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孔子语录

字数:4918访问原帖 评论数:3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0-09 23:22:27 更新时间:2022-03-16 17:08:11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09 15:22:27
一天写一句。慢慢攒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09 15:29:06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09 15:31:50

《论语·阳货》中这句话,历来是孔子遭诟病最多的一句语录。涉嫌歧视广大妇女,搁今天,那是妥妥的“厌女症”没跑。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09 15:33:49
接电话出去办点事。晚上写。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09 19:44:39
晚饭才回来,下午思路也断了,就随便续——
这里女子放下不谈,先说小人,小人概念一般与君子相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区分君子小人特别方便,就看他行事做人一视同仁还是三等两样,是否拉帮结派搞不团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衡量君子小人很容易,通过对道义和利益的选择题会测试出来,重视什么东西就无形站了队。
当然,君子是儒家文化的人格标杆,指有知识有道德,小人相反,便无识无德。具体到小人的表现,孔子运用了一对反义词强调:远和近。这便是时下我们常提及的分寸感,距离感。通俗化理解,孔子指责的小人就是利益当先结党营私,那些盲目骄纵不能恰当定位自己的人。
中国历史上,宦官外戚乱政的事没少发生,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也屡见不鲜。这里不展开说明。而把女子去和小人并列,是孔子的合并同类项,归纳总结。两者都有这个毛病,不妨一起分析。至于孔子所谈的女子,究竟像于丹说的普通女孩儿们呢还是学者考证的人主(卫国公?)边的“臣妾”“宠妃”“奸佞”之流,其实没啥可争议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10 21:10:18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生活在人群中,作为社会人,各种冲突各种矛盾自然充斥在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说它是个问题,只因无法避免也难以回避。倘若大家都是真君子,那么无私坦荡之间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嫌隙和龌龊。正因为存在君子小人的差异,问题才会出现,甚至难以调和。
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思想文化巅峰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百家,齐放争鸣,《论语·宪问》中讲的这句语录,我认为跟现今社会里的辩论对谈差不多,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对垒,儒道两种学说的交流和碰撞,这种观念交锋实质上促成了两种哲学思想价值观与认识论的融合与发展。
老子提出的“大小多少,以德报怨”,在孔子看来既不正确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他明确地进行了反驳——怎么能那么说呢?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呢?应当的对待方式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个“以直报怨”无疑是儒家思想针对具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原则,处理方式,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仁者爱人”文化思想在现实世界里的应用和延伸。
儒家仁治的理念,通常被大众误读为用爱发电。理解仁,其实是理解儒家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点,它是孔子构建的伦理社会关系中最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如《论语·里仁》里所谈,“仁”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喜欢真正的善人,憎恨真正的恶人。
《说文解字》上说,“直,正见也”。荀子进一步解释,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直的字面意思就是公平,正直。公平的意思人们都了解,就是无偏差,半斤八两,天平砝码相同。因此,“以直报怨”并非要求人们有仇不报,一味忍让,退缩不前。“以直报怨”换句话说就是,该咋样就咋样,追求的是一种率直磊落的胸怀和行为准则,公正人性化的关系模式和规范。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11 20:55:45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条语录也出自宪问。不难翻译,说的是品行高尚的君子认为言过其行(这种事)十分可耻。
孔子对耻这个字,在宪问开篇就做了明确解释——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换句话说便是,尸位素餐者为耻。现代文明法制社会都讲求权责一致性。你享受什么样的权利就要相应付出对等的责任义务。你只谋利益贪图好处而完全不讲奉献不办实事,德不配位,那就叫鲜廉寡耻,厚颜无耻。
以言行一致为美德,以言过其行为可耻,是儒家文化一贯提倡的做人准则。你要么不说,说出就一定要做到。比如谋职出仕时,口口声声保证要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上了台却毫无节操地作威作福鱼肉欺压百姓,天天霸着话筒一套一套的大话空话虚话套话滔滔不绝,夸夸其谈,这种人就是孔子一再抨击的无耻之尤。
瞅瞅我们身边,那种言辞浮夸口若悬河的人,往往也是言行相悖自相矛盾的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严厉训斥过这种小人伪君子做派“巧言令色鲜矣仁”。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12 20:45:20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简言之这句话,一个人缺乏信用,怎么能可以呢?就像牛车马车没有车把,怎么能让车跑起来呢?
这是《论语·为政》中的语录。不用过多阐释,为政的前提正是修身。信义是人而为人立身处世的支撑,人际交往的底线。人若言而无信,其人品就没有说服力,无法取得他人信任,执政部门的话,也会失去公信力,其执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便会受到群众质疑。
曾国藩讲修身有五字:诚、敬、静、谨、恒。首要起点的就是一个诚字。诚的表现就是信。诚信不仅仅是做人的必要的品德,更是社会文明制度进步的基础。取信于人,取信于民,从来不会凭空所得,它依据的是点滴小事实实在在考验和检验。
我们学过的成语“一诺千金”将信誉跟黄金比值,强调了守信重诺的重要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一个人常自食其言,昨天答应,今天就变卦,教育别人遵守规定,自己却毫无自律,这种人连对自己说过的话都付不起责任,还能做好和管理什么事呢?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13 21:04:47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想弄明白《论语·雍也》中这句语录,必须搞懂儒指的是什么。对于儒字的释义,历代文人名家都有各个不同的解读。朱熹道,“儒,学者之称”。刘宝楠《论语正义》以《周礼》中的条目把“儒”解释为“教民者之称”,即老师。钱穆先生也这么认为,说“儒”本来是一种职业,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教师。我觉得从字面看,儒其实就是儒者,不必局限它是否单指教师,一切文化教育从业者或有志于文化教育方向的人,知识分子,也都近似孔子说的儒。
君子,小人这组二元对立的词,在论语中作为比对,屡屡出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在于个心性品德的高下,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就是君子,反之则是小人。君子是儒家文化思想的具体人格化,灵活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的深厚特质。“君子先慎乎德”,《大学》里讲,做君子先应从德行入手修炼。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论述的是,聪明的小人要是坏起来,破坏力相当大。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宋代秦桧就是个著名的反面教材。
孔子在论语中一再要求,读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儒者,踏踏实实,实事求是才是做学问进而做人的正确方法。读书不是一种显摆一种炫耀一种人设,而是净化修正心灵的甘泉。《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有一段话非常精彩,摘录如下: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世,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唯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我们读名著,儒者给人讲名著,如果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以身作则,以身师范,整天只知道耍些小聪明,自欺欺人,误人子弟,那么学习知识掌握学问究竟是有益还是危害社会呢?一切聪明才智倘若用在了不正当的错误的地方,欺世盗名,谋财害命,危害人类,那人们要文化智力何用呢?
读书人,读经典,目的是学而致用。不要以为读书多就拥有聪明才智,知识顶多是谋生技能,智慧却是生命价值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文化人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身份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和良心。基于此,时下重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14 21:20:24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胡适则将这件事的性质定义的更为严重,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一部论语不仅教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经世纬国的艺术,更指点了人们做人处事,待人接物,正心修身的方法。孔子在对弟子循循善诱的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辨别是非对错的原则标准。《论语·卫灵公》中的这句语录,就是对那些天天闲的蛋疼,聚众瞎扯,卑劣不堪的庸众的训斥和否定。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社会心理学奇书,纵观全书的观点,都证实了群体智商明显低于个体。群体的统治者往往会利用无组织无纪律混乱的集体迟钝无理性来达到巩固自身的利益。是个成年人,基本都有简单的判断辨别能力,网络流行语言“这一届群众不好忽悠了”,所指的就是伴随民众觉悟性的普遍提高,愚民者套路太假,漏洞过多,最后很多变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段子笑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何在群体之中保持自我的理智和独立性,取决于个体意志和决心。而想要真正实现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价值观不同,每个人的采取的追求方式也不同,但读圣贤书,学有所知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明白如何在纷扰混乱现实世界里选择方向,避免走无效的弯路。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15 21:28:31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很长时间以来被称为“耻感文化”,古代文化经典一直把“知耻”作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终底线,而“礼义廉耻”四字格言又将“耻”字作为归结,都是对君子修养德行的一种要求,重视“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反思意识,“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力。“巧言令色足恭”为什么被视为可耻呢,因为那些整日点头哈腰,溜须拍马的奴才行为都是不诚实,不耿直,不公平的外在表现,实际上就是不仁不义之举。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单位,在人群,经常会见到一些谄媚权贵之徒,他们往往为了一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或私利,对上低三下四,曲意逢迎,对下刻薄欺凌,阴险狡诈,看人下饭。“上级说的你怎么敢不听呢”?是非面前,从来不去辨别事实对错,一味恭维巴结,阿谀奉承,这甚至跟人畜无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扯不上关系,完全就是道德品质败坏,人格低劣缺失的小人行径,不仅无耻而且可怕。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李白亦有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需要奴颜婢膝吗?一个品质高洁,德才兼备的人,需要见风使舵吗?识人交友,听其言观其行,有人之所以喜好媚上讨好,拉帮结派,无非就是擅长权衡利害得失,内心存在奸邪,虚荣和狡诈,这种人混迹于社会,其言行举止,姿态面貌极具蛊惑性和欺骗性,善良的人们不能不警觉提防。
综上,《论语.公治长》这句语录说的仍然是一个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正直。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16 21:49:26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孔子曾虚心请教问道于老子,后来不少哲学思想也深受老子的影响和启发。《论语·为政》篇的这句语录,就是孔子对知人方法的认识论,进一步详细阐明了识人辨友的三步骤,即落在实处的术。
古往今来关于这句话的注解,大同小异。大多学者比较倾向钱穆先生的翻译:“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一事,再观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观察他做此事时心情如何,安与不安。如此般观察,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
中国有句俗语说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流行歌曲《雾里看花》反复咏唱的也是“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很多文学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性的复杂程度。人心隔肚皮,通常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隐蔽和迷惑性,但日久见人心,即使心思可以隐瞒,人的行为却必然暴露心性,从其人言行举止,尤其通过行为、动机,喜乐这三个递进层次去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判断外表掩饰下的本性善恶,则人品志趣,境界操守一辩而知。
与人相处,交朋友,乃至来往合作,近君子,远小人是一种价值取向决断,生命的把握和抉择,不谈明智,至少能够免除虚伪无益的关系困扰,不致陷入有毒的人情沼泽,虚耗人生。当然在对人对事以诚相待之余,倘有幸遇到真正灵魂相知的朋友,亦称得上此生无憾,诗意满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18 09:45:20
今天回来太晚了,就少写几句——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中的这句语录,换成心理学语言来表述,便是人应该具备最起码的同理心。通俗易懂地说,就是人与人交往,理当将心比心。
你自己都不愿意的,怎么可以强加给别人呢?
可是,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人,他们行事作风乖张跋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为了一己私欲不惜伤害他人,不懂得平等待人,尊重别人,更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视自身的欲望高于一切,额头上顶着一句“我愿意”,就能为所欲为,肆意损害他人利益。网络上有一个准确的词语,专门用于总结这类人的自私虚伪霸道,就是双标狗。
再形象化一点——你不能点灯,我可以放火,便是双标狗极力奉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方针。对待同一个问题,处理同一件事,完全遵循个人主义自私法则,根据自我好恶,按照不同的标准要求他人和自己,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晓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心胸狭隘,胡作非为,习以为常了,夜路走多了,最终只会将自己置于人所不齿,千夫所指的困窘境地。
富勒曾经说过:“向别人扔污物的人,往往把自己弄的最脏”。因此,处身社会,待人接物,认真履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原则,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0-18 22:20:25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这句语录中的道,往大处说,是精神信仰,思想境界,道德格局,往小里说,性情修养,兴趣志向,立场见解都可囊括。与时俱进地讲,就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人们口语里的三观。
大千世界,纷纭斑斓。连树叶都没有两片相同的,更不消说进化得如此精细复杂的人了。由于学历、阅历、生活环境不同,人与人待人处事的原则,是非认识也会不同,交往中互相理解并不容易,这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历朝历代简直不要太多。 刘勰 《文心雕龙》曾这么感叹过,“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儒学以仁爱为纲,目的就在于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如今我国大力实施和谐社会,也是对博大精深的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推广继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心有灵犀的良朋益友,如胶似漆的亲情爱情,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现实有时真的事与愿违。种下龙种缺却收获了跳蚤。理想志趣观点看法不在一个频道,分歧差异巨大,交流就等于无意义的损耗。唯有爱好投契,人品对等的人,才可能患难与共,惺惺相惜。若仅仅为了维系人情,与人为善,委屈的是自己,多换来更不值得的伤心痛苦。
电影《教父》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地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亲朋好友相处,同事间共事,假如走到无法相容,分道扬镳的地步,不必刻意强求,“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是比较酷帅的生活姿态。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1-23 12:06:27
忙里抽闲,凭记忆随意叨叨几句。经过历史时间检验,经典终究博大精深。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2-16 15:57:19
子曰:绘事后素。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2-27 18:01:26
上学时看过,凭记忆写一些。今年有空把论语再通读一遍。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2-28 15:16:23
论坛舆论环境这么恶劣,刚看到,帖里有几个潜水读帖的赞。谢一下。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2-28 20:55:42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楼主:雪中煮酒西湖白  时间:2021-12-29 11:06:27
子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後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