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左宗棠贺长龄以国士待之

字数:4520访问原帖 评论数:2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20 22:40:59 更新时间:2021-09-30 20:11:24

楼主:通衡论坛  时间:2021-08-20 14:40:59
陶澍、贺长龄、林则徐是晚清“曾左李”之前的一代名臣,其中陶澍在这代名臣中年龄最大。陶澍是1779年出生,比贺长龄和林则徐都要大六岁,贺长龄和林则徐都是1785同年出生的。很多有意思的人物年龄都相近,例如李鸿章跟胡雪岩也是同年出生的,曾国藩比左宗棠大一岁。风云际会,当时这批人物就这么相遇了。
贺长龄的最高职位是云贵总督,林则徐也做过这个职位。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后来又被起用,做到云贵总督这个位子。我们前面说林则徐和左宗棠在长沙边上的湘江见过面,背景就是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生病了,回福州老家养病,从云南启程,路过湖南长沙。
贺长龄有两部书很有名,一是他委托魏源编的《皇朝经世文编》。这本书记录了清朝开朝以来到道光年间一系列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包含地理、水利、军事、农业、海事等。所谓“海事”就是海外各国的情况,因为之前魏源写过《海国图志》,所以贺长龄就委托魏源编这套书。《皇朝经世文编》这套书非常有价值,在当时影响力非常大,凡是你想要做一番事业,不想死读书,要经世致用,要治国平天下,这套书是必读之书。
贺长龄另外还有一部书,就是他主持编修的《遵义府志》,这部书被梁启超称为“天下府志第一”。一个县有县志,县的上一级那时候称为府,编的志书就叫府志,记载的是关于一府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田赋等基本情况。因为贺长龄做过云贵总督,还做过贵州巡抚,遵义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他就主持编修了这套书。
1830年,左宗棠18岁,那一年贺长龄在江宁做布政使,布政使就是管财政和人事的副省长。由于母亲去世,贺长龄便丁忧回长沙老家。左宗棠对贺长龄是很尊重的,当时左宗棠就抱着一种非常尊重和仰慕的心态来拜访贺长龄,贺长龄觉得这位年轻人气宇非凡,就跟他交流,发觉这位少年不错,很博学,而且思想很深刻,眼光很独到。左宗棠的后人在写这一段故事的时候说当时左宗棠在贺长龄府上“蒙国士相待”。什么意思呢?就是贺长龄对待左宗棠的待遇就好比对待一个国士,“国士无双”,这是很高的礼遇。那时候左宗棠是什么身份呢?他只是个连生员资格都还没取得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左宗棠和贺长龄两个人就开始交往。
左宗棠当时没有钱去买书,他就经常去贺府借书。因为藏书楼的书架很高,所以得搭把梯子上去,每次左宗棠来借书都是贺长龄亲自蹬着梯子上去帮他取书,有时候刚上去取了两本下来,左宗棠又想多借一本书,贺长龄又爬上去帮他取书。等左宗棠来还书的时候,贺长龄就会问他:“你看了这书感觉怎么样?这本书你有什么感悟?哪一段你觉得比较精彩?”贺长龄就这么深入地与左宗棠切磋,指导左宗棠。18岁,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不过是高考的年龄,但左宗棠在这个年纪就已经得到了贺长龄这位一代名臣的指点。
贺长龄和林则徐比陶澍要小六岁,陶澍是他们共同的老上级。陶澍这个人不得了,提拔和重用了很多优秀的人,包括左宗棠也是陶澍设法提拔的。
1830年,贺长龄对左宗棠说“天下方有乏才之叹”。那时候距离鸦片战争还有十年时间,但当时国内的各种起义、帮会活动已经比较严重了。另外一方面,外敌环伺的感觉也已经有点出来了,敏感的人比如左宗棠、胡林翼、贺长龄、林则徐他们都已经嗅到了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气息,所以贺长龄说“天下方有乏才之叹”,现在天下缺乏人才。他还勉励左宗棠说“幸勿苟且小就,自限其成”,意思是“不要对自己要求很低,你是一个有大才能的人,不要小富即安,不要限制自己可以做大事、取得大成就的可能性”。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信心,早期来自于他的家长和身边的老师。童年的时候主要是家长,青少年的时候就是你身边的良师益友,尤其你内心很尊重的那种人。
1831年,左宗棠进了城南书院。我们知道长沙的岳麓书院很有名,城南书院其实也很有名,城南书院有名跟左宗棠有关系,因为左宗棠在那里读过书。左宗棠也去过岳麓书院,但他读的还不是岳麓书院,而是湘水校经堂,因为湘水校经堂当时校址就在岳麓学院里面,所以左宗棠和岳麓书院也有关系。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是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贺熙龄做过湖北学政,很有学问,而且他不是只教学生读义理之学,就是所谓的宋明理学。当然,宋明理学也很重要,因为当时科举主要是要考三块东西:一个是四书五经,差不多得50万字,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很经典,将近四五十万字你得背诵下来,熟读于心,每句话要知道出处是什么,含义是什么;第二块就是所谓的诗词赋,文采要好。第一个是考你的记忆力;第二个是考你的文采;第三块是论策,这就要求你通晓历史。论策是北宋王安石改革以后增加的科目。“论”是什么?就是你对历史的理解。“策”是什么?是你对现实的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法。
前两天我在读资料的时候就跟同事讲,为什么科举不仅能够培养中国古代的书生,还能培养统治人才?其实跟科举三大板块中的论策很有关系。尤其是不但要懂历史,而且要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通晓历史,能写论策,这是科举能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要原因。所以古代的科举,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在所谓小农经济这种情况下,用于选拔人才还是非常有效的,在当时它是一种很优秀的制度。
贺熙龄既是教大家科举学问的老师,同时也非常重视“经世致用”的学问。因为在湖南,王夫之是他们的精神领袖,陶澍是一个坚定的践行者,后来的人又通过学习陶澍,不断地传承。湖南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晚清以来的历史中发挥这么重大的作用?这与“元明两代一先生”王夫之以来的传承是有关系的。
当时贺熙龄在城南书院教书,左宗棠在那里读书。还有一个人也在城南书院读过书,那就是胡林翼。晚清同光年间的“中兴四名臣”有两个说法,前面三个人都是“曾左李”,第四个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张之洞,一个是胡林翼。其实我个人更喜欢胡林翼那个版本,因为胡林翼在我心目中地位要比张之洞更高,可惜他去世得比较早。
楼主:通衡论坛  时间:2021-09-30 05:37:31
“春殿语从容”这一联 联起了左宗棠与陶澍的忘年之交

左宗棠在18岁的时候遇到了一代名臣贺长龄,贺长龄“待之以国士”,对左宗棠非常赏识。25岁的时候,左宗棠第一次遇到了陶澍。陶澍可以说是整个晚清几代名臣的源头,他不仅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他们的源头,还是林则徐、贺长龄这些名臣的源头,因为陶澍是贺长龄和林则徐的大哥,比他们大六岁,同时也是他们的上级。
1837年,陶澍回了趟老家。他当时是去江西阅兵,顺道回老家扫墓,途经醴陵,当时左宗棠刚好在醴陵的渌江书院当山长,山长就是书院负责人。陶澍当时是“疆臣第一”,是最有名的封疆大吏,醴陵的小县令就非常巴结他,做了各种安排。县令想到左宗棠是大才子,就希望左宗棠在陶澍下榻的馆舍写副对联,左宗棠欣然从命。为什么呢?因为左宗棠对陶澍、贺长龄、林则徐都是非常尊重的,那一代人是他心目中的楷模,这些人真正将“经世致用”做到了巅峰的状态。左宗棠欣然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表达了左宗棠内心对陶澍满满的仰慕之情,写得非常好。
这副对联非常有名,是这么写的:“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短短20余字,含义非常丰富。对联中首先提到的“印心石”与陶澍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有关,那是他人生中最得意的一段经历:1835年,陶澍已经50多岁了(陶澍出生于1779年),1835年的12月,陶澍进京,在京城的一个月时间内,道光皇帝接连14次召见陶澍,促膝谈心。基本上是每一两天就跟陶澍聊一次,这真是非常难得,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很罕见,尤其是作为一个外臣、一个汉臣,我们可以说陶澍是身为汉臣的封疆大吏里面第一位走到这种高度的人物。当时道光帝跟陶澍谈各种国家大事,还会谈论自己的一些事情,然后道光帝也会问陶澍的家事。道光帝知道陶澍以前读书的地方叫印心石屋,于是就给陶澍写了一个“印心石屋”的匾额。同时,“印心石”也表达了道光帝与陶澍两人君臣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道光帝不像乾隆那样到处题字,他的题字非常少,道光帝是比较低调的皇帝,也很节俭,例如龙袍上还打补丁,用膳都很节省,不喜欢花里胡哨、不讲排场。因此,道光帝也被称为“叫花子皇帝”。正因为道光帝不太题字,但给陶澍题了字,所以非常难得。一个月之内14次促膝谈心,包括获得道光帝非常难得的题字,可以说是陶家的旷代之荣。
印心石是在湖南资江中间的一块石头,陶澍少年时期读书的屋子叫“印心石屋”,因为陶澍读书时就在资江那一带,于是用了“印心石”这个名字。又因为印心石是在资江中间,所以左宗棠的这副对联也表达了陶澍是中流砥柱的含义。
左宗棠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描述陶澍当时跟道光帝的对话,“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廿载就是20年的意思,廿表示二十,“家山”就是故乡,廿载是个虚数,意思就是陶澍离开家乡在外为官二三十年,印心石犹在。下联写道“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其中“大江流日夜”出自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眺写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句诗。“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里的“八州”是湖南的古称,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左宗棠引用了东晋的名将、陶澍的先祖陶侃掌督八州军事的典故,当时陶侃在湖南即“八州”这一带管理军队,掌控军队,这个人很有名,这是陶澍的家族荣光,是他祖上最厉害的一位人物;同时,这句话也写到了现在陶澍是以两江总督的身份从江西阅兵归来,回到湖南老家。所以,“八州子弟翘首公归”同时表达了左宗棠以及他代表的八州子弟、湖南的民众对陶澍的敬仰,对陶澍荣归故里的殷切期盼。此联仅寥寥20余字,就将陶澍的功绩,作为国家柱石的身份,以及道光皇帝对他无以复加的信任和恩宠,湖南百姓、八州子弟对陶澍的敬仰爱戴,以及陶家先祖出生贫寒而名垂青史的先例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左宗棠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向,表达得非常好,大家可以仔细品味。这应该说是千古名联。
陶澍是很有学问的人,他一看这副对联就掂量出了它的好坏。陶澍觉得这副对联写得太厉害了,写得太好了,非常贴切,也很高雅,对联里又透露出一种豪情,陶澍对此非常欣赏。史书记载“激赏之,询访姓名,敦迫延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陶澍非常欣赏这副对联,“激赏”就是非常欣赏。陶澍就问这是谁写的?周围人说是左宗棠所写,陶澍就说赶快请他来。史书上说陶澍对左宗棠“目为奇才,纵论古今,至于达旦。”意思是左宗棠在陶澍眼中就像贺长龄见到左宗棠的反应一样——“待之以国士”,陶澍也觉得左宗棠是天下奇才,所以跟他“纵论古今”。一谈就更不得了,一谈谈到天亮。就像1850年,十几年以后左宗棠和林则徐在湘江的船上通宵达旦地谈话一样。左宗棠真的是个天才,这种天才是雄才大略,而且你一看就知道。只要你是识货的,你自己是有底蕴的,你是有眼光的,你是能掂得出他的分量的。此后,陶澍跟左宗棠就成为了忘年之交,左宗棠对陶澍仰慕已久,在他心目中陶澍的地位比贺长龄更高,他没想到陶澍也是如此礼贤下士。左宗棠是一个很狂的人,狂的人一般都是:你再大的人物,如果你不尊重我,我内心也不会把你当回事;但是如果你是我内心很认可的人物,又那么尊重我,知己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所以,左宗棠在给他的夫人周夫人的信中写道:陶澍作为“疆臣第一”,意思是当时的封疆大吏中排号第一的人物,“虚心下士至于此”,如此的礼贤下士,“有古大臣之风度”,就是说陶澍有古代那些名臣的风度。
这就是左宗棠与陶澍的第一次见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