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解读(4)

字数:499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02 05:40:21 更新时间:2021-12-02 06:53:45

楼主:冯钲越  时间:2021-12-01 21:40:21
原文:“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解读:费尔巴哈通过抛弃繁琐的抽象思辨,以人感性活动中的爱、心等情感给生命赋值,虽然他冲破了黑格尔体系的范畴,但如果这些直观的情感只停留在人的精神世界或个体的内心审视而不能上升到实践和人类(整体)的层面,那么即使他突破了旧有的范畴,对于人类生存意义这一问题,他要么只能拒绝回答,要么只能退回到旧有得解释中去.直观的来说一个人无论他怎么瞧不起形而上学、宗教这些东西,只要他不能提供这种回答终极问题的精神产品,那么人类要么走向虚无,要么回归传统,要么自我毁灭。而马克思提供的选择是实践,通过实践使人自己实现自己的终极价值,通过实践使人类选择人类自己。
原文:“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