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于平淡是坦然

字数:2390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1-12 05:14:39 更新时间:2022-11-12 06:38:37

楼主:陈士同  时间:2022-11-11 21:14:39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城堡,身心疲惫时都渴望能够像鲁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般暂时从尘世中逃离,不是自我放弃,而是用短暂的宁静抚慰不堪重负的心灵。——写在开始
拎着简单的运动工具徒步走向露天运动场的路上,大脑中突然闪出“归于平淡是坦然”七个字,反复默念几遍之后,内心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感触。当静下心来,独自在电脑旁时,自然就有了把感触付诸文字的冲动。
作为生命个体而言,几近知天命之年,人生过半,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都已目睹过、亲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也都品尝过,切身感受过。在人生最旺盛的年龄自己为了改变命运也没有放弃沉沦过,尽管没有达到芥川先生所言的“尽吾力则无悔”的高度,但不满足于现实、不甘于现状的不服输的思想还是逼促着自己不断的往前行走。即使沿途有诱人的风景,尽管知道阿尔卑斯山脚下“慢慢走,欣赏啊”的警世意义,但现实的残酷很难让自己停滞不前、驻足欣赏。因为识得文字,所以对封建的“君权神授”“命由天定”的愚民思想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从唯心主义的角度审视,如果真的是“人的命天注定”,那么这个世界就很难实现“苟日新,日日新”,人类的文明更无法谈及不断的提升、不断的进步。也许正是由于对传统的正统思想的“叛逆”,所以不臣服于世俗、不苟且于现实,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生活和人生中所面对的各种被尘世化定义的事情(这些既定的事实中很多人的意识中的上苍的安排,是命中注定,即使再怎么样抗争也无济于事)。据实而言,一份付出,自然就有一定的收获。但是,付出的与达成的目标存在着巨大的悖反。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如果从唯心的角度看,归根结底源于底子薄、基础差。世代为农,到自己这一代通过读书侥幸完成了俗称的跳龙门。不过,由于没有殷实的家业,自然就很难打通各种关节;没有可以依靠的大山,就失去了大树下面好乘凉的先天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条铁律。把这条铁律运用到社会世情中同样适用。一没有经济后盾,二没有权力依靠,这就意味着“善假于物也”的先天条件已经失去,要想凭借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艳阳天真的是难于上青天。面对这种不争的残酷,尽管心知肚明,但是年轻气盛的不服输的心倒逼着自己不断地尝试去改变。可是,这么多年一路走来,虽然艰辛的付出也获得点滴的馈赠,但是总体来说是失望多于欣喜和快慰。
人生不止于苟且,也有诗与远方。读着这句包含人生哲理的句子,再“回首向来萧瑟处”,对苏子之语有了更多的感触。这些年,为了实现逃出生天的宏愿,真正快乐而真实地生活的时光不多,真正不失自我的活出生命色彩的不甚了了。很多时候,为了别人的眼光、为了别人的评头论足、为了莫须有的“好口碑、好名声”,戴着沉重而厚实的面具生活着,以不堪重负的生命状态摆渡着人生,到头来,真正得到自己内心所求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凡夫俗子,自己又何尝没有被这种世俗的价值绑架,戴着沉重的镣铐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跳着跛脚舞。强作欢颜的迎来送往,虚与委蛇的惺惺作态,到头来只能让自己更加的沮丧,甚至更加厌恶自己。有人会说,身为红尘人,难逃红尘事。既然品人间烟火味,就不可能逃出红尘外。不错,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可能做到“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但是,大隐也好,中隐也罢,亦或是小隐,与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在红尘与自我之间留足沉下身子,静下心来的空间,在其间观花开花谢、看云卷云舒,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智慧与快乐。在尘世中摸爬滚打已经使得自己鼻青脸肿,如果还要执着地前行,头破血流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即使天随人愿,但是遍体鳞伤后的抚慰真的能够疗救好伤痕累累的内心吗,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思考的问题。
如果用数学加减法来描述人生的话,加法运算——年轮的增加——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遏止的,直至运算到老之将至,化作一缕青烟为止;至于能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进行减法运算取决于个体生命的心胸、眼界和情怀。快节奏发展的时代,诱惑我们的东西太多,我们想得到的东西无以计数。如果不能用减法进行计算,很可能会被累死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路上。如果真的抛尸荒野,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人生短短几十年,不需要为了莫须有的存在误了卿卿性命!这应该成为每个人摆渡人生的座右铭,当然包括我自己。
遵从生命本体存在的本然状态,活出人生应该有的模样,这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不可能独善其身,因为你在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应该为社会尽应尽的义务。一个人对社会尽义务,最基本的就是要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一份社会职业。打工人行走在从业的路上,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处理业内之事,我想靖节先生的“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是最好的训诫。惟其如此,每一个职业人才有可能做到“纵浪大化中,不惊亦不惧”。而要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简单的几句言辞可以含括。遵从职业的操守与规律,按照职业应有的发展式样参与各种活动,戒除急功近利的功利之思。只有做到这些,职业的发展才不至于变质变味,面对职业称谓时才不会没有底气。诚然,在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潮泛滥的时代,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态下,要想做到心如止水般地在职业的园囿中精耕细作绝非易事。但是,为了捍卫职业的神圣,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砥砺自己,也就不会迷失方向。做到不随波逐流,保持一颗定力面对外在刺鼻的气味,即使落得不合时宜的罪名,又何尝不是职业人的一份快乐呢!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个口号一度成为年度热词。静言思之,如果不能遵循职业的本然特质,耐不住寂寞,即使到天涯海角也很难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从业过程中能够自得其乐,也不失是职业人的一种大智慧。职业是实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舞台,不是扬名立万、名垂青史的工具。如果能够站在这样的高度审视自己所操之业,也就不会被患得患失之思绑架,从业过程中也就多了几分淡定和从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