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21(第二季)

字数:12197访问原帖 评论数:3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0-01 08:09:11 更新时间:2022-01-21 06:21:41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1 00:09:11
三十一、绿毛水怪
王小波著
(网络版本)



一个很常见的故事加了一个耍小聪明的尾巴,但是这两样东西一组和,就有点别具一格的意思。
小说中对残酷年代中青春美好的迷恋在王小波日后的作品中屡次出现,而老王的质疑和庸俗也在他以后的作品中得到更充分高明的发挥,对于水怪们的想象和表现方式同样预告了《青铜时代》中诸篇的登场。这篇小说的意义即在此,可以从中窥见一些王小波创作风格及关照的起源。
作品并不成熟,但是一个可爱的王小波隐含其中。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2 11:04:13
三十二、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著
(PDF)



前段时间读《收获文学榜2020年中短篇小说》,里面有一篇双雪涛的短篇,印象极差。但是据说他的代表作是《平原上的摩西》,于是就网上找来这个版本,想再给他个机会。
一共读了三篇,《平原上的摩西》《大师》《我的朋友安德烈》,应该说双雪涛是个有灵气的聪明的作者,但是文学创作靠的主要还是文化修养和思想深度。双雪涛缺的就是这个,这首先从他的语言上可以明晰看出,味同嚼蜡。一个作者的语言达不到一定水准,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语言是作者文化修养思想深度的体现,也是写作的基本条件。就像与人交往,不一定要很熟,与他对谈一番,从其言谈大致即可对此人修养思维见识有一判断,能力差没见识的人说话水平就不咋地,八九不离十。
《平原上的摩西》按照前面的铺排本应该可以有一个好的解读,结果结束的莫名其妙,可能作者在故事中感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可惜他想不明白,,于是就这样烂尾,变成了一个东野圭吾影视剧的样子。虽然作为创作者也未必什么都得想的透彻,但绝不能因为自己想不明白就做简单化处理。《大师》中部分氛围渲染得不错,但是思路混乱,估计写到尾,他都没搞明白自己到底想写什么。《我的朋友安德烈》浮于表面,基本上就是个猎奇轶闻记录。三篇模仿痕迹也很重。后面的就不想读了。
没有思想,读书太少,这是当代中国作家的通病,耍小聪明是走不远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5 19:52:41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1-19 19:41:56
三十三、通往蜘蛛巢的小径
(意)伊塔罗·卡尔维诺
(TXT)



这是卡尔维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日后卡尔维诺为人所熟知的风格在这里并没有什么体现,总体表现一般,其中一大段关于政·治理论的阐述十分突兀无聊,受到批评并不奇怪,作者自己也承认不妥。
现在看到这样反应战争的小说并不觉得新鲜,但是考虑到此作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放在那个年代,就比较稀奇了。儿童的视觉以及对游击队人物故事比较真实贴近人性化的刻画还是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追求的,并没有完全陷入所谓时代对创作的要求的大坑。整个的文字色彩和叙述节奏可以看出受到前苏文学的深刻影响,甚至也有着美国文学的影子,读着读着很容易就想到海明威。有点觉得意大利之于西方似乎正如中国之于东方,都是古典意义上的存在,近代以来,实在建设性的影响甚微,出了意大利的足球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不知道卡尔维诺是什么时候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现在想想九十年代初不少中国作家的作品应该是深刻受到卡尔维诺的影响的,比如格非的《迷州》,比如莫言的《红高粱》,等等不少,起码那种思考的角度和意境的追求与此作颇似。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1-22 11:21:42
三十四、我们的祖先三部曲
分成两半的子爵
树上的男爵
看不见的骑士
(意)伊塔罗·卡尔维诺
(TXT)



卡尔维诺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给枯燥常规的世界植入了一个奇异的呈现主体,因为这个主体的奇异,枯燥常规的世界就显示出了一种异彩,对于本质的表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部小说的情节其实并不少见,是那样的处理使得作品多彩奇妙飘逸起来。丰富有趣的想象力也加强了作品的魅力,不过这个首先还是要归功于那个奇异的呈现主体,那样一个主体必然会引领作者的思路进入一个有趣的境界。
卡尔维诺使我想到了蒲松龄,他们所表现的都是人世间的俗人,然而都天才的运用了一种奇异主体使得平凡的世界奇妙刺激起来。蒲松龄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化神话的影响很大,同样,卡尔维诺这三部作品的叙述中也可以清晰看到西方古典神话、史诗的影响,尤其是《看不见的骑士》,《树上的男爵》的结尾有着鲜明的《一千零一夜》的情致。
这三个故事都可以做比较有意思的解读,比如你可以说《分成两半的子爵》是对介于神性与魔性之间的人性的解读,可以说《看不见的骑士》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迷惑及对因为人的迷失而导致的世界荒谬本质的嘲讽,可以说《树上的男爵》是生命对自我独立性的执着,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卡尔维诺所开发出的天才的对常规题材常规世界的呈现方式,世界和人和生活基本上都是一成不变的,如何使这个可能确实无趣的世界有趣一点,这是文艺创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并且一种有趣的开发,就可能预示着貌似已经被人看穿的世界有可能又暴露出一点新鲜的神秘的本性。文艺如何突破,卡尔维诺给出了一个超凡的启发。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1-23 11:04:53
三十五、看不见的城市
(意)伊塔罗·卡尔维诺
(TXT)



许多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小说经典,我也是抱着这个认识去看的 ,然而发现这不是一部小说,也看不出有多大意思,没读完。
如果一定要从文学的角度去说这本书,那么可以说是卡尔维诺最为大胆无忌的文体实验。然而这个实验走得太远了,除了些许习惯性的笔法,跟文学关系并不大。那么抛开文学的思维,倒是可以认为卡尔维诺参与了一种新的写作体裁,这种体裁融历史、地理、人文思考于一体,更贴近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的范畴。而类似这样的写作其实在现代世界历史、哲学领域也屡见不鲜,比如福柯、黄宇仁等等,太多了,并成绩更加突出。卡尔维诺受文学笔法的桎梏更大,弱化了思辨的色彩,同时文学之美也受到思辨色彩的破坏,四不像。而它想探讨的主题,我以为是帝王之帝国的虚妄和荒谬,是权力的可笑与无知,这个也早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在包括文学在内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更加深刻鲜明的表现。 写到这里,我有点发现卡尔维诺的创作其实有着一些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在里面,这个我在读她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就模糊有这感觉。
我很奇怪金庸周作人张爱玲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大的赞誉,也很奇怪门罗飘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吹捧,我同样很奇怪《看不见的城市》为什么会被奉为小说经典。卡尔维诺此作的最大贡献是从文学角度参与了一个福柯黄仁宇参与的综合性人文写作体裁的实验,此类实验的些许成果在当今文坛的散文、非虚构的创作领域可以看见痕迹。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2-07 10:19:59
三十六、恶棍列传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著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整个阅读的感受是十分愉快的,文字、情调美妙有趣,当然个个故事也好看,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难得的,近几年来给我带来这样阅读感受的似乎只有《聊斋志异》。前几天读卡尔维诺也有这种感觉,不过相对于这部集子,卡尔维诺显得刻意了些。
正如作者所说,他并没有打算把这个当成是小说创作,是一种改写,诚然,这不是一部小说集,只有一篇《玫瑰角的汉子》算是小说,但也是整部集子里比较不好看没意思的,创作痕迹太明显。整部集子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写作的快感,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不被任何条框所限制的纯粹的享受写作,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个境界与写作水平没多大关系,或者也可以说它却与作者的写作观有关,为了什么写作?为了思想?为了生活?为了战斗?为了名利?为了消遣?不同的目的带来不同的心态和呈现风格。纯粹写作本身的快乐,到底有几个写作者意识到了呢体会到了呢?对于多数写作者来说,他们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喜欢写作,而是为了其他东西利用了写作。
我们也可从中清晰看到作者对阅读的喜爱,是因为阅读的快感给作者带来了写作的冲动和灵感。作者的改写不会是为了与那些原本的创作者们竞技,只是为了换一种方式享受原作所传达出的美与趣。
博尔赫斯也好卡尔维诺也好,从技术层面可以学习可以给人启发的地方很多,可是他们最令人深思之处可能还是他们对于阅读对于写作本身的纯粹的喜爱,这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及很可能是促使他们达到那样高度的关键。
真正喜欢读书写作的人当能从这样的作品中欣喜的感受到另一颗真正喜欢读书写作的人的心,那种读写的快乐幸福。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2-08 11:43:30
三十七、小径分岔的花园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著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许多人称博尔赫斯是作家中的作家,这个看法可以在《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巴比伦彩票》《赫伯特·奎因作品》上得到支持。作品有文学作品的因素、特性,但叙述却强烈学术化,不具备常规文学作品的阅读特性,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确实会感到困惑,对于写作者来说却可以意有所会。但作品的最终意旨所向还是文学的,他是写了一个人写了一件事,学术化的叙述是他所采用的一种创作手段。对于那样的人那样的事并非不可以用常规的文学手段去创作,但效果无疑是不一样的,博尔赫斯这样的处理是对常规方式的不屑,当然这得来自于他的自信和傲慢。我只能说这样的处理还是蛮有意思的,他能够给其他写作者启示的是: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去做更适合创作者身份的事,而不是一味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创作者毕竟不是工匠,虽然很大范围内相当程度上很多人已经把创作者等同于了工匠。这是创作者的失败。
《环形废墟》《通天塔图书馆》《小径分岔的花园》相对上面四篇作品来说更像小说,但相对更多其他的小说来说,也是够另类的了。你不能不佩服的是作者的想象力,说到底,想象力对于文学来说简直致命般的重要。当然想象不是瞎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胡扯八道,神游天外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还得有现实基础和思想引领。这几篇作品虽然篇幅极短,但是贡献出了惊人的想象和幽邃的思绪,令人回味无穷,至今不仅在文学领域,在影视创作等大众文化领域亦常见其影响。作品所呈现出的开创性和深广度的意义是超文学的。
有些人有些作品可以给人以启发,但是很难效仿,更多的人只能从中学到点微末技术,因为更多的人不具备那种见识那种开拓者的气度。博尔赫斯有那样的见识和气度才能想到那样的处理,才能有信心做那样的处理。不具备这个条件,画虎类猫,很滑稽的。说到底,作品的迷人首先来自于作者的迷人。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2-09 12:02:13
三十八、阿莱夫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除了《埃玛·宗兹》《等待》我们可以称之为常规或曰庸俗类的小说外,其余几篇都是博尔赫斯式的小说。
这部集子的作品似乎都集中在对人、人性的思考,关于永生、荣誉、激情、嫉妒、仇恨等等的表现,很短的篇幅内展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别的长篇大论所才能完成的任务,或者说他把那些长篇大论中最有价值的最精华的地方撷取了出来,丢掉了那些装饰、累赘、故弄玄虚,这是一种极为精炼、浓缩的写作。这种写法对于读者来说颇为经济,读完他的作品,就不需要再读其他人写的小说了,对于其他文学作者来说,不妨说是被断了后路,——他都这样写了,我还怎么写?博尔赫斯破坏了行规,无疑遭同行忌。
博尔赫斯的开端总是平常到乏味,但是马上带人进入一个迷宫,这个效果的产生来自于他的预言和他的开阔奇妙的思路,在抛出几个线团后再迅速理顺完成编排,最后给出谜底,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妙的叙述效果。这需要才情需要学识需要对平凡和琐碎事务的本质上的深刻清晰的认识判断。像《埃玛·宗兹》《等待》及另一本集子中《环形废墟》《小径分岔的花园》几篇,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对悬疑叙事的喜爱,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他的思考范式:解谜。对于博尔赫斯来说,一切真金白银都隐藏在迷雾之中,都隐藏在细微的表面上看来互不关联的琐屑之中。拨开迷雾、理顺琐碎、发现混乱中的秩序、掩盖下的真相是一件无疑很快乐有趣的事。这或许就是博尔赫斯对他的写作的定位,也是他的作品的迷人之处。
博尔赫斯的写作更关照自己的偏好或说非常自信自己的风格,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无视传统经典范式的开创者,成就了启发了之后的卡尔维诺、马尔克斯。那么博尔赫斯被谁成就受何启发,除了他自身的天才,还有他对古典的深刻理解和重构。他的作品屡次运用古典题材作为叙述对象,不是偶然,你可以感受到他对古典的热爱和思考。博尔赫斯的成就再一次证明了,古典作品的神韵和悠远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我近两年阅读了大量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不得不部它们恒星般的魅力所震撼。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2-13 11:02:05
三十九、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奥地利)斯·茨威格著 张玉书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茨威格文笔细腻,行文绵密,非常擅长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呈现,这使他的叙述情感饱满,人物气血充盈。人物的内心就是他叙述的视觉,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完成人物形象塑造,从人物内心出发对世界进行观察。这是一种直接高效的人的性情、情感的表现方式,更加能够打动人心,但缺点是极易使作品格局陷于狭隘,好在茨威格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和对内心细微变化的敏感细致捕捉,造成了跌宕回环的效果,避开了这个陷阱。
《马来狂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对于人性中恶与善、晦暗与明朗的对立表现的很震撼,这两个人彼时彼地貌似特殊的际遇处境其实每个人都不同程度遇到过,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隐藏着这对比鲜明的两面,所谓“良心发现”“幡然醒悟”也真是偶然的十分凶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篇奇情之作,或曰真正的纯情之作。这样的女人世间可能出现吗?但这不是讨论的重点,重点是这样纯粹的情感有可能存在于人的内心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对于绝大多数红尘中人来说,这种情感的存在和发生、持续在过多的必然的干扰和限制下统统归于湮灭罢了。此作的重点是通过一个几乎非现实的人物表现出人的一种珍贵的情感,我们可能不会拥有这种情感,可是起码知道了人是有这种情感的。这是一篇极致之作。通过一封书信、貌似受限极大的叙述设计却把茨威格擅长人物内心活动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突然想到林黛玉,林黛玉也痴情,但看重情的同时也看重自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情,当她发现自己的感情遭到背叛后,选择是诀别毁灭;这篇作品中的女人不是,她是完全的为情献身,被背叛侮辱并不妨碍她的爱,不由想:此女和林黛玉比,哪个的情更纯粹更宽容呢?可有高下之分呢?或许,情是一样的,只是因人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表现。
《象棋的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B博士精神发作前的那段描述,细节的精准捕捉和节奏的很好控制生动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激烈、错乱和紧张,对纳粹对人心的戕害的批判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震撼性的渲染。麦可柯诺尔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展开B的故事,同时因为他的出现,作品的主题更进一层,——对人心异变的思考。读完不由想到《1984》,纳粹主义、 主义的反人性在这两篇作品中获得了犀利的更逼真鲜明的宣判,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夏日小故事》《女人和大地》是两篇有异彩的作品,一个人漫长的人生中,会产生多少次这样戏谑、阴晦、奇怪的心思呢?
茨威格首先是洞察人性的心理学家,其次也是敢于善于表现人性的文学家。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2-14 11:27:03
阅读2017

三十九、人类群星闪耀时
(奥地利)斯·茨威格著 张玉书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此书通过截取主要是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重要片段和杰出人物人生某个重要或特殊节点进行聚焦式展现,引发出对人类历史对人性的思索、反省。作者的叙述很精彩,也捕捉到了人物的典型特征。整本书带给人最大的体会是领悟到了人的主动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谓谋事在天成事在人,某个时候还真是必须得有那样一个人才能成就那样一件事。这是人对历史的世界的成就。
反过来,世界的环境也在成就人,许多人的成就还真就却不了环境的刺激,正面的或负面的,当然,也得是那个人内心的潜能能够对接得上那个刺激,否则要么白白浪费了那个刺激,要么甚至毁于那个刺激。
这是一本会引发人对历史和人的关系思考的杰作,同时也是一部彰显人的伟大的励志作品,还是一部能够让人感受到人类历史发展洪流壮观景象的作品,叙述也很精彩,值得每个人读读,尤其对于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这样一本书的阅读无疑会帮助他们建立对人的信心、诱发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兴趣。
拜占庭的凯尔卡之门令人思索一个问题:人类的个人的许多不可思议的失误和转折是人类命定的悲剧吗?还是上帝的玩笑或惩罚?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是这个意思吗?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2-20 17:09:43
四十一、但丁九篇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pdf)



《神曲》章法的磅礴宏大、意蕴的深邃幽微、涉及人文信息的广繁、修辞语言的高明决定了它的不朽,对于《神曲》的分析研究是一门可以引发多种关联延伸的学问,这是无疑的。此书中短短九篇小文所涉不过是这个领域的一点碎片,然而吉光片羽亦自有其微妙之处,可以提供给一般读者理解《神曲》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角度。
三篇从技术层面对《神曲》进行了探讨。《但丁和有幻觉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揭示了《神曲》两人穿梭地狱炼狱的游历过程作为全篇布局及关于地狱炼狱图景想象灵感的一种可能来源,《<炼狱篇>第一歌第十三行》通过一个“东方蓝宝石”的比喻点出了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良苦用心和巧妙,《大鹏和鹰》举出了一个但丁把传统典籍寓言、意象巧妙转化融入自己作品的生动案例。
四篇探讨了《神曲》所传达出的对于人性、伦理、宗教等方面的思考,其实这也是大多数读者所关注的。《第四歌里高贵的城堡》揭示出了所谓高贵的然而实则到了可怕程度的无趣、枯燥,所谓“生而无趣”。《乌戈利诺的虚假问题》一方面令人得以窥见人性的脆弱,另一方面也给出了作者的困惑和面对人性脆弱一面的无奈。《尤利西斯的最后一次航行》试图揭示出但丁自己对作品和自己命运的担忧,但这种担忧又透着一种勇猛。《仁慈的刽子手》给出了一个理解《神曲》的方法,上帝的判决和个人的认识两厢结合给出一个不必片面的关于种种人与事的思考,当然在此类叙述中,往往也透露出作者的困惑及其思考的倾向。
两篇探讨了但丁个人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可能联系,从中可见,虽然文学创作总体上是一种理性工作,但追其本源,其生发无不与自身紧密关联,甚至影响巨大,每个作者内心来自于现实的触动是成就一切作品的萌芽。《梦中邂逅》令人不由遐想,如果不是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感情和二者之间那样的结局,但丁所想给他的表达所贡献的创作可能完全不是《神曲》这个样子,由此不妨可说首先是贝雅特丽齐而不是但丁成全了《神曲》。《贝雅特丽齐最后的微笑》不妨说是但丁的夹私货行为。其实很多作品,当了解了作者自身的情况后,可能对理解十分有帮助,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永远只是一个加餐。
博尔赫斯对《神曲》的喜爱和推崇显而易见,《但丁和有幻觉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后一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所有那些恒星一般的伟大作品,如下:
但丁是否了解比德所记载的幻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那些幻象收进了他的历史 作品里,认为它们值得传诸后世。像《神曲》那样伟大的作品不是个人一时心血来 潮、忽发的奇想,后代许多人都为之倾倒。研究它的先导并不是一项法律或侦破性质的工作;而是调查人类精神的运动、尝试、冒险、迹象和预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2-21 10:52:41
四十二、布洛迪报告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pdf)




几篇的叙述循规蹈矩不惊不咋,现实主义的风范。但是语言的优雅令人着迷,所写的也是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妙人儿,令这些短篇精致可爱。
作者自己在序中说他的写作不期望给人警醒启发,只是提供消遣,但是读后却不能不令读者回味和思索,这并不说明作者在自谦,因为不同的人对消遣的理解不一样,所消遣的东西也不一样,比方说,乞丐的消遣是看蚂蚁上树,富翁的消遣是包养嫩模,看着区别甚大,其实本质实一。现下很多作家也经常说自己的写作不追求宏大深刻,只求平易近人,但你是什么样的平易近人呢?恶俗不等于通俗,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所谓的通俗就是恶俗。
博尔赫斯又说“我不敢说它们简单;因为世上的文章没有一页、没有一字不是以宇宙为鉴的,宇宙最显著的属性便是纷纭复杂。”即便是消遣,也是还有这些的,所以博尔赫斯的消遣可不能等闲视之,是一种很高级的玩意。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谈到消遣,就什么都不顾了,那不是消遣,是任性放荡,不一样的。
恰恰是这样短小的作品,可以令人把玩作者的才情、思趣,就如人手里、桌角上质地做工还不错的文玩。博尔赫斯的短篇作品可以是文学爱好者常常摩挲之细观之的妙物。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2-22 11:16:42
四十三、沙之书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pdf)




此书中共收入13篇短篇,除4篇属于现实类写法外,其余几篇异彩纷呈,有卡夫卡式的奇异,有东方禅宗式的轻逸,有含蕴哲思的寓言式神秘,读起来很过瘾。
此类写作中再一次令人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写作本身的迷恋和享受,这种迷恋和享受是撇除了承载于写作这件事上的一切功利的巨大收获,但是同样需要知道的是,这样的迷恋和享受需要广博的见识、深邃的思索、对写作本身的非同凡响的驾驭。
博尔赫斯之于其他写作者而言的最大意义不是学习技巧,而是引起对写作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及状态及可能性的思索,博尔赫斯之所谓作家中的作家的说法就是这种对“作家”“写作”概念认识上的启发性探讨。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1-20 14:21:13
四十四、圣经(新世界译本)



我有两本《圣经》。第一本购于西藏路沐恩堂,黑皮面大开本,南京印制,和合本,12元。读了一部本《创世纪》《列王纪》和《诗篇》,感觉很好,特别是《诗篇》,语言朴质而情感深挚真纯。整个来说,那次阅读虽然仅只部份,但让我对《圣经》仅止于一部宗教经典的认识扩大到它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一部精彩的历史著作的认识,便计划以后通读一遍《圣经》。然而岁月蹉跎,世事繁烦,十几年过去了,它陪我颠沛东西、书架苦守,我却再没翻开过它。
第二本得之于澳门,19年底我去澳门跑马,在喷水池广场看到一个宣教的小摊。港澳的街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小摊,我每次看到,总会过去瞅瞅,拿一两份宣传单页,闲了翻翻。那次跟看摊的女孩聊了几句,女孩长头发,面貌清秀,又送了我一本《圣经》,是新世界译本,小开本灰皮面,很精致,像本字典。她还让我留了电话,说可以方便让内地的朋友联系我交流阅读《圣经》体会。这次契机令我决定实施十几年前定下的通读《圣经》计划。回来后拿两本《圣经》比较了一下,觉得那本和合本译文更讲究些,但是又认为宗教经典若过于追求文采,很可能付出扭曲原旨的代价,并且这个新世界本开本合适,装帧讲究,翻阅起来,手感颇好,遂决定用这个本子完成我的读经计划。
其实澳门回来后几个月中,真的有两个人打我电话,跟我聊《圣经》,其中一位男士跟我联系了几次,说了他在韩国打工时接触《圣经》的经历,还教我利用当时那女孩一起送我的一本薄薄的《辨明圣经的真理》去理解《圣经》。一则他的言谈着重于宗教的宣讲,二则那时我还没开始读《圣经》,他老是打电话来说这个,有点逼迫我读的意思,感觉颇怪,言语口气便有些应付,可能也流露出一些不耐烦。后来他们也就不联系我了。
20年6月,我开始第二次阅读《圣经》,断断续续至21年12月,历时一年半,终于读完。
《旧约》从开天辟地始,至以色列人的远古部落时期,至埃及为奴时期,至逃离埃及流浪荒野,至建国,再至耶路撒冷沦陷,以色列人重又陷于流浪离析状态。建国期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先知治国阶段--王(扫罗和大卫)一统治国阶段--犹大、以色列分治阶段。以色列人的这种历史符合大多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历程,从懵懂到成熟,从散乱到一统,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族类定型、文化成型,再然后看各自造化,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漫长艰难历程中,或壮大或湮灭。以色列人的造化是长期的流浪离析,作为一个族类,按照惯常的规律,似乎早就应该湮灭了,然而历经数千年,却始终保有着以色列人的族号,这里面有人与民族的特质,有宗教的文化的特质。宗教予人的教化作用、予族群的统摄作用,于此可见。人类数千年来大大小小各种宗教生生灭灭,犹太--基督一系能至今仍盛,其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必有其伟大之处,伊斯兰教最初亦深受基督教之影响,更可证明其不同凡响。佛教至今虽信者亦颇众,但其对人类现实生活之影响无疑己势微。宗教研究者从此角度做一比较研究,则对犹太--基督一系之认识应大有启发。
《摩西五书》是《旧约》的核心,摩西诫律可算是犹太人的精神源泉,此精神导向神对人的承诺,是他们成为神之选民的资格保障。犹太人严格的自律、西方人严明的契约精神,应即源于此。这样一个具有宗教性的深远意义的诫律,成为以色列人规范社会和书写历史的标尺。所以阅读《列王纪》《历代志》等,你可以清晰感受到神的意志的全面关照,并由此而可深刻体悟出犹太民族之确为一宗教民族,就像中国历代史籍证明着中国人确为一家天下、等级专制观念所塑就之奴族一样。由信神者均为神的仆人漫漫衍生出人人生而平等,由等级认同走向个性湮灭、自我压抑,就是这样的两条路。
《诗篇》中大卫和几卷先知书中先知对上帝的呼求赞颂是对人心的失望谴责,也是对人的怜悯。《耶利米哀歌》所传达出的对故国的哀悼与回望,与许多中国古典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疾呼的先知们歌者们令人想到屈原杜甫李煜,令人痛心家国沦丧天下流离。
《新约》与《旧约》差别甚大,犹太人对基督徒的排斥是必然的。《旧约》中的上帝是严酷的,他似乎只知道严格要求人们,只知道对始终有错的人们施加各种惩罚,《新约》中的上帝却多了些怜悯,这种怜悯最终令他用他儿子的生命给了人们一个救赎之道。或许可以说,漫长的历史、严酷的惩罚己经令人们陷于绝望之境,最终很有可能失去希望,那么,世界就是永恒黑暗了。《新约》的出现是一种挽救,它令苦于无法通过自律达到上帝要求获得救赎的人又看到希望,它给出了一条新路,--因信成义。信基督,信基督的牺牲,通过基督的牺牲这个赎价获得拯救。由此,获救的成本得以减轻,从艰难的自身几乎无法完成的自救转而为被拯救,代价是"信''。这条路径令弱小卑微的人松了口气,看到了些未来的希望。但是这条路径又在一定程度土否定了通过遵守摩西诫律获得神的认同被拯救的路径,传统犹太教的抵制自然产生。这种新异的教旨对传统以色列人的道德基础、社会规范形成挑战,甚至可以被守旧者认为是对神的冒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就成必然。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也在相当程度上否定了犹太教,它在一个旧世界旁,参考了旧世界的一些元素,构建了一个新世界,一个更贴近人的本性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人的重担得以减轻,相应的,人的本性得到了一些释放,但另一方面,减掉的并未消失,它落在了另一个承担者的肩头,就是耶穌,耶稣用自己的命消解了人的罪、人的负担,开辟了天堂之路。但是他守在路口,检验每一个希望踏上这条路径的人是否承认有罪并承认耶稣为赎他的罪而做的牺牲。耶稣的牺牲只要求一件事,就是他的牺牲被承认。西方司法中有一条很棒,嫌疑人可以通过认罪获得很大的宽容,这避免了司法只为惩罚的指向,也避免了绝境中人破坏性极大的反扑,也给一部份人提供了自新的机会,这种做法体现了人性的善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寄望。新南非建立之初,他们成立了一个真相与合解委员会,这个机构为消解社会撕裂作出了巨大贡献,主持者是图图大主教,我想其理念同样来源于基督的救赎之路。这是人在紧张对峙状态中、困境中的一种妥协,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自救。很可惜,这种高贵睿智的妥协之道,中国人学不会。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在充份尊重现实、立场清晰的前提下的妥协,跟和稀泥式的中庸可大有不同。
基督告诉人:人啊,你可以承受不了苦难,可以付不出高昂的成本,但是至少,请你坦然承认你的卑微无能吧!这是条底线。基督教通过底线意识收拢了人心,也通过底线的划定让人认清了自己,并由此使人从一个貌似高蹈的迷糊壮态中进入一个可以清晰明辨的自我界定状态中。基督开启了人的自明之途。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现代社会的产生肇端于此。中国人常说圣人不出万古如长夜,这话可用在耶稣身上。区别在于,二位所开辟出的白昼阴晴长短季候相异,继而此中人所得冷暖丰瘠亦大有不同。
摩西诫律过于严明阻碍了它在更广大人群中的传播。但必须承认的是,摩西诫律拯救了塑造了犹太民族。如果没有摩亚诫律的约束和指引,以色列人早就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混乱的内讧中湮灭于荒野了。摩西诫律产生于严酷的环境中,历经千年,其精神也植入了以色列人的血脉。圣城沦陷后,以色列人漂泊流离千余载而能保持其族群延存不灭,与此大有关联。
圣城的陷落导致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再度恶劣,这在摩西诫律之外又给了他们一个重压,他们不堪承受。这是基督的现实机会,人们需要希望,需要解放者,于是基督出现了,他借助宗教通过牺牲给了人们被解放的希望。从此,牺牲这个概念具有了现实的悲怆的意味。为了救赎的牺牲是基督教的道义基础,也是展开它的教义的基点。但基督的牺牲虽是神安排的必然,却不必是被出卖这种形式。犹大的背叛根本上说是拒绝灵魂的救赎,是对撒旦的皈依,由此可知,他在教众心目中形象之丑恶之极,被痛恨之极。
如果说《旧约》给了人们以希望,那么《新約》则给了人们以走向希望的路径,启发了人们的自明意识,教会了人们在神与人世之间的自处之道,这种自明意识和自处之道对于生发出一个如此的现代社会至关重要。
彼得的书信对于理解基督教至关重要,他明确区別了摩亚诫律与基督教义,宣告了基督教的正式诞生,阐明了一些教义,夯实了基督教的基础。耶稣指出了一条路径,而彼得开辟了筑牢了这条路。书信中传达出基督教的谦卑与宽容,传达出使徒们的艰辛坚韧信心,勾画出在苦难的天地间艰难不懈跋涉的伟大的形象。行文朴素而语气坚决,人情的真挚关怀也有所体现,也是不错的散文。
《启示录》的情感饱满,意象鲜明,是黑暗时期的火炬,温暖而光明,与《创世纪》首尾相应,基本上算是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由人间到天堂由诞生到圆满的旅程。这会就是人的真实纪录与预言吗?人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吗?人能够贡献出真诚的信吗?如果人不愿信,还能得到救赎吗?人自身可以做到吗?还是甘愿不被救赎?!
这是一本文学历史之书,也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思考的书,充溢着孜孜不倦艰难追求的精神之光,展现了天地人艰难磨合的生动图卷。突然想到了应该是高更的那幅《我们从哪里來在哪里到哪里去》,《圣经》的回答似乎是明确的,但是我们对答案的质疑却在时时发生着?为什么?因为我们太过于不自信?还是因为我们没耐性?还是因为我们根本上对“赎救”产生怀疑?
时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信众在日常生活罅隙翻阅这本书,很怀疑这种读经的意义,然而现在我发现,这种阅读是非常有益的,教义上的理解之外,其他方面的获益也很多。相较于佛教经典的晦涩,《圣经》的这种书写方式无疑对教众的帮助更大。
我之前读古希腊罗马神话,真切认识到,不对古希腊罗马神话有所解,无法理解西方文艺。这次的阅读又让我认识到,不对《圣经》有了解,同样如此,《圣经》里有文艺复兴的灵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