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自然与人类文明源远流长

字数:4322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20 06:14:03 更新时间:2021-08-21 02:30:12

楼主:hbtsgam  时间:2021-08-19 22:14:03
这里,自然与人类文明源远流长

唐山,从清末洋务运动兴办煤矿和铁路开始肇兴,到1925年正式建市,至今也就140多年历史。这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可谓短暂,在古人类发展史上更是瞬间。然而唐山也是古老的,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从考古挖掘和史料记载可知,这里从数万年前开始,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商代就建有孤竹国,人类文明始终在这里延伸。穿越时空的桎梏,追述过往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太平寨古岩
在迁西县城东北部20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名叫太平山,海拔175米。从外观上看,这座小山比其它山峰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山上的岩石却很不平凡。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这里,采集大量岩样,对其进行年龄测定和岩石学研究。他们从铷—87和锶—87的含量计算中测定,这里的岩石形成于早太古纪,距今已有36.7亿年高龄,其变质岩由紫苏斜长粒变岩和斜长辉石粒变岩组成,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被誉为“岩石鼻祖”。
1978年5月,联合国地质科学研究组织年代分析协会的官员和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十余名专家学者的陪同下来到太平山,实地考察这里的地貌,采集岩样。经过测定化验,证实中国科学家的测定是准确的。消息传出,举世瞩目,太平寨古岩成为地质学界的热门话题。太平寨古岩年龄的测定,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大意义。由于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地球的形成、地壳的演变、生命的起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实物依据,还可以为预报地震、科学探矿等提供数据和参照。如今,太平寨古岩的岩样,已经珍藏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唐山博物馆大厅中也有古岩岩样。
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
远古人类在唐山一带的繁衍生息,主要分布于滦河流域和燕山南麓一带。其中,位于迁安市的爪村遗址颇具代表性。爪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迁安市城南约7.5公里。这里北依滦河,不远处是滦河渡口,东侧不远处是冷大公路,东面和南面有低矮的山丘环绕。遗址总面积54万平方米。1958年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和河北省文物局进行调查发掘,共发掘了5个探坑,面积216平方米,并把该处定为5801号发掘点。1973年6月,又对遗址进行小规模调查,采集了一些典型的石制品。1986年1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文物管理处再次复查,确定两处发掘点,分别定为H86019和H86020。经发掘,出土大量的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牛、原始牛、纳玛象等远古动物化石,还发现了上千件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和骨器。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石球等,有明显的人工打凿痕迹,有的打制得还较为精致。骨器主要有骨针、骨锥、骨片等。又据测定,H86020点和5801点分属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据考证距今约4.2万~5万年,前者为旧石器晩期较晚阶段,比后者年代稍晩。爪村遗址虽然没有发现人类化石,但根据发掘材料可以概略地描述四五万年前唐山一带古人类生活的图景:那时,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燕山南麓覆盖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滦河水量充足。在原始森林和河边,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原始人群在山上穴居,开始使用打制石器,并能制作较精致的骨针等用具,过着原始的采集和渔猎生活。200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家泉旧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玉田县城东3公里的石庄村以北200米处,总面积8100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域原有几股自流泉,名为大清泉、小清泉、响沙泉、菜窖泉、锅底泉、井泉、粘泉、龙骨泉等,总称为孟家泉。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泉水面积逐渐缩小,时而干涸,孟家泉成为当地群众挖沙取土的地方。人们在挖沙取土时,经常挖到“龙骨”(其实是哺乳动物化石)。由于文物知识的普及,这种情况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1986年7月,玉田县文物主管部门协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孟家泉进行调查,发现一枚古人类牙齿、一批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初步确定孟家泉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1986年9月,著名旧石器专家、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贾兰坡(祖籍河北玉田)教授亲自带领有关专家对孟家泉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给予很高评价。1990年4月11日至5月16日,在贾兰坡教授的倡导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市、县三级文物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孟家泉遗址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先后出土印度象、披毛犀、原始牛、普氏马、四不象、羚羊、野驴、骆驼、熊、虎等3纲、7目、14科、23属种的动物化石。出土古人打制的各类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锛状器及石片、石核、石叶等大量石制品2.3万多件。更为重要的是于4月26日和4月28日在一个探坑中发现智人牙齿3枚,智人顶骨、右侧上颌骨各1件。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上万年前,这里就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是人类的繁衍生息之地。为证实科学家们断代的准确性,中国科学院采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碳14测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孟家泉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17000(±250)年,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年代为旧石器晚期较晚阶段。它是燕山南麓存在的特征鲜明的细石器文化,与华北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址比较具有强烈的自身特点,在细石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命名为“孟家泉文化”。孟家泉遗址的发现,不仅把这一区域的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了1.5万年,而且为研究东北与华北史前文化的衔接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资料,为唐山一带的人类起源找到了根据。2013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地处燕山南麓、滦河中游的迁西县罗屯镇西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有6000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燕山南北古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配合大秦铁路施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迁西县文物管理所从1988年以来陆续多次发掘,发掘面积1212.2平方米,发现烧土面1处,灶1个,灰坑5个,出土完整可复原陶器、石器3500余件。从地貌观察,遗址坐落在滦河北岸的向阳台地上,当时这里的居民业已定居,除经营农业外,其生活资料有相当部分是依靠渔猎获得。从遗留下的大量网坠看,当时捕鱼业较发达,是西寨遗址的一个特殊之处,而与兴隆洼遗存中的锄形器及赵宝沟文化遗存的石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95年在遗址的南部又发掘出陶器群,东西长15米,南北宽12米,有规律地排放着上下两层陶器群,分为5大组,每组均放置有大小不等的红顶钵、筒形罐、碗等陶器。出土石器以石棒、石斧、石网坠、石磨盘为主。据考古学家认定,这是一处古代先民的祭祀遗址,目前在国内很少发现。它证明,早在6000--7000年前,滦河中游便形成了强烈的宗教意识。西寨文化遗址中,有两件石雕最为珍贵。一件是双人头雕像,用圆雕的手法将一对头像雕琢在同一石料平面上,眉、眼、鼻、口俱全,比例适度,显示了原始社会晚期宗教崇拜意识的成熟。另一件是一块人工雕刻的完好石母,其下部保留着较粗糙的自然岩面,上面刻画出粗犷、流畅的条带图案。这件石雕证明当时滦河流域的绘画、雕刻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雕刻的内涵丰富深刻,先民们在用造型、绘画、雕刻的方式记录山水、阳光与人类生存乃至生命起源的重要关系,也证实了先民们对女性的崇拜。2001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新庄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迁安市东北6公里处的安新庄村南,面积11.6万平方米,在由黄沙土构成的绵延起伏波浪状的沙丘和冲击台地上,遍布着大量的陶片和石器。1976年和1978年,文物考古部门对遗址进行调查和小规模试掘,除发掘出大量遗物外,还发现了人类居住遗址。发掘出的石器分为磨制和打制两大类。磨制石器主要有斧、铲、锛、凿刀、杵及装饰品,生产工具的刃磨得很光。陶器均为手制,可分为红陶、灰陶、黑陶和彩陶四大类,每一类都有泥质和灰沙两种,其中红陶最多,灰陶和黑陶较少,彩陶极少。器物的饰纹多种多样,有篦纹、方格纹、指甲纹、连环纹、弦纹、漩涡纹、锥点,其中几何刻纹非常普遍,在细泥磨光的器物表面上用圆头尖状工具精心刻划出三角、方格、平行线等几何纹饰,工整而多变,熟练而匀称。骨器主要有骨针、骨锥、骨镞等,通体磨光。安新庄遗址发掘出土的遗物,与辽宁的红山文化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它处于滦河流域,正是我国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交错融合地带,受到南北两种文化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的因素。在冀东一带发现彩陶与细石器共存现象还是第一次。所以,安新庄遗址丰富了河北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容,也为探求我国北方与中原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遗址分为甲类和乙类遗存了,甲类年代距今6200—5800年,乙类遗存距今5865—5400年。根据出土的各种文物,可以看出安新庄遗址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相结合的生产活动,手工业已有很大进步,当时的冀东一带,已经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大城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大城山的东峰,即二城山山麓、陡河西岸城子庄与雹神庙之间。1955年10月20至11月30日,河北省文化局派考古工作者进行挖掘,开挖10个探沟,其文化遗物,除陶片外,共获得标本568件。这些遗物中,有磨制石器50件,如石斧、石锛、石刀、石铲、石镞、石矛。打制的石器,多为小型的石镞、石片、石核、石钻等。有5件玉器,如圭、铲、琮等。陶器是大量的,器物繁多,造型各异,如盆、碗、钵、盂、杯、圈、三足器、器盖、网坠、纺轮、陶球、陶环、弹丸等。此外还有骨针、骨镖、骨钩、骨镞、骨锥、骨笄、骨匕、卜骨以及少量的蚌器和铜牌等。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现了牛、羊、猪、狗、鹿、田鼠、野狸、水鸟等动物遗骨。从大城山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当时唐山人的制陶技术已经很高,能生产薄如蛋壳的黑陶、白陶器物,除把陶器磨光外,还饰以绳纹、篮纹。这些陶器与山东省城子崖、两城镇的陶器相类似,属于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这个文化遗址中兽骨的发现,说明约在四五千年前,唐山人已知饲养家畜,同时还从事渔猎活动。人们以玉圭、玉琮作为装饰品,用火烧煮食物,过着定居生活。
讲到这里,不知大家能否产生共鸣:唐山城市发展历史虽短,但唐山的自然与人类文明史却丰富漫长,留下了许多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鲜明标记,是我们地球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我们的祖先何其伟大,是他们创造了历史,认识和改变了世界,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今天,我们处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尊重历史、敬畏自然,在先人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