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论《画里画外》精选文章连载(附图目录)

字数:10982访问原帖 评论数: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6-26 18:22:09 更新时间:2021-06-10 05:17:39

楼主:漱玉墨韵  时间:2019-06-26 10:22:09
《画里画外》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感悟艺术,体味人生的一场盛宴,更是作者挥墨丹青,走笔沉思的艺术之旅。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对人生的真知灼见,蕴涵着智慧之光和学术之美。
内容简介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者以自谦之笔,开启了本书的艺术之旅。本书分为三大章节,即 “艺术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画家的眼睛” “《艺术哲学》与感恩”。每一章节都是作者用心灵在与艺术对话。
“艺术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中,作者开篇引用名人名言阐述关于艺术关于人生的感悟。运用平白朴实、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其作画生涯中关于绘画艺术及其理论要点的所感所悟娓娓道来,读来让人受益匪浅。作者出身于教师世家、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中,但其口语化的叙述,亲切、率直,又不失个人特色的语感句式,将其教学理念及教学态度蕴含其中。其风格独异,富含文学艺术气息但丝毫又不见“教书匠”之习气。
“画家的眼睛”中,作者没有运用固定刻板的模式来记录所涉及的画作及轶事详情,相反,作者站在一定高度结合当今大环境背景下的时代特征,运用画家独特的视角与理念具体详尽地去一一分析,但又不失艺术的感性之美。行文间充溢着鲜明的生命性格和语言的动态性

“《艺术哲学》与感恩” 则可以认为是作者自我艺术心灵的对外呈现。将其对艺术的挚爱与其高度的文艺素养不显山露水且巧妙地转换在此章节文字中。艺术的哲学与生命的感恩交融一体,言之有物,情之所托。作者学者型艺术家的形象及其深刻的人生识度跃然纸上。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目录
壹,艺术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1 央美旧事——听讲座
2 艺术与陌生————
(达利、
贾又福、
沈勤、
田黎明、
闫平、
何曦、
陈平、
夏俊娜、
张见、
陈子君)
3 国展小议
一: 时空错位
二:“直线现象”
三: 小小遗憾
四: 现场感受
4 “一波三折”的风波
5 徐累:理性的梦幻
6 宋琨:平凡与非凡
7 姜吉安:凝视与禅意
8 陈林:时代的灵与意
9 高茜:静谧与华美
10 赵无极的“大象”
11 王家增“喧嚣中的静默”
12 “训练有素”
13 资产阶级生活,半仙思想——当代,绘画的奢侈
14 “粑粑”与“艺术”
15 艺术也像生命体
16 港台话+嗲+谐音+图像=网络语
17 杭春晖:对时代的问询
18 毛焰:呼吸的灵魂与圣境
19 白明:思想的魅力
20 瞿倩梅《时间》
21 蛋彩 (tempera) 也美妙
22 王受之谈设计
23 第二自然的启示
24 王受之对话李永铨:爱别国的好东西是否就不爱国呢
25 设计师,好有爱 !
26 蔡康永的别样流浪——《LA流浪记》读后
27 纽约漫记一:令人惊叹的当代绘画
28 纽约漫记二:和武则天握手的人
29 纽约漫记三:画廊的宣传方式
30 纽约漫记四:在这里,我们的符号是中国
31 尖笔头、方笔头
32 万花筒:美国当代的艺术
33 潘企群作品研讨会侧记
34 设计与绘画——走向设计时代
35 79年,裸女风波
36 我出的一次洋相
37 艺术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贰,画家的眼睛 (引言)

1 欣赏的同时是创造
2 从任伯年的绘画看“苔”、“草”的应用
3 “空白”与“气韵”
4 画家的眼睛
5 “面”与“线”
6 “无序”和“有序”
7 在“有”“无”之间
8 “期待”与“惊讶”
9 “抽象”与释放
10 饮料与绘画
11 曲线,生命的律动
12 《简?爱》、“达利”、“现代画”
13 婉约
14 程式
15 “兰指”与“出梢”
16 风景速写
17 画到“一半”
18 “博士”老外来参观
19 放大之后
20 品味“平淡”
21 被删减的《兰亭》
22 被濡染的油画
23 感知“墨性”
24 加入一个面具
25 天籁
26 我们……
27 线条的力量
28 巧合
29 夸张
30 任伯年的画
31 痕迹——“漓”“喷洒”不如手绘更有绘画性
32 速写的画意与水墨相连
33 宿墨
34 艺术与技术
35 谁把我的画挂反了!!!——“抽象、泛象、世界语”
36 不一定远程去写生
37 气韵
38 《出水芙蓉图》小三角
39 《流民图》与肌理
40 “画,是用脚画出来的”
41 做肌理
42 徐悲鸿的“新七法”
43 花鸟画笔墨之病辨析
44 直线,理性的支撑
45 艺术家:孤独的行者
46 关于肌理
47 幅式的产生与衍变

叁,《艺术哲学》与“感恩”(引言)

1 三月,我的雅昌
2 八零年,韩美林先生的讲座——写在韩美林、张宏斌、乔十光联展后
4 人类的最高积累是精神
5 被批判的《海鹰》
6 珍爱我们的文化
7 话说“微妙”
8 798,艺术家精神的伊甸园
9 什么是艺术家
10 传统沉淀在血液里
11 丹纳的《艺术哲学》与“感恩”
12 一次误读
13 展品评奖
14 雕塑与建筑——迪拜建筑有感
15 艺术家与知识分子
16 “混搭”时代
17 “跟风”与“盲从”
18 新开的修车摊
19 灾难与绘画
20 那些石头
21 遇到画中人
22 西藏、印经卷者
23 审美,是学院培养出来的吗?
24 民艺东西
25 红舞鞋
26 让我们去朝圣
27 父亲留下的卡片
28 异想天开的谷歌办公室
29 拿笔的姿势
30 千人绘画表演有感
31 东方西方都“吉祥”
32 节日,东西方同样的希冀;

(《画里画外》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如有兴趣翻一翻读一读,请赐给电子邮件,发电子版,请指教,谢谢!)
网友想读第三章《丹纳的艺术哲学与感恩》
楼主:漱玉墨韵  时间:2019-06-26 10:27:40
《第三章:丹纳的艺术哲学与感恩》

引言: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有一切,而是靠他从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
——雷诺兹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苏格拉底

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
一视同仁,把它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
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
——丹纳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
源泉。
——爱因斯坦

艺术之艺术,词藻之神采,以及文学之光华,皆寓于纯朴之中。
——惠特曼

价值观是最值钱的东西。
——马云

我只对自己感兴趣和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非常投入。
——马化腾

————————————————————————————————
————————————————————————————————


八零年,韩美林先生的讲座

-------- 本文约于 2000 年撰写。写在山东美术馆韩美林、张宏斌、乔十光等几位先
生作品联展后。

前不久的一次展览上,韩美林先生被慕名而来的崇拜者团团围住,
我只是远远地看到他。先生比二十年前只是多了几分干练和稳健,岁月
并没有使他像想象中的那样衰老。仍然是那种“哲人与童真”的结合体,
我心里这样想。
每逢在大合堂教室上课或者听课,我总会回忆起二十年前的山东师
范大学阶梯大礼堂内那座无虚席的一幕。
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思想解放,开始畅所欲言。那时候的大学生是
七七级、七八级同时在校,是高考恢复之后的第一届、第二届学生,是
多少年来积累下来的因为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不能够成为大学生的精英
们,是才华横溢、满怀远大抱负而堂堂跨入大学的一代人。他们从工厂、
田间、部队、城市,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而来。他们深深呼吸着改革开放
之后沁人肺腑的空气,奋发学习的氛围,自由思考的氛围,空前多的讲座,
空前多的学术社团。诗歌朗诵会、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还有很好玩儿的现象就是,甚至在饭厅的餐桌上一站,就开始“假
如我是省长”、 “假如我是校长”云云的演讲。真正是一种“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情景。饥渴的学子们在拼命地吮吸知识的营养,
诸多的感受急于交流,年轻的情怀、报国的壮志需要抒发……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学好文化,报效祖国!学子们热情、纯粹、勤奋,吃苦耐劳,
思想深邃,情感纯朴,意志坚定,信心百倍地面对未来!
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海外归来的、历经磨难的韩美林先生应邀
来到山师,要为艺术系的学生作一次访美归来的演讲。
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满怀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学子而言,这样的信息
可谓是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消息传开,于是乎,大报告厅聚集了省城所
有美术专业甚至音乐、舞蹈、戏剧专业的学生们。山师、艺术学院、艺
校、师专等很多学校的学生闻讯赶来,把整个报告大厅挤坐得满满当当,
我注意到人群里还掺杂着花镜一闪一闪的老教授。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
这次演讲是关于艺术理论的内容,没想到这堂课实际上是一堂解放思想、
放眼世界、奠定立足点、加强和确认艺术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一堂
大课,应该是重要的一课。
多少年禁口不敢言声的话题,韩美林先生敢讲 ;提倡人性、倡导个
性、激励学子们奋发图强的话题,针砭时弊的犀利言辞,每每被激烈的
掌声所打断 ;还记得韩美林先生说过的如“在座的就有国际型人才!”
等鼓舞人心的话语(这话后来真的应验了);群情激昂、人声鼎沸……
我想说,那堂课,至今也会有许多人记得。据说,某些领导当时对
美林先生的演讲颇有些微词,因而取消了所安排的一些活动。但是这堂
不同寻常的生动的一课,确乎给予这班学子以深刻的启迪和深远的影响。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当年在场的年轻人都已经届入中年,成为各个
部门的中坚。艺术家、教授、博士、硕士、海归人士、重要的艺术机构
的领导人,头头脑脑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推动着
艺术事业的发展!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顽固地认为那堂课对于我们来说有着 :“听
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还认为,那堂课的具体内容虽然记不
起来了,但是应该是很难被忘却的!
好的老师,对于整个人生都有增益。
好的老师,难得 ;师恩,弥足珍贵!
楼主:漱玉墨韵  时间:2021-06-09 20:09:42
艺术与陌生

艺术创新是老课题。新,就有陌生和未知因素 ;对于陌生未知境界的疑问促使人们探索和发明创造。在绘画领域,种种探索创新似乎都与“陌生”有关。在纷繁的世间,各种激烈、极端事相都是相对陌生的,艺术创新也往往会在这里下功夫,这类“陌生”是一实的、阳刚的因素;另外,含蓄、神秘、变幻、暧昧等也是陌生的,会因其不可把握的特点使人感受深刻,浮想联翩,更具有渗透作用,这类陌生是属于虚的、阴柔的因素。
譬如大雾缥缈迷离的灰白世界是一种无以依托的陌生、奇妙和梦幻,高调画面有这感觉。再如黑暗,似乎永远包含“未知”和“陌生”,会使人产生疑问、期待、探索的意识,这是低调画面的复杂感。陌生感会让人联想,使人难以忘怀。
“陌生”带来感觉上的新颖,绘画尤其如此。画境是无垠的、广袤莫测的,不能想象会有多少可能,那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完全去把握的浩瀚的世界。相对于传统绘画,当代绘画的陌生感较强,一般说优秀的独特的作品可能含有陌生元素。但陌生感也因人而异,是否陌生,每个人感觉不同。本文仅尝试举例探讨绘画的陌生感(当然作品之优秀不仅仅因为陌生感);水平有限,认识有限,难免曲解作者的艺术高度,难免片面和偏颇,权作抛砖引玉吧。

一、西班牙画家达利
达利的绘画可谓独树一帜。最初对于他的认识从陌生开始,源于那个软绵绵地搭在桌边的诉说着对于时间的莫名的、新奇的认识的手表。达利那些思想独特、视角独特、造型独特、表现手法独特的作品,将荒诞、诡异、神秘、神奇、离奇、奇特、奇妙、奇怪、幽深、游离、令人震惊、令人遐想、摄人心魄的画面诉诸于人们的感官。那种能把人吸引
并笼罩的氛围,是一种真正陌生的、全新的视觉世界。它带来的全新感受对人们的知觉系统有一种颠覆作用,摇撼着人们的底线,使人们空前地认识、体会、感受到了艺术的异样魅力,或者会重新审视和探索人生与世界的奥秘。究其根本,笔者认为是“陌生感”在起作用。
在十几年前,国内曾引入达利的作品展览,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那是一个当
时很少见的、几乎无可挑剔的、由西班牙国家出面、利用了现代声光图像媒介、立体、全方位的包装来宣传他们国家文化艺术的一流水平的展览。在那样一种空前的立体化的作品展示会上,观赏者从视、听、行走等多方面都被一种“陌生感”笼罩、包裹、支配、甚至“袭击”着!从而使人有全身心的投入感以及被震撼的、终生难忘的印象,令人感叹艺
术的惊人魅力!达利的画展是非常少见非常成功的,策展的方式、水平也感觉有点登峰造极!就是在达利的画展上身临其境、深有所感的那些时候,笔者油然想起未知与“生”的魅力。

二、贾又福
浩瀚、磅礴、深沉、浑厚,博大。许多人说,贾又福的作品是文化的浓缩、是国画史上陌生的、新的一页,同意这个说法。他的水墨山水作品风格形成的年代,水墨阵营还几乎一片静寂。多年前,贾又福先生作品中起伏的山脉与丰腴的母体结合的主题,令人在心底油然升起一种崇高之感、一种温暖之情,也许还有某种依附感?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被物化了,人与自然的交流、散文与诗的语言被形象化了,这形象“陌生”而又亲切。那些尺幅不大的画面却有荡涤心胸的浩大雄浑之气,让人似乎能呼吸到西北高原特有的气味、山野的气息,感受到风的呼啸和天籁般的“信天游”高亢婉转的旋律。进而,贾又福的巨幅作品更加展现了水墨山水的非凡魅力!先生在勤于写生中蒙养于风物的灵气,抽取了山川的精髓,感受了山川的气魄,把握了山川的脉搏和呼吸,提炼升华了笔墨法则,形成气势逼人的魔力般的构造和组合。如此,画面才有荡漾于天地之间的氤氲之气,才有那
种排山倒海般袭击观者的万千气象!亲眼目睹,那已经不能叫单纯的“欣赏”,而应该叫“浸润、体验、笼罩”!
被贾又福先生的巨幅作品笼罩,那是一种置身艺术化境之中的心灵震颤,那是高于现实的、浪漫而又陌生的、鲜活的山川的魂魄!

三、田黎明
明媚的阳光下,婆娑的树冠闪烁着淡冶的色泽,洒落一地的光影。初见这样素净雅致含蓄内敛到相当程度的作品有种非常陌生的感觉!
田黎明的作品呈现的几乎全部是阳光下的物事,以游动的光影为独特的面目。无论是山还是水,无论是女孩儿还是高士,风格恬淡的场景中永远是清新朦胧的人物。那种怡人的淡泊、虚幻、超脱,那种平静如水、幻化如云的味道 ;那种清新和畅、温婉又不乏沉稳的感觉 ;几分禅意、几分神秘、几分轻柔 ;清澈、纯净,一种别样的中国画味道,一种
淡淡的、唯美的、诗意的、对生命体悟到相当程度之后的超然的人文境界。这境界,颇像超然物外的高士。
田黎明早已奠定了的这种画风而今更臻成熟。逐渐地,这独特的光影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国画风,斑斑驳驳的光影也淡淡地闪烁在人们其他绘画样式的画面中。在纷繁复杂热闹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一方精神的净土,这种清雅独特的面目、这种文人风格的画作被欣赏推崇是一种必然。
此外,在传统中,中国画“没骨”法是以面造型、无轮廓和极少用线。因为“线”是中国画的“骨”,所以叫做“没骨画”。但是即使没骨画也不乏树枝叶筋等强调物象的线条。而田黎明则敢于将国画主要语言之“骨”隐去,“融汇”于形体中,这真是一种勇敢的举措!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看,或许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这种隐去墨线的风格,永远带
着一种怡人的陌生感。

四、阎平
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独特的思想与专注的探索和研究,山东走出的才女阎平即是这样一位。她是一面高扬的旗帜,一位开拓者。早在一二十年前,她就独树一帜,以扎实的写实功底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堪称写意油画的经典,令人瞩目,引领了大批的追随者。对于她的作品,神交已久。当初被那鲜明的风格惊艳、震撼、触动、感动时,就感叹 :很
大牌、很国际!阎平在画布上挥舞着她的才气,陌生而又美丽。
阎平对油画的研究可谓深入骨髓,作品具很强的绘画性。她独具慧眼,不拘一格,精彩作品信手可得,当是厚积而薄发的体现。她常将亲子题材与普通生活场景演绎出令人惊叹的佳作、精品 ;那造型、动态与意境,那种变幻莫测与潇洒,那种泼辣、精到、新颖,那种笔触、笔法色彩的精灵古怪,变化丰富得不可思议。那是东西方语汇的相融,既有
大刀阔斧挥洒得淋漓酣畅令人荡气回肠的一面,又有细腻、恬淡、温柔的女性气质的华美 ;浪漫而温馨,饱含思想的活力与音乐的旋律。同为女人与画者,透过画面上的绚丽与激情,能见到她骨子里的坚韧、细腻再加上纯净。
喜欢那些出人意料的虚实相生,刚柔相济,苍劲有力、跳跃变化、流畅而优美、抒情而肯定的长线条及飞白的水墨画味道 ;喜欢那些色块的出人意料的微妙、雍容与空灵。整体看笔触并置在背景中形成动感,局部看颇为抽象的线条色块,却成就了具象的生动形象。那些强调的、忽略的、似是而非的元素都处理得浑然天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无论元素多么繁杂,都可以将它们构成一部协奏曲,显示出超然的掌控力。从中看到一个内涵、敬业的聪慧女子心无旁骛的投入,看到一个跋涉在绘画之路的先行者、探路人,看到一个以艺术为修行的朝圣者、探索者建立的新境界、寻出的一个独特自我!
每每会想,这种陌生感,每幅画都是独一无二,这才叫绘画。而如此功业,如此才华,于人、于己都是一种福祉。

五、陈平
陈平创造了一类陌生的山水之境,在画坛堪称独树一帜。其为倾情之真、保留传统元素之多、用法之新颖、造诣非常高深的一位艺术家。
陈平独特的新理念将各种画面元素归纳提炼得巧拙、黑白相生,色墨相生相映,从画面构造到勾皴点染设色题款均可称道,有很强的当代性。
陈平的创造是严肃的,以书法入画,缜密、严谨、一丝不苟,极富韵律与乐感,好像每一笔都有生命。他的云脱出传统山水画窠臼,将传统程式变得陌生;那种形式感,那种空濛润泽,那种气息气韵,堪为“陈家云像”。而重墨焦墨醇厚而响亮,淡墨则虚无缥缈;纯色、原色用得纯粹、精彩、恰到火候 ;构图经营的万般图景、出其不意极其少有。若谈及构图样式,笔者学过山水,深知经营构图之不易 ;陈平构图之变化、之奇幻、之深幽,之完美,都堪为楷模,真叫做才气!凝神之时,笔致间似乎隐隐溢出天籁之音,煞是美妙。
陈平的画是以天分、学养、造诣追求的一种精神之境,写出的是精神的境界、山川的精神。凡绘画,只有精神的投入、心灵的投入,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境界。画面那种陌生与气韵是对生活与自然感悟之后的高度提炼,是一种专属于陈平、异于他人的精神的化境。而将白与黑、古典与现代的元素经营得如此独特、如此考究,将重墨、焦墨画得如此绚丽,那种继承之上有所建树、炉火纯青的高度,令人们为之瞩目。而这种令人瞩目的建树,也呈现为他作品中那些个绝无重复的境界的“陌生”的魅力。
楼主:漱玉墨韵  时间:2021-06-09 20:13:16
央美求学旧事
——听讲座

用“央美”称呼中央美术学院,是行内人的习惯。看到现在“央美”的美丽和繁荣,回忆起在那里上学时候的往事,非常感慨。
多年前,作为大龄的学生,抛家舍业,远离家人,好不容易走进了这个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却偏偏逢上学校要搬迁、转场!还有这么不凑巧的事情吗?
昔日辉煌的名牌美院,却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其尴尬的境地,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知晓。在朝阳区大山子喧嚣繁忙的大干道京顺路旁边,老旧的北京电子元件二厂的灰色楼房改造而成的学校里,灰色的校园、灰色的教室,连树木也蒙着灰色的尘土!从偶尔教职工的牢骚中也感到教师们的灰色心境 :美院辉煌已去,风采不再!
虽然,我也算是半个局外人吧,但不知为什么,却顽固地对她信任、顽固地对她崇拜!我的理解是,起起落落、盛盛衰衰的曲线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正常轨迹,否则也许是不太正常。
好不容易进了这个高门槛,算得上今生的大事,因此抓紧一切时间汲取知识才是求学之人的正道。尽管学校学习条件很差,但是挡不住学子们求学的热望!

美术院校大部分专业班级人数少,平时教室里看起来总是稀稀拉拉几个学生,这使得其他专业院校的人们感到诧异 :人这么少!学生们大集合的机会,一旦有哪位老师亲临教室示范,在这个教室里面高桌矮凳上站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因为视觉艺术之绘画艺术的操作性比较强,名师之操作,自然就不一样啦!不同的悟性可以从中得到不同
的感性知识,全在于自己的修养和造化,只可惜,我没有碰到过几次这样观看现场表演的机会。
再有学生大集合的机会,莫过于办讲座的机会和放映电影的机会了。
在由厂房改造而成的教学楼宽大的楼道尽头有一片开阔处,一面很大的墙壁被刷了又刷、磨了又磨,木板一样的平整、雪白雪白,可以放幻灯。如果要摆模型,大家就围起来坐,边讲边看,有着很好的氛围。大家可以从教室里随便拖出凳子来就坐,或者索性就站着,溜走也方便。这个地方经常办讲座,而更多的讲座则是被设在一处用工厂的大车间改
造而成的多功能厅里。
那个多功能厅是一处很宽阔很高的大厅,原来是个大厂房。大厅的高度可以安装重型机械加工所需要的空中行车,其宽阔可以看作一个很像样的大礼堂。大房子被分为三份 :一份为室内运动场,有网球场、乒乓球场等等,占了大半部分,约五分之三的样子。另外的一少半被隔为一大一小两个厅,大的是大电教室,小的是小电教室。记得那时,京城屡屡统一行动烟熏灭杀蟑螂,电教室厚厚的黑色窗帘低低地垂下来,将整个屋子捂得严严实实,而仅有的两扇小小的门又不经常敞开,所以蟑螂药味儿经久不散,简直是长年不散!大电教室能容纳百十人,可每次去听的人都更多一些,因此学生大多是带着晚饭去吃着占座——就着那怪味儿!教室是阶梯式的,前面墙上悬着卷帘式的白幕布,供放幻灯用,图像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大部分时间都占不到座儿,就和一帮人一起站在前边侧面听。那种长时间地仰着脖子、歪着身子、脚掌站得酸痛难耐、两腿又麻又直的感受,恐怕很多人都经历过的。
在学院中,在那一段非常时期内,这些艺术道路上的朝圣者们就在浓郁的蟑螂药味儿的空气中,如饥似渴地吸吮艺术的养料,如醉如痴地聆听那些应当说高层次的、来自国际国内的思想界、艺术界的声音,接受一些直观的各种信息,探讨艺术无垠的、未知的境界。
在众多的讲座中,不乏陈丹青的睿智、深刻、儒雅的谈吐 ;不乏邢啸声慷慨激昂,尖锐而又精辟的陈词 ;胡明哲渐渐变得有些嘶哑嗓音的解说和明丽动人唯美的岩彩画 ;温文、倜傥的旅美学者新颖的“汉幕读法”。电影欣赏中,那些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人性扭曲的、令人惊骇却值得研讨的影片。安东尼奥的电影,探究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
通性、思想的莫名的冲突、不可交流以及不可知论,令人深思、令人心寒;一位老学究满腹经纶但令人难以接受的讲课习惯:太过于偏离主题,百句仅仅一两句中的 ;梅默生深奥而又精彩的艺术论 ;那位音乐英才的良善和蔼,有关于民乐研究的讲座、隽永的人情味儿令人难以忘怀!而那个高鼻子的西方评论家对于现代绘画的不同的解读以及同样难以忘怀的不由然流露出来的大国列强式的傲慢、还有对中国文化的歧视,哪怕是一点点,一丝丝,已足以使人酸楚和愤慨……
许多时候是在门口或者是贴着后墙站着,偶尔也坐过窗台。在那时,哪怕是一小块木板、一只破抽屉、一只小木盒也宝贝似的充当座位。那种熏蟑螂的小木盒子便充当过一阵子小凳子来支撑听讲座的人们的偌大的身躯,虽然它很硌人,但总比坐在水泥地上要温一点儿,将就着坐一会儿、蹲一会儿,站一会儿,歇一会儿,也就很满足了。往往是讲座听
完之后,很艰难地站起来,并且是很有点皮肉之苦 :隔着裤子的布,就能摸到丰硕之处被硌出的深深的印痕,而衣服上所熏出的蟑螂药味儿却久久不散。
是否有这样的道理,正常的、顺畅的过程,像柔和的清风一样不会使人留意 ;而不正常的、艰辛的经历,则像走过的泥泞,被泥巴焊住脚的感觉,比较难以忘记。
某些带有痛楚的经历,似乎都带有诗意,哪怕是生活琐事。美院、大山子、搬迁转场、那些讲座以及听讲座中的辛苦、尴尬,会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许会成为人到暮年时候的有趣话题。
楼主:漱玉墨韵  时间:2021-06-09 20:59:05
央美求学旧事
——听讲座

用“央美”称呼中央美术学院,是行内人的习惯。看到现在“央美”的美丽和繁荣,回忆起在那里上学时候的往事,非常感慨。
多年前,作为大龄的学生,抛家舍业,远离家人,好不容易走进了这个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却偏偏逢上学校要搬迁、转场!还有这么不凑巧的事情吗?
昔日辉煌的名牌美院,却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其尴尬的境地,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知晓。在朝阳区大山子喧嚣繁忙的大干道京顺路旁边,老旧的北京电子元件二厂的灰色楼房改造而成的学校里,灰色的校园、灰色的教室,连树木也蒙着灰色的尘土!从偶尔教职工的牢骚中也感到教师们的灰色心境 :美院辉煌已去,风采不再!
虽然,我也算是半个局外人吧,但不知为什么,却顽固地对她信任、顽固地对她崇拜!我的理解是,起起落落、盛盛衰衰的曲线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正常轨迹,否则也许是不太正常。
好不容易进了这个高门槛,算得上今生的大事,因此抓紧一切时间汲取知识才是求学之人的正道。尽管学校学习条件很差,但是挡不住学子们求学的热望!

美术院校大部分专业班级人数少,平时教室里看起来总是稀稀拉拉几个学生,这使得其他专业院校的人们感到诧异 :人这么少!学生们大集合的机会,一旦有哪位老师亲临教室示范,在这个教室里面高桌矮凳上站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因为视觉艺术之绘画艺术的操作性比较强,名师之操作,自然就不一样啦!不同的悟性可以从中得到不同
的感性知识,全在于自己的修养和造化,只可惜,我没有碰到过几次这样观看现场表演的机会。
再有学生大集合的机会,莫过于办讲座的机会和放映电影的机会了。
在由厂房改造而成的教学楼宽大的楼道尽头有一片开阔处,一面很大的墙壁被刷了又刷、磨了又磨,木板一样的平整、雪白雪白,可以放幻灯。如果要摆模型,大家就围起来坐,边讲边看,有着很好的氛围。大家可以从教室里随便拖出凳子来就坐,或者索性就站着,溜走也方便。这个地方经常办讲座,而更多的讲座则是被设在一处用工厂的大车间改
造而成的多功能厅里。
那个多功能厅是一处很宽阔很高的大厅,原来是个大厂房。大厅的高度可以安装重型机械加工所需要的空中行车,其宽阔可以看作一个很像样的大礼堂。大房子被分为三份 :一份为室内运动场,有网球场、乒乓球场等等,占了大半部分,约五分之三的样子。另外的一少半被隔为一大一小两个厅,大的是大电教室,小的是小电教室。记得那时,京城屡屡统一行动烟熏灭杀蟑螂,电教室厚厚的黑色窗帘低低地垂下来,将整个屋子捂得严严实实,而仅有的两扇小小的门又不经常敞开,所以蟑螂药味儿经久不散,简直是长年不散!大电教室能容纳百十人,可每次去听的人都更多一些,因此学生大多是带着晚饭去吃着占座——就着那怪味儿!教室是阶梯式的,前面墙上悬着卷帘式的白幕布,供放幻灯用,图像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大部分时间都占不到座儿,就和一帮人一起站在前边侧面听。那种长时间地仰着脖子、歪着身子、脚掌站得酸痛难耐、两腿又麻又直的感受,恐怕很多人都经历过的。
在学院中,在那一段非常时期内,这些艺术道路上的朝圣者们就在浓郁的蟑螂药味儿的空气中,如饥似渴地吸吮艺术的养料,如醉如痴地聆听那些应当说高层次的、来自国际国内的思想界、艺术界的声音,接受一些直观的各种信息,探讨艺术无垠的、未知的境界。
在众多的讲座中,不乏陈丹青的睿智、深刻、儒雅的谈吐 ;不乏邢啸声慷慨激昂,尖锐而又精辟的陈词 ;胡明哲渐渐变得有些嘶哑嗓音的解说和明丽动人唯美的岩彩画 ;温文、倜傥的旅美学者新颖的“汉幕读法”。电影欣赏中,那些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人性扭曲的、令人惊骇却值得研讨的影片。安东尼奥的电影,探究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
通性、思想的莫名的冲突、不可交流以及不可知论,令人深思、令人心寒;一位老学究满腹经纶但令人难以接受的讲课习惯:太过于偏离主题,百句仅仅一两句中的 ;梅默生深奥而又精彩的艺术论 ;那位音乐英才的良善和蔼,有关于民乐研究的讲座、隽永的人情味儿令人难以忘怀!而那个高鼻子的西方评论家对于现代绘画的不同的解读以及同样难以忘怀的不由然流露出来的大国列强式的傲慢、还有对中国文化的歧视,哪怕是一点点,一丝丝,已足以使人酸楚和愤慨……
许多时候是在门口或者是贴着后墙站着,偶尔也坐过窗台。在那时,哪怕是一小块木板、一只破抽屉、一只小木盒也宝贝似的充当座位。那种熏蟑螂的小木盒子便充当过一阵子小凳子来支撑听讲座的人们的偌大的身躯,虽然它很硌人,但总比坐在水泥地上要温一点儿,将就着坐一会儿、蹲一会儿,站一会儿,歇一会儿,也就很满足了。往往是讲座听
完之后,很艰难地站起来,并且是很有点皮肉之苦 :隔着裤子的布,就能摸到丰硕之处被硌出的深深的印痕,而衣服上所熏出的蟑螂药味儿却久久不散。
是否有这样的道理,正常的、顺畅的过程,像柔和的清风一样不会使人留意 ;而不正常的、艰辛的经历,则像走过的泥泞,被泥巴焊住脚的感觉,比较难以忘记。
某些带有痛楚的经历,似乎都带有诗意,哪怕是生活琐事。美院、大山子、搬迁转场、那些讲座以及听讲座中的辛苦、尴尬,会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许会成为人到暮年时候的有趣话题。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