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第2章天子之义诗解3文武相佐大捷不赏大败不诛上下相报

字数:148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2-09 22:58:14 更新时间:2022-12-13 09:27:35

楼主:牟向东  时间:2022-12-09 14:58:14
《司马法》第2章天子之义诗解3文武相佐大捷不赏大败不诛上下相报

题文诗:
古者国容,不入军中,军之容亦,不入国中.

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

故在国而,言文语温,在朝恭逊,修己待人,

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立,

在行遂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不上趋,

危事不齿.故礼与法,相表里也,文与武相,

互左右也.文功武备.古者贤王,明民之德,

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惰民,赏无所生,

罚无所试.有虞氏昔,不赏不罚,而民可用,

至德也故.夏赏不罚,至教也故.殷罚不赏,

至威也故.周以赏罚,德衰也故.赏不逾时,

欲民速得,为善之利.罚不迁列,欲民速规,

为不善害.大捷不赏,上下皆不,夸伐其善.

上不伐善,则不骄矣,下不伐善,必亡等矣.

上下皆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大败不诛,

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则苟以,不善在己,

必悔其过,下则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

上下皆能,分恶若此,让之至也.罪己不骄.

古者戌军,三年不兴,覩民之劳;上下者也,

相报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则恺,歌示喜也.

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休养也.情真义深.

【原文】3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不上趋,危事不齿。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1),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规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赏,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2)。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上下分恶若此,让之至也。

古者戌军,三年不兴,覩民之劳也;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则恺歌,示喜也。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休也。

【注释】

1,简民:怠惰之民。

2,亡等:谓无视礼法﹑等级制度。

【译文】

古时候,朝廷的礼仪法度不用在军队中,军队的礼仪法度,不用在朝廷内。如果把军队的礼仪法度用在朝廷内,民众的礼仪风气就会被废弛,把朝廷的礼仪法度用在军队中,军队的尚武精神就会被削弱。因为在朝廷上说话要温文尔雅,在朝见君主时态度要恭敬谦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国君不召不来,不问不说,朝见时礼节隆重,辞退时礼节简单。在军队中要昂首直立,在战阵中要行动果断,穿着铠甲不跪拜,在兵车上不行礼,在城上不急走,以免惊扰士众,遇危险不惧怕以免惑乱军心。所以礼和法是相互为用的,文和武是不可偏废的。

古代贤明的君王,表彰民众的美德,鼓励民众的善行,所以没有败坏道德的事,也没有不遵守法度的人,因而无须用赏也无须用罚。
虞舜不用赏也不用罚,民众都能听他使用,这是由于有了高尚的道德。夏代只用赏而不用罚,这是由于有了良好的教育。商代只用罚,而不用赏,这是由于有了强大的威势。周代赏罚并用,这是由于道德已经衰败了。奖赏不要过时,为的是使民众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惩罚要就地执行,为的是使民众迅速看到做坏事的恶果。大胜之后不颁发奖赏,上下就不会夸功,上级如果不夸功,就不会骄傲了;下级如果不夸功,就不会向上比了。上下都能这样不夸功,这是最好的谦让风气。大败之后不执行惩罚,上下都会认为错误是在自己。上级如果认为错误在自己,必定决心改正错误,下级如果认为错误在自己,必定决心不再犯错误。上下都像这样争着分担错误的责任,也是最好的谦让风气。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