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

字数:3140访问原帖 评论数:2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7-29 18:08:23 更新时间:2022-05-24 18:15:58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7-29 10:08:23

在《觉醒年代》里出演陈独秀的于和伟,曾是央视2003版《三国演义》即所谓“新三国”中刘备的扮演者。说实话,我很不喜欢新三国的刘备,阴沉沉的,整日价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全无半分英雄刘皇叔慷慨挥洒的气度,直是给曹操作配角来的,比94版三国孙彦军扮演的刘备差远了。然而十多年后同一位演员在演出另一位“乱世的英雄”陈独秀时,却一反当年演刘备的颓废窝囊,出奇地潇洒大方,风流倜傥,把一个才华过人、见识超人、英气逼人的豪杰加名士演活了。可见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剧本,是三观不正“尊曹抑刘”的新三国把于和伟老师给耽误了!
《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不同于以往在建党大片里出场的陈独秀。因为《觉醒年代》的大部分篇幅放在建党前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四十三集的电视剧,差不多有四十集中共的创始人陈独秀还在探索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还在各种思想各种主义之间选择徘徊,还没有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没有“觉醒”,或者说“正在觉醒”。而一个“正在觉醒”的陈独秀,自然不必为他日后犯下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承担责任,这便让陈独秀甩掉了历史包袱——确切地说让电视剧的编导们甩掉了历史包袱,绕过了那些以往必须小心在意的历史功过的泥洼,从而可以大胆自由地去塑造去再现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了——再配上强大的演员阵容,这样的一部“前传”自然是可以拍得摇曳生姿,精彩好看的。
以下资料来自百度:陈独秀,安徽安庆怀宁县人,1879年生,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应举江南乡试落第,18岁撰文《扬子江形势论略》,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897年进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1898年维新变法的失败使陈独秀深受震动,从此走向革命道路。1899年,他因发表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却不思悔改,继续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而逃亡日本,在东京参加进步组织青年会,并多次举办爱国演说。此后他像一只候鸟往返于故乡与东瀛之间,为了他的革命理想孜孜不倦地奋斗,先后在国内组建安徽爱国会,准军事组织岳王会,旨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遭到通缉便逃亡日本,先后就读正则英语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求学救国两不误。他先是反清,清朝垮台袁世凯上台紧接着又反袁,屡被当局抓捕坐牢,又在同志的营救下获释。
早年的陈独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同时又是一个努力求索的思想者。他在上海安徽东京等地办报纸办杂志,向国民宣传新文化,大搞其思想启蒙。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时局深感失望,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出路,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他发下誓愿“二十年不谈政治”,一心一意想用办报刊的方式改变国民的思想。在此背景下,著名的《新青年》杂志诞生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翌年因与他人重名更名《新青年》。他在创刊号上发表著名的《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新时代青年的六个标准:“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在上海震旦学院演讲时,将这六条标准掷地有声地一一说出,犹如将六枚炸弹扔向台下的青年学生,顿时博得仿佛爆炸冲击波般强烈而持久的掌声欢呼声,穿越震旦学院的围墙向四周扩散。在这篇《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首次提出科学与人权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后改作科学与民主,德赛二先生从此发轫,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口号。《新青年》一炮打响,影响力迅速扩大,让主编和主笔陈独秀名声大噪,很快成为当时思想启蒙界的明星,天下英才如水之归海,纷纷聚集到他树立的“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下。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1917年初,陈独秀的安徽同乡,革命时期的老战友蔡元培,刚刚出任北大校长,便将一个天大的机遇摆在了故交的面前——邀请陈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统辖文史哲社会学等诸门学科,月薪三百大洋,相当于北大副校长。陈独秀经过慎重考虑后接受了蔡校长的委任,举家北迁,并将创刊一年多的《新青年》从上海的小弄堂搬到了冠盖云集的京城,落户在箭杆胡同9号他的寓所,一座充满书香与花香的整洁而幽静的四合院。
说“幽静”恐怕有些不确切,因为自从那间小院门口挂上了“新青年编辑部”的牌子以后,便常年进出着许多喜欢热闹的不安分的人物,院子中总是高朋满座,笑语喧哗,偶尔还会传出激烈的争吵声,再难与“幽静”结缘了。《新青年》搬到北京后,陈独秀利用他北大文科学长的身份,又有校长蔡元培的支持,网罗了一批北大的教授加盟《新青年》,充当“同人编辑”。所谓同人编辑,既是编辑,又是撰稿人,每个人轮值一期,总负责还归陈主笔。办刊物第一靠作者,拥有如此强大的写作力量,想不火也难了!在《新青年》当过同人编辑的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要么是革命家兼思想家,要么是思想家兼文学家,要么是文学家兼革命家,以及在某一领域独有建树的学者。这些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以箭杆胡同9号为据点,在那间“安静”的四合院内捣鼓出了多少迅烈的风雷!我试将《新青年》从1917年到1919年间发表的有重大影响的文章(部分)粗列如下:
胡适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需要做的八件事,用辜鸿铭的话说是“给古典文学列了八宗罪”,此文一出轰动一时,无异于吹响了革新旧文学的号角。陈独秀紧随其后,在下一期发表了措辞更猛烈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个推倒,三个建设,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文学要平易,抒情,新鲜,立诚,明了,写实,国民,社会,通俗;不要雕琢,阿谀,陈腐,铺张,迂晦,艰涩,古典,山林,贵族——像这样痛快淋漓的文学主张即使放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亦未过时也!
1918年1月《新青年》改版,废弃文言,采用白话文写作,使用新式标点,大力推动白话文运动。5月,周树人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部划时代的作品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轫初试啼声,翌年发表的《孔乙己》,亦是大先生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而二先生周作人也不落后兄长,12月发表《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的思想探索文学的内在灵魂,在理论上为新文学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1919年1月,李大钊发表演说稿《庶民的胜利》,针对一战结束后世界上普遍流行的“公理战胜强权”的宣传,指出“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全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为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国或那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帝国主义庆祝。”他在文中激情地预言:“须知今后的世界,(将)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这就已经超越文化与种族,对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命运进行拷问,进而号召民众以直接行动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诉求了……
振聋发聩的声音还有很多,不举例了。这便是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在一百年前那个思想启蒙的年代所做过的思想启蒙的事业,每篇文章都是一面胜利的旗帜,飘扬在用它们猛烈的文字织成的炮火所攻克的堡垒上——而所有这些威力巨大的炮火都是在北京箭杆胡同9号那间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里制造出来,向整个中国发射的!

(3000字)

2021年7月27日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8-03 19:31:01
勘误:陈独秀和蔡元培是革命时期的故交,却不是同乡,陈独秀是安徽安庆人,而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和鲁迅是同乡,作者误记了。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8-18 14:01:53


陈独秀(照片)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9-09 18:19:37


这张陈独秀特别有型,邪魅狂狷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2-05-21 16:13:37
提一下去年的觉醒年代系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