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人性論的起源

字数:809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09 07:46:25 更新时间:2023-02-09 10:24:25

楼主:下上大神  时间:2023-02-08 23:46:25

先秦人性論的起源




清華簡《命訓》:“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福、有禍,人有恥(佴)、有市冕、有斧鉞。以人之恥、當天之命,以其市冕、當天之福,以其斧鉞、當天之禍。□(六)方三述,其極一,弗知則不行。”

《逸周書•命訓》:“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禍、有福,人有醜(恥)、有紼(紱)絻(冕)、有斧鉞。以人之醜(恥)、當天之命,以紼(紱)絻(冕)、當天之福,以斧鉞、當天之禍。六方三述,其極一也,不知則不行。”

《逸周書•常訓》:“六極:命、醜(恥)、福、賞、禍、罰。”

[天有命、有福、有禍]:天授命、授福、授禍。

[人有恥、有市冕、有斧鉞]:人受恥命、受賞、受罰。

[以人之恥、當天之命]:人之恥命,相当于天授之性命。

[以其市冕、當天之福]:人之受賞,相当于天之授福。

[以其斧鉞、當天之禍]:人之受罰,相当于天之授禍。



〖恥命生德〗

[生]:动词。


《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常)、好是懿德。”

[彝] 彝:常。名词。 《爾雅•釋詁》:“典、彝、法、則、刑、範、矩、庸、恆、律、戛、職、秩,常也。”


《逸周書•常訓》:“天有常性、人有常順(习)。順(习)在可變、性在不改。不改可因、因在好惡。好惡生變、變习生常。常則生醜(恥)、醜(恥)命生德。明王於是立政,以正之。”

按:据出土文献清華簡《命訓》、清華簡《祭公》,《逸周書》之“醜”(丑)字,应该读和训为“恥”(耻)字。



〖命司德〗

[司]:秉。动词。 孔晁注:“司,主也。以德为主,有德正以福,无德正以祸。”


清華簡《命訓》:“□(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祸福,立明王以訓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

《逸周書•命訓》:“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禍福,立明王以順(訓)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

[大命]:生命,性命。

[天生民而成大命]:天生民而成其性命(大命)。

[命司德]:民之性命秉德。

[正之以禍福]:以禍(罰)與福(賞)正民之性命。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