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台:别为难了,相比牡丹、梅花,桃花更符合国花的要求

字数:136513访问原帖 评论数:56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7-11-05 00:09:10 更新时间:2021-10-23 20:14:22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18 14:36:12
梅花代表文人气节那还是算了,普通人也不比文人差。前文楼主没有细扒的《桃花扇》演绎了明末名妓与文人的故事。同样秦淮八艳与她们身边的文人一对比,大家就知道什么人更有气节。古代读书人最尊崇的莫过于曲阜的孔家,从北宋亡国后的金元到明末清初再到日军侵华,真不知道这种表率作用有什么积极意义。嘴上说的是梅花的风骨心里喜欢的是牡丹的富贵。梅花傲霜斗雪是误解,说喜欢梅花的关键时刻能不能挺住?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18 14:36:33
楼主高中时上海的课本里收录了清人的《病梅馆记》,文中介绍了国人对梅花审美要求,再看看现代国画的红梅图,仍就是老枝狰狞。清朝流行的梅花花枝如同垂暮老已的躯干,而枝头点缀的梅花顶多是个老来俏,明明是残败之相非说成铮铮铁骨。海峡对岸同盟会对梅花情有独钟,有人说也是国花。也是同,从没当过太平天子,如今的日子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真真是风霜雪雨不断,只能自我安慰梅花香自苦寒来。难怪岛上亲日的不少,赏樱花多惬意。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18 14:37:00
中国幅员广阔,梅花花开的时间南北有差异。上海见到粉红色白色梅花大致在春节过后,那时波斯婆婆那也星星点点开着四瓣极个别五瓣的小蓝花,见到红梅时上海市花白玉兰也开了。见过梅花都知道梅花小小的,也没腊梅闻香知花开的香气,如果等到百花争艳的时候开放,那真的会淹没在百花丛中。梅花花神很聪明地抢先一小步开在早春,如同抢先上市的时鲜,不求最好只求最早也能卖个好价格,梅花也因此在中国人心中有了一枝独秀的位置。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那也得在百花盛开的时候争得过。至于雪中红梅那是倒春寒,如今气候经常来个百年一遇,新闻里也播放过桃花白雪的景色。偶尔斗雪那是不得已,寒冬腊月暗香浮动的腊梅才是真英雄。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18 15:03:43
@四季之人 2017-11-18 14:44:45
桃花轻薄啊,不好不好
-----------------------------
说来说去不就是个桃花运吗?本世纪初国家法律都把非法同居改成未婚同居了。家不在本地的单身宿舍成了野鸳鸯楼。挺着肚子穿白色婚纱都很常见了。看嘛瞧不上桃花运呢?普通人一生中总得有一次桃花运吧。干嘛把正常的事情看得不正常呢?开枝散叶桃李满天下不好吗?独生子女政策都取消了,想开点。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19 12:50:32
大概是唐代崔护写了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成就了他和桃树下姑娘的一段如意姻缘,中国人把桃花与男女有戏联系起来。楼主觉得这词应该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与轻薄暧昧并不绝对关系,而是取决于什么人。单身男女红鸾星动也可以跟他们开玩笑说走桃花运了,大家也不会认为是不正经的意思。中国古代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不能有私情所以才会有人忌讳桃花。一座座贞洁牌坊表彰的是礼教礼法,与爱情无关。时至今日还有人认为男女之情是轻薄暧昧就说不过去了。崔护上门讨口水喝,姑娘因为家中无人,请崔护坐在院中并非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才有美丽的姑娘一言不发站在桃花之下的情景,郎才女貌互有好感本是人之常情,桃花见证的爱情为什么会被有人些容不下呢。

提起赠送爱情之花,人们想到的大多是玫瑰和百合,送玫瑰百合的都是单身狗或者合法夫妻吗?没见西方人嫌弃玫瑰和百合,这两种都西方国家的国花。中国自己的爱情之花却受到有些人的歧视,容不得一点瑕疵,如此厚此薄彼又是为何?

看到前面的回复还有扯上偏房的。桃花夫人是正儿八经的一国夫人,死后百姓认同她的美丽才称为桃花夫人。倒是唐宋传奇里有一位与杨玉环争风吃醋的梅妃,把贵妃称为肥婢的梅妃喜欢梅花,安史之乱被唐明皇抛弃死与乱军,编得有鼻子有眼,可查无此人。可能写书的人借古喻当时。妃子才是小老婆吧。

可能是屈原第一个把花与美人相比喻,此后花与美女结下不解之缘,可惜女子的命运依附于男人,最惨的还会被杀了做成菜肴招待客人或手下,把花和中国女子的命运相提并论多半不会得出好的结果。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19 13:20:09
自古红颜多薄命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19 14:59:15
百度上国花的四个条件神奇地消失了,看来明年国花就能出炉了,猜是牡丹。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19 14:59:48
百度上国花的四个条件神奇地消失了,看来明年国花就能出炉了,猜是牡丹。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19 15:05:15
觉得歪楼部分会让人更无语,没想到彻底哑口无言了,国花部分还有回帖,关于中国的饮食部分没有一个反对的,太和谐了。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3:07
上星期天度娘那里国花的条件消失了,第二天又恢复了,乘着今天各位专家的论述都在,楼主决定干脆把它们都拷贝到涯叔这里来。关于一国两花和一国多花的提议实在不愿苟同,楼主一介草民都知道书同文车同轨的重要性,作为专家和地方的领导们不知为何会提出如此荒唐的议案。贴完度娘的科普,咱就扒一扒所谓的一国两花。真想爆粗。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4:26
度娘语

国花是指一个国家用来作为自己国家象征的花。国花一般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别具意义。一个国家通过自己国家的国花也能看出国家的文化底蕴及历史。象征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国民人格美德的精华。为各国人民高度重视,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

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6:05
度娘语


1994年

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议案,“批转农业部办理”,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具体组织。“中国花协即在全国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了广泛深 入的评选国花活动。成立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任名誉组长、何康任组长的国花评选领导小组”,经专家小组讨论确定了我国国花评选条件为:
(1)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影响,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

(3)用途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据《中国花卉报》刊载,已提名作为中国国花候选花的种类有: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花、山茶花、荷花、桂花、水仙花、石榴、腊梅、迎春、桃花、映山红、君子兰、萱草、金花茶、金边瑞香、紫薇、栀子花、珙桐(鸽子树)、一串红与英蓉花等数十种之多。

经过近十个月讨论:根据31个省区市(包括深圳特区)上报结果,赞成一国—花 (牡丹)的有l8个省,占58.06%;赞成一国四花(牡丹、梅花、 菊花、荷花)的有11个省,占35.48%;有2个省提出新的四花方案,即以兰花换荷花,占6.45%。全国国花评选领导小组经过 认真研究,一致同意“牡丹”为我国的国花。其他呼声较高的兰花(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为中国四季名花。

上述评选结果及详细情况,按程序由“农业部上报”。此次新的推选结果移注牡丹,却引“许多人士发表了反对意见”,其中不乏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学者、艺术家,甚至有些意见是在很高层次的重要会议上发表的。结果,全国人大以“分歧太大”为由搁置了。

……

反方:参选人群是否人民大众评选?或个别人民?和根本不包括人们?用什么证明?]

让值得玩味的是:在1994年的这次评选中,中国牡丹两大基地——“河南洛阳市、山东菏泽市及中国花协牡丹、芍药分会”联合了全国以牡丹为市花或生产、研究牡丹的十多个省市代表成立了“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

河南洛阳成立了市长亲自挂帅的“牡丹争国花领导小组”,再加上陕西省西安市、山东省菏泽等的加盟,联合成立了“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四方“游说”,力捧牡丹为国花。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6:51
度娘语


2005年9月20日

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园林学会和上海风景园林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国花评选研讨会”。大部分代表支持选牡丹、梅花为我国的“双国花”。但也有不同意见,推崇“一国一花”。



2005年秋季


中国花会协会在成都召开的会议上建议牡丹为国花,并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希望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定牡丹为国花。遭到反对牡丹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强烈质疑。陈院士更是在2006年1月不断向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领导写信,阐述“一国两花”的主张,并在供中央领导传阅的内参上发表相关的文章。

……

曾经“梅花与牡丹”都各自夺冠过,却为何“牡丹唯独国花”才可?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7:33
度娘语



据中国林学会透露,国花的评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分布要广泛;二是外观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四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2] 。

马上有学者提出质疑:“分布要广泛”的要求就不妥,看似合理然而却太主观,因为大家喜欢的未必就是分布最广泛的物种,大熊猫分布并不广泛,但它却是人人喜爱的国宝;同样的理由,“外观漂亮”也不宜作为硬性规定,因为“漂亮”与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中国地域之广,人口构成之复杂,各民族传统之差异,这样的要求尤其显得意义不大;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8:04
度娘语





据了解,以往我国国花评选,牡丹、梅花各有众多呼声。陈俊愉教授是中国大陆最早倡导评选国花的专家,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以梅花为国花的建议。后来他又提出了“一国两花”(牡丹、梅花)的构想,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3] 。

许多专家认为一国两花较为合适;梅花可以代表长江流域、牡丹可以代表黄河流域的花卉;一乔木、一灌木;一个象征精神文明、体现中国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品格,一个象征物质文明、体现国泰民安、富裕祥和;同尊“梅花和牡丹”为国花,可激励各族人民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用梅花象征的傲骨延续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实现牡丹'象征'的幸福和繁荣而努力;正可谓内外兼修到方能称之为完美!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8:28
度娘语





那些领土幅员不大、历史短浅、文化单一、民族结构不复杂的国家,很容易评选出自己的国花,如澳大利亚的金合欢、荷兰的郁金香、法国的香根鸢尾花、德国的矢车菊、泰国的睡莲……人不多,意见容易统一,也容易照顾得周全,容易归拢出一个大伙儿都接受认可的结论: 中国的花魁不好评。

……

若连这点微不足道的国事都“意见难统一“的话,岂不是指中国其他”要事“更难统一意见?并且其也有不看好他国之嫌,此言论实为不妥!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8:52
度娘语





牡丹和梅花,彼此还有一种文化意味上的分别。牡丹是大众化的,是普通大众欣赏品位的代表。相对于牡丹的群体欣赏口味,观赏梅花更多是一种个体的审美体验,因为它历来被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所把持[4-5] 。

……

既然“全国人大认为各方分歧太大而没有作出决议”,那就代表各方支持人数不会很差,所以不存在“牡丹是大众化”而“梅花是个体审美体验”的说法!并且前面所说的“个体审美体验”岂不是指“中国知识分子”是很少部分人?!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9:25
度娘语





无疑,梅花及其象征的精神,是由历代知识分子总结赋予的。他们以梅花自我期许,并且把梅花人格化。普通大众在勤苦劳作之余,可怜而有限的感官之娱,必然指向色彩浓烈喜庆的东西比如牡丹,而审美意义上的梅花之“瘦”,却可能无法激起甚至无暇激起他们内心的共鸣。

……

“期许”不算重要的话,那各种花语又算什么呢?都用外表形态作为至高标准的话,那其她国家的"国花"也都符合?否则除牡丹的很多花卉与“以上形容的梅花”一样,岂不无足轻重了?国人除去感官欣赏和物质层面作为“个体标准”外,必然也会考虑精神层面的东西!中国非物质和感官享受至上的国家,而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明就自然少不了精神层面的东西!并且对“梅花只是知识分子把持”这点不苟同,凭什么断定普通大众之中没有欣赏梅花的?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1:59:52
度娘语


.中国梅花文明:一月梅花花神梅妃江采萍!

梅花象征:梅花为中国特产,梅花寓意不畏霜雪严寒,凌霜傲雪。坚贞不屈,是民族与英雄的象征。梅花美丽、清香、挺拔,顶寒傲雪,传芳几千年,遍及河山几万里,是中华之魂魄,代表中华气节[6] 。

梅花寓意:吉祥喜庆、美满和谐、竹寓夫梅寓妻、春信之花;如《梅开五福》(五花瓣象征五福:快乐、幸运、场所、顺利、太平)、《十全十美》(一枝梅花有10多花插于瓶中、灼伤防止10枚古铜钱)、《竹梅双喜》(祝贺新人)、《喜上眉梢》……。
楼主:醍醐灌顶83  时间:2017-11-25 12:00:29
度娘语


7000年前

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应用梅子。



3000年前

已经开始栽培引种梅花。





用梅花的果实作为调料。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题咏诗是陆凯的《赠范蔚宗诗》。



六朝

梅与杨柳等仅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赋予人格意象特征。谢燮《早梅》。何逊《咏早梅》。



唐代


诗歌中通过与桃、杏、李等花的比较描写,为梅花意象的象征意蕴作了准备。

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萍钟爱梅花也写有《梅花》的诗。

如、齐己的《早梅》。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



宋朝

是梅花文化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赋梅诗的增多,梅花文化涵义扩展并定性,梅花开始入画,梅花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南宋

尤其是苏轼时代的"桃卑梅尊",标志着梅花意象已由实转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岁寒三友"说,进一步赋予了梅花精神明确的意义,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



北宋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李纲《梅花赋》。



元朝

王冕以画梅著称、别号梅花屋主、作《墨梅》《白梅》、《墨梅图卷》。



明朝

高启《梅花九首》。陈继儒《梅花册》。



清朝

郑燮的《牡丹梅花图》赞颂梅花。



民国

定梅花为国花。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