀子认为“天人分相”,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
儒家认为“以德配天”,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
儒家的“礼”是双方都有责任及义务,董仲舒提出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明显违反了儒家教义。
董仲舒明显篡改了儒家思想,为什么反对的人不多?因为汉武帝让儒生当官了。
秦乱以来,法家的危害大家有目共睹,儒家的威力也是有目共睹,所以汉代统治者不用法家,也不敢用儒家,但儒家在民间影响力太大了,司马迁对孔子推崇备至,认为孔子至圣,这也是当时民间的态度,我们现在知道司马迁的态度不是当时官方态度。
儒家在反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让汉初统治者胆寒,所以汉初统治者提出黄老之说以统治天下,但天下儒生太多,对王朝始终是个威胁。
汉武帝用董仲舒篡改了的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生进入了统治阶层,作为交换,儒生也默认了董仲舒篡改了的儒家思想,这是儒家群体的第一次堕落。
儒学第二次堕落是南宋朱熹等人提出的理学,理学更侧重于道德层面的,对女性有更大的人性伤害。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按孔子的理论:如果失节是主动的,不可原谅,但是失节是被迫的,是可以原谅的。
朱熹等人强化了君权,彻底成了王权的走狗,丧失了儒学的精神独立性,将儒学神秘化,庸俗化,佛学化,绝对化,:存天理,灭人欲。
人欲是人的天性,适当的人性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基础
理学的提出是对儒学一次重大的阉割。
理学的所提倡的“气节”由于丧失儒学的根本教义而变得迂腐,固执,可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