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语(八)

字数:1331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5-31 03:01:47 更新时间:2021-06-02 15:53:13

楼主:朱亚光2019  时间:2021-05-30 19:01:47
原文: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一条流传甚广的“心灵鸡汤”诗句,就是岀自于《菜根谭》语。
中国数千年名利场,就像一本充满血腥和阴谋的大书,开卷便令人触目惊心。宦海沉浮,风波险恶,今日裘马轻肥,明日人头落地。所以,聪明的人眼红耳热地追逐奔竞的同时,也很识趣地为落单靠边做心理准备,免得一落千丈时万劫不复,尴尬凄凉,心无归宿。
红尘中人,大都贪求无度,患得患失,炎炎名利场,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若在宠辱面前,能够展现一派“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风度,那么,这个人必定具备源自儒庄禅佛的深厚哲学修养。在这方面修炼得比较老辣的,虽然看起来无所谓,其实官做得越大,越做越稳,比如郭子仪、曾国藩。所以,要在名利场上混得好,即便是热衷无比,也要学几招宠辱不惊的功夫,这玩意儿叫做“深沉”,即使内心波涛汹涌,表面上也要淡然不惊。当然,古往今来官场上脚踏两条船,以做官入世当成生存方式,以淡泊出世当成精神追求的人,也还是不在少数。比如王维、白居易。
花开花落,无悲无喜。云卷云舒,来去无碍。这些诗意的句子里,浸润着儒庄禅佛的哲学意蕴。儒家虽然讲积极入世,但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潇洒气派,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淡泊自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决绝干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却倡导一种自然无为,任意逍遥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样才符合本性,同于大道;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则高张“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的大旗,引导世人保持一种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不粘于物、不滞于情的平常心。宋明以来,儒道佛三家都告诉人们,人生的价值,除了外向的功业追求,还有一条内向之路,就是通过心性的修炼,达到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圆满,生命的超越。存有两个江湖,一个是儒家的江湖,一个是老庄禅佛的江湖,两个江湖互相贯通,此一时彼一时,求得人生的安顿。
中国文化的妙处在于,既鼓励高蹈入世,做一番人世间的大功业,同时又为失意落魄者准备了一副副“心灵鸡汤”,让他们在这里得到归宿,找到安慰,同时吸取梅开二度,东山再起的力量。
由于性格或者修养程度的不同,中国的文人士子,在进退穷通面前表现也颇为不同。唐朝有一对朋友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因陷入党争,被一贬再贬,遭遇凄惨。他们中间,刘禹锡比较豁达,结果能够熬出头;柳宗元比较想不开,结果在四十多岁便死去了,令人叹息。宋朝也有一对师生苏东坡和秦少游,他们也是因反对变法,遭遇贬斥。两人之间,苏东坡来得豁达,尽管九死蛮荒,居然在垂死之前还能返回江南;而秦少游可没有这份功力,结果也是在四十多岁的壮年,在贬所郁郁而终,令人遗憾。
“荣辱不惊”源自《老子》十三章:“荣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荣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失皆惊。《格言联璧》云:“人争求荣,就其求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辱;人争恃宠,就其恃之之时,以极人间之贱。”
荣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一种比较值得推崇的人生态度,这在现代也没有过时。对国家而言,其实也讲究一体两面。一方面,要鼓励人们拼搏进取,否则就难以发展;同时,也不能将“荣辱不惊,去留无意”视为消极,如果大家都那么亢奋,撞到南墙不回头,这个社会就会陷入疯狂状态,动荡不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