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卷46西域诗解1大夫:屯垦隔绝羌胡蓄积安民文学:伐胡末计不

字数:2455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28 00:12:27 更新时间:2023-03-01 05:02:42

楼主:情真意深义薄云天  时间:2023-02-27 16:12:27
《盐铁论》卷46西域诗解1大夫:屯垦隔绝羌胡蓄积安民文学:伐胡末计不利不可数行

题文诗:

大夫又曰:往者匈奴,据河山险,擅田牧利,

民富兵强,行入为寇,则句注山,之内惊动,

而上郡以,南咸筑城.昔文帝时,虏入萧关,

烽火甘泉,群臣乃惧,不知所出,请屯京师,

备胡而胡,西役大宛,康居之属,南通群羌.

先帝推让,斥夺广饶,之地而建,张掖以西,

隔绝羌胡,瓜分其援.是以西域,之国其皆,

内拒匈奴,断其右臂,曳剑而走,故募人田,

畜以广用,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

蓄积布野,未睹其计,之所过也.以弱越而,

遂意强吴,裁地计众,其非钧也,主思臣谋,

其往必矣.文学对曰:吴越迫于,江海三川,

循而环之,处五湖间,地相迫壤,相次其势,

易以相擒.金鼓未闻,旌旗未舒,行军未定,

兵以接矣.师无辎重,之费士无,乏绝之劳,

此所谓食,于厨仓而,战于门郊.今匈奴牧,

于无穷泽,东西南北,不可穷极,轻车利马,

虽不能得,况负重嬴,兵以求之!势不相及,

其茫茫乎,若行九皋,未知所止,其皓皓乎,

若无网罗,而渔江海,虽然及之,三军疲弊,

适遗之饵.故明王知,其无所利,以为役不,

可数行而,权不久张,故诏公卿,大夫贤良,

文学所以,复枉兴微,之路公卿,宜思民急,

匈奴之害,缘圣主心,定安平业.今乃留心,

于末计虽,不出本议,不顺上意,未为尽忠.

【题解】本篇大夫就上篇文学驳斥“兵据西域”之策而加以反驳,认为“兵据西域”,使“西
域之国,皆内拒匈奴”,这就好像砍断了匈奴的右臂,并说伐宛以后,匈奴“折翅伤翼,可遂击服”。只是由于武帝病死,未能完成,不能谓为失计。而文学则认为“欲毕匈奴而远几”,是“留心于末计”,“未为尽于忠”。
【原文】
大夫曰:往者,匈奴据河、山之险,擅田牧之利,民富兵强,行入为寇,
则句注之内惊动(1),而上郡以南咸城(2)。文帝时,虏入萧关(3),烽火通甘
泉(4),群臣惧,不知所出,乃请屯京师以备胡。胡西役大宛、康居之属(5),
南与群羌通(6)。先帝推让斥夺广饶之地(7),建张掖以西(8),隔绝羌、胡,
瓜分其援。是以西域之国,皆内拒匈奴,断其右臂,曳剑而走(9),故募人田
畜以广用(10),长城以南,滨塞之郡(11),马牛放纵,蓄积布野,未睹其计
之所过也。夫以弱越而遂意强吴(12),才地计众非钧也(13),主思臣谋,其
往必矣。
【注释】
(1)句注,见《伐功篇》注释。(句注:山名,一名雁门山,又名西陉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2)上郡:秦代郡名,汉代因之。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地。
(3)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南,是关中通向
塞北的交通要冲。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 年),匈奴单于曾入侵至萧关、甘泉宫。
(4)甘泉:甘泉宫,汉时离宫,在今陕西省淳化县甘泉山上。
(5)大宛:西汉时西域国名,北通康居,西南及南与大月氏接。其地自古以产马闻名,见《史记·大
宛列传》。康居:西域国名。《汉书·西域传》:“康居去长安二千里。”汉初颇强盛,据有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境及苏联中亚之地。
(6)羌: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在今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北部。
(7)张敦仁曰:“‘让’当作‘攘’。”案“让”、“攘”古通,《史记·司马相如传》:“进
让之道,何其爽与?”《汉书·司马相如传》“让”作“攘”,师古曰:“‘攘’,古‘让’字也。”
(8)建张掖以西:汉武帝时为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曾在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以西到新疆轮台
之间建立郡和都护府,以保护交通和联络。
(9)曳(ye):拉,拖。
(10)募人田畜以广用:汉武帝时经常迁移大量中原人口到边疆地区屯垦,对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内地起了很大作用。
(11)滨:靠近。
(12)意:这里是制服的意思。
(13)才:同“裁”,这里是计量的意思。众:这里指人口。钧:同均。
【译文】
大夫说:以前匈奴凭借黄河、阴山的险要,依仗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民富兵强,侵入关内抢掠,句注山以内被扰乱的不得安宁,上郡以南地区都筑城防守。文帝时,匈奴侵入萧关,烽火烧到甘泉宫,群臣畏惧,不知所措,于是请求屯兵京都以防匈奴入侵。匈奴西边奴役大宛、康居等国,南边与羌族勾结。武帝抗击,开辟夺取了大片富饶的领土,建立了张掖以西的郡县,把羌和匈奴隔开,使他们不能互相援助。于是西域各国都抗拒匈奴,砍断了匈奴的右臂,迫使他们拖剑逃走。因此,武帝招募老百姓到边疆屯垦以供给边防费用,长城以南靠近边塞的郡县,可以任意放牧,不受威胁,蓄积的物资遍地散布,看不到我们的计策有什么过错。从前弱小的越国战胜强大的吴国,两国的土地、人口相差悬殊,但是越国君臣齐心谋划,他们的胜利是必然的。
【原文】
文学曰:吴、越迫于江、海,三川循环之(1),处于五湖之间(2),地相
迫,壤相次(3),其势易以相禽也。金鼓未闻,旌旗未舒,行军未定,兵以接
矣(4)。师无辎重之费(5),士无乏绝之劳,此所谓食于厨仓而战于门郊者也。
今匈奴牧于无穷之泽,东西南北,不可穷极,虽轻车利马,不能得也,况负
重嬴兵以求之乎(6)!”其势不相及也,茫茫乎若行九皋(7),未知所止,皓
皓乎若无网罗而渔江海(8),虽及之,三军罢弊,适遗之饵也。故明王知其无
所利(9),以为役不可数行,而权不可久张也,故诏公卿大夫、贤良、文学,
所以复枉兴微之路。公卿宜思百姓之急,匈奴之害,缘圣主之心(10),定安
平之业。今乃留心于末计,虽本议(11),不顺上意,未为尽于忠也。
【注释】
(1)三川:《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三江: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也。”“三川”即“三江”。
(2)五湖:指太湖及附近的长荡湖、射贵湖、上湖、滆湖。
(3)相次:相连。
(4)以,同“已”。
(5)辎(zi)重:行军时携带的器械、粮草等军需品。
(6)嬴,原作羸,今据张敦仁说校改。嬴:负担。
(7)九皋:辽阔的沼泽。“皋”与“泽”通。
(8)皓皓:当作浩浩,形容水的广大。
(9)无所,原作所无。卢文弨曰:“‘所无’疑倒。”案卢说是,今据乙正。
(10)缘:遵循。
(11)本议:见《本议篇》注释。
【译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