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林论艺术 (十八)

字数:1779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0-21 18:14:58 更新时间:2022-10-22 18:36:53

楼主:13511162319  时间:2022-10-21 10:14:58
雷家林论艺术

(十八)







写在前面的话,我在近十年在新浪微博写下许多有关艺术的文字,后来整理到博客,现在把它们集中起来,方便诸位阅读。


高克恭《云横秀岭图》以米点皴法写北国云山

高克恭《云横秀岭图》欣赏。高克恭与赵子昂齐名,有北高南赵之称,作为汉化回人,高氏深得中国画南宗精髓,其山水从米氏云山中发展而来,更加细谨严整,所图山水烟云变灭,苍润迷蒙。有北山之雄伟气象,有江南的灵动风致,这与其生活两地有关,也反映到自己的画作里,董源巨然的精神亦渗透其中。
米芾虽然在书法上成就高,但其在绘画上的影响大得多,由于姓氏的天然优势,所创“米点皴法”对于画之南宗影响深远的,他的这种“云山戏墨”作派源自唐五代王洽、法常等人的革新精神,当然源于王维水墨为上,讲究诗意,文学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精神。米芾未能留下自己的真迹,只能从其儿子的作品中获二手的现实,但看米友仁的一些作品,米点皴十分的隐含朦胧,并不明显,多图平缓的江南景致,特别潇湘云烟之景致,看起来如无色的水彩画,那种风范如秀丽的吴娃,柔美动人。作为胡人的高克恭先生则融合两者之长,用南派之皴法却写北国雄浑的山川,骨力雄逸,如苏轼评书法的高境是刚健中含婀娜。
在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中,雄浑高峻的大山同样是主峰为皇,有低小的次峰护卫,此为中国画之套路,中间同样是烟云锁其腰显高耸之势,峰头米点树木密布,有时画了树干,山下平坡上有林木郁然,有云烟的参入而若隐若现,泉水从土石坡间流下,经过小桥,流入小沟,小沟两岸杂树森然,用多种古法为之,左岸有一凉亭翼然隐在林子后,这使你想到倪高士常有的套路。
与小米的《潇湘奇观图》相较,此图用纵势,意在高耸嵯峨,雄浑坚挺,同时又在表层上蒙上一层秀美,其中的横云不在广阔,而在高峻。高氏的作品是米点皴法的丰富化与深入化,其融合南北两宗之法使高氏作品成为不可多得的元代绘画精品与经典,确立与赵子昂南北相抗的地位。(博客发文时间2014—5.12)


南唐情色与谍报的《韓熙载夜宴图》

已经有很多人写这幅著名的谍报图了,包括陈丹青先生。按理,这幅画只是为南唐末代皇帝李煜提供的情报图,了解北方来的大臣是否可用,并不曾打算成为一幅与其它画师相比的艺术场景图,不幸地是,此图成为一幅流动的,有连环画一般的古代夜宴生活场景,看过唐之张萱、周舫的作品,知道此图的气象与大唐相距有点远,所图的女子没有那么的丰盈饱满,瘦弱得多了,但大唐的遗韵还是保留着的,文化生活的风格同样保留着。
以画师来做谍报工作,是一种无奈,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现在的针孔摄像设备,谁知顾闳中的手段非常的高明,目识心记的本领非常的强,构成一个有节奏的画面非常的巧妙,这幅谍报图因而同时成为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
作为横式游目聘怀的长卷,从左到右,分别是听琵琶独奏、观舞、短暂休息、品歌(一歌伎独唱,五女子伴奏)最后是曲终人散。
乐舞是此图的主题如一根红线穿过:听琵琶弹奏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当然弹琵琶者还是土豪的女子,还没嫁着商人妇或天涯流落,所弹之音同样是大珠小珠落玉盤,只不过没有哀怨,是平和温馨的,此时的主人还有点正襟危坐,衣冠楚楚,着黑罗衣,其他的客人仕女神情姿态各异,注意焦点多在弹者身上,弹者身后的屏障图有流水高山与山石青松,仿佛与其所弹之乐相合拍,屏障同时看出老韓的艺术品味与情怀。屏障的设置可谓十分的高明,不仅让人读出更多的内含,同时成为一个片段的间隔,过渡到下一个章节。
第二章节是观舞,此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老韓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亲自为舞者击鼓,黑色罗衣去掉一层,露出浅黄的罗衣,神情十分的萧散而高亢,沉醉在艺术的体验之中,忘怀一切,或者明知有无数眼盯着他,却故意不知。舞者之舞又让人想起“初为霓裳后六么”句子来,此图像片段不仅是一个有唐朝余韵的生活场景的记录,亦是大唐风范的追忆。
此时再往左视有银烛高照了,点醒画面一个夜字,中国画的夜色本来就是象征与写意的,只一具烛火出现就够了,好比京剧里常出现的夜的场景,有时连烛都省掉,全用动作。此烛隔开下一个片段,此时的老韓击鼓累了,在仕女的环拥下在床榻上作短暂的休息。
接着下来的屏障转到下一章节,老韓坐在太师椅上,罗衣解带,袒胸露腹。此时的韓公完全是放浪形骸之外,神情如入五云之中,十分的自在逍遥,仿佛离了险恶的人世一般。此是古代艺术家的解衣磅磗的作派了,当然主人只是欣赏者,一爱伎近前唱着甜美的歌,五个仕女吹笛伴奏着。五女吹笛是图中艺术性十分精华的部分,所图女子虽然并排坐却姿态各异,有向有背,在不断地转动中,生动活泼。线条十分的流畅飘逸,所图女子之相如仙女一般的美丽。此五乐女的神采一至影响后世的画家,你从徐悲鸿、陈逸飞、方君璧等人的作品(虽然是油画)中找到传承的风范迹象。
曲终人散时,世上无不散的相聚,此时主公的心情,从一个女子的悲伤哭泣表露出来,依依惜别,一个欢乐的派对就此散场,真是人生如梦啊。
偷窥画家顾闳中用图完成自己的使命。所图的画面虽然香艳温馨,是土豪家常有的浮华世界,钟鼎美食,歌舞欢乐,或者醉生梦死,不知今夕何夕,虽然情色意味浓郁却不过分,看上去只是温柔乡,有点洁雅而不粗俗,图中的观舞听乐者个个温文尔雅,这与主人的节操口味相关,当然,故作放浪形骸是因为一个险恶,伴君如伴虎的社会环境,这样才是豪杰纵情沉醉温柔乡的原因。历代的南朝是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此图的场景是假装的,虽然,南唐的弱势社会形势仍然可从此图中窥视一番真相。
此图因后人不断的摹仿而永恒,如同“一江春水向东流”诗句,但红尘往迹,却过眼云烟,不着痕迹。(博客发文时间2014—5.13)





李唐《采薇图》所表达的故国之思

宋代南渡的画人与南渡的诗人一样,有北定中原的雄心又有现实严酷而退隐失落的矛盾心理,南渡后李唐画了《采薇图》、《晋文公复国》、《胡笳十八拍》等作品,寄意遥深,但更多的是《清溪渔隐图》那种渔樵烟雨,山色空朦,水墨淋漓之类作品,写尽失意惆怅之余的淡定心境。强过隔江犹画胭脂色的画人。
有的艺术品能够让人开心浪漫,或者快乐,主要是内容与形式而言,如果多买胭脂画牡丹或美人图,当然会有众多的欣赏者,但总有一些严肃深沉的作品,李唐的《采薇图》便是这种有思想内含的画作,表达画者南渡后的忧愁惆怅心理,历史上的伯夷叔齐对于改朝换代是采取抵触情绪的,实际上历代的城头变幻大王旗时,有人归顺,有人隐居,有人归天,成为一个十分正常的保留节目。
图中的两高士处险绝的悬崖峭壁,随意坐在一块平缓的岩石上,上有几株古树护持,一竹器容具是其采野菜的工具置于岩上,岩下远处有溪流回环,所谓“江流曲似九回肠”吧,表达画中主角的心理。高士所背靠的峭壁之用大劈斧皴法,呈现出的岩石肌理,借以表达画中主角的坚毅与沉着,白衣的伯夷叔齐用深沉的墨与色衬出亮度显示其高洁之意。作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最终的结局不好,却成为历代遗民的精神寄托。
李唐那些雄浑的北国风光不再出现在画面,代之以失落的历史往迹来抒发自己故国之思,有时靠画画生存都不重要了,只求心理的慰藉与平衡,当然除了心理失落所图内容变化外,所处的环境也改变其所绘的景致,江南烟雨成为主要描写的对象,确实没有雄浑的大山了,但情感也变得深沉细腻起来,这时的画家是老了,不复有图壮丽的激情,而只有画平缓优美的一派江南,以图放松自己,借此来渲泻心中淡淡的忧愁。(博客发文时间2014—5.22)




宋代《四美图》画的哪四个美人

古代通俗的四大美人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分别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但此四大美人之说按纪连海的说法是:此四大美人的集合出现在元代之后,理由是《三国演义》出现在元代之后(《三国志》里无貂蝉),而在平阳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所图美人别是: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

宋代《四美图》为故宫原藏品,现为美国私人藏品,所图四美人三人向一人背,着唐时装束,一衣绛色,一青衣,一素缟如韩国服,一绿衣,皆披帛襦裙,手持器物,意态闲雅,雍容华贵。面部用粉强调头髂、鼻子与下巴部分,有浮雕的立体感觉。与唐之的仕女丰满程度有别,只能是唐风的余韵了。

为什么是四个,“四”的数字在古人中用得频繁,岁有四季,佛说四大皆空,诗句以四句为一章节,东西南北四方,四实为吉祥圆满之数,今人以为不吉如“死”,难道今人智慧不如古人?实际上在早期中国绘画里,如唐代的仕女图中,如《捣练图》里是四人一组的,捣练者四人,展练者四人,呈环形运动状态,《四美图》有同样的倾向。

后代约定俗成的四大美人个个是倾国倾城,西施还是最早的间谍,貂蝉也是,“美人计”的战争力量有时胜百万大兵,想来后世会乐此不疲地用它。(博客发文时间2014—5.23)


王蒙《春山读书图》里展现出元代文人情怀

王蒙《春山读书图》画一山麓松林掩隐数椽茅屋,有士人读书其间,山下水湄一凉亭,高士几人看山赏水,背景山峦用解索皴和渴墨点苔,山顶湿润浓墨点染,蓊郁苍然,如着帽一般,近景松林密茂苍茫,山石散落,境界幽深。王蒙用笔得力其外公赵子昂,书法亦佳,笔力扛鼎,其画往往望之郁然而深秀。

对于元代的士人来说,归隐山林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天下为少数民族之天下,人有几等,南人最下,故除了逃至林下水边,白云满屋的环境里外,再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便是作个画人,象黄公望,最终身不得善终,可见当时社会的险恶。

在山林里以图书老此身,是一种快乐,亦是一种无奈,似乎诸位杰出者,都得作个陶靖节一般,个个来个“流水桃花古洞春--万株松下一身闲”的隐士生活。这在元代社会是十分严重的,只要看一下中国古代的历史,除五胡乱华那一段外,最惨的算元代了,清代虽然亦是如此,好在那些王者还识得汉文化,网开一面,比元代在程度上轻一些。

当然清人知道只作文字考据比较安全,实际上仍然是文化难以兴起,或者有点不正常。不管如何,在元代民族的高压过分严重是清代不能比的,亦让艺术滑向淡雅的水墨为上的境地,山林文人画得到兴起。

在元四家中,王叔明的画仍然算得上重技法的,山石苍松画得坚实细谨,有时密密麻麻的,黄公望、倪云林、吴镇则是更加写意得多了,也许深入山林的元代画家其实不少,可以说多如牛毛,因为是真正的隐士嘛,故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只少数的几个画家代表着他们,代表他们的心理,愁绪,失落,无奈--

历代的山林隐者往往在一个朝代的末世才会大量出现,而在元代似乎是整个一个朝代便是如此,有时候王朝不治不公的代价会获得得艺术上的富产,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便是失失便是得,故一切成败得失均用平常心看待方是正理。(博客发文时间2014—5.24)


张旭与怀素的草书展示的唐朝浪漫精神

在书法的历史上,尽管唐朝是属于尚法的(与晋之韵,宋之意相较的),堂堂正正的书法风格是主流,出现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诸楷书大家,但同时出现有张旭与怀素这样的另类风格,比之晋代风流有过无不及,他们的浪漫与时代的风尚又是非常的紧密。当时的剑术亦影响书家的灵感与激情,或者剑术是武术,书法是笔阵,精神内骸相同,只是形式有异罢了。当然还有酒精的作用,这些风尚是从晋代传来的,在唐朝却是渗和了一个繁荣时代,伟大时代的豪气,也就是同是风流放浪,晋尚是气量小点,唐时的却是大气得多,你从张旭怀素的作品中可以体会这种不同,张芝草圣,从其留传下来的作品看,仍然严谨而不十分的奔放,只有在唐朝,书家的情怀才彻底地放开,那种浪漫情怀,与李白的诗文一个作派,夸张到白发三千丈的地步。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此语不虚,艺术的英雄或水墨的英雄恐怕是同一原理,当你处向上的时代时,你会高亢,会张扬,会博大,会拓展,精神激越,故在你的作品里会有所反映,而你处的社会偏安一隅时,气局小了,或者干脆说英雄气短算了,时代一旦陷入窝囊,你的激情也难雄浑。所以书家作品非一人之力,时代社会同时在作用,或者叫综合实力所铸成。所以任何行业的英雄是顺势而为。

上天总会选好其代理人,展示其的气度与风尚,所以有张旭怀素的出世,代表有唐之书法的浪漫风尚,伟大格局,如同诗中有李杜,或后期小李杜,文有韩柳,楷书有欧颜,草书便是张怀,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张旭是地方官员,钱怀素是僧人,他们的身份不同不影响其同沾时代风尚而张扬之,出现大同小异的草书风情。艺术是前代图式的修正,在前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但能进到多少步,个人的杰出外,就是时代的风尚能提供多少正面的因素,或者能沾多少时代之光是有一定的度量的。

伟大时代来临后,为何是张怀,而非马牛,王谢,或者其它,告诉你池水尽墨与写芭蕉的故事能说明个人的努力同样是重要的,也就是综合力量中,个人的用功占了一项,千万个精子中,总有一个奋力杀出,成为一个人,在母胎铸成,其余的是失败者,这里是说个人的努力同样的重要,或者是天竞总是择优罢了。今天是电脑的时代,书写的实用性更加的淡薄,能够坚持其实很不容易,汉字圈同样在缩小,故生存较之古代更加的不容易,当然坚守者是有的,需要的是坚毅与恒心。

张旭《古诗四帖》代表其风格水准,如众星之列河汉,如天马行于宇空,动如游龙,静若处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此处无贬意),不变如何能超越前人,为唐之风度气象立威,如此连绵不拘成法的线条,带有仙气的诗章,与疯癫的自由状态下的行笔结果,恐怕是后人难以超越的,怀素、杨凝式、应该只是雁行而已。

怀素书法欣赏。《论书帖》作品较《自叙帖》更入晋人格,不落于常人以为的那种狂怪、纵放。米元章以为草书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怀素之书,并非只有自叙帖那种惊风激电,亦有舒和平淡的如《圣母帖》《律公帖》。书家之风神由来一半是人一半是天,长年食芭蕉叶(用蕉叶习字)万里访名公,并游历江山,气质自变。

《自叙帖》一扫怀素原有的晋人风尚,进入唐朝格局开张大气,奔腾激电,惊蛇游龙的神奇境界。(博客发文时间2014—5.25)

婴戏图里的中华文化内涵--儿童节献文

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人的性善论是西方性恶论相左的。婴儿虽然是无数精子从母胎里拼杀而出,天生有奋斗精神,但刚出炉时的新鲜无邪与稚拙,或者是赤子之心,可爱可怜的风姿,是永远难以复制的。在远古有一个国王,是其母踏什么迹而有孕而成,以为不祥而成为弃儿,但此弃儿马牛都不忍伤害,经过十分的折腾,最终成为一个开国的王者,婴儿的力量就是众人护持,最小就是最大,同样初生的牛不怕虎,无知便是无畏。

中国的历史五千年如此的漫长,不象有的国家与民族,长大得十分的飞快,看起来中国就象牛一般慢悠悠的,深刻沉重,在坚实的大地脚印一步步的,农业社会的历史出奇地长,要说中国人不善于用科技手段,缺少创造,恐怕是不了解决真正的中华思维,在庄子里有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心中,由纯白不备。”(庄子-天地)想来我们祖先并非不善于机械科技创造,是不想有“纯白不备”,失掉童贞的悲哀,也就是不想自己的民族过快地长大。田园般的桃源农业境界是古人努力保持的,直到近代国门打开,才不得不跟欧美同步长大,一些机心全然跟上了,看起来是一种无奈,或者,最终是与欧美等国同步走向核时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阴符经》)的境地。或者一旦核战爆发,大家一齐完蛋罢了。所以,复归于人类的童年,至少是心灵能够复归,能够拯救我们自己。

中华古代的画家除了画山水仕女外,童子类的婴戏图同样是着力的内容,这里面当然有多子多福的愿望,尤其在古代,寿命不长,生存环境不佳,人口稀少,故对于生殖是十分的重视,“不孝无后为大。”是儒家传统思想里重要的训话,“祖”者字面上的原义是对生殖的崇拜,“且”的原意是男性器官,你会在日本社会里看到社会活动中仍然有崇拜男性器的节目,却原是中华古先民的节目。想想民间娶媳妇里总有花生一项食品,花生恐怕是多生的意义,花心有时不是贬意,一个民族有时为了旺盛,总会在生殖一门多下功夫,一个是多,一个是品质,虽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疑问多,但贵族王者们仍然觉得自己有种。

老子是婴儿,生在李树下。老子是神话人物还是实有其人呢,时间太长是很难说清,但蝇头老子五千言却是铁板钉钉的文献,一方面教你如何治国,如何打仗,所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更多的是教你复归于婴儿状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道亢龙有悔,故到一个时节上就不得进一步,见好就收吧,或者是满而不溢的意思。所以陶潜的思想其实是老子思想的延续,那个乌托邦的桃源其实是远离死亡,获得长生的理想王国,不知有秦,无论魏晋,但然也不知当今世界谁是老大:老美还是小英。

进入现代社会,享受科技的便利,同时亦受其害,所谓“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是也。我们能一瞬间到达美洲,同样不小心一瞬间消失在印度洋,有时在古老的村落,或者是原汁原味的农业社会,你可看到许多的长生者,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异。自然规律是肉身会老,但心灵可以不老,老子一出世就老了,那只是形骸上的老,但他的心灵,思想不老,教会人类不要作亢龙,不要刻意去长大,不要过分的成熟,保持稚气,保持童贞,保持人之初的本来,回到童年,在“六一”这个节日里,真正的儿童在过自己的节目,老了的人同样可以过自己的节目,回到童年,会获得心灵的欣然。

回到童年,回到冷兵器时代,回到农桑社会,可能仍然在争斗残杀,却较之一瞬间的一齐毁灭,强多了,所以人类应当回到童年,回到大同世界,获得永生之道。(博客发文时间2014—5.26)




宋代画猴的兴起与马上封侯

临近儿童节,回味童年的滋味:说到画猴子,小朋友们或者虽然大了仍然记得小时候的大人们,一定会想到孙悟空,这位七十二变,舞动金箍棒,大闹天宫,战无不胜的神猴,还有他的伙伴老猪沙僧和他的师傅唐僧们,一路向西历尽艰难而取得西天真经的故事,充满传奇与梦幻,这些故事又被制作成动漫片或电影电视,总之对于中原的人们,是十分快乐的记忆。当然你也许深沉点,会直接读《西游记》的原著,从文字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次一等的就读连环画,一样获得无穷的乐趣,看电影与电视同样如此。
古代人画猴,不仅仅是画一个兽类或者动物那么简单,因为“猴”与“侯”谐音,是中国人福禄寿禧四吉中禄的部分,象征官运如何如何地好,猴不仅是灵性可爱的动物,亦是十分吉祥的灵物,至少让你觉得仿佛中举了中进士了,给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机会就在眼前。画猴发展到后来,往往把马与蜜蜂、猴子画在一起,寓意马上封侯之意,画一个猴子背着一个猴子成了“辈辈封侯”,是少数王侯将相以为有种的那部分人喜爱的艺术品。
汉代的画像砖里有画猴的内容,猴子本为机智吉祥之物,长期为汉民族人民喜爱,画上它们总能讨个吉利。宋代是画猴的兴起朝代,出现画猴专门家:宋代易元吉(11世纪)长沙人便是画猴的专家,先是亦画花鸟,见赵昌之画,知无能超越,故避其锋芒画禽兽,以猴为最。上图为其所绘《猴猫图》,寓富贵与长寿。
(博客发文时间2014—5.27)


从马伊琍油画《五梨图》说起

因为儿童节,我构思谋篇下一稿时,原想说儿童节谈儿童画的话题,在网上希望找一些原始的材料,却不小心看到马伊琍的油画《五梨图》,所以打算以此说开来,恐怕仍然与儿童或者稚气的画相关。马伊琍这幅自称第一幅油画发布在自己五月十九日的微博上,连画架都拍进了,还拍了静物的照片。我自己已经写过民国丽人的那些稚气未脱的画人的画,并不十分地看重技法,因为中国的画人,本质上是畅神,如王微说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石涛也说自己不是画师,画画只是“畅吾胸”。很多人只注意凡高画画,不知其读书写日记同样是花费十分的精力,因为画的本质不是技法,而是“神”,如何的“有神”,往往技法与有神容易的矛盾,写实过头就成了自然的奴隶,当然完全“无法”同样有问题,于是想起齐白石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论断,艺人晒自己的画作,只是个平常的张扬,却被网络文章过分解读,说梨为“离”,当然也有正面说的:“五梨”为“勿离”,那是成熟而成俗的大人机心所造成的理解,人一旦失去原本的天真浪漫,看事物会失去原有的大智慧,不如儿童,失去思无邪的境地,这算一种可悲。

我读此画,最先想到的是牧溪的《六柿图》,画此六柿只是随意而有一瞬间的禅机出现,画画其实不为什么,飞扬自己的心灵与散发自己的淡淡忧愁,也不刻意安排五个梨,它们本来各得其所,有些人画画,其实不是因为他或她是画师,就好比许多的童子画画,并不因为是少年画家,是胸中有物需要抒发,涂鸦其实只是为了快乐,呈才使气而已,尽管对于绘画,在一些学者看来,预成图式的修正,或者不是画他或她所见,而是所知,但我喜欢的是无知的画,素颜风格的艺术品,没有习气与机心,能够展现本真的东西出来。

马伊琍此幅静物画技法并不老到,稚气未脱,但她的画清新闲适,光影效果好,属于逆光。色彩微妙中有区别与变化,有的色生,有的色微熟,倒影朦胧,又不过分刻画。苏轼主张无意于佳,看重文人画南宗画,画之南宗与佛之南宗可以说是一鼻子出气,特别是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学,本在平常穿衣吃饭中悟得真如,无心云起处的那种作派。许多好的作品是在行云流水的自然作派中得来,或者从寒山中随意拾得。不过对于此类的作品,有永恒的价值,只是世人仍然喜欢多买胭脂画的牡丹,所以平庸俗艳的作品是流通中的主流,但不会影响藏之识者手中的杰作的光辉。

汉武帝见昆明池劫灰,问东方朔,东方朔故意不知,要武帝问西方圣人。麻姑知沧海三变,世界总是反复轮回。若无神仙,何以知世界劫数。其实我们踏步山林,看到山石断层里的鹅卵石,有点头脑的古人,猜得出此山原为湖海吧,所以世界陆沉,海中岛起,被明智一点的古人看穿而不必借助神仙的指路。当然如果我们抑制自己的成熟与长大,不作亢龙,不满水于瓶,世界劫火是否避免而不发生呢,至少可以延缓吧。陈丹青提退到历史深处,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的,但从社会人生上来说,同样需要的是退却,回归母胎的快乐是西方哲人常说的内容,肉身是无法复归的,只有心灵仍然是可以。在画界,有些自大者狂贬齐白石,以为他的画就象小孩子的画,说得一半是错一半是对的,至少从笔墨上看来,他的画难入吴冠中说的“笔墨等于零”的境地,因为其所图之线条,功力极深,与吴昌硕一个档次,说到铁画银钩,吴是圆铁(取自石鼓文),齐是方铁(取自天发神谶),此并非小童子能够图之的,但那些人说对另一半,齐的画充满童心与稚气,却又不是那些人理解的原意了。

另一个画师丰子恺所图作品往往是童稚充满,线条力道自然弱于齐氏吴氏,却清新明媚,同时是文学性强,又有时代感觉,至少所有的古意诗文,演绎在民国与现代人的身上。严格意义上丰子恺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师,只能算个漫画家,正是这般的不成熟,意在文学性,在畅神,在抒情淡淡忧愁,在寻找儿时的欢乐,才为众多观者喜爱与乐见。

童子们画画,均是素颜的马蒂斯风格,无法就无天,自己就是天,自己就是创造者,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独立成境界的莲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童子之一幅画亦如此,只自己独自的空间与意境,只自己所认为的心灵展示与记录。画爸爸毛发会少点,画妈妈头发会长点,直观的印象,确实是画其所见,只是在大人看来,不成熟少机心罢了。(博客发文时间2014—5.28)



赵无极与朱德群--渗入西方世界的东方因子

现代海外的画人之杰出者,一个是朱德群,一个是赵无极。二位还是吴冠中的同门师兄弟。朱德群先是在台湾,55年后去巴黎,受当时世界艺术风潮的影响,逐步由具象转为抽象,进入阴阳两极天人合一的幻觉世界,用西方的强势色彩,其晚年的作品到了一个自由的境地。

朱德群的作品似乎有一种水气充溢的感觉,把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运用到油画中,大象无形地展示那个东方心灵的世界,道、自然、地、火、风、雷---冲突与和谐,阴阳变幻,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味,透过现象看到的本来的世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混混然,朦胧然,仿佛又是真实的世界。以东方心画西方人所欲。

马蒂斯等西方大师都把眼光放在东方,但他们难在东方人特有的心灵境界,如同西方人学书法,始终隔着一层,朱德群、赵无极两位则以一个东方人的身份进入西方绘画世界,获取其武装,使他們的作品真正做到两种文化完美的交融,多种元素合一,从此东西无太多的界限,这西方人难以做到,国内画人亦难以做到。

赵无极在由具象转入抽象时,有一段类似甲骨文,金文的符号,后来连符号也隐去,进入自由挥洒的境地,他的作品给人以茫茫苍苍的感觉,一种无极的世界,混然、绵渺、虚无,象道一种难言的哲思,油彩在画面的纵横,心思总不忘东方的寂静,空灵。(博客发文时间2014—5.29)




藤岛武二--影响近代中国画人的日本画家

日本油画家藤岛武二 ( 1867 一1943 )《芳蕙》画着中国民族服饰的女子,不明者会误认为某个中国画家的作品。此幅作品融合东西方的元素,这里面有点平面化,甚至会想到埃及的那些作品,当然不泛欧洲油画高贵的气质,藤岛武二是民国那些画人,如王道源、陈抱一、汪亚尘、关良、朱屺瞻、卫天霖等人的老师。

对民国画人有影响的日本画家,除了影响到李叔同诸人的黑田清辉,要数藤岛武二影响较深,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学习西方,东西合璧的路子上走在中国的前面,中国的一些画人远涉欧美外,近就师日本,中国画家如此,油画家亦是这样,实际上东方的画家包括日本受西方洗礼总难洗尽。(博客发文时间2014—5.30)


从古代绘画图像中看诗意的唐朝

唐朝的诗人(按理是文人,因为在唐朝诗歌是为文的主流,故以诗人称之)聚会,源自汉魏时代,大家知道的竹林七贤,知道的兰亭雅集,从战争的时代发展到平和的时代,而且当时的官员是诗意的主体,女子与平民同样醉心其中,诗酒生涯,对于一个王朝,是十分平常的事。可以说是十分闲适的时代,古代的官员其实是不累的,那时人口极少,其实没有屁大的事,大部分平民是顺民,那象现在人口太多,时有暴民冒出。
唐朝的官员所谓的累,是在于是否傍着皇帝,或者叫主子,这是十分的荣耀,如果是外放,贬到某地,心里自然是失衡了,牢骚多了,不过你也不会泼妇骂街,所有的不平鸣都在诗中,作诗在唐朝,如穿衣吃饭一般的平常,古代的官员有那么的闲假,同汉时流传下的“无为而治”不无关系,开国者制定一套路子,实际上开国的人亦是按前朝的套路,后继者只需照着做就是,所以天下太平时,闲适的日子有时亦是官员的常态,何况有的官其实是闲职,无所事事时有一项事可以打发光阴,那就是做诗,唐诗三百首,各名家专集,到全唐诗集,多如牛毛。换在今天,是打麻将,上洗脚城,泡网吧,真是换了人间啊。
当然唐朝的人为了做好诗,往往要集会,三朋五友,做官的与不做官的都可聚集一起,这样还不够,君子之交淡于水,这个水就是酒水,李青莲的“万言不值一杯水”中的“水”是“酒水”的意思,万言主要是诗言,当然也有少量的其它文言。于是酒水是不能少的必备之物。那象我们现代的宅男女,千里网线,就可以斗诗言文章了,一切都可以省去。过去的酒说穿了其实是淡于水,度数不高,按郭沫若的说法是在二十度左右,这个说法可能高了,应当在十度左右为真实的情况。相当如现在啤酒的样子,而且当时的杯子也很小,你看日本人喝清酒的杯子很小,此风难道不唐朝传过去的,所以唐时人一杯一杯复一杯,大部分人能够做到,如果会须一饮三百杯,大概是酒仙级别的人如李白等人方可胜任了吧。
人生相聚其实是很少,所以大部分诗人十分的孤寂,有时李白不得不相邀明月来陪他饮酒作诗: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月光照出的李白的影子亦算上一个了,这样的相聚其实是更加显示出诗人淡淡的忧愁,是一种人生的无奈了,但是李白虽然因为其诗的美妙与酒量的无穷,获得当朝与后世赞许,其实只能增加李白的苦楚,因为李白的原意,其实还是济天下,只是时代不对,让他成了酒仙与诗人。
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王起,元稹等人,常常一起作诗唱和,不能相聚时,千里寄诗是平常的是,当时的邮差就是以骑马为交通工具,少则几天,多则上月,同样不如我们现代人有邮箱那么便利。所以古人常常有“寄我双鲤鱼”的句子,就是飞信传书的意思,把一首诗当着信,以慰相思,这里绝对没有同志恋,是真挚的文人友情。
作诗的风气影响唐朝,亦影响唐朝人的文化生活,那就是高雅纯正,社会风气相应好点,自然平和的日子长一点,不平则鸣,百姓有牢骚,为了防肠子断掉,还是作诗吧,这样你会平复一下,如果诗作得好,获得别人赞许,那样就由平复到欣然了。
唐朝的女性诗人亦不少,按专家的说法有207人之多,其中有四大著名的女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这些人或为女道士或为艺人,也就是妓人的意思,与今天的妓女有别,完全是不同档次的,今天的妓只是生理意义上的,过去的妓或伎,或者歌舞伎,实际上是会诗文歌舞的女艺人。闻一多曾经谈论过唐时的宫体诗,实际上宫女们亦有诗文的好手,当然她们的心境被诗人道明:那就是:“宫花寂寞红”,相信这些宫女们绝对不会泼妇骂街,而是作诗以抒惆怅,或者象平常拉家常一般地闲坐一处,对新来的宫女说当年的玄宗皇帝。
下面有一幅女子会聚的图正是唐朝宫女生活的写照,当然是在乐舞,不是在作诗,但我相信有时她们会聚在一起斗诗的。
唐朝的作诗风气影响到日本宫庭皇室,尤其是在军政府(武士)时代,皇宫实际成为社会科学院,只能做学问一般,这时的天皇与皇室成员,个个是文化人,以汉文化学习为主课,唐朝的诗意生活自然成为其一部分。(博客发文时间2014—5.31)


从名画中读唐朝--伎与妓-俳优-教坊



周舫《调琴啜茗图》中有唐时的茶道,更多的是享受技艺的乐趣。

如果把唐时的伎与妓翻译成今语,应是舞蹈家、音乐家、歌唱家才对,当然有点不同,因为天下是李家的,故这些出色的艺人或者俳优同样是皇室的,由皇室供养,满足皇家的快乐,那时只有教坊,没有戏剧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其实教坊就是皇家的艺术学院,一些艺术人才集中于此,学习成长,再卖与帝王家,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名属教坊第一部”句子,此为述说沦落商人妇的女子曾经的成绩与辉煌。白居易有幸在地方上听到中央级艺术家的琵琶演奏,可以说是丝竹之声短暂的不再乱耳,获得难得的艺术享受,可惜的是商人只获取其生理上的需求,形同今天的妓,可以说是十分的无奈,亦是大唐变衰后的缩影与写照。

但唐朝艺术的繁荣与艺术学院(教坊)的生存在玄宗之世(开元加天宝),短短四十多年间,应该说是十分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历史,同时影响到后世与中原之外的地区。能够记录当时的艺术活动的绘画作品在唐画中无存,只有后世的摹品与五代宋后的作品中看到仿佛的影像,象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里还能获得仿佛的影像,另一幅宋摹的《宫乐图》,还有周舫《调琴啜茗图》反映女伎的生活场景,表演状态。杜甫见到李龟年,诗情迸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时的杜甫亦是在地方见到中央级的音乐家了,不提多开心啊,当然追忆盛世亦不免流露淡淡的忧愁。

吟诗与书画是高级艺人的必备技能,当然这不用在教坊中获得,实际上只要你识字通韵律,便可作诗,女子作诗其实比男子细致,象薛涛还制造了自己风格的便笺:薛涛笺,用木芙蓉皮作纸,渗以芙蓉汁,使纸面有桃色,八行字格式,正好八句诗的范式,粉红的纸温馨可人而为女性诗者欢喜,写来充满灵性与激情,可能还有点香艳与甜美渗入,容易陷入儿女情怀,当然女性诗不缺乏男子气的,薛涛不说,便是后世的李清照就有“九万里风鹏正举”句,阳刚与豪气不减男子。

当然艺人特别是女艺人与皇家成员或者私养的主子会有暧昧的关系,同时会卖身,但仍然是技艺为主,与后来的青楼妓人完全不同。唐代的教坊制度,对于后世的艺术人才培养有一个可以示范的先例,所以汉民族的天下如宋、明两朝会承袭下来,到了明朝的末年,秦淮河的那些艳星们(秦淮八艳)中的一部分,以其才艺与气节赢得后世的赞许,让那些男子们颜面扫地。等于谁说女子不如男,有时男子刚在外表,女子的坚韧在内心,所以在大是大非面前,女子还能坚持得住,男子却立场不坚定了。在近代十分利害的国学家陈寅恪先生,还写了一本《柳如是别传》,为巾帼杰出者立传,可以说有十分的意味在其中,需要明白者参透。
(博客发文时间2014—6.1)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关于罗衣的问题

说到“曹衣出水”,杜甫有云:“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那种情形,如女子芙蓉出水一般,所画的并不是线条有如何的奇怪,只不过是着衣对象画得十分的紧身,把对象的身形曲线表现出来了,另一个“吴带当风”同样有曹植《美女篇》云:“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画出来的线条有点飘逸的风格,或者说简单点的是曹仲达的线条坚实沉着,吴道子的线条飞动飘逸,以此风若画飞天人物,更是附合理论的原意了。

两种线条风格都与中华古代的衣着有关,罗衣是意思是轻薄丝织品的衣服,起码是轻薄的,一能附着肉体的线条,亦能随风飘扬,往往是带子能够飞舞一般。有的罗衣其实薄如蝉翼,是轻纱类的,透明对于着此衣者,带来的是性感与暧昧,如果湿了,恐怕更显妩媚了,这个罗衣是东方丝织品做的汉唐服装,与中国的瓷器一样,丝绸同样发散到世界各处,影响世界的文明生活。中原在古代,气温火热,河南老家曾经是大象成群的,气温相当于今天的西双版纳,故轻薄的罗衣给人民带来凉爽与便利,当然带来美感与性感,只是罗衾不耐五更寒,这个不影响其的优点,与带给对象的情味与诗意。对象的现实亦给画师创造自己的线条风格与艺术范式提供物质的基础。

因为罗衣多数形容女子的着装,“两重心字罗衣”,“罗衣飘颻,组绮缤纷”,(但我分解“组”字觉得与男装有关,因为有“且”的偏旁)似乎成为女装专有名词,已经出现这样的观点,但不尽然,“罗”字中性,只是丝织品,而且罗不尽然是只做衣裳,亦做其它,比如“罗帐起飘扬”,“散入珠帘湿罗幕”,“兰室接罗幕”,等等,十分中性,军中帐也许是男性的,不过如果有花木兰出入,同样是中性,当然在古代,战争让女人走开,其实是走不开,也不知有多少花木兰,女扮男装蒙骗过关,进入罗幕中,现代二战时国军共军均有巾帼战士的。

两种艺术风格表现在绘画与壁画中同样是十分明显,绘画中往往除吴道子的徒子徒孙外,大部分汉唐绘画比如张萱周舫的仕女图,多沉静的状态,属于曹衣出水风格,而佛教壁画唐代段落特别是飞天系列则是飘逸飞动,是十足的吴带当风了。

罗衣的质地是造成“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原因,一个因为贴身肉体而沉着,一个则是轻裾随风而飞扬飘逸,两种风格在亦影响到今天的画者的作派,在现代著名的画家中,林风眠的近曹衣出水,虽非古法,却与其精神仿佛,沉着透明,而吴冠中似乎是其祖宗的作派,不说他的画,写一本书,直接用冠以《吴带当风》的名字,其实亦把其水墨画飘逸的艺术风格道尽了。(博客发文时间2014—6.3)

为何说唐朝官员是诗意的主体

写《从古代绘画图像中看诗意的唐朝》一文时,有读者对“官员是诗意的主体”观点提出疑问,其实只要了解唐朝开科取士的内容便会认同此观点,隋朝的科举制在唐朝的发展到完全以诗赋取士,与明清八股取士相左,反映唐朝取士的倾向呈自由洒落的作派。在秦王李世民时代,为了赢得政权(从兄弟手中)开始设置文学馆,有著名的“十八学士”谋士集团,相当于现在的智囊集团。贞观之后,此规模不断扩大,设立国子监,各地英才可来此学习,作为官的准备。古代的公务员,完全是通过严格和考试制度的,不象现代有的官员以出身或关系混进的,唐朝的天子对于文化人的看重,是有口碑的,就武则天为例,一个反她的骆宾王写了《讨武氏檄文》,武氏不但不怒,反而赞其文如何如何地好。唐朝有时取士十分的随意,一首诗就能换得一个官当当,最明显的例子是李群玉先生,“群玉才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你有时不用写《过秦论》,不用写《出师表》,当然不象现在要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文,为此有人拼命的抄袭,在唐朝就一首诗足矣。唐朝人作过多少诗,无法统计,因为有的诗,并没有流传下来,清代集录的全唐诗,只能算九牛一毛,还有许多遗失了,更不用提一些民间的诗歌,如竹枝词之类,有些诗人放到地方,如刘禹锡,会采民间的诗词化入自己的作品中,唐朝民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或者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之类歌诗,不知淹没了多少,总之没人采集而失传。毫无疑问,诗歌的吟唱风气在唐朝是平常而自然的事,是唐朝人生活的一部分,天子选做得好的人来做官,其实并不在于你的策文如何,因为制度一旦制定,百姓有规可依,无为而治,天下太平其实是天下不要自己折腾自己,定力好点,把整个社会当作秦人村,过自己应该的生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事时,那么多精力干嘛,作诗罢了,胸中有物,抒发之,快乐与欢欣,就在吟唱中。

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在诗歌成就方面能够与唐朝相比,唐诗后面是宋词了,前面是汉文章,再后面是元杂剧了,或者杂剧里的散曲子,到明清是小说了,唐之后历代做诗的人仍然不少,只是气魄无法与唐相抗衡了。说唐诗的官员说的其实是说文化人,因为他们是文才与治才合一,闲放到地方时,他们会在诗文艺方面增强成就,在中央帮天子时,文才暂时冻结一下,济天下的才干就发挥一下,可以说唐时的官员是进退自如的。想想后世的“江南天子半才人”的句子,偏安江南的历代政治因为天子多文才少治才而被人诟病,其实李基隆先生何尝不是江北秦地的才人,就因为他,太宗的江山走向衰落,许多人会怪他无能,好色,被杨妹子迷惑了,其实说实话,英雄只是顺势而为,到了日中,那是盛极必衰了,再有本事的人亦无法回春的。由此想到今天的美国,亦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在文中选了一些宋画,其实唐时的绘画真迹留下不多,宋代与唐朝相去不远,文化传承密切,所以有些唐朝的映象,从宋画中可以得到仿佛,宋代的难堪是有唐时的镜子,唐的衰落是边区的军政府,也就是藩镇割据,所以宋太宗杯酒释兵权后,中央权力是保住了,四面的张力却又弱化了,加上南宋似乎延续较长时间,却是看起在不够雄壮了。也许这些聪明的天子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率领官员们为艺事,迎接不祥的命运到来。确实,唐宋后期的百姓是如何的难堪,但人生不过百年,随他去吧,反正对于后人或中华之外的人来说,一批留下的艺术遗产是弥足珍贵的。(博客发文时间2014—6.4)

钱选《浮玉山居图》欣赏

钱选《浮玉山居图》欣赏。此图为青绿山水长卷,画湖海浩淼烟波上青螺浮白银盘里,山形用线勾勒,染上淡淡青紫诸色,其色微妙如玉中透出的色状,或青翠,或淡绿,或紫中透红,无俗尘气,无艳态状,淡淡悠悠,山色中着白粉如仙云袅袅,山中点楼台亭阁如瑶台阆苑之境,仿佛若梦中桃源。(博客发文时间2014—6.5)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五头牛从远古走来,踏着坚实而有节奏感的蹄声,走进入我们的心里。

它们不是一群,只是五个不同种类的牛,在大画师的笔下,高度的概括,类似今天的人说的艺术经典与典型,是每一个类型的集中精华展现。虽然按照中国的长卷阅读方式应该是从右至左,但我们读此画时不妨打破此一成规,把左边的看成走在前面的牛,此牛双角向上向前弯曲,形似西藏的牦牛,常常出现在吴作人的水墨作品与董希文的油画作品中,头鼻系上绳,如家养之兽,侧面取象,牛首魁然,身子壮健,还有点丰满,此正是唐朝的风范,与仕女帝王图中的美人天子的丰满与魁梧的作派相同,牛之骨骼纹路清晰坚实,用坚实的墨线勾勒出皮质的纹样,生动而引人注目。第二头色黄当是黄牛,双角同样向上向前但成S形之弯曲状,侧面取势却是回首吐舌,似乎有点炎势难耐的感觉。前身皮质有点蓬松。排在第三位的正面取象,特殊角度造型不好把握,画师却发挥其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法,形象严格紧揍,骨骼纹路条理清晰自然,双角平缓异于前两位,看似水牛一般。第四位又回到侧面取象,有黑白相间的斑纹,是奶牛的特征,故在五牛中是十分漂亮的一头,水墨渲晕变化微妙,斑点间隔自然有节奏感觉。最末位的是一头角弯曲的黄牛,角有点象绵羊的角,温柔而不似第一头那般有霸气。其身后有一小树枝,萧疏空灵,似喻在田间,以少省多揭示五牛的活动场景。

五牛寓意什么,各有各的理解,而且并不严格的限制,画师也许画其有田间寻常所见的不同牛,集中在一个画面,构成美妙的牛系列作品。

这是唐朝的牛的作品,那是一个盛世,五千的华夏文明到了一个高峰期,看起来十分写实但相对于西画又十分的写意,没有背景的牛出现在空旷的原野,或者中原的田野,是艺术性的描绘,让我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读它,联想到更多的,或者过分的联想。

与画师同朝代的文人柳宗元作过《牛赋》,赞美牛的品质,以此与其它禽类作对比,以喻高洁勤劳的人们。全文如下: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觞,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已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不如羸驴,服逐驽马;曲意随势,不择处所,不耕不驾,藿菽自与;腾踏康庄,出入轻举。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当道长鸣,闻者惊辟,善识门户,终身不惕。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对于此文,解读同样因人而异,至少牛的德性是脚踏实地,背对乾天而朝坤地,默默耕耘,虽然步伐缓慢,而坚实有力,是一个民族的写照。先祖炎帝发明耜、鉏、耨,等农具,先是用人力为之,翻耕土地,后来训化了牛,成为农民的得力助手。于是中原田野中的牛耕田成为定格,这一模式一用就是五千年,中原的土地也不知翻耕了多少遍,尽管在现代有的地方用上机械,但在不发达的中原中西部,仍然是牛耕其田,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闲适宁静的华夏农桑社会,虽然有争斗,反复的成王败寇的历史轮回,但最终总要归于宁静无邪,仿佛中原就是一个福地洞天与秦人村一般,老死不相往来,悠然于自成一体的宁静社会。庄子的无机心理论,正是华夏民族不急于长大,让下一轮劫数得以延迟而不要早日到来的智慧生活方式,让中华延续五千年的时光。

老子骑着青牛,向西出关,关尹问道于老氏,五千言的文献《道德经》因此传世,以正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是以奇用兵,一本治世用兵经典出来了,其实老氏更多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法言尽,是东方智慧之精华文献。

近代中国在西方的炮火冲击下,终于被打开大门,与世界的节奏同步,仿佛欣然其实是多么的苦楚,无任是“亢龙有悔”还是“沉水入火”,似乎包括中华在内的世界列强同在一船上,而诺亚方舟会在哪里呢。

文革十年,一些文化人进牛棚,有一位名李可染先生,文革后大难不死,台湾校园歌声仿佛感染了他,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心灵平复而创作大量牛系列水墨作品,童年的回忆,牛背吹笛的童子,乡间的小路,李可染先生留下的这类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他曾以老黄牛自喻,斋号为“师牛堂”。

吴冠中欣赏此幅名作,用油画翻画了一回。

深圳的拓荒牛,成为一张城市的名片,让一个小渔村成为现代的都市。

五头牛从远古走来,踏着坚实而有节奏感的蹄声,走进入我们的心里。
(博客发文时间2014—6.11)


待续

一个人在45岁到55岁之间,算得好最好的时期,这个时候写出来的东西,避免了少年的轻薄,也避免了老年的衰朽。我算是运气好的,处于国家上升的时代,加上网络的展示空间,我是充分地利用了这个空间,最先侄子小勇帮我开通了新浪博客,在写作过程中,又得到小敏的指导,使我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与发文,渐渐进入人机合一,展示了自己的思维与想法,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又得到新浪管理者的推荐,让一些文字能够得到更多的阅读者,然后又有不少人转载,发挥了文字的效能,若是在古代,可能是要刻板印刷,或者写好后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网络写作与阅读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当继续充分利用它,为我们的民族复兴而努力。


作者:雷家林,1964年生,1977年至1980年就学于湖南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科,从师李朋林,王新隆诸人,1981年入长沙西区文化馆学习半年从师朱辉,陆露音,1982年至1985年毕业于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书法以自学为主,受湖南名家史穆,颜家龙诸人指导。



主要文章:《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说唐代书法》、《说宋朝书法四家》、《提倡美书》、《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完美的女神--品读安格尔的《泉》》、《张旭与怀素的草书展示的唐朝浪漫精神》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