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一整块无人的疆域”

字数:1331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1-10 09:46:32 更新时间:2023-01-10 08:22:06

楼主:益影  时间:2023-01-10 01:46:32
前几个月,我们学院在官微上发布了一条题为《大俄人的大学通关攻略》的推文,大致内容是:从一开始定下你的大学四年终极目标,然后规划出从大一到大四每一年需要达成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不论是在学业绩点、专业考级、资格证书、各类竞赛还是实习证明等方面,最好都完美达到要求,这样才能实现那个最大的目标:保研、留学和工作。
我在想,这条推文发出来后,毕业季的同学或心满意足觉得自己四年毫无缺憾,或些许后悔当初自己没早做规划所以现在兵荒马乱,新生们或感到时间紧迫然后逼自己快点定下一个目标,或突然感到焦虑而决定从现在开始要头悬梁锥刺股式地学习。
我记得大四那年,同学们跟班主任一起在郊外别墅开聚会,老师在餐桌上跟我说,其实我的俄语水平不如之前那位学姐——学姐保研至北外,毕业后进了外交部工作。
老师对我说的这句话一下子刺痛了我,我焦虑了很久,也思索了很久,到底怎样的水平才算是高水平呢?是专业八级90分保研北外毕业进入核心单位,是能够毫无障碍地跟俄罗斯人侃侃而谈,还是能用俄语滚瓜烂熟地介绍中国核心价值观?
我想了想,其实都不算。毕竟即便拥有了翻译资格证书,也只是一个入场券而已,不能够代表可以直接上台做同声传译。很多外在衡量标准,都不足以构成决定性因素,也不足以确定你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
我在招聘官网上填写自己的经历、活动和奖项时,简直惊异于自己已获得了如此多的成果:两次国家级比赛、奖学金、海外学术会议、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看上去高端大气的活动。但实际上我自己内心对此的感受呢,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是一个投机分子,我知道参加一个竞赛就可以为申请奖学金多加一分,花钱投一篇期刊就可以为履历上镀一层金。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暗藏着一个深深的目的——可以带来好处和利益。我越来越看不清自己,回看自己时,想的越来越多的是这一个个标签......
这真的是我吗,真是我的生活吗,真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吗,我真的相信它吗?
答案是否定的,而且我愈来愈否认它。
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后,大学生们将优秀的惯性持续到了大学,只有变得更优秀、更出众才能对得起曾经的付出,才能符合生命一以贯之的逻辑,只有拼杀地过别人,才能换取那么一点点对自我的认同。所以看到周围人都在热火朝天忙事情,你怎么能不着急?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里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大学生:这些名校生从中学到大学,是一群被公认的“斗士”。他们似乎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是遭到了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当迈入大学之后,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广泛和深入,学生们左顾右盼,环视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己更聪明,更加突显“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此时此刻,他们选择了谨言慎行、乔装自己,其实内心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越来越对很多标准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些只不过是贫瘠、可怜和病态的单一评价体系。因此,我不想再将自己放入这个评价体系中,而是想要走出自己的路。我想成为一个研究异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学者,一个在异国书写中国故事的作家,一个写出真知灼见的评论者。我想要去读书,想用俄语和英语写杂文和小说,我要热切地去了解我所在的世界。我要将那些标签抛弃在过去,以一种诚实的姿态面对未来。因为我首先最想做到的,是能让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