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5~地下文物看陕西*陕西历史博物馆

字数:109454访问原帖 评论数:576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11 19:32:41 更新时间:2021-12-20 10:21:42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1 15:21:50
这个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
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
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 细微处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1 15:24:13
这件玛瑙杯的产地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我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樱桃小口一点点,看起来真的很可爱。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1 15:25:36
陕博馆内有十八件组国宝级文物,而在这十八件组中唯有两件是从不出境展出的,除了上面的玛瑙杯还有这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为什么说它这么珍贵?
首先从外形上看,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这件文物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其次,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1 15:26:45
而更为珍贵的还要数壶身上的两匹祝寿马,这里面还蕴含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唐玄宗在位后期越发的骄奢淫逸,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天宝年间,每逢“千秋节”皇帝的生日都会在兴庆宫期的勤政楼前,举行盛大的宴会,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的朝贺,并以舞马助兴。
这时上百匹舞马披金戴银,伴随着《倾杯乐》曲的节拍,跃然起舞,奋首鼓尾,舞姿翩翩。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床板旋转如飞。而此时领头的舞马便会衔起地上盛满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寿。
唐代许多文人曾写下很多关于舞马的诗句如“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都是形容舞马衔杯祝寿这一独特的宫廷娱乐活动。而这盛大的宫廷祝寿活动在天宝十四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弃城而逃,这批舞马散落到安禄山的一名大将田成嗣手中。有一天,军中宴乐,舞马听见乐曲声应节拍跃然起舞,士兵见状误以为是妖孽,田成嗣命士兵将舞马鞭打而死。

此后,盛行一时的舞马衔杯宫廷祝寿舞的形式在历史的变革中永远的销声匿迹了,但这件银壶却成为大唐王朝的兴衰最好的见证。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2 15:22:03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
还有这么大的黄宝石!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2 15:29:23
这些出土的文物被称为何家村唐代窖藏。
这么多宝石能做多少个戒指呢!
啥家庭啊,随便放在大缸里面?有矿?!
有,还是宝石矿!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2 15:40:47
何家村金银器中有纪年铭记的,最迟是洊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庸调银饼。但根据唐代花纹及金银器形制的编年,上限可早到7世纪中叶,下限可到8世纪中叶。
属于7世纪中叶的金银器,有蔓草龙凤纹银碗、双狮纹莲瓣银碗、海兽纹云瓣银碗、狩猎纹高足银杯、人物八棱金杯、乐伎八棱金杯、掐丝团花金杯、双狮纹单柄金铛等多件。
这些器物的装饰面,采用十二瓣划分手法,且多S形或U形瓣;器底有焊接的装饰圆片。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2 15:44:08
第一方队,出镜的就是各种杯子,杯子控们可以看看有没有喜欢的!

这个玛瑙盆与兽首玛瑙杯的材质貌似相同,这块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2 15:48:48
何家村窖藏珍宝还呈现出浓重的多种文化因素。有些文物直接来自波斯萨珊、东罗马、中亚粟特和日本等地,由于唐初社会的开放,大量的唐朝本土以外的物品,乃至宗教、文化等都随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入唐朝本土。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是和阗白玉制作而成,玉质洁白莹润,一侧口沿略呈黄色,玉杯外壁装饰有忍冬图案。
忍冬纹又称为卷草纹,是一种缠绕植物,因为在冬天也不凋谢,故有忍冬之称,是从南北朝就开始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本草纲目》中记载: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因此用它来寓意长寿。
这件杯子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形状为八曲长椭形。多曲长杯出现和流行在萨珊,后来影响到其他地区,这件杯子的形状完全模仿了萨珊风格的多曲长杯, 但装饰纹样却是传统的中国纹饰,可以说,这件白玉杯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代表作。同时,这件玉杯也反映出唐代高超的制玉工艺。杯壁口沿处打磨的很薄,只有半厘米,从杯口到杯底逐渐增厚,唐朝高超的碾磨雕琢技术由此可见一斑。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2 15:52:32
唐代的玻璃杯,那会比宝石还珍贵。
此件琉璃杯透明度较高,杯体的颜色略泛黄绿色,杯腹的圆环纹饰采用的是粘贴琉璃条技术,装饰出来的效果呈凸起的网格状。
粘贴琉璃条作为装饰早在罗马琉璃器皿中就已经出现。萨珊时代的琉璃工匠将这一技术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琉璃制造工业并不发达,唐朝以前出土的琉璃器皿大多是异域的输入品。这件凸圈纹琉璃杯的造型在唐朝器皿中极为少见,应是一件萨珊琉璃器。

唐代类似的琉璃器皿也有发现,在陕西临潼县出土的一件束颈、圆球腹、小平底琉璃瓶,器物肩部饰有一圈凸起的弦纹,杯腹外壁粘贴不规则的凸起网纹。同样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贴花琉璃瓶,制作技术和工艺也与此相似,杯腹缠贴四排圆形纹饰、不规则的五角星形饰、花芯形饰和水滴形饰。这几件琉璃瓶的造型在萨珊银器中常常可以见到,说明是来自异域他乡的琉璃制品,制作时间大约在七世纪初。

西亚粘贴琉璃条为装饰的网纹琉璃器皿,途经中国大陆转输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如韩国庆州松林寺岀土环纹琉璃杯,日本奈良正仓院藏蓝琉璃杯。它们和这件凸圈纹琉璃杯一样,是丝绸之路畅通时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2 15:54:00
而上面那几样宝贝都是放在这个罐子里面的,那副镯子呢放到了隔壁的陕西古文明展馆,那个后面再说。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2 15:55:33
这个罐子简直就是杜十娘的百宝箱啊,不知道为啥要这么存放?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2 16:28:33
楼主这个是长贴,需要慢慢更新,有等不及的可以看看以往的博物馆贴。


国家宝藏(一)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http://bbs.tianya.cn/post-travel-825662-1.shtml

国家宝藏(二)之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品
http://bbs.tianya.cn/post-travel-828671-1.shtml

国家宝藏(三)我在故宫看文物
http://bbs.tianya.cn/post-travel-836775-1.shtml

国家宝藏4~打开人类文明历史的钥匙就遗落在新疆*新疆文物精品赏析
http://bbs.tianya.cn/post-travel-859412-1.shtml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3 12:09:24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形制上仍保留有粟特带把杯的风格,但其上的人物形象又已完全中国化,可谓中西交融的艺术品。
杯体八面内各装饰一个高浮雕人物,除一人双手合十、袒胸露腹外,其余均穿翻领窄袖胡袍,束带着靴,衣纹、面容錾刻精细,两侧装饰忍冬卷草纹。
每一面有高起的界栏,界栏上装饰联珠纹。此杯无论造型还是纹饰均明显具有粟特银器特点,应为生活在中国的粟特工匠制作或中国工匠仿粟特器物而制作的。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3 12:10:17
掐丝团花纹金杯由黄金制成,杯身上焊接了四朵黄金质地的细丝编成的团花,这样的花纹往往有着团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在每朵团花装饰的杯身间隙,还用同样的制作方式焊接了8个像云朵一样的纹饰,即云头纹。此外,在杯身下部折棱处也装饰了4朵云头纹。
每朵金丝团花边缘的外围和云头纹外边缘处还焊接了许多小金珠,这些小金珠细密且排列有序,形成了立体感极强的装饰效果。
刚出土时,金丝内还可见各色镶嵌宝石,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已经全部脱落。据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物帐碑》中记载得知,在器物表面焊接金丝编成的外框及细密的金珠,再镶嵌以宝石的工艺在唐代被称为“金筐宝钿”。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3 12:11:23
葵花形器物在七世纪末开始流行。
唐代约在武则天以后,多瓣花形器物逐渐盛行,金银器、铜器、铜镜和瓷器中常见。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杯口呈八曲葵花形,口沿錾刻一周联珠,杯腹上部以柳叶条作界栏分为八瓣,下腹捶揲出内凹外凸的八瓣仰莲以承托杯身,每瓣内饰一朵忍冬花,近圈足处饰一周荷花。
杯底焊接八棱形圈足,其上饰四组两两相应的莲瓣纹,足边錾刻一周联珠纹。在口沿下一侧焊接有多曲三角形指垫,指垫凸起的圆片上錾刻有一只鹿,圆片周围饰有简单的花枝。指垫下焊接环柄,环柄仅能容一手指,下端有勾尾。
银杯的主体纹饰,分布在外壁的八瓣内。四幅男子狩猎图与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
四幅男子狩猎图中有三幅是策马追鹿,一幅为弯弓射猛兽。
四幅仕女游乐图分别为:
第一幅是两个体态丰腴的仕女一前一后漫步在花园中,后者双手执一长巾,正欲从身后披到肩上,身后跟随一侍女,头梳髻,着男式长袍。
第二幅是在花园中,一仕女正坐在凳子上悠闲的看着面前的儿童扑捉蝴蝶,身后站立一女侍。
第三幅是一仕女怀抱琵琶,扭头同另一手执团扇的仕女在交谈,旁边有一正前行的女侍回眸相望。
第四幅是两个仕女相对坐在筌蹄上,一人怀抱四弦曲颈琵琶,手执拨子弹奏,一人吹笙。银杯的内底处,以水波纹为底衬,中间堑刻出摩羯头和三条长尾、长须的鱼,纹饰鎏金。
这些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狩猎、伎乐、嬉戏等纹样,一方面再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说明唐代金银器的纹样已完全摆脱了巫术与宗教的控制,更为贴近现实生活,更以供人欣赏为目的,表现出一种追求幸福喜庆的世俗文化的特点。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3 12:12:04
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羽觞为椭圆形,长方形双耳,平底。器物内外满饰鱼子纹地。
器内底心刻椭圆形蔷薇式团花一朵,内壁饰折枝花四株,枝叶宽厚肥大,枝繁叶茂,花叶间饰流云纹。
外壁两侧双耳下各饰一只鸿雁和站立在莲瓣之上的鸳鸯,两端各有莲座一个,分别站立着相对而立的鸳鸯和一对回首的鸿雁。双耳上錾刻小团花,四角点缀纹饰。纹饰雍容华贵,线条舒畅自然。
器物采用捶揲成型,纹样錾刻。长方形片状双耳焊接于口沿之下,典型的盛唐器物。
羽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亦称其为“耳杯”。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唐代羽觞主要仿自汉代漆器,唐以后罕见羽觞。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3 12:21:52
现在呢,我们都是瓷盘子瓷碗来吃饭,而唐代的贵族呢?来一波吃饭的家伙事儿!看完都想把家里的盘子碗摔了.......

鸳鸯莲瓣纹金碗也是何家村出土四件国宝之一,当时出土了两只造型、纹饰均相同金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现今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捶揲制作,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
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
碗在唐代金银器中的数量很大,形制变化也颇多。主要有折腹碗、弧腹碗、多曲碗、带盖碗。大多数为银质,金碗很少,最有名的当数这两件鸳鸯莲瓣纹金碗。
在唐代,金碗有时还被用作酒器,如与鸳鸯莲瓣纹金碗同时出土的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上,舞马口衔之酒杯,就与金碗的形状相同。文献中也有唐代用金碗盛酒的记载,如《唐摭言》卷十五载:“王源中,文宗时为翰林承旨学士。暇日与诸昆季蹴鞠于太平里第,球子击起,误中源中之额,薄有所损。俄有急召,比至,上讶之,源中具以上闻。上曰:‘卿大雍睦!’遂赐酒两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源中饮之无余,略无醉态。”鉴于此,有学者认为应把鸳鸯莲瓣纹金碗看作饮酒之器。

“九两三”重391克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3 12:26:31
金银器皿壁面捶揲出凸凹起伏的多瓣装饰,最早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后来的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制作继承了这一风格。
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捶揲技术非常成熟的粟特银器中,就大量使用凸鼓的多瓣纹作为装饰。初期是瓣数较多水滴形的分瓣,后来又演变出桃形的分瓣。
唐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工艺精良的西方金银器的传入,尤其是许多粟特金银工匠进入内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加工工艺的发展。中国金银器皿上也接受了这种凸凹多瓣的作风。但是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全盘的,而是在吸收过程中加入了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元素,如改变了西方银器中过于夸张的造型,使之线条尽量柔和流畅,在装饰上也采取了西方银器很少见到的外表通体装饰的手法,使之更具有中国本土的特点。
这两件金碗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当然,其对西方金银器造型的借鉴和改造也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

“九两半”重392克(陕西古代文明展展出)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1-08-13 12:48:58
素面折腹银碗,银碗素面无纹饰,内底有唐人墨书“十五两”。碗的腹壁有一周凸出的横折棱,故称之为“折腹碗”。折腹器本是西方金银器和陶器较流行的形制,随着唐代中外交流的繁盛而传入 中土。
若按其他银碗所实测的一两合 40.3 克的标准折算,该银碗的实际重量还不到“十四两半”, 与墨书的“十五两”不是很相符,个中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