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埋的史实·真正的英雄

字数:2608访问原帖 评论数: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1-06 21:53:06 更新时间:2023-01-08 20:00:14

楼主:传说中的雪焰  时间:2023-01-06 13:53:06
掩埋的史实,真正的英雄:赵括

成语"纸上谈兵",中国人可谓耳熟能详,背后的故事真如教科书所写?让我们平心静气,探寻那一段真实历史。

长平之战之前,赵国上将廉颇带着45万将士和秦国对峙,每日所费粮秣浩大,持续三年之久,导致国内空虚,实在无法支持下去,求和又不成,换将是必然选择,目的是改变对峙局面,力求破局!

势在必行!换将!必须换!谁知这一换,成了千古笑柄……

赵国一众君臣深思熟虑的换将,换谁不好?竟然换成了赵括,仅仅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当然不是,就算赵孝成王年幼无知,但……赵胜呢?乐毅呢?

名列战国四公子的平原君赵胜,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的乐毅,均为人中翘楚!他们一致同意换将为赵括,皆因赵括乃是将门之后,并且天赋异禀、英勇无畏!

蔺相如的态度很模糊,经历了"将相和"的他,不可能让廉颇下台(不,应该是下不了台),因此称病不出,默默支持换将为赵括……

秦国这边的态度也耐人寻味,范雎与白起势同水火,明面上也是"将相和"。范雎找秦昭襄王申请了二十四万两黄金的经费,派人跑到赵国散播流言,其一:廉颇胆小怯战有叛国之心,其二:秦国上下畏惧名将赵奢以及其子赵括。

范雎何等人物,显然他也认为,唯有年少气盛的赵括,方可取代暮气沉沉的廉颇,给予白起重创,就算白起能胜,也一定是惨胜。更关键在于,秦军的供给线太过漫长,已经拖不起了,必须尽快决战!

惊世一战,即将上演!

显然,赵胜、乐毅、蔺相如……赵国重臣都已知道,这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惊世一战,决定天下归属的终极一战!赵括是主将的必然人选,也是唯一人选!

冷兵器时代调度几十万大军,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并没有电话,也没有电台,更没有微信和百度地图,赵括能指挥45万大军在缺乏粮食的情况下,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决然与60万秦军死磕,这样的人难度只是一个草包?

指挥能力姑且不论,至少可以肯定一点:赵括的威望,足以让45万大军同仇敌忔、上下一心!

白起悄悄来到营中,开始指挥秦军,可惜第一战就输给赵军。事实上,赵括阵亡之前,白起就没赢过,四战四败!

首战告捷,赵孝成王也飘飘然,仿佛看见了胜利曙光,命令赵括全线出击!赵军上下所有将校,深知此行意义重大,均无异议。唯独八名普通士兵畏战,赵括拍案而起,斩之祭旗!

赵军西渡丹河防线,全力追击秦军,惊世一战,正在上演!既然没有粮草,就去斩获敌人粮草!既然没有退路,就不要退路!

白起毕竟是名将,展示了兵法家素养。考古发掘的空仓岭石碑显示,白起在空仓岭一带设立空粮仓,诱骗赵括率军来攻。同时派遣一支重装骑兵,绕过百里石长城,攻克阳平关,断绝了赵军与邯郸的联系。再出动一支轻骑兵从太行道出发,切断赵军后勤部队干线,至此秦军实现了三面合围的战略规划。

赵括明知被围,但丝毫不惧,统军向前直插,锋芒直指白起!三次大规模突围,秦国被打得丢盔弃甲,白起彻底慌了,秦昭襄王彻底慌了!

秦国的国力,固然强于赵国,此时已无后继手段。秦昭襄王亲自跑到河内,招募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御驾亲征到前线支援白起,以求阻挡赵军攻势。实际上,赵军此时已全面突围,击败了背后的秦军,并因此保留了大量精锐,最终打赢了一年后的邯郸保护战。

赵括的统军能力有多强?陷入重围直至破围而出的一个半月,赵军没有爆发内乱,也未出现投敌现象,即使后期因粮食耗尽,士兵取食战死同伴,依然维持了高昂斗志!

惨烈的决战之后,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长平一战秦国死伤过半,国内空。也就是说:秦国阵亡30万,而赵国投入前线作战,只有15万年青士兵,这又是什么概念?

赵军确实太猛,让白起也变成懦夫,最终选择了杀降。长平惊世之战,赵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幸中箭,阵亡殉国,十余万赵兵投降,白起彻夜难眠,心惊胆颤,唯有密谋坑杀。

赵国在战后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战力,30万后备精锐仍在,秦国自保都成问题,哪里还敢继续攻打赵国……

司马迁写史记是在公元前98年,那是长平之战162年后的事情了,就像我们现在谈鸦片战争差不多,所以司马迁的记叙,未免有失偏颇。

诸多事实证明,《史记》存在大量不真实之处。白起坑杀的赵军绝对没有45万,现代学者考证认为:最多不超过15万,而且不全是活着坑杀的降卒,部分是战死后埋入坑中。

史家笔下的大战历程真实无误?绝对不可能!我们从另一角度思考:经历了胡服骑射的赵军,强悍的正正就是野战能力!白起固然是诱敌深入,赵括又何尝不是破釜沉舟,直捣黄龙?集合新锐15万,亲自带领,中央突破,一旦拿下白起,60万秦军必然尾大不掉,到了那时候,赵国必定大获全胜,天下将属于赵国。

可惜,功亏一篑。

必须注意:赵括还留了后手,部分原因是迫于无奈,粮草不继,战马贫乏。30万老兵作为预备队,并未冲锋而留在外围,撤退计划周全,在战后得以保存。

一年后的邯郸保卫战,赵国凭什么能坚持下来?司马迁也说:邯郸一战守城的主力,正是长平之战的老兵。难道仅仅是白起放回来的两百多个小孩吗?他们能够成为主力?天方夜谭。

回顾长平一战,确实很残酷!赵括统军猛烈进攻,秦军死伤无数,赵军以牺牲三万人的代价,剿灭秦军三十万人,以一当十,以一敌十,以一杀十!惊天大战,神勇无匹!

可惜赵军也是人,也会累了,让你杀十只猪也累得半死,何况是杀十个披甲战士?秦军已折损大半,无奈派遣后备队上场,累了的赵军终于扛不住了,赵括不甘失败,殊死一搏,冲锋在最前线,已杀至白起的麾盖前,斩首行动即将上演,历史即将改写!

可惜,一支利箭射中赵括,一切嘎然而止……

英雄,真英雄!生与死,犹如烟花般璀璨……

背景之下的白起,活脱脱就是一个懦夫……

事已至此,暂停感慨,回顾现实的背景板,商殃变法之后,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如秦国,唯今之计,只能奋勇一搏,耗不起,绝对耗不起!然而这一块现实的背景板,并非赵括的责任。

况且,赵括已战死沙场,还有什么可供指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战后,白起保留了赵括的佩剑,睹物思人,胆魄俱寒,最终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余生不再带兵。

冥冥时空,烟尘弥漫,曾经威名盖世,率军重创魏、韩、楚的兵家至尊一一白起,彻底沦为背景板……

俗话说:杀人诛心。赵括的英雄气概,上演空前绝后一幕:被杀者、反诛心!

词曰:

纸上谈兵,绝壑惊雷,烈韵恣飞。
惜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雄兵踟蹰,战意低迷。
逐鹿长平,少年锐气,信马由缰亦不羁!
身何逆?纵刚锋易挫,浩啸扬眉!

今生但决雄雌!报社稷沙场革裹尸!
看悲歌处处,残零士镞;雾霾沉沉,半偃红旗。
括自抚膺,誓杀白起,万里长空猎猎麾!
生何憾!独闯百万营,未死无归!


一一调寄·沁园春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