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盐古道的东村村--广东省连州市西岸镇

字数:7825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0-30 01:10:57 更新时间:2022-10-30 15:42:51

楼主:自己改名李灶生  时间:2022-10-29 17:10:57
茶盐古道的东村村--广东省连州市西岸镇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2年10月9日

古落东村

一座城围绕村庄,
二间炮楼卫民廊,
三泰山石敢当匾,
四座庙宇震四方。
五口水井解民渴,
六大池塘备消防,
七棵古树护南面,
八坐门楼立八方。
九企内加十八洞,
巧通二十四条巷,
千户双千工良田,
古今数说东村人。

我坐连州201路公交车到东村路口下车(与司机说好,到了叫你下车),下车后在东村路口沿乡道Y758往东村走。

如连州往东陂、丰阳方向在东村路口下车后,过公路直走,约900米就到了东村。

自驾车也是在连州走G537国道,往东陂、丰阳方向在东村路口左转进入乡道Y758约900米就到了东村。

我是从东村村的南门入村的。南门古道有许多百年古榕树,村口有口千年古井,这井村民一直在使用,用来喝、洗菜、洗衣服等。离井几十米处就是南门楼,从百年古榕树(从这里往连州的古道暂时无法行走)、千年古井、南门楼这段路是千年古道之茶盐古道,进村又沿着千年古道之茶盐古道走,约400米就到了西门楼。

茶盐古道:
自隋唐时起,连州已被誉为“岭南三州”之一,由湖南蓝山、宁远、永州等地通往广东仅靠一条古驿道,这条古道由湖南蓝山经连州的丰阳、东陂、前江铺后,从东村穿村而过,再经新铺、界山到连州。在古代,缺少交通工具,商品的流通都靠挑夫肩挑背负,古道上的挑夫从湖南挑来茶油、花生、药材、湘纸、蜜糖,从连州挑去布匹、食盐、海味、水果、洋火、杂货。清末至民国初期,连州活跃着湖南和本地的两支挑夫队,每天路过东村的挑夫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百多人,他们肩搭一条擦汗的大长白布,肩挑重重的货物,在斑驳的青石板路上“嘿哟,嘿哟”地走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脚板把青石板磨得铮亮铮亮的。据村中老人们说,挑夫艰辛节俭,渴时喝水,饿时买碗白饭,以自带的辣椒酱当菜,为避烈日煎熬,他们往往天没亮便动身,餐风露宿,风雨无阻。那个时期,东村有七户人家从事挑夫生计,一家姓胡的人家,祖孙三代均为挑夫,50多年如一日,起早贪黑、汗洒古道,一根扁担走天下。

蜿蜒的古道,印着挑夫艰难的步履,留下挑夫汗洒的足迹,斑驳的青石板,见证古道昔日的繁华与历史!近年来,连州市投入300多万对这条茶盐古道进行挖掘保护,逐步唤醒古道沉睡的记忆和乡村振兴中应有的价值。

东村是广东省古村落。她背靠青翠高山,面临泸溪大河,坐东向西。建村于北宋淳化年间,居有黄、胡、唐三姓。东村四周的五座山脉像五条巨龙,山墩彷如龙珠,古时风水格局称为“五龙赐水”。古村落全部建筑都是围绕着蟠龙墩而建,因此从远处看东村就象一个圆形的堡垒。村中24条青石板主巷道纵横交错,巷道全部是按“八卦图”修建,每间屋子的“户对”上也刻着乾坤符号,以此来镇慑邪恶,免除自然界的天灾。村落的布局按“九企十八栋”建造,所谓“九企十八栋”就是指村里巷子里伫立的石条,横放的叫“企”,竖放的称“栋”,盘缠交错的巷道犹如迷宫,没有这“九企十八栋”的指引,人们就难以走出这个“迷宫”。

东村的八大门楼分别为“东、西、南、北”四个门楼还有迎禧门,晋昌门,江夏门等,“东、西、南、北门是为了防土匪,清代成丰年间,东村附近土匪盛行,当时人们建了大约2公里围墙将整个村子包住,晚上村民把“东、西、南、北门楼关闭,东村就成了密闭安全的空间。迎禧门则是为了纪念岳飞在平洲田打了胜仗,现在人们也称迎禧门为"凯旋门”。每个门楼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与历史的渊源,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东村现有古建筑200多间,具有开发价值的126间,6172平方,可做最少80套120个床位,目前已将古村列入古建筑修缮开发项目,申报了清远市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计划投入1500万进行修缮开发民宿增加群众收入。

关于岳家军的传说:

南宋时期,曹成率叛軍十几万之众,活動在湘、粤桂一带,后占据廣西贺卅,湖南道县.岳飞受朝庭之命前往招降曹成不从,岳家单几攻曾軍不效。于是岳飞派人捉来曹軍打探子又放之以假情报“引蛇出洞”之计,诱敌誤叛而行。北时,岳家軍则爬山涉水急赴连县石兰寨,东村.岳飞亲自在东村迎禧门前的晒谷坪上,点兵点将巧布战局。前锋主力設在石兰寨,后方援車置于东村,命将士筑垒工事,隐蔽待命。在东村麻布冲两侧的天胡寨和新寨两山峰各设有岗哨,在石坐用石砌成战垛,在浸岭寨挖坑道工事。當曹成叛軍追来石兰寨村前時,張宪一声令下,岳家單奋男冲杀曹军大败而逃。一撮叛軍逃到坪洲田,被早早埋伏在浸岭寨的岳家軍拦截,与在石兰方向追来的岳家军形成夹攻而灭之。

曹軍敗逃到湖南宜章与连县大路边交界的凤头岭。岳飞亲领八千精骑长途奔袭,一鼓作气赶到凤头岭并攻破立足未稳的曹营。曹軍敗走连州,岳家軍穷追不舍,同時.岳飞又命驻在石兰寨部将張宪兵南下速赴连州城,招降叛軍二万多人,曹成逃至江西,走投无路之時向江西名将韩世忠投降,曹成全軍覆灭。

岳王庙:

《宋史·岳飞传》記载,当时活动在湘、粤桂一带的反朝庭武装集团首领曹成,拥有十几万兵力已為南宋匪患,岳飞亲自率领八千精骑,长途奔袭,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一鼓作气攻破蓬头岭曹营,曹成败走。村里的老人们说,岳王庙就是為祭祀岳飞而建的。


名将岳飞: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院湯阴)人。南宋杰出的軍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長于诗诗、书法,他幸領的軍隊被称之為“岳家軍”,广泛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軍”最高贊誉,他在出師讨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直激励着無数中華儿女不畏艰難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報國情懐。

关于岳家军的传说:

南宋时期,曹成率叛军十几万之众,活动在湘粤、桂一带,后占据广西贺州,湖南道县。岳飞受朝廷之命前往招降,曹成不从
岳家军几攻曹军不效。于是岳飞派人提来曹军探子又放之,以假情报“引蛇出洞”之计,敌误判而行。此时,岳家军则爬山涉水急赴
连县石兰寨、东村。岳飞亲自在东村迎门前的晒谷坪上,点兵点将巧布战局。前锋主力设在石兰寨,后方军置于东村,命将士筑垒工事隐蔽待命。在东村麻布冲两侧的天胡寨和新寨两山峰各设有岗哨、在石磊用石砌成战垛、在漫岭寨挖坑道工事。当曹成叛军追来石兰寨村前时,
张宪一声令下,岳家军奋勇冲杀曹军大败而进。一撮叛军选到坪洲田,被早早埋伏在浸岭寨的岳家军拦截,与在石兰方向追来的岳家军形成夹攻而灭之。

曹军败遇到湖南宜章与连县大路边交界的凤头岭。岳飞亲领八千精骑长途奔袭,一鼓作气赶到凤头岭井攻破立未稳的曹营。曹军败走连州,岳家军穷追不舍,同时,岳飞又命驻在石兰寨部将张宪率兵南下速赴连州城,招降叛军二万多人。曹成逃至江西,走投无路之时向江西名将韩世忠投降,曹成全军覆灭。

说古道今话东村:

在五岭南麓的西北边,有一条清澈的河流称为泸溪。泸溪长年奔腾不息灌溉着这里的千顷良田,在古时候泸溪还给人们以交通运输的便利,泸溪两岸大大小小古老的村落就这样形成了。在泸溪的西边有一个大村庄,因为是在河的西面因此称为西岸,而离西岸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村子,因为是在西岸的东面,因此村子就称东村。

据说东村的祖先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村,是因为看中了这里的好风水。他们将村子的风水格局称为“五龙赐水”。四周的五座山脉就像五条从天而降的巨龙,而建村的山墩就是龙珠。东村居民有2000多人,共分为黄、胡、唐三姓。三姓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有着古老而荣耀的郡望和堂号。

“安定郡”胡氏:

胡氏“安定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而来。东村的始祖叫胡天瑞,北宋淳化年间(约公元990年),以科甲出身,出任广西藤县县令。胡县令任届期满解绶归田后,由广西到广东,途经西溪,看上了泸溪旁边的这一风水宝地,于是就打算在这里定居下来。胡天瑞最先卜居之地并不是在东村的“蟠龙头”上,而是在数里外的一个山岗上,并将之称为“胡家墩”上。可是有一天,村子的水牛全跑到理在建村的地方,怎么驱赶也不肯回胡家墩。后来又请来风水先生指点,才将村子从胡家墩上搬迁来到现在的东花
东村

最让东村胡氏家族引以为荣的是,他们的二世祖也就是胡天瑞的第三个儿子胡君防。胡君防自幼聪颖,特别在文学上很有建树,他的诗词师效唐代李贺的笔锋,人称季长吉体,著有诗集(蔡川集)刊行于世。胡君防虽有奇才,但却无心仕途。他从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是他的才名,诗名却名震朝野,引起了当朝的重视,据说北宋咸平年间,朝廷曾接连三次颁发诏书,让他出来做官,胡君防却坚辞不受。

能解得到朝话的“三诏”,的确是难得的荣耀,而胡君防能够力辞“三诏”更是让当时的士人敬佩之至。从这块“乡饮大宾”的古匾,还可以隐约看到这一盛事的历史印迹。胡君防死后,连州人在乡贤祠内为他立牌位供后人祭祀。在古时能够入乡贤祠的确是难得的殊荣,胡君防以“菜邀三让”的高洁,成功地完成了他以“立言”"立德”而不朽的志向


“晋昌郡"唐氏

东村最大的揭堂数“唐氏大祠堂”,唐氏大祠堂是东村唐氏的祖宗祠堂,东村唐氏的郡望为“晋昌郡”也称为“晋昌堂”。“晋昌堂”是唐氏最为显著的感望,历史上也曾人才辈出,他们的先祖原居金陵即南京,后在广西为官就定居在连山的上草村。宋末后因战乱,连山无法居住,才辗转来到东村安家。

唐氏继承了祖先优秀的品质,耕读立家,勤劳致富,与乡人和睦相处,经过数代人的奋斗,又发展成为了一个泱泱大家族。


“江夏郡”黄氏

东村黄姓居民来自江西,他们的郡望称为“江夏堂”。江夏堂是黄姓最有声望、流传最广的一个堂号。江夏堂最早居住于江夏,地址在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东村黄氏自称是连州夏湟迁来,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


黄庭坚字鲁直,号涪公,是北宋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治平年间登进士第,被宋哲宗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擢中书舍人。后遭蔡京等人陷害,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但据村里谱牒记载:黄庭坚公为避奸臣杀身之祸,诈称病死,葬于宁州。而实际上是埋名隐姓悄悄来到连州夏湟隐居。黄庭坚是否真的葬在夏潼村,还有待史学家考证,黄宗祠的牌位上供奉着黄庭坚的神位。每年清明,东村“江夏堂”黄氏村民前往大里冲梓潼酒祭拜白祖六郎庭坚公,却是年年如此,连绵千年不绝。

神奇的“九企十八栋”:

东村建村约在北宋末期,全部建筑都是围绕着蟠龙墩而建,因此从远处看东村就像一个圆形的堡垒。村子中的一条条青石板巷道纵横交错。仔细走过了这些巷道,据村民们介绍,这些巷道全部是按“八卦图”修建的。

古人认为,在人的周围布满着邪恶和灾难。这些灾难有的来源于自然界,称为“天灾”。据说“八卦图”神通广大,威力无比,可以镇慑邪恶。东村的先人不但把村子按“八卦图”布局,还在每间屋子的“户对”上刻着乾坤符号,以此来镇慑邪恶,免除来自自然界的天灾。

东村地处要冲之地,是连州通往湘西和桂东的咽喉,而且富庶,匪患也十分猖獗,因此,东村人还将村子建成为一座古城堡式的建筑。这座古城堡东、西、南、北四向都有城楼,城楼之间有高达数米多的城墙相连。城墙用厚厚的青石砌成,东、南、西、四座门楼就是城堡的雕楼和大门。双层门洞,加上厚厚的柏木门板,使城堡更加坚固。有了这个宽墙厚门的堡垒,只要一顶上大门,再多的土匪也难以进来。

还有更神奇的是村子中的“九企十八栋”。这些巷口横放的石条称为“企”,而这些一竖立在墙角的石条则称为“栋”。所谓的“九企十八栋”,其实就是在村子里竖立的标志。据村民介绍,东村的村巷就像一个迷宫,这些“企”和“栋”就是指引人们走出迷宫的标志,你别小看这“九企十八栋”,如果你不,掌握它,就算你进了村子也难以走出这座迷宫。

雄庙与六月六“射水节”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的思想纯朴,都信仰、崇拜神仙,并祈求保佑。农耕人以土地为本,以种养为生,更敬仰土地神。东村的人们也一样崇拜土地公公(土地神),并寓六六大顺之意选在早造丰收在望,开镰在即之季夏六月初六日,把观音菩萨、土地公公等神像抬到村边溪河里泼水洗佛,后置放各门楼拜祭供奉。一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为期盼全村老少安康,孩童聪慧;三为表示丰收在望,开镰在即之喜,年复一年形成传统习俗--六月六洗佛节,又有人人叫泼水节。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岳庙曾两度搬迁。首次搬迁建成新庙。事有凑巧,自新庙建成后接连发生几次水灾和旱患,村民不得其解。后来很多人认为:“新庙”选址不当,挡住了风水,神仙难保,必段搬迁另建。因此,洗佛节庆典一度停办。三族长老再次会首商议决定,另址重建。在道人的指点下,选址在既不挡风水,又可防钱财外流的门边洞左前方的坪地上,修建了新的庙宇,先民们把它叫做“雄庙”。重新安放了大小神像一二十樽,于落成的当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盛会,恢复了六月六洗佛节,并传承下来。

由于雄庙所在位置及其环境的限制,因此把原在溪河泼水洗佛,改为清洗佛像,接回村里设坛祭祀和护神手绕村一周的射水活动。后来,人们把六月六“洗佛节”改为六月六“射水节”。

每年农历六月六射水节,是东村人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射水节既有严肃隆重的盛典,又有场面热烈欢快的射水活动。可谓独具特色。

节前的十天半月,在村理事会的组织下,设神坛、搭难台、约请道士、优选护神手等等;村民们走亲串戚预邀请前来过节同乐,并做好节日餐饮的准备。全
村人忙得不亦乐乎。

六月初六那天早上九时正,在道士及一德高望重长者的引领下,护神手在前,众人随后,手捧供品、香烛鞭炮,八间吹打,鼓乐齐鸣直往“雄庙”而去。进入庙堂泰上供品,上香点烛鸣放鞭炮。道士坛前念咒请神,众人行三躺躬礼。简单仪式毕清洗神像,之后人们抬的抬、背的背、捧的捧,在神手的护卫下、在八音、鼓乐声中把众神接请回村。早已等待后胡后西门楼前神坛两侧的长老们,衣冠整肃拱手相迎。诸神像安放就位,众人燃香点烛、敬奉供品,行三鞠躬礼而退随着八音鼓乐和鞭炮和响声,道士坛前念咒祈福,来客围观好不热闹,但又不失肃严。祭祀仪式毕,射水活动开始。

三位护神手脚穿布鞋,头戴斗笠、肩披毛巾、衣冠整齐。神手们向神像礼毕从西门楼而入,绕村中主巷道一周。众人手持“泻水简”(竹筒子做成)不停向神手射水。神手东躲西闪,并不断用斗笠遮挡、用毛巾抹水。气氛紧张热烈,场面欢快、呼喊不止。直到神手满身湿透返回西门神坛方休。神手向神像再礼后,各自回家清洗更衣。众人也各自回家宴请宾客共聚午餐。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是东村的传统节日。整个节庆活动,除了洗佛、接神、祭祀和射水之外,还连续唱戏(祁剧)七天七夜。之后择吉日良辰,按接神的仪式把众神请送回雄庙。

“仙人掌和仙人跪”的传说:

据传,那年正值夏收的时候,一位商人打扮的人来到东村。他白天在村里与人闲聊,或在村周边游逛,中午和傍晚便往城围磊走去,晚上则不见其影,天天如此。

几天来“商人”眼看东村人过靠垇收割早稻,或上东陂趁圩,都要经过石靠的一条又窄又陡的乱石峡道。行走即不方便又危险若担着担子一不小心有连人带担一起滚落山下的可能。“商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认为要为东村人解决这一行路难的问题。

一天晚上深夜,石磊峡道没人行走了,人们也在熟睡的时候,“商人”走到峡道半中间的石块上。他做足了功夫双脚掌用力向下一跺,未见动静,接着两手合十,双膝猛力跪下向上帝祈求帮助。刹时“轰”的一声巨响,震醒熟睡中的人们。村民们梦中听到闷雷般的响声,认为是打雷,不以为然。

第二天,村民照常早起过石靠背做工。奇怪地看到峡道降低了,路面也降低了,路面也托宽两倍且平坦多了。人们往前行到半路中间,发现石块上有两只脚掌印和一双膝跪印。村民迷惑不解。此时,“商人”出现在众人面前笑而不语当有人想问他个究竟时,忽然一缕青烟而去,“商人”不见了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商人”原来是神仙的化身。石靠峡道的降低托宽是仙人所为,同时留下了脚印。后来东村的先民便把这些印记做“仙人掌”、“仙人跪?”。

几天后,有位外地人来到城围 来挖草药。他爬上梁(凉)床,欲捉鸟掏蛋,看见梁床铺有一块似布非不的东西,又在乌龙捆柱不远处发现用三块巨石依山而成小“石屋”,里面还留下一些类似生活用品之类的物件。采药人带着疑惑的心情来到东村,并将自己所见到的情况讲述了一遍,人们联想早两天发生的事情,认为用巨石“砌屋”不是凡人所作而是仙人所为。并认为“商人”白天在石屋休息,晚上睡在梁床上。至于所见留下的东西,是仙人那天走得太急,来不及收拾而留下来的。因此,后来人们把“石屋”叫做“仙人屋”,又把梁(凉)床叫作“仙人床”。

数仁公求雨记:

话说胡氏有位大师叫数仁公。他少年出家河南武当山修道,善长呼风唤雨法术。他学成下山归里,在家设坛修善,济世庶民造福众生。

那年,湖南兰邑地区奇旱,田地不得耕,人畜用水困难。兰邑官府知广东连县东村有一道人能呼风唤雨,便派人前来邀请,数仁公乐允而去。双方约定:若作法求雨成功,兰邑官府用大米灌满数仁公施法用“角简”;若次日午时三刻求,雨不成,未见下雨,则押赴火场受刑至死。数仁公胸有成竹,当日便在广场设法坛。兰邑官府仍然半信半疑,但又逼于旱情严重,唯有试试看。

次日早上。数仁公登坛施法,一阵“嘿嘟、嘿嘟”的号响,声震全城、人心发怵。师公披头散发、口念咒语、木剑飞舞、时东时西忙了半天。时辰将至,天上仍无片云雨意。从未失过手的数仁公心感意外,急如火焚,不知如何是好?到了午时一刻极限临近,仍然无见天上乌云地下滴水。兰邑县令认为胡师公愚弄百姓,欺骗官府,命兵丁把数仁公捆绑押上火场柴草棚装备行刑。此时,数仁公急中生智镇定自如,大喝一声“慢”!并向县令要了一张白纸,口念咒语,对着白纸呵气一吹,白纸折成两半。揉成两只纸团,又是一声喝道:“变……飞”。瞬间纸团变成两只公鸡向着东村急速飞去。两只公鸡飞回数仁公家门前,见大门紧锁,但急转破窗而入,落在神坛上打斗起来,把两碗神水踢倒。神水从神台流下地面。此时,离数仁公受火刑仅剩下半刻钟时间,一阵狂风吹来,顷刻间乌云黑地,电闪雷鸣,接着倾盘大雨从天而降。大雨足足下了三天三夜方止。

在滂沱的大雨中,兰邑人民跪地拜天,“胡公神也!胡公神也!”呼喊不停。县令大喜,命人速速放下师公。并派兵丁抬来一包大米灌下“角筒”,没满。众人惊呼“奇怪奇怪”!县令再派人担来一担大米往下灌去,“角简”不但没满而且空空如也,粒米不见。县令急了,为兑现承诺命人开仓,请众人担米不停地往“角简”里灌心想;一位小道士能难倒我,看看如此“角简”能装多少米?此时,数仁公亚婆打完纸牌,回到家里见到满地是米,厚厚一层齐膝盖。亚婆想起了夫君临走时的吩咐,怎忙大声喊道:“够了够了!满啦满啦!”兰邑那边的大米即时停止下灌,角简刚好装满。数仁公收拾行装高兴而归。不久,数仁公在兰山求雨一事传遍湘,粤各地。

又一年,连县辖区及周边发生大早。数仁公乐应县府之邀,赴连州设坛施法求雨神效,接连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雨,早情得解。数仁公上路回归,得知老家没下大雨,只有点滴小雨。数仁公马上在家神坛作法。他镇定自如,着装定当,飞舞法剑,放声说道:界山起乌云,随风到东村,雨至坪洲田,勿落西岸村。(又有人传:界山一朵去,一直到东村,落到坪洲田,勿落西岸村)。说完木剑由上而下一划,衣袖一甩,瞬间东村境内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盘大雨,下了两天一夜。大雨真的只落到坪洲田止,西岸村却滴水不落。早情得以解除,村民携礼前往道谢,数仁公笑面相迎,连声说道“不用不用,为家乡做点事,实属应该”数仁公呼风唤雨之神术,又一次传遍四邻百里。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