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的一本好书《贸易打造的世界》

字数:8778访问原帖 评论数:13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5-11 20:56:39 更新时间:2021-07-21 12:39:51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19 15:05:44
上图这张照片,就是全世界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它发行于北宋年间。

那么这种“交子”和我们当前普遍应用的货币有什么区别吗?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一。北宋初年,四川用铜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铜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兑换时每贯必须要扣除30枚铜钱。成都16户富商为了印造发行并经营铜钱与交子的兑换业务而开设交子铺。开创民间金融的先声。他们每岁在丝蚕米麦将熟之时,用同一色纸印造交子。

也就是一张交子对应的是上百斤的铜钱,它只在商行间进行大宗商品交易时才能用得上。和普通百姓的日常交易几乎不搭边。在某种意义上,“交子”更像是承兑汇票,或者是大额支票一类的票据。主要用于商行间对大宗商品的交易。

北宋的印刷技术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纸质货币并没有进行广泛使用。原因是什么呢?大概还是由于民众与官府对等价交换的强烈意识,无法被纸张代替吧。

是想如果在我们大宋,人均GDP最高的时代,推行了全球流通的纸质货币,还有现在的美元什么事嘛。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19 15:31:01
彭慕兰教授在书中提到,北宋年间发行的大额纸质货币有三种公用,这三种公用往往还会彼此出现冲突。
一、货币是长距离大型交易的结账工具,用纸钞将税款从各省转运到京城并为军队供应购买军需和物资等;
二、在远比当时欧洲更为受市场驱动的社会里,又是数百万比小额交易顺利进行所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三、因为中国印制纸钞的技术,更优于东南亚和其他的一些和中国有外贸以及外交往来的国家,在印钞包括铸币技术上,中国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我们的货币又成为了需求甚大的外销品(其他的国家也需要中国大量的铜币和纸币,来满足从中国进口货物)。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19 15:38:12
不知道大家对《水浒传》里提到的杨志卖刀是否还有印象?
杨志的刀要价是三千贯,还不还价,而牛二只想给三百文。
从这一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日常交易中已经普遍使用货币对货物进行估价了。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0 15:00:00

傍月如归:
可以说桑弘羊是世界上第一位利用商业强国的思想家。
桑弘羊开创的文景之治的繁盛。
----------------------
@投入8th 2021-05-20 10:37:56
no,
桑弘羊,是文景之后,汉武帝时代的人。
他是摘桃派。----给朝廷聚敛的。--把文景黄老时,积攒的民间财富,收于朝廷,以支撑对匈奴的战争!
-----------------------------
提得对,上面我弄错了先后了。

桑弘羊提出的三问,至今仍是一个治国难题。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0 15:35:28
“白银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

彭慕兰教授指出,中国经济是由多级经济组成的非常复杂的经济体。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输入国。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尤其是达明嘉靖年间,当时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白银(最初有来自日本、越南、缅甸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后来来自美洲的,通过欧洲商船)流入中国,以供应铸币所需。这些白银与原有的地方货币(通宝、铁钱、铅币等)一起流通于市场,并且谁也没有取代谁,它们同时成长为了市场上正规的货币。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0 15:51:07
可是那时,既然输入了这么多的白银,又有我们当时国有铸币以及地方铸币机构,发行了这么多货币,为什么还没有造成通货膨胀呢?哈,是我们那时候的经济发展太快了,货币供应根本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来自世界各地的白银,将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大量精美的手工业制品交换到世界各地去。直到十九世界鸦片贸易逆转了白银的流向。我们中国从多年的贸易顺差(货物定价的主动方)转变到白银大量的流出(贸易逆差),中国政府又被迫印制纸钞,推出铜币,制作地方货币等等使得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当时的西方人认为中国政府对贸易不够用心,物理创造出可靠的货币,但是彭慕兰教授说“中国是一个由多级经济组成的非常复杂的经济体。并非能由一种货币制度或政治能够理顺当时的经济。”中国的经济是由积年的传统习俗、文化、政治、交易习惯所形成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系。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1 12:49:10
@moyuer8888 2021-05-20 17:08:05
豆瓣评分8.1分,应该算可以得书。就看翻译的怎么样吧。有许多好书,翻译的一塌糊涂。
-----------------------------
找知名出版社的版本,应该还可以!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1 12:50:10
楼主:傍月如归7Lv 6 时间:2021-05-20 15:00:00
桑弘羊提出的三问,至今仍是一个治国难题。
-----------------
@投入8th 2021-05-21 10:08:08
桑弘羊提出三问的时候,是农业社会。
也就是,年产出与年消耗,基本持平。
所以,中国中央集权的政策,很大程度上的主题,是与民争利,把钱拿到国家。---供皇帝消费。
西欧也一样。--法国太阳王的呵呵业绩,就是对民众从自然轻税、到战争重税。
全都是、零和博弈。
-----------------------------
以现在的认知去结构2000年前的经济问题,太片面了。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1 12:53:16
作者:投入8th6Lv 12 时间:2021-05-21 10:19:45
桑的三问,
早就被现代经济学、以及我朝政治经济学,原理、原则、实践上,都给破解了。呵呵
作者:投入8th6Lv 12 时间:2021-05-21 10:21:11
具体比如,
盐的专卖,已经开放了。

而烟草的专卖延续,只是因为、厚利尔。---哈哈哈
------------------------------------------------------------------------------------------
这不是破解,这是继续延用,并精进了~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3 15:07:42
彭慕兰教授在书中提到了《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的影响。

实际上也是中国对欧洲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5 09:59:26
《马可波罗游记》并非马可波罗本人所著,上面记述的内容,让当时的欧洲人匪夷所思。给人的感觉就像中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游记里说中国当时的富裕和发达水平让欧洲人望尘莫及。比如他在里面记录,中国人几乎每周都要洗澡。洗澡时使用的热水是,燃烧黑色的石头,而且这种石头燃烧一夜都不会熄灭。
中国人居住的房间里铺满了金砖,室内富丽堂皇。中国人都非常文明诚信,并且相当讲究礼仪。

这部书当时出版后,并没有引起欧洲贵族的重视,而是被当做神话故事来读。并嘲笑马可波罗是一个幻想家,不真实。

直至100年后,欧洲陷入困境,才有人把这本书又搬出来,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由于当时虽然有世界贸易,但是当时欧洲接触的大多是阿拉伯人。在一定时间内,欧洲的这种对高档品的由来只原自阿拉伯人,他们并没有直接去走上丝绸之路,去见证中国的文明和发展。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8 07:53:11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9 21:35:35
中国是什么时候被西方超过的呢?
西方大概在1750年左右追上了东方。
西方做了什么导致他们快速赶上了东方呢?
首先是发现了新大陆,西欧人在新大陆上又发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可是单纯发现大量的钱并不是什么好事。央行给大家印大量货币一样。好在当时东方比西方发达的多,西方可以拿这些美洲贵金属到东方购物,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提升生产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法搞地理大发现。因为即使我们中国发现了美洲,也没什么用。总不能用自己的金子买自己的产品吧?
西方人搞大航海的目的,其实就是找香料,找中国。中国要是除去找什么呢?连个目标都没有,所以没有动机上路。类似郑和下西洋的那种操作,那收益率太低了。
西欧人拿到黄金白银以后,就在菲律宾马来西亚一代,购买香料,在印度买棉布,在中国买瓷器和茶叶。这个过程中,西欧越来越富,慢慢地也可以投入大生产了。这也正是因为贸易的原因中国和西方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充分。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9 21:54:23
中西方在火器方面基本没有代沟,戚继光的队伍就配备了大量的火器。明朝边军也有大量的火器。不过当时的冶炼技术不成熟,枪管里有大量的气泡,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火器都出现严重的炸膛问题。明朝规定每年都生产大量的火器,但是边军并不喜欢这武器。很多武器经常堆在仓库里没人用。随后中国进入了清朝,境内基本上太平。由于清军队伍能利用手中的冷兵器,能摆平视野内的对手,所以大清就失去了改良武器的动机。就像住在一楼的人,不想装电梯是一个道理。

而西方大陆被几条山脉和大河切割开来,形成统一国家非常困难上百个国家经常打来打去,各国为了市场、宗教、殖民地,打成了一团。有人统计过,自从1600年后的300年西欧一天和平都没有。为了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各国不断升级武器,改革军制。谁的武力强,谁就可以有更多的殖民。所以西方在扩大工业产能和增加大炮口径方面的比拼越来越激烈。

这种竞争让各国绞尽脑汁,不断的研发新的技术压制其他国家。并且设计了复杂的选拔机制,选拔最高精尖的人才到国家科学院去研发新技术。国家开出赏金悬赏各种创意,来解决各种问题。一直到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南北战争和英国布尔战争欧洲陆军都是在使用黑火药,作为枪炮弹药。随后就发明了无烟火药,这完全是另外一种东西,效率高,残留物少,现在的枪里都是这种火药。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5-29 22:15:04
我们说的科学精神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技术人员的地位和收入越来越高,大学也开始大量介入。在这之前,大学都是主要研究神学的,科学是非主流。西方和中国相比,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他们人口稀少,这本来是劣势,正因为这个原因,西欧倾向于用机械和工具来解决问题。中国这边往往能增加人力,就不增加技术,越来越多的人类被投入到土地上。边界产出越来越低,黄宗智发明“内卷”这个词,正式描述中国的状态,由于没有海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中国这边对技术要求一直不高。技术人员的地位也提不上去。

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技术人员也没有啥地位,只是随着对技术人员需求的越来越强,这些人的地位才水涨船高。国内有些人动不动就扯什么思想和文化之类的东西。本质都是文科知识分子,理解不了的复杂的逻辑关系,杜撰出来的歪理邪说。欧洲的这个发展过程非常漫长,又持续了上百年,不过这是一个“积硅步以致千里”的过程。尽管进展缓慢,但是它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特点。慢慢的西方在下面这些领域的进展就越来越明显了。在海上的定位越来越准确,生产工具也做了大量的改进,比如纺织机器,蒸汽机器,都发声了质的变化。杀人工具也越来越专业,随着不断改进的冶金技术,炸膛显现也越来越少了,后来又增加了膛线,很快又发现了“雷酸汞”这对武器的影响是有决定性的,从此撞针在子弹的屁股上敲一下,子弹就飞出去了。

终于在工业革命之后机器挖煤,机器运输,机器纺织,人的工作变成了驾驶。操作工具就可以比自己大几百几千倍的功率,人类也就进入了新纪元。

等到下一次东西方相碰撞已经是鸦片战争,中国已经完全落后了。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6-03 20:19:39
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

1087年,北宋正式在来泉州设置福建源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王朝南迁后,福建成为南宋王朝的大后方.泉州处在南宋海岸线的中心,南可通两广,北又近江浙,所以得到了南宋朝廷的各位重视和扶持。

泉州港在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这从它在对外贸易兴盛的表现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从南宋到元代中叶,泉州港在百年的对外贸易中始终占据最大贸易量。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6-03 20:23:00
宋代,泉州造船业和航海业发达,海泊列为泉州土产,要同外国交易,自泉州港乘船便可出海洋。计算各国与我国的海上距离,也都以泉州港为起点。

宋代泉州与日本、高丽、占城、渤泥、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麻六甲(今马来西亚)、蒲甘(今缅甸)、天竺、细兰、波斯、大食(今阿拉伯)、弻巴罗、层拔等5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上贸易关系。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蕃商大都居住在泉州东南隅的"蕃人巷"。他们舶来犀角、象牙、珠玑、玻璃、玛瑙、香料、胡椒,运去丝绸、瓷器、茶叶。1974年泉州湾后渚巷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代,大食、波斯、天竺等蕃商常趁每年农历四月南太平洋上刮西南季风时,从三佛齐顺风扬帆来泉州贸易,泉州"异货禁物如山"港口有当翻译的"舌人",负责疏通双方的贸易。1087年(北宋元佑二年),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
楼主:傍月如归  时间:2021-06-03 20:27:53
关于历史上泉州港繁荣昌盛的原因。一是宋元时期福建地区相对安定。泉州造船业在当时盛极一时,所造海船之大、技术之先进,处于中国和世界领先地位。1974年在泉州港出土的宋代古船就是明证。船舶作为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为泉州港的对外贸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宋元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后,宋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和措施,如在泉州建立“来远驿”,欢迎和接待外国使节和商人;许多外国人在泉州定居,有的还被授以地方官;对于本地民间商人,政府也鼓励他们广开商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甚至以授予官职奖励他们“放洋招商”,泉州涌现出一批海外贸易的富商巨贾。三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泉州从唐末至元代300多年间,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南宋末两次大移民,来自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同时,在泉州居住的外国人也带来了他们的本国文化。现在泉州仍可看到中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遗韵和遗址。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于当时泉州港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还有其他原因,如泉州拥有天然的良港等,但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对外开放政策是泉州港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

关于泉州港在历史时期对世界的影响。有的学者指出,宋元两代,东南中国是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为龙头,与亚洲海域“北洋”、“东洋”、“西洋”实现了连接与互动,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有的学者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结东西方的海上通道。通过泉州发达的海上交通,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瓷器、丝绸、中草药和儒家文化典籍等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特产如珍珠、象牙、香料,尤其是农作物占城稻、吉贝(棉花)等相继传入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发展。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远超过丝绸贸易的范围,它把中国与世界连在一起,是一条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话之路。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