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那百年儿

字数:16331访问原帖 评论数:7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9-08 01:58:58 更新时间:2021-10-02 22:23:43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6:47
也让我们念一句尚书的本根吧!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6:56
再让我们明了一下尚书的心法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学习一切古典文化的心法。若不知此法,就不要误读经典了。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7:11
张实居好象是太文言了,大家看不懂,看不懂的文章都不是好文章,故弄玄虚的让人看不懂的文章更不是好文章,可是好多的看不懂不是因不不懂,而是因为没有生活在当下,人家写的诗就是给当代的人看的,用的全是当代的语言,那么,就当代一下吧。
好一个伏生呀!你用生命保护了尚书,也只有你才能讲清尚书,所有从你开始我们才又重新知道了上三皇的那些人,知道他们的心,他们的理念和他们所做的事。能使唐虞三代存。
好一个伏生呀!你用三寸不乱之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凭着易经的变化,用一张嘴,重新对祖先的文化进行了开天辟地解说,让远古的文明重见天日。重从舌上辟乾坤。
好一个伏生呀!后人在学堂祭祀你,用最好的五谷供奉你,让你千古,千古,千千古,你香火不绝呀,世世让人膜拜,代代让人纪念。泮宫俎豆今千古。
好一个伏生呀!你好象一只鸟儿,在秦王朝烧书的火焰中,施虐重生,那是文字狱的火呀,那是天下一统的火呀。翻幸秦火虐焰燔。
伏生呀!你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悲不喜!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7:50
伏生,一个拥有阳光的人,委屈地行走在人世间,煎熬着、痛苦着、坚持着,在历史的泥潭中用阳光的心串成一页光明。
20210907 17:53 (今日更新完毕)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22:07:54
伏生其人,普通而又伟大,伟大而又平凡。我们可以从志、意、身、心四个方面来分析他。
他有志,一生有志,有学书之志。
一出生就是一个不凡的家庭,虽然没落,却不曾丢失了传承,这个家族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智慧。他虽然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3岁识字,5岁读书,10岁开蒙。但他识的字,全有根源上的解释,这个根源就是易经,而且是先天的易经。
说起中国的汉字,有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全是从易理延伸出来的文明,形与声,意与示,全是从八卦的符号和口语演变过来的。据说,古代字少,口语变化的更多,所以多通假字。
据考查,汉字的初形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易经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每一个字的创造,都是上观天文、下观地理、中观人事而得来的,每一个字都带着天心、地心、人心,集合着天地人三才的能量。所以说,仓颉造字鬼哭狼嚎,每个字里带着鬼的魂、狼的魄,能不哭嚎吗?何其伟大与幽微哦!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22:10:58
伏生这个家族知道每一个汉字的根本来源,记住,是每一个,所有的。所以人家识那个字,可不是我们普通人识的那个字。人家读的书,也不是我们普通人读的书,肯定不是三字经,或百家姓,而是我们不知道的除了尚书以外的古典秘籍,在他们家看来稀松平常的书而已,妙就妙在别的贵族也读,但是永远读不出人家父辈传下来那个味道。所以,在家教的传承下,父辈的逼迫下,他对每一个字的理解都是武学中最阳刚中正的上乘正宗气功,九阳与九阴真经浑然一体的结合。伏生在至刚纯阳童子功的传承下,识字,读书,到成为一个儒生是很简单的,顺理成章的事儿。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22:15:50
当然了,那个时候可不叫做儒生,儒生在那个时代不是权力的代表,只是有文化的代表,那个时代的儒家还没有强大。还不如杨朱牛,杨朱的学说叫杨子,就是那个提出【一毛不拔】思想的人,这个【一毛不拔】就是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别说一针一线的,一毛都不行,今天拔一毛,明天就会掉个大腿,就是不能欺负老百姓,不能损人利已,要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
百家争鸣里,杨子可是牛人中的牛人,杨朱在先,墨子在后,法家还在后,儒家还没有出人投地。
杨子和墨子没有成为治国的思想,就渐渐的没落了,倒是法家,在战国后期,尤其是在秦王朝强大起来。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22:17:12
在伏生成长这十几年里,在周王朝还有没灭亡的那十一年里,在楚国强大的这个时候,偏居西方还不是十分强大而又养精蓄锐的秦国,是吕不韦执政,他执政的理念叫做【吕氏春秋】,独成一套,千金不可以改一字。不是不能改,不是不想改,而是改不了,没人敢改。
这十几年伏生孜孜不倦的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徜徉,他如鱼得水,快乐无边,只是快乐的日子不会太多了,因为天下太乱了。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22:32:19
他有身,是一个有身份的人,立志学书到了背书的阶段。
这个背,可以是背诵的背,因为他天天揣摩,已经将经书记在了心里。
二是背其人,不见其人,背着人学书。其原因是,伏生年纪轻轻就成了一代大儒,又精通易理,这样的人才很少呀,于是他从大儒而知阴阳,一路向北,寻找人生与世间的真理。出名没几年,最后在秦王朝的逼迫下入朝为博士,这个博士很牛呀,就是治国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当时的伏生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博士,那个比他小一岁的秦始皇,云游泰山都要带着他,为什么?因为他懂得易经。皇帝云朝山,而且那个山据说是盘古的头颅所化,与鬼神相交的天地人大会,岂能不找个好点的导师。当时,天底下懂得先天易、后天易,又懂得尚书的人,恐怕只有这么一个人了。所以,在皇帝的眼里他是个宝贝,是个活宝贝,是个知中、知正、知阴阳、通鬼神的活宝贝。但是,他只想做一个混日子的公务员,顾得上就问一下,顾不上就不问,常常逃避不想上班,更不想说话。
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烧了他家乡的文字和书,又杀了他那些不听话的识字老乡和朋友。他是有怨气的,又惹不起皇权,还想留下尚书的种子,因为世间只有他能讲清楚这本书了。
于是,他委曲求全了一辈子。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22:33:52
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伏生说,既然怀着个孩子,就象一个女人一样活着吧!我说的可以古代的女人,现代的女子可扬眉吐气了!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8 11:39:21
他有志,学书之志。
他有身,藏书之身。
他有心,护书之心。
为了护书,他活成了一个醉鬼,他是在秦王朝的咸阳城里,真正的喝过七国之酒的酒徒,我们知道他哪里喝的是酒,分明是在品尝七国的文化。
后来,为了护书,他变成了世人眼中的疯子,疯到不可理喻。
再后来,妻子死了,儿子死了,破衣敝履的身体里,只余下一缕坚强不屈的灵魂。
再再后来,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庶人,和女儿羲娥相依为命。从蒙学、大儒到博士,这是学书。从酒徒、疯子,到庶人这是护书。
史书上如是记载道: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8 11:53:19
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正能量的志、意、身、心。我们分析了伏生的志,伏生的身,伏生的意,那么他的心在哪里?安在何方呢?
传书。这是的心。一颗坚贞不屈的心。也是他堪破人情薄凉、世道艰难后,在血与火交织的生活中唯一的一颗心。
为了传书,他什么可以忍受,人间苦难,历史风云,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将之击倒。他用生命熬着时代,也用时代熬着文化。熬着,熬着,就熬成了一个老师。
他这个老师不简单,即是天师,又是地师,还是人师。
天师者言道,言道可安天下民心;地师者言国,言国可治天下万民;人师者言教,言教可育化天下众生。他是一个好老师,可为给皇帝的老师不老师的人。师者所以传道授惑解惑也。这样的老师何其伟大,却又来自平凡的底层。他应该算一个牛人了吧!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8 12:27:19
伏生做为老师,有两个门生一个叫做张生,另一个叫做欧阳生。
注意,这个张生不是现代人口中戏里的那个张生。那个张生是跳墙找美女的张生,那个美女叫崔莺莺,两人第一次见面还是在庙里,好象那个庙叫普救寺。那个张生是在唐朝,学的是西厢记里一见钟情的泡妞术。
这个张生可是博士,济南人,很有本事。
唐朝的张生与汉朝的张生没有任何关系,不关唐朝倒是有个诗人,曾用一首诗夸奖过汉朝的张生。
青春事贺监,黄卷向张生。就是这一句。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8 12:28:25
说起这个诗的作者,得多说两句,这个人是唐朝天宝年间的十大才子,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他叫韩翃,因《寒食》一诗被皇帝赏识,虽有才,却终生不得志,一生中最大的官就是个中书舍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一类吧。所以常常写些悲情的诗。
比如,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8 12:31:03
越扯越远了,得拉回来,说到韩翃,多说了几句,主要是想说明重要性。
再说,他那一句诗“黄卷向张生”。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直到唐朝还有人在夸奖汉朝这个张生的本事。
怎么夸呢?主要体现在“黄卷”这两个字上,所谓黄卷就是被风吹日晒雨淋和时间所消耗后泛黄的书,这样的书最少过了百年以上了吧!这句诗的主要意思是,如果想知道古书的真正意义,还得问张生才行呀。
青灯黄卷伴月明,断塔浮屠苦禅心。古书难懂呀!正如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也只有张生、张博士才知道古书中的正确答案。从这一句诗里可以看出张生的牛气。
学生都这么牛气,何况张生的老师伏生呢?好象不用夸了,也没法夸,不会夸,江郞才尽了。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10 08:56:18
牛人是博士,牛人的学生也是博士。
牛人不会让人忘记,牛人的学生也不会让人忘记。
我们知道了一首唐朝的诗,是夸伏生的学生张生的。千万不要以为,唐朝以后张生就没人夸了,其实真到明朝嘉庆年间还在有人夸奖张生。
这个明朝的、夸张生的人叫做王世贞。他有一首《送济南张生授侯门教读还里》的诗里夸过张生。“送济南张生授侯门教读还里”就是张生、张博士当官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意思,诗中说:
侯门正好曳长裾,
暂拥双旌过里闾。
若到济南人自识,
少年曾受伏生书。
“侯门”就是奉命给王公贵族的子弟教书,穿的是官衣,吃的是官饭,配的是专用的仪杖,这个教书的张生,回到了家乡济南,所有的人都认知他。人们说,这就是小时候省着鼻涕在伏生跟前跑来跑去的那个小家伙吧!如今可是出息大了。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10 09:01:05
为了显示重要性,我们还得多说说这个王世贞这个人。王世贞与严嵩有仇,还是张居正的死对头,一直被张居正打压,直到张居正死了以后才出山,官至太子太保。王世贞是文学家,史学家,爱白居易的诗,爱苏轼的词,爱写字,爱写书,爱听戏,还为《本草纲目》做序。
世人传说,王世贞是兰陵笑笑生,就是那个《金瓶梅》的作者。理由是,王世贞的父亲被犯了错,他去严府求严嵩,跪了两天两夜,严嵩不答应,用手中的权力搞死了他的父亲。据传,王世贞为报父仇,写了一本书,将毒汁浸在手卷中,搞死了直接害死父亲的那个人。我猜想,用一本书能搞死人,应该是古人在翻阅时爱用手指沾点唾沫翻书,一边翻一边吃毒,时间长了,触毒而亡。
有仇必报,这是人性。不是不报,时候末到!为传说中的王世贞赞一个!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10 09:24:23
这是伏生的第一人学生张生。下面来说伏生的第二个学生欧阳生。
这个欧阳生更牛,他在西汉时期利用平生所学直接创立了一个学派,叫做【欧阳氏尚书学派】。
他毕生都在发扬伏生老先生的尚书精神。
欧阳生,字和伯。西汉千乘人,今天山东高青县高苑镇人,在济南市一直朝大海方向望去,东北方150公里的地方。
我有一个疑问,不知道欧阳生的这个“生”,与伏生的“生”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因为见到了老师,佩服老师,干脆就延续了这个“生”字。
这个生很历害呀,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就在正前方。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10 11:41:50
欧阳生被伏生的学问所折服,一心一意拜伏生为师,用尽洪荒之力学习《尚书》,其实其主要精力是用来学习易经的道理,不懂易经的人是学不会尚书的,他是一个偏向易道的人,有点现代风水大师那么点意思。
可惜不能举现代人的例子,原因大家都知道,会被404。
欧阳生学的很好,成立了自己的学派,一心要光大门楣。
他有一个徒弟,得其所传后,又将所学的《尚书》传给一个叫儿宽的人。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10 12:52:28
上一句话有毛病,儿宽就是欧阳生的弟子。
得说说儿宽。
儿宽就是倪宽,不知道哪个对。
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
我的理解是儿就是倪,因为都是事物刚刚发展的样子,而“倪”有裨益的意思在,好象“倪”要高大尚一些。
倪宽小时候聪明绝顶,但是个穷孩子,他上不起学,只好在学校的伙房里帮厨,这个好象洗盘子的勤杂工,靠恒心和勤奋偷艺,不过偷的不是厨艺,他偷书。偷了书就回家干活,常常把易经和尚书挂在锄头把上,我分析是挂易经的时候多,挂尚书的时候少,因为易经太难学了,学好的易经,尚书就容易学了,这就是“带经而锄”的故事。偷的次数多了,就让欧阳生发现了,天道恒生,不会堵绝一个喜欢学习,努力向上的、农民家的小孩子,于是欧阳生先生发现了他的灵根和努力,就身传亲授。
倪宽在《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其实是在易经研究上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