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精神,花模样—王文娟之经典黛玉

字数:75331访问原帖 评论数:163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06-09-03 09:11:00 更新时间:2021-08-23 12:42:23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1:11:00
这几日追看北京台的《红楼梦》,倒把沉淀于心数十年的另一版经典红楼勾了起来,它便是1962年由岑范执导拍摄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这个老版本的成功在于线路清晰(只取爱情主线),人物丰满(个性毫不模棱,鲜明得几能呼之欲出),解构合理(能在短短一部电影里浓缩了精华并把前因后果人物主次关系交待清楚已经很不容易,就不必诟言程高本的底本了)及词藻优美不亚于昆曲的台词(特别表现在“读西厢”、“葬花”、“焚稿”中,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因此也成为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心中永恒的经典红楼。
这一部越剧史上的名剧,我叫它“小红楼”,因为它和真正的有容乃大的巨作《红楼梦》毕竟不能相提并论,它微观而精致,煽情而秀美,有它的先天不足,比如戏曲的区域局限和电影的篇幅局限,也有它生逢其时的优势。因为之前只有一部周璇主演的黑白电影问世,而香港邵氏差不多同期拍摄的乐蒂版《红楼梦》,除了乐蒂的气质出众外,其它真是差强人意,包括半戏半歌的黄梅调,远不如早已在舞台上深入人心的越剧委婉入耳、意蕴深长。虽没有集一国之力那么夸张,但那摄制班底可谓集结了最强阵容,演员则由越剧界享有盛誉的流派名家担纲主演,即徐玉兰、王文娟、吕瑞英、周宝奎、徐天红、金采风等。越剧电影《红楼梦》一旦杀青惊艳亮相,其轰动效应非今人可想像。我辈中人能有缘得见时,大概在七十年代解禁以后了。仍是盛况如昔,久映不衰,以至于成了全民皆知的“红楼范本”。
拍《红楼》,黛玉为其中之魂,这点想必很多人会有共识。说真的,林妹妹打动我的还不完完全全因为王派的唱腔,首先是这个人物在曹霑笔下塑造得太好,黛玉斯人有种鸟惊心花溅泪的气质,其才情、孤傲、冰清玉洁都是我深爱的。我3岁时就看过舞台版的《红楼梦》,那不过看的是故事而已。5岁开始阅读《红楼梦》,从大处讲,那是太浩瀚了,可以说是我最初全面接受中华文化的启蒙老师,诗赋词曲、琴棋书画、礼教宗规甚至吃喝玩乐无一不包。从小处讲,则是对每个人物的细心体会。这里边,黛玉是我心目中的头挑。对她一颦一笑一诗一文简直不赖于宝玉式的着迷,等到我看电影《红楼梦》那时节,年纪不大,对林黛玉可是熟悉得好像上辈子就认识的了,所以这才大吃一惊。惊什么?王的黛玉活脱脱就是我心里的黛玉,这话几千万个人都说俗了,但说俗的话未必不是真理。天衣无缝、丝丝入扣,她虽说在演我却没有感觉她在演,只觉得她就是黛玉,形神合一,风姿清高绝尘,她的美她的风流正如一块温玉,不外溢不耀目,却晶莹剔透、宝光流动。她的含蓄美独步天下,一下子就把我给征服了。我数遍指头,只有夏梦、赵雅芝可以比肩,但前一个美得太惊心动魄,后一个含蓄而不够风流,所以王在我心中的位置由此无可取代。
前几年香港在举办越剧电影回顾展时,唯美派的专栏撰稿人迈克貌似不经意地拿了《红楼梦》中紫娟的一句唱词“玉精神,花模样”来白描越剧艺术,细细想去,竟十分妥贴。越剧的灵秀之气透射于王版黛玉身上,也算得纤毫毕现、神韵俱出了。也许,如今的审美口味,单凭几张剧照难以让人品出其中的风骨,但若是看过此版红楼,恐怕会对“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之言会心赞叹的吧。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1:17:04
[读西厢]的黑白剧照,有友观之,叹道:这才是俺心目中的林妹妹了。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1:22:15
“红楼”剧组合影,黛玉右侧的就是当年才俊导演岑范。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1:43:20
过眼云烟:你的记忆很不错哦,只错了几个小字。“到如今俗世难容我清白身”应该是“浊世”,越剧里的发音是一样的。“与妹妹永别在今朝”应该是“今宵”,还有后边这句应该这么断句“只怕是,寒食清明,梦中把我姑娘叫”,最后还有一句“休将白骨埋污淖”。[焚稿]整折都极精彩,每观欲泪。而徐在[金玉良缘]里的唱,固然是极好的,我亦觉得此处和[哭灵]一折的编剧设计,弥补了我们看书时内心的空落。虽然这个帖子的主体是黛玉,我想不妨与同好闲话点滴。
剧本对宝玉的痴心苦恋着墨甚多,尾声中的《哭灵》一折成为全剧高潮,这在原著中几乎一笔带过的细节是点睛之作。无可否认,这种更为戏剧性及美学化(dramatically & aesthetically)的设计使贾宝玉几乎被抬高到了千古情痴的地位。且看他在惊觉中了凤姐调包计后跪在老祖宗膝前的一番哭诉:
(宝玉独白)老祖宗,我有一句话要讲。(老祖宗巍颤颤心疼道)你讲你讲。
“我和妹妹都有病,两个病原一条根。
求你们,把我们放在一间屋,也好让,同病相怜心连心。
活着也能日相见,死了也可葬同坟。
老祖宗啊,天下万物我无所求,只求与妹妹共死生。”
简单直接一语中的,回光返照般的神志清晰,完全不同于原著里昏沉沉病中受人摆布的宝玉,我一直比较欣赏这里的义无反顾的他,和之前误以为娶了黛玉为妻的喜气洋洋起落有致,呼应到位,老剧作家的功底之深十分叫我赞叹。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1:48:05
宝黛初会,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视频,电视台一说起这版红楼,就好像只剩这段对唱了。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1:55:48
[读西厢]的另一幅不常见到的剧照,黛玉颔首浅笑,别有一番清雅的妩媚。仔细看,此版场景均为棚里布景,若不是岑导后来揭密,几乎要哄了我一辈子。六十年代的精益求精啊,赞!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2:04:53
过眼云烟,不妨事,我还要谢谢你呢,省得我孤零零怀想,午夜清冷,未免伤感了些,呵呵。
我倒觉得王形神俱备,她的长相本来就比较有含蓄的古典美,不信看下面这张[黛玉抚琴],俺极钟爱。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2:13:18
钗黛初会,黑白照,有岁月的浮尘。左起一二为吕瑞英的宝钗、金采风的王熙凤。俺觉得黑白照里的黛玉更显清瘦伶仃,招人疼。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2:18:49
也是[读西厢]的黑白照,但这应是舞台剧照了,妆容甚浓。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3:32:46
过眼云烟,老照片真的很少,没奈何,只能以截图为证了。
初闻宝玉,天真好奇的神色自眼底流露。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3:37:30
过眼云烟,这个就是你说的袅袅而起了,呵呵。这一段,完全忘记了他俩的真实年龄,爱煞那份质朴清越的纯真。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4:01:41
两小无猜,雅谑笑说混世魔王。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4:11:32
哦,可怜可耐的云烟,多承你伴我半夜截图忙,嘻嘻。这张读西厢端庄么?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4:17:28
潇湘子貌似棋高一筹的说,此段场景N漂亮,据岑导说,外景布景虽假,这些室内的陈设可都是如假包换的真古董哦。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4:22:56
个人以为,剧中黛玉的妆饰以[题帕]为最佳,几乎每一帧截图都美不胜收。“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线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为君哪得不伤悲! ”三字之改,感情却变得主体了很多。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4:30:28
此帧女儿神态,几乎只在0.5秒间,美得无语。此段[寄情]中两句“他是帕上情思千万缕,我是笔间心事一行行”为越剧中的绝唱,行腔百转千回,只在电影中出现过,舞台版则替之以“劝黛”一折。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4:53:20
[葬花]一折,截图很难下手,只因此段以唱腔、形体为重,忧思拂面,低吟浅唱“葬花词”,间中又有两句绝版“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此后再无缘得闻。另,难以置信,该处布景连花树花瓣、曲水流觞皆是布景,叹服。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4:57:25
[葬花]身段忒美,此后王老无数次言传身教,未见有得其神韵一二者,可见意会是要讲天赋滴。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5:01:35
身姿美如画中人,[葬花]中行动风流,得益于细心观摩仕女图。


楼主:颜瑟  时间:2006-09-03 06:03:36
思虑再三,还是决定把经典[焚稿]搬上来,容颜憔悴,神态亦猝然衰颓,岑导说,为了临终的美与不美,和不讲究艺术合理性的领导搞起了智斗,他是对的,[焚稿]一折,感情渲染到达顶点,演员早已心神合一,何须再扮美来取悦观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