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来风——讲述五代十国闽国的那段精彩历史

字数:133967访问原帖 评论数:28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4-11-03 16:20:00 更新时间:2021-02-02 19:42:25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1-03 08:20:00
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是指: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沌、最为离乱的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黑暗、最深重的一段历史。
最正所谓枭雄遍地生、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明天至你府,短短五十多年时间内,居然一口气诞生了十多个国家,其改朝代换代速度之快、频率之繁令人瞠目结舌、目不暇接!
关于五代的故事和历史大家似乎听到、看到的已经很多,现在网络之中有关五代的历史小说、穿越小说、言情小说层出不穷,主人公如朱温、李克用、李存孝之类,大家似乎都已经耳濡目染。
但关于和那五个朝代并存的另外十国的故事和历史,大家似乎都显得那么陌生和冷落,其实十国的历史要延续将近八十年,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闲来无事,我决定把十国的历史分别用简明扼要幽默易懂的语言进行叙述,就如同之前我写的《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那样,暂时取名为十国春秋系列,分别写十段历史,绝不穿越、绝无虚构,尽量按照史实来回忆和复原那段精彩纷呈、气势如虹的历史。
但是要把十个国家的历史分别写出来,我想这绝对是个比之前《女真金国》更为艰巨、更为困难的任务,也许可能要中途而废,但我会尽量尝试去努力完成!
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的支持我!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1-09 10:54:11
不好意思,最近工作方面出了些问题,要过些时间再开始更新,谢谢!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1-27 12:40:57
八闽来风
雄起淮南史河畔,千里跃进八闽地,
开疆辟土兴福建,祸起内乱尤可叹!
一、1
在今天淮河上游的河南信阳段,有一条名叫史河的支流,史河古称决水,发源于淮南河岸、今安徽省金寨县大别山之北鄜、豫皖两省交接处的伏失岭,而在在史河之畔,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县城,名叫固始,我们的故事就将从这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小县城开始。
固始的名称来源于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将功臣李通册封为固始候,而李通的封地便在固始一带,因而取名为固始。
到了唐朝时期,固始隶属淮南道光州府管辖,虽然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县城,但在淮南一带却是个经济比较富庶的地方,随着唐朝末年混沌乱世的到来,固始也不可避免的将遭受战乱兵祸的无情侵袭。
掀起唐朝末年混沌乱世的开路先锋是大名鼎鼎的两位盐贩子,王仙芝和黄巢,尤其是黄巢同志,居然率兵转战唐朝半壁江山,纵横驰骋数千里,把整个唐朝搅得天翻地覆,甚至攻破唐朝都城长安,过了把皇帝的瘾。
虽然黄巢同志最终没能结束唐朝的寿命,但他还是起了相当不错的谋反带头作用,在他的影响下,那些心怀异志的野心家们纷纷开始揭竿而起,妄想成为乱世之中能够成功绽放的那朵红花。
在固始西边的寿州城中,就有这么一位名叫王绪的同志,开始做起了乱世称霸的美梦。
虽然王绪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那么的理想,只不过是位杀猪的屠夫,但这并不防碍王绪同志实施他的宏伟计划。
王绪与妹夫刘行全暗中发动了五百多名志同道合者,聚众谋反,居然把寿州城给占据了。
要知道,寿州是淮南道的军事重镇,再不济也得有个数千名将士驻守,居然被一帮屠夫们攻占,只能说大唐王朝的人心散了,人心散了,自然也就没人愿意真心为大唐王朝卖命。
王绪之所以能够小获成功,只能说是选择了正确的时机!
占据了寿州的王绪不断招兵买马,居然瞬间扩张了数万人马,成为淮南一股实力强悍的军事武装力量。
但寿州并不是王绪的最终目标,王屠夫胸怀大志,也算是一代枭雄,做那朵乱世之中成功绽放的红花是他的终极人生目标,所以他开始了自己的霸业之路,第一站,光州!
光州位于淮南道的最西端,军事防御力量最为薄弱,自然成为王绪的所选目标,做为邻近寿州的固始县城,自然不可避免遭受王绪的关注,固始很快便落入王绪之手。
就在固始县城遭受战乱后不久,固始县城有王姓兄弟三人开始出现这个唐末混沌乱世的表演舞台之上。
老大王潮,字信臣,老二王审邽,字次都,老三王审知,字详卿,兄弟三人在固始县都是颇有威望、才气横溢,因此被固始当地民众称之为“王氏三龙”,
王氏家族的五代祖王晔曾经担任过固始的县令,因为仁厚而受百姓们的爱戴,从此王氏家族开始在固始县定居。
到了王潮兄弟的父亲王恁这一代,虽然不再做官,而改行从事农业,却也是家产颇丰。
到了王潮兄弟这一代,由于老大王潮材气勇略、誉播乡邻、尤其善于招怀离散,因此被固始县令任命为固始县的佐吏。
佐史虽然并非唐朝政府的正式官员,但一般都由当地颇有名望的豪强担任,王潮虽然只是个小小的佐史,但凭着他在乡里的威望和地位,其实俨然是整个固始乡里的领袖级地方豪强,深得固始乡众的信任。
但唐朝乱世的到来,让王潮同志陷入了复杂的人生思考之中,尤其是王绪的到来,让王潮三兄弟必须尽快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因为王绪已经将目光关注到了他们三兄弟。
胸怀大志的王屠夫自然不会放过类似王潮兄弟这样有威望、得人心的地方豪强人物,因此便向王潮兄弟发出了入伙邀请函!
艰难的抉择交给了王潮三兄弟,毕竟曾经当过唐朝政府的小小官员,哪怕是非正式的官员,真要跟随王绪起兵作乱,作为老大的王潮还是有些犹豫不决。
不过很快,王潮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王屠夫似乎没有多少耐心等待王潮的答复,一声令下之后,王潮三兄弟被强行加入了王绪的军队,王潮被王绪任命为军正。
既来之,则安之吧,虽然有些不太情愿,但王潮三兄弟很快便调整了思想,转变了思想。
这这种混沌乱世之中,想要通过正常途径光宗耀族、出人投地,似乎有些不太现实,也许乱世从军是个可能改变平庸命运的机会!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1-29 12:16:19
一、2

尽管王潮兄弟得到了王绪的重用,但他们很快便发现,原来王绪这座庙似乎小了点,在目前的混沌乱世之中,似乎不足以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就在他们家乡光州的北边蔡州一带,出现了一位名叫秦宗权的藩镇军阀。
虽然唐朝末年的那帮藩镇军阀们个个都是战场厮杀的粗鲁武夫出身,论起心狠手辣、凶残嗜杀,似乎个个都不是善类,但如果和秦宗权相比,那只能算是大巫见小巫了。
秦宗权,蔡州上蔡人,原本只是许州的一员牙将,广明元年(公示880年),许州发生兵变,大将周岌驱逐节度使薛能,自领忠武军节度使。
秦宗权同志运气不错,正好被上级薛能外派淮西,躲过了一劫,但周岌的主动上位却给秦宗权提了个醒,乱世之中只要有军队就是大爷,秦宗权乘机率领他的部下驱逐了蔡州刺史,占据了家乡蔡州城。
黄巢的军队攻破长安后,秦宗权便响应监军杨复光的号召,出兵讨伐黄巢,因战功授蔡州奉国军节度使。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退出长安,向河南进军,结果在蔡州一带同秦宗权的部队遭遇。
原本黄巢部队已是日落西山、败亡在即,但秦宗权却做也了一个惊人之举,率领全军向黄巢投降。
不过黄巢也没有因为秦宗权的投降而获取好运,秦宗权只是表面投降,部队还是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黄巢在攻打陈州时白白耗费了一年时间,结果把自己逼进了虎狼谷的死地。
黄巢死后,秦宗权俨然成了河南一带的头号军事强人。
蔡州一带的兵卒原本就凶悍好战,外加秦宗权同志的野心和欲望非常之狂妄,所以他的这支蔡州军团开始攻城略寨,四处扩张。
蔡州军所到之处,屠老孺,焚屋庐,自关中至青、齐,南至荆、郢,北至卫、滑,皆麕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
黄巢的兵败身死并没有给狂热的秦宗权以教训和警示,失去了约束和控制的秦宗权终于开始将魔王般残暴嗜杀的本性暴露出来。
秦魔王坚定不移地实施烧杀掠夺的恐怖政策,所谓的收买民心、休生养息统统地不要,反正手握生杀大权,以杀光、烧光、抢光为乐趣,至于后勤补给和军粮,秦魔王早有准备,战斗中杀死的所有尸体都不能浪费,全部用盐腌制成人肉食物,随军携带,边走边吃,不亦乐乎?
残暴不仁至如此地步,恐怖可怕至如此境界,秦宗权堪称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极品作恶军阀,平民百姓们称之为“食人魔王”,纷纷避之不及。
和这样一位“食人魔王”作邻居,自然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王绪自知不是秦宗权魔鬼军团的对手,早早便做出了向秦宗权归顺依附的姿态,被秦宗权封为光州刺史。
但王绪的这个光州刺史当得也实在窝囊和郁闷,纯粹是秦宗权同志的免费提款机,蔡州军团什么时候缺兵缺钱缺粮了,秦宗权便会毫不客气地向王绪免费提取,边白条都不打。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正月,当秦宗权再次向王绪索取兵源和钱粮时,王绪终于决定做出反抗了:
“不好意思,秦大人,最近光州一带经济比较萧条,所以没有多余的钱粮上交,能否拖延几天?”
和暴虐天王秦宗权谈条件,搞忽悠,后果是相当严重的,面对不肯听话的王绪,秦宗权的回复方式只有一个,派兵踏平光州。
当然,和秦宗权的魔鬼军团进行正面交锋似乎有些不自量力,王绪的处理方式是: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于是,王绪做出了一个影响自己命及整支军队命运的重要决定,全军离开淮西光、寿之地,另外寻找适合生存的根据地!
至于迁移的方向和目标,王绪放眼整个大唐,只有江南的江西和福建一带似乎没有遭受太多战乱,而且唐朝在江西、福建的军事力量比较薄弱,应该是比较理想的生存之地。
对于离开家乡,迁移南方,这个大的行军目标和方针,包括王潮三兄弟在内内的王绪军团大多数将士都没有什么异议,毕竟“食人魔王”秦宗权的凶残暴虐令人望而生畏。留下来估计性命都难保,还是去江南去闯闯吧,说不定能够开辟另一番天地!
但军队离开了,百姓家属们的生命也无法保障,干脆连军队家属一起迁移,王绪动员集结了光、寿现两州的五千精兵强将作为行军迁移的主力军,另外这些将士的家属也全部跟随军队一起进行迁移。
于是,唐朝末年最大规模的一场军民集体迁移运动上演了!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1-30 13:53:08
一、3

光启元年的春天,在淮河南岸的史河之畔,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之间,到处可以看到这样一支人数众多、浩浩荡荡迁徙队伍。
他们之中有将领士兵、有县佐官吏、有妇孺儿童、有孤寡老人,他们步履蹒跚、神情严峻地行走在河畔山间的小路之上,他们的目光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他们的目标是跨过长江,在江南寻找一片世外桃源、安居乐土!
此时的黄巢同志已被干掉,从光州至大别山、长江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强大的实力集团,所以王绪的这支迁移大军非常顺利地翻越大别山、跨越长江,来到了江西一带!
和淮南、河南相比,江西在唐朝政府眼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的不尽如意,论经济程度,不能和浙东、浙西相提并论,论军事力量,唐朝在江西连节度使都没设,只是在洪州设了个江西观察使。
王绪看到江西的这一现状,自然是欣喜若狂,没有“食人魔王”秦宗权,没有实力强悍的藩镇势力,这种软柿子捏遍是必须的!
王绪的妹夫刘行全被任命为开路先锋,率兵在江州、洪州一带到处攻城略寨,大有占据江西的趋势。
但江西虽然连节度使都没设,并不代表江西就真的可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了,江西观察使钟传同志自然不会允许王绪在自己的地盘上撒野。
钟传同志原本是江西高安的一名商贩,王仙芝和黄巢起兵时,曾率州兵镇压,因战功任抚州刺史。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钟传乘机驱逐江西观察使高茂卿,占据洪州,成为江西一带实力最为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
论军事实力,王绪没法和钟传相比,而且又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人生地不熟,自然无法在江西站稳脚跟,刘行全所攻占的县城大多得而复失、白费功夫。
形势如此严峻,为了生存,王绪再次调整目标方针,既然江西无法立足,那就必须再次寻找生存根据地,经过认真而又仔细的勘探和侦查,王绪发现福建西南部的武夷山区地势险要、人口稀少、几乎没有唐朝军队驻守,也没有势力较大的军事力量,无论如何应该是个理想的生存根据地。
于是,王绪再度调整军事方针和目标,将进军迁徙的方面改为福建西部。
福建西部确实如王绪所勘探和侦查的那般,都是行路十分困难的山区、整个山区就只有漳、汀两个大州,人口非常稀少,人口稀少自然军事也就薄弱,王绪的这支北方来的光寿军队轻而易举地便攻破了汀、漳两州之间的大块地盘,成为福建山区的头号军事集团。
地盘虽然打下来了,问题又随着而来,王绪的这支军队毕竟都是些盗贼出身,军纪较差,烧杀掠夺、祸害百姓都已是家常便饭,所以虽然在福建打下来了一大片地盘,却并没有得到福建当地百姓们的支持,很多州县又出现了得而复失的现象。
王绪虽然号称一代枭雄,却只会打地盘,不会守地盘,对于军队的纪律涣散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在唐朝末年的那帮藩镇军事势力之中,军纪是个非常让人纠结的问题,很多藩镇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但军纪的涣散却是同战斗力成正比,大家拼着性命当兵,打了胜仗自然是要充分地烧杀掠夺,打仗没有好处,就靠那些微薄的工资,谁去干?
王绪显然没有太高的觉悟,所以他认为这种现象非常正常,所以他最终没能成为乱世成功绽放地那朵红花。
福建山区一带虽然没有能够威胁王绪这支光寿军队的外部军事势力存在,但因为得不到当地百姓们的支持,王绪的军队再次出现了疲于四处奔波流浪的窘迫场面。
光窘迫也就算了,王绪很快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军队的粮食出现即将告罄的现象,福建山区原本就村镇州县稀落、人口农田稀少,现在又一下子涌入了数万军队和家属,粮食问题一下子变成了大问题,武夷山区多的是森林树木,不过再多森林树木都不能当饭吃!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七月,王绪向全军下达了一道极其残酷的命令,要求全军将士不得再携带家属行军,违令者斩。
对于这道命令,王绪给出的理由是两个,一,福建山区道路崎岖险阻,不利于行军,带着家属只会延误行军速度,不利于快速行军作战,二、目前粮食出现危机,行军家属们只会白白消耗粮食,牵连将士。
至于那些家属们的生存问题,王绪就管不着了,让他们自生自灭了,自己都快没命了,谁有功夫去管他们。
王绪同志终于在进入福建之后,开始偏离自己心中的枭雄豪杰的人生轨迹,朝着一条死亡之路行走。
从寿州的一名普通屠夫到统领数万军队的一方统帅,王绪在之前的各种行为表现一直比较让人看好,寿州起兵、攻占光州、隐忍依附秦宗权、千里迁移转战江西寻找根据地、进入福建山区寻找生存地盘,无论怎么看,这都应该是乱世成功枭雄的前期生存轨迹。
但还是要说历史老人的某些特定惯例,先出场亮相的未必就是最终的成功者!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02 11:17:02
一、4
王绪的抛弃家属命令让全军将士怨声载道,携带家属千里迁移,就是为了能够照顾妻儿老小,现在要把自己的亲人抛弃,大家自然非常怨恨王绪,以往在大家心中威望魅力极高的王绪瞬间变成蛮横无理、刚愎自用的孤家寡人,整个光寿军团的人心开始逐渐离散。
怨恨归怨恨,毕竟王绪是老大,老大的指令还得遵守,很多将士忍痛含泪被迫放弃妻老小。
但对于王绪这道不近人情的残酷命令,军队之中还是有敢于违抗者,诸如王潮三兄弟。
王潮三兄弟都是极其孝顺之人,自然不会去理睬王绪的这道所谓军令,当众将士纷纷把妻儿老小抛弃在路边时,只有王潮三兄弟仍然搀扶着年迈的母亲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
王潮兄弟的行为自然被王绪所发现,王绪顿时勃然大怒,虽然王潮兄弟是他的心腹爱将,但如果胆敢违抗军令,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惩罚。
王绪于是严厉训斥王潮兄弟,要求王潮兄弟立即遵守军令,将其母亲抛弃。
王潮听罢,情绪异常激动,和王绪争辨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将军为何下令要求将士抛弃自己的母亲?”
王绪看到王潮胆敢顶撞自己,更是怒火中烧,威胁要立即处死王潮的母亲。
王潮三兄弟立即答道:“如要处死母亲,请先处死他们三兄弟!”
军中的大多数将士都对王绪的所谓狗屁命令非常不满,关键时刻都站在王潮三兄弟这边,要求王绪宽恕王潮三兄弟。
众怒难犯,王绪只得平息怒火,放过了王潮兄弟。
在王绪的这支光寿军团之中,除了他的妹夫刘行全之外,王潮三兄弟应该算是王绪最为信任倚重的一股力量,王绪不仅把整支军队的财政交给王潮管理,甚至有时还让王潮代表自己巡视军队,他们的上下级关系在来到福建山区之前是相当融洽和谐的,但经过这场“弃母风波”之后,王绪和王潮三兄弟之间的融洽和谐关系出现了很大的裂痕,最终也导致了王绪悲剧的发生!
抛弃家属风波暂时告一段落,王绪同志不甘寂寞,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胡闹!
屠夫出身的王绪虽然号称一代枭雄,但在成为统领数万大军的一方首领后,却开始变得猜忌多疑、嫉闲妒能,总是担心下属们会造反叛乱,取代自己的位置,他的这种心态在进入福建之后变得越来越严重!
身患重度疑心病的人往往喜欢相信江湖术士们的预言,王绪也不例外,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王绪也找了位江湖术士来预测他的前途命运。
江湖术士的预言虽然大多并不靠谱,但王绪所找的这位江湖术士的预言却是相当的靠谱,因为他来到王绪军中仔细观望认真测算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军队中有王才者之气,将来必有人会取代你。
王绪的猜忌怀疑果然正确,军队之中真的有野心欲望家想取代自己,那就必须先下手为强,把那些野心欲望家提前干掉。
但那位术士哥也就只有半吊子的本事,既然已经看出了军队之中的王者之气,却无法找出那位王者之气之人。
不过这对于王绪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他的原则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人”,并开始实施他的定点清除计划。于是军队之中手握重兵、才能勇略过人、外貌雄伟魁梧者都成了王绪的怀疑对象,只要被王绪列为怀疑对象的同志,都会王绪以各种借口处死,甚至连军中的二号人物,王绪的妹夫刘行全也被王绪所杀。
整支光寿军团顿时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惊悚恐慌之中,那些掌握军队的中高级将领们人人自危、惶恐而不知所去!
当然,王潮三兄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王绪定点清除计划的影响,毕竟王潮兄弟无论才干勇略都在整支军队中出类拔萃,又身居要职,之前还因为弃母事件和王绪发生了冲突,无论如何都应该上了王绪的定点清除计划明单,王潮三兄弟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剑随时都可能要了他们的性命。
生死关头,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展开自救,王潮便迅速开始在军队中寻找同样身死危境的那帮将领们进行劝说:刘行全是王绪的亲戚,而且勇冠三军,连他都不能幸免被杀,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人?所以大家必须团结起来,展开自救。
大家对王绪的残暴不仁早已十分满,在王潮的劝说下,军中逐渐开始结成一股反王绪联盟,并准备寻找时机发动兵变推翻王绪。
王绪毕竟是这支数万军队的创始者,虽然后期的很多措施搞得人心离散,但还有相当数量的拥护支持者,如果兵变计划有失,王潮等人必将死无葬身。
王潮做为军中反王绪联盟的组织者,自然要抗起推翻王绪的重任,在军队向南安进军手过程中,王潮找到了前锋将领,准备寻求这位前锋将领的帮助来发动兵变。
很遗憾,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角色,史书上居然没有留下这位仁兄的尊姓大名,只有前锋将领这个称号,我也查阅了很多史籍资料,有称之为刘行全者,自然已被证明错误,刘行全确认已被王绪所杀,不可能再充当前锋将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精彩和有趣,总会留下些遗憾让我们去蹉跎和叹息!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02 17:24:23
@纳兰七少2 @yanying201312 @电锯手光头强 @ct3399 @甘泉垂虹 @Zznylove @明月梧桐 @幽幽香 @红色之猪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07 20:11:32
一、5
既然无法得知这位仁兄的真实姓名,那我们就只能姑且称其为“前锋将领”吧!
为了取得“前锋将领”的支持,游说专家王潮再次出面进行游说:我们大家抛弃家乡、放弃妻儿,成为人人喊打的盗贼军团,都是被王绪所胁迫,如今的王绪猜忌不仁,凡军中有材能者均被他杀之,这种人怎么能够成就大事,仁兄你相貌堂堂、才能出众,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就会招致杀生之祸?
听完王潮的一番话语,这位”前锋将领“顿时感悟,连忙向王潮跪拜哭泣,希望王潮能够指明光明的前途和方向。
王潮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凭着自已出众的口才,王潮终于把“前锋将领”也拉到了反王绪联盟之中。
既然联盟已经结成,那就必须立即发动兵变,因为夜长很容易做恶梦的。
某日行军途中,王潮和“前锋将领和”率领几十位精锐将士埋伏于竹林之中,当王绪途径这片竹林时,王潮和“前锋将领”率众杀出竹林,将毫无防备的王绪突然擒获。
王绪在这支光寿军团中的人心已经丧失殆尽,大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兵变,居然没有人愿意在这种关键时刻站出来为王绪卖命,大家的反应是欢呼雀跃,齐声高呼万岁!兵变行动宣告完美成功。
此时的王绪悔恨不已,因为王潮兄弟就在他的定人清除大名单中,也许下一个遭受清除的就将是王潮兄弟,但历史没有也许,不可能如果,所以王绪只能接受失败的命运,无法成为成功绽放的红花,充其量当了回绿叶而已。
王绪被囚禁,永远失去了翻身的机会,也许是觉得自己可能会遭受耻辱般的待遇,王绪不久后便干脆自杀身亡,结束了他的造反生涯。
王绪完蛋了,但光寿军团不能群龙无首,必须推举出新的军队统帅,在绝大多数人的心慕中,王潮的威望和魅力都高人一等,又是这次兵变的主要策划人,自然是新任统帅的最佳人选。
不过,王潮在面对诱惑时,却显得十分冷静,拒绝了众人的提议,并主动推举“前锋将领”充当统帅。
这个军队统帅的位置很明显是个烫手的山芋,弄不好,会落得和王绪同样的下场,出头鸟一般都不好当,还是不要太张扬显眼吧!
“前锋将领”自然不愿担当这个重任,王潮在这次兵变中已经展露出了过人的领导材能,如果没有王潮的帮助,他也许连性命都难保,军队统帅自然应该由王潮来担任。
尽管绝大多数将士一致推举王潮为新的军事统帅,但王潮似乎坚决不愿意担当此任,最后他决定让天意来决定此事。
神话般的传说又一次上演,王潮决定搞“拜剑选举”,他把一把宝剑插在土中,让军中的几位重量将领依次在宝剑面前跪拜三次,如果宝剑能够动者,便为军队统帅。
大家觉得既然王潮不愿意主动担任军队统帅,那就让天意来决定,几位重要将领纷纷主动在宝剑面前跪拜,当然宝剑没有任何变化。
按照历史神话的传统惯例,轮到王潮跪拜时,宝剑肯定会神奇般的松动,但意外居然发生了,这把宝剑似乎很不配合王潮的表演,居然丝毫不动,难道天意都不想让王潮担任统帅吗?
不过,大家并没有从王潮当时的表情中看到任何的失望和遗憾,因为王潮的表情是相当的平静和安详,似乎他的内心深处真得对这个军队统帅的位置毫不感冒。
接下来出场的是王潮的三弟王审知,当王审知面对宝剑跪拜时,神话传说终于上演了,宝剑居然奇迹般地松动了,还破土而出,直接摔倒在地上。
整支军队顿时爆发出一阵阵惊叹之声,原来真有天意存在,天意要让王审知来担任这支军队的统帅,大家纷纷把王审知视为神人,纷纷向王审知跪拜。
“拜剑选举”是大家都同意的选举方式,既然天意眷顾王审知,那就没有任何疑问,王审知应该担任这支军队的统帅。
故事发展到这个地步,似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搞什么明堂,众望所归的王潮居然没有当选,当选的是他的弟弟王审知,结果颇有些无厘头。
但更无厘头的情节随后又上演了,大家视作神人的王审知同志坚决拒绝担任统帅,他还是推举兄长王潮为统帅。
大家认为我是天意所眷顾的神人,那也是沾了兄长的眷顾,才能得此天意相助,所以神人应该是我的兄长王潮,他才是天意所安排的军队统帅,请大家还是推举兄长王潮为统帅,我情愿当副,来辅佐我的兄长。
搞了半天,大家才知道,前面所有的一切神话传说故事都在为后面的结果作铺垫,天意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王潮当统帅!
现在我们再来认真分析下这场神奇的“拜剑选举”!
王潮兄弟虽然在这支光寿军团之中威望颇高,但毕竟并没有真正执掌过兵权,军团之中还有不少资历颇深的统军将领,如果王潮就凭一次幸运般的兵变便轻易获取整支军队的指挥权,很难让所有将士信服。
为了彻底让这支光寿军因的所有将士彻底对王潮兄弟俯首信服,必须进行一些传统的神奇传说故事表演,王潮于是策划了这场“拜剑选举”。
以王潮兄弟的精明程度,要让宝剑在跪拜时松动应该不是件困难之事,只不过,王潮聪明的搞了回声东击西,为了避免引起将士们的疑心,他干脆把宝押在三弟王审知身上,兄弟两人共同上演了一出成功的“拜剑选举”。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08 21:39:56
一、6
“拜剑选举”进展到这个地步,王潮再搞假谦虚、装客气就真的没意思了,弄不好会弄巧成拙,于是王潮终于答应担任军队统帅之职,这支光寿军团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二任领导者。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八月,王潮正式成为千里跃进福建武夷山区的那支来自淮西地区的流动大军的正式领导者,但摆在王潮面前的却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由于前期王绪的放任纵容,这支军队的军纪似乎并不太好,到处流动迁移,四处攻城略寨,却始终无法立足生根,即使在没有“老虎”的武夷山区,这支军队似乎也得不到当地百姓们的支持,照样立足不稳!
在名誉声望方面,这支军队也是恶名远扬,毕竟当年曾经依附过蔡州的暴虐天王秦宗权,大家理所当然地会把这支军队归成秦宗权的同种类型,盗贼流寇的名声一直跟随着这支军队来到福建!
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这支军队早晚会走向死亡之路!
王潮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支军队带上希望的光明大道,毕竟大家都是从淮河流域,不远万里来到偏僻的福建山区,谁也不希望就此命丧异国他乡!
第一步,整顿军队,王潮有自己管理军队的想法和方式,尽管乱世之中,兵强马壮者似乎就是老大,但兵强马壮并非能够成就大事的唯一条件。
王潮毕竟是作过政府公务员的同志,比起屠夫王绪来,更具备成就大事的才能和素质, 要想乱世成就大业,除了手中掌握军队外,必须对军队的纪律进行严格的整顿管理,否则军队只会成为一帮杀人机器。
在王潮的治理下,这支光寿军团的军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杀伤抢掠百姓现象发生,并逐渐开始赢得福建当地百姓们的称赞。
军队的军纪虽然得到了改善,但前期世人们对这支军队的鄙视和嘲讽还是让王潮深感不安,戴着秦宗权同党的这顶破帽子,让王潮内心很是难以平复。
为了彻底抛弃洗刷秦宗权昔日同党的耻辱,使这支军队能够成为被世人们所认可的正义之师,王潮又一次做出了惊人之举,再次千里大迁移,从福建转战四川,为逃亡四川的唐朝皇帝李儇勤王保驾,通过勤王保驾,为这支军队的广大将士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唐朝皇帝李儇的运气不佳,才当了没几年皇帝为,还没玩够,就被黄巢同志赶出了长安城,被迫逃亡四川,虽然黄巢已经被干掉了,但李儇显然被这场波及全国的动乱吓得不轻,于是躲进了四川成都。
平心而论,虽然唐朝的李儇早就不再被唐朝末年的那帮强悍藩镇军阀们太当回事,但毕竟名义上还是唐朝政府的唯一合法皇帝,勤王保驾自然可以改变王绪这支军队的人生命运,甩掉盗贼流寇的头衔是肯定的,还可以被政府所认可,成为合法的藩镇军团。
王潮毕竟是官宦世家出生,骨子里还是希望能够获取唐朝政府的认可,成为名正言顺的唐朝政府军。
虽然再次迁移很辛苦,但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全体将士没有怨言,再次踏上了千里西行之征程。
当大军行至沙县附近时,王潮遇到了来自泉州的一位人物。
虽然这次遭遇看似毫不起眼,却是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将改变全体将士的命运、改变整个福建的历史。
王潮所遭遇的人名叫张延鲁,福建泉州人,他是带着一千多名泉州百姓和牛酒主动前来犒劳王潮的军队,当然犒劳军队并非他们的唯一目的,他们还恳求王潮能够留在福建,帮助他们赶跑泉州刺史廖彦若。
福建号称人烟稀少的偏僻山区,虽然山中无老虎,但总还是会有几只强悍的猴子开始活蹦乱跳、自买自夸。
王潮虽然率领着数万之众的军队,但在整个福建的地盘上,他还轮不到江湖老大的称号,福建至少有两股军事集团的实力要强于王潮,一位是占据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另一位则是泉州刺史廖彦若。
黄巢的大军在四年前也曾扫荡过整个福建,并占据了福建的头号州府福州城,唐朝在福建的官员们非死即逃,福建一度出现了无政府管理状态。
乱世之中,建宁当地一位名叫陈岩的豪杰挺身而出,聚众率领数千乡党,乘势攻破福州城,驱逐黄巢的部将,帮助唐朝政府收复了福州城。
唐朝新任的福建观察使郑镒非常欣赏陈岩,保举陈岩为福建团练副使之职。
福州的左厢都虞侯李连傲慢不法,经常纵其下人危害百姓,陈岩得知后,决定秉公执法,诛杀李连。
李连提前得到了消息,便出逃溪洞中,聚集同党攻打福州城,陈岩沉着应战,大败李连,使自己在福州的威望进一步得到提升。
郑镒已经查觉到陈岩终非池中之物,自己这个福建观察使的位置早晚会属于陈岩,因此干脆好人做到底,主动推举陈岩为福建观察使。
于是,陈岩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福州地区的头号藩镇势力。
廖若彦则是个无名庸碌之辈,只不过乘着乱世才得以做上泉州刺史的位置,但这位哥们显然并不是位合格的统治者,生性贪梦残暴,对泉州百姓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11 21:06:08
一、7

王潮所率领的这支淮西军队在福建西南部攻城拔寨,要说没搞出大的动静来是不可能的,但毕竟漳、汀一是福建最为贫瘠、最为荒凉的区域,而陈岩和廖若彦则占据了整个福建经济最为富庶、繁华的福州和泉州,外加王潮似乎对福州、泉州两地并未采取任何敌视的军事行动,所以大家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陈岩和廖彦若都相信,外来户王潮只不过是偶尔流窜福建,早晚还是要离开福建的。
其实王潮同志也是这样考虑的,只不过张延鲁的突然出现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泉州百姓的带头大哥张延鲁其实也并非无名之辈,他的祖籍居然也是光州固始,和王潮是同乡,后来先祖迁居至南方一带,张延鲁早年跟随父亲在福建一带经商 ,很快便成为泉州的著名商贾。
泉州刺史廖彦若的残暴统治同样令张延鲁十分不满,当看到在漳、汀的武夷山区居然有这样一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淮西军队存在,廖彦若和泉州的百姓们欣喜若狂,大家一致推举威望颇高的张延鲁为代表,以牛酒犒赏王潮大军,希望王潮可以替天行道为、帮助他们铲除残暴不仁的廖彦若。
泉州是福建的第二座大城市,兵力雄厚、防御严密是必然的,攻打泉州必然会造成军队的重大伤亡,但王潮从张延鲁和一千多名泉州百姓那数千双期盼的眼神中看到了那种期盼已久的希望之光,民心可用,生存有望!
王潮终于做出了重大抉择,不再西征勤王,而是留在福建帮助泉州百姓解决廖彦若!
战争再次打响,正如王潮所预料的那般,泉州果然是块比较难啃的硬骨头,但王潮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便不再惧怕困难,他颇有耐心地对泉州进行长时间的围困,并颇有耐心地对泉州城进行无数次的攻城。
民心完全站在王潮这边,廖彦若虽然凭着坚固的城墙进行顽强抵抗,但终究不是王潮的对手,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八月,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王潮的光寿军团终于攻破泉州城,擒杀廖彦若,全面接管了原廖彦若的地盘。
尽管这支光寿军团在王绪领导时期,也经常的攻破某些州县重镇,但基本上属于流水作业,根据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攻占的城池都是朝占暮失,完全一副流窜作战的局面。
但泉州的攻占对于这支光寿军团来说,却是意义重大,这是他们自起兵以来,真正意义上所掌握的一块稳如磐石的根据地。
王潮占领泉州后的一系列表现都令泉州百姓眼睛大放光亮,招怀离散,均赋缮兵,比之前的廖彦若不知要强许多倍,简直就是泉州百年难遇的贤明之主,泉州的百姓无庸置疑都坚定地站在王潮这一边,不用选举、不用考核,大家早已把王潮当成泉州城新的统治者。
但光泉州百姓说了不算,王潮要想成为真正合法的泉州领导者,必须要征得福建观察使陈岩的同意,陈岩名义上是唐朝在整个福建的最高军政长官,没有经得陈岩的同意,王潮的地位就均未得到合法的认可。
王潮对福建的形势看得很清楚,廖彦若可以干掉,因为这哥们属于自作自死的类型,但陈岩和廖彦若则完全不同,他在福州的统治十分开明,颇得福州城的民心,而且又是高居福建观察使之职,和陈岩兵戎相见,那纯粹是自作自死。
占领泉州城后,王潮非常及时地向陈岩发出了请求归附的信号,请求接受领导陈岩的统一管理。
作为福建观察使,陈岩已经占据福州多年,深得福建人心,俨然已经是福建的一方霸主。
王潮在福建南部的强势崛起自然也引起了陈岩的高度关注,在得到王潮愿意归顺的消息后,经过对王潮的深度了解,陈岩对此作出了回应,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继续管理泉州城。
尽管只是个小小的刺史,但王潮和他的这支光寿军团终于第一次获得了唐朝政府的认可,他们开始逐渐成为唐朝政府所认可的正规军队,他们再也不是昔日那支靠烧杀掠夺为生的盗贼流寇大军,他们终于和昔日的秦宗权彻底撇清了关系。
王潮对此深感欣慰,他为自己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正确选择而庆欣不已,自然也对能够接纳认可自己的上级领导陈岩十分的感恩戴德。
整个福建的形势一变得相当平静详和,福建的两大城市都在贤明领导的统治之下,观察使陈岩在福州治理得有声有色,而他的下属王潮则在泉州管理得颇得民心,两位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是其乐融融。
陈岩对能力材干出众的王潮十分欣赏,而王潮则对同样贤明宽厚的陈岩心怀感激,如果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王潮也许会成为一位合格的州刺史。
但历史的惯例一般都不会如此平静的发展,风暴习惯性地会降临福建!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十二月,陈岩突然病逝,整个福建的平静详和气氛终于被打破!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12 14:32:54
一、8
陈岩在临终前其实已经对身后事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这位仁兄虽然在唐末五代时期的乱世舞台之上知名甚低,但却是非常的心胸宽广、贤明材干,如果不是突然早逝的话,极有可能成为福建的一方霸主。
陈岩很清楚自己在福州的那帮子嗣亲属们根本不成大器,完全不能担当大任,与其将来子孙遭殃,还不如乘早放手,以保全整个家族。
于是陈岩力排众议,指定王潮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安排使者到泉州邀请王潮北上福州主持大局。
原本这对于王潮来说是个天大的喜讯,瞬间便可以转型为整个福建的霸主,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还没等使者来到泉州,福州城便出事了!
陈岩安排完成身后事不久,便因病去世了,福州城在短暂的时期内出现了权力的真空状态。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大家最多遵照陈岩的遗嘱安排,耐心等待王潮到来主持大局,可福州城中有某些哥们却并不打算老老实实地听从陈岩的遗嘱安排,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陈岩的妻弟都将范晖。
范晖是个相当有野心的家伙,对于姐夫陈岩的安排自然十分不满,原本以为自己是接替陈岩的热门人选,却被外来户王潮横插一杠,范晖自然很不甘心。
不甘心的后果很严重,范晖便在城中鼓动手下将士推举自己为新的福建观察使留后,至于陈岩临终前的安排,那是无中生有的造谣传闻,所以王潮同志,请你老老实实呆在泉州,不要自说自话跑福州来搞什么东东!
福州的局势突然逆转,范晖居然变成了新的福州观察使代理人 ,王潮入主福州的美梦瞬间破灭。
唐朝末年的乱世之中,像范晖这样“手中握兵权、擅自称大王”的现象其实屡见不鲜,王潮也见怪不怪了,尽管自己是陈岩所真正认可的福建观察使的人选,但范晖的横空杀出也令王潮无可奈何,福州是福建的头号军事重镇,论坚硬程度,比泉州更难打,还是先观望下局势的发展吧!
王潮没动静,但范晖自个儿开始自毁前程了,这哥们其实根本没有当领导的才能,刚当上福州城的老大不久,便开始过起骄横奢侈的生活,完全不把军政大事放在心上,搞得福州城将士百姓怨声载道,正所谓离心离德,民心大失!
一些原陈岩的将领对范晖大失所望,于是纷纷离开福州南下泉州投奔王潮,并主动游说王潮攻取福州,取代范晖。
时机再次到来,攻取福州是民心所向,王潮自然不能辜负福建军民百姓们的热切期望,替民行道的战争再度打响。
鉴于福州城中整个福建的重要地位,王潮自然不敢轻视这场攻坚战,王潮的堂弟王彦复任都统,三弟王审知任都监,共同率兵攻打福州城。
王彦复在整个王氏家族中间属于比较默默无闻类型的哥位,除了这场福州战役外,这位仁兄在这个故事再也没有任何出彩的时刻,默默无闻,平谈无奇地走完了他的人生。
而我们这里重点要介绍的是王潮的三弟王审知。
王审知,王潮的三弟,字信通,又字详卿,其人身长七尺六寸,紫色方口隆準,经常乘坐白马,被军中称之为“白马三郎”。
作为本片故事的绝对男主角,甚至是头号男主角,王审知在之前的表现似乎并不显眼,除了那次“拜剑选举”外,王审知似乎并没任何令人信服的表现,作为头号男主角,这样的表现似乎有些令人反常。
当然,并非王审知缺乏能力材干,实在大哥王潮的光芒过于耀眼,完全遮挡掩盖了王审知的自身光芒。
不过,王潮对于这位弟弟的才能还是相当了解的,否则也绝不可能让王审知在“拜剑选举”中扮演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
为了让年青的王审知尽快成长,王潮决定让王审知担当攻取福州城的军事重任。
对于福州战役的前景,无论是留守泉州的王潮,还是出征在即的王审知、王彦复,大家都是相当的看好,因为几乎整个泉州一带的百姓们都坚决支持王潮攻取福州城,百姓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粮食送给出征大军作军粮,平湖洞及海边的少数民族百姓们也以兵船相助。
形势一片大好, 民心所向王潮大军,王审知和王彦复这两位年青将领甚至天真的认为,等大军兵临城下,范晖说不定会提前跑路、逃之夭夭!
不过战争的进展和走向却并未如大家所想法的那般顺利,泉州军队虽然很快对福州城进行了包围,但范晖却并未提前跑路,逃之夭夭,而是如缩头乌龟般死守福州城,给攻城的泉州军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福州的防御指数绝非昔日廖彦若的泉州所可比,福州城守军将士的战斗力自然也强于昔日廖彦若的泉州将士。
陈岩在福州任观察使期间,曾经对福州城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使得福州城的城墙异常坚固,范晖正是凭借着坚固的城墙抵挡住了泉州军队的数次进攻!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14 20:16:12
一、9
两位年青将领王审知和王彦复在福州城下数度攻城,均无功而返,从最初的一鼓作气,到再而竭,三而衰,正所谓兴冲冲而来,灰溜溜而走,两人对攻取福州的信心产生了严重的动摇。
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质疑王审知和王彦复的军事统帅能力,毕竟这是王审知和王彦复第一次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出征,毕竟福州是这支军队数年来所攻打的第一座州府级大都市,遇到些困难实属正常。
尽管面对城高墙厚的福州城,王审知和王彦复似乎一筹莫展,但好歹泉州军完成了对福州城的合围,打不了就围,就是饿也要把范晖给饿死。
然而,福州战场局势很快再度发生变化,范晖虽然看似才能平庸,近乎废柴,但废柴紧急时刻也会跳墙,范晖慌忙之中派遣使者向北方的邻居,浙东威胜军节度使董昌发出求救信号。
董昌原本是浙西杭州临安人,以石镜镇将起家,后因镇压黄巢军队,以战功任杭州刺史,在成功干掉了浙东观察使刘汉宏的势力之后,董昌终于成为浙东的新主人,任威胜军节度使,成为雄踞江南的一方藩镇军团。
范晖之所以向董昌求救,一方面是在福州、浙东一带,除了董昌再无可以抗衡王潮泉州军的藩镇势力,另一方面范晖和董昌是儿女亲家,自家人当然应该相互帮助。
董昌对发生在隔壁邻居福建的一系列故事原本并不太关注,在董昌眼中,福建不过是贫瘠蛮荒之山区,哪里比得上山清水秀、经济富庶的江浙,至于那个混得风声水起的王潮,董昌也表示不是很熟,只要王潮不打浙东的主意,董昌懒得去搭理王潮。
但范晖是必须要救援的,毕竟他们是儿女亲家,而且又是近邻,董昌也不希望自己的隔壁房间出现一位陌生强悍的邻居!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二月,一个重磅消息传到正在围困福州城的泉州军中,董昌已经发动温、台、婺三州的五千将士前往福州救援范晖。
对于王审知和王彦复来说,虽然福州城坚固难下,废柴范晖却不足为惧,早晚必是囊中之物,而即将到来的董昌是个可怕的对手,雄踞浙东七州之地,手下精锐将士数万之众,如果让董昌兵临福州城下,那么泉州军将毫无胜算。
王审知和王彦复原本就已经信心不足,当得知董昌的浙东军即将救援福州城时,变得愈加信心丧失,这哥俩甚至有了撤兵的想法,连忙向王潮发出紧急求救,希望王潮可以向福州增派援兵,并亲临福州现场指挥战斗。
但王潮却不并不打算向福州增派援军,也不打算去福州指挥战争,旷日持久的福州争夺战已经让王潮十分不满,对付庸材范晖,王审知和王彦复居然打了将近一年也没拿下福州城,战争再这样僵持下去,必将生变。
目前唯一的出路不是增派援军、亲临指挥,而是应该再次鼓足勇气,一鼓作气,攻下福州城。
于是,王潮对王审知和王彦复的请求进行了措辞极其严厉的回复:没有援兵,不准撤退,福州城必须攻取,兵尽益兵,将尽益将,如果大家都战死了,那么我会亲自上战场!
话说到这个份上,王审知和王彦复再也不敢提什么增兵撤退之类的言辞,大哥的严厉训斥同时也激励鼓舞了这两位年青人,既然没有退路了,那就破釜沉舟,玩命到底吧!
王审知和王彦复也不是无能之辈,在重新对全军将士进行总动员之后,泉州军再次鼓足数倍的勇气,在王审知和王彦复两位主将的率领下,向福州城发起暴风骤雨般的猛烈攻势。
王审知和王彦复也彻底玩命了,两位将领亲自冲锋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之中,冒着滚石箭雨率领众将士对福州城发起攻势。
福州城其实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差一口气就要完蛋了,王潮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攻取福州的态度最终成了压死范晖的最终一根稻草。
五月,福州城粮草全部耗尽,而董昌的所谓援军居然还没有出现在福州城下,废柴范晖终于再也不敢死守,把大印交付给监军后,范晖乘乱弃城而逃。
福州城群龙无首,军心大乱,王审知和王彦复终于攻破福州城,取得了这场持续一年之久的攻城战的胜利。
至于废柴范晖同志,似乎也没得到好下场,在出逃的过程中,不得人心的范晖被乱军所杀。
王潮在得知攻取福州城的消息后,立刻第一时间赶到福州城主持大局。
他到福州后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戴孝素服,为已经病逝的老领导陈岩安排葬礼。
陈岩其实已经死了两年多了,估计尸首都快腐烂了,再搞什么葬礼似乎有些多此一举,但王潮却认为,这种做法很有必要!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16 10:44:41
一、10
尽管王潮是陈岩临死前所指定的福州观察使的拄班人,但毕竟班没有接成,中途被废柴范晖横插一杠,失去了和平接班的可能性。
尽管王潮攻打福州,打得是“替民请愿,为陈岩报仇,铲除暴虐”的口号。
但为了在道义上更站得住脚根,王潮必须打好死人陈岩这张牌,一入福州便迅速为陈岩安排隆重的葬礼,为的是向全体福州军民传递这样一种信号:我王潮会很好的依照和继承陈岩的衣钵,所以希望全体福州城的军民能齐心协力支持我。
除此之外,王潮对陈岩的家属们也特别的照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岩的儿子陈延晦,并特别厚待陈岩的妻儿老小们。
这些举措实施后,王潮才开始办自己的正事,在全体将士的一致要求推举下,王潮自称福建观察使留后,开始了王氏家族对福建的统治。
对于王潮入主福州,整个福建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各家军事势力基本上是采取支持默认态度的,一来,王潮的军事力量在整个福建地区已是龙头老大,无法与之抗衡,二来,王潮本人也相当的宽厚仁义,比起之前的廖彦若、范晖之流强上百倍,大家都表示愿意服从王潮的领导。
放眼整个福建地区,除了漳州、泉州和福州已经被王潮军队占领外,还有汀州、建州以及西部山区的少数民族蛮夷地区还在各路军事力量手中,王潮在入主福州之后的主要任务便是对付这些弱小势力,把整个福建统一在自己的领导之下。
但还没等王潮动手,福建剩余的汀、建两州内部便开始了行动!
建州刺史熊博原本是陈岩的亲信,在范晖入主福州期间,熊博一度选择了依附范晖,在王潮攻占福州之后,熊博并没有选择支持王潮,而是表现出了犹豫不决的态度。
熊博的部将建州人徐归范早有归服王潮之意,既然上级领导不发话,徐归范便干脆发动兵变,攻占建州,杀死熊博,然后以建州归顺王潮。
有建州的前车之鉴,剩下的汀州刺史钟全慕完全没有了任何想法,迅速顺应潮流投降了王潮。
至于散布在福建沿海一带的海贼盗寇,慑于王潮大军的压力,均望风而逃,或降或散,整个福建终于完成统一,全部归于王潮领导之下。
统一了整个福建,王潮还是需要一个正式的名份,尽管福建的全体军民百姓都一致认可他这个福建观察使的代理人,但如果没唐朝政府的正式认命,一切都是非法的!
远在长安城的唐朝政府早已名存实亡,皇帝李儇在回归长安后不儿便病逝了,接替李儇的是他的弟弟寿王李晔。
各路强悍桀骜的藩镇军阀早已割据称霸, 根本不把所谓的唐朝政府放在眼中,唐朝政府实际能控制的区域仅剩长安附近及岭南一带。
宫廷之内,祸害数百年的宦官势力依然气焰嚣张,皇帝都被宦官控制手掌中。
尽管形势如此衰落,但唐朝政府似乎还没完全到立即关门打烊的地步,各路强悍桀骜的藩镇军阀虽然可怕,但也直起到了相互牵制的作用,谁也不愿率先称帝,当那个倒霉的出头鸟。
官宦们很嚣张,很擅长废帝皇帝,但他们本身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并不想当皇帝为,只想控制朝政,控制皇帝。
所以短期内,唐朝的生命还是能够保证的,大家还把唐朝皇帝当回事,无非是想通过皇帝来捞取足够的政治资体,以便在乱世之中能够成就霸业。
在那个唐朝末年混沌乱世之中,已经很难再找出完全忠心于唐朝政府的藩镇势力,能够不在唐朝落难时落井下石就相当不错了。
王潮自然对当前的形势看的很清楚,尽管唐朝政府已经威信全失,但还是一块很管用的政治招牌,自己还是必须以臣服归顺唐朝政府来获取政治资本。
和中原诸如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等强悍的藩镇军阀们相比,王潮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值不提,所以必须表现出对唐朝政府的绝对臣服和顺从,才能在福建成功的生存下去。
而王潮的这种态度也给他带来了收益,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九月,唐朝政府终于正式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一跃成为唐乾朝末年福建地区的一股最为强大的藩镇势力。
十年前,从千里之外的淮河史河之畔,千军万马大迁移,过江西,到福建,发动兵变擒王绪,攻占泉州灭廖彦若,夺取福州杀范晖,正式升任福州观察使之职,王潮统领这支光寿军团一步就个脚印,终于走上了一条正轨的道路,从此这支光寿军队的全体将士家属们便再也没有回归自己在淮河之畔的家乡,而是永远深深扎根于福建,成为新一代的福建人。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18 12:54:05
一、11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二月,众望所归的王潮终于成为了福建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虽然只是个小小的观察使,连节度使都没轮上,但对于出生县佐,而且还当过那么几年流寇盗贼的王潮来说,却已是相当成功的人生转型。
但唐朝末年的混沌乱世并不是谁都能适应生存的,各路藩镇势力之间为争权夺利、争夺地盘而相互混乱,正所谓兵强马壮者才可称王称霸,王潮也必须为他在福建的生存而努力。
幸运的是,王潮所处的地理位置却相当有利,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原本就属经济不发达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贫困,中原那帮实力强劲的骄横藩镇也不稀罕这种老少边远地区。
福建的四周邻居们的实力似乎也不怎么强悍,北边是浙东观察使董昌,南边则是岭南节度使刘崇龟,西边江西一带有占据洪州的钟传和占据虔州的卢光稠,东边则是茫茫大海。
无论董昌、刘崇龟,抑或钟传、卢光稠,和河北中原的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等骄横强悍藩镇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水平档次,对于王潮来说,他的这些邻居们根本不可能对他在福建的生存构成威胁,只要王潮不像廖彦若和范晖那般胡乱折腾,他在福建的稳定生活必将可以长久持续。
当然,王潮当上福建观察使的位置也并不是人人都心服口服,新任江湖老大登基,总会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哥们挑头闹事砸场子,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浦城的杨氏乡团武将。
唐朝末年黄巢大军扫荡福建时,各地的乡民纷纷据险自保,结民为兵,当成福建当地数量繁多的地方武将,王潮就任福建观察使之后,虽然大量的这些地方武将纷纷选择了归顺王潮,但还是有部分地方武装持犹豫观望态度,浦城的杨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如何对付这些不肯归顺的地方武装,王潮有自己的策略,这些地方武装论军事实力根本不是王潮大军的对手,王潮只需稍稍发力,便可轻易消灭,但王潮并不打算采取军事手段。
地方武装其实都是福建当地的平民百姓,只是迫于生计而结团自保,完全可以争取,对待他们自然不能采取强硬手段。
王潮于是派遣三弟王审知亲自到浦城招降杨氏乡团,对乡团首领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打消了杨氏乡团的顾虑,终于成功的招降了杨氏乡团。
在杨氏乡团的带头下,其中大大小小的乡团武装纷纷望风而降,或招安或解散,乡团武装的问题瞬间迎刃而解。
在王潮的领导下,整个福建瞬间出现了一片和平安详的局面,但和平安详之下还是有不稳定因素再次对王潮进行考验,比如说福建武夷山区的少数民族问题。
福建古代称之为闽越,曾经是闽越、山越人的聚集居住区,后来随着中原移民的迁入,闽越和山越人大量被中原移民汉化,和中原移民共同成为福建的主体民族。
但到唐朝末年,福建山区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原土著居民还是没有受到汉化影响,由于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因此被唐朝政府称之为洞蛮。
武夷山区的黄连洞蛮(建宁附近)是其中的一支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
原先的福建观察使陈岩便是建宁人,他在起兵初期,依靠黄连洞蛮人的帮助,驱逐黄巢军队,成功的占据了福州城。
陈岩病死,范晖继任福州观察使之职,黄连洞蛮是少数几股继续支持范晖的力量之一,只不过建州在被徐归范占据后,黄连洞蛮也失去了救援范晖的机会。
王潮在统一整个福建的过程,并没有对黄连洞蛮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黄连洞蛮虽然对王潮很不感冒,但至少没有立刻表现出不服管束的态度,而且又是居住地深山老岭之中,大家短期内似乎相安无事。
但到了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黄连洞蛮终于不甘寂寞,非要制造些头条新闻来吸引王潮的眼球,当然他们采取的方式很直接,率兵攻打汀州城。
乾宁初,黄连洞蛮兵二万围困汀州、声势浩大!
对于黄连洞蛮这类小角色,王潮自然不会放在眼中,既然你们不甘寂寞,那就陪你们玩玩吧,王潮立即派遣大将李承勋率一万大军征讨黄连洞蛮。
黄连洞蛮毕竟只是些少数民族乡团武装,无非是仗着人多欺负下防御薄弱的汀州城,在李承勋的援军兵临汀州城时,早就吓得四处逃散。
不过李承勋并不打算放过这些闹事分子,他率兵追击至浆水口,大破黄连洞蛮,彻底打压了黄连洞蛮的嚣张气焰,从此黄连洞蛮一蹶不振,再也不敢挑头闹事了。
黄连洞蛮平定,整个福建地区再也没有任何敢于抗衡叫板王潮的势力存在,王潮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对福建进行治理。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4-12-24 17:55:38
MARK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5-01-07 20:18:29
一、12


如何治理福建,王潮心中早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套路,总体可以归结为八字方针“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具体实施措施则为创立四门义学、招还流亡、堪定租税、派遣官吏巡查各级州县、劝课农桑、交好邻道。
在唐朝末后的那段乱世时期,如果哪个藩镇势力能做到王潮所实施的以上措施,那他统治的区域对于普通平民百姓们来,那真是世外桃源、皇道乐土了!
但很可惜,诸如朱温、李克用等同志忙着争夺资源、抢夺地盘,为了实现他们的霸业,完全不管百姓的死活!
王潮却打算让整个福建成为唐朝末年乱世之中的一个人间乐土,在他的治理下,整个福建终于彻底告别了战乱,百姓安民乐业,经济快速发展,甚至连许多中原一带的名士也选择到福建进行避难。
王潮在福建的所作所为自然也引起了唐朝政府的关注,王潮虽然很有想法,但对唐朝政府还是一贯的顺从臣服,该进贡的一份不少,该称呼的一字不少,这让唐朝皇帝李晔自然十分满意,要知道整个唐朝范围内,已经没有多少藩镇势力能够把唐朝政府当回事了。
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九月,唐朝政府把福建升级为威武军,王潮任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个人荣誉和官爵再次升级。
正当王潮准备在威武军节度使的高位上大展鸿图、再创新高时,疾病却不合适宜的入侵了王潮。
要知道王潮只有五十二岁,还不到六十岁,福建的美好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却要告别自己的家乡父老。
乾宁四年冬,王潮病危,临终前将安排三弟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的接班人,实际上等于是将福建的军政大权全部交付于王审知。
一切后事安排完毕,王潮潸然而逝,结束了他五十二岁的生命!
虽然这哥们离开唐末精彩纷呈的历史舞台有些过早,但作为王氏闽国的开创者,其对整个福建地区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
如果没有王潮及时的发动兵变擒获王绪,他们的这支光寿流动大军早晚会被其它藩镇吞并消灭。
如果没有王潮率领这支光寿军团及时顺应潮流攻克泉州、攻占福州,他们也许将继续顶着盗贼流寇的恶名到处流窜,最终湮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
王潮的适时出现,挽救了这支光来自淮西的光寿军团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福建的命运。
淮西光寿两州数十万军民百姓千里迁徒福建,为福建地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而王潮作为首创开拓领导者,功不可没!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5-01-08 20:51:38
二、1
接下来登场的将是本片故事的头号男主角,王审知同志。
鉴于其兄长前期的表现过于生猛和抢眼,王审知同志只能默默无闻、谦虚谨慎地躲在舞台幕后,辅佐兄长成就霸业。
当然,王审知也不是完全没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王绪被擒,光寿军团需要新的领导者时,王审知关键时刻出场表演,通过拜剑选举,成功地确保兄长王潮毫无争议地成为领导者。
对于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的接班人选,其实王潮在病危时刻存在着多种选择性,王潮毕竟已经五十多岁,几位儿子诸如王延兴、王延虹、王延丰、王延休等早已成年,按照惯例应该从几位儿子中间择优录之。
即使王潮对自己的几位儿子都不满意,他毕竟还有王审邽这个二弟,论资排辈,也应该轮到王审邽,无论如何轮不到最小的王审知。
但王潮却独具慧眼,毅然将军政大权全权交付于王审知,鉴于王审知在后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将王潮的霸业成功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人皆叹服于王潮的知人善用、卓越远见。
这只是一方面,其实王潮选择王审知也只是顺应整个福建地区军民百姓们的历史潮流倒向而已。
在“拜剑选举”中大放异彩的王审知不经意间已经跃升为福建地区的二号人物,在福建地区军民百姓中的威望和魅力仅次于王潮,原本就被上天指定为领导者,只不过由于王审知的高风亮节,王潮才成为了领导者,大家都想当然地认为王潮的接班者必然是王审知。
王审知同志也非常的争气,平时的表现一贯地非常良好,无论在军队中,还是在百姓们中,都是颇有好评,诸如攻打泉州、攻打福州、安抚豪强等重大事件,王审知都是当仁不让地居功至伟。
王潮主政福州后不久,福州街头出现了一首非常有趣的童谣。
又是童谣!但凡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总会有童谣出现,童谣似乎成了专家预言,不知道古代的儿童怎么如此厉害,动不动就能预测未来,要是放在现代社会,那可了不得,肯定要被专家们视若家宝。
福州城的童谣是这样预言的,“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潮水自然是指王潮,岩头暗指陈岩,矢口合起来是“知”字,暗指王审知,全句意思是,王潮来了,所以陈岩没了,等王潮去了,将是王审知。
乾宁初年,当王审知担任福州观察使副使之职时,在一次廟会之上,一位坐禅的僧人突然指着人群之中的王审知说道:“金轮王第三子降人间,专生杀柄”。
所谓童谣、所谓高僧,其实都只不过是一场表演而已,当然,这场表演的总导演也许并不是王审知本人,在王潮还健在的情况下,王审知主动导演这种好戏纯粹是没事找死,也许是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再次导演了这场大戏,目的是为王审知的顺利接班营造声势!
在王审知表现极其良好的同时,王潮的那几位儿子的表现就只能用平庸来形容了,平庸者在乱世之中是无法生存的。
至于王潮的二弟王审邽,虽然不至于用平庸来形容,但他的优点却是吏治,对军事几乎一窍不通,在军队之中几乎没有威望,完全无法和王审知相提并论。
一切一切的社会民间舆论都指向王审知,大家似乎都一致拥护王审知为王潮的接班人,在这种历史潮流的引导下,即便王潮有所想法,也不敢选择王审知以外的其它接班人。
原本就是生活在一个混沌乱世,好不容易带着一大帮来自家乡父老乡亲、生死兄弟在福建站稳了脚跟,如果因为接班人的问题处理不好,必将导致灾难的再次发生。
大家千里迢迢、转战千里,为的便是福建生根发芽,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谁也不想再次经历战乱的痛苦,那么唯有选择王审知才能实现大家的美好愿望!
对于王潮的选择,整个福建上下几乎无人反对,但却有一个人反对王潮的选择,那就是王审知本人。
王审知在得到王潮的任命后,坚决不敢受命,而是推举兄长王审邽为新的威武军节度使接班人。
古人是非常讲究谦虚礼让的,历来帝王君主之间的政权交替总会有些礼节之中的相互谦让,王审知一向是位正面、积极的领导者,关键时刻自然不能少了礼数。
王审邽哪里敢接受弟弟的推举,固辞不受,又把皮球踢给了王审知。
表演也不能太过火,王审知稍加退让后,最终接受了任命,自称福建威武军节度留后,福建地区的第一次政权交替总算是顺利地完成了!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5-01-16 08:37:56
二、2
但光兄弟之间的权利交接还不够,王潮任命的有效范围仅限于福建一地,出了福建,压根不会有人去理睬王审知这位新任福建领导,所以王审知的福建地区老大的称谓必须得到唐朝政府的正式认命。
唐朝此时的皇帝是李晔,尽管李晔深处宦官和藩镇两大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但只要唐朝这块金字招牌还挂在长安城头,那么皇帝的话语有时候也会有些对外效应的。
在这一点上,王审知毫无疑问地继承了兄长王潮的政策,韬光养晦、低调做人、积极进贡、尊重皇帝,由此博得了皇帝李晔的欣赏。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王审知为自己的谦逊态度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被唐朝政府正式任命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授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正式成为福建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王审知的运气也着实非常不错,在他从兄长王潮手中接过福建这个地盘的头几年,他的四周居然没有强悍的邻居们可以威胁到王审知的生存。
福建的北边,是浙东观察使董昌的地盘,董昌同志原本和王氏家族关系颇为不好,在王潮派遣王审知攻打福州范晖时,作为范晖的儿女亲家,董昌还曾派兵援助范晖。
在王审知的所有邻居中间,要论关系险恶,董昌是排名第一,而且也是当前唯一可能威胁王审知集团的外部势力。
然而,董昌同志却在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犹如深中魔咒般狂妄地玩起了称帝的游戏,结果遭致众叛亲离,众口讨伐,在董昌昔日下属钱鏐的努力积极作用下,董昌最终兵败身死,结束了他的短期皇帝梦。
钱鏐成为新的浙东地区主人,但又和淮南的军事集团老大杨行密鏖战不休,自然也无暇顾及南方偏远山区的王审知。
福建的南方,是岭南东道,比起福建,岭南更是贫穷落后、野蛮无知的代名词,从福建至岭南,到处是荒芜人烟、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连野猫都不拉屎的地方,似乎人类也没兴趣去争夺。
外加岭南节度使似乎也不是个美差,数年之间已经连续轮换数批,哪有闲工夫去观注北方的福建。
西边则是群雄割据的江西,钟传割据洪州一带,卢光稠和谭会播占据虔州,危全讽和危仔倡兄弟占据抚、信两州。
虽然割据势力颇多,但由于实力都不够强悍,又各自混战不休,自然谈不上对王审知构成威胁。
至于福建的东边,那是一望无际的波涛大海,除非发生超级巨大的海啸灾难,正常情况下大海是不会带给王审知烦恼的。
如此轻松和谐的国际环境,王审知自然必须充分抓住有利时机,保境安民,发展经济。
“保境安民”,这四个字说说容易,做做真难,尤其是在混沌不堪的唐朝末年。
福建地区人烟罕至,王审知手中掌握的福建军队仍然是以那支光寿军团为核心力量的军队,即使加上原福建地区的军队,王审知福建军的实力仍然是处于劣势状态。
处于劣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认清自己所处的状态,王审知清醒的认识到福建军队的真正实力,所以即使面对实力并非强大的岭南东道和虔州,王审知也不敢盲目开疆扩土,而是老老实实低调做人,扎紧篱笆,当起固守山大王。
西岩山,位于浦城县以西,海拔五百六十米,雄崌于浦城盆地西部,是整个福建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地,控制着由浙东、江西进入福建的要道。
王审知自然知道西岩山的重要性,因此派遣军队常期驻扎西岩山,仿效军屯,开垦农田,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经过王审知的经营,西岩山“屹起平地,俯瞰数千里”,成为闽西北的一座坚固的军事要塞,成为福建军队抵御来自北方、西方外部军事入侵的前沿要塞。
光靠军队驻扎,似乎还不完全可靠,王审知是整个福建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自然不可能亲自驻扎西岩山,关键时刻还得提拔人才,浦城当地人章仔钧成为王审知慧眼识英雄所提拔的一位福建名将。
章仔钧,浦城人,先祖在南北朝时代迁移至福建泉州,后迁至浦城,其父章修曾任福州军事判官,章仔钧是章修的长子。
史称章仔钧深沈而大度,尽管出身官宦世家,但由于其父为官清廉,章仔钧家境并非富裕。
虽然从小饱读诗书,但章仔钧却并没有获取半份功名利禄,直至年近四十,还是个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
章仔钧虽然家境贫穷,但却娶到一位富豪之女,其妻女练氏是浦城当地富豪之女。
练氏也非平凡女子,尽管家庭的强烈反对,她还是抛弃豪华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嫁给了穷书生章仔钧。
得贤妻练氏的章仔钧的婚姻生活似乎很幸福,但却遭致了岳父的歧视和羞辱!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5-01-16 22:49:02
二、3
练氏的父亲练富翁共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嫁给了富翁家族,唯独练氏却嫁给了穷书生章仔钧,而且章仔钧已经年近四旬,却没有任何出人投地的迹象,这让老练心中对章仔钧十分不满。
有一次,老练过六十大寿,作为女婿的章仔钧自然也要到岳父府中为岳父祝寿,但老练却毫不领情,非但没有给章仔钧好脸色看,相反却把章仔钧打发到柴房砍柴,还拿些残羹冷炙给章仔钧吃。
练氏看到后,非常生气和痛心,于是把那些残羹冷炙统统倒在村中的一口八角井中,一边倒,一边说道:“八角井、八角井,你可要为我夫作证,看看我娘家给他吃的是什么,如果有朝一日他能够出人投在,你就让井水咆三咆。”
话音刚落,只见那八角井的井水果咆三咆!
练氏大为惊奇,于是连忙拉着章仔钧匆忙离开了娘家,并愤然说道:“今后再也不走回头路了。”言下之意是和父母断绝来往,不再回娘家了!
不久之后,八角井的预言果然成真,王审知接替王潮成为福建之主,章仔钧明锐地感觉到王审知将是自己心慕中苦苦追寻的名主,于是主动来到福州,毛遂自荐,向王审知呈现战功守三策。
王审知大喜,把章仔钧待为上宾,并执章仔钧之手说道:“何相见之晚邪!”
于是,章仔钧年近中年时,开始出人投地了,成为继张延鲁之后,被王审知重用的又一位福建当地官员,先是被王审知任命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后来由于其是浦城当地人的原因,又被王审知派往西岩山常期驻守。
从此以后,章仔钧便开始了他在西岩山二十多年的驻军生涯。
在章仔钧的努力经营主持下,西岩山这个福建西北地区的军事要塞变得愈加的坚不可破,成为福建北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章仔钧发达之后,其岳父老练同志悔恨不已,决定和女儿、女婿重归于好,但碍于当初女儿所说的“不走回头路”,老练另辟新径,重新修筑一条从练家到章家的道路,以表达自己对女儿、女婿的诚意!
修路自然不是个简单的工程,由于老练平时比较刻薄,就连修路的工人都和他过不去,大家有意捉弄老练,居然把石板横着铺筑,结果直至老练资金耗尽,路也没修完。
女儿练氏被父亲的举动所感染,决定自己出资帮助父亲完成这条道路,于是父女又一次和好如初,这条父女共同修筑的石板路被称之为章家岭路。
这个故事虽然颇有些传奇成份,但八角井和章家岭路这两个重要的物证却依然存在于现在的浦城县,只不过八角井的泉水不能饮用,已遭废弃,章家岭路早已不是当年热闹的乡间要道,只有那几块石板还依稀让人记起章仔钧和夫人练氏的故事。
西岩山只是当时王审知巩固边境、加备防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当时群山环绕的福建,王审知在边境和各处关隘要道,都修筑了大量的军事要塞和城堡,真正做到了易守难攻。
别看福建在当时全国的藩镇中间的军事实力看似孱弱不堪,但却能保持长达三十多年的永久和平,这些军备措施功不可没。
保境了才能安民,福建的周边邻居、外部势力暂时没有对福建构成威胁,而王审知的种种军事举措又把福建变得坚固异常,在这种环境下,才能谈得上安民。
在唐朝末年的那混沌乱世之中,福建地区的百姓们自从王潮攻克福州之后,几乎再也没有遭受过大规模的战乱影响,提前享受到了极其珍贵的和平生活。
而王审知几乎完全继承了兄长的为政政策,继续招怀流亡、勘定租税、劝课农桑、遣使巡查、结交邻邦,福建地区几乎是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就连中原地区的文人墨客们也纷纷千里漂移,来到福建这个远离战乱之地,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韩偓。
韩偓,字致光,京兆人,中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进士,累迁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深得皇帝李晔的信任。
李晔同志虽然身处非常不利的险恶环境,内有宦官掌权,外有藩镇跋扈,但励精图治,很想有番作为,因此决定提拔韩偓为宰相,共同商议大事,韩偓均不肯受命。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中原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藩镇势力朱温率兵杀入长安,实际控制了唐朝政府,李晔成为朱温手中的傀儡,而作为李晔的心腹韩偓自然也就遭致了朱温的嫉恨。
于是,在朱温的胁迫下,李晔被迫把韩偓下放到濮州任司马,后又多次贬官,不过总算是保住了性命。
天复四年(公元904年)六月,唐朝政府内部发生一起震惊全国之血案,朱温的部下朱友恭、氏叔琮和蒋玄晖等人率兵夜闯皇宫,杀死皇帝李晔,差点儿终结了唐朝的国命。
关键时刻,朱温率兵再次入长安,杀死凶手,并立李晔之子李柷为新的唐朝皇帝。
当然,地球人都知道,杀死李晔的真正凶手应该就是朱温本人。



楼主:东吴春秋  时间:2015-01-18 10:07:08
二、4
新皇帝李柷向被贬官在外的韩偓发出了邀请函,希望韩偓能够再次入朝为官,辅佐唐朝政府。
以韩偓的正常智商,自然能够猜测此次入朝的结局,新皇帝李柷只不过是个小屁孩,完全被朱温玩弄于手掌之中,入朝多半是朱温的主意,看来朱温要对他下手了。
是福不是祸,是祸也要躲过,韩偓决定离开中原,到南方逃难,他首选的逃难地点是江西抚州。
韩偓是当时唐朝的著名文学诗词达人,又差点儿成了唐朝的宰相,这种明星级人才自然不会逃过王审知的眼睛。
王审知多次热情邀请韩偓入闽居住,韩偓最终来到福建长汀、沙县一带定居。
但入闽后的韩偓却多次婉拒了王审知的邀请,不愿再踏入这个精彩混沌的历史大舞台,经历了十多年朝堂之上血雨腥风的权利争斗,韩偓似乎已经看透了功名利禄,决定彻底远望险恶的政治朝堂,过起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韩偓选择了福建南安作为最终的隐居地点,并潜心研究文学诗词,最终完成了《内庭集》、《金銮别记》等多部著名的诗集,成为唐朝末年五代时期又一位著名的诗人。
像韩偓这种淡泊名利的高雅人士毕竟少数,大部分慕名来到福建的名士们还是希望能够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诸如崔道融、杨沂丰、黄滔、徐寅、刘山甫、郑良士等都成为了王审知的重要幕僚官员。
王氏家族前期纯粹靠武力打拼江山霸业,真正的治理内政型文官在福建实属风毛麟角,已经基本坐稳了福建江湖老大的王审知迫切需要治理型人才,所以对于来到福建避难的文官名士们,王审知的态度永远是热烈欢迎,待为上宾!
崔道融,荆州人,黄巢战乱时曾避难于浙东温州一带,又自号东瓯散人。
崔道融曾任永嘉县令,后又入朝任右补阙,但在唐朝末年的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几乎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宦官搞不定,藩镇不敢惹,每次发生内乱,最倒霉的永远是文官集团们。
崔道融为了躲避这种战乱,于是来到了福建,并受到了王审知的款待,但这位哥们运气不好,刚来到福建不久,还没有为王审知怎么服务效命,便一病呜呼去世了。
杨沂丰,陕西冯翊人,是当时唐朝宰相杨涉的堂弟,在唐朝末年,冯翊杨氏家族是个高官层出不穷的高官世家。
杨涉的祖父杨收曾是唐朝政府的宰相,其父亲杨严官拜兵部侍郎,而到了杨涉这一代,依然在朝中担任记官,杨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涉的儿子杨凝式也非常优秀,号称当时的一代书法神童,少年时期便高中进士,任秘书郎。
原本靠着杨氏家族的这层官僚网络关系,杨沂丰同志应该是不愁没吃喝、不愁无官做的状态,但还是那句话,乱世出武人,文官任人欺,虽说杨涉号称当朝宰相,但在强悍藩镇面前几乎什么都不是,所以杨沂丰似乎也没有在堂兄杨涉身上得到什么好处。
为了躲避朝堂的纷争,当然更是为了能够寻找明主、出人投地,杨沂丰来到了福建,投奔了王审知,并迅速成为王审知节度使府中的重要幕僚官员。
这位哥们的故事还很长,他将在福建开始他长达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直至最终死于朝堂斗争!
黄滔,字文江,泉州莆田人,少年家贫,但喜爱读书、志向远大,多次北上京城考取功名,均名落孙山。
当地的唐朝已经乱成一团浆糊,一会儿黄巢造反,一会儿藩镇作乱,科举考试也时断时续,对于立志考取功名的黄滔来说,不啻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但到了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转机终于出现,黄滔经过二十多年的苦苦等待,终于考中进士,在朝中任了个四门博士的闲职。
但不久之后,朝中宦官刘季述等又开始作乱,黄滔对唐朝政府几乎失去了希望,再也不想在这个危机四伏的长安城中作官,于是依然辞官回家,在家乡福建过起了隐居生活。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王审知及时发掘了黄滔,立即聘任黄滔为监察御史兼威武军节度使推官,黄滔在晚年开始了又一段精彩的政治生涯。
此时的黄滔已经年过六旬,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还是在职业生涯的晚期尽心尽责的为王审知服务。
当时的福建号称小型的世外桃源,很多中原的文人名士纷纷选择福建为避难再就业之理想场所,但就业也得有推荐猎头单位,黄滔作为很早就回到福建服务工作于王审知的官员之一,在这中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荐猎头作用,当然,黄滔是不会向王审知收取中介猎头费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