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花絮

字数:30647访问原帖 评论数:6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5-02 19:06:54 更新时间:2022-06-21 00:21:55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2 11:06:54
我非常怀念大学时代读过的书本和学术氛围,远远多过大学生活里丰富多彩的学生会活动,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一些读书和思考的习惯便是那时形成的。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2 11:09:58
(1) 哈姆雷特之谜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大一教导我们《法学通论》和《政治思想总论》的老教授,他的口头禅是: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在讲台上说这话时,表情腔调和肢体语言极具戏剧性,同学们都强忍不敢笑出声,但还得装出认真听讲的样子,老教授要我们独立思考看待事物,首先得基于现实中真实状态的充分了解,即不附加感情立场和价值观判断,然后再作选择:做还是不做?即紧跟随着第二个命题ought to be,意思是“应该怎么做才好才对“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语气上是表达一种主观的看法,间接上也否定做某事一定是错误的,ought to be是唯一,是必须的。那时我们同系同班108位除了30几女同学外,其余的都是男生刚从两年半全职国民服役军训的枪林弹雨丛山野岭场面回到教室的,拿着笔杆时很多字就像子弹卡在枪管出不来的尴尬,谁见过这样场面呀?那阵子大家一见面,老远就叫囔道: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年轻的学子都笑到东歪西倒。

认真的我,下课后立刻钻进图书馆,研究什么是”肯定与否定“以及其中的辩证关系,迷迷糊糊地知道”肯定“和”否定“这两个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制约,它们在同对方的区别与相互关联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并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与过渡。之后记得我还找了一本台湾孟姓年轻学者的书,书名好像是《0与1之间》,当然那不是数学而是哲学问题,因为在数学里,零前面如果不添加数字,零是没有意义的,零永远等于零。但零在哲学领域的意味却不同了,首先可以把“零”当成“圆”来比喻,“圆”体现的是包容性和圆融性,从这种意义上说,“零”(圆)的完整性不需要添加数字来体现它的价值,任何添加都是对零的支解和附加,就是说0和1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了其中一个,另一个的存在才是无意义的,没有另一参照物,便无法定义物体本身的各种属性,0也代表道家思想学说的根本,道是本源,之后的万物都由此展开,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零”在哲学意味上体现的应该是最大值,它的哲学意味还在于自身的初始性,大而无外,随时与“他物”保持互动,小而无内,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印象中这两科必修我好像都考了A,但花费太多精力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此后还有一科《国际公法》我就再也不敢选这位杀手教授的科目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的谜底,这可不是什么哲学命题,而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另名王子复仇记)中的经典台词。老教授阴阳怪气滑稽可笑的表演一定是模仿剧里的情节。莎士比亚(1564~1616)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的英国社会作了形象而深入的刻画,他的作品中: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塞罗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另外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他的早期作品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而哈姆雷特(Hamlet)这部作品的人物,塑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的身份是王子,按照传统他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他的美好前途却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面貌: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而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但最后哈姆雷特却面对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剧中Hamlet自言自语说: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it’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翻译为中文就是:“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我后来有点后悔当初为何不问这句口头禅的来处及找〈莎士比亚〉的剧作来看看,也许会有不同的体会。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2 11:20:25
说起莎士比亚,还得说说2004年当时我在苏州工作那段日子。

话说有一天,文艺圈子的朋友说外交部某领导是念英国文学的,想借莎士比亚当年诞生440周年纪念的契机,以莎士比亚一生经历编写一部话剧送给英国政府,还说其中一个参与编剧小组德高望重的成员,是书香门第名人之后专门研究莎士比亚,但在文革时被打压,这次他参与编写莎士比亚话剧,感觉是在写自己的经历那么投入废寝忘食,成员中也有特地去了莎士比亚的故乡即英国的艾玛河畔的斯特拉斯福考察的,意思是制作非常专业认真。话剧碟片制作好了,想搞了一个座谈会,邀请我去见识一下。我闲着没事心想认识一些文艺界的朋友也是好事,去了才知道都是作家协会政府文宣名人,席上临时邀我发言时才把我吓得腿软哆嗦。当时适逢旅美的台湾白先勇在苏州搞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其原作者就是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明朝汤显祖(1550—1616),我以自己略识皮毛的比较文学观点,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说了一下勉强过关,但也吓得一身冷汗。回去查查资料,才知道他们两位不只地位相当,都是编写以浪漫反封建争取自由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大师,还是同时代的在1616年同年逝世,汤翁66岁,莎翁52岁。

朋友送来的白先勇一百多集的《青春版牡丹亭》碟片,我也赶快抽空播放出来听听,才对这风靡全国六百个春秋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之“水磨腔”得以领略一二。据说这里的昆曲(南昆)必以南中州韵唱念方现真味,南中州韵的语言基础是兰青官话或曰苏州官话,一种苏州口音的北方话,基调是苏州口音,南曲有四声中的入声,而北曲无入声(入声分派到了平、上、去三声里),曲家认为离开了吴音中的入声即失去了昆曲抑扬顿挫的独特韵味,就不能称为原汁原味婉转缠绵的本真昆曲了,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称“水磨腔”,就好像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

故事还没结束。之后有次我和朋友到苏州的山塘街茶楼听戏,朋友一定要我这个老外点一首,我看看曲牌注明诸多唱腔的,就好奇点了一首《薛调〉的曲子,也许这唱腔比较稀特,一般年轻演员推说只有老板会唱,结果真把老板给找过来了,那次排场可大了,装模作样细听下来,还真的有点不一样!?

大学毕业后这么多年,不论思考读书或做人,脑海随时都会冒出教授的经典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是呀,去做还是不做?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之后“ought to be”,认定目标后一定得付诸行动,还得做好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3 08:11:58
(2)煮酒论英雄

当年研讨课争论的课题犹在,只是少了挑灯论剑的人。《东亚政府与政治》这是大三的必修课程,涉及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其中还分政治和政府二个不同范畴。

也许由于当时新加坡的政治风气刚处于从传统迈步走向现代化,而经济发展急需日本的协助,导致同学关注日本的学习就多一点。当时教导我们日本政府与政治的是位留日的新加坡年轻学者,后来他下海到日资企业,还特邀我过去做他的下属部门经理三年有多,可能是我上研讨课勤于发言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

我当时较感兴趣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1887-1948)她在1946年写的《菊花与刀》,菊花与刀的名字意味着日本民族的双重性,菊花是日本皇室的标志,而刀则象征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作者意图以这标题凸现日本人本身存在的矛盾——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而富于抗争,这些浅易的评价,实际上在很多的著作和文章中已经被大量引用,然而,此书的价值并非提出了日本民族性中的矛盾和令人困惑的复杂,而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日本人进行分解,去探求这些复杂和矛盾的形成原因。

但作为对日本政治发展的研究,我尤其感兴趣的还是外披《创价学会》和《日莲正宗》两个外套的日本公明党。创价学会成立于1930年11月18日,宣扬的是日本最大的宗教团体-日莲正宗,也是日本公明党的母体,这也意谓公明党就是创价学会的政治组织。这个学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康德唯心主义哲学和佛教日莲正宗思想—法华经(中国天台宗)的结合。他的会长池田大作公开主张开展“人间革命”,强调社会实践,为人们谋求现实利益。他认为日莲正宗是“为人的宗教”,是为了推进“和平、文化、教育”的宗教,是磨砺、辉煌人的美德的宗教。他确立的《国际创价学会》的基本方针是:以佛法为根本,通过发展文化和教育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反对暴力和战争,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他们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提倡绝对和平,反对一切战争;反对法西斯军国主义;主张在日本建立不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尊重人性的中道政治。当年新加坡社会上也有很多《日莲正宗》的组织和学员,甚至有机会安排到日本学习等等云,如今好像都烟消云散再也没有听说了。日本当今的执政党是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公明党现为在野党,英文名称NEW KOMEITO(NK)或New Clean Government Party(NCGP)。成立于1964年,目前在众议院有21名议员(8.6%),参议院有31名议员(6.5%),党员数量约有40万多。公明党并没有在我预期中茁壮长成大树,或许和日本深层次的文化有关。

当时我们也看到日本畅销预言式小说《日本沉没》在七十年代曾被搬上银幕。故事围绕着日本列岛的地质结构特征像是由一对钳子夹住而存在,但现在钳子的一边开始松了,小笠原群岛北部一个七十米高的小岛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负责调查工作的深海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潜入海底,在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沟发现了大规模的异常现象,与此同时,日本列岛上也发生了新干线工程被迫停工、高速公路大桥垮塌等事故,各地火山活动频繁、地震不断,之后日本政府不得不在“D-1”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旨在拯救日本民族的“D-2”计划。当日本沉没的消息公开时,国际社会立即展开了救援活动,因为大规模的地壳变动,日本列岛不仅有沉没到海中的危险,还有可能多次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最后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巨大的海啸冲入陆地,日本列岛沉没了。

《日本沉没》这本小说和电影到底想要告诉人们什么,我看到了日本的电影工作者对于这个世界,对于人类更为深邃的思考。影片并没有过分渲染灾难的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人性在灾难面前的闪光点,也提醒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打击下日本经济受挫的危机感,和力求上进谋取生存空间的决心。

我感到大学的课本让我对日本多了一些了解,这感觉一直像一条清晰的线延伸到今天。我81年新婚到日本及美国度蜜月,83年被公司派到日本总部学习一个月,2000年代负责北亚区时也常到日本开会,期间带孩子来旅游一次,另一次秋末初冬和太太到北海道看有白色恋人称谓的雪景。在文化上,日本和中国是多么的密切不可分,但思想感情上却是天涯之别。

教我们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是由一位加拿大籍的台湾教授主讲,那时文G刚刚结束,我们对这个即将开放的铁幕国家充满好奇,但很多参考书只能经教授书面介绍到只能看不外借的《参考室》阅读,由于学习缺乏讨论和阅读资料,好像没给我在这方面留下什么深刻的思考。(文字从略...)

我第一次回到中国是1985年及1986的二次投资可行性考察,当时心中充满兴奋和激情,但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外汇券,友谊商店,涉外宾馆”等当时明显的标签,以及时下戏传的“让我们研究研究”及“向前看”等黑色幽默。后来1993~2012年之间,人生的际遇让我在中国生活及工作了20年之久,以后有机会再写感想。

《东南亚政府与政治》是我大二的必修科目。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教授对这些国家精辟的一句概括直到今天好像还适用。比如泰国的《政变政治》,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印尼的《贪污政治》以及新加坡的《精英政治》。

泰国的政变政治和政治示威几十年来几乎还是一出又一出登台上演,但泰王的崇高地位一直没受到威胁,这个“微笑的国家”在十八至十九世纪之际,夹在英国和法国争夺中印半岛的势力范围之间,却能如竹子般柔软的身段周游其间,摆脱被殖民化的处境纯属非常不容易。大二时考试有个必答题,按当时国际上盛传的《骨牌论》论调,论述越南虎视眈眈柬埔寨并计划誓师南下,泰国被赤化之可能性的论述,离开考场后,大家乱成一团,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谁也没有标准答案,连出题的教授也说他没有答案,用今天的话说真是搞死人。

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读起来也蛮有趣味的,先说当年年轻少壮派的马哈蒂尔在七十年代早期写的《马来人的困境》一书,立刻受到马来人社会的热捧,书中论述马来人的落后不是他们不勤奋而是受到华人剥夺而造成的,当时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看到的表象,马来人从农村走向城市看到的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华人(中国人)在操控生活上必需品的经济活动,虽然这并不是社会的本质,但这样的论调却促成了后来的《新经济政策》和《马来人土著特权》的出台。这本书一度成为新加坡的《禁书》。教授评述了这种《零和关系Zero-Sum Relation》的固化思维,其逻辑就是你的所得就是我的所失,把经济蛋糕看成是不变定数,而不是大家一起同舟共济把经济蛋糕搞大些,大家可分的部分就相对大了,今天的境况好像没有太大的改变。

印尼的《贪W政治》,让我们有机会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贪W文化》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从爪哇文化来审视所谓贪W的深层含义,从媒体报道得悉近期来的政治风气好像改变了不少,印尼正跟随越南及菲律宾成为以东盟之间国家英文缩写的VIP投资首选国家之一。

新加坡的《精英政治》成功实行了五十多年,已步入官僚体制化之高效功能型机械管理模式,在几次大选得票率降低的情况下,也开始推广《深入草根、全国对话》等人性化温情政策调整等亲民措施。

人的性格有先天与后天因素造成,故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国家也一样,老同学多年不见,别来无恙,有的风采依旧,有的垂垂老叟,而国家的问题好像还停留在当年《研讨课》争论到脸红耳赤的节点,只是煮酒论英雄的情怀已不再。

完稿于2013年12月9日

(下文待续....)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3 11:20:20
(三)标本似的历史书和鲜活的政治现实

我对历史的理解,它是重现过去发生在特定区域和时间段之各个层面具有影响涵盖政治事件之记录和论述,而当前的政治则是即将成为历史事件形成过程之演变和状态。

回顾当年大学主修较多公共行政、行为科学及政治科目的时候,常常感到自己对相关历史认识不足。故而必修课有《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和《东南亚国际关系》,我就特地跑到历史系选修了《现代东南亚史》和《东南亚华人史》,必修课有《新马政府与政治》,我也跑去历史系选修《新马史》来补充营养,其间的互补互通是显而易见的,温习起来事半功倍,还可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教授的不同切入点和视角更开拓和启发了学子的治学态度。

教导我们《新马政府与政治》,是一位退休的前英国籍派驻新加坡殖民时代的高级公务员,由他亲身说法那就再好不过了,但他苏格兰腔调的英语,据说连我们班上英文最好的同学有时也听不懂,也许是因为他没有讲义及明细的课程纲领,加上天马行空有时甚至含糊其词或自言自语也有关系,有一回细听下好像骂了那个政治领导一句什么的;他体型高头大马,浓密眉毛中有几撮拔尖略显嚣张的气势,发型松蓬奔放显示不拘细节的性格,我觉得有点像海龙王的样子;有时讲课太久想咳嗽时,他就拉起系在颈项前歪斜的大领带往嘴上一抹,然后若无其事继续讲课,开始时同学们有点面容失色之后也就处变不惊,只是上课开小差干些与课程无关事情的同学多了起来,并且大家开始掂量借谁的经典课堂笔记来抄或复印呢,可以想象那位同学一定奇货可居洛阳纸贵。临近大考时,大家两眼茫然一副无辜的表情,没人预测自己考试成绩会拿个“尖头”(即A)或大肚(即B),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暗暗祈祷能拿个扭曲的“翘轱”(闽南话即C的形象形容词),如果是拿D那得像同音的“驴子”看唱本走着瞧得补考,如果拿F那就死翘翘撞墙算了。

但历史系的《现代东南亚史》和《东南亚华人史》我却念出了味道,也许这两科不是必修科压力较小的关系,当时心里还暗想历史系的教授该不会拿我们这些外系来的开涮垫底吧,当偶尔听到教授说“看看人家其他系来的都念得比你们好”,就知道来对了。

越南,柬埔寨、泰国及缅甸等国家虽然都是我们的近邻,但对他们的历史我们却是白纸一张,故而听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应付考试也能顺利过关,可是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直到毕业多年后的1991年,香港集团总部分派我一个新任务,即到这些国家做作前期投资性摸底考察,那时我刚从印度洋深处的毛里求斯小岛回到新加坡小休,刚好在公司的走廊遇到了集团直接上司路过新加坡,吩咐此事说一个月内要看到报告,我才想起我曾经念过这些国家的历史,加上当前的报章杂志时局政策分析或许有用,但脑海浮现的更多是烽火连天充斥影院的越战电影的情节。飞机抵达胡志明市机场(旧称西贡),身穿军服的边防人员检查行李护照证件时,我偷偷四周瞄了一眼竟然发现机场还停放不少战斗机,我哆嗦了一下。第二站到了柬埔寨的金边,住进五星级宾馆,第二天吃早餐坐电梯途中遇到一个身穿新加坡军服的士官,细问下才知道他在这里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领导的侍卫任务,另通过当地经商的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当地记者,据说在柬泰边境战争时,身为士兵的他曾救过当前国家某政要一命,而后被保送某东欧的大学进修国际关系本科,回来后就被委任接待日本媒体联系的任务,有了他的帮助,进出机场和政府部门就方便多了,热情的朋友还邀我观光当地的旅游胜地,我听说这里战争刚结束到处是地雷,国民服役工兵爆破出身的我,知道其中的厉害那里还敢去;第三站到了缅甸仰光,身穿军装的文官接待了我商谈了投资意向,经过一道道满是藜棘铁网的建筑,我开始有点迷惑这次来的目的。年轻的我,以书本的历史来对应现实政治,竟然发现其中巨大的差异,不免引起内心阵阵疑虑。十来年后,我和太太以旅游者的身份再度重游柬埔寨和越南,才真正了解这些国家多一点,而这些年来,中印半岛诸国的经济社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历史才重新从真实的现实政治中鲜活起来。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越战电影要数迈克尔·西米诺执导的《猎鹿人》。这是美国一部反映越战的重要电影,1978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与最佳音响六项奖,影片讲述三个原是好友的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不同经历,深刻描写战争带来的恐惧和人性扭曲。当三人先后被越军俘获,在那里受尽了各种惨绝人寰的折磨。有一天,看守他们的越军强迫他们和其他战俘进行“俄罗斯轮盘赌命“,每一次轮盘的转动似乎都是一个残酷的隐喻,把战争的无意义和破坏本性赤裸裸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猎鹿人》1978年上映时,越战似乎还是美国人不愿触及的伤口,残酷的事实竟然让一些人难以忍受。

我是直到2011年才重游越南,那年是猫年,实际上越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还蛮深的,她们的十二生肖和中国的排列顺序大致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越南十二生肖动物中没有‘兔’,而是以‘猫’取而代之,据说当十二生肖传入越南时,因其中“卯兔”的“卯”汉语读音与“猫”相似,故在口口相传中误将“卯年”读成“猫年”,结果以讹传讹延续至今。我细看这只猫,隐隐约约怎么看起来有小虎的样子。

由于青少年成长的年代看了太多越战电影,对遍布乡野的地道战壕特别感兴趣,那次旅游,导游特地把我们带到一片树林之中,指着一块生长满杂草和落叶的野地要我们找找看洞口在哪里,导游看着我们茫然的样子,只见他随脚拨开地面的一层落叶,一个小而隐蔽的洞口便露了出来。我下了地道爬在一个魁梧的老美背后,当经过一些狭窄路段时甚至有很快就要窒息的感觉,我赶快从50米的分叉口窜了出来;通过导游的指引来到另一个隐蔽的坑边,看着深深的陷阱中一根根朝天的竹尖桩,后背感觉冒出阵阵凉气,暗想要是不小心掉下去肯定必死无疑了。越南人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1945年至1975年的30年战争中造成了800万平民的死亡,战争结束时,给越南留下了一片满目苍夷的土地和100万孤儿、200万寡妇、50万残疾人以及70万妓女,之后越南又先后与中国和柬埔寨发生战争。长期的战争以及与世界的隔绝导致国家经济崩溃、通货膨胀;1970年代后期,有超过400万的越南华侨及受难者乘小船逃离越南。走在今天越南车水马龙的街头,我深刻感觉到这个国家又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我的下一个镜头是柬埔寨的吴哥窟,它位于洞里萨湖的北岸,Angkor Wat在高棉古语即寺庙都城的意思,这是对吴哥古迹群的统称。它是一座由宫殿、寺庙、花园、城堡组成的完整的城市,公元802年的高棉王国在这里兴建首都,之后历代国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与寺庙,逐渐成为整个高棉人的宗教以及精神中心。公元1431年泰国人入侵被迫离开吴哥在金边建立了新的首都,从此吴哥湮没在丛林之中被世人遗忘,直到1860年法国植物学家亨利·莫哈特为了收集植物标本来到暹粒,吴哥城才得以重见天日。从那以后,吴哥的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即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由于环绕的回廊,室内室外空间没有完全阻断,引道向上攀爬的梯级,就成为觐见朝拜的准备;把观光客的心情转成信徒的虔诚。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吴哥的建筑与雕刻就像刺绣一样繁复细密,它源自虔诚的信仰,它所有的宫殿、寺庙、引路、蓄水池,最美的日落与日出,都是盛世最繁华的繁荣成为幻灭的倒影。导游还特别介绍了这里石雕的特色,即从任何一个角度看石雕面容都带着微笑,这个民族苦难深重却一直在微笑。在吴哥窟也随处可见庞大的树木缠绕着墙体石块,以致树寺难分难离的局面,树与寺庙的共生共舞而且无边无际蔓延,它们从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撑破坚硬的建筑,是另外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的另一个镜头是《杀人场》,它位于金边南郊,距离市区15公里,曾经是红色高棉的集中营。1975年红色高棉攻克金边夺得政权,此后三年间,杀戮了柬埔寨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而且多是知识分子,到目前为止,在杀人场挖出的尸体就有9000多具,所以此处又称万人塚。1988年,政府在此建了一座佛塔用来安放从坟塚里挖掘出来的头骨,并作为追思纪念无辜的亡魂,那段历史的腥风血雨,让人听了毛骨悚然,这里不加详述。我回想起泛游洞里萨湖面的情景,当我们正沉迷在欣赏美丽的湖景,不知什么时候从那里突然冒出一个划着小圆木桶,童稚小孩盘坐其中,靠近我们的游船,口中念念有词重复着:one dollar ,one dollar 。他们要的就是一美元的捐助,我还真怕这小孩没顶小木桶翻倒在这片浩瀚的大湖里,看来这些国家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啊。

标本似的历史教课书和鲜活的政治现实,让我感到知识分子竟然那么无力和苍白。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3 21:12:06
@仲夏夕阳a 谢谢兄台分享系列苏州山塘街近景,据说这里是唐朝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有说“七里山塘到虎丘”,之后傍河而建的古街就称为山塘街,当前沿街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建的,2010年获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如此这般,竟勾起我的回忆涟漪圈圈,决定且暂时离题《大学花絮》,回想起2015年有次回访苏州,就住在附 江路的《平江府》,有天早上起来看到酒店大厅侧边台上留有墨迹诗句“苏州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平江”。



稍微迟愕一下,才反应过来,这是改自唐朝张籍【秋思】的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笔者认为以”苏州“替换“洛阳”这个没问题;但‘平江’对‘开封’有点不妥。盖原诗的‘开封’不是地名,而是说“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因为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洛阳城,催促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的心意与亲人沟通;无奈时间太匆匆,有说不尽的心事,即使到了捎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刻,我还想赶快再添上几句,故而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而地名《开封》建城历史已有2700多年,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即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国君主郑庄公选择这里修筑储粮仓城,便取启拓封疆 之意,定名启封。到了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就将 启封更名为开封。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繁华景象。

至于《平江》则是一条极具韵味的苏州古街。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4 10:30:21
今天是五四运动纪念日,就发一篇我的大学花絮之【(四)令人兴奋的现代化之路】

笔者念大学的七十年代中后期,正是世界政治从冷战趋向和解,新加坡社会和经济发展正从传统迈向现代化门槛的阶段。大学课程中充满《现代化》的气息,最令我你这些初生牛犊感到无比兴奋,对前途充满憧憬。

教导我们《大众传播学》的是留法的博士,醇厚的嘴唇铮铮有声,深遂锐利的眼神如鹰般穿透力,我们蓄神以待他随时爆出令我们惊奇的“外面的世界”,新闻的NEWS 就是东南西北(North-East-West-South)组成的英文字母,电子版的电脑视频的新闻将取代当前的纸张印刷报纸, 大众消费虚拟群体逐渐形成,民意、舆论与市场调查更是新兴事物,描绘了一幅幸福高科技的生活愿景。

还有一位教导我们二个学年《社会学》科目的是留日背景的教授,语调温顺如其名,轻声细气谦谦有礼,或许在日本生活久了我一直感觉他就是日本人,八卦的女同学说他太太是日本人,他上课的讯息量很大,倘若走神一阵子,就会感觉好像丢失了好多知识很对不起他。当他在论述一个概念定义时,一定会把书本端起来,神情严肃认真一字不漏铿锵朗读起来,然后停顿下来,重复几个重要的语句,再认真定神地看大家几秒,这情况在开学初期维持了大概几个星期,前排的女同学开始识相地赶快点头示意表示明白了。

教授介绍我们读了 Alvin Toffler(阿尔温-托夫勒 1928 —2016年)的 Futureshock(未来的冲击),这是当时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书,当我们处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竞争时代,即将面临着并且还将继续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挑战与风险能不兴奋吗?《未来的冲击》它详尽地论述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作为西方现代未来学研究的一本代表性著作,此书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社会在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某些观点,但同时它的出现也激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响。毫无疑问我们正面对着未来的巨大冲击,时间比过去的几百年都要快,甚至这十年的比过去十年的要快,世界变得更复杂了。我们学到很多关键词,如变化,组合关系、短暂性与分裂性及适应性。环境及事物变化方面有一用即弃,快速过时性,短暂性与多样性 。组织与公司的变化方面有官僚组织,层级组织,小团体小公司。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方面有:亚文化 多元文化 多样性。未来的教育有:个性化、多样化、家庭教育、未来知识、面向未来、开放学校、开放课堂、微课程、短周期 打破学科边界;我们知道工业社会的第二次浪潮正慢慢瓦解,人类逐渐走向个性化、多元化,知识性的社会。

大学毕业后,我们继续阅读托夫勒于1980年写的 The third wave(第三次浪潮),以及之后的《权力的转移》、《再造新文明》、《未来的战争》、《财富的革命》等。我们一下子滚入了时代的大浪潮,作为在读的大学生,我们热烈盼望着这时代的早日到来。

从《东亚政府与政治》我们也探讨了中国和日本被动式由帝国主义西方列强炮舰轰开大门的近世纪的现代化坎坷之路,台湾许多著名学者如金耀基的《从传统到现代》等充斥我们的书桌。从《东南亚华人史》我们了解到我们先辈离乡背井的时代大背景,我也明白了菲律宾和印尼的排华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明白了全世界只有海外华人有《唐人街》,他们固守自己的风俗语言生活习惯,无法融入到当地社会的。在今天当我再看媒体报道中国商人含辛茹苦在海外建立的商业城在西班牙在俄罗斯被暴民焚烧,缤纷的历史舞台重复上演着一些可避免的悲剧。另一方面,在拟写课题报告的过程中,从十九世纪的新加坡华人社会结构里,我看到血缘组成的族姓宗氏团体,地缘形成的同乡互助会,业缘组成的同业公会,我当时就为看到熟悉的历史力量而感到高兴。

时间如提速的高铁,历史的身影正快步迈向现代化建设的街头,以及在知识爆炸的网络流量中隐退。校园里昂扬的青春年华,在讯息万变的岁月里,逐渐远去而显得模糊。我举起刚才还握着笔的手,轻轻推开书房的玻璃窗,大片的夕阳余晖照在脸上,冬天的气息里添增了几分暖活。啊,我毕竟见证了一个时代精彩的演出。

完稿于2013年12月11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4 11:41:32
【大学花絮】之(五)– 我是厚皮教科书里的标点符号

大学同系同班有一百多人,尤其主修大课时,得轮转几个大楼课室之间,抢坐阶梯讲堂的前座(或约好同学霸位);有时来迟了,只好坐在后排,居高临下,但若遇到细声细气的教授-讲师,望穿秋水或望洋兴叹的表情立现,听着听着容易走神,其中一次就以《标点符号》作诗,写了以下《题之外》四则。

首先(1)以逗号(,,,,)形容繁重功课及书堆如座座岩石般的大厦,大家学子们就像可怜的小小几只蝌蚪,挣扎其中,还“痉挛着多种久酿未爆的苦楚”。(2)最喜欢开小差(………)“探看小碎石的径外,哪朵出游多年未归的帆”。(3)或喜逢轻快课程(— — — )“整个夏天,轻蹄跨过,一路山茶花开”。(4)考完试后,就像(。。。)“摊开一手沙滩,黯然归去。落日在屿山与屿山之外写成结局。”

(1)……………
山雨淙淙流觞着
众人探看小碎石的径外
哪朵
出游多年未归的


(2)—— —— ——
过了这堤到哪堤
整个夏天
轻蹄跨过
一路山茶花开

(3), , , , ,
岩厦间
蝌蚪几只
痉挛着多种久酿未爆的
苦楚

(4)。。。。。。
摊开一手沙滩
黯然归去


在屿山与屿山之外
写成结局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4 11:43:28
您好!您的文章《大学花絮》已被推荐至"天涯聚焦_人文"栏目,感谢您对"天涯聚焦_人文"栏目的支持!
来自:CMS

问好@雨落川 谢谢荐读。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6 23:25:13
大学花絮(六):【微笑和属于我们的】

柔柔的秀发轻欵
带有九月菊花的馨香
你莹莹透彻的眸井啊
怎料---
竟是我们夜夜守望的星星

(1)
黄昏时分,倚在图书馆顶楼美仑餐厅室外的栏台上,暮色里,几纵山峦,一发翠崖,静得恬远。

天边的云彩丛丛,就像饮冰室刨磨出来的雪团,白得可爱;当太阳被守在海角的奎笼网去的时候,彩霞便把雪团泼染得像令人开怀的红豆冰……….

于是我说:就请你吃红豆冰,要不?

你白了一眼说:考试就到了,还不下去读书?

我笑笑,便指那山林树隙之外簇簇的水晶世界说:考完试,你不是也毕业了吗?还有几个今天?

不知不觉中,月已暗地里偷换了几回笑的姿态和脸型。学校也放了长假。

但我们都没有说再见,我们只是在另一处眺望这片月色,依然灯火阑珊。

偶然回首,往日的那片水晶世界,杂在叶隙里,竟闪烁得像缀满霓珠的圣诞树……….

(2)
宿舍廊外不远处种着一丛大红花,枝叶茂盛。

上星期的一个傍晚,我采了一朵栽植在书桌上的花瓶里,没想隔天就谢了,但叶子仍青翠地散发着馨香,其中尚有一颗含苞的蓓蕾在轻颤中侧斜着粉妆。当我从深深的书堆里头抬起,细细地品赏这小小的绿意,心中亦是一阵子的欣喜。

昨晚迟睡,早晨从隔房室友的收音机吵杂声中醒来,望望书桌上的闹钟,竟发现那颗蓓蕾在花瓶里绽放成一朵红红的的笑脸,碎黄的花蕾在红瓣中撑起一伞小小的诗句,我为之雀跃了起来。

人往往是靠这些小小的美丽所滋润,而在困境中仍然有一丝求进的意志和信念,正如你的微笑对我而言。

(3)
躺在卧上,上面覆盖着浅蓝色的蚊帐,那是你留个我的,展张开来时候像蝶翼,便飘扬成蓝蓝的天,藤圈的部份系着一块圆白的月亮,灯光就从那里隐透进来,荡漾一帘幽梦。

读倦了书,就像这样躺在床上,那股蓝便涌过来,像瀑布倾投在潭心,把春绿写在飞溅的浪花里。

你啊,就像高不可测的蔚宇,而我,愿是云帆,永远飘航在你的心怀。(夜这么深沉,这么静,能不想你吗?)

(4)
没有落花,没有啼鸟,但昨夜的雨,迄清晨时分仍霏霏绵绵地在窗外落着,啊,梦儿,曾否忘了撑伞,竟湿了枕襟。吹西南风的季节总是这般多雨,还记得去年的那一季里,有个下午,那阵雨实在下得太久了,怎么回宿舍呢?于是鼓起勇气初次敲上你的门扉……….

雨下了又停,停了又下,那次在新年佳节冒雨游飞禽公园的情景,还记得吗?撑伞走在湖榭山径桥畔,细听足音心跳;小亭里,剥个橘子来吃,如何?

此后,便是共撑碎蓝花伞的日子。

而今晨,已到上课钟了,我仍然走在雨中,披着雨丝……….

湖里的莲都懂得撑起裙伞遮着小小的露珠,但你不在,我连梦儿也给沾湿了。

(5)
那条乡径隐藏在树丛处,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从那里走进去,便是过去两年半熟悉的绿和山峦。远离了尘俗里的烦躁,便想奔跑在这苍翠的山野小径,让郁结的心胸得以畅。

然后爬上那坐落在运动场相思树翳影里的十二阶台架,在微风里散着发,欣赏这片恬静柔和的景色;在前面是一片草原似的足球场,跑道外有相思树簇成的一道绿屏,上面是菜花发卷的云絮和一镜梳洗过的蓝天……….

这片静使我想起,那水鸭拍翅而纸糊的塔就树立在对岸的星和园的湖畔的一个黄昏斜晖里,我们轻轻地笑着,斟酌你手上的诗句,然后聆听鱼喋圈圈的水响,这不就是一首很美的诗吗?

此刻,坐在梯台架上,我仰头凝视飞遗下之相思树蔼蔼的绿影,默默阖上我的双眼,忽然看见你从诗中走来。

(6)
树深深地扎根在大地上,并伸展万手去招携那些风声、阳光和蔚蓝的天,还有草地片片的绿,凌剑英姿,这些都是象征着奋发向上追求美好的意愿。

当初走进云南园,便有这种想飞想跃的期望,仿佛这里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任驰骋,又似无穷高的长空任翱翔,曾几何却像一条鱼无助地随水的摇动,遨游在这深深的大海。

学问也像一片遥广深阔的大海,大学生活的点滴便是涟漪,浪花和涛笑。生活在深深的大海,必须勇于探索,去面对那千浪万浪重的压力。

而今我明白,我何以能迎着浪,乘着长风,不渝旗誓,就是因为蔚蓝的天用她的蔚蓝为海染上一片蔚蓝,使这一切都成为美好,都变得有意义。

望着凌剑秀挺在风里的树,牵扬着一望无际如草般的斗志,我昂然立着,那是因为我的心中有你。

(7)
阳光不太热烈的下午,连那片绿都显得宁静,走出讲堂,便听到几声给风吹沙哑了的鸦叫,抬头望去,只见如帘如幕的排排木麻黄在风中轻荡,发出一种似潮似涛的声响,有时好像来自浪头,有时一泻千里,说说那是什么声音?有一次我不是这样问过你吗?于是我们猜呀猜呀。

几抹金黄的阳光从那片木麻黄的叶隙中投射下来,眼前便铺上一条金黄色的河流,风起时,那些丝丝针叶便飘泛其上。

忽然间,我爱上了这一切,楞在那里,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像隐藏一个高度秘密(那是属于我们二个人的)。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09 10:59:58
大学花絮(八):几首留存的校园情诗

(1)
今夜梦舟遗忘了航程
自你深黑的瞳湖
一瓣笑语泛起相思夜

(2)
柔柔的秀发轻款
可有九月菊花的馨香
你莹莹透彻的眸井啊
怎料
竟是我夜夜守望的星星

(3)
千噚万噚深深的瞳湖
几时系上我的梦舟
谁是那多情的风
轻卷一帘嫣笑

(4)
你的回眸
绿了三千溺水
白荷撑伞的时候
点点圈圈的筝语
连同几髻山影
也一骨碌
漾进心湖

(5)
坐在湖畔,忧郁的蓝像你忧郁的眼睛
是偶尔投在湖心的云影吗?
让细碎的鸟语在湖的四周回荡又回荡
那似曾相识的星星啊
真的是偶尔投在湖心的云影吗?

(6)
月啊 你在何处
我的脚步
已凌乱成满天的星

(7)
晚风又拖曳着蓝色的思念
支颐窗前
遂想起谁的词句: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
而浪花涌来一窗凄迷
又是谁像孤独的候星
在晚风中颤抖

(8)
已经踩碎阑珊的月影了
缘何尚垂首低回
几季星光也照映不出如斯寂寂的期望
即使风拂着回忆的秀发
滑落的也仅是片片碎梦
守着凄寒
他知道
走完那条黄花飘落的相思径后
就是黄昏了

(9)
一髻发浪里
花香依稀
窥望间
月嘎然停顿在最高音阶
啊 若风不来
谁能掩饰我的心跳?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14 11:08:26
楼上引述了一段郑愁予的《赋别》,回想起自己珍藏之手制中学纪念册的扉页,有篇【离别篇】的文字,也算是校园花絮,拿出来拼凑一下,那是十六岁少年的情怀啊。

离别的眸,迷蒙如星夜的渔火。切勿散发啊朋友,且看--几只海鸥飞起,自卷天的惊涛骇浪》........

(一)万物始於虚无终于虚无,欢聚的终站应该是离别了……
既不见十里长亭,又无灞桥折柳,可是,我们就将离别了。海鸥默默地指挥一首灰色的骊歌。我该说什么?我能说什么?该想和该说的,也实在太多了。我只好坐看潮生,让夜在枝桠上睡去。

不学柳永忧伤,也不焚诗饮雨;可是,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告诉我,别后,我该翘首何方?谁知道我们的名字又会安放在那朵云上?这刻,且听潮声为你祝福,且让同学们把赠言垂在你耳际,然后再让我化鸥送你远去,共同拉住一条波动的水平线,苦候一个伟大的半圆。别后,我们倚篱望山,把名字写在水上,默祷着这中学四年的友谊。

(二) 迷茫,苏醒;苏醒,迷茫;人生就是这样的吗?
当我从呆望中遽然惊醒,一连串的日子自视觉的网膜泅泳而过,像一阵海水打在堤岸后退时发出的巨响;我感到无限的迷惑和震慑。人生,是浪花旁的泡沫吗?中学四年,淡淡的四年就这样过去了。怀着半个破碎的微笑,斜着肩膀走路,遂想起刚进中学时容光焕发的神采,可是如今,像负荷过重的骆驼,影印莽苍的步伐。啊,那岁月,是蹉跎与错误的平行道,是生命潮流的遽转。

当露珠沿落成泪滴,偷偷拭去那厚厚的尘封,且看凄凉的晚风吹起,自我眉目,自我乱发,于是祭旗泪誓,让一节节窄门的故事化为记忆。不再回首了。要看的是摆在面前的路,然而,前面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离别的日子已近,我们将像四月的蒲公英随风飘散了,也许这时,你会低吟徐志摩的诗篇“偶然”,也许你会高唱王维的“渭城曲”,也许………。于是我挥手,有谁会知道,别后将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呢?然而,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在这充满西洋镜的脸孔贴着七彩广告的社会,只要我们恒如青山,萤火虫般探索,像古代英雄石像前的小石,在阳光下铺路。

抖落久积瓣间的秋,不再讶异于红绿灯交互的迷惘,挺起胸膛前进,管他是一条怎样的路。轻轻地把离愁割断,点燃意志之灯,然后,挥手,让潇潇的黄昏雨,化作点点粼光消失。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17 18:12:22
校园的生活,当然也有迷茫的时候,旧手稿册子里,有首当年的涂鸦【睫之外】

黄昏在袖上点缀几颗邃星
犹有孤独的鹭鸶
撑雾於芦尖
啁啾一季遥远的回响

当羽影腾起
遂召唤天边一颗的怀念
万浔蓝蓝的颤抖啊
是一则茫茫之外的茫茫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5-19 09:44:44
白云用一滴水珠拓印
翠绿大地和蔚蓝海天

阳光用一线光芒拓印
啁啾清晨和欢快世界

月亮用一缕花影拓印
晶莹梦境和无限思念

花朵用一枚微笑拓印
缤纷希望和春天故事

云影潭月拓印了我们
感恩敬畏和自在自得

我们用一颗真心拓印
幸福爱情和美满人生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6-08 00:17:15
记得大二时读了英国学者罗素写的“逻辑入门”这本书,其中论述“实体”和“虚体”的思考模式对我影响蛮深。

踏入社会工作后,时与下属分享。据我个人了解:“实体”的认知,是通过知识和经验累积的,而“虚体”部分,即使未经历过也可通过思考与逻辑分析作出判断。

譬如当我们说“桌子”的时候,脑海就会浮现我们经验中“桌子”的样子,然后就停在那里,这就是“实体“的逻辑思维方式。我常告诉下属得考虑“虚体”的部分,譬如桌子的(1)各种形状(2)各种用途(3)各种材料(4)各种颜色(5)各种配搭等等,即使我们未必经历过,但也不局限我们的想象力。“虚体“的部分可以给予我们更大的思考空间,及衍生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同样的时间里,若我们对应‘桌子’还停在“椅子”这实体经验圈的单一答案时,而我们对手早已通过“虚体思维模式”在脑海浮现出50个以上的答案(如上述举例子)。

经验固然重要,但养成创意性的思考方法依然不可或缺。这既是我的学习笔记,也是培训案例。谨作小小分享。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06-15 10:45:38
大学时曾和同学辩论过““水清鱼不欺 vs 水清则无鱼“这话题,最后不欢而散。

同学说水太清那就没鱼了,按他多年养鱼经验,若水太清就没有微生物,鱼儿没了食物,另因无法藏身,难以生存,久而久之,就没鱼了。 同学说的是自然现象。

我则认为有时文字表述应作‘语境意思’。强调的是政策规矩若透明,那会就少了“浑水摸鱼“。我说的是价值判断。

记得著名的某教授在百家讲坛《说三国》讲空城计时,批评司马懿非常愚蠢,何必害怕诸葛亮虚设几个老兵在城门外扫地(实际上蜀兵都外派他用去了),自个儿在哪儿悠闲抚扇喝茶;最后司马懿还是惊惶退兵而去。教授评论说其实司马懿大可包围其城门三五天,看看诸葛亮闷不闷死。后来北京大学某教授评论说,这是小说呀,文学上的描写,体现的是诸葛亮的多谋与司马懿的多疑,千万不要用一般逻辑来分析。确实如此,李白诗云白发三千丈,那就是喝了酒说大笑话了?其实意思在后句“缘愁似个长”。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7 16:29:49
和老同学聊起当年大学花絮,由于年代久远,老同学或许还记得校园景色,但课堂趣事多数已不记得。不知是年纪及长,记忆力衰退,还是我依旧留念这段不老的岁月。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8 09:45:06
试读潘受诗作《重过南园》

《小引》
这首诗作全称是《丙寅冬至后二日重过南园七绝》,按提示推算是写于1986年12月23日;诗作属于七绝旧体诗,诗分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与平仄声调上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南园》在这里特指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校区-云南园(简称南园);诗作共八首,意在抒发1980年南大逼予停办多年之后重返校园,触景生情而作。

诗人潘国渠(潘受)自1953年起,响应华社领袖号召,献身参加筹办南洋大学,任南大执行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南大校长林语堂突然离职,受委出任大学秘书长,渡过一段没有校长主持校务的艰苦初创四年,直至1959年第一批437名学生毕业,才辞去职务,潘受对南洋大学有呕心沥血的深厚感情。

赏读这系列诗作的学术论述与纪念文字还蛮多的,一般上偏重陈述潘受对南洋大学筹建与初创艰难时期的历史贡献;作品既属诗作,笔者尝试从纯文学的角度来欣赏解读,拟作全方位探究的补充。

《其一》
风貌南园判昨今,旧踪路断已难寻。
孑遗一树相思在,更与何人展绿阴。

诗句字面看似一幅白描速写,述说这次重返南园,事过境迁,物是人非;诗人惊讶发现还能看到孑然残存的一棵相思树,但又能向谁伸展绿阴作庇遮呢?作为感情浓缩精华的七绝诗作,诗人内心深处究竟蕴藏了多少千回百转之无声呼唤。

笔者认为《其一》的诗眼,在于起句“判”字,本意是分辨的意思,但也蕴含‘判决’双关语意。紧接句“旧踪路断已难寻“,说的正是后来南洋大学被逼并入新加坡大学,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学举行了第廿一届毕业典礼,最后一批毕业生领取南大文凭,自此新加坡华语教学之文化教育象征的南洋大学,成了真正的历史名词。后来政府在南大原址,建立了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但诸多原有旧貌荡然不存,就连巍峨大门也变成无字碑,多年后才在原址重建一个“南洋大学”牌坊,供人怀缅凭吊。

熟悉唐诗宋词的朋友,一定可以读出其中相关的诗句语境,譬如唐朝诗人秦韬玉的“岁月如波事如梦,竟留苍翠待何人”,白居易的“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近代王国维的”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诗中‘孑遗’意即遗留残存,亦有‘遗民’寓意,树残枝孤,或早已失去了遮阴的功能。这愁苦心情,亦如宋朝柳永《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其一》的另一诗眼在‘綠阴’,与前句‘一树相思’紧扣。潘受在另首回文诗有云:“廋思相望相违久,久违相望相思廋。烟树绿阴连,连阴绿树烟”。曾附有小注特别提到:(绿阴,谓入南园大门之夹路相思树)(注释)。凡在“南园”生活过的校友,一定知道“山山皆秀色,树树尽相思”这联句,它是代表校园景色和青春情怀的经典诗意与物化象征,里中饱含着多少引起共鸣、暖人心窝之同窗感情,以及青涩年华的懵懂相思情怀。

这相思树羽状复叶如新月,花序簇生呈金黄色,带有微香;校友新谣有歌云 “风雨来了又去,三年时光化一声鸟啼。我要从那画中下来,把树树山山留在云里。”

《其二》
三色光环旗影杳,园荒亭坏莫回春。
落成远忆当年事,士女欢腾十万人。

《其二》的诗眼是‘杳’字,其组成部分上为‘木’,下为‘日’,表示太阳落于树木之下,天色已昏暗。接连次句的“莫” ,古与“暮”同,本义亦指太阳落山之时,天色已晚或时间将尽,后来“莫”又被借用于否定性不定代词用。

这首诗作呈现在读者眼前,有两个鲜明对比的画面场景:一个是追忆当年大学落成的盛典,士女欢腾十万人;另一个是代表大学的三色环旗,隐杳而去,园荒亭坏,春已不在,诗人难免惆怅长叹。

查悉南洋大学开办于1956年,落成典礼则于1958年3月30日举行。是日,新马各民族领袖及各界士女到者逾十万人,为况之盛,洵教育史上前所未有,亦是当时新马华人社会的一件轰动大事;当晚璀灿烟花,在岛国夜空绽放了两个多钟头。作为南大秘书长的潘国渠(潘受),次朝韩昌黎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记之,诗云:“跄跄济济来群公,鼓乐雷动欢呼中。攒头十万倾士女,拍手看舞狮龙雄。………….. 笙歌入夜夜云合,烟花继灿升朦胧。归途车塞客徒步,曙霞捧日东方东”。

当年象征办学精神的三色环旗之校徽和校旗,也即大学图腾标识,是时任大学秘书长的潘国渠(潘受)所设计并撰文释义,红黄蓝三道光圈圆环互相交叠,三位一体,图案结构象征了交流,相辉与团结。这三原色,纯而不杂,线条发展均衡,不偏不倚,又为最正型之几何图,光圈寓意圆满。三色代表七种内涵:(1)新马两地之华巫印三大民族和平相处与文化交流;,它也包含(2)仁、智、勇的教育寓意;(3)天、地、人的学术研究精神;(4)意志、思想、行动的学习要领;(5)真、善、美的人格追求;(6) 董、教、学的学校组成单元;(7)立德、立言、立功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三环相扣,交相辉映,可放无数异彩。它又指光明、纯正、圆满,以及自由、平等、博爱,它象征与时俱进,前途光明与自强不息。

回想起当年南园十万人欢腾之落成典礼的场面还历历在目,但现在随风飘扬的三色旗已隐杳而去,而园荒亭坏,看来回春无望。

《其三》
虎倒龙颜抑塞才,物鸣总有不平哀。
要知天下本无路,路是人人踏出来。

这龙蟠虎踞是封建时代的皇帝象征,而现代社会前有虎倒,但雄风犹在,后有龙颜吹须,抑塞人才;诗人之感怀有如清朝于霖逢(1837~1918年)诗云:“举生平磊落抑塞之气,一泄之于诗”。

次句“物鸣总有不平哀”,典故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即《送孟东野序》,文章指斥当时统治阶层不重视人才,文章立论卓异不凡,是议论文典范。原句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后句“要知天下本无路,路是人人踏出来”,寓意南大得以创办全靠华社贤达及基层全民众志成城的努力,典故出自鲁迅1921年1月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的结束语,收录在《呐喊》一书中,原文是“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其四》
娇莺言语蟹文章,数典何妨祖可忘。
金碧黯然图籍散,我余及吊鲁灵光。

起句“娇莺言语”原是形容婉转柔美圆润莺歌之声,此处暗讽娇贵莺语(英语),而‘蟹文章’此处特指横写的英文外语,典出梁启超 《论中国人种之将来》:“吾尝在湖南,见其少年子弟,口尚乳臭,目不识蟹文,未尝一读欧西之书,而其言论思想,新异卓拔。洞深透辟,与西人学理暗合者,往往而有。 然则中国人种之脑力,不让于欧西明矣。”

“数典忘祖”的意思是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来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典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金碧黯然图籍散”,这里的‘金碧’,既可指南园里金碧辉煌的建筑物,亦借喻传统山水画之黯然失色,按山水画的主色颜料即泥金、石青和石绿,俗称“金碧山水”,比一般的“青山绿水”多泥金一色;而‘黯然’则是指心神极度沮丧;‘图籍散’是指文籍图书(引申教育环境)流散败坏的局面,典故出自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1792~1841年),他的《已亥杂诗》第304首有诗云“图籍移徙肺腑家,而翁本学段金沙。丹黄字字皆珍重,为裹青氈载一车”。第125首又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充满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诗人借以自勉。

末句“我余及吊鲁灵光”,前句‘我余’是说我在言语或行动中留下可回旋的地步。‘及’即“及时追赶抓住”。诗句提到凭吊‘鲁灵光’,特指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鲁灵光殿赋》,对灵光殿的高峻、博大、卓异、奇险和壮丽,文字极具铺张,为后世宫殿赋之肇端,在这里或是譬喻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不懈追求。

《其五》
略似沧浪见楚词,此湖清浊美凤漪。
种松老圃无人识,照影重来立片霞。

前句‘沧浪-楚辞-清浊’充满旨趣,典出屈原的《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次句‘此湖清浊美凤漪’,典故出自西晋文学家傅玄《秋胡行》诗云“清浊自异源,凫凤不并翔“。说的是清浊水流来自不同的源头,而凫鸭和凤凰,也不会一起并列飞翔,诗人潘受以此高洁自喻。

‘种松老圃无人识’句,不单是字面上说我这个常年栽种松树老圃的竟然无人认识。其高深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指向陶渊明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譬如芳菊、羁鸟、青松等,尤其松的意象特指坚贞耐寒的品格,并成为诗人自身高洁人格象征与隐士寓意。宋代苏轼《哨遍 -为米折腰》提到陶渊明赋《归去来辞》有其词而无其声。诗云“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这几句说的是行人指点我回家的路,门前有嬉玩的孩童。曾经种植的菊篱已荒芜,年轻的松树也悄悄衰老,不得不感叹我如今也和它们一样。只有小窗容我驻足,关紧了院子大门。拿起拐杖到窗前,看风高云淡,暮鸟归巢。云飞天空,本没有心思,暮鸟归巢,也只是本能。

末句‘照影重来立片霞’,既有陆游《沈园》的影子:“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亦有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身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照影重来立片霞’看来是借景抒情,此次重过南园,见到南大湖映照景色,但这残霞断片却再难以拼凑。

《其六》
旧寓山庐仄径斜,残基犹在草穿石。
后院不见花猫迹,脉脉西空自晚霞。

诗人贵为南大秘书长,在南园居住多年,但这次故地重游,只见旧寓山庐,路仄径斜;屋基残败,蔓草绕石;人去楼空,院猫无迹,又见晚霞脉脉,西洒空旷天际。诗句“脉脉”本作“眽眽”,乃凝视貌;《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亦有含情欲诉之意。

这淡淡忧愁,近似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描写梳洗打扮后,在望江楼上独自依靠栏杆远望。成百上千只的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却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得悉潘受自1962年退休后,居住在新加坡杜尼安路232号,长达三十七年,宅居自名“海外庐”,屋前有一方手书“海外庐”三个大字牌匾,旁有一副对联:“岂有文章漫劳车马,虽然城市不碍云山。” 此时诗人或可“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唐太宗李世民诗句)。

《其七》
榛芜碧涌大门生,门尚庄严额削名。
何止旧人零落尽,也无鹦鹉说华清。

‘榛芜碧涌大门生‘意谓道路梗塞,草木丛杂蔓延,蔽盖了校园大门,如此这般荒凉凋零情景。“门尚庄严额削名”说的是庄严大门匾牌前额被削切去名。“何止旧人零落尽”的悲凉伤痛,近似李叔同的《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末句“也无鹦鹉说华清”,说的是唐朝天宝年间宫人零落,尚有鹦鹉诉说华清池旧事,而如今南大风光不再,阒然无声失语。这‘鹦鹉说华清‘典故出自唐人郑处诲撰写的《明皇杂录》有记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颇聪慧,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娘〕,甚得唐明皇李隆基喜爱,每当吟诵诗篇,这只鹦鹉(雪衣娘)便能复学无误,后遭猎鹰袭击而毙,立冢苑中,曰鹦鹉冢。

《其八》
年来世事不堪论,话到喉头咽复吞。
多谢海风吹雨过,暗将吾泪洗无痕。

起句 “年来世事不堪论” 有振衣扶襟长啸之气概,宛如唐朝岑参的“孤舟万里外,秋月不堪论”,更似如唐朝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又如清朝汪中白的“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要说悲惨凄戚,更在次句“话到喉头咽复吞”,或是基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些难言之隐,不好明说。末句“多谢海风吹雨过,暗将吾泪洗无痕”,诗人巧妙地利用海风带雨吹过,来掩饰泪流满面的窘态,但也更加重了唏嘘无奈的苍凉感。正如宋朝戴复古有诗云“偶逢淮上客,急急问蕲黄。未语心先噎,低头泪已滂”。张舜民亦云“平居已无奈,仓卒故难任。井上痕犹浅,水中痕更深”。

《结语》
笔者试解潘受诗作《丙寅冬至后二日重过南园七绝》八首,是诗人于1986年在南大关闭之多年后重返南园,因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尤其是华文教育的没落,流露出萧瑟、哀伤与愤懑的情怀,予以文学性解读,也算是为一段历史作了补充注解。

笔者最后谨借潘受早期另篇诗作《1959 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所展现的欢歌南大,却是另一番英姿本色,添作本文结语。

春到南园蔚大观,啸歌未与夜俱阑。夜沾雨润清明近,笔扫云开碧落宽。
多士龙门同鲤跃,一时鲲海待鹏博。无人知有河阳令,来对千桃袖手看。

起句“春到南园蔚大观,啸歌未与夜俱阑”,描写春到南园蔚然大观的场面与欢愉心情,南园儿女吟歌长啸抒发胸怀直到夜阑将尽。如苏轼《前赤壁赋》有云“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夜沾雨润清明近”表面上是描写时序清明将近,其实春雨润物细无声,更点出“春风化雨”教育熏陶的氛围,唐朝韩愈的《早春》就作了精彩彩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另,“笔扫云开碧落宽”,这“碧落”指的是道家话语中的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意思是天使的眼泪从天上掉下来,这里泛指天空。‘笔扫云开’更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另番境界。

“多士龙门同鲤跃,一时鲲海待鹏博”,诗句借助庄子秋水篇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程千万里;北冥有鲤,一跃天门可成龙。形容南大殷殷学子,寒窗勤奋学习,他日学业有成,服务社会造福国家。

“无人知有河阳令,来对千桃袖手看”,这‘河阳令’典故出自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年)曾任官河阳,在全县遍植林木,桃李成林,时有“花县”美誉。这翩翩玉人(有古代中国第一美男子之称),加上桃李花海,后世文人骚客自然对此追思不已,其中诗仙李白有诗:“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花春。”;杜甫亦云:“河阳县里虽无数,逐锦江边未满园。”,而情深无限的风流才子李商隐也有吟咏“河阳看花过,意不问潘安。”

诗人借同姓潘岳自喻,今天大家来到花县(南园),或无人识得河阳令,但众人对着千桃,袖手赏览,显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乐无穷,喜在心中。

注释
这‘绿阴’亦包涵普及教育的意思(尤其特指华文教育)。潘受在写给李光前的诗句有云 “芭蕉抚臂无人见,暗替千花展绿荫”,诗句显然是赞扬后者热心教育公益但为人低调。与上文《重过南园-其一》“孑遗一树相思在,更与何人展绿阴”,相映成趣。其诗意应该衍生出自宋代汪藻的《即事二首-其一》:“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完稿于2021年6月5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9 15:35:59
中学时代对大学校园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当时读了台湾司马中原的长篇小说《啼明鸟》,那是一本以六十年代东海大学为背景的青年成长小说,被其中的理想主义深深打动,而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热切期待。“听说大度山上有一种神秘的小鸟,天还没亮,它们就在相思林里唱着,它们的声音比黄莺还美。”

从陈旧的中学校刊,我找到许多年前自己写过的一篇文字,其中有段提到当年参观大学母校的初面印象............

午后,我们来到东南亚唯一的华文大学- 南洋大学参观,可是当时已是霏雨濛濛。在云南园的林亭里,看那迷蒙的烟雨,那绿的草地,那绿的丛林,那绿的山坡,构成一个绿的世界,这时这里很静,也许是假期的缘故吧!看,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听,优美的叶韵。老实说,我恨不得将脑中的词汇都倒出来,可是我无能,我……,大自然伟大,我渺小,我怎敢一渺小的我去描绘伟大的大自然呢?我心里想着,走进如茵似锦的草地,我开始目神醉,不知何时何日,我才能生活在这儿呢,这种学习生活该很清頴可味吧!

溜达在校区里,有红墙绿瓦、宏伟庄严的建筑物,这有波纹若绫的云南园,多富诗意!凝立湖畔,细看对岸的路灯,廋长的柱子映在水里,衬以苍劲的葱木,那情景多美啊,我感到今天说的美才恰到好处,才是美中的美;你看,湖畔修饰的叢林多可爱!你看,织满涟漪的湖面多清湛呀,树绿得令你抚摸不已,水清得令你似乎想去弄一艘小船来荡荡,这感染力多令人惊奇啊。走进长长的走廊,遗憾的是歌声琴韵融融。来到餐厅,解决了午餐,我们便向南洋岗进军,到了学生楼,临高俯视云南园,可谓气象万千,一时心怀豁达,思路畅通,看看山麓的广阔的体育大操场,我们不禁由衷赞美。

归途时,顺路经过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参观,只见相思树蓊蓊郁郁,开着淡黄色的小花,贯排成阵,怪不得人们屡赞云南园“山山皆秀色,树树皆相思“,真是名不虚传。文学院正面处,有不少壁画,别有一番风味,尤其”陶渊明抚松图“,格调更高,由于我们不懂得欣赏艺术美,游兴既减,便在柔和的夕晖中踏上归途。

..................青涩年华的青涩文字,如今读来,依旧有某种生命的感动。谨作留纪。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9 22:48:39
离开了奋斗驰骋多年的职场,生活节奏开始放慢下来,脑海很多东西也是渐行渐远隐淡而去。虽然生活中少了几分吒咤风云的金戈铁马,却多了一些空山听雨掉落下来的几行啁啾鸟语。

上网闲闲书话,常能读到书籍介绍和读书心得的文章,也常想起大学时代泡读书馆的事。这勾起我在上家公司如何构筑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看书而设立【厂区图书馆】的趣事,谨作茶聚闲聊。

由于当时在职的公司在美国上市后,发展迅速扩大产能加快占领国际市场,三年内员工从三千多人净增到近二万人,其中安排住在临近宿舍以九零后的外地年轻人居多;为了让员工在业余闲暇时候可以借书看书,进而提高公司学习热忱为在职培训创造基础,在管理层及市政府支持下,设立了【厂区图书馆】。场地设计藏书二万册含各类书籍及阅读区,其中一万二千本由公司出资购买,另外八千本由市图书馆每三个月按员工阅读兴趣反馈从总馆滚动来回调换,一切流程都按正规图书馆管理编码上架,借书卡也是一卡通,可以在公司或市图书馆扫描借还。另有公司订购的各种杂志新旧的都从各部门集中到图书馆存放借阅,同时增设二十台电脑及桌椅方便工作上没有配置电脑的员工使用,场地是由闲置旧设备的大库区改造全空调装置。在运作上【厂区图书馆】归培训部管理,读书馆外设新书布告栏宣传,也通过公司网络报告图书馆进程情况新书好书介绍,统筹宣传有意到市图书馆参加定期讲座的安排等等,另广征招志愿服务同事在午休时轮流值班,上岗前会派到市图书馆学习运作管理。

厂区图书馆有廊道相通到一个二百人座位的阶梯教室大讲坛。前后也举办了多个常设论坛,包含:

1. 远见论坛:
每1~2月举行一次,每次二个小时,邀请高管(多数为国际五百强工作背景或海归及外籍专家)针对个人学习经历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嗜好人生体会等,与自愿报名前来的两百位经理作交流分享。

2. 启航论坛;
每月举行一次,每次二个小时,由参加RIMS课程,即工作关系,工作指导,工作方法及工作安全共四个内部培训模块的学员,主要是一线班长技术员,作为一个学习心得分享平台,管理层也通过这个载体栽培梯队接班人。每次参加也有近二百人,他们的直接上司也会前来捧场支持点评,以便督导理论实践并行共进。

3. 睿智论坛
每季度举办一次,每次二小时,从一千名积极参加【网络大学】课程的办公室各级职员中挑选,上台分享读书乐趣与心得,也作为奖励学习勤奋及成绩优异的舞台,并和系统供应商及其他采用相关系统的公司职能经理人员交流。公司曾连续两年在全国高效开展网络学习评比中获奖。

4. 第二起跑线论坛
公司每年通过校园招聘百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但诸多原因也造成一些流失率,培训部特地汇集头两年来各部门新手职员,参加这个论坛内容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可选择的培训进修课程,管理书籍介绍,还有新人与晋升旧人及管理人员对话。每季度举办一次,每次二小时。

5. 友谈(You Talk)论坛
主要是英语角俱乐部的成员,不定期分享,形式多样化,包括与来自欧洲,美国区分部及销售办事处到中国总部公干出差的职员,或短期来华的欧美大学生作英语交流,也有国际礼仪,生活习俗,文化书籍,歌曲节日介绍等等。

6. 龙城HR有约论坛
每年举办1~2次,邀请同城HR同僚讨论共同面对及感兴趣的课题,分享最佳解决范例,常有数十整百间公司(人)参加,后来发展到各成员公司轮流举行。

这些活动虽然多是作为高管的我的主意,并负责向管理层争取预算及资源上的支持,但落实开展的还是我管辖部门之一的培训部。在企业里办社区及教育相关的功能是有争论的,或许更适合在企业建设初期,因为资源相对集中。但随着企业的全球化,人才的国际化,人们更多关注是股票市值,市场份额,产能质量,产品开发等等,你就会发觉热闹的场面开始静默下来,管理人员参加的少了,那也是正常的发展规律。

这现象正如社会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八十年代校园洋溢着谈诗谈理想的现象,或许当前谈论更多的是就业生活压力和社会五彩缤纷的新闻。部分人们的心已不再是那么容易静下来思考或阅读,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扯远了,停笔望望窗外,灰蒙的天空看不到云舒云展,还好院子里春蕾花开阳光明亮,岁月悠悠流过,好久不谈校园和职场的事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