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地卑·世界本质六

字数:114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18 17:20:27 更新时间:2023-02-19 15:08:31

楼主:陈旭东工作室  时间:2023-02-18 09:20:27
世界本质六

佛教描述世界,有三十三天、大千世界、恒河沙数等等说法,表达了现世界的不可胜数。尤其是将世界层层叠叠,一圈套一圈的结构,做了明确的描述。虽然不能确证,但是十分普及。
「古之遗言」说「天地」,没有沿袭数量与形状的老套,以免陷入不能精准表达的窠臼。而是另辟蹊径,说了一句「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精髓在于:「往来不穷」四个字,揭示了世界的无穷及其互通。
换句话说,《易经》从世界的内部结构入手,反本溯源,来说明这个世界的本质和形式。其中本质是「一阖一辟谓之变」,形式是「往来不穷谓之通」。
也就是说,两个原始代码和「变」,都是本质。元素的「卑高以陈」和「同」,都是形式。
接下来,《易经》交给受众去自行脑补:这样的世界会有多少,是些什么样子。
比如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只截取了从「元世界」到「现世界」的一个片段。而且其中相对完整的,只有一个「本世界」。
通过以上的梳理就不难发现,《易经》这样的表达,其实是在举例说明。《易经》从无穷无尽的世界结构里面,选择「本世界」及其来龙去脉做教材,解剖了一只麻雀。
正因为如此,《易经》说「天地」,其实往往意味着,作易者在描述一切世界,以及世界的一切。
人们还需要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天地」是不是足以代表天尊地卑·世界本质六世界?
对此,《易经》先后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天地」的适用范围,或者说外延,做了全方位的说明。
其一是设定称名。
「天」、「地」,再加上「天地之间」,《易经》实际上完整提供了这种表述方法的所有对象。
虽然一时难以理解,「天」、「地」这两个存在的比较意义,但是,「天地之间」不仅回避了这个难题,而且锁定了这些概念,主要是用来表示「空间」。
其二是举例说明。
《系辞·下》第十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才」的推出,与「三极」的差别,其实只在细节。在「极」之间的区别和角色分配。
「卦」的三个极,被明确分成了「天才」、「人才」和「地才」三个部分。天上,地下,人在中间,与「天地之间」的设定,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严格来说,《易经》跳出主文之外,在下篇快结束的时候,在一个讨论「卦」表达为「六爻」的专区,不经意间推出「才」,颇有一点夹带私货的嫌疑。
其三是重复渲染。
利用「天地」与「乾坤」的对应,《易经》在所有可能的场合,重复说明「乾坤」二卦的主宰地位,其实也是在彰显「天地」在表达世界方面的重要作用。
经典的语录是:「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表面上渲染「乾坤」在「易」里面的特殊价值,其实与「易与天地准」和「易有太极」一样,潜台词都是在说一句话:「易」表达了「天地」。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