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代思想家系列(完结篇):王阳明

字数:2532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15 03:58:41 更新时间:2023-02-17 02:24:18

楼主:胡笑生  时间:2023-02-14 19:58:41
说王阳明

阳明心学,学术源头远承南宋陆九渊心学,近接明朝陈学章、湛若水的心学思想,到王阳明发展形成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同为宋明理学范畴,过往往往重视两者区别,今要重申两者同为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说“存天理”,阳明心学说“心即理“,理,天理,事物的规律,封建道德伦理,两家在理的核心思想上认识是一致的。不同的地方在于程朱理学外向,理以外求,提倡格物致知,而阳明心学内向,提倡反求诸己。
自从唐代禅宗提出人人皆有佛性,宋明理学秉承孟子思想、明确提出人人都可成尧舜,王阳明少年便立志要做圣贤。二十八岁,任刑部主事时,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因病归乡。三十三岁,被起用,任职兵部主事。明孝宗弘治年间,5年养病,病从何来?与程朱理学以及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士人的思想紧密相关,即使明君明孝宗也以此为治国思想,巩固君主专制。正德元年,王阳明三十五岁,因反对大太监刘瑾迫害忠臣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任驿丞,赴任途中王阳明诈死,才躲过刘瑾派遣的刺客追杀。到达偏僻的贵阳龙场以后,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以禅宗悟道方式领悟儒学义理而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心学重要思想,内容与孟子人性善之四端相承,开始教导当地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晚年致力于致良知学说,所以阳明心学有外儒内佛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明朝庶族士人放弃八股科举而从事教书、做师爷的不在少数,清朝中后期,官僚体制落后,官场腐败成风,甚至可以捐钱纳官。王阳明因其父王华状元身份并无对八股取士明确提出批评,但他的学生不少都放弃科举。阳明心学教条言论的意义较为简单明白,平民也听得懂,所以在中下层儒生和平民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的弊端,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知行合一”,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影响了汤显祖、徐渭、徐阶等一批明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这足以使阳明心学名垂后世。但是,清兵入关、改朝换代的事实,迫使明末清初的士人们从思想学术方面思考明朝失败的原因,涌现出一批主张经世致用的理学家,较为著名的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他们认为阳明后学们有空谈心性,几近狂禅的流弊,并以此作为明朝败亡的主要原因,对阳明后学予以强烈批评。他们主张经世致用,实际提倡儒学加上孙武兵学。晚清,曾国藩和湘军集团的崛起之路,实践的是宋明理学加上戚继光兵学的路子。思想家黄宗羲晚年著作《明夷待访录》,切近揭示君主专制的本质与危害,有近代民主政治的倾向,但该书在清朝长久封禁,直到清末才被解封,其民主思想对维新变法、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积极影响。
绍兴师爷萌发于明代,盛行于清代,与王阳明本人的影响力有关。他童年时期就从浙江余姚老家随父亲王华迁居到绍兴,长期定居、讲学于此,死后亦葬于此,与绍兴关系最为亲密。他的学生有些放弃科考,有些没有中举,南赣平乱时,王阳明带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匪之乱,其中就有他的书生弟子。这些书生弟子不一定是绍兴师爷的发端,但绍兴本地没有考中进士的读书人受同乡王阳明的影响,尊王阳明为师。随着阳明心学进一步下移,这些绍兴书生首当其冲受其影响,形成绍兴师爷团体。王阳明生前不可能不想使自己的学说经世致用,只是五十七岁去世太早,所以,绍兴师爷继承并改造其心学思想,形成无绍不成衙的绍兴师爷现象,影响明清两代府县衙门人事布局。知府知县老爷们认识到绍兴师爷团体能对封建正统思想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因此大力加以聘用,引为治理地方的主要助手。晚清,绍兴师爷能人辈出,秋瑾的曾祖秋桐豫曾受聘于东三省总督,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等均聘用过绍兴师爷。清末,这个团体由于受到近代西方新式教育的冲击,终于瓦解。
日本明治维新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黑船事件以后,西方列强对日本的觊觎,促使日本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心学思想加以应用。团结一致,团结内部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共同尊奉曾经长久失去权位的天皇为国家元首,实行实君立宪,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阳明心学发挥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又依然存在浓厚的封建色彩。所以,蒋介石留学日本期间发现阳明心学在日本流行,要是换到日本二战战败以后,让他去日本,准定再看不到那种现象,因为日本政体转变为虚君立宪的政体了。台北阳明山原名草山,后来蒋介石因崇拜王阳明,改名阳明山。
一般人了解王阳明,往往从他的三次军功开始,最值得一提的是南赣平乱,王阳明任南赣巡抚兼提督军务,率领书生、偏裨两年间平定为患数十年的南赣盗匪之乱,书生们可谓大大长了脸面,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啊。后来两次军功情况则极为复杂,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与正德帝之间产生矛盾,两人都想去平定。王阳明临时义募兵勇,正德帝也发动大军前往,但正德帝接到王阳明平叛的情报后并没有给予明确指示,想去平定又不好说,给予暗示也过于晦涩难懂。王阳明很快平定,一年后正德才肯接收。王阳明不体谅正德帝,正德帝先前与蒙古小王子大战,取得应州大捷,接着平定宁王叛乱的话,正德帝的威望便可稳稳地树立,而正德帝为人虽十分荒唐,但十分聪明,一旦树立威望,不能完全排除他有向明君转变的可能性,明朝可能会迎来一次盛世。封建时代的行话说官不与民争利,可是大臣与君主争功劳,会有好处吗?又不是魏征直谏。正德帝后来清江浦落水,得了肺炎,第二年祭祀祖先时吐血,肺病加重而去世,遗言不怪任何人,传位于皇叔兴献王之子堂弟朱厚璁,可见十分聪明。大家都外儒内佛,死了也不怪谁。但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没有受赏,表示正德帝不承认王阳明的功劳,正德帝自认为可以亲自平定,所以在正德帝看来,王阳明功过两抵。这事落在现代,人民拥有法定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要么公开地议论,要么网络跟发帖,说谁先平定就是谁的功劳,早点结束叛乱,保护人民利益,人们可以早点回归正常生活,当然还会有不同的言论,乃至争议。第三次平定瑶民起义、断藤峡之乱以后,王阳明推荐林富管理当地,不等嘉靖帝的批复就回去了,病逝于途中。嘉靖帝因此剥夺了他的爵位。在嘉靖帝看来,王阳明生前擅自做主,病逝不值得同情,嘉靖帝后来差点被宫女勒死在床上。直到明穆宗即位,才承认王阳明生前军功,追封王阳明为新建侯,子孙世袭伯爵。正德帝病逝,嘉靖帝即位,明朝社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生活进一步世俗化。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