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知识一百问(连载) —— 解密吴文化

字数:170345访问原帖 评论数:30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9-05 03:14:19 更新时间:2022-07-21 17:13:47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5 11:09:04
吴文化知识一百问之二十四

勾吴国都城迁徙之谜(上)

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而都城的出现则是国家的标志之一,都城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对吴文化的研究,吴国都城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一页。关于吴国都城,大家都知道是苏州,因为史料上明确有古吴都城是姑苏、姑胥、姑馀。这三个都是苏州的古地名。但苏州作为吴国都城,那是在公元前514年之后的事,那么之前六百多年的吴国都城又在哪里呢?
《越绝书》除记载了姑苏是吴大城外,还记载:“勾吴故治西江,都牛、须女也。”西江本是指连接太湖滆湖、长塘湖(洮湖)、巨浸(芜湖)至长江的一条古江,现在称胥溪。都牛、须女只是中国星象学识中对应的星座。此记载《汉书》、《晋书》等史志中的天文地理志中亦有详细的记载。据《汉书》载:南方的古吴地对应的是斗分野,牛、女星。“斗分野”代表的是以古西江为界的吴、越分界线,都牛、须女则是对应的古吴领地。说明西江则是故勾吴国与越国疆域的分界线。
除明确提到吴国都城的《越绝书》外,述及吴国都城的历史资料还有: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名曰故吴,人民皆耕其中。”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城为国。”
《世本•居篇》载:“孰哉居蕃离,孰姑徙句吴”宋衷注曰:“孰哉,仲雍字。孰姑,寿梦也。”
《史记•正义》载:“寿梦卒,诸樊南徙吴。”
《越绝书•吴地传》:“阖闾之时,大霸,筑吴{越}城。”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
也就是说,从太伯起城后,寿梦、诸樊、公子光(阖闾)共有三次迁徙都城的经历。
下面我们从勾吴国的历史来分析下。
根据我们现有的历史资料得知,在殷商末期,泰伯带着仲雍从周原岐山来到江南小丹阳梅里一带。后起城“太伯城”建立勾吴国。到周武王推翻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分封周章于吴君,立为诸侯。再到勾吴国第18世吴君去齐为止,时间约在540年左右。这么长的时间,勾吴国一直默默无闻,史料中也没有记载都城的迁移。《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说明这段时间,吴没有与周王朝有联系。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都城,一般是不会随意迁徙的,特别是王朝地位、领地稳固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勾吴国的都城应该在故“勾吴”地区。
公元前585年,勾吴国传至十九世寿梦。“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可知到寿梦时期,勾吴国开始强大,疆土不断扩张至大江北面,并在大国晋国的教授下,开始与大国楚国相对抗。这时国家的领地中心已经向北转移,国家政治中心也有可能向北迁移。若勾吴国都城向北迁多,那么“宜”国都城的位置是最为合适的。考古发现,原“宜”地大港地区发现大量吴王墓,其中已经明确的有寿梦第三子余昧墓。从考古结果可以证明寿梦确是把勾吴国都城迁移到了“宜”地。
《春秋左传》载: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这是寿梦时期的战果,可谓巨大。不过,随后大国楚国进行反击,很快夺回了州来等失地。地处长江边的都城很快就变成敌我双方的前沿阵地。故寿梦死后,到了诸樊就不得不考虑将政治中心南迁了。《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无岁不有吴师”。意思是自楚昭王即位,没有一年不见吴楚战争的。这样算来,勾吴国在宜地时间不算长,就是寿梦执政时期,约25年左右。期间,主要是领地向北扩张。
《史记•正义》载:“寿梦卒,诸樊南徙吴。”“吴”实际上是“勾吴”国的省称,特别是后世常把寿梦之前的勾吴国,称为“故吴”或“勾吴”,之后勾吴国扩张得来的领地,只省称为吴地。
诸樊南徙应该是事实,一是公元前545年,余祭封齐臣庆封于朱方,而朱方位置正好是以前丹徒古“宜”地。这则史料说明,在余祭之前,吴都已南迁。二是唐陆广微撰《吴地记》载: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吴地黄渎土,为大小二城。《越绝书》载:“伍员取利浦黄渎土筑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即阖闾元年,伍子胥建“阖闾城”用的是润州利湖的土筑之。说明,诸樊南徙之城应该离“阖闾城”不是太远,而且是在润州地面上。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5 19:29:35
吴文化知识一百问之二十四

吴国都城迁徙之谜(下)

那么诸樊南徙到底迁在哪里呢?
寿梦时期,勾吴国已把苏南领地全部扩为吴国领地,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苏南的中心地,按地图上看,应该是在常州、丹阳南部。这个地区古时有城三:淹城、阖闾城、葛城。三城中,只有葛城符合条件,既属于润州领地,同时它位于丹金溧漕渠边,是伍子胥伐楚返还经过之路。考虑到吴王余昧墓在丹徒“宜”地,葛城遗址必须离丹徒宜地不远,水路交通要非常方便。葛城在各方面恰好都符合这些条件。
根据丹阳葛城遗址考古结果:葛城遗址是一座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型城址。遗址延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好,其使用时代贯穿吴国历史的整个过程,因此内涵较丰富。发掘过程中,揭露出葛城的三期城墙墙址、城门以及相应的濠沟。综合考虑葛城遗址的地理位置、所发现的遗迹,以及邻近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窖藏和墓葬,推测此城址可能是吴国政治中心从镇江丹徒迁往太湖平原地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地点。说明,葛城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的城池,可能是像淹国一样的都城,或是早期吴国的边城。诸樊迁都只是利用原有的城池。
这个都城经历了诸樊、余祭、余昧、吴王僚,前后经历约46年。在大国晋国的扶持下,吴国同楚国开战。楚国在遭受吴国沉重打击后,为了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也开始扶持越国,南方的越国开始骚扰吴国,这期间,吴国主要是与楚国、越国开战。
公元前514年,诸樊之子公子光刺杀吴王僚,成为勾吴国第24世国君,改名为阖闾。阖闾上台后,听从大臣伍子胥的劝告,先征服南面的越国后再伐楚。也为了改变下环境,阖闾命伍子胥选城址,再一次将都城南迁。伍子胥在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充分考察了地理和水文条件,认为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西面有湖泊、丘陵为屏障,不利于楚国进军,且能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吴中平原沃野、鱼米之乡,正是绝佳的大后方。伍子胥在姑苏所筑的吴大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勾吴国最后一个都城“吴大城”。
最后一个都城经历了阖闾、夫差二代吴王,历经42年。期间是先征服南面的越国,后夫差率部北征,开拓北部中原疆土,称霸春秋,到最后吴国被越国灭亡。
这四个历史不同时期,正好对应了上面所说的都城三次迁移。见图:

现总结如下:

第一个都城名字应该是“勾吴”。是泰伯所建,“勾吴[yu]”既是国名,亦是地名,地在句容。查阅句容城建史,句容城最早是三国时代修建的。那么三国之前的句容城在哪呢?史料没有记载,但有个地方很像勾吴遗址,那就是位于中心地带的赤山湖边葛村,这还有待于考古证实。

第二个都城原是古“宜”国的都城,是寿梦迁移的城,历时约25年。附近葬有寿梦及其子女的墓。古“宜”国都城的具体位置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丁岗葛村是怀疑对象。

第三个都城是寿梦长子诸樊迁移的城,利用了原有的古城,历时约46年,葛城遗址已被挖掘出来。

第四个都城是诸樊长子光修建的城池,历时42年,属勾吴国最后一个都城“吴大城”,目前已被考古挖掘出来。

都城迁徙其命名有一定的规律,如商朝,都城迁徙后,其命名都带“bo”、“Yin”音,如番、蕃、邺、亳、庇、奄、殷。那么勾吴都城是否都带吴越语特有的发语词呢?结果发现,勾吴(句容)、句吴(谷阳)、葛城、姑苏(姑胥)上古音中都带有中国东南部带Ko的发语词。
现有史料留下的苏南西周至春秋的古地名中,如果按吴越语“勾【Ko】”音来查找,总共发现了五个带Ko的发语词的地名,它们分别是:姑孰、勾吴(句容)、句吴(谷阳)、葛城、姑苏(姑胥),结果发现,除姑孰是泰伯、仲雍奔吴始奔地,其余四个都曾是吴国都城。在泰伯建“太伯城”,建立“勾吴”国时,姑孰作为边城由仲雍把守(孰哉居蕃离)。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6 09:32:31
吴文化知识一百问之二十五

神秘的古吴越语(上)

翻开历史,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在6000年前同属于马家浜文化,属于古越族地区。越,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区的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也称之为百越、诸越等,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并没有形成民族,泛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对于地处长江下游的苏南地区,远古时期都属古越族地区。到商周时代,由于宁镇地区地理情况与太湖地区的地理情况相差较大,加上宁镇地区受到楚(荆)国的影响,被称为荆蛮地区,特别是泰伯、仲雍奔吴带来周原的文化因素,使得荆蛮之地变成了不同于太湖地区,带有鲜明吴文化特色(如土墩墓)的地区。古越族地区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断发文身”习俗。二是种植水稻,不种麦子。三是使用古越语,也称夷俗语,带有特别的发声词,非常难懂。
由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在商末周初时期,主要还是以当地土著族为主,其地名明显带有古越语特色。对古越语的研究,语言学家郑张尚芳有着很深的研究,出版了《郑张尚方语言学论文集》。还有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等,我们依据这些资料,来对吴国古地名进行分析,从而来判断勾吴国都城的迁徙轨迹。
我们先来看江淅一带常见的地名:句容、句曲、句骊、句无、句章、句余、句馀、句乘等。还有姑孰、姑苏、姑胥、姑馀是安徽、江苏一带的地名。语言学家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中说:这些地名的相似之处,一是冠首字类同,个别字虽然写法不同,但之古音,则相同或相近。二是都属齐头式。这些地名源出古越语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因为第一,有的地名冠首字仍见于现代壮侗族地区的大量地名中,如姑字(或写作古、个、过、谷等)冠首地名在今两广、越南多至不可胜数。以“个”为例,有广西的个漾、个榜、个陋、个宕;云南的个旧、个马等。第二,现代壮侗语地名也有齐头式的特点。第三,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冠首字,也见于吴越王的名字。如句践、余善、余祭、余昧、无余、无王、无疆等。第四,这些人名和地名的确切含义今天已很难考见了,不过它们的冠首字,却可以确知只是古越语的发语词而已。
对古越语,东汉人服虔是这样说的:“吴蛮夷,言多发声,数语共成一言。”
《汉书•地理志》泰伯建国“号曰句吴”颜师古注:“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
陈正祥在《广东地志》中说,以“果、高、歌、姑、过”开头的地名都是壮语的标志。
史为乐说:“於潜、无锡、句容、姑苏等地名中的於、无、句、姑等,都是古越语的发音词,没有实义”。江南的无锡,汉代王莽时改名为“有锡”县。很多人理解为,无锡肯定与金属“锡”有关,这是错误的想法。其实无锡的“锡”只与“锡山”有关,锡山又称为西神山、巫山、历山。“无”只是古越语的发声词。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6 15:06:52
吴文化知识一百问之二十五

神秘的古吴越语(下)

根据《郑张尚方语言学论文集》以及唐善纯《中国东南部带Ko的地名》,发语词姑、夫、句、余、无等,均有吴越语的特征。而且带这些发语词的地名,都是很早就有的古地名。另外像古文中,勾、句、姑、工、干、攻、葛、个属古越语中同音词,所以“勾吴”,也作句吴、工吴、干吴、攻吴、攻敔、吴。

与古吴有关的地名图
现在我们再来看《汉书·地理志》中长江下游苏南地名(春秋时期名称):吴(姑苏)、曲阿(云阳、延陵)、毗陵(汉划延陵部分始建)、阳羡(阳羡)、无锡(无锡)、丹徒(谷阳、朱方)、娄(南武)、江乘(金陵)、秣陵(金陵)、句容(句容)、胡孰(胡熟)、溧阳(濑)、丹阳(姑孰)。
根据古籍书,我们已知的还有延陵、既阳、鸠兹。还有考古发现西周至春秋遗址:固城、城上村(句容)、葛城、淹城、阖闾城、越王城等。
按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字,如姑苏、姑孰、无锡、句容是属于带姑、夫、句、余、无发声词的地名,地名历史比较久远。
姑苏(也称姑胥、姑馀)是勾吴国最后一个都城,我们在已知及现有城池中发现,前面带姑的还有一个城市姑孰(安徽当涂、小丹阳),结果是泰伯、仲雍奔吴第一站。当代吴文化专家谭其骧在回答姑苏之名含义时说:“姑即句,乃古吴越人发语词,句吴即吴,句践即践,姑苏即苏也。”
查阅历史,我们还发现,古代都城迁徙其命名也有一定的规律,如商朝,都城迁徙后,其命名都带“bo”、“Yin”音,如番、蕃、邺、亳、庇、奄、殷。那么勾吴国都城是否都带吴越语特有的发语词呢?
我们在上面地名中再继续找,结果发现句容(亦称勾容)名字带“勾”发声词。另外还有二个地名谷阳、葛城。谷阳原是古“宜”地,楚国占领后改名带“阳”字。结果我们发现,“勾[gōu]”与“阳”连读,结果就变成了“谷阳”音了。同样道理,葛城的“葛”音来自“勾[gōu]吴[yú]”连读。
我们根据古越语发声词“勾”,在上面所列地名及秦以前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地名中共找出五个带“勾”声的地名:姑孰(小丹阳)、句容、谷阳(丹徒)、葛城(丹阳)、姑苏(苏州)。我们发现,姑孰、姑苏、句容、谷阳都是春秋时期古老地名,葛城则是丹阳葛城村,其名无法考查,但有一点就是该村名也是非常古老的名字,且考古发现属西周至春秋的古遗址。巧合的是:除姑孰外,其余四个正好就是我们上面分析的勾吴国都城迁徙的四个地名。而姑孰后改名为小丹阳,正是上面分析的泰伯、仲雍奔吴的第一个落脚点。把它们串连起来就是下图:

勾吴国都城迁徙图
我们还发现一个巧合的事,在百度地度中找宁镇地区的“葛村”可以找出三个葛村,而这三个葛村正好就是我们在“神秘的三个葛村”中分析的三个。它们的地理位置又正好是勾吴国都城迁徙图中的三个中间都城,而且他们三个都是该地区土墩墓最集中的地方。
姑孰、姑苏两个带“姑”字的正好是一头一尾,“姑”代表在湖边的地名。
“葛”音来自“勾[gōu]吴[yú]”连读,说明与“勾吴”国有关。目前,葛城已被考古证实,另两个葛村还有待于考古来揭开谜底。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7 10:07:05
吴文化知识一百问之二十六

宁镇地区神秘的三个葛村(上)

在宁镇地区,共有三个比较怪异的葛村,它们年代久远,所处位置特殊。一是国保单位丹阳葛城遗址;二是位于镇江大港宜文化之地的葛村。三是句容赤山湖边的葛村。
一、丹阳葛城遗址位于丹阳市珥陵镇与导墅镇交界的葛城村,发现于2007年,城址内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沟,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遗址中出土有较丰富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吴文化遗物,经考古证实,时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座吴国城址,现为国保单位。
虽然“葛城”发现时,几乎从地面消失,但古城的轮廓依稀可见,护城河清晰可辨。葛城的形制很独特,水和城环环相套。葛城村地处丹金溧漕渠边上,沿丹金溧漕渠向南还有荆城村,向北有神墩遗址、珥城遗址。再向北连接丹徒漕渠(古运河)。葛城村周围水网较多,东边有一条南北向的“丁义河”,在丹金溧漕渠与丁义河之间有五条东西向的横沟相连,分别叫:前长沟、上长沟、下长沟、里长沟、北长沟。其中“上长沟”是葛城古都区域的主河道,也是中心河道。
这个吴国城址,是否为春秋初期,吴王诸樊南迁后的吴国都城。当年吴王余祭视察战船遇刺事件,是否就是发生在这里?

二、镇江大港宜文化之地葛村,位于丹徒丁岗镇,面积约3.8平方公里,居民1300余户,约3470余人。分东葛村、中葛村、西葛村,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村上商、周时期的古迹众多。五十年代,在东葛村东南300米处,发现并挖掘了文昌阁遗址。在紧靠西葛村,发现及挖掘了癞鼋墩遗址。在葛村的东南面,不到埤城位置,发现了面积为24700平方米的断山墩遗址,文化层堆积达4米,西周春秋时代的遗存极丰富。其北面有母子墩、磨盘墩、背山顶、青龙山等周代墓葬及吴王大墓,其中烟墩山遗址为西周初期宜侯夨墓,挖掘到著名西周铜器“宜侯夨簋”。在其东部不远处,近年来又发现了吴国铜冶炼基地孙家村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可以证明该地区曾是吴国或者宜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距葛村不远的丁岗南神墩遗址,考古证明是距今约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西周时期,生活在当地的古人为躲避野兽和洪水而人工堆积成的一处土墩,它可以证明这地区曾是西周时期的城市中心。
1957年,南京博物馆的尹焕章、罗宗真等人对葛村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古挖掘。以大港为中心,西至谏壁以西,东南至埤城镇,西南至宁沪道上的辛丰镇,在这长宽约20公里×7.5公里的地区以内,发现断断续续成一组一组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很多,其中已发现60多处。

葛村及周边古遗址
葛村南边是太平河,周边还有背沟河、留村河等支流。西边不远处有丹徒漕渠(古运河)北入大江。可以看出,古时的葛村水运极其方便,四通八达。葛村边上的“太平河”,镇江史志记载,古时生成于丁岗丘陵岗坡之地,邑人称之为“大沟”。大沟每当夏季,梅雨连绵,暴雨如注时,水漫四溢,把乡民们种植的庄稼给冲掉了,农田冲毁了,房屋冲塌了。乡民们不畏艰辛把大沟梳理至江口,再有洪水,洪水就可以流入长江了。乡民们祈盼着“太平”,就把这条梳理的大沟叫做“太平河”。
奇怪的是葛村其名与姓“葛”无关,而且葛村地处“宜”国中心地带,周围有长岗、丁岗、周岗、求子岗等地名,西侧有祭祀用的雩[yú]山,非常巧合的是西周王朝西边的祭祀也称“吴[yú]”山。二山同音,又都是作为祭祀用。难道这里曾是“宜”国的都城吗?是否是“谷阳”古城?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7 16:07:14
镇江历史非常悠久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7 20:22:34
吴文化知识一百问之二十六

宁镇地区神秘的三个葛村(下)

三、句容赤山湖的葛村。这个葛村是个大村,占地面积9.6平方公里,由上葛村、下葛村、后村头、窑岗头村、 寺组成,人口4388人,1642户。上葛村以前还分为东葛、西葛。村庄周围都有河流包围,形似古城的护城河,四周河流四通八达。葛村的北面紧靠古老的赤山湖,湖西边是著名的赤山,又名赭山,亦名丹山。巧合的是泰伯、仲雍奔吴来到江南小丹阳的“梅里”。北宋《太平寰宇记》云:“赭山亦名丹山,唐天宝中改为绛岩山,丹阳之义出此。山临平湖,湖亦以丹阳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两水间。”
赤山是小丹阳名字的由来,所以泰伯奔吴到是地方就是葛村西边的小丹阳。在殷商末之际,泰伯起城“太伯城”建立句吴国。巧合的是,葛村地处以横山为起头的马宁山脉、勾曲山组成的“句”形中心地赤山湖边上,是“太伯城”最有可能的地方。
从地名来看,葛村周围西岗头、排岗、东岗、南岗、王岗、小长塘岗、大长塘岗、乌沙岗、岗头上、陈岗、岗北、乌岗咀,西岗顶等带“岗”的地名,这么多带岗的地名,又相对集中,这也是很少可见。另外,我们还发现在上葛村边上还有神边、墓东地名,下葛村边有下禹庙、王塔等地名。这些地名都暗示了一个方向,这个地方曾是一个中心城池,很有可能是一个都城。
从考古角度来看,根据1987年对镇江地区台形遗址及土墩墓,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进行调查统计,台形遗址,全市句容数量最多,共有63个,丹徒共有59个。全市土墩墓3115座,句容就占了2162座。而且主要集中在葛村周围地区,特别是葛村东部的茅山地区,土墩墓有1846座,占全市土墩墓的58.9%,这么高的集中度实在罕见。
《镇江商周台形遗址与土墩墓分布规律遥感研究》统计表明,葛村周围地区是台形遗址与土墩墓最集中、密度最高的地方。再从近年葛村东部茅山周围挖掘的土墩墓考古结果来看,其分布主要在茅山坡麓分布区,其次为茅山以东河网平原分布区,在水塘、河网之间。土墩墓大都是一墩多墓,且都是商朝晚期至西周时期墓葬。出土物品有大量的石器与陶器,其中农具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的水平。同期的土墩墓中出土有精美的青铜器,也有青铜农具,说明当时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水平已较高,中原的治铜技术已应用到本地治炼生产中。选择河滩地筑台地居住说明农业已成为国民的重要生产活动。而居住的台形地与埋塟的土墩墓分开,为吴文化进步的标志,有别于落后的原始社会。这些考古结果也证实了,太伯奔吴到达这里后, “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难道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太伯城”吗?
这三个地方的葛村,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葛村年代久远,规模较大。二是葛村名字与“葛”姓无关。三是葛村周围地处四通八达水系,远古时期都有护城河的可能。四是葛村周围带“岗”的地名较多。五是葛村位置分别处于不同时期勾吴国的政治中心地,存在着都城的可能。葛村的“葛”是吴越语中的“勾”的谐音,所以宁镇地区这三个神秘的“葛”村有可能是古代“勾吴”国都城的废墟。
根据吴文化专家陆九皋、肖梦龙等人撰的《镇江商周台形遗址与土墩墓分布规律遥感研究》统计,见下图所示:巧合的是,这三个“葛村”正好分别对应丹徒地区、丹阳地区、句容地区中土墩墓最密集的地方。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8 16:08:28
吴文化知识一百问之二十七

从“句”、“勾”文字演变看句容(上)

历史上有许多地名如句容、句曲山、句驪山、句吴、句章、句餘,其“句”都是发【gōu】勾音,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造字之初,确实没有“勾”字,句就是勾意。所以古书上都说:古时,“句”与“勾”是同字同音。
实际上,文字最初大都是通过象形字演变过来的,其字意及发音,各个地方都有所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很多的革新。统一文字书写就是其中一项,先由“小篆”然后使用改进字体“隶书”。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文字统一后,随着事物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同,其文字的词义发展速度很快。当新义产生时,往往附着在本字之上,而不是马上为这种新义造字,这样某一字便承担了本义和引申义多个义项。此外,汉语中的虚词和一些形容性的实词不易造字,于是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样一个字就不仅有本义,也兼有假借义,一字多职的现象变得极为常见。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控制汉字的数量,使其不至于无限增加下去。但是另一方面,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要求它表达语言的明确性,在这一性质的驱使下,多义字的分化也在不间断地进行着,其结果便是分化出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个字承担的多个义项由这两个或几个字来承担,这两个或几个字就称为分化字,而承担多职的初字称为母字。同理,由于文字存在不同的字义,其发音也存在不同的发音,就出现了一字多音现象。
“句”字的最早来源是来源于丩
http://img3.laibafile.cn/p/m/322720428.jpg后加上了个口成句
“句”是一个分化符号。其本义是:能够相对完整地表达意思的一段话。《孟子注疏》:“云章句者,章文之成也;句者,辞之绝也。又言章者,明也,总义包体,所以明情者也;句必联字而言,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南朝梁文学家刘勰撰《文心雕龙·章句》:“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句”还有一个字义,世俗以为象植物的枝蔓扭曲盘勾之状,即弯曲之意。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8 16:09:51
图片怎么没出来?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8 16:11:06
请教,已发的贴子怎么修改?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9 07:52:33
而在江南吴地,最早的“句”则来自泰伯奔吴后所建的国名。《史记》、《吴越春秋》中都有记载。当时时值商代末期,天下大乱,泰伯带领“荆蛮”人建起“太伯城”,自号为“句吴”。句吴既是吴国的最初国名,也是地方名。为什么取名“句吴”《吴越春秋》中记载: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句吴,非其方乎?”
泰伯自号“句吴”,其“句”是吴越语的发语声,而吴是因为,泰伯无子女,所以王位传与其弟仲雍。仲雍奔吴前被封于虞国,虞国存在于周原岐山东边,故取一个与“虞”同音、字相近的“吴”为国名。“吴”是从“虞”而来。注意这里的“吴”发[yu]音,这大概就是“吴”来源于“虞”的原因吧。
商周时代的“虞”字,见下图:

商周时代的“吴”字,见下图:

可以看出,“吴”取“虞“字的下部,故“吴”与“虞”在古时属同音同字。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9 09:40:38
《汉书•地理志》“句吴”颜师伯古注:“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说明,“句吴”的句是发声词,发“【gōu】勾”音,无字义。其字形为象形字,见下图:

从甲骨文字中看以看到,其字形符合当时吴国初期的地形。《吴越春秋》载:泰伯起城,其外廓周三百余里。当初泰伯、仲雍奔吴初始地为小丹阳的衡山、梅里。古时起城,外城一般都以天然山水作屏障。小丹阳梅里附近的衡山、“马宁山脉”及东部的句曲山(现茅山)围合正好符合周三百余里条件,中间是赤山(又名丹山)湖,正好形似“句”字中的“口”。从象形字的角度来看,甲骨文字“句”,其形似泰伯初建的“句吴”国。
对于金文,目前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中“句吴”一般都是以“工吴”、“攻吴”出现,这是因为在吴越语中,“工”、“攻”、“谷”都是与“【gōu】勾”同音、同韵母。金文的“句”与战国文字“句”字形差不多,区别在于中间“口”的位置向下了。形似现在的句容城,位置在赤山湖北部,正好在“句曲山(即茅山)的北外部。句容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的吴国城池“城上村遗址”正好位于这个“口”的位置。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9 12:31:09
至于篆体的“句”字,字形明显为秦地的文字。到秦国以后的隶书、楷书“句”的字形,则又回到前面的字形,以句容为中心的初期吴国地形与它非常相似。见下图:

“句”的发音,在吴地发【gōu】音,这个音与吴国都城的迁徙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在吴国青铜器中的金文“句吴”也与这个【gōu】音有关。巧合的是,秦国统一后,文字改革后的“句”也读此音。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9 13:58:55
那么“勾”字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
《中国语文》1999年第六期董楚平撰《浅谈“勾践”与“句践”的纠纷问题》一文中说:“先秦时期,句字只有一种读音,都属见母侯韵,中古时期(约从魏晋开始),句字出现两种读音,即从侯韵中分化出鱼韵,犹今勾连的勾(gōu)与语句的句(jù)”。他认为:“最早的勾字,见于晋代《祀后土残碑》。字形的分化是由读音分化造成的”。
吴文化专家杨宝忠则认为: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甲骨文与金文,只有从口的句,没有从厶的勾。说明商周时期只有“句”而无“勾”。“勾”字最早出现在汉代,刻于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的《史晨碑》中的“钩”字,其右边“句”旁发现已从“厶”。
说文解字认为:(句)曲也。考工记多言倨句。乐记言倨中矩、句中钩。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谓山川纡曲。如句容、句章、句馀、高句骊皆是也。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畱可钩乙之意。古音总如钩。後人句曲音钩。章句音屦。又改句曲字为勾。此浅俗分别。不可与道古也。
康熙字典的解释:古人在断句处画个勾,表示断句。这个字是居月切,是句的读音。
所以句、勾本来只有一个字。在一开始,句从丩分化出来,然后句又有了两个含义,于是分化出了勾。在吴地的“句”字形似以句容为中心的初期句吴国地。但“句”在吴越语中则是发声词,发【gōu】音。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29 15:33:41
后来吴被越灭亡,楚国又打败了越国,吴地被楚国占领。吴地许多城池的名字都被楚国改成“阳”字。“句容”地名是否也是这时候改,无从考证,但肯定是在战国以后。有考证的“句容”地名是出现在汉代班固拟的《汉书·地理志》中。“容”字的字形演变如下图:

“容字”的构形,曾经有过不同的提法,有的说,以“宀”作形旁,“公”作声旁;或以为容从宀,从谷。宀指房舍,谷指山谷。
而我们知道,吴越语中“谷”、“句”、“勾”、“工”、“攻”、“姑”同音(见郑张尚芳著的吴越语考)。寿梦迁徙的都城“朱方”后被楚国命名为“谷阳”,而句容的“容”字从宀,从谷,决非偶然,必与“句吴”有关。“句容”与“句吴”中的“句”字相同,音相同。且“容”发音近“吴”【yú】音。
总上所述,从句容字形的演变及读音看,句容与泰伯、仲雍所建的早中期“句吴”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30 08:25:25
吴文化知识一百问之二十八

神秘的淹国

淹城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常州市的南侧。早在1935年首次对淹城遗址进行实地调查看中,就发现有古代民居活动遗存。上世纪50-60年代先后在淹城挖掘到出土文物。1986年,考古人员对常州淹城进行了为期6年的考古认定:淹城是春秋时代吴国的一个有三道城河、三道城墙形制的军事城堡。即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1988年淹城遗址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单位。
淹城遗址的挖掘,揭开了一直以来都是谜的江南淹国。其实,东汉袁康《越绝书.吴地传》载:“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是关于江南淹国最早的文献记载。
奄国原是是商末周初在山东曲阜之东的一个殷商国,同期在山东博兴东南还存在一个大族蒲姑国,奄君与蒲姑君同属赢姓,伯益的后代。我们今天看蒲姑与布谷谐音、奄与燕谐音,就知道这两个国家八九不离十是鸟夷部落了。这两个国家应该都建立于夏商时期,后来它们成为了殷商王朝的子国。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30 14:38:52
当年,周武王伐纣胜利后,殷商王朝覆灭,纣王自焚,但是,纣王的儿子并没有死,殷商部落也没有被灭族。周武王还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保留了其祖先的一块土地,让他依旧住在朝歌。殷商部落的祖先原是从东夷部落集团分化出来而后加入华夏的,商朝王室与东夷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东夷集团此时也仍然有强大的实力。为了杜绝武庚禄父联合东夷谋反,周武王将监视武庚的任务委托给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史称“三监”。
周朝建立后仅仅两年,周武王就病逝了,年幼的周成王在公元前1104年继位,由叔叔周公与召公辅佐。周公辅佐成王,尽心尽力,受到时人的称道。“三监”见周公声势日隆,心生嫉妒,便派人四处造谣,说周公有不臣之心。谣言传到王室,周成王对周公不禁起了疑心。
武庚禄父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决定反周。他找到“三监”,密谋以“为周王朝清除企图谋逆的周公”为口号,联合向周王室发动进攻。追随武庚禄父叛乱的多是东夷人,其中就有来自山东曲阜的奄国人及蒲姑人。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30 17:50:02
周公及姜子牙率领大军开始讨伐叛逆,杀死了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周军旋即飞渡黄河,与武庚禄父展开决战,朝歌城再次陷落,武庚禄父战败逃跑,在北窜途中被擒获,身首异处。失去领头羊的东夷军队仍然不肯投降,困兽犹斗。周军对协助叛乱的东夷人改变了战略。
在东夷各国里,奄国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其国都就在今山东曲阜。周公决定先消灭奄国的所有羽翼,再灭奄国。于是,周军麾师东南,先打败以徐国为首的淮夷各国,然后由南向北继续进军,在山东枣庄降服了缯国、丰国、蒲姑国,剪除了奄国的所有羽翼。
之后,周成王又派足智多谋的毛叔郑前来助战。在两路大军的合围下,奄国人无力抵抗,城破国灭。周公东征胜利结束后,周成王封周公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殷民六族,并封姜子牙以蒲姑国旧地成立齐国。周公在京师辅佐周成王,无暇顾及封地,遂派长子伯禽管理鲁国。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09-30 21:58:30
奄国国君带领殷商残部从山东辗转逃到江南,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面的武进区一带凿河为堑,堆土为城,仍称“奄城”。由于武进地区紧挨着浩瀚长江与太湖,因此后人将“奄”字加上了“氵”偏旁,称“淹”,所以在古代的“淹”字与“奄”字是通用的,“淹城”之名就这样流传下来了。《越绝书》还载:“蒲姑大冢,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三十里。”说明,当初与奄国逃至江南的还有殷商大族蒲姑国等。
那么江南淹国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呢?
楼主:城中山水  时间:2021-10-01 06:58:29
公元前585年,勾吴国传至十九世寿梦,《史记》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根据《世本•居篇》载:“孰姑徙句吴”宋衷注曰:“孰姑,寿梦也。”说明,到了寿梦时代,勾吴国开启了扩疆之路,邻国小国全部被勾吴国占领。淹国应该就在寿楚执政前已被吴国所灭亡。
《越绝书》中记载的:“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吴所葬”三个字已经说得很清楚,说明:一、淹城不是吴国的地方,如果是吴国的地方,安葬淹君的子女为什么要说“吴所葬”,语气里就是说淹君子女不是吴国的人;二、淹国被吴灭后,吴国用吴国的葬俗来礼葬淹君的子女。吴国的葬俗,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墩墓,就是平地堆土,堆到一定高度后进行安葬,然后封土。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今宁镇地区和安徽的部分地区,这正好是吴国原来的势力范围。而越文化葬式一般以“石室土墩墓”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四周的山脊和山坡上。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