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茶植物分类

字数:3540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2-03 08:59:00 更新时间:2022-12-07 15:17:30

楼主:寺内传人  时间:2022-12-03 00:59:00
枯竹朽木说茶植物分类

原创 枯竹朽木 枯竹朽木 2022-11-23 13:04 发表于重庆

枯竹朽木说“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朽木今天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茶的植物专业知识。
茶的种类与分布
在植物学分类中,茶树属于植物界、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属、山茶科、茶种。
依据1712年在日本荷兰东印度公司任职的德国医生克姆宾(E.Kaempben )记录描述的中国茶树和描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1753年5月出版的《植物种志》第1 卷中首次把茶树学名命名为Thea Sinensis  Linn。“Thea”和“Sinensis" 分别是“茶”和“中国”的拉丁文译法,“Thea Sinensis”就是“中国茶树”的意思。
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仍认为红、绿茶是两种不同的茶种,遂将T.Sinensis拆为两种:T.Bohea代表红茶种,T.Vridis代表绿茶种。
十九世纪中期,苏格兰的植物家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 ) 到中国茶区考察,在武夷山采集岩茶标本时才知道红、绿茶是因制法不同,并非茶树品种。
自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随着植物学家和传教士纷纷抵达亚洲各地活动,因此新的茶植物标本被不断发现,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陆续记载到了40多种。这些在不同时期被发现的茶树被植物学家和传教士冠以多达3个属名、 20个种名、3个亚种和15个变种名。
茶属( Thea)与山茶属( Camellia )均系瑞典植物学家林奈首次提出的。茶属与山茶属应分立还是合并或归类于哪个属、那个种、那个变种都是各国植物学家在植物学争议的焦点。
英国人史密特( Robert Sweet)及德国人林克( Hoinrich Frederick Link.)先后于1818 年和1822 年将两属合并为山茶属(Camellia)。
1834年西博尔德( Siebold )主张使用林奈最早的种名(Thea Sinensis)。
1838年康斯坦丁·舒马茨(Rafinesque)提出以Theaphyla (拉丁语“茶叶”的意思)为属名。
这些争论了一百多年的各种关于“属”“种”“变种”的主张,在1935年荷兰召开的国际植物学会第六次会议上达成了基本上的一致:决定把“茶属”归类于“山茶属”的同时单列为“茶组”。
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 Camellia sinensis(L.)O.Ktze.],至今为世界普遍接受,未再更改。
1958年英国植物学家席勒( S.R.Sealy ) 在《山茶属的修订》(A Revision of The Genus Camellia)专著里,对山茶属进行了综合性的校订,收集本属的82个种,归纳为12个种,尚有24余种因资料或系统位置有待于系统研究甄别。
茶树的分类是植物学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我国的学者也有一些综述性的文章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评论。1961年陈文怀曾撰文提出建立茶树分类系统的意见。1981年庄晚芳等提出了茶树的种下分类系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芳赐和谭永济等描述了不少新的茶树植物。2000年陈亮等提出了包含5个种的茶组分类系统。中国农科院茶叶所与云南省茶叶所在1981一1983年联合对滇西、滇南、滇中及滇东北等茶区10个地(州)45个县(市)进行的茶树资源考察,就征集到标本339份,可见资源颇丰。
1964年,陈文怀教授通过对我国茶树品种资源(包括栽培品种和野生茶树)的初步分析和比较后,认为茶树品种在演变过程中主要性状有两个总的进化趋向:
(1)茶树从野生到栽培的进化过程中,由乔木而小乔木而灌木;分枝由直立而开张,由总状分枝而合轴状分枝;芽叶茸毛由少而多;发芽期由迟而早。
(2)茶树从乔木到灌木的进化过程中,叶片由大而小,叶片栅栏组织由简单而复杂;分枝由稀而密;芽叶由重而轻。
在对我国18个茶树主要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核型的对称性次序进行比较后的结果表明:乔木型大于灌木型。大叶类大于中小叶类。华南、西南地区的品种大于其它地区。凡是在核型上对称性较高的乔木型、大叶类的茶树均分布于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滇、川、黔、桂等省。除进化上较原始的几个品种是由云南大叶种演化而来以外,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四川的早白尖、南江大叶和崇庆枇杷种演化而来。由此佐证和推论:四川很可能是栽培茶树的发源中心,这与我国史籍中四川是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地区的记载是吻合的。
1981年张宏达教授《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对近200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新的茶组(树)的分类方法:以器官花的分化程度尤其是子房有无茸毛和花柱的裂数作为“系”的划分依据。以萼片、花瓣、果实、叶片等的形态特征,根据花的大小、花瓣数目,萼片有无茸毛及形状、大小,果的形状、室数、大小和果皮厚薄,叶片的形状、大小、叶尖及茸毛等综合性状,尤以花果等生殖器官的变化为主,至少有三个以上重要特征的差别则进行“种”的划分。1984年又发表了《茶叶植物资源的订正》,张宏达教授分类系统所定的种已超过以往任何学者,体现了茶树分类研究的最新成果。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指出:无论是茶( C.sinensis )还是普洱茶(C. assamica ) ,都是中国原, 这是无可争议的。在1998年张宏达教授主编的《中国植物志》第49卷第3分册里,采用了“普洱茶”(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 var. assamica )的中文命名。因此也有人把张宏达教授称为“普洱茶之父”。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专家,都认识到历史上的商品茶基本上都出自于两个茶树品种:茶( C.sinensi)和普洱茶( C. assamica)。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武夷大红袍等等商品体的主体,都属于茶( C.sinensis )。以七子饼茶、沱茶、滇红、黑茶等为代表的属于普洱茶,普洱茶(C.assamica)属于小众茶。根据资料证明,茶(C.sinensis)与普洱茶( C.assamica)以及其他野生茶都是从原始茶种演化出来的,彼此之间有亲缘关系,但没有从属关系。
199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闵天禄教授将张宏达建立的茶亚属下面的秃茶组并入茶组后,由47个种和3个变种归并成12个种和6个变种。
2000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亮等对200多份野生大茶树的地域特征、特性调查分析和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后认为,把茶组植物归并为5个种2个变种:野生大茶树主要属于大厂茶、厚轴茶、大理茶、秃房茶,个别属于茶;栽培型茶树主要属于茶、普洱茶、白毛茶等。
由茶树植物学分类系统的研究追溯茶树的起源,学者们在研究茶树分类的同时,也在探索茶树的原始形态和起源。茶树的原种或者说种群已不存在,我们只能从现存茶树的各个器官和细胞组织、生化成分等去推论茶树的起源物种。
1969年植物分类学家塔赫塔间A.Takhtajan认为木兰目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因为在古老的地质史中.按照植物进化系谱图,木兰型的孢粉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而山茶目与木兰目邻近。
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云南普洱市景谷发现木兰化石为宽叶木兰(新种) Magnolia latifolia Tao sp.nov,为第三纪晚渐新世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我国木兰化石只有两个种:宽叶木兰(新种)仅发现于景谷。中华木兰Magnolia miocenica Hu et Chaney在云南的景谷、临沧、沧源、澜沧、景东、梁河、腾冲等7个县均有发现,时代为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云南地矿局学者将它们之间区域分布、生态环境与习性以及遗传基因等系列特征进行详细剖析后认为:茶树可能由宽叶木兰Magnolia latifolia经中华木兰Magnolia miocenica进化而来。同时提出按照古木兰、野生茶树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确认茶树原产地的三要素。因此推论中国云南是独一无二的茶树原产地。
现在茶界有二位院士陈宗懋院士、刘仲华院士。另外还有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蒋芸生、李联标、庄晚芳、陈椽、王泽农、张天福、杨世雄等前辈及百名研究员和教授活跃在茶界领域和文中所述的一大批茶界学者贡献颇丰。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