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心经·五、佛道一体

字数:1171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21 16:58:02 更新时间:2023-02-22 20:37:42

楼主:陈旭东工作室  时间:2023-02-21 08:58:02
伍、佛道一体

佛教传到中国后,与道教发生过大规模佛道之争。
汉魏之世,佛道相杂。南北朝时,道教楼观派「老子化胡」之说,激化矛盾,发生大辩论。
辩论结局两败俱伤。道教输了辩论,引发教义改革。佛教经历北魏和北周两次大规模灭佛,加速了中国化进程。儒释道三教从此鼎立。
南朝时,陶弘景推崇葛洪学说,隐居茅山,首倡「佛道双修」,揭开的不仅仅是宗教的神秘。
普遍认为,佛道区别有四:
始一:
佛教因应人破烦求乐而生,道家因应「道法自然」。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小国林立,纷乱不断,人们普遍烦恼、痛苦,寻求了生死,断轮回之法,催生了很多相关学说,佛教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的春秋时期,社会失序,动荡不休,百家争鸣。老子提出「小邦寡民」的理想和「道法自然」的理论,倡导「无为」,向往「柔弱胜刚强」。孔子提倡「君臣父子」等级观念。
源二:
佛教主张人的痛苦和轮回根源「我执」,因「我」衍生颠错,苦痛无尽。
道教主张妄为源于私欲。
知三:
佛教认为所执皆「空」;道教认为「道」是主宰。
法四:
佛教倡导无住布施,证悟空性,消弥自我,放下我执,了却生死,跳脱轮回。
道教倡导无为,损之又损,合于自然,从而无不为。
「始」、「源」、「知」、「法」四点不同,算不算「本质区别」?应该不算。站在「易」的高度,二者没有本质差异。佛道一体,不仅在于实用,而是基于三个共通:
一、避实:
佛教出家,道教隐世,都否定现实世界。
佛教说空,就是虚或者无,相当于《易经》的简,也就是二。
将现实世界解读为虚,振聋发聩。但仅仅到此为止则难免虎头蛇尾,如此解读《易经》,圣人也是醉了。
道教要求无为,什么都不做,不做不错,因为有一个「道」效法自然,主宰一切。同时认为,人「笃静」可以感知世界真相。
避实的理由,佛道涉及一个共同的本质原理:易实简虚。
二、就虚:
佛道都倡导静,静笃定慧。在现实世界避实就虚,在虚中寻求真相。
佛教的主体结构是「乐土」配「轮回」,一网打尽天下人,但所描绘的并非现实世界。关于这些存在的原理,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犹如梦境,雾里看花。
道教关于现实世界的对应存在,「道法自然」一带而过,透过「道」这个称名,才能看到原初世界的影响,以及《易经》的影子。《易注老子五千言》意在揭示这些内容。
三、向善:
佛教的「断舍离」是布施,也是行善。虽然独善其身的占比太高,成了社会负担,但是在安抚人心方面,价值特别,作用独到。
道教求真与向善的比重,波动较大。原始的经典强调善行,包括柔弱胜刚强,也建立在善行的基础上,「取天下」这样的大事,主要靠「善者果」。
三个共通,蕴含了《易经》虚实理论的痕迹和根基。
问题在于,佛道言必称鬼神(佛),但对鬼神的本质和来历却不甚了了。《系辞》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关于鬼神,《易经》言之凿凿,理论完整且自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