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史

字数:97201访问原帖 评论数:24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0-05 00:19:25 更新时间:2021-04-06 21:10:57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1-24 21:27:43


相比之下,正白旗主皇太极城府极深,智谋百出,颇有枭雄之姿。几年来,他秘密拉拢在两红旗中被代善打压的岳托和硕托、在镶蓝旗中被排挤的济尔哈朗和正蓝旗的德格类,还有位高权重的扈尔汉,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羽翼。
在德因泽告密事件中,皇太极的身姿在黑幕之后影影绰绰,甚至不排除他就是德因泽的教唆者。但是,皇太极也未能取代代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生母孟古哲哲生前并非努尔哈赤大妃,出身略有瑕疵。另一方面,与皇太极在德因泽告密事件中结怨的阿巴亥第二年初就重返宫闱。正白旗主和他的爪牙势必迎来大妃的报复。

主导德因泽告密事件的,是扈尔汉。他不仅是五大臣,也是努尔哈赤的养子,地位仅次于四大部王,有“五部王”的绰号。但是,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天命六年)扈尔汉先是因为擅自回乡为亡妻扫墓被罚,接着又在十一月被自己的兄弟告发盗取财帛,向诸王勒索财物。经过查实,济尔哈朗、斋桑古、岳托、硕托四位小部王向他行贿,被努尔哈赤唾面,罚穿女装,监禁三天。四人中,济尔哈朗、岳托、硕托都党附于皇太极。扈尔汉则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两年后,抑郁成疾的扈尔汉临终上书,发誓从此“弃恶从善”,遭到努尔哈赤驳斥:“言誓则死,誓之何为? ”——扈尔汉至死也没有得到谅解。
继扈尔汉之后,查案大臣里的另外两位额尔德尼、雅荪也相继遭到厄运。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天命七年),额尔德尼被属下塔布兴阿所告发。努尔哈赤下旨抄家,抄出汉官送的八头猪。一年后,家中婢女又揭发他私匿东珠二十颗。额尔德尼供称:自己的妻子登门拜访时,遇到雅荪之妻整理物品,就讨了东珠,来研敷患儿子牙痛处。为了佐证自己的说法,他称皇太极、德格类、济尔哈朗、岳托诸王对此十分清楚。
但是,这没有能让额尔德尼脱罪。因东珠为御用之物,他们夫妇被处决。两次案件背后的推手是谁呢?多年后,已成为大汗的皇太极直指大妃阿巴亥,并说这是为了不说话的东珠,而毁了会说话的东珠(指额尔德尼)。
遭身陷囹圄的额尔德尼控告,雅荪同样被削职为民。他见风使舵,倒向了阿巴亥,不久得以复职。

额尔德尼被处决后仅仅一月,乌尔古岱受贿案爆发。当时,他在都堂中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都堂,是阿巴亥的兄弟阿布泰。案件就是由他主导的。
乌尔古岱被控受贿二十余起。对李殿魁贿赂黄金一事,他辩称当时就怀疑有人想设圈套陷害自己,所以曾请示过皇太极;是皇太极让他暂时收下李殿魁贿赂的黄金,静观事态变化。乌尔古岱称,德格类、济尔哈朗、岳托等小部王知悉内情。他的说法没有被审案大臣采信。相反,审案大臣指出,额尔德尼在私匿东珠案中也称皇太极、德格类、济尔哈朗、岳托诸王了解真相;现在乌尔古岱又持这种说法——这只能说明一点:正白旗主皇太极与德格类、济尔哈朗、岳托等小部王结党营私,包庇乌尔古岱、额尔德尼等人。
在涉案的二十多起受贿中,只有这一件牵涉到正白旗主皇太极,并且仅仅是作为证人。但是,审案大臣却置其他贿赂于不顾,穷究这起真假不辨的行贿。矛头所指,不言自明。最后,他们的目的实现了。
不仅乌尔古岱被革职,德格类、济尔哈朗、岳托遭到努尔哈赤痛斥:“各自之父兄,僭越行事,如此过分行为,是谗言交恶”。他们还被削夺所领的箭数。皇太极不仅被罚代乌尔古岱纳银退赃,还遭到最严重的斥责:
“尔欲为汗乎?!”

两个月后,努尔哈赤借调整各旗所领的箭之机,削减了皇太极的两个箭。在努尔哈赤生前最后一次调整八旗旗主时,镶白旗主杜度只身调出该旗,没有带走任何部众。他和兄弟尼堪一道被归入镶红旗中,自然也就失去了旗主之位。
那么,镶白旗要留给谁呢?
有关的史料已经湮没。事后,代善曾说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都是领有全旗的部王。由此,我们猜测,努尔哈赤最后的安排应当是阿济格任正黄旗主、多铎得到镶黄旗,而镶白旗是留给多尔衮的——这样,阿巴亥的三子,也是努尔哈赤最后三位嫡子才能各领全旗。

在角逐大位的龙争虎斗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正白旗主皇太极占据优势。所谓优势,不过是胜利者事后编织出来的。直到努尔哈赤走向生命终点,继承人始终云山雾罩,混沌不明。所谓“部王议政”或“八王议政”,就是努尔哈赤在储君问题上游移不定的体现。
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曾经宣布:“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力强者为君。倘以力强者为君,恐倚强自恣而获罪于天……尔等八王中,能受谏而好善者可继我之位” ——此时,八王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他们中的胜出者将是后金的下一代大汗……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1-28 11:46:19
第五篇:黄白旗易帜





天启元年(1622年,后金天命六年),后金攻陷大明在辽东的两大重镇沈阳、辽阳,同年还入侵朝鲜,歼灭了明朝自万历年间就常驻于此的军队。次年,广宁易手。后金兵锋直逼山海关,已成席卷辽东之势。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年近七旬的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大军攻明,锦州等七守将远遁。只有辽东重镇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巍然屹立。努尔哈赤阵前负伤。接着,他不顾伤势未愈,西征蒙古。
自铁岭兵败后,内喀尔喀五部与后金会盟,以大明为敌。到了天启三年(1623年,后金天命八年),努尔哈赤要求内喀尔喀将矛头从大明转向蒙古共主林丹汗,遭到断然拒绝。当年,后金大破内喀尔喀五部中的札鲁特部。此时,同为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却倒向了努尔哈赤。天启四年(1624,后金天命九年),双方刑白马黑牛,焚香结盟。科尔沁的归附,使后金得以从容布局,兵分八路,击破了内喀尔喀。
班师后,努尔哈赤却一病不起。
八月七日,这位纵横辽东的女真之主顺河而下,在返京路上自知大限将至,急召大妃阿巴亥赶赴瑷鸡堡行在。努尔哈赤死后,政局波诡云谲,引来众口纷纭。真相如何,是很难说清楚了。
按照努尔哈赤在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天命七年)三月的说法,八王中“能受谏而好善者可继我之位”,没有具体所指。以常理推断,努尔哈赤大渐时召阿巴亥到病榻前,应该会当面留下遗嘱,确定继位者究竟为谁。但是,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只能猜测,如果努尔哈赤确有指定,绝非皇太极。否则,皇太极肯定要大书特书。对亲自聆听遗言的阿巴亥,他也不会断然处置。
按《清太宗实录》,岳托和萨哈廉兄弟在努尔哈赤病逝当日,也就是八月十一日,力劝父亲代善支持皇太极,得到代善首肯。次日卯时到申时,诸王齐聚一堂,在代善父子的倡议下,拥戴皇太极继位。辰时,大妃阿巴亥自缢。也就是说,诸王聚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置努尔哈赤的遗孀。



按照《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阿巴亥心机过人、手腕灵活。努尔哈赤对她颇为忌惮,唯恐身后多事,留下遗言:“俟吾终,必令之殉”。所以,诸王请见阿巴亥。他们宣布了一道据说是努尔哈赤留下的旨意:要年仅三十七的大妃阿巴亥殉葬。可任她百般哀求,诸王坚持这是努尔哈赤的遗旨,不肯让步。大妃阿巴亥育有三子,阿济格已成年,多尔衮十五岁,多铎才十三岁。这让母亲如何能割舍得下?在殉葬前,阿巴亥哀求诸王:“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
据说,在场诸王流着泪承诺:“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
就这样,在八月十二日,诸王携手,以一个野蛮的旧俗为借口,逼死了阿巴亥。另外,当年告密事件的主角庶妃德因格也同样被逼殉葬。也许,背后指使她告密的人物需要杀人灭口。
不难看出,官修史书《满洲实录》、《太祖实录》的记载矛盾混乱。一方面,《实录》清楚地记载,努尔哈赤在平时就安排好自己的后事,上至对国家大政,下到对子孙的教诲,无一不是早早安排,临终前并无遗言。那么,指定大妃殉葬的遗旨又是从何而来?
事实上,努尔哈赤召阿巴亥就是为了后事。自八月七日阿巴亥抵达行宫,到十一日努尔哈赤大渐,有近四日时间。如果有人手执遗命,就只能是阿巴亥。可是,殉葬之旨显然出乎她的意料。
所以,这根本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谋杀。

此时,阿巴亥的儿子阿济格和多尔衮共领正黄旗,努尔哈赤把自己的镶黄旗留给了年纪最小的嫡子多铎——这两旗是八旗中的绝对主力。以天命六年的情况看,两黄旗加起来有六十四箭,比镶蓝旗的六十一个箭、两红旗的五十四个箭都多。
这还没有算上镶白旗。努尔哈赤已经将杜度调往镶红旗。此时,镶白旗中的部王只剩努尔哈赤庶出的第七子阿巴泰。不过,他只领有区区六箭,实力孱弱,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他接任该旗旗主。从他在此前后的地位看,也绝不可能。所以,人们猜测镶白旗旗主之位,应该是留给多尔衮的。或者,多尔衮留在正黄旗,阿济格执掌镶白旗。如果推测属实,则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各掌一旗。后来,代善曾说过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是努尔哈赤分掌全旗之子,可以佐证这种差测。
皇太极自己的正白旗不过区区十八个箭而已,比任一个黄旗相都远远不如,更遑论两黄旗,甚至镶白旗联手。阿济格头脑简单,多尔衮和多铎年幼,都不能真正掌旗。两黄旗的真正主宰,势必是这个正当盛年的阿巴亥。皇太极非常清楚,如果不能除掉她,名分和实力都处于下风的自己即使上位,也有沦为注定傀儡之虞。
要堂而皇之地除掉阿巴亥,只有一个机会,就是殉葬。
错过这个机会,今后皇太极甚至连动手的借口都很难找到。要知道,嫡母也是母亲,是比生母地位还要高的母亲。莽古尔泰涉嫌逼死生母,落得一世骂名,甚至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皇太极又如何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弑母?
这个机会,让皇太极抓住了。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03 16:03:05
当时的形势是,阿巴亥可以得到两黄旗的支持,而正白旗主皇太极争取到了正蓝旗德格类、镶蓝旗济尔哈朗和正红旗岳托。但是,三人都只是小部王,只领有数箭部众,不掌握全旗。此时,关键人物是两红旗旗主代善。
努尔哈赤身后,八旗三足鼎立:阿巴亥与其三子的两黄旗、代善的两红旗,再有就是拥有正白旗,并网罗了两蓝旗、两红旗少壮势力的皇太极。如果代善也竞逐大位,局面会更为混乱。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一是两红旗内部不稳,镶红旗岳托、正红旗萨哈廉都被皇太极拉拢;一是前些年的波折导致代善在八旗中人望不高。所以,他最终选择了退出竞争。但也正因如此,代善凭借其强大实力,成为左右大局的力量。
支持阿巴亥,还是皇太极?
正如我们看到的,代善最终倒向了皇太极。没有阿巴亥,代善就算不能问鼎,也是当之无愧的宗室之长,影响力不容小觑。反过来,阿巴亥上位,代善的长兄身份在嫡母面前一文不值。所以,两红旗主的选择实属意料之中。在八月十二日的诸王聚会中,他始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这样,皇太极才能故作谦虚地进行辞谢的表演。甚至逼死阿巴亥,也有可能是代善的手笔。失去了国主之位,他退而求其次,想保全自己在宗室中的家长地位,就必须除掉辈分在上的阿巴亥。
还原真相,是正白旗与两红旗联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两黄旗实施斩首行动。阿巴亥一死,则两黄旗群龙无首,惨遭大败。
在这场较量中,正蓝旗和镶蓝旗较为超然。莽古尔泰和阿敏都没有实力问鼎。但是,他们同样对阿巴亥今后可能拥有的权势颇为忌惮。两旗,甚至三旗的实力,加上嫡母身份,对任何一位旗主都是莫大威胁。
相比之下,皇太极出身较低,又只有十八箭,威胁要小得多。他的根基十分薄弱。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生前不是努尔哈赤大妃。虽然当时满洲的嫡庶观念与汉家有所不同,并不强调正妻所出方为嫡子;只要母亲出身高贵,所出之子都可以子凭母贵。最典型的,就是后来的顺治帝福临,其母布木布泰在诸妃中仅列第五。不过,福临的身份仍高于生母身份较低的硕塞等诸兄,俨然是嫡子。孟古哲哲的父兄是叶赫部王,确保了皇太极不会被视为庶子。但是,比起与他同列旗主的代善、莽古尔泰,乃至阿济格三兄弟,皇太极的就相形见绌了。代善等人的母亲都曾是领袖后宫的大妃。皇太极自己是用加倍的努力才填平了这道身份的鸿沟。



况且,这位新的大汗愿意延续八王共治的格局,并将其调整为四大部王共治。两红旗主代善、镶蓝旗主阿敏、正蓝旗主莽古尔泰与皇太极一道,取得了对十一位小部王的训导权,凌驾于他们之上。当年十一月,后金有意与大明督师袁崇焕议和。主持其事的大臣先后到几位大部王府邸征询意见,足见军国大事,须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四大部王协调一致。
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朝会的礼仪。新汗皇太极必须先行向三位兄长行礼后,才能与他们面南共坐,接受小部王和大臣行礼。
在十一位小部王中,岳托、硕托和萨哈廉本就是代善之子,受父亲管束天经地义。杜度兄弟依附于两红旗,且代善是其嫡亲伯父,本须听命于代善。斋桑古和济尔哈朗是阿敏的弟弟,且领有的箭都在镶蓝旗,自然也要服从旗主兼兄长的阿敏。真正受损害的,是镶白旗的阿巴泰和两黄旗的阿济格兄弟。仅有六箭的阿巴泰本就势弱。阿济格、多铎却贵为旗主,多铎更是拥有全旗。就是没成为旗主的多尔衮,也拥有十五箭,实力不比十八箭的皇太极逊色多少,却只能在四大部王共治的格局下俯首帖耳,沦为附庸。这都是因为两黄旗落败。

那么,皇太极和诸王会不会斩草除根,把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一并除掉呢?答案是否定的。
杀掉三个弟弟,皇太极也无力独吞两黄旗。红、蓝四旗根本不会容许他这么做。否则,除掉一个拥有嫡母头衔和六十四大箭的阿巴亥,却出现了一个拥有大汗头衔和八十二个大箭的皇太极,诸王岂不是作茧自缚?同样,如果两黄旗无主,也给了其他旗主趁虚而入的机会。这是皇太极不愿意看到的。六旗瓜分两黄旗也行不通:一是不合八旗定制;另外,很容易造成分赃不均;再有,每个旗都是一个独立整体,两黄旗不会坐看自己的旗被肢解-----作为努尔哈赤自将之旗,他们有自己的骄傲。如果皇太极强行吞并,很可能遭到两黄旗强力反击。对地位尚不稳的新汗来说,这并不明智。所以,皇太极在誓词中承诺,不随意剥夺努尔哈赤分配给各旗的部众。
皇太极也不是一无所获。空缺旗主的镶白旗被他给收入囊中。对此,镶白旗的阿巴泰颇有怨言。他认为自己在努尔哈赤在世日的位次一向仅次于四大部王,充任旗主理所当然。皇太极未予理睬。后来,他屡屡打击阿巴泰,以确保自己对镶白旗的掌控。



对皇太极来说,确保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当两黄旗的旗主,其实是非常有利的。多尔衮、多铎兄弟年幼,自己可以以大汗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监管两旗,代他们行使权力。这样,两黄旗事实上受控于皇太极。其他各旗想反对,也没有能抬到桌面上的理由。唯一的障碍,是已经成年的阿济格。他领有半个正黄旗,还是旗主,头脑简单,但桀骜不驯,并不一定会服从大汗。皇太极无法剥夺他的箭,但是要找机会把旗主换成年幼的多尔衮。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失去镶白旗的多尔衮。
在具体动作之前,皇太极要先做一件事,对调两黄旗和两白旗的旗帜颜色。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08 11:39:59


传统上,北方夷狄多尚白色。女真也不例外。受汉家文明浸染熏陶,他们逐渐转变旧俗,以黄色为帝王颜色。无论是四旗还是八旗,大汗努尔哈赤始终以黄色为自将之旗的旗帜颜色。久而久之,大汗所领旗的旗色为黄色,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皇太极继任大汗,将自己的旗改成黄旗倒也无可厚非。



这样,皇太极的正白旗改用正黄旗色;镶白旗改镶黄旗;多铎的镶黄旗改成正白旗;阿济格和多尔衮共领并由阿济格任旗主的正黄旗用镶白旗色。两白旗和两黄旗只是互换旗帜颜色,人口和财产都没有变化,旗主也没有变化。所以,此次易色没有遭遇来自其他旗的阻力。但是,新的两白旗部众是极为不满的。在共同执政的四大部王中,包括了其他六旗旗主,却唯独没有白旗。白旗的旗主仅仅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小部王——他们失去的,不仅是黄色。
此次易帜,也拉开了黄、白旗数十年颉颃不下的序幕。



当时,朝鲜使臣曾说皇太极空有大汗之名,实为黄旗之主。后金所面临的地缘格局颇为不利。身负黄金家族血胤的蒙古共主林丹汗威胁着后金右翼;左翼方向上是亲明德李氏朝鲜;在海上,皮岛的毛文龙窥视辽南——后 面受敌。
皇太极的年号为天聪,开始于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天聪元年)。他就率军攻宁远、锦州,意图实现努尔哈赤未竟之业、未遂之愿,以提升自己的声威。事与愿违。八旗军长于野战,短于攻城,未能成功。镶蓝旗济尔哈朗、正红旗萨哈廉和瓦克达先后负伤。大明称此战为宁锦大捷。雪上加霜的是,代善与莽古尔泰强烈反对皇太极的部署,要求退兵。面对两红旗和正蓝旗联手施压,新汗亦不得不屈从,其弱势可见一斑。
这也成为皇太极集权之路的起点。

部王年幼势弱的两白旗依然首当其冲。在努尔哈赤晚年,阿巴亥打压皇太极,当时的黄旗、如今的白旗诸臣大都参与其事。现在,他们遭到了皇太极的报复。其中,阿布泰更是新汗打击的重点。
阿布泰出自海西女真的乌拉部,是大贝勒满泰的第三子。 满泰死后,他的弟弟布占泰成了乌拉部的大贝勒。阿布泰出走叶赫部。等到叶赫部被努尔哈赤灭亡,他被带到盛京。阿布泰的姐姐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非常受宠。所以,阿布泰因祸得福,被任命为大臣,还娶了公主,几年功夫就身居要职,成了总管旗务大臣,排序第一的都堂。阿巴亥针对皇太极及其党羽的数次动作,阿布泰都参与其事,特别是借乌尔古岱受贿案来打击皇太极。后金的权力斗争,是同一父系家族的内斗。所以,诸王都将自己的母系亲戚当成心腹。阿巴亥死后,她三个儿子十分依仗舅父阿布泰。阿济格三兄弟掌握两白旗,如以阿布泰为纽带,同样会结成抗衡皇太极的强大势力。新仇旧恨,使皇太极不断找理由打击阿布泰,很快就将他从堂堂管旗大臣贬为小小的一名游击。阿布泰的密友阿山和阿达海也遭贬黜。
雅荪曾是皇太 极的党羽,后来转投阿巴亥,告发过额尔德尼。现在,皇太极为额尔德尼平反,自然也不会放过雅荪。不过,罪名非常特别。皇太极称雅荪曾声称要为努尔哈赤殉葬,结果食言。以此为由,雅荪被处死。

作为白旗三王中唯一成年的阿济格,遭到了皇太极的重点打击。
努尔哈赤身故仅五个月,有蒙古部众归顺后金。按旧例,他们可以自择一旗依附。这次,蒙古人拟归附阿济格。可是,正蓝旗的德格类依仗皇太极的宠幸,居然要强行将其吞并。阿济格愤然提刀相向,结果不仅失去了新收的蒙古部众,还被罚两个箭。

这还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皇太极开始考虑更换镶白旗的旗主,好全面控制两白旗。
崇祯元年(1628年,后金天聪二年),多铎十四岁。女真人一向早婚,这个年龄该考虑娶亲之事了。多铎中意的对象,是舅舅阿布泰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姐。身为一母同胞的长兄,阿济格便拿主意,要属下阿达海做媒。稍后,两兄弟还同阿达海一起去相亲。但是,这是不合规矩的。女真人的婚姻,一般的旗人由本旗的旗主做主;贵族则由大汗或者皇帝来决定,称为“指婚”。直到清朝灭亡,这一规矩也没有改变。象多铎这样的旗主要娶亲,自然需要皇太极指定正妃。多铎兄弟为什么会擅自娶亲,原因不明。也许是阿济格个性粗疏,没把规矩当回事。更有可能的原因,是他们知道皇太极绝对不会选中乌拉那拉氏。因为,大汗特别厌恶阿布泰。当年,阿巴亥打击皇太极,多假阿布泰之手。
多铎求娶阿布泰的女儿,触动了皇太极的神经。他立刻出面阻止了这门婚事。阿布泰因此再遭贬黜,从游击变成了备御,还罚银二百两。皇太极明令禁止八旗诸王与他联姻。充当媒人的阿达海被革职。惩罚最重的,就是阿济格。他不仅被罚银一千两,还要给皇太极驮甲胄雕鞍马一匹,给其他三大部王雕鞍马各一匹,给八位小部王鞍马一匹。最要命的是,阿济格虽然保住了自己的十五箭,却丢掉了镶白旗旗主之位。接替他的,正是十六岁的弟弟多尔衮。

对皇太极来说,这次更换旗主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分化、离间了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后世之人因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一母所生,又共掌两白旗,常合称之为白旗三王。其实,他们兄弟并非铁板一块。
镶白旗主的多尔衮迅速倒向了皇太极,惟命是从,十分恭顺。他非常清楚,没有大汗的支持,就没有自己的旗主之位。反过来,失去了姻缘的多铎和失去了旗主之位的阿济格疏远皇太极,连带着对多尔衮也心怀不满。皇太极则煽风点火,不放弃任何机会离间他们。比如崇德四年,他在训斥多铎的时候,罔顾事实,声称努尔哈赤死前所掌握的最后十五箭,是要平分给三兄弟的,而非全给多铎。换句话说,多铎霸占了本该属于两位兄长的十箭。
杀阿巴亥,贬阿布泰,离间白旗三王,再加上不遗余力地打击两白旗的重臣,皇太极基本上控制了两白旗。这使他可以更从容地转过身,去收拾试图与他分庭抗礼的两蓝旗。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10 10:04:35

梏矢有倒钩,不知道是出自什么典故?先秦之时的蛮荒之人,将石头的箭簇打磨成倒钩,感觉难度很大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14 21:20:38

第六篇:镶蓝旗易主






努尔哈赤尸骨未寒,镶蓝旗主阿敏就动了另立门户的心思。
镶蓝旗及其前身蓝旗,是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的旧部。相对于努尔哈赤的旧部分立而来的其他七旗,这个旗自成一系。当年,舒尔哈齐试图自立,结果被兄长打压,幽禁至死。阿敏的长兄阿尔通阿,连同三弟扎萨克图均遭到杀害。他见风使舵,背叛父亲,倒向了伯父。努尔哈赤让阿敏统领父亲旧部,以安抚该部的人心。舒尔哈齐旧部被改组为蓝旗,阿敏任旗主。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阿敏与当时的白旗旗主褚英出征乌拉宜罕山城,初建战功。六年后,他随努尔哈赤征乌拉部,力主强攻猛进,破布占泰三万人灭乌拉部,表现颇为抢眼。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分设八旗时,阿敏任镶蓝旗主。原本四旗中的黄、红旗都拆分两旗,白旗拆分三旗,只有蓝旗整体转为镶蓝旗。所以,镶蓝旗所领部众达到六十三箭,冠绝八旗。
次年,阿敏受封大部王,与两红旗代善、正蓝旗莽古尔泰、正白旗皇太极并肩,共执国政,按年齿排行第二,称二部王。
此后,阿敏在萨尔浒之战中,联手代善,阵斩晚明时的名将刘綎,迫降随同明军出战的朝鲜都元帅姜弘烈;后来,他又参与灭海西女真叶赫部、破喀尔喀蒙古巴林部及扎鲁特部,随努尔哈赤取沈阳和辽阳两大辽东名城,还渡镇江入朝鲜,夜袭明军总兵毛文龙。阿敏及其麾下镶蓝旗履立战功。
不过,阿敏在家族中已属旁系,没有继承大权的资格。位列部王,已是他的顶峰了——除非自立门户。

努尔哈赤生前,威势赫赫,阿敏自然不敢存有妄想。当年,他可是亲眼看见父亲出走自立,结果沦为阶下囚,凄惶死去。不过,努尔哈赤亡故,皇太极势弱,阿敏心动了。他派人向正在守灵的皇太极提出自己要率镶蓝旗择地自立。作为交换条件,阿敏愿意表态拥戴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断然拒绝:“如果镶蓝旗出走,各旗群起仿效,大位还有何意义?”
努尔哈赤一系七旗都不愿看到镶蓝旗自行其是。迫于他们的压力,阿敏不敢悍然出走,但不满之意形诸于辞色,好不掩饰。他曾抱怨自己不如山上被伐为柴火的树木,野兽尿污的顽石 “我何苦生而为人!”
在镶蓝旗中,赞同阿敏的人不在少数。多年来,他们一直对旧主舒尔哈齐被幽死、镶蓝旗被压制愤愤不平。有人甚至公开扬言谁怕谁,谁又奈何得了谁。
但是,旗中地位仅次于阿敏的幼弟济尔哈朗却不赞成镶蓝旗自立。虽是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自幼却是由努尔哈赤留在身边养育,与镶蓝旗的旗人比较疏远。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后金天命十年)济尔哈朗与镶黄旗的阿巴泰出兵援救科尔沁部,击败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同阿敏一道,济尔哈朗于次年两次出征蒙古,先后击败喀尔喀蒙古巴林部扎鲁特部。不过,他都只是配角。
虽然是亲兄弟,济尔哈朗经常受阿敏欺侮。当时,后金的氏族观念陈旧落后。在父兄面前,子弟形同其私产,可打可杀,辱骂更是寻常。更不用说,阿敏贵为镶蓝旗主,对旗下人等有生杀予夺的大大权。
皇太极亦极力拉拢济尔哈朗,用以分化镶蓝旗——这种以小制大、扶弱抑强的手法,我们在他与镶白旗的争斗中看到,且还将在他与两红旗、正蓝旗的争斗中看到。皇太极运用得如火纯青。
与兄长阿敏不同,济尔哈朗很早前就依附皇太极。他与正蓝旗的德格类、镶红旗的岳托、硕托,还有正红旗的萨哈廉,是最早支持皇太极的八旗王公。正是凭借他们的鼎力支持,仅仅拥有一个正白旗的皇太极才得以压过左右两黄旗的阿巴亥、坐拥两红旗的代善,成为后金之主。这次,济尔哈朗极力劝说兄长打消自立的念头。阿敏斥责他懦弱。兄弟间心生嫌隙。




阿敏需要等待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入侵朝鲜。
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在辽东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攻守易势后转而实施封锁,断绝与后金的贸易,导致辽东饥荒。朝鲜虽也不算富庶,却也长于耕纺,能为后金提供粮食布帛。
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天聪元年),阿敏率本旗的济尔哈朗、正白旗的阿济格、镶红旗的杜度、岳托和硕托等诸位小部王杀入朝鲜。带路之人,正是当年阿敏迫降的朝鲜都元帅姜弘烈。该年为丁卯年,故朝鲜称之为“丁卯胡乱”。
后金兵锋所向,朝鲜人马无不望风披靡,。鲜国王出逃江华岛,遣使求和。双方盟誓,约为兄弟之国。朝鲜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
此时,后金军就可以班师回京了。可是,阿敏以观看风土人物、宫室城郭为由,坚持要进兵朝鲜王京。究其本心,他是想滞留朝鲜,看看有没有机会割据一方,让镶蓝旗自立门户。一起出征的,还有镶红旗的小部王岳托、杜度等人。他们纷纷要求尽早班师,以防西面的蒙古、南面的大明乘虚来攻。就连明军降将李永芳也劝阿敏不要一意孤行。对岳托、杜度这样的亲贵,阿敏不便斥责,就迁怒于没有什么根基的李永芳,以诛杀相威胁。但是,李永芳本无大错,毕竟还是努尔哈赤之婿,不是镶蓝旗主所能擅杀的。
在阿敏眼中,杜度也许是一个突破口。他的父亲褚英和舒尔哈齐一样,都是被努尔哈赤幽死,在努尔哈赤的安排下,杜度被撤掉了镶白旗主,还失去了旧部,只身调入镶红旗,寄人篱下。阿敏自信能说动他追随自己割据朝鲜。他派人转告杜度:别人愿意班师,不妨任其自便;你我叔侄二人可以一同驻留朝鲜。
杜度一句话顶了回去:皇太极才是我的亲叔。
东征大军中,只有镶蓝旗的几个大臣赞同滞留朝鲜。济尔哈朗随军出征,不过,他反对兄长借机自立。当朝鲜国王遣使求和,阿敏本想拒绝,继续进攻。济尔哈朗与镶红旗的岳托竭力反对,还亲自与朝鲜国王和谈。




势孤力单的阿敏被迫同意班师。他竟然迁怒朝鲜百姓,让后金军抢劫三日。所到之处,人口家畜、金银玉帛被掳掠一空,包括一名绝色女子。诸王公议,这样的尤物应该进献给皇太极。可是,阿敏不以为然。
岳托劝这位镶蓝旗主进献朝鲜美人时,他忿忿不平地反唇相讥,称岳托之父亲代善出征蒙古,可以抱得美人归,自己为何不行。岳托辩解道,代善并没有藏私,先行进献美女;只不过皇太极谢绝了,将蒙古美女分给八旗部王;非只代善,就是阿敏自己也分了一个。可阿敏依然固执己见。在获悉朝鲜美人已经入宫,他竟然不依不饶,派人向皇太极讨要。皇太极勃然大怒,说: 美人没送进宫时,阿敏不来关说;现在已经入宫,如何转让?
最终,永平之战让皇太极有了收拾镶蓝旗主的借口。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15 15:31:19


此战的起因,是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刘兴祚叛金归明。皇太极派济尔哈朗与阿巴泰前往追捕,在山海关前斩杀刘兴祚,俘获其弟刘兴贤。次年(1630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济尔哈朗随从皇太极出征。皇太极继位后,他几乎年年出征,侵入大明。(1627年,后金天聪元年)三月,济尔哈朗随同正蓝旗主莽古尔泰等率领偏师护卫塔山粮道,后移师宁远。济尔哈朗负伤上阵,打败了明大同总兵满桂。两年后,济尔哈朗与诸旗小部王德格类、岳托、阿济格攻打大明的锦州和宁远。接着,他追随岳托攻打大安口,随阿巴泰进攻通州,攻克漕运要地张家湾。在这些战役中,济尔哈朗也同样是配角。
后金大军攻占大明的永平、遵化、迁安和滦州四城。济尔哈朗奉命驻守永平城中。
这次出征,阿敏留守,没有参战。三月,皇太极获胜班师,派阿敏和镶红旗的硕托等率兵五千余人前往,与原本留驻四城的阿巴泰、济尔哈朗换防。临行前,阿敏向皇太极提出要将弟弟济尔哈朗留在永平,同他一道防御明军。
这个提议遭到了拒绝。济尔哈朗与阿敏是亲兄弟,掌握着镶蓝旗下的几个箭。作为不主旗的小部王,他必须听命于旗主阿敏。皇太极显然担心阿敏故态复萌,裹挟济尔哈朗和他属下的箭自立。见意图被识破,阿敏恼羞成怒,抱怨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自己和弟弟还能一起出征;现在位列秉政的四大部王,反倒不能如愿。他公然扬言,到永平后一定要把济尔哈朗留下来;如果弟弟不服从,就用箭将他射死。
旁人听阿敏说得荒唐,数落了他两句。这位镶蓝旗主竟然挥舞着手臂,说自己杀弟弟,谁能干涉!
一到永平,阿敏就对留守将士百般刁难。迎候的队伍带来了一顶伞盖,结果被他借题发挥,迎头痛斥。阿敏说,低贱的汉人参将和游击都可以用两顶伞盖;自己身为大部王,怎么能只用一顶?
马都不下,这位镶蓝旗主就直接进城,把迎接的人抛在后面。
入城后,阿敏纵兵掳掠人口,连先前归降的汉人都被强行划为奴隶。整个永平城人心惶惶。就在此时,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率山西总兵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等,领率兵攻打滦州。各乡三万余自办行粮,参加攻城战斗。



阿敏带来的士卒不多,很难抵挡明军大举反攻。得知滦州被围的消息,身在永平阿敏只能派出数百人,大臣巴都礼率兵增援,为明军所歼。同时,阿敏不得不将迁安守兵与县民撤出,转入永平府,并飞骑回京求援。
但是,皇太极并没有及时派兵增援。显然,他要借刀杀人,除掉这位屡次冒犯他的镶蓝旗主。
明军以红衣炮攻城,击坏城垛,焚毁城楼。后金夜弃滦州出奔永平。时值大雨,后金军沿途被明军截击斩杀四百余人。当夜,阿敏弃永平,逃归沈阳。得知消息后,前往换防的杜度也只好撤兵。此役,史称“遵永大捷”。

败回盛京的阿敏和他麾下将领,在城外被皇太极派来的将士收缴兵刃,押解入城。这群败军之将心寒胆战,根本没有反抗。
八旗诸王在宫中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处置阿敏。会议结束后,岳托奉命宣布了镶蓝旗主的十六大罪,拟定了死刑。皇太极最后决定从宽处置,将阿敏圈禁高墙,同时抄没八座田庄、三处猎场、男女奴仆各二十名、二十头牛,还有五百尾羊。
收拾阿敏没有遇到什么阻力,是因为一年多来他倒行逆施,早就引起了八旗诸王的愤慨。
按惯例,出征的将士凯旋,国主要乘马出迎,行抱见礼;等回到御座后,国主才坐下接受跪拜礼。年初,入侵大明的岳托和豪格先行班师,当时留守的阿敏出迎时,居然大喇喇地高居上座,让其他留守大臣两侧陪坐,排场还在国主之上。更过分的是,阿敏要两位凯旋回师的部王对自己先遥拜一次,走到近前还要再拜一次,这才肯行平等的抱见礼。岳托和豪格敢怒不敢言,只好照做,心里愤懑。
对本旗的小部王济尔哈朗,还有其他兄弟子侄,这位镶蓝旗主更是打骂随心。这一回,济尔哈朗率领弟弟篇古,还有子侄们宣誓拥护圈禁阿敏的决定。
从此,不可一世的阿敏身陷囹圄,永无出头之日了。三年后,有大臣曾替他求情,恳请皇太极恩赐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但是,皇太极又岂肯放虎出柙。十年后,阿敏在圈禁地郁郁而终,竟然步父亲舒尔哈齐的后尘。

阿敏被圈禁,镶蓝旗主归他的弟弟济尔哈朗。
在朝鲜,济尔哈朗联手镶红旗诸王;在镶蓝旗内部,济尔哈朗联手其他入八分、自领有箭的兄弟,比如吞齐咯等。这对阿敏形成了严重的制肘。可以说,阿敏事败被囚,济尔哈朗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这次能取代兄长,晋升旗主,济尔哈朗对皇太极感激涕零,惟命是从。这让本旗不少人颇为不满。在人才辈出的八旗诸王大臣中,济尔哈朗才具极为平庸。但是,皇太极看上的正是这一点。济尔哈朗明白,离开国主的支持,他什么都不是。有一个听话而又无能的旗主,屡屡闹事的镶蓝旗再不能起什么风浪。
皇太极凭借诸旗的小部王的支持,清洗或制服了其他三位大部王后,稳固权势后,又转头收拾小部王。正蓝旗的德格类、镶红旗的岳托兄弟、杜度,还有正红旗的萨哈廉无不遭到残酷打压。此举,在私德谓之过河拆桥;在政治上,却是皇太极手腕高妙的表现。只有济尔哈朗和他的镶蓝旗得以幸免。
此后的数年里,各旗争斗更是不可开交,尤其是黄、白两旗,上演了多少大戏。就是两红旗,也深陷其中,连旗主、部王都为之丧命。反倒是镶蓝旗置身事外,再未卷入风波之中。
易主后的镶蓝旗,一直是八旗中较为稳定的一个。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17 20:21:30
关于满蒙汉八旗的几个问题,我简单谈下我的认识:

最经常被引用的史料,应当是清朝的正红旗汉军金德纯写的《旗军志》:每旗析三部:以从龙部落及傍小国臣顺者子孙臣民为‘满洲’;诸漠北引弓之民景化内徙者别为蒙古;而以辽人故明指挥使子孙他中朝将众来降及所掠得别隶为汉军。
八旗中的满蒙汉是否各自独立,有争议。我认为应当是不独立的,也就是每个旗下有三个部分,分别由各自的都统来管理。但是,旗主是一样的。正因如此,王钟翰先生指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是不准确的,应当称“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这点有一些细节可以佐证。比如大凌河战后,皇太极指责八旗的部王们没有好好“恩养”汉军旗。可见,汉军旗是归八旗的满洲王公“恩养”的。

满蒙汉八旗地位相差很远。并且,皇太极初设八旗汉军的时候还好,越后来差距越大。到乾隆的时候,汉军旗干脆被剥夺旗人的特权。一个突出的例子,八旗汉军是无法当侍卫的。侍卫是旗人晋升的捷径。

孔有德等人是被编入了八旗汉军,即使户籍上是旗人,民族上是汉人。旗人是一种户籍,不是民族。

满蒙汉旗人的人数肯定不同。天聪九年建立八旗蒙古有2万5千人,崇德七年建立八旗汉军有3万3千人。繁衍生息,各自不同。不过,由于乾隆将汉军大部出旗,清末时,汉军只占旗人5%左右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19 09:17:35
第七篇:撕碎正蓝旗





努尔哈赤亡故后,皇太极与两红旗主代善、镶蓝旗主阿敏、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按月轮值,临朝听政。他们一起面南而坐,接受朝参。四人合称四大部王。皇太极不过是名义上的国主,位次在前。这显然与努尔哈赤晚年乾纲独断的权柄相去甚远。所以,皇太极处心积虑,要成为真正独裁的国主。两黄旗与两白旗交换旗色、褫夺镶白旗阿济格、镶蓝旗阿敏的旗主之位,转授年少资浅的多尔衮、济尔哈朗,以便操纵,着眼点都在于此。
皇太极不仅运用权谋,制度上也是动作不断。他先是设八大臣,总理一切事务,分走大部王的行政权力,接着任命了由异姓贵胄出任的“不令出兵驻防”的十六大臣和“令出兵驻防”的十六大臣——前者靠人数,稀释了大部王在议政会议上的影响力;后者有权领旗出征,分走的是兵权。利用国主权柄,皇太极选择了自己可以信赖和控制的人选,来充任十六大臣。但这还远远不够。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正月,皇太极借口诸位大部王理政太过辛苦,让小部王分担政务。这样,努尔哈赤定下四大部王按月轮值的旧例被取消了。其他三位部王不轮值的时候,无法插手具体政务。身为国主的皇太极却不受轮值的影响。

同年十月,后金出兵南犯大明。莽古尔泰与代善要求回避其他部王,与皇太极密谈,试图迫使他取消这次征战。以大部王共政的体制来说,他们是以二敌一。但是,老谋深算的皇太极操纵济尔哈朗、岳托,还有自己的长子豪格这群小部王,出面反对,硬是将决策付诸大小部王共同参与的议政会议。这导致代善和莽古尔泰反而成了少数派,不得不低头。
后金军兵分两路,直逼北京城。右翼是皇太极亲领。莽古尔泰率阿济格、阿巴泰、豪格等小部王,构成左翼,在广渠门阻击关外回援的明军。
莽古尔泰犯了轻敌之错,没有集中兵力迎敌,只带了二千多名护军和一些蒙古骑兵正面出击。派去攻打广渠门右侧的阿巴泰和豪格中了明军的埋伏。豪格险些丢了性命。皇太极大为不快。等到后金转攻蓟州时,有错在先的莽古尔泰只能将左翼的指挥权交给代善,自己转到皇太极亲领的右翼,随军征战,不再是独当一面的统帅。
这次出兵,后金占领了遵化、永平等四座城池。更让皇太极窃喜的是,代善和莽古尔泰这两大部王的威信骤降。



遵化、永平等四座城池在第二年得而复失。不过皇太极将罪责归于镇守四城的镶蓝旗主阿敏,将他幽禁起来。莽古尔泰不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但是,国主还在步步紧逼:服苦役、打硬仗的时候,皇太极命正蓝旗冲锋在前;分配战俘和战利品的时候,却处处刻薄。他几乎将国主的权力用到了极致。作为旗主,莽古尔泰不能不替自己的正蓝旗出头,而这正中了皇太极的诡计。



崇祯三年(1630年,后金天聪四年)冬天的一场围猎,是矛盾总爆发的前奏。
起因是一个名叫托退的正蓝旗人抢了别旗猎得的野物。被劫者不服,告到了莽古尔泰那里。莽古尔泰本来就对自己旗下的人受不公待遇感到十分窝火,不予理睬。此事传到皇太极耳中。他当众借题发挥,数落正蓝旗主。大丢面子的莽古尔泰一赌气,把一头野猪摔在皇太极面前,引得堂堂国主暴跳如雷。围猎不欢而散。

第二年,皇太极要诸位部王对自己执政以来的表现提出意见。其他部王自然知道那不过是装模作样的官样文章,纷纷吹捧。只有莽古尔泰站出来,批评了皇太极几句。
到了七月,后金再次南犯大明。这一回,主攻方向放在了大凌河一线。为了实现围城打援,后金屯重兵于城西,对付从锦州方向驰援的明军。莽古尔泰和同母兄弟德格类仅率领了正蓝旗的少量兵力,从南面包围大凌河。还好,被皇太极誉为“我国第一等骁勇之人”的阿山在两人手下。可是,皇太极一纸诏书,将这名最得力的战将调往镶黄旗。一起被调走的,还有整整十箭的精锐。莽古尔泰没想到,大明援军从南路杀来。双方在离城十五里处展开血战。正蓝旗伤亡惨重。如果不是佟养性的火炮发威,该旗几乎被击溃。眼看明军要发起更猛烈的攻势,莽古尔泰赶紧向汗廷求救。
此刻,皇太极正待在镶红旗的大营里,也是心烦意乱。后金军长于野战,拙于攻城。大凌河守将守城得法。明军密集的炮火、弩箭和火铳攻击下,后金伤亡惨重,毫无进展。莽古尔泰一见面,就开口向皇太极索要悍将阿山,还有他带走的正蓝旗护军精锐。皇太极却答非所问地谈起,有人告诉他正蓝旗贻误战机。莽古尔泰不服,当场顶撞。自觉颜面受损的皇太极厉声问他愿意不愿意打赌:如果是正蓝旗没有过错,就诛杀诬告之人;如果没有诬告,就杀不听调遣的正蓝旗部众——显然,皇太极手上握有把柄。
这下,莽古尔泰骑虎难下。如果他不答应,就坐实了正蓝旗有过失。如果他答应,万一皇太极拿出证据,自己的心腹恐被借机清洗。进退两难的正蓝旗主恼羞成怒,责问皇太极是不是要找借口杀自己。莽古尔泰恐怕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手正握在佩刀的刀柄上,一小截刀刃已露在刀鞘外,闪着刺眼的光。
站在一旁的同母兄弟德格类大惊,知道事情不妙,忙抢上前去,一把将兄长推开。莽古尔泰没回过神来,转身对着德格类破口大骂。这下惹恼了大帐里的兄弟子侄。就连两红旗主代善也当场怒斥他举止失当。
德格类慌忙将兄长推出了大帐。皇太极铁青着脸,什么都没有说,转身离开。据说,他回自己的大帐后,将身边的侍卫痛斥了一顿。因为莽古尔泰拔刀时,他们竟然没有当场挺身护主。
日暮时分,莽古尔泰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鲁莽,犹豫再三后,还是带着同母异父兄弟昂阿拉、正蓝旗都统色勒等四名心腹,来向皇太极赔罪。他说自己白天空腹饮酒,醉后狂言,特来叩首请罪。可皇太极没有见他,只派人传话,斥责莽古尔泰。同行的昂阿拉、色勒也遭池鱼之殃。
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皇太极自然不会放过。在代善的主持下,各位部王对莽古尔泰“御前露刃”之罪作出处罚:罚银一万两,剥夺了正蓝旗五箭,另罚驮甲胄雕鞍马十匹给皇太极,一匹给代善,给各位部王素鞍马各一匹。最让皇太极得意的是,莽古尔泰被剥夺了大部王称号。至于正蓝旗五箭,他倒是很快就还给了莽古尔泰。
不是不要,是时机还不成熟。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21 17:41:26
不同的时期排序是不相同的。表面上主要是尊左还是尊右的问题。我在说到两红旗的时候会提到具体的。因为实质是为了压制红旗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23 08:25:04
一年之后,蒙古驸马多尔济也曾在酒醉后两次御前露刃,结果只是被罚白银一百两。两下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皇太极的心思了。
处罚莽古尔泰是在初冬十月。转眼,新一年的元旦就要到了。往年,三大部王都会与国主南面并坐,一字排开,接受大家的朝贺。所以,人们说三大部王 “犹如三佛”。今年,阿敏被幽禁,三尊佛去了一尊。剩下的两尊怎么办呢?
还在十二月,朝堂上就开始议论这个问题了。
莽古尔泰已经被革去大部王,好像也没有了同国主并坐的权力。但是,参与讨论的部王们意见不一,相持不下。本来,代善也是主张保留莽古尔泰并坐的权力。可他见皇太极面色不善,赶紧改口,包括自己在内,都没有资格与国主并坐。按代善的建议,朝会上,皇太极面南居中独坐,他自己和莽古尔泰在两边陪坐。没有被抓住错处的代善都见风使舵、委曲求全,莽古尔泰无话可说。其他部王也纷纷赞同。这样,崇祯五年(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的元旦,皇太极终于取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同时,原先八旗部王按年纪大小朝见的顺序也改成按八旗排序,不以长幼论尊卑。
只是,八旗旗序发生了变化。
除了国主自将的黄旗外,代善年纪居长,所以他的两红旗排序在前;两蓝旗次之;白旗三王年齿最幼,叨陪末座。所以,黄白旗易帜以来,八旗一直是按黄、红、蓝、白排序。现在,镶蓝旗主阿敏被幽禁,新旗主济尔哈朗资格尚浅。皇太极为进一步打压莽古尔泰,在天聪六年以此为借口,将两蓝旗置于两白旗之后。八旗的位序改为黄、红、白、蓝。同色旗中,正色旗在前,镶色旗在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镶蓝旗拖累了正蓝旗。
在旗主中,济尔哈朗本就叨陪末座,所以无所谓。可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原本位列第三,经过废长幼、改旗序这两个动作,一下就跌倒了倒数第二。
为了酬谢代善与莽古尔泰的退让,皇太极在正月初二设宴款待他们,还亲自迎出清宁宫门外。宴席中,他敬了代善三次酒,莽古尔泰一次;赐代善的礼物是御用的黑狐帽、锦貂裘;给莽古尔泰的是貂裘,没有狐帽。筵席散后,皇太极还特意下了凤凰楼,将两人送出大清门。



就在这一年年底,叠遭打击的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心情抑郁,终成不治。但这场争斗并未落幕。真正的风波,爆发在莽古尔泰的周年忌日。
正蓝旗的二十几名骨干在都统色勒的率领下,去莽古尔泰的墓前拜祭。祭典结束后,他们还去拜谒了莽古尔泰的遗孀。
皇太极声称这些人醉酒闹事,擅闯内宅,召集部王和大臣,商议如何处罚。结果,色勒丢掉了正蓝旗都统之位,还被众人用唾沫唾脸。第二天,皇太极命诸位部王的正妃在礼部聚集,讨论莽古尔泰的正妃擅自会见色勒等人,该当何罪。诸王正妃们早揣摩出皇太极的意思,定了个死罪。皇太极这才假惺惺地说自己不忍看见莽古尔泰的儿女们失去父亲后,又失去母亲,从宽免死。和色勒一样,莽古尔泰的正妃也遭唾面之辱。
莽古尔泰膝下九个儿子,除第四、七两个儿子外,都是嫡子身份,有继承正蓝旗的资格,在八旗王公中,算是嫡子最多、人丁兴旺的。但是,皇太极剥夺了他们的继承权,让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德格类继掌正蓝旗。
几年来,为了牵制莽古尔泰,皇太极一直暗中扶持德格类,利用他来分化正蓝旗。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德格类与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一道攻锦州,放火焚烧城中明军的粮草军械。这点功劳,不值一提。但皇太极借此机会,破格提拔他。皇太极向旗主、部王和八旗总管大臣征求批评意见那回,德格类投桃报李,率先上书,对皇太极大肆吹捧,与莽古尔泰的率直批评形成了鲜明对比。后金第一次仿效大明设置六部,德格类奉命出掌户部,毫无表现。皇太极却夸他办事妥帖。御前露刃事件中,第一个跳出来制止莽古尔泰的,还是德格类。所以,皇太极推他来充任新的正蓝旗主。
但是,德格类出任旗主后,不得不更多地为正蓝旗考虑。渐渐地,他不再象皇太极所期望的那样俯首帖耳。有一回,德格类提到任免一个牧场的主管官员时,说任免此类官职一定要慎重,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八个旗的利益。这本是很寻常的一句话,没想到惹得皇太极勃然大怒,指责德格类只关心各旗的利益。他质问正蓝旗主,难倒关系到八旗之上的后金汉国的事就可以随便么?弄得德格类一头雾水。在他看来,后金汗国不就是八个旗么?德格类没有听出,皇太极要淡化八旗,凸出那个以他为核心的一国。
皇太极暂时无法改变八旗分立的局面,把更多的旗、更多的箭攥在自己手里,也不失为权力扩张的一个策略。但是,身为国主的皇太极在这方面本无优势。阿敏被幽禁后,镶蓝旗无主。但是该旗是舒尔哈齐的旧部编成的,与两黄旗素无渊源,甚至是长期对立。强行吞并,势必引起镶蓝旗的强烈反对。所以,皇太极只能为该旗选择一个听话的旗主。正蓝旗就不同了。它与皇太极的黄旗出自同源,都是从褚英的白旗中分出来的。
吞并正蓝旗的难度略小。



同时,皇太极对正蓝旗的财富也很眼红。在莽古尔泰任旗主的时候,正蓝旗屡次出征,斩获颇丰。等到德格类接掌正蓝旗的几年中,先后几次偕同镶蓝旗、镶红旗出征,战绩不俗,满载而归。崇祯六年(1633年,后金天聪七年),他率军破旅顺口,第二年又随大军侵入大明,掠夺了许多财物。加上旧家底,正蓝旗在八旗中算比较富的。反而是皇太极控制下的镶黄旗,当时有十个箭很贫困,曾惹得皇太极对镶黄旗总管大臣达尔汉大发雷霆。贫富对比,使皇太极吞并正蓝旗的心思更见迫切。
年富力强的德格类成了皇太极吞并正蓝旗的障碍。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24 22:38:34


一道奏章,给了皇太极下手的理由。事情起于德格类的同母姐姐莽古济。她的女儿,一个嫁给了镶红旗主岳托,另一个,就是嫁给皇太极的儿子、镶黄旗的小部王豪格。在乌尔古岱死后,莽古济嫁给了蒙古敖汉部的锁诺木。
敖汉部是察哈尔的八部之一。不过,锁诺木与察哈尔的林丹汗不睦,所以携部众投奔后金。皇太极将原属哈达部的牧场赐给了他,以期能千金买骨,削弱察哈尔。莽古济再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但是,公主与敖汉部一直格格不入。过门之后,她自恃身份尊贵,把锁诺木的先娶之妻看成了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这颗眼中钉有个颇有能耐的的兄长,叫托古。锁诺木迫于河东狮吼,违心地诬告托古曾唆使自己杀莽古济。听说此事后,德格类出奏皇太极,要求杀掉托古。
在德格类看来,这不是什么大事。莽古济下嫁锁诺木,本就是皇太极安排的,用婚姻来巩固后金与蒙古的联盟。这么多年来,姐弟俩关系不坏,还是儿女亲家。从史料记载看,莽古济在自己府邸接待皇太极的次数远比诸位公主多。想来,皇太极没有理由袒护托古。再说,还有莽古济的两个女婿同自己一起出面。
托古早就看出皇太极意图打击正蓝旗,几次在皇太极面前说德格类、岳托与豪格通过莽古济这条纽带,结党营私,图谋不轨。所以,当三个人一同提出要杀托古,马上被皇太极看成是对自己的挑战。他暂时没有表态,命召集漠南、漠北的蒙古诸部部王,要他们来裁断这个案件。
出乎意料的是,锁诺木竟然当庭推翻原先的话,承认自己诬告托古;否则,莽古济就会杀了自己。事态急转直下。莽古济气急败坏,竟然咆哮起来,说如果不杀托古,必定会遭天谴。
皇太极就以诅咒国主、擅自在国主的猎场狩猎和私自与代善举行宴会,意图反对国主这三项罪名,削去莽古济的公主头衔,幽禁在家。
在此之前,德格类就死了。莽古尔泰去世后,他继承了正蓝旗。不过,在皇太极的刻意打压下动辄得咎,过得十分艰难。出征时,德格类所部为明军所阻,不得不改在山西应州与皇太极会合。这本是战场上随机应变之举,却被判定违反军令。在朝时,他身为分管户部的部王,仅仅是提出差役繁重,就被当场斥为“诳言”。更有甚者,德格类说牧场的牲畜乃八旗所出,管理牧场的人选不可忽视。这本没有什么问题,却被皇太极借题发挥:出自八旗的牲畜就该慎重,难道出自国家的牲畜可以轻忽?谁都可以看出,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此次,德格类受诬告托古一案牵连,被罚白银五百两,几天后突然暴毙在家。从犯病到死亡,德格类甚至没有能留下一句话。情形跟兄长莽古尔泰死时一模一样。



事情还没有结束,莽古济手下一个叫冷僧机的家奴突然站出来,控告莽古尔泰、德格类生前曾与莽古济夫妇密谋造反。
冷僧机出身海西女真叶赫部,分入正蓝旗。莽古济嫁给锁诺木时,他是陪嫁家奴。通常,这种身份意味着是主人的心腹。据他揭发,当年莽古尔泰“御前露刃”被罚后,找到同母所生的德格类、莽古济,佛前发誓,要夺国主之位。当时,冷僧机同正蓝旗的参领屯布禄,还有另一位亲信巴克什爱答礼在场。后来,莽古尔泰暴毙,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这次告发,是家奴揭发家主,更是旗人指控本旗旗主,在非常强调主奴之分的后金极不寻常,也透露出许多疑点,比如:所谓的物证,就是从莽古尔泰家搜出来的十六枚“大金国皇帝之印”,可印文显然是错误的——后金的印玺写的是“天命金国汗之宝”、“后金天命皇帝”或“金国汗之印”;还有,仅凭冷僧机的口供就能给两位显赫的旗主、一位公主定罪么?凭什么认定他的供述就是真实的;甚至,一个家奴的话能直达御前,也很让人起疑。案发时间又恰在莽古济被罚、德格类刚死,正蓝旗群龙无首的混乱时刻。
对皇太极来说,真相并不重要;甚至恰恰是他要掩盖的。
这场谋反案的审讯,使正蓝旗陷入灭顶之灾。过世的两位前旗主被清算,削去所有爵位,掘墓发尸、挫骨扬灰。两人的子孙后辈被剥夺宗室身份,直到康熙年间,才得以恢复。那时,距离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兄弟被逐出皇室,已经过了近八十年。
莽古济、爱巴礼、屯布禄,还有莽古尔泰的同母异父兄长昂阿拉被杀。加上被牵连进来的,正蓝旗下有一千多人死于非命,两位前旗主的死党被一扫而空。最引人瞩目的是莽古尔泰的儿子额必伦。
据皇太极说,莽古尔泰的另一个儿子光衮曾在天聪五年的御前露刃事件后告密,称额必伦口出狂言,扬言自己如果在冲突现场,一定要杀皇太极。这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额必伦当时说过这话,皇太极早就追究他的大罪了,何必到现在才旧事重提。相反,皇太极在崇祯五年(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还曾将正蓝旗的五个箭划到额必伦的名下。这可是莽古尔泰别的儿子没有的待遇。可见,额必伦根本没有说过这话。
皇太极不放过他的真正原因,恐怕是他乃莽古尔泰最出色的儿子,在正蓝旗中颇有威望。从四年前他被赐予五个箭不难看出,就连皇太极也承认额必伦极为出众。不杀他,如何吞并正蓝旗?
出卖弟弟的光衮最终也难逃一死。两年后,光衮被扣上“意欲潜逃”的罪名,惨遭处决。他的真正死因是不小心道破了皇太极杀人夺旗的真正动机:正蓝旗太富有了。

这次清洗后,皇太极将正蓝旗拆散,与自己所领得正黄旗,还有儿子豪格所领的镶黄旗部分的箭进行混编,然后一分为三:其中两部分变成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剩下的一部交给豪格,组建新的正蓝旗。
这就牵涉到镶黄旗中拥有六个箭的阿巴泰。
皇太极即位的时候,阿巴泰在镶白旗。由于两黄旗和两白旗互换旗色,这个旗改称镶黄旗。不过,阿巴泰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侧妃。庶出子的地位一向不能同嫡子们相提并论。即位大典后,皇太极在宫中宴请诸王。过后,阿巴泰宣布自己不会出席宴会了,因为座位的排序让他很不满。当年,努尔哈赤接见蒙古的恩格德尔和及土谢图这两位驸马的时候,阿巴泰行礼时的位序仅次于四大部王。可是,皇太极这回却安排他与侄子辈的岳托、硕托坐在一起,是轻视他。


第二年,皇太极宴请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时,阿巴泰果然缺席宴会。这给了皇太极收拾他的理由。由于争排位势必牵涉其他部王的位置,八旗部王们出于自己利益考虑,也纷纷支持打击阿巴泰。见犯了众怒,阿巴泰只好低头妥协。结果,他被罚去雕鞍马四匹,甲胄四副,外加素鞍马八匹。阿巴泰的姐夫达尔哈则因为没有劝阻,被撤掉了管旗大臣一职。阿巴泰受沉重打击。这只是一个开始。他在随后几年,屡次因各种小错被惩罚,威信大减。
现在,皇太极将阿巴泰的六个箭调到正蓝旗,与豪格所领有的箭组合成新的正蓝旗,豪格任正蓝旗主。这样,皇太极拥有了两黄旗和半个正蓝旗,再加上他监护下的两个白旗,拥有了压倒性优势。皇太极改元称帝也就是意料中的事了。
吞并正蓝旗后四个月,后金更名为清国。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28 17:31:23

第七篇:红旗黯淡


与两个蓝旗不同,两红旗关系极为密切,原先都属于代善。
两红旗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代善的第二子硕托,天命年间就随军攻明,后来驰援蒙古科尔沁,攻击喀尔喀蒙古,屡立战功,晋封部王。皇太极登基后,他随阿敏伐朝鲜,也有不错表现。攻大凌河、围锦州、克永平,都活跃着硕讬的身影。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锦州的明兵猛攻阿济格的镶白旗。又是硕讬率镶红旗血战退敌,大腿受伤。皇太极亲自端酒慰劳他。随后,硕讬击败救援大凌河的明将。三年后,他跟随父亲攻击攻得胜堡,还击败了朔州骑兵,劫掠代州等地,依靠累累战功升为部主。代善第四子瓦达克也很骁勇,不过一直受皇太极压制。代善的第六子玛占,曾跟随多铎自广宁入宁远,后随阿济格南入长城,一直杀到安州,攻克十二城,封辅国公。后来,他又跟从大哥岳托从墙子岭毁边城,杀入密云,越过北京南犯山东,足见也是非常彪悍的猛将。代善的第七子满达海,骁勇善战,关宁铁骑亦非其敌。后来清军入关,满达海冲锋陷阵,杀在前面,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不过,代善最出色的儿子,还是长子岳托和三子萨哈璘。早在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面对人才济济的两红旗,皇太极是不敢象对付两蓝旗那样不择手段。更何况,他能顺利登基,靠的就是岳托和萨哈璘。当初,兄弟俩劝说父亲力推皇太极。其他各旗见最有资格竞争汗位的代善携势力强大的两红旗倒向正白旗主皇太极,只能屈服。所以,刚刚坐上大位的皇太极对两红旗非常优厚。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打压的念头。



代善与皇太极同为四大部王,又比他年长,说话非常有分量。打击代善的权威就成了皇太极的目标。他的手法是拉拢代善的儿子来打击分化两红旗的力量。
对最能干的岳托,皇太极极力笼络。即位后,他劝说代善让出镶红旗,使岳托成为镶红旗主。当代善同莽古尔泰一起,反对侵犯大明,皇太极在大部王中处于下风。正是岳托率一群小部王站出来,支持他的出兵主张,才扭转了劣势。那次攻明,后金攻城略地,取得了很大战果。代善和莽古尔泰的权威受损。尤其是遭到儿子反对的代善。
代善也有自知之明。在御前露刃一事中,他出面斥责了肇事的莽古尔泰,帮皇太极解围。接着,代善又主动放弃了同大汗并坐受礼的待遇。通过这些事,代善故意示弱,以求容身。所以,收拾两红旗,缺了一条御前露刃式的导火索。
崇祯八年(1635年,后金天聪五年),后金在西面最大的对手,察哈尔的林丹汗,也是整个漠南蒙古名义上的共主病死在遥远的青海。
身为成吉思汗的苗裔,林丹汗一向以中兴蒙古为己任。他同强势崛起于辽东的后金矛盾无可避免。争夺的焦点就是东蒙古的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但是,林丹汗屡战屡败,不仅科尔沁部早早依附后金、内喀尔喀五部在后金打击下或灭或降,连隶属察哈尔部的敖汉等部与他离心离德,倒向了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后金天聪二年),皇太极破将林丹汗逐出西辽河。崇祯五年(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皇太极越兴安岭,携归附的蒙古诸部突袭察哈尔。林丹汗仓皇西走,渡黄河,几经辗转才逃到青海,客死异乡。他的儿子额哲年纪太小,部族随即分崩离析。



林丹汗的家眷,还有她们拥有的人丁和财产,让后金各旗的部王们眼红,纷纷出手。在林丹汗的妻室中,囊囊大妃排名第一。可她年齿已衰,容颜老去,财产微薄,不受后金诸王青睐。倒是排名第三的苏泰大妃本身就很富有,还是额哲的生母,自然分到了更多的财产,成了后金贵族垂涎争夺的对象。
代善眼馋,济尔哈朗却不肯让。这位镶蓝旗主的理由也很充足,苏泰大妃是他亡妻的妹妹,正好填补姐姐留下的空缺。济尔哈朗执掌镶蓝旗后,对皇太极感恩戴德,俯首帖耳,很受信赖。皇太极也就满足了他的要求,转头要把囊囊大妃配给代善。
此时,汉臣宁完我提出异议:在林丹汗的后宫中,囊囊大妃最为尊贵,自然应该配给后金最尊贵的可汗。一向谨小慎微的代善也怕有嫌疑,立刻赞同。正蓝旗主德格类、镶黄旗部王阿巴泰等纷纷附和。皇太极只好很不情愿地娶了苍老的囊囊大妃,心里也留下一个结:是不是代善与小部王们有某种他不知道的默契?
瓜分林丹汗的妻室时,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得到了伯奇大妃。这却把莽古济给惹火了。因为她的女儿是豪格的正室。这位骄横的长公主不愿伯奇大妃与爱女争宠,质问皇太极,语言顶撞,弄得不欢而散。莽古济一怒之下,甩手离去。
此时,代善因没能娶到苏泰大妃,心怀怨恨,借口儿子祜塞生病,拔营而走,围猎散心。莽古济回家,正好路过他的大帐。代善便让正妃出面,邀请她来叙一叙。莽古济的另一个女儿是岳托的正室。所以,两人既是异母兄妹,也是儿女亲家。代善宴请莽古济,还送了些礼物给她。
几天后,事情传到皇太极耳中。本就对代善不满的他觉得:打击两红旗的借口终于找到了。
皇太极指责代善拉拢莽古济,别有用心。就连代善的三子萨哈璘也遭到痛斥。皇太极说他执掌礼部,却不懂礼法,竟然不劝阻父亲,是没把大汗放在眼中。皇太极故意闭门不出,不理朝政,逼着诸王表态。
无奈之下,诸王只好找了几条罪名,强加到代善头上,比如不娶囊囊大妃是藐视大汗,狩猎时把正红旗的马给累瘦了,出征察哈尔的时候偷抓哈什蚂……连多少年前反对攻明的旧事都翻了出来,要革掉代善的大部王头衔,还要剥夺他十个箭。
代善只好低头接受了。此时,皇太极把清洗正蓝旗放在了头等位置,暂时还不想过分刺激两红旗,没有同意剥夺正红旗十个箭,只是罚代善出了些白银和骏马。等到正蓝旗被吞并,他才调转过头来,再次把眼光瞄向两红旗。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29 22:01:57
@老狼1898 2020-12-25 10:34:25
皇太极的政治手段很厉害!
-----------------------------
的确如此。在清朝诸帝中见识、手腕当属第一。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0-12-31 22:52:15



这次,皇太极的矛头转向了镶红旗的岳托。
在后金诸王中,岳托文武双全,堪称栋梁。但也正因如此,他并不甘心俯首充当奴才。御前露刃一案中,大家都噤若寒蝉,只有岳托替莽古尔泰辩解了几句。在莽古济诬告托古一案中,岳托站在岳母一边,结果遭到惩罚。等到冷僧机揭发所谓的谋反案时,又是他替死去的德格类辩解。莽古济被杀后,如何处置她的两个女儿,成了一个难题。就皇太极的心思,是想斩草除根的。但是,莽古济的女儿分别嫁给豪格和岳托,都是正妃,身份尊贵,跟案件又没有直接牵连,没什么像样的罪名来下毒手。皇太极到底拉不下面子,对两个晚辈女子动手。
豪格揣摩父亲的心思,自己动手,用妻子的血来表达自己的忠心。皇太极的心思,岳托也心知肚明。可他不愿意牺牲爱妻。考虑再三后,这位镶红旗主给皇太极写了一道奏章,说豪格杀妻,自己的妻子也该照此处置。但是,岳托并没有动手,静等大汗表态。
这是故意将了皇太极一军。公然教人杀妻的话,堂堂大汗自然是说不出口来。岳托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挽救了妻子的性命,却让皇太极恼火万分。不过,他暂时还没时间收拾岳托。皇太极的当务之急是消化正蓝旗。

随着皇太极称帝,后金贵族的爵位也变更为亲王、郡王、部王、部主(满语: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在第一次封爵中,拥有最高爵位的六位,是内六旗的旗主:镶蓝旗主济尔哈朗封郑亲王、镶白旗主多尔衮封睿亲王、正白旗主多铎封豫亲王、正蓝旗主豪格封肃亲王,再有就是正红旗主代善和镶红旗主岳托,分别封礼亲王和成亲王。另外,镶白旗的阿济格封英郡王、镶红旗的杜度封安平部王、正蓝旗的阿巴泰封饶余部王。
正红旗的萨哈璘此时卧病,竟然无缘封王。



与岳托不同,萨哈璘对皇太极也更为恭顺,一直是他君主集权、弱化八王共治的重要支持者。早在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萨哈璘就提出处理政事不用多人;病重之际,他还力请皇太极称帝建号,抱病主持仪式,要部王宣誓效忠。但是,皇太极还是多次借口代善、瓦克达犯错,责罚萨哈璘。原因无它,萨哈璘是两红旗的领袖人物之一,打击他就是打击两红旗。
萨哈璘郁郁而终。两红旗再遭到沉重打击。直到此时,皇太极才追封他为颖亲王。这个爵位由其子阿达礼承袭。不过,皇太极没有就此放过萨哈璘一系,几次整治他的遗孀,削弱其在两红旗的影响力。

萨哈璘死了,岳托还在。皇太极要进一步打压两红旗。
崇祯九年(1636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将国号由后金改为“清”。同时,年号也变为崇德。借此机会,他以仿效汉制之名,将礼仪制度中的尚右改为尚左。
八旗源于两翼,所以也分左右。右边依次为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和正蓝旗;左边是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和镶蓝旗。
皇太极最初是强调右优于左。所以,八旗的位序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和正蓝旗。皇太极自领的正黄旗居首,其子豪格的镶黄旗第二。现在皇太极以左为尊,将旗序改成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
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
此时,皇太极已经通过吞并莽古尔泰、德格类一支的正蓝旗,把两黄旗都变成他的旗。豪格改任正蓝旗主。是正黄旗排第一,还是镶黄旗排第一,皇太极都无所谓。但是,两红旗因为改右为左,位次各降一位。这导致正红旗主代善屈居于正白旗主多铎之后,地位再降。
更具有实质意义的是,当年八月有人告密,说岳托和豪格私下聚会,对莽古济之死口出怨言。皇太极立刻让诸王商议如何处置。在皇太极的授意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给岳托罗织了五大罪名:挑拨代善与皇太极关系;同情莽古尔泰;中伤镶蓝旗主济尔哈朗;庇护二弟硕托;离间豪格与济尔哈朗。凭借这几条莫须有罪状,多尔衮竟拟了死罪。最后,皇太极革掉了岳托的成亲王。
豪格也因同情岳讬,丢掉亲王爵位,还被罚银千两。此时,距离两人封王仅仅仅八个月。

自丁卯胡乱后,朝鲜虽明与后金约为兄弟之国,暗中仍奉大明为宗主。就在崇祯九年(1636年,清崇德元年),清军为解除朝鲜从侧翼的威胁,再度入侵,称“丙子胡乱”。也有史书将前后两役并称“丙丁虏乱”。皇太极舍坚城而不攻,越城南下,十二天兵锋直抵朝鲜京城。自知不敌劲敌,朝鲜被迫与大明断交,接受清朝册封,还遣子为质。正朔也从大明的“崇祯”改为清国的“崇德”。
崇祯十年(1637年,后金崇德二年),朝鲜战事已尘埃落定。皇太极却在六月二十七日下旨,要追究诸王和大臣在出征朝鲜时违犯军纪的过错。矛头直指两红旗。代善被罗织了六条罪:在朝鲜的王京养马;擅自将属下派到造船处;把顶戴翎羽的侍卫当成奴仆来使唤……最主要的一条,是明明知道自己的侍卫超额十二名,故意推说是吏部官员让他多收的。
代善当然不服了,当场指出皇太极自己所选护卫也超过了定额。皇太极大怒,立刻指责代善有异心,顺便警告八旗诸王,生杀予夺的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皇帝多选侍卫,乃至做别的事情,还需要诸王答应么?
结果,皇太极召集王公大臣,当众宣布代善的六大罪状,肆意羞辱了这位两红旗领袖一顿,才又假惺惺地表示自己宽宏大量,原谅了代善。替代善分辩了几句的户部参政恩克惨遭杀害。
接着,皇太极借口代善四子瓦克达犯错,硬逼代善鞭打他。代善幼子见父亲被骂、兄长被打,吓得大哭,也遭到严厉训斥。事后,代善徒步回帐,又被扣上心怀不满,故意不骑马的罪名。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1-01-03 15:11:30


崇祯十一年(1638年,后金崇德三年)三月,清军远征喀尔喀蒙古,班师回国,一路上水枯草短。走到宜扎尔,许多人提出战马疲乏,要歇一、二日再启程。代善手下一个叫觉善的人不同意。据说,有人反驳他说,连两匹御马都累得不行了。觉善不以为然地挖苦对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用轿子来抬御马。
这句话,被上报到刑部,觉善因此入狱。
代善并没有参加这次远征,自然不知道觉善说了些什么。可是,这时候掌握刑部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自他取代阿敏当上镶蓝旗主后,对皇太极死心塌地,对打击代善的上意更是心领神会。觉善在远征途中语言不慎,过错却被济尔哈朗归咎于留守盛京王府的代善。不仅如此,他还再一次翻出出征朝鲜时的旧事,说正红旗的宜希达进献战马时,惊扰了已经安睡的皇太极;还有已经被处决的恩克,在被斩前诬告两黄旗多报壮丁,私免徭役——就这样,济尔哈朗给代善硬生生地凑出了三大罪状。
济尔哈朗竟然称一旗之中,有此三事,非刑部能断,生生将案件提交公议,意图扩大事态。可想而知,世间不乏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小人。诸王大臣最后判定要革掉正红旗的所有王爵,削减箭数,将觉善处斩。
如此牵强附会的处置意见,皇太极没有采纳。他不想给人过于操切、急于下手的感觉。只要臣子揣摩上意,他自然还会找到新的借口。

一事未平,一事又起。
为了扩充实力,八旗时常深入苦寒之地,掳掠野人女真来充实人口。这些“新满洲”与八旗原属部众同文同种,比汉、蒙民众更容易融入八旗。但是,野人女真习惯了草莽山泽间的自由,不甘忍受束缚,常有逃亡之事。吏部派人追缉逃亡人口。按照八旗轮流当差的规矩,这一回轮到皇太极自领的镶黄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
镶黄旗狐假虎威,不愿意出这趟苦差。吏部就改派了镶白旗。接着,吏部又说镶蓝旗派来的人懦弱无能,要正红旗的宜希达当差。此事被吏部的正红旗人摩罗洪透露给本旗。代善很不高兴地质问主管吏部的睿亲王多尔衮和负责派差的阿拜,为什么破坏规矩,派正红旗的人额外承担苦差。
此事的是非曲直本来很清楚。吏部违反旧例,偏袒镶黄旗和镶蓝旗,有错在先。但是,代善鸣不平,同时得罪了该出差而不出差的镶黄旗、派了无能之人当差的镶蓝旗和主管吏部的镶白旗主多尔衮。多尔衮指控代善不服从吏部差遣,是想在国中立国,当君外之君,要罚五百两白银,剥夺他五个箭。皇太极知道,剥夺正红旗的箭时机还不成熟,所以给代善下了一个老迈无能、行事颠倒的评语。同时,代善最得力的属下宜希达被斩杀。本来,摩罗洪也被判死刑。皇太极改为革职鞭刑,以箭穿耳鼻。
被评为老迈错乱,代善就很难有治军理政的机会了。就是有机会,他也不能去。稍有差错,那轻慢帝王的罪名足以要了代善的老命。再加上身边象恩克、宜希达这样的亲信接连丢掉性命,代善不能不替两红旗剩下一些骨干的性命考虑,避免他们再遭池鱼之殃。事态凶险,他不隐退是不行了。



此时,镶红旗主岳托举步维艰。
崇祯十年(1637年,后金崇德二年)八月,八旗兵马在校场演兵。岳托带病参加。因为,他还掌管着兵部。突然,皇太极要岳托在数万人马面前开弓射箭,给大家作个表率。八旗中人,多娴于骑射。但岳托久病,无力拉开硬弓;就是勉强拉开,也不会有什么好成绩。皇太极是故意要给他难堪,好训斥一顿。岳托心里也清楚,反正射不射都要被训斥,又何必在人前献丑,就没有下场。这下,皇太极大发雷霆,逼迫诸王判岳托死罪。接着,再由他出面,将处罚减轻为罚银五千两,解除主管兵部的差使。岳托的爵位从部王降为部主,连行动自由也受到了限制。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岳托新娶的一个侧妃突然控诉正妃,也就是莽古济的女儿取了自己的头发,运用巫术来害她性命。
巫蛊害人可是死罪。皇太极故作姿态,说自己与莽古济有仇,不好亲自审问她的女儿,要诸王、大臣们来断案。
等到审讯时,大家才发现岳托的正妃不过是看这个侧妃头上有虱子,好心替她去抓,不小心拔断了一根头发而已。头发没有带走,何来巫蛊害人之说。为了如此生活琐事,一个侧妃竟然敢对堂堂镶红旗主的正妃兴师问罪。结合皇太极整顿两红旗的一系列举动,诸王心知肚明,只好违心地判岳托死刑。
这时候,皇太极才假惺惺地说要从宽,免去死罪。但是,岳托必须与正妃分居。



此时,清国急于南侵,而岳托是最适合领兵的人选。这使他有机会暂时逃脱打击,离开盛京这个是非之地。岳托与多尔衮兵分两路,率军出征。他破墙子岭长城,长驱直入、纵横千里,破十九城、十六阵连胜,最后在济南染上天花,身死军中。几乎同时,岳托的六弟玛占也病死军中。兄弟出征,班师时只带回两副棺椁。
皇太极表面上痛哭流涕,还追封岳托为克勤郡王。
歿于阵前的亲贵,身后之事理应优待,特别是遗属。可是,岳托之子罗洛宏未能得到郡王爵位,仅仅以部王衔执掌镶红旗。这使他同样未能取得议政资格。这样,两红旗的旗主均被排除在议政会议之外。
先前得罪了皇太极的岳托遗孀已经看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坚持要为夫殉葬。父亲早亡,母亲被处决,姐妹被无辜杀害,她与丈夫先是被逼“生离”,现在又成“死别”
——这人间,真是没什么可留恋的。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1-01-06 20:53:52
就在岳托被追封为郡王后三个月,有人揭发他生前曾与莽古济的丈夫锁诺木密室秘商,图谋不轨。皇太极表面上要诸王审理,却公开给还没审理的案件定调,说莽古济是岳托的岳母,岳托一定知道他们谋反。这时候,皇太极要看代善的反应。
代善只好提出将岳托 “刨骨扬尸、罪及子孙”。这是公开表示屈服。皇太极非常满意,故作大方地表示不必如此。
至此,两红旗第二代的骨干岳托和萨哈璘均身死势消。
代善的次子硕托在天命六年以前就已经是部王,有议政之权,兄弟中的地位本只在岳托、萨哈璘之下,同样是两红旗中很有势力的人物。阿敏丢弃永平四城时,他曾极力劝阻。可皇太极刻意打击两红旗,竟然将硕托一起治罪,革去了部王爵位,还夺走了他领有的箭。经此打击,硕托失去了原本的地位。终其一生,他都未能重新获得议政资格。但是,硕托靠赫赫战功东山再起,攻占皮岛更是立下大功,晋封部主。这引起了皇太极的忧心,借故将他又一次被降为辅国公。这次的罪名是在堂子内悬挂纸钱。第二年,清军攻锦州,统帅多尔衮没有遵旨意行事,仅仅受到皇太极的呵斥。硕托不过是部属,却遭皇太极严厉责骂,威胁要再次惩处他。屡经打击,硕托已无力接掌镶红旗,领导两红旗。
岳托、萨哈璘和玛占接二连三死亡,代善和他的健在的儿子硕托、瓦克达又连遭打击,曾经风光一时的两红旗,陷入了低谷。

镶红旗中,还有一位不是代善子孙的部王,就是杜度,他也在镶红旗领有数箭。
这位努尔哈赤的长子嫡孙受父亲褚英连累,早早地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不过,努尔哈赤在位时,他还是很受重用的,早早就领兵出征,害获得了议政资格。八旗分立后,杜度领有原先属于父亲的箭,组成了镶白旗,也是堂堂旗主,地位一度仅次于四大部王。在努尔哈赤晚年,他从镶白旗被调入镶红旗,依附于叔叔代善。
皇太极即位后,失去旗主地位的杜度一度被笼络,用于制衡三大部王。他极力支持皇太极,战场上表现不俗。等皇太极改元称帝,杜度被封为安平部王。但是,这时候部王已经不是最高爵位。在他之上,还有六位亲王和一位郡王。这让杜度多少有些失意。
随着三大部王相继失势,象他、岳托、阿巴泰这样的小部王已经成了皇太极新一轮的打压对象。
崇祯十一年(1638年,后金崇德三年)九月,岳托领军出征时,杜度出任副帅。等岳托病死济南,他成了远征军的统帅。一番劫掠后,杜度带着二十几万俘获人口,四千两黄金,九十七万两白银回到盛京。皇太极赐他良马两匹,骆驼一峰,外加五千两白银。回想过去几年,杜度在进攻遵化时“独败敌兵”;入侵朝鲜,他又克服重重困难,将红衣大炮运到前线,为征服朝鲜立下奇功;朝鲜国王逃到江华岛,杜度配合多尔衮,强行攻岛;这次南侵,他阵斩大明总督一人、总兵一人,还打败夜袭镶蓝旗前锋营的明军;等到回师时,又是杜度断后,掩护多尔衮。
岳托几次被整,杜度都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就是指望有一天能取而代之。现在,岳托死了,镶红旗主的位置终于出现空缺,又是在杜度屡立大功的情况下,他自然满心希望能更进一步。在杜度看来,连济尔哈朗这种除了拍马逢迎之外一无所长的人都能当镶蓝旗主,自己为什么不能出掌一旗?
不曾想,皇太极最后还是让岳托的长子罗洛宏执掌镶红旗。对此,杜度愤愤不平。一个没有尺寸功劳的孩子竟然成了自己的旗主。其实,罗洛宏的优势恰恰在于年龄小、没有功劳和资望。试问,正在全力打压两红旗的皇太极怎么允许出现一名强势旗主?
更坏的事接踵而至。皇太极派人去犒劳远征的大军,杜度没怎么放在心上,结果被扣上怠慢钦差的罪名,削掉了部王的爵位,连原先赏赐的白银也统统被追缴。皇太极赏赐衣服的时候,连杜度的弟弟尼堪都有,独独把杜度给忘了,后来才补发,气得他破口大骂。可这又有什么用?
等到皇太极嫁女,八旗诸王纷纷送礼。杜度也准备了五颗东珠、两匹妆缎、一匹倭缎和六匹缎,礼不算轻。但是,他在送礼的时候问公主:这与征税有什么区别?公主非常尴尬,把礼物退了回去。还有一次,杜度问学士胡球:部王是否尊贵?胡球自然回答是了。杜度一声冷笑,又发了一通牢骚,报怨头上的东珠比别人少,报怨管理礼部是不让自己安闲。
这样口无遮拦自然是授人以柄。
崇祯十三年(1640年,后金崇德五年)十二月,杜度与正妃被判监禁,连儿子杜尔祜、穆尔祜、特尔祜也被降为庶人,奴仆、财物没收入官。虽然皇太极最后赦免了杜度,罚银了事,但倍受打击的杜度已到了垂死之时。崇祯十五年(1638年,后金崇德七年)六月,杜度病死。他的正妃报怨葬礼简陋。长子杜尔祜更是说出“罚则我不得免,赏则不及我”的话来。皇太极大怒,削掉了杜度儿子的爵位,逐出皇室。镶红旗的这一支就这样破落下去。杜度的子孙后来凭战功重获爵位,已经是多尔衮执政时。
可以说,皇太极在位的十多年,两红旗被压抑,不复有当年飞的风采。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1-01-07 10:30:35
@老狼1898 2021-01-07 08:56:30
顶楼主!
-----------------------------
感谢支持。多提批评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1-01-08 21:30:26

第九章:八旗博弈


从崇祯十三年(1640,清崇德五年)开始,皇太极的身体每况愈下。
这一年的七月底,皇太极到安山温泉疗养;次年八月,松山大战即将展开。连续几日鼻子流血不止,使他御驾亲征的日期一再延后;崇祯十五年 (1642年,清崇德七年)十月二十日,皇太极病重,不得不用赦免重罪人犯的方法向上天祈福。同时,他任命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镶白旗主睿亲王多尔衮、正蓝旗主肃亲王豪格和镶白旗的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四理事王,代为处理日常政务。不过,阿济格拒绝了。
四理事王的设置,与皇太极削弱八旗、强化中枢的一贯作法背道而驰。
除了通过黄白旗易帜、镶蓝旗易主、撕毁正蓝旗、打压镶红旗,术、势结合,让自己在八旗中取得优势外,皇太极构建中央集权的另一路径是以堂堂之法,调整议政、行政权力。



继位之初,皇太极势力微弱,不得不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并座,四大部王共议国政。此后,他不断扩大议政大臣会议规模,将岳托、萨哈璘、德格类等小部王也拉入议政大臣会议,稀释三大部王的权力。后来,都堂大臣、六部承政、八旗护军或前锋也陆续进入议政大臣会议。这样,议政权就突破了爱新觉罗宗室和八旗王公的范围。皇太极的侍卫巴哈、多尔济后来竟然也参与议政。这就使皇太极在议政时的话语权得到了强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原本当然拥有议政权的内六旗旗主未必能参加议政大臣会议。镶红旗主阿达礼、正红旗主罗洛宏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议政权。如果说他们年齿尚幼、能力不足,那么硕托这样年富力强的入八分王公同样被排除在议政大臣会议之外。不仅是他,镶蓝旗的吞齐喀、镶白旗的和托等人也是在八旗中拥有自己的箭,却无缘议政大权的。所以,拥有旗、箭,与政治权力已在一定程度上脱节。
不止议政如此,连行政也是如此。执政以来,特别是清国建立后,皇太极不遗余力地削弱各旗主和旗中入八分的王公管理本旗或名下各箭的权力。相应的,他将各旗的旗务更多地交付给了都统,由他们来管理本旗春耕秋收、夏牧冬藏,还有围猎和出征。因为都统的任免权,不属于各旗旗主,天聪五年之前归议政大臣会议,天聪五年之后归于皇太极控制下的吏部。不过,婚丧嫁娶、继承分户等人身属性事务的权力还是保留在旗主王公手里,都统暂时无法染指。

都统权力日重,也是皇太极设置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背景之一。
关外苦寒,本就是女真、蒙古杂居之地。海西女真的上层是蒙古,而建州女真的上层也疑似出自蒙古。所以,后金国中蒙古与女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足为奇。早在努尔哈齐筚路蓝缕之初,蒙古人武讷格就已率七十二族人投身其麾下。后来,蒙古喀尔喀部的内古尔布什归附时,努尔哈齐还特意为其组建一个箭,管辖蒙古丁户。这是八旗蒙古之滥觞。随着科尔沁、兀鲁特诸部举部来投,八旗中的蒙古人日渐增多。为千金市骨,吸引更多蒙古部众来归,努尔哈赤将他们编成两个旗,旗主分别为明安与恩格德尔。但是,同时他又说如果蒙古王公觉得分旗独立难以度日,也可以自愿与满洲诸王结亲通婚、依附维生。
大约在皇太极即位前后,蒙古的两旗还是被拆解,散入八旗。每旗增设为五个箭,专管蒙古,组建一个队,也就是”甲喇“。八旗合计有四十个蒙古箭。但是,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前后,皇太极又改变主意,将这些蒙古箭重新编成两旗,称“旧蒙古旗”。左翼蒙古旗的都统是武讷格,右翼是鄂本兑。原本,吴讷格在镶黄旗,鄂本兑在正白旗,因皇太极继位后黄、白四旗易帜,分别改为正白旗、正黄旗。但旧蒙古旗显然并不属于这两旗。
在林丹汗病故后,察哈尔蒙古残部投入后金。接着,后金有吸纳了部分外喀喇沁蒙古的壮丁。蒙古人日益增多。皇太极再次改弦更张,将两旗拆分入八旗。按照清人魏源在《圣武记》的记载,“天聪九年将蒙古分入八旗,兵员是一万六千八百四十。这可能与皇太极所信赖的旧蒙古旗两位都统鄂本兑、武讷格于当年正月和二月先后病逝有关。
但是,并非所有蒙古人组成的箭都被归入八旗蒙古。《八旗通志》记载,有十八个蒙古人丁编立的箭留在了八旗满洲,归满洲都统节制,而非蒙古都统。他们主要是当年明安的旧部。后来恭亲王奕訢之母孝静成皇后就出自留在满洲八旗的蒙古。

与蒙古相似,八旗中的汉人最初不多,都与满洲混编,并依附于后者。后金的明朝抚顺游击李永芳是第一个投降的明朝边将,所部汉军曾短暂地保留了独立编制,“不下万余”。不过,后来还是编入八旗。李永芳娶阿巴泰之女,故有“抚顺驸马”之称。按近亲同旗的惯例,他应该是入镶黄旗,也就是黄白旗易帜后的镶白旗。等到皇太极将阿巴泰所属诸箭调入正蓝旗,李永芳也随之同往。
明军虽然野战无能,但其火炮威力也引起了后金的重视。不过满洲旧俗重骑射,所以操炮多为汉人。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初,首批红衣大将军炮铸成后,皇太极组建了专司操炮的重兵,满语“乌真超哈”,旗纛为青色,都统是高度汉化的女真人佟养性。佟氏家族在抚顺经商数代。努尔哈赤的父、祖皆擅于商贾之事,与他们交情很好。佟养性娶努尔哈赤庶出子阿拜之女,也是驸马,颇受信赖。他的重兵大约有六队,但是否是单独一旗,史料记载矛盾,尚难下结论。情况似乎是重兵因火器的操练、作战与给养特殊,所以兵卒抽调出来集中编练,但民户、财产仍分隶八旗。崇祯七年(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五月,重兵改称汉军。崇德二年,汉军析分为二旗,旗纛仍为青色;两年再分为四旗。马光远任汉军都统,辖两黄旗的汉军,旗色以青镶黄;都统石廷柱辖两白旗的汉军,旗色玄青镶白;两红旗的汉军由王世选任都统,旗色以玄青镶红;巴颜是两蓝旗汉军的都统,旗色纯用玄青。三顺王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归附,加上清军在松锦之战俘虏明军数量众多,都编入八旗。皇太极将汉军再次析分为八,旗色与满洲相同。汉军这才八分。



正如金德纯《旗军志》所述,每旗析三部:以从龙部落及傍小国臣顺者子孙臣民为‘满洲’;诸漠北引弓之民景化内徙者别为蒙古;而以辽人故明指挥使子孙他中朝将众来降及所掠得别隶为汉军。蒙古与满洲,还有汉人,旗主虽然相同,都统却不同。三族各有都统,所以被称为“八旗蒙古”“汉军八旗”;三族归属同旗,所以不能称“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八旗蒙古和汉军八旗的设立,使八旗都统从八名增加为二十四名,以承接从旗主王公手中夺取的管旗管箭权力。他们的任命权通过吏部牢牢掌握在皇太极手上。
可以说,皇太极几乎一手完成了对后金-清国的改造,留下了一个大一统的架构。
但是,四理事王的设立,使清国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回复到四大部王共政的原点上。四理事王获得了几乎全部议政权,并且他们都是内六旗的旗主或拥有半旗的强势王公。皇太极在两黄旗的心腹,还有对他唯命是从的镶蓝旗主济尔哈朗都不能得到理事之权。都察院官员还上疏建议将一些中枢权力下放给各旗自行处理,遇到军国大事在行奏报
——某种程度上,身体虚弱使皇太极将多年来弱化八旗、打击旗主、强化中枢的成果拱手让出。

崇祯十五年 (1642年,清崇德七年)年底,皇太极出城围猎时病倒。新年的元旦朝会也因此被取消。捱到春天将尽,病情也没有好转。皇太极再次大赦。次年四月初一,宫里向各地佛寺布施,也是为了祈福。种种迹象表明,皇太极的生命正走向终点。谁是他的继承人呢?
楼主:度水寻云  时间:2021-01-13 22:25:57
皇太极有十一子。四子叶布舒、五子硕塞、六子高塞、七子常舒和十子韬塞生母身份低微,没有继承权。如果不是造化弄人,他本可以选择三子洛博会或者还未命名的第八子。
洛博会是皇太极的原配钮祜禄氏唯一的儿子,排行第三,是无可争议的元妻嫡子。这个孩子在六岁时夭折。钮祜禄氏死后,皇太极续娶的乌拉那拉氏有两个儿子:次子洛格也是早早夭折;长子就是豪格。她去世后,皇太极仿效中原的宫闱制度,建立了五宫: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和永福宫庄妃。



此时,正是满蒙结盟,共图中原的关键时刻。五宫后妃全部来自出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最受宠爱的是关雎宫宸妃海兰珠。她为皇太极生下了第八子。相传,这个婴儿出生时,皇太极梦见自己与父亲努尔哈赤、兄长代善在一起,突然天上出现五彩祥云,有人报告天降火球,落在宫中。为此,皇太极颁布了大赦令——种种迹象表明,他把八子当成了继承人。但是,这个承载着皇太极无限希望的孩子还是夭折了。
这样,清国只剩下三位有资格继位的皇子:长子正蓝旗主豪格、永福宫庄妃生的九子福临和麟趾宫贵妃生的十一子博穆博果尔。
崇祯十六年 (1643年,清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病逝。这时,福临六岁,博穆博果尔三岁。
有很多人认为,皇太极没有对身后事作出任何安排。但四理事王本身就是一种安排。帝王生涯的终点,皇太极又回到了起点。四理事王,不过是将一切推倒重来,回到他父亲死亡时的四大部王共治格局。也许,皇太极还是希望能把自己的位置传给长子正蓝旗主豪格。但他非常清楚:一个活着的皇太极能够驾驭八旗,并不代表死后余威不散——构架在八旗之上的皇权还没有那么强大。与其强行指定一位未来的皇帝,不如维持八旗旗主推举共主的旧例,给各方一个舞台,就象当年努尔哈赤做的那样。

谁能继位,取决于八旗的博弈。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皇太极亲自统帅的两黄旗。两黄旗的前身,是努尔哈赤时代的正白旗,最初只有十八个箭,仅比箭数最少的镶白旗多三个。在皇太极的大力扶持下,正白旗先是换了旗色,改称正黄旗,接着又与镶白旗改色而来的镶黄旗一起,同正蓝旗混编,不断扩充实力。到皇太极死的时候,两黄旗下的箭已经达到一百三十个,压倒红、蓝诸旗,与两白旗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但是,两黄旗有皇太极为靠山,气焰还要更胜两白旗一截。为什么两黄旗多年经营,实力也只是与两白旗相当?关键就在于两白旗从前是努尔哈赤自领的原两黄旗,同样是凭借大汗至高无上的权势扩充实力。在皇太极只有十八个箭的时候,它们坐拥六十四个箭。所以,是不是大汗或皇帝直辖的旗,待遇悬殊。
不管哪个旗的旗主登基,都会依赖自己对原先领有的旗。努尔哈赤死后,两黄旗与两白旗互换旗色的旧事势必重演。连同黄颜色一起丢掉的,是巨大的优势地位。努尔哈赤的两黄旗,也就是现今的两白旗,当年没有能捍卫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也失去了天子自将之旗的地位,一度沦为附庸。
前车之鉴,今天的两黄旗大臣岂能无动于衷。



这些年来,皇太极监护两白旗、收服镶蓝旗、打压两红旗,甚至悍然吞并正蓝旗,都是以两黄旗大臣为爪牙。镶红旗的杜度就曾公开埋怨,自己贵为部王,有功无罪,不仅升迁比两黄旗大臣谭泰、图赖还要慢,不小心得罪了正黄旗的大臣希尔艮,战功被抹杀,还遭到惩罚。杜度说出了不少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皇太极的偏袒,使两黄旗同其他各旗关系紧张。一旦其他旗的旗主夺取帝位,难保不报复两黄旗。当年,旧两黄旗的阿布泰等大臣就遭到皇太极的清算。
简单地说,只有皇太极之子即位,才能保住两黄旗的地位,还有两黄旗大臣的身家性命。

所以,皇太极一死,两黄旗的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人,就赶到肃亲王豪格府邸,商量推举他为帝的事。同时,八大臣希望豪格能同意以福临为太子。这是因为皇太极的遗孀在两黄旗乃至整个清国也有相当影响力。她们心目中的人选是福临。在 八月十四日,八旗王公大臣正式开会前,两黄旗的大臣已经达成共识。所以,当睿亲王多尔衮在三官庙召见正黄旗首领索尼,商量新帝人选时,索尼很坚决地说要立皇太极之子。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