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那百年儿

字数:16331访问原帖 评论数:7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9-08 01:58:58 更新时间:2021-10-02 22:23:43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7:58:58
[开个头]
伏生这个老先生,你千千万万不要和他比,没有人能比得过他。这就象明朝的王阳明,你万万千千不要和他争斗,和他争斗的人全没好下场,因为他太强大了,思想强大,能力强大,学生强大,影响力强大,强大到谁和他作对,谁一定会倒霉。即使是他死了,你还是一样要倒霉。
千万不能和王阳明作对,这是一个真理。
千万不能和伏生比,这是另一个真理。
因为,伏生这个人你真的不能比,他活的太久了,年龄太大了。他出生了,那些同时代的牛人们还没出生;他还没出名,那些同时代牛人们就已经魂飞魄散,入土为安了。
这有几个数字,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公元前260年,就从这里开始吧。这是第一年,伏生出生了。
第二年,秦始皇出生了。
第三年,赵高出生了。
第四年,萧何出生了。
第五年,刘邦出生了。对了,还有个叫做甘罗的也出生了。甘罗就是12岁做宰相,在电视剧里被秦始皇一刀捅死那个孩子。
第六年,出海那个徐福出生了。
第七年,不管那些比他晚出生的人学习了还是没学,这一年伏生已经识了好多好多的字。
第八年,郦商出生了。郦商就是郦食其的弟弟,杀了英布的那个人。
第九年,这一年伏生已经不再识字了,识字班结束了。没有经过小学、初中一步步的进级,他直接上了大学。
第十年,这一年伏生开始蒙学,研学帝王之术,那本书就是尚书。
第十一年,张良出生了。
而后,田横出生了
……
伏生,比秦始皇大1岁,比赵高大2岁,比萧何大3岁,比刘邦、甘罗大4岁,比徐福大5岁,比郦商大7岁,比张良、田横大10岁。后来,秦始皇死了,赵高死了,萧何、刘邦死了,徐福失踪了,郦商、张良、田横都死了。伏生还活着。
所以,他出生了,时代的那些牛人们还没出生。
所以,他还没有出名,时代的那些牛人们就全死了。
好一个灿烂的时代哦!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0:34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0:56
【开篇】
第一次来到天涯,想正正经经的开个贴子,记录一下自己学习历史中星星点点的认知。
中华民族的历史恰如是浩瀚的星空,我知道人的渺小,这一点星星点点的观点,不会溅起任何的浪花,权当学习之时有个寄托而已。我是心学来潮突然想学点点历史了,也不知道从哪一个阶段开始学习,看着眼前有一张表,表上有个报销的数字260元。于是,我就随缘而起,那就从这个260的数字开始吧。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1:10
公元前260年,心里想了想,学就学它100年,于是决定学到公元前160年,学习一下这一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悲欢离合。
如何学呢?想了又想,准备一点点的去穿越追寻。好在有了互联网,让我可以去臆想和解读那些散落在尘世中可见、不可见的信息,和信息背后的故事与人性。
怎么学呢?来首诗作为导引吧!我心观日月,尔心照何章,停船而借问,可否行一方?那就让我们观照而行吧!观天观地观的是历史,照你照我照的是先贤,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荡荡天心,乾坤天地中驾驭的是浩浩风云。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1:22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从文化肇始到文明滥觞,时代和英雄都在追寻正道、善良、仁义,他们自强不息,他们厚德载物。他们的故事如星河灿烂,兼容并蓄,华彩夺目。他们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寻找,他们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中学习,他们英雄辈出,或创世纪文明,或开大荒拓土,或启黎民众智,或鞠躬尽瘁为天下先,或舍生忘死为万世法。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1:49
5000年以来,中华民族黄土地上流淌着他们生生不息遗传下来的民族血性和文明基因。这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种子,是一粒振奋拼搏、开拓进取的好种子,敢于做梦,敢于有梦,敢于追梦;是一粒心存仁义、为民为国的好种子,她召唤时代的大好青年投入轰轰烈烈的时代潮流。她从这一粒种子破土成苗,茁壮成长,用坚韧承担了风雨雷电,历经几千年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庇佑中华,福祉百姓。
就这儿多吧,算作开篇!有时间就学习一点点,记录一点点。
开贴之前得想个名字,想来想去,就叫做“周末汉初那些年儿”吧!那些年有无数英雄志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那么开始吧!公元前260年。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2:29
【正文】
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这一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死了40万成年男子,40万呀!一秒种杀1个,要杀5天;一分钟杀1个,要杀一年多。赵括连猪都不如,真是辛丑多难呀!恰巧2021年也是一个辛丑年,那么就在辛丑之年说说辛丑吧。
公元前260年,我并不是十分的熟悉,于是我问了下无所不知的度娘。于是,我了然了一点东西。
这一年周王朝还没有灭亡,但是周王朝距离灭亡只有11年。提起周王朝的灭亡,就多说两句自已的感想,权且当做话外音吧:据说灭亡周王朝的是一个商人。这个商人可是个牛人。
商人是牛人,牛人却不一定是商人,古代的牛人有养马的,有做厨子的,还有做奴隶的。而这个第一次领兵就灭亡了赫赫有名大周王朝的,是一个叫做吕不韦的商人。
商人没有什么可贬的,没有商人就没有流通,只是这个商人的买卖做的太大了,大到通天彻地,大到是是非非中没法知道真与假、对与错。他这个买卖做的,既买了东西,也买了南北。东是大木、是春风、是生,西是硕果、是金秋、是死,所以他买的东西有情也有义。北是水、是险、是冬寒,南是火、是战、是火热,所以他买的东西又是水里来火里去的无情无义。
有情有义的是家,无情无义的是国,做家国天下这么大买卖的恐怕古今只有他一个人了。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2:53
开篇就是死与灭亡,太悲情了。
易经上说,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就是说,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死是为了生,生是为了死,这样才能不死。不死的逻辑就是我们要学习历史,借史知今的发展与继承。
我们学习了历史,知道了历史,温故而知新,就会知道我们从何处来,也知道了应该向何处去,更知道了该怎么办。
话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变化着,也不变着。变化的是自身纵向的发展与壮大,横向的是民族的融合与扩张。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3:05
文明的成长就象是幼苗出土总是很难,但难也不怕,因为我们心中有天地,手里有乾坤,五千年来我们道不变,心不变,法不变,善良为本的仁义道德统统不变,所以我们才会在各种各样的历史潮头如踏浪而行,因为我们坚持,所以我们胜利。
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160年,这100年的变化让我们整个民族和文明从苦难中涅槃重生。所以,在大时代的奋涌中,历史和人心都在变化着与不变着。变化与不变中又那么简单,即有形又有态。形而上,螺旋式不断上升,态而实,波浪式团团前进。在一个又一个矛盾中,产生发展繁荣悔亡,我们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经过一个又一个阶段,我们这粒文明的种子终于长成了一颗大树,3000米、5000米、7000米、10000米……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3:33
啰嗦了这么多,是因为不想以死的悲情开篇,要以生的激情舒展。
说起生,我又问了下度娘。
这一年,就是公元前260年诞生了另一个比牛人还牛的人。这个比牛人还牛的人叫做伏生。
既然要是生开始,那么周末汉初这些年儿的第一个出场人物就是伏生了!
这个人很行!
这是一个很行的人。
终其一生,我在他出生时这一年给他三个字的评价:
行!
很行!
非常行!
行就行在,知德知言知功。
行就行在,善德善言善功。
行就行在,立德立言立功。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3:45
伏生,又叫伏胜,字子贱,出生于公元前260年,逝世于公元前161年,享年99周岁,100虚岁。
这就有意思了,我突然蒙发的学习念头竟然契合了一个人的年龄,正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学习与写点心得,那就下定了决心以伏生为主线吧,原来冥冥中要带我走进这一段历史的是一个人的一生,那这个【周末汉初那些年儿】就算做是伏生的一生了吧。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4:03
关于伏生的介绍,度娘说:那个千古孤独的帝王秦始皇焚书时,伏生在墙壁中收藏了一部书,叫做尚书。焚书以后老百姓就很少有可读的书了,在汉初的那些年里根本就没有治国的书可读的,全被项羽那有力气没文化的货给烧了。
对了,货在古代是个好词哦。孙子兵法说,取敌之利者,货也,就是这货既可说人,也可说物。
项羽那货一把大火烧了个宫殿,也烧了大部分的书。在秦王宫里,萧何虽然抢了一部分出来,可是根本没有可以指导治国的书,为了寻找治国之道,立国之本,向古书古人求道,所以汉初又解除了禁书令。禁书令解封以后,伏生就拆了那堵书砌成的墙,那部墙里的木头片子尚书,经过风吹日晒、虫吃鼠咬的仅存下了28篇。禁书令放开以来,伏生就用这些遗留的篇章在原来齐国和鲁国的大地上教授学生。汉文帝时治国的思想陷入的困惑,三坟已失,五典不存,百家争鸣中除了法家全部失缺,法家可立国不可治国,道家可治国又不契合现实,汉王朝在黄老治家的关口无所失从,整个国家和王室没有发展性的指导方针,迫切的需要向民间求教能讲解清楚尚书的人,好重新找回三代五皇一样符合国情民情的治国理念,于是找到了伏生。那时伏生已经90岁了,走也走不动了,坐轿骑马皆不行,于是让就派皇帝的老师晁错来向伏生学习。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4:14
据说现在的尚书都是出自伏生的传书,也有的人说是尚书是伪造的。
在我看来,伪造不伪造根本无从考查,一切都是猜,除非以后的考古会出土一份真正的尚书,才能证明现存尚书的真假。其实,真与假已没有什么关系,能把事情和道理传承下来,已经是莫大的功德。何况我们学会了道理,又要那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有什么用呢?
我概以为,伏生之所以能讲尚书,并且能讲清尚书,是有家学传承这个渊源的。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4:31
伏生的家学渊源,大概有三个原因:
一、据传,伏生的祖祖祖祖爷爷是孔门72弟子宓子贱的后人,既然是孔门的后人,他一定是懂得论语的,也懂得一定的易经,他的家族一直在乱世中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是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二、据传,伏生的伏姓,是伏羲的后代,伏生还给自己的女儿起名羲娘,这蛛丝马迹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伏羲的后人。既然是伏羲的后人,他一定懂得先天的易理,所以在伏生的身上传承着文王的易,也传承着伏羲的易,伏生之所以能讲清尚书,是因为他通晓易理。
三、据传,伏生的祖祖祖祖爷爷宓子贱是一个很会当官的人,即累不着自己,还将属地管理的井井有条。大家有时间可以查一查【鸣琴治单父】的故事,有这么一个牛人,一边弹着琴,一边就将一方土地治的好好的。据记载,这样优哉游哉当官又利于百姓的,历史上只此一人。
在我看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是让人非常佩服的,而不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能轻松当官又为民作主的人,才是我真正敬佩的对象。当然,敬佩的是他运转乾坤的能力和天下为公的善良。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4:57
伏生有这样一个家族,有这么历害的家风传承,自会不凡。
他的不凡是从10岁开始的,就是从公元前250年,开始蒙学,这个蒙学,不是识字。
那一年伏生10岁,一个10岁的孩子研学的是尚书,研究的是古代帝王之术。
他读着尚书,成长着。
读的全是什么内容呢?就是我们长大了,上了高中或大学以后才耳熟能详的那些名人名言。
比如:
满招损,谦受益。我认为,就是不要喝太多的凉水,喝多了会肚子疼。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我认为,就是见了老人要扶着过马路,不要一遍一遍重复的扶一个人过马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我认为,就是如果你是富二代你千万不要作,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就给你老子省着点花。
吉人为善,惟日不足。我认为,就是不要天天偷邻居家小萝卜,要天天给萝卜浇点水,没准人家会高高兴兴给你几个。这叫功德,无处不在。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我认为,不好好学习,就会撞墙,会撞到脑门子开花。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5:28
伏生这个老先生呀!他活了100岁。所以,你不要和他比。没有人能比得过他。
这就象明朝的王阳明,你万万千千不要和他争斗,和他争斗的人全没好下场,因为他太强大了,思想强大,能力强大,学生强大,影响力强大,强大到谁和他作对,谁一定会倒霉。即使是他死了,你还是一样要倒霉。
千万不能和王阳明作对,这是一个真理。
千万不能和伏生比,这是另一个真理。
因为,伏生这个人你真的不能比,他活的太久了,年龄太大了。他出生了,那些同时代的牛人们还没出生;他还没出名,那些同时代牛人们就已经魂飞魄散,入土为安了。
这有几个数字,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公元前260年,就从这里开始吧。这是第一年,伏生出生了。
第二年,秦始皇出生了。
第三年,赵高出生了。
第四年,萧何出生了。
第五年,刘邦出生了。对了,还有个叫做甘罗的也出生了。甘罗就是12岁做宰相,在电视剧里被秦始皇一刀捅死那个孩子。
第六年,出海那个徐福出生了。
第七年,不管那些比他晚出生的人学习了还是没学,这一年伏生已经识了好多好多的字。
第八年,郦商出生了。郦商就是郦食其的弟弟,杀了英布的那个人。
第九年,这一年伏生已经不再识字了,识字班结束了。没有经过小学、初中一步步的进级,他直接上了大学。
第十年,这一年伏生开始蒙学,研学帝王之术,那本书就是尚书。
第十一年,张良出生了。
而后,田横出生了
……
伏生,比秦始皇大1岁,比赵高大2岁,比萧何大3岁,比刘邦、甘罗大4岁,比徐福大5岁,比郦商大7岁,比张良、田横大10岁。
所以,他出生了,时代的那些牛人们还没出生。
所以,他还没有出名,时代的那些牛人们就全死了。
好一个灿烂的时代哦!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5:45
伏生的一生只爱一本书,尚书。尚书是典,也是册,所谓典册是木简或竹简记录的可以供在桌上当作珍品的治国之道,其实它是一本皇家日记,日日记录的那个人叫做史官,是记录皇帝言行和治国理念的书。这种书一般不会记录皇帝的缺点,只记录优点,所以我们读这样的书要想着读,读着想,想背后的人性。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贪有嗔有痴,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这本书就是孔子孔子删述六经后留下的【诗书礼乐春秋易】中的书,这个书就是尚书。孔子删书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人的弱点就是私,就是坏,就是为了自己无所不用其极的恶心,这个恶心才是人的本性。人要活得高尚,其实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学尚书的心,学尚书的行,也就是朱熹说的“存天理,去人欲”,可是朱熹老先生却不知道,人欲是去不了的,只能化掉。
尚书在汉初出现以后被称为所有正书之祖宗,其后历史上所有的史学家都以它为本,对三皇五帝夏商周的历史寻根追源,有人说这部书是孔子七十岁时整理过,并和他的弟子们一块编纂过。孔老先生可是走遍天下的人,他创立一个党派,叫做儒党,正面来说他是天下为公的人,追求周文和周公的治国理念,可是时势才能造英雄,他那个心中的英雄理念是天下和平时才能实现的,对服人性的恶,以礼而行是不行的,在乱世最大的礼就是屠刀,我用最大的屠刀,去以礼服人。可怜的孔子发现了道义,却生错了时代。
不过孔子也是个狠人。
凡是牛人,没有不狠的。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6:02
扯远了,拉回来,尚书其实是三坟五典的延续,三坟其实是上三代的易经,是用来治国的理念,这在当初是绝对不让老百姓学习的,广大人民更不可以学习。这里的老百姓,不是现在的人民群众,老百姓是指贵族,在遥远的古代有姓氏的才才是贵族,大的姓氏有一百个,所以叫老百姓。古代富有或权势家族的排行榜,其实老百姓就是富豪排行榜。注意,皇家的姓氏和延续出来的旁氏是不上这个榜的,全是隐性富豪,看起来隐的是钱财,其实不是,隐的是权贵,老子天生带来,不用排名。世人的排名榜在隐性权贵里一毛不值。
再说五典,就是五帝时期的尚书。既然五帝时期有五典,为什么不能流传下来呢?这就是人性的私与恶中生出来的光辉。死去的朝代代表着落后,新生的朝代代表的先进。文治武功,这四个字告诉我们,即要文统,又要武统,古人们全是这样的。所以三坟被有一,二,三。五典会有一,二,三,四,五。这是朝代的延续,文化的传承,符合历史与潮流的留下,不符合的去掉,就产生的新的易,新的典。其实三坟就是易,最早的易,我私人觉得三坟是女娲易、华胥易,加上伏羲易。这是大三坟,还有小三坟,小三坟就是连山、归藏、周易,小三坟是夏商周的治国理念,帝王之术,当时不叫三坟,是不用了才叫三坟,入了坟就是死掉了,不死的时候叫做“中”。
五典就是根据治国理念记录的皇帝日记,天天要记,日日必记,不记不行,流传下来的皇家日记,也就是史书。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理念,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故事,去旧迎新,就是好的要留下,坏的要去掉。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6:21
记住,其实这个世上没有好与坏。好与坏的区分是人的私心,家的私心,族的私心,国的私心。这个国的私心太大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太大的私就不私了,叫大公无私。满足天下之私,天下人之私就是最大的善良。
所以这个尚书里的治,就成了天下大私,私到成了精髓,私到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来治国平天下的私,自然就不是私了。私到人人可以有肉吃。这就是孔子白头整理尚书的原因,让上古美德流传到后世,让上古的那些坏的事迹隐去,不然尚书的大道里的坏事让人们学着来,可就要了天下人的命了。尚书之私成就了大公,也就流传到了后世,这天下人心,就从敦煌洞藏里出世了,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的正是天地人心呀。这天地人心记录的就是中华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也就是弯弯绕的道理,治大国如烹小鲜哦。治国和做饭一样,要知火候,所以日常的生活里都藏着这些宝贵的密码,可以直通天地,所以尚书里讲的更明白依天顺地应人,在告诉着每一个每一代中国人,我们从哪时来,为何而来,而我们又该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所以就流传了2000多年,尚书就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延续,可助尧舜禹一统天下,顶定九州。当然尧舜禹的一统是部落联盟制,就象阿富汗历史上那个爱哈迈德和默罕穆德,不过阿富汗太小了,可远远不如我们华夏民族的九州万里。
所以易经是才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构建5000年的文明的知识体系,以后各家全来自于此,全是为统治服务的,只有服务于皇权的思想才能流传下来。
所以,尚书是易理指导的言行,是智慧和政治的本根,所以要读,要好好的读,天天的读,读尚书可以知易理,读尚书可以知历史,读尚书可以知人心,知人性,知人情,知人欲。这本书很牛,所以伏生的家族代代相传,每个孩子都会读它,读了尚书的伏生,知了,明了,行了,言了,立了德,立了功,立了行。所以,伏生是一个知道朝代兴废之源,个人修身之要的人。
楼主:ty_叶还生  时间:2021-09-07 18:16:38
伏生传尚书的意义在于,传承了遗失的文化,不然三皇五帝就真的成了“传说”。尚书直接证明了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象黄河一样,象长江一样。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哦!
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哦!
伏生,他是一个传递文明的人,再造文明的人,而且是断代文化层中承前启后,关键的一个人,而且只有这一个。能拥有尚书的地方有三个,一是1900中国敦煌的莫高窟藏经洞,这得感谢那个姓王的道士。二是孔子故宅的墙壁,这得感谢孔子的后人。三是伏生家的墙壁。以此推断,王道士是讲不明的,孔子后人也是讲不清的,他们虽然知道易经,但是他们只知道后天的周易。只有伏生这个老先生,通先天之易,这是家传的;又通后天之易,这是师传的,祖祖祖祖爷爷是孔门的弟子,所以不但懂后天易,还懂儒学。这个儒学不过也是易经中偏生出的一支学术罢了。偏偏这个学术被帝王所用。
那它就牛上了天,牛了几千年,这得感谢那个帝王,他是汉武帝。
伏生历害呀,活过了刘邦,活过了刘邦的儿子,历经了三个朝代,和大汉朝的三位皇帝,他死后第七年,汉武帝出生了。
让我们赞一赞伏生吧。用清代诗人张实居的诗:
能使唐虞三代存,
重从舌上辟乾坤。
泮宫俎豆今千古,
翻幸秦火虐焰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