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统《徙戎论》诗解1天子有道守在四夷戎狄天性弱则畏服强则侵叛夷狄必防

字数:4096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3-03 22:25:30 更新时间:2023-03-05 18:31:26

楼主:情真意深义薄云天  时间:2023-03-03 14:25:30
江统《徙戎论》诗解1天子有道守在四夷戎狄天性弱则畏服强则侵叛夷狄必防管仲之力始皇击胡

题文诗:
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御夷狄.以四夷其,

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

居绝域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

其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

正朔不加,是故乃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天子失道,守在诸侯.禹平九土,西戎即叙.

其性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

弱则畏服,强则侵叛.虽贤圣世,大德之君,

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之也.

当其强也,殷高宗而,惫于鬼方;周文王患,

昆夷猃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

及其弱也,周公旦来,九译之贡,汉中宗纳,

单于之朝,以元成帝,之微而犹,四夷宾服.

此其先帝,已然之效.故匈奴之,求守边塞,

而侯应乃,陈其不可,单于屈膝,未央望之,

议以不臣.故有道君,牧夷狄惟,待之有备,

御之有常,其虽稽颡,执贽边城,不弛固守;

寇贼强暴,而为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

获安疆埸,不侵而已.往昔及至,周室失统,

诸侯专征,以大兼小,转相残灭,封疆不固,

利害异心.戎狄乘间,入中国或,招诱安抚,

以为己用.故申缯祸,颠覆宗周;襄公要秦,

遽兴姜戎.当春秋时,义渠大荔,居秦晋域,

陆浑阴戎,处伊洛间,鄋瞒之属,害及济东,

侵入齐宋,陵虐邢卫,南夷北狄,交侵中国,

不绝若线.齐桓攘之,存亡继绝,北伐山戎,

以开燕路.故仲尼称,管仲之力,嘉左衽功.

逮春秋末,战国方盛,楚吞蛮氏,晋翦陆浑,

赵武胡服,开榆中地,秦雄咸阳,灭义渠等.

秦始皇之,并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

五岭长城,戎卒亿计.师役虽烦,寇贼横暴,

然一世功,戎虏奔却,当时中国,无复四夷.

夷狄心野,无礼无义,唯利是图,只可利用.

背景介绍:

公元263年,魏司马昭灭蜀,很多人心中史诗般的三国时代就此终结。
然而,这不是乱世的结束,而是更大乱世的开始,直至衣冠南渡、神州陆沉。
公元304年至439年,华夏民族陷入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中华大地上胡族横行,华族人口被胡人轮番屠杀,史称“五胡乱华”。在这百余年间,由胡人族群建立的国家都快速兴起又立即灭亡,除了战乱之外,文明少有建树,留下的是破坏性的一地鸡毛。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不久,其子司马炎接受魏曹奂禅让,自立为帝,史称晋武帝,开启了晋王朝。
公元280年,在消灭吴国、混一天下之后,晋武帝认为从此太平无事,可以高枕无忧了。当时,居住在塞内的羌人、匈奴人与鲜卑人经常杀害长吏,逐渐成为民患。西河御史郭钦曾上疏朝廷说,经过三国战乱后,人口锐减,魏朝为了补充劳动力,主动引进胡人,让他们占据了西北诸郡,成为很大的隐患。现在朝廷应当凭借平吴之威,将其尽皆驱逐到关外去。
晋武帝读过奏疏后不以为然,他一向好大喜功,想要做万民共主,认为戎夏友好,都是命运共同体,何必分夷狄、华夏,最终没有采纳郭钦的建议。

晋武帝驾崩后,晋惠帝继位,胡人屡屡作乱,当时的太子洗马(官职)江统深感担忧,在元康九年时(公元299年),专门写了一篇《徙戎论》来警告朝廷,提出将氐、羌等族迁出关中的主张,劝国家宜早绝端倪,勿使胡人乱我华夏。
然而,晋惠帝也未采用迁徙戎狄的主张,结果不到十年,便发生了两京沦陷、神州陆沉、羌胡遍野、衣冠南渡的历史悲剧。
在江统的上书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警世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在《徙戎论》的开头,江统重申了中国自春秋以来就奉行的政策,即“内诸夏而外夷狄”。江统认为,西晋的都城在洛阳,已经面临关中胡人的威胁,不应该再苟且无为、延续汉魏时的稗政,而是要进行“徙戎”。
他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胡人本来居住在塞外,由于自身衰落,才被汉魏之人强迫迁徙入关中,本已心怀不满;如今这些胡人的户口数目滋生,又素有贪悍之性、愤怒之情,日后必将作乱。所以,晋朝应当趁其尚未发作的时候,早作防备。
(摘自拾光春秋:《徙戎论》:华夷之防的千古警世雄文)
【原文】【1】戎狄天性


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1)。禹平九土,而西戎即叙。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当其强也,以殷之高宗而惫于鬼方,有周文王而患昆夷、猃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及其弱也,周公来九译之贡,中宗纳单于之朝(2),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此其已然之效也。故匈奴求守边塞,而侯应陈其不可(3),单于屈膝未央,望之议以不臣(4)。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弛固守;为寇贼强暴,而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埸不侵而已。

及至周室失统,诸侯专征,以大兼小,转相残灭,封疆不固,而利害异心。戎狄乘间,得入中国。或招诱安抚,以为己用。故申、缯之祸(5),颠覆宗周;襄公要秦,遽兴姜戎。当春秋时,义渠、大荔居秦、晋之域,陆浑、阴戎处伊、洛之间,鄋瞒之属害及济东,侵入齐、宋,陵虐邢、卫,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齐桓攘之,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故仲尼称管仲之力,嘉左衽之功。逮至春秋之末,战国方盛,楚吞蛮氏,晋翦陆浑,赵武胡服,开榆中之地,秦雄咸阳,灭义渠之等。始皇之并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岭长城,戎卒亿计。虽师役烦殷,寇贼横暴,然一世之功,戎虏奔却,当时中国无复四夷也。
【译文】

夷人、蛮人、戎人、狄人都居住在远离中国的“荒服”地带,华夏周边各族,地处偏远,与华夏族风俗迥异,古书《春秋》当中主张华夷之辨,不去干涉其内政,但也不许他们扰乱中原。所以说,如果天子得道,这边远的四夷都成为天子的藩卫;(如果天子失道,就以诸侯国为边防了)。禹平定九州,而西戎归服,其性情贪婪,凶悍残忍,而四夷之中,尤以西戎和北狄更为突出。势力弱的时候,对中国敬畏臣服;势力强的时候,即行背叛侵扰,即使圣主贤君治理他们也颇费心力。

周边各族强盛之时,商朝高宗为鬼方族劳神,周文王为昆夷、猃狁而忧心,汉高祖被匈奴困在白登山,汉文帝为防备匈奴在霸上驻军。当各族衰弱时,周公曾接受边地的朝贡,汉宣帝曾接受单于的朝见,在汉成帝、汉元帝时,汉朝已然衰落,周边各族却十分恭顺,其实是前代君主用兵得力的缘故。

所以当匈奴请求守卫边疆时,侯应认为不可;单于到未央宫跪拜时,(萧)望之仍认为他有不臣之心。因此有道之君治理周边各族时,都大力加强国防建设,虽然各族叩头进贡宝物珍奇,边城并不放松守备,当他们起来作乱时,军队也不加以远征,只是希望境内安宁,疆域不受侵扰而已。
当年周朝衰弱,诸侯互斗,周边各族乘机渗入中原。有的诸侯国招抚它们为已用。所以申侯引犬戎族入寇,颠覆了西周;秦襄公在西周之后统治关中时,羌戎各族也骤然崛起。春秋时后,义渠、大荔族居住在秦、晋两国境内;陆浑、阴戎驻扎在伊水、洛水之间;鄋瞒族的祸害及于济水以东,攻击齐、宋、邢、卫各国。周边各族从南北两面进攻中原,中原形势十分危急。
这时,有齐桓公崛起,包围和存续各弱小诸侯国,尤其是北伐山戎族,为燕国拓展疆土。所以孔子特别称赞管仲保卫华夏习俗的功绩。春秋战国交际时,中原各诸侯国强盛起来,楚国吞并了蛮氏,晋国灭掉了陆浑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辟了榆中地区,秦国从咸阳崛起,吞并了义渠各国。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兵威震邻,打击胡人,驱逐越人,五岭山脉和长城防线驻扎大量军队,虽然统治残暴,徭役繁重,民变四起,但经过他的治理,中原地区却不再有各种夷族了。

【注释】

1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四夷:旧指四方各族。 意谓天下有道,则四方各族都为天子守卫疆土。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淮南子.泰族训》:“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诸侯。”后多引作〔天下有道,守在四夷〕。《后汉书.陈寔传.附子纪》:“天下有道,守在四夷,宜修德政,以怀不附。”宋.田锡《上中书相公书》:“古人云:‘天下有道,则守在四夷’。方今边鄙无虞,戎夷畏服,契丹遣其爱子,入朝贡奉。”也单引〔守在四夷〕。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为之奈何?守在四夷。”《宋史.钱若水传》:“陛下苟思兵者凶器,战者危事,而不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则守在四夷,而常获静胜。”

《淮南子》卷20泰族训:“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诸侯。诸侯得道,守在四邻;诸侯失道,守在四境。故汤处亳七十里,文王处酆百里,皆令行禁止于天下。周之衰也,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故得道则以百里之地令于诸侯,失道则以天下之大畏于冀州。故曰:无恃其不吾夺也,恃吾不可夺。行可夺之道,而非篡弑之行,无益于持天下矣。:“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诸侯。诸侯得道,守在四邻;诸侯失道,守在四境。”

2中宗:(前48年)正月辛丑日,葬汉宣帝于杜陵。 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十五,刘秀追尊孝宣皇帝庙号为中宗。 为政举措 政治 隐忍蓄势 从后元二年(前87年)汉昭帝即位起..

3侯应:侯应, 西汉郎中官,边疆人。以《侯应论罢边十不可》而闻名于史书。

4望之: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何七世孙,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

汉宣帝时,曾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由于看不惯霍光的倨傲而得不到霍光的重用。以儒家经典教授太子(汉元帝),反对封冯奉世为侯,建议和亲乌孙、善待归附的匈奴呼韩邪单于。甘露三年(前51年),在长安未央宫殿北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召集诸儒讲《五经》同异,并加评议。汉元帝即位后,以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辅佐朝政,甚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诬告下狱,愤而自杀。

萧望之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李白在《客中行》赞颂的“兰陵美酒”相传就是萧氏家酿。自此,兰陵萧氏成为山东临沂大族,历数百年而不衰。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