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今,议世情

字数:4071访问原帖 评论数:1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03-14 17:24:51 更新时间:2022-01-11 08:15:38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03-14 09:24:51
2011年时,有家报社副刊编辑先生约稿,按文章内容列出几种,说这些方面的文章都所欢迎。“內容不限,可以論古今,議世情,談文學,寫聞見及遊歷等”。除了这四个以外,后来我又“利用”他的“不限”和“等”,自己增添了一个“读书笔记”。
近日编集了历年所写稿件中之十五篇,交打印店印成一个小册子,每五页一元钱,十五篇加上序言目录,共42页,8元多钱。 其目录如下(后面注的1、2……等等,是按上面五个文章内容试分的)

目录
一。老人故事和《论语》       2
二。 四个牌位一炉香             1
三。逝者安息 生者和好          1
四。一大抉择                         5
五。正能量                           2
六。龚定庵的一篇妙文           1
七。大象和犀牛                     4
八。庄子观鱼在今天              4
九。百度求知遇挫记              3
十。辞职时年七十一             1
十一。父母和子女              2
十二。文化升沉和种子的生命力       5
十三。诗词名句的欣赏          3
十四。顾炎武的母亲         1
十五。善待和理解老一辈人      2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03-14 13:38:57
以上目录中十五篇选文,今年一月五日以“十五篇选文”为题,发在天涯教师那边了。有兴趣请移步一阅。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03-14 13:42:04
又,这其中有的也在书话或其他版发过,不同时间。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03-19 10:15:54
十五篇文章结集后有一序。如下


<澳门日报>是澳门第一大报.副刊中有一个"新园地".二零一零年起,我就在那里写一些文字,这样几年过去,前后写有几百篇短文长文了.有一段时间,我给那些七八百字的小文,起了一个栏名,就叫闲闲话.后来取消了这个栏名,就用”杂谈”、”读书笔记”、”如是我闻”、”咬文嚼字”等等通用栏名.直到现在.二零一八年一月二日,又见到今年的第一篇.
几百篇文字,有的得到某些网站青睐,加以转载流传,有的也被同好的读者收入自己的私人图书馆、博克等等.现在我想按自己德标准,从中选一些认为值得保存流传,至少几年之内不会过时,不会失效的,加一个总题,介绍给读者,希望你喜欢.
就用今年一月二日发表的一篇为第一篇,以下不按日期前后,也不按文章体裁或题材,就这样随机摆列,第一集先选十五篇,以后陆续再选,包括以前的和以后的.
求阅读求指教.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04-11 09:29:54
3月14日回复如下
以上目录中十五篇选文,今年一月五日以“十五篇选文”为题,发在天涯教师那边了。有兴趣请移步一阅。

但是现在这有兴趣请步一阅,成虚邀了:教师版那边把这个帖子隐藏了。说是不合宗旨。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12-03 19:42:49
z这篇是2016年的 龚定庵的妙文

三月二十五日,澳门日报刊我短文一则。当时未发现,后来样报寄来才知道。下面是这篇文字

龔定庵的一篇妙文
錢穆先生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龔定庵”一章中,引述了龔的一篇妙文,並評曰“其文絕冷雋,如泣如訴,極淒婉之致”。這篇文字題目是“杭大宗逸事狀”,錢先生於書中引錄如下:“乾隆癸未歲,杭州杭大宗以翰林保舉御史,例試保和殿。大宗下筆爲五千言,其一條云:我朝統一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滿漢之見。是日旨交刑部,部議擬死,上博詢廷臣,……意解,赦歸里。乙酉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召見。問:汝何以爲活?對曰:臣世駿開舊貨攤。上曰:何謂開舊貨攤?對曰:買破銅爛鐵,陳于地賣之。上大笑,手書買賣破銅爛鐵六大字賜之。癸巳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名上,上顧左右曰:杭世駿尚未死麼?大宗返舍,是夕卒。”
這篇短文何以得到錢先生的高度評價?錢先生說,是因爲它可以說明龔定庵在他處說的“本朝糾虔士大夫甚密”非虛語;從之又可以看出以若是之朝廷,士大夫出而仕,奈何開口言政事?更奈何言氣節廉耻?又奈何言人才?
那麼,這是從所謂“思想性”來評判的了,然而那“其文絕冷雋,如泣如訴,極淒婉之致”,則完全是從“藝術性”來肯定的了。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一篇好文章。
但是文章也有缺點。錢先生指出,第一句乾隆癸未歲就是錯的,應是乾隆八年癸亥。還有最後癸巳,也沒有乾隆南巡的事,所以“返舍是夕卒”當也是誤傳誤記。(有汪滌源《雜記》的記述說,是乙酉年南巡,皇帝問,你改過嗎?杭回答,我老了不能改了。皇帝又說,老了爲什麼不死?杭答,“臣尚要歌詠太平。”皇帝只好笑笑。)
記事有誤,是否影響文章的質量?這或許正如九方皋相馬而忘了馬的顔色性別,卻正確地抓住了牠的特徵“千里”差不多吧。當然,這類記叙文只能存在於民間,要按龔自珍在《賓賓》這篇論文中所說,正是屬於皇帝所“不欲受賓之論議者”範圍之內,所以自然會帶來屈辱和危殆的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12-03 19:45:20
(讀書札記)文化升沉和種子的生命力

錢行


文化升沉和種子的生命力


錢穆先生的父親去世時,弟兄四人均年少,長兄十八,錢先生本人十二,以下是七歲三歲兩個弟弟。許多親族人們想幫忙介紹錢先生的長兄去蘇州無錫城中就業,錢母都沒有同意,說“先夫教讀兩兒,用心甚至。今長兒學業未成,我黨遵先夫遺志,爲錢氏家族保留幾顆讀書種子,不忍令其遽爾棄學”。(見《八十憶雙親》)

讀書種子,在錢太夫人保留愛護培養下,後來讀書有成,四兄弟都做了教師。錢穆先生八十歲時寫這《八十憶雙親》,還記得這“讀書種子”四個字,寫在了書中。在他寫這個“讀書種子”之前,錢先生初到台灣,就曾在一個有關中國文化問題的演講中,講到一個“中國文化種子”,這演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的進退升沉》(後來收入《中國文化十二講》書中)。他說“所謂文化種子,在歷史上遇亂世,不是埋藏在下,便是逃避在外”。並且舉了春秋時代、漢末、唐末五代、元末、滿清入主等等不同時代的情形爲例。例如說“唐末五代,文化種子或則逃避至十國,如蜀、如閩、如吳越,多數都埋藏在山林寺廟與書院中,直到宋興六七十年後,始有起色”,等等。

這篇文化進退升沉的演講,是1968年錢先生初到台灣不久時在軍中所講。當時台灣領導人蔣先生,正提倡文化復興。而大陸,文化革命正方興未艾。所以演講有提到“我們不要以爲中國文化已經被毀滅了,中國文化是毀滅不了的”。“我們此時機提出文化復興一口號,正是國內外人人所共同想望,共同盼切的。事在人爲,顧亭林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可改爲文化興衰,匹夫有責。待我們大家來努力。”

這植物的種子,一般說是很小的。但是蘊藏其中的生命力是很大的。一粒稻種,可以長出百千粒。一個果核,可以長成果樹,結出許多果實。一個當年的孩子,讀書種子,後來就成了教師、教授,文化種子。植物的種子,力量來自遺傳基因。中國的文化種子,也有他豐厚的文化基因在。文化興衰,匹夫有責。真要待我們大家來努力。


錢行




下一篇4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8-12-03 19:50:41
以上目录中十五篇选文,今年一月五日以“十五篇选文”为题,发在天涯教师那边了。有兴趣请移步一阅。

但是现在这有兴趣请步一阅,成虚邀了:教师版那边把这个帖子隐藏了。说是不合宗旨。

——————————————————————————————————————————————————
为了补救这个虚邀,我从百度找回两篇(就用文题搜索的)。其他各篇或者也能同样搜到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23 20:12:03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23 20:15:28
有的文字在一段时间没问题,过几天会不合时宜,又过几天又没事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24 07:54:48
十五篇中有一篇《逝者安息生者和好》讲的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原发在澳门日报和书话本版。刚才用原题搜索,见有百分网散文随笔收有此篇全文,但没有原文出处和原作者姓名。想下载过来,但是他还分免费和付费两种,免麻烦我就没有继续。

但是猜想,既有收费复制,几年来想当会有些入账的吧。这对原作者不是侵权么?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24 12:30:44
老人故事和《論語》 錢 行 老人故事和《論語》 微信上我加了幾個老年人的群,有七十歲左右的,有六十多歲的,幾個群裏都看到一個鏈接,題目是“做一個不被人討厭的老年人”,其中一條條列舉了一些注意點,多是處理家庭關係的。例如“可以對兒子說不可對媳婦說”、“兒子是你的,孫子卻是他們的兒子,不要弄錯”、“在職時或許你是一把手二把手,現在在家裏要看清自己的位置”等等。過了幾天,另一位老太太老先生又轉發這帖了。而且點讚的,評論的都有。不知這原創者是老年人還是中年人、青年人。另有一條對老年朋友的忠告,則完全像是老年人所寫,大意說,有幾個“老”不能丟,其中一條是老窩(老家,老房)不能丟,即使住到兒子家、女兒家,這老房子不能賣,不能出租,要留着。留一後路。老朋友對此多表示理解。
《論語》爲政篇子夏問孝這一章,孔夫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論語新解》釋此色難,說孝子侍奉父母,以能和顔悅色爲難。人之面色即其內心之真情流露,色難仍是心難。又舉《小戴禮 · 祭義》說的“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來說明。 子女能按《論語》孔子說的孝行事,老人們就不需要考慮怎樣做才能不被人討厭了。《論語》沒有說老人可以不幫子女帶孩子(也沒說必須這樣做),但是《論語》說了做子女的應當盡孝,也說了怎樣才算孝。這有沒有過時?
有一個小故事小問題。小孩上幼兒園,上小學,甚至上初中,往往都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去接。那書包很重的,是小孩自己背,還是老人背?或者幾歲幾年級以上應當自己背?學校老師或者顧不上研究這個,老人其實還不是很老,背一背書包完全力所能及,而且往往也很願意減輕孩子的負擔。所以從校門口一接到孩子,也就接到書包了。等到上巴士,這高峰時刻,往往是人很擠的。有時一老一小,兩個人只有一個座位。該是誰坐?這個問題好像談不上學雷鋒,更想不到讀《論語》,就憑 慣,然後就 慣成自然了。但是旁人眼裏,有時會覺得不自然,不合理。
《伊索寓言》裏有一個老人、小孩在街上牽一頭驢趕路的故事。有人說,有驢不騎?他們讓小孩騎了,又有人說,小孩騎驢讓老人走不對。他們又換成老人騎,還是有人說老人不顧惜孩子。他們聽了又改二人同騎。還是有人說這是要把驢累死嗎?這個寓言或是說做事要有主見,不能亂聽別人的。但是諸般意見中,總還是有比較合理的一個或幾個吧。 錢 行 下一篇4
澳门日报《新园地》一月二日刊发
说的是2018.1.2.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1-26 18:31:13
就憑 慣,然後就 慣成自然了。但是旁人眼裏,有時會覺得不自然,不合理。
《伊索寓言》裏有

-----------------------------------------------

这篇由于被删除,现在使用百度搜回来的。但是这几句读起来不顺,再想想,原来也被处理过了。就凭惯,这三个字,原文肯定是四个字,第三字被减了,下同(惯成自然,应五个字)。真是的!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1-09 16:48:40
提升一下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