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字数:186568访问原帖 评论数:125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2-20 23:58:45 更新时间:2022-09-24 14:47:21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6 10:38:38
我们这里这些“皮包公司”,大多数经营的仍然是之前生产队的副业——橡胶,当然,这也仅限于我们这个县的一部分地区。经过我的观察分析,我们县里的人们经商,从地域上可以分为三大块:橡胶密封,橡胶轮胎,铝合金制品。县外的其它地方,几乎也大都以地域划分行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以为就是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某一个人从事某个行业挣了钱,会带动他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又有亲戚朋友,一个带一两个,师傅带徒弟式的从事相同的行业,也因此造就了江浙一带后来的富庶。不过,那是后来的事。
我们村里的这些皮包公司,以及所带动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刚开始的时候为农民们带来了农业所不能比拟的财富,冲击着农村人的传统观念。许多暴富起来的人们,不可避免的具有了人们普遍会有的“暴发户心态”。
可能,现在的大多数人,对于“暴发户心态”,并没有直接的感官。我想,用几个我们村的例子,就可以让大家对这种心态,有一个直观地了解。
1986年,当我还在学校里,每月只有十三元津贴费,营团职的领导,七八十块钱的时候。这一年过年,年前十来天的功夫,我们这个只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就有25辆铃木100进村,每辆价格接近7000.7000元,在这个年代,在村里盖四间砖瓦房,差不多越快够了。
前文说过,男扮女装到吴家“相亲”骗酒喝的三文,是我们村两个业务员始祖之一。这一年过年,他们家仅买鞭炮这一项,就花了4000多。业务跑的好的几户人家,家里的地都不种了,把地借给(不是租,是无偿给人家种。)邻居家。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6 14:32:35
吹气一般膨胀起来自己信心的庄稼人,抛弃了原来的农业观念,闲暇时无所事事,开始赌博,花天酒地,寻花问柳等,原来村里所没有的现象增多了。当时有一句民谣: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福禄哥两口子在家打麻将,忘记了做中午饭,结果下午,上五年级的儿子要出村去考试。没办法的情况下,福禄嫂给儿子下了指示:自己拿个碗倒点醋,早晨腾过的馒头还不凉,蘸着醋吃就行了。暴发户心态带来的是家庭的不稳定,一掷千金的做派,和不思进取的赌徒心理。他们相信,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挣了就是花的,现在花完了下次还可以挣来。毕竟,有眼光,有长远观念的人,不会是大多数。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观,让一个人相信别人的话是很难的。但我们必须相信的是,许多事是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的,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全民经商潮也是这样,当三十年过去之后,再看我们村,那种遍及全民的皮包公司,全民经商的场面早已经不见了。人们重新创造了一个名词:转型期,皮包公司、全民经商,成为了转型期的特殊现象。
我们国家的许多事都是这样,存在一个从没有任何规范,到逐渐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大浪淘沙,能够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而与之相反,不能适应这个过程的,是大多数。他们往往因为不能像以前的很多人那样一夜暴富,或者虽然暴富过,却没有珍惜当初的财富和机会,又跟许多农民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6 16:37:20
其中的原因,跟价格双轨制,跟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是息息相关的。懂得利用规则,尤其是利用规则的缝隙的人,在第一次的全民经商大潮当中,掘到了第一桶金。掘到了第一桶金的人很多,能认识到规则的缝隙会越来越小的人,却不是很多。很多人以为,自己这样挣钱,以后会成为一种常态。只有极少数的清醒者知道,规则的缝隙会越来越小,最终所有的人都会回到规则之内。国家在所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等等,会越来越完善,从而留下的缝隙也就越来越小。就像已经开始流行起来的香港黑帮电影演的,打打杀杀只能攒下第一桶金,或者为攒下第一桶金打下基础。真正的长久发展,必须回到规则之内,脱离之前黑帮的轨道。
村里这些明白人,未雨绸缪,提前将自己的事业,经营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类型。他们把自己最初挣到的钱,拿出相当一部分进行投资,建造自己的,符合国家政策法律,也符合工业经营规范的工厂。这些工厂,有很大一部分,经受住了之后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顽强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多少年以后,很多人都成了真正的企业家。而那些以为可以一直靠打擦边球,靠规则漏洞致富的,大部分最后都付出了代价,成为了给企业家打工的人。
这个适应过程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不少人都在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更多的,原来不屑于出门打工的人们,开始从头做起,一边回头去种自己家那几亩地,一边农闲的时候,到生存下来的企业去挣个零花钱。那些能够保持平和心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成了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硕果,也成了很多村民打工寻找的对象。这个时候,很多人心里会酸酸地说:要不是当初。。。。。。。。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7 08:26:43
嬗变之 拍 卖
拍卖这件事,是发生在全民经商之前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八一年,那年我还在村里,所以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看过周立波写的小说《暴风骤雨》,对其中“分马”的情节记忆深刻。记忆深刻的原因,是正在学这篇文章的前后,我们村里有了一场类似分马这样的场景。所不同的,分马,是发生在土改时期,农民从地主家分财产。而我们村的拍卖,却标志着集体化时代的结束。
合作化,公社化的时候,大家都把自己家的农具无偿的捐赠给了集体。现在,生产队走到了尽头,该解散了,生产队的财产,已经不能说清楚当初的来源,到底是大家捐赠的,还是生产队置办的。既然不能说清楚,那就大家花钱,买回来自己家接着用。

在分田到户之前,有那么一两年是实行承包制种地的。后来大概是形势所迫,终于走到了合作化的尽头,生产队散伙了。地分到了各家各户,生产队的所有财产,农具,也该结束它们在一起的命运了。
我们队的所有小型农具,按照以前队里经常采用的办法,根据大概的价格搭配起来,按生产队农户的总数分成堆儿,用抓阄的办法确定归属。所以,这家分到了犁,那家分到了耙,种地的时候还是需要互相借用合作生产。但是对于比较大型的物件,就不能那样分了,总不能一匹马一头牛一挂大车几家同时拥有吧?何况,这时候生产队已经买了几辆12马的拖拉机,连带着县农具厂生产的小型收割机播种机等等。于是在我们村,第一次听说了“拍卖”这个词,也见识了一场不是特别正规的拍卖会。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7 13:21:37
被拍卖的东西很多,包括几十头大牲口,几挂马车,几辆拖拉机和几台柴油机及水泵,小型的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的价值最高,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车头和车斗都被分开来拍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一辆比较新的12马拖拉机头,拍卖定价800元。在当时来说,一般农户,对此只能望洋兴叹。
全队社员集合到生产队的大院子里,基本上按照家庭为单位,围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圈子。拍卖的组织,仍旧由生产队长和小队会计进行。队长说了一些场面话,然后说明了拍卖的方法,拍卖会开始。
整个拍卖会的过程,并没有正式拍卖会那样正规,也没那么复杂。所有物品的起拍价,之前由队长和会计,加几个社员代表,估计了一个大概值。最先拍卖的是牲畜,牛马大概是二三百元一头。每当牵出一匹牲畜,队长问:这头牛,抵价***元,谁要?如果只有一家想要,基本上就会以起拍价成交,很少出现正式拍卖会那样竞价不休的局面。毕竟,大家都是乡亲,大多数人是一个家族,偶尔自己相中的物品被别人抢了先,也只能心里暗自叹息一下,瞄准下一个。
牲畜的拍卖进行的很顺利,每当队长报出一头牲畜的价格,现场会出现一小会儿短暂的安静。这时候各个家庭的人员就开始聚在一起商量,开小会。毕竟,二三百元,对每一个家庭都不是不是小数目,不但需要夫妻之间商量,多数家庭还要征求家里稍大一些孩子的意见。往往,几个家庭还没商量出个结果,别的家庭先商量好了,喊一声“我要”。其他因为意见分歧还没商量出结果的家庭,即使想要,也只好怪自己倒霉,下手晚了。除非以前有矛盾,且矛盾还比较大的,才会出来跟人家抬价。大多数人家一见有人抬价,都不会接着往上抬,谁家都知道,不能跟钱过不去,你愿意要你要,我再看别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8 10:59:41
其实,分到各个家庭的这些牲畜,在使用的时候基本上还都需要两家合作。因为像耕地、耙地、拉大车这样的活计,一头牲口干不来,一般的人家,根本没能力买两头。即使能买得起,也得合计一下,买了之后能否养得起。
所以,尽管牲畜和农具都分到了各家各户,村民们却自觉地组成一个一个的小型“互助组”。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仍然处于牲畜作为农业主力军的时代,一家一户的生产,根本没办法进行。除了耕种和拉车需要牲畜合作,像抢种抢收等活,还是需要的人多一点才能行,天时不等人,人误地一晌,地误人一年。因而,这些小型的“互助组”,大部分并不局限于两家,三四家四五家的都有。
真正的竞价,出现在柴油机水泵拖拉机这些大件物品上。这几样大家伙,价格基本都超过了500元,能拿得出这么多钱的人家不多,第一天根本就没有拍卖成功。中国人,尤其是农村人,传统意识里普遍比较内敛,讲究的是低调,不露富。真正能要的起这些大物件的人家,也就是那么几户。尽管家里能拿出大几百元,谁家往外掏的时候都会心疼,没那么痛快。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9 08:34:15
第一天拍卖完了牲口、农具,这些对大物件有想法的人家,晚上就开始串联,私下达成了协议。于是第二天拍卖的时候,就出现了冷场,没有一家抢先出手。这是几家聪明人想出来的策略,如果大家抢,物品肯定升值,导致大家多花钱。反过来因为没人出价,东西不可能流拍,必然会降价重新定价。
真正有实力独自拿下“大型”机械的,并没有那么多户。毕竟,大家都是从贫穷时代过来的,上千元这样的大数,能拿得出的家庭,真的不多。有几样机械,都是两三个家庭联合起来竞买。至于买下来以后的使用,先买到手以后再说。使用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问题,矛盾和纠纷什么的,也只能到时候再说。
拍卖进行到最后,有实力的几户或几组家庭,基本上都以低于底价的钱买到了自己满意的东西。标价1000的800买了,800的700买了,皆大欢喜。其他社员乐得看戏,反正也与自己没关系,卖了钱也不会分给大家。至于这些拍卖的钱干啥用,当时似乎并没有人去想,即使想了,也不会说出来——钱款,肯定是干部们说了算,怎么着也不会分给全体社员,何苦得罪干部们呢?

几年以后,县信用社开始追讨当初生产队所欠贷款。我们村周围的村子,几乎都是全村人出力,每个人分摊几百元不等的债务。这件事,导致周围村子的很多人,对村干部有很大的意见,有的村子还险些酿成骚乱,颇有些民怨沸腾的意思。而我们村,就用这次拍卖会所得,偿还了那笔贷款,让全村人感到欣慰:毕竟,当初集体的财产卖到了每家每户,拍卖所得没有被村干部们瓜分掉 。至于那些贷款当初是怎么欠下的,其它村子的集体财产是怎么处理的,有谁会去深究呢?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9 11:40:24
嬗变之 集中经营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算不得是历史的倒退,也不能算是什么高明的改革。只不过,就当是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这应该算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毕竟,责任制最根本的目的,是多种经营形式的适应性,是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的解放。
像我们村这样的地方,每个人平均有几亩地,在全国来说应该算是地多的。有不少地方,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把所有农村劳动力拴在土地上不准流动,既不利于农业生产,更不利于工业化的进行。就像那时候大家都知道的几句话: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农村大量的劳动力绑定在没有多少产出的土地上,是巨大的浪费。之前由于工业生产能力的不足,国家对农村粮食的征购量较大,本是不得已而为之。随着各种资金的引进,一方面粮食征购量的下降使得农民不再仅仅维持在温饱,有了一定的剩余;另一方面,外资的引进,带来了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出口。之前一家六七口人五六亩土地,三四个人经营,现在一个人就够了。两方面的促进,各自都是正能量,起到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尽管一开始增加的不多,也带动了社会消费的巨大增长。比如原来,城市自行车要票的时候,农村一百七八十元的价格,让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只能对这种巨无霸望洋兴叹。城市里流行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农民也都是非常渴望的。穿惯了自己家织布做成的衣服被褥,那种拉人的不舒服感觉,怎么会有的确凉衣服好穿?等等消费品在农村的兴起,带动了国家工业品的巨大输出,相应地增加了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改开初期来说,这种巨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9 14:30:09
就当时来说,引进外资建了许多的工厂,基本上生产的都是出口型的产品,客观上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可对国内的老百姓生活,影响并不是太大。真正让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就是这些内需,是满足国内普通人生活需求的产品。这样的厂子多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星火燎原的过程,是技术和生产经验普及,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看来,甚至比引进外资,兴办合资企业,对国内的长远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大。当然,高校扩招,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这话,扯得有点远了。
回到原本的话题:不得不说,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模式,劳动效率是十分低下的。经营的盲目性,也会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模式的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基本上可以说为零。所以,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时间不长,其弊病就逐渐显露出来。期间,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口规模过大,造成农村田地无人耕种,大面积抛荒,应该就是弊端之一。
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村庄,视野和知识量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这时候的欧美农业,普遍实行的是农场制。几千上万亩的土地,一两个人就可以伺候了。相对于我们一家一户几乎是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其效率自然是千倍万倍。尽管如此,西方各工业强国,每年仍然对农业给予大量的补贴。印象最深的,法国200个农民,就可以到巴黎的国会门前游行示威,抗议国家的农业政策。只不过就当时来说,无论是从生产能力,还是资金来说,我们的农村仍然不具备那样规模经营集中经营的条件。只有在北大荒等 个别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与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同的政策。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19 14:30:20
就当时来说,引进外资建了许多的工厂,基本上生产的都是出口型的产品,客观上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可对国内的老百姓生活,影响并不是太大。真正让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就是这些内需,是满足国内普通人生活需求的产品。这样的厂子多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星火燎原的过程,是技术和生产经验普及,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看来,甚至比引进外资,兴办合资企业,对国内的长远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大。当然,高校扩招,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这话,扯得有点远了。
回到原本的话题:不得不说,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模式,劳动效率是十分低下的。经营的盲目性,也会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模式的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基本上可以说为零。所以,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时间不长,其弊病就逐渐显露出来。期间,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口规模过大,造成农村田地无人耕种,大面积抛荒,应该就是弊端之一。
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村庄,视野和知识量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这时候的欧美农业,普遍实行的是农场制。几千上万亩的土地,一两个人就可以伺候了。相对于我们一家一户几乎是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其效率自然是千倍万倍。尽管如此,西方各工业强国,每年仍然对农业给予大量的补贴。印象最深的,法国200个农民,就可以到巴黎的国会门前游行示威,抗议国家的农业政策。只不过就当时来说,无论是从生产能力,还是资金来说,我们的农村仍然不具备那样规模经营集中经营的条件。只有在北大荒等 个别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与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同的政策。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20 08:23:54
@592851055 2021-07-16 10:38:38
我们这里这些“皮包公司”,大多数经营的仍然是之前生产队的副业——橡胶,当然,这也仅限于我们这个县的一部分地区。经过我的观察分析,我们县里的人们经商,从地域上可以分为三大块:橡胶密封,橡胶轮胎,铝合金制品。县外的其它地方,几乎也大都以地域划分行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以为就是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某一个人从事某个行业挣了钱,会带动他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又有亲戚朋友,一个带一两个,师傅带徒弟式的......
-----------------------------
之前搞了30年,农户家里连一百多元一辆的自行车都买不起;包产到户5年,可以买7000元一辆的摩托车。我认为,这很能说明问题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20 09:20:24
俗话说,过犹不及。在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强行采取所谓先进的生产模式,并不代表就可以发挥出先进生产模式的威力来。就像西汉一样,无为而治,反而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达到本来应该达到的效果。采取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生产方式,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方式是能够自我调节,逐渐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模式的。也就是说,在我们村这样广大的平原,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肯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当然,形式会有各种不同,公司制也好,生产队制度也好,到了一定的阶段,肯定是要淘汰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的。
所以,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绝不是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而是诞生了各种形式的互助组。而且,就当是来说,也只是权宜之计。随着工业和农机的发展,后来出现了从南到北走遍几乎全国的,联合收割机收割队。收割队从云贵川开始,最后到黑龙江结束。这本身,应该就是集中经营模式的探索。毕竟,联合收割机的出租,如果仅限于每村一户的话,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与本文的主旨,距离有一些远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20 14:21:58
嬗变之 渐行渐远

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试图将原来我们的村庄全方位的描述下来。写的过程中,越写越感觉,自己真的力不从心。毕竟,自己的水平,比原来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不管视野还是文笔。
前几年,曾经有一轮“城镇化”开始启动。到现在,村子旁边,还留着当时为了盖楼挖的地槽。在长满荒草的地槽面前,我长久的踯躅,思索,惆怅。也许,我们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切,都会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朵浪花。甚至,许多人和事,连一点涟漪都没有留下,就被人忘记了。毕竟,在宇宙和地球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也只是其中的一点涟漪而已。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只要我们还生存着,就应该不断思考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规律办事,否则不管你多大的英雄,曾经多么辉煌,都会成为别人的笑柄。即使当时的历史可以由你操纵写就,但和时间相比,你仍然是渺小的。被蒙蔽的人们,也不可能永远受蒙蔽,总有觉醒的那一天。即如许多历史的铁案,多少年以后都会受到清醒者的质疑,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以不会影响别人的生存发展权利为底线,否则,就是自取灭亡,哪怕你再强大。
相比较于改革开放之前,最近这十几年,村里的大学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当然与高校扩招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村人对教育、对文化的重视。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村里没有出过一个本科生。这些年,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在村里变得并不罕见。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7-21 08:05:28
这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人再回到本县工作,有几个,甚至连父母也一起带到城市去。区别于南方某些地方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发达了以后就大兴土木修建祖宅甚至家庙祖坟,我们这个地方的人,似乎故乡的情节更淡一些。毕竟,我们这个村子的历史并不长,只有几百年,历史文化的祭奠并不丰厚。
也许,这些没有多少历史遗存的村庄,最终会在可预见的未来消失。更大的可能是,新农村建设,会让农村社区化,城镇化。不管最终会变的怎样,我们的村庄始终在变化。笔者文章开头所描写的土坯加秸秆的建筑,在村里几乎已经绝迹。而全新结构的房屋,也有不少在长久无人居住的情况下变得破败。
也许,这些跟不上历史发展步伐的村庄,会像许多所谓的传统文化艺术手艺一样,有一天会走进博物馆。真有那样一天,应该算是国之幸事。毕竟,历史发展的脚步,浩浩汤汤,任何潮流不能阻挡。历史,不应该变成包袱,背在我们民族的背上,加重我们前进的负担。
柳宗元有一篇著名的短文《蝜蝂传》,文中的蝜蝂喜欢见东西就背起来,最终导致自己累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能像蝜蝂那样,该进博物馆的很多东西,没必要花大力气重资金去抢救。历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优胜劣汰”。不适应新的历史形势,不能与时俱进的很多东西,后人只能到博物馆里边去凭吊欣赏,又有什么不好呢?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千年。相对于宇宙,相对于地球,这几千年,也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没有人,没有事物可以永恒,即使你有地球那么长的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一朵浪花,即使最终都会变成一粒尘埃。每一朵浪花,在它存续期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我的村庄,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尽管,这精彩,能让人欣赏的时间十分有限。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