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文化(大概意思)

字数:2130访问原帖 评论数:1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5-06 15:51:47 更新时间:2021-05-08 13:22:43

楼主:非业非力  时间:2021-05-06 07:51:47
法制文化

露淡华浓:2021-05-04 21:04:16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你把恶当作人性本真,这样不利于社会教化,会让作恶者心安理得,以为自己作恶只是依人性而行。

非业非力:2021-05-05 08:36:38
人性,就是自私性。你说是善,还是恶?既善且恶。自私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任何事物,都具有善恶两个方面。法制,都是在对人性的全面认知基础上设立的。不能片面。否则,就会虚设。成为摆设。
承认自私性具有恶的一面,不利于教化?那是你个人的认知能力问题。自私性,是本性。教化,修养,是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可以并必须树立的。人是具有理性能力的,是趋利避害的。(教化,属于道德教育。它的效率,取决于法制水平。空洞说教,没效率。)
楼主:非业非力  时间:2021-05-06 12:44:32
作者:路人98962 时间:2021-05-06 11:56:35
道德教育和法律审判是维护社会正义的两个必要手段。但道德教育一般优先于法律审判,且法律本身就是来源于道德。人性善恶判断是社会性需要。
-------------------------------------------------------------------------------------
同意这个说法。没争议。
楼主:非业非力  时间:2021-05-06 12:46:34
作者:路人98962 时间:2021-05-06 11:56:35
脱离社会的人其实没什么人性可言,他同动物没什么两样。
----------------------------------------------------------------------
哪有脱离社会的人呢?
人的动物性,是人之为人的基础。
楼主:非业非力  时间:2021-05-07 06:35:13
俞平伯晚年大彻大悟。
王蒙晚年也大彻大悟。
鲁迅一直半信半疑。
周汝昌死不改悔。
钱钟书滥竽充数。
杨绛垂暮之年推波助澜。
楼主:非业非力  时间:2021-05-07 06:40:29
王蒙晚年大彻大悟

一辈子的《红楼梦》(王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0年11月08日10:06 文汇报 王蒙
新中国建国以来,阅读、研究、改编、批判有关观点、藉题发挥、胡乱拉扯《红楼梦》,高潮迭起,前后出了各种版本的上亿册的书籍,写了无数论文,做了许多讲演与系列讲座,一是盛况空前,一是令人絮烦。

《红楼梦》的不同还在于它的残缺性。作为文本,它只留下了三分之二。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死结,因为我死死地认定,不但某甲为某乙续书是不可能的,某甲为自己续书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你可以让老王再续一段《青春万岁》或者《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哪怕只写八百字吗?打死老王也做不到。高某为曹某做续,那么长时间居然没有被发现,这样的一对天才同时或前后脚出现的几率比出现一个能写出《红楼梦》的天才的机会还罕见一千倍。关于作者的资料就更少。传播呢?版本呢?“脂砚斋”这个似乎对文学知之甚少而对曹家知之甚多的刻舟求剑的自封的老大,偏偏插上一杠子,变成了事实上的红学祖师爷。区区如老王者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哭笑不得的经验,一个决不把自己当外人的或沾亲或带故的爷或姑奶奶,到处散播你写的张三乃源自王五,你写的李四实源自赵六。他说得板上钉钉,全丝全扣。这是一种关切,这是一种友谊,这对小说写作人来说也确实是一大灾难。这是命定的小说的扫帚星,谁让小说家说出了那么多秘密,他或她理应得到口舌的报应。谁知道如脂评之属,带来的资讯更多,还是搅和干扰更多呢?

按:
俞平伯晚年,大彻大悟。因为他是谬种的始作俑者,所以,晚年,无限悔恨。
王蒙晚年,也大彻大悟。晚年,终于懂得什么叫艺术了。
楼主:非业非力  时间:2021-05-07 06:53:16
鲁迅一直半信半疑

红楼梦问题别人差鲁迅一个解释

《绛洞花主》小引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现在,陈君梦韶以此书作社会家庭问题剧,自然也无所不可的。先前虽有几篇剧本,却都是为了演者而作,并非为了剧本而作。又都是片段,不足统观全局。《红楼梦散套》具有首尾,然而陈旧了。此本最后出,销熔一切,铸入十四幕中,百余回的一部大书,一览可尽,而神情依然具在;如果排演,当然会更可观。我不知道剧本的作法,但深佩服作者的熟于情节,妙于剪裁。灯下读完,僭为短引云尔。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四日,鲁迅记于厦门。

按:
鲁迅受胡适考证的影响,发生动摇。三心二意。说话留有回旋余地。
从鲁迅的说话口气来看,鲁迅并不十分相信胡适的考证结论。这里,鲁迅提出一个疑问:惟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之前,1923年,发表“中国小说史略”,也是这种半信半疑态度。)
那么,怎样回答鲁迅这个疑问呢?
1,当时,是衰败;大红的猩猩毡斗篷,是踏雪寻梅兴盛时期所穿戴的衣服。此时穿上,是反衬修辞,以盛衬衰。更显人世荒唐。世事无常。更令人悲痛。
2,贾宝玉穿上这件色彩鲜明的衣服,更方便贾政在短时间内,认出他来。拜别,不便久留。不便叙谈。因为,不能泄露天机。(贾宝玉当时,不穿袈裟,因为他当时,还不是正式的和尚。)
3,红楼梦,是传奇小说,不是纪实文学。传奇小说,特点是荒诞。多虚写,少实写。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