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悲寂、虚灵——略论《雪国》、《边城》的东方审美意象特征 作者为

字数:1845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5-02 04:39:13 更新时间:2021-05-02 08:46:00

楼主:华远科学性美学  时间:2021-05-01 20:39:13
纯净、悲寂、虚灵——略论《雪国》、《边城》的东方审美意象特征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1年2月

下面只就《边城》和《雪国》的东方审美意象共同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雪国》同《边城》一样,来自长长隧道之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精神境地,那是一个虚灵的、翠绿的或银白的精神空间。
《雪国》、《边城》是纯净的。人性是完成了的现实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把道理放置于现象之中;人性的深广悲悯,这是是朱光潜对沈从文小说的美学评价。正如翠翠如新嫩的树叶的天真、单纯,兄弟二人的感情竞争矛盾中体现的自责的意实,以及爷爷的勤劳本分美都体现出人性良性本真的一面。《边城》求婚的唱三年情歌有其民俗文化的美,虽说有其区域和时代的局限性,问题是这种有距离的民俗美,有人格品性的习礼、锻造的可取之处,这也是婚姻文化的良性循环的民俗文化的选择性,自律即美,距离即美。《边城》的质朴百姓偏爱于长长隧道前面的自然自在的小镇,虽有一些矛盾冲突和自古而来的生老病死。有些美,就如《雪国》中描绘的天然的白雪和驹子的晶莹肌肤,也如悲凄的叶子的声音,它们干净的就如银河和星空遥远的回应,也似《边城》的主人公翠翠单纯的眼的光,这种光,也让我们想到了《雪国》里描绘的晶莹的化雪声传来时,清冽寒骨。
《雪国》、《边城》是悲寂的。日本文化有物哀、幽玄、侘寂、三大取向。物哀的意思是指以物表情,愈悲愈美。幽玄的意思是指低调、含蓄、深远之类。侘寂的意思是指外表残缺内在完美,有在一定环境中以变化来求得信息传达意味的倾向。日本文化的三大取向除与传统文化有关外,地理环境、政治和战乱也有一些关系。《青津海峡冬景色》之类的通俗歌曲也呈现了以上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这三大文化取向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侧面,既有日本文化的特殊性的一面,也有东方文化的普遍性的一面。《雪国》和《边城》都写于同一个战乱时代,作者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悲寂的精神境地,鸟鸣山更幽,在乱世中的宁静、平淡的环境更显其世道的悲凉和无助,无声的感叹被悲寂的七彩群星融化了。沈从文说过:“美丽总是愁人的”、“美丽总蕴含在生命的隐痛中” 。以象征的手法表现生的沉重、死的轻盈是《雪国》与《边城》的一种美学象征倾向,特别是《雪国》渲染得愈悲愈美的存在的发现,指向的都是“悲寂”和“物哀”,它们以逃遁的方式躲进了长长隧道前方的世外的精神境地,以感性、新感觉主义的方式来抚慰战乱带来的伤痕,相对近百年后的信息时代的今天,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份子,它们也能让读者从不同层面或更高角度来触摸和慰藉被整体社会和文明挤压带来的创伤。《雪国》中的有关雾丝的景物描写,敏感而凄美,山峦间云雾白丝的翻转变换就如《雪国》要表现的悲寂与幻美,短暂易逝,就如暮色中透明叠影的流动,也让我们感触到了一种稍纵即逝的悲凄的声音,一种叶子不曾想到的回应了她为行男祭坟时远处火车上传来的生死交错的她亲弟呼唤她的声音,一种伴随奔逝而过的火车而消失的声音。
《雪国》、《边城》是虚灵的。天然的生命和超越感的统一;提升与安抚的统一;纯净与悲寂的统一,是声、色、心的感悟,是情泪与信息中介的统一。有人说,实境、幻境、空境是《雪国》的框架结构,这种观点有道理,问题是还差一些深入的量化和逻辑整体性。实境应对应现实性的“真”,幻境应对应人文关照的善,空境就是整体性与简洁性的互补与切近的信息中介。真是规律性,善是良性循环的方向性,美就融化于信息之中了。
虚灵是一种信息的统摄,自然地、社会的、人性的,它们需要一些引领,一些平衡,一些伴行,一些释放,一些认同和提升,这就是虚而不空的长长隧道前面的《雪国》与《边城》了。从日本现代独字书法黑白红的意象,可联想到川端康成的声色心,《雪国》来自一个银色、虚谜、寂静的世外境地。黑白红、声色心是生命的情怀,更是爱的表白,美的信息。 来自中国的唐宋甚至远古中国的简洁、质朴之风格,极简主义与东方文化的简素,也能让我们联想到虚灵。岛村、驹子与叶子三者的关系表露了距离的失去,也意味某些层面美感的失去,叶子也是“虚中的灵”的意象,距离中的信息,整体性中的简洁性诉求说明了什么?证明了什么?当然,某些美感的失去只是某些层面的替换和其他一些层面的交错、弥补和辉映,这是多层面的美的传递。
《雪国》和《边城》的虚无、矛盾与伤感之类和纯净、悲寂与虚灵都是指向东方气质的意象。东方审美趣味的精神信息意味,指向的不仅仅是故事层面的情爱与象征意味的感性的诉求和体验,更是东方的释道哲学的人生感叹和形而上的追问与探寻。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