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读

字数:12588访问原帖 评论数:22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0-17 05:21:48 更新时间:2022-01-02 16:45:36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16 21:21:48
期待“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时刻。。。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16 21:23:10
老人家了,喜欢读旧小说,现在读的是《悲惨世界》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16 21:48:11
冉阿让偷了卞福汝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押回来,主教却说那些银器都是送给冉阿让的:“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怎么!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这是散发着神性光辉的时刻,《德伯家的苔丝》里有个情节可以与此媲美。

克莱尔婚后无法接受苔丝的过去,想远走巴西,在路上他遇到另一个仰慕他的姑娘伊茨,
“我是一个人去巴西的,伊茨,”他说。“因为个人的原因,并不是她不愿意漂洋过海,我同我的妻子已经分居了。我再也不会和她生活在一起了。我也不能够再爱她了;可是——你愿意取代她和我一起生活吗?”
“你真的希望我和你一起去?”
“真的希望。我已经受够了,真希望解脱出来。你至少是毫无私心地爱我。”
“不错——我愿意和你一起去,”伊茨停了一会儿后说。
……
“你非常非常爱我吗,伊茨?”他突然问。
“我非常爱你——我已经说过我非常爱你!当我们一块儿在奶牛场里的时候,我就一直爱着你呀!”
“比苔丝更爱我吗?”
她摇了摇头。
“不,”她嘟哝着说,“我的爱比不过苔丝。”
“为什么?”
“因为不可能有人比苔丝更爱你的!……她是可以为你去死的呀。但是我做不到。”
伊茨·休特就像毗珥山上的先知,在这种时候本来想说一些违心的话,但是好像苔丝单纯淳朴的天性使她的人格生出了魔力,使她不得不赞扬苔丝。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17 19:04:49
@zhilishu9 问好:)

我读的是李丹、方于的译本,觉得还好。不知道您九十年代看的是谁翻译的。我知道一共有三个译本,除了前面的那一版,还有李玉民和郑克鲁的两种译文。我手头都有,贴一下三人翻译的作者自序,大家看看谁的最好?

作者序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李丹、方于译)

如果由法律、习俗构成的社会迫害依然存在,在文明高峰期里,人为地变人间为地狱,并让人类天赋幸福蒙受无妄之灾;如果本世纪的三大难题——使男人昏庸的贫穷,使妇女堕落的饥饿,使儿童孱弱的黑暗——尚未解决;如果社会毒害在一些地方仍会发生,换言之,同时也是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如果仍有蒙昧、贫苦存在于这个世界,则与本书性质相同的著述,都不会是没有益处的。
(李玉民译)

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言之,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
就不会是无用的。
(郑克鲁译)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17 19:09:45
卞福汝主教也就是碰上了冉阿让,为上帝收服了一颗心。如果他碰到的是德纳第那种人,他可能已经死了,惶论那些银器。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17 21:12:34
以前没怎么听过宋冬野,这次找来听,好多首都很好听,翻来复去地听。
“董小姐,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
可惜这个社会已没有卞福汝主教了。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0 07:30:52
今天上午花了两个小时认真读了《纽约时报》10月5日上的一篇长文《Who Is the Bad Art Friend》。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讨论,不但纽约时报上这篇文章下有二千六百多条的评论留言,在Twitter上,在Reddit上都讨论热烈,是美国文学界的一大热点,我看到国内也有讨论。
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很长,希望既能简化又不误导。
故事涉及两位当事人:Dawn Dorland 和 Sonya Larson。
Dawn是一位白人,但是她从小生活贫困,按她自己的话说,从小受过创伤,但正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让她想要更多地关爱别人,关爱这个社会。而Sonya呢,父亲是美国白人,母亲是华裔,但从小生活安稳优越,但是她自认为是少数民族,更多地认同自己的亚裔身份。
八年前,她们在波士顿的一个创意写作组织上相识,两人都想当作家。后来,Dawn离开波士顿,来到加州,她仍教写作,但没有发表什么作品。2015年她做了个很不寻常的决定:她要捐一个肾出来,给需要的人,并非给她的某个亲人、朋友,她只是无目标地献爱心,捐出自己的一个肾脏。她成功地做到了,将肾捐给一个人,后来还与那个受赠者联系上,并写了一封充满爱心的鼓励信。她为此还在脸书上建了个群,邀请她的亲人朋友们分享她的这件事,她不时更新,也将这封信贴到了群里。当然,Sonya也被她拉进来,因为Dawn觉得她跟Sonya是朋友。
这时候,自从Dawn 搬到加州以来, Sonya在美国东部有了新变化,她的写作事业获得成功,她的小说发表了,2017年还有一篇入选美国2017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选,她还加入了一个作家群Chunky Monkeys。总之,她是正处于升期的作家,她的小说常常涉及到种族问题,少数族裔受到白人的压制之类的,她的小说里常常出现一个名叫Chuntao(春桃?)的女主角。
Dawn发现她建的这个群里有些人从不发表意见,不吭声,对她捐肾的事情从无表示。而Sonya就是一位。她觉得不舒服,主动发邮件给Sonya打招呼:“How have you been, my dear? I think you’re aware that I donated my kidney this summer. Right?” (你好吗?亲爱的,我想你知道今年夏天我捐了一个肾,对吧?)
而Sonya只淡淡地回道:“Ah, yes — I did see on Facebook that you donated your kidney. What a tremendous thing!” (啊,是的——我的确在脸书上看到你捐了肾。多了不起啊!)
后来,Dawn从她们共同的熟人那里听说Sonya新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里面也有个捐了肾的女人。她很吃惊,因为Sonya从来没提过。她又主动联系Sonya,而后者总是冷淡地,回复也不及时,但是承认她是写了这么一个短篇,《The Kindest》。这个小说写的是一个亚裔女性,还是叫Chuntao,这次她是个有许多毛病的女主人公,后因酗酒出车祸,需要移植一个肾脏,而一个女白人捐了一个肾,并也写了 给春桃。
好吧,长话短说。从此后,Dawn就开始仔细搜寻有关这篇小说,她越来越发现,Sonya把她的真实生活写进了小说,但并没有告诉她,她作为Sonya的朋友,感觉很受伤。而Sonya呢,觉得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用于写作,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还用得着说?再说,她根本没有觉得她跟Dawn是朋友。
事情继续发展下去,就是纠纷了。Dawn请律师,起诉Sonya剽窃她的那封信,盗取了她的真实生活。她到处发信,凡是与Sonya有关的报刊媒体、图书节,狂轰乱炸,说Sonya剽窃抄袭她的那封信。Sonya也请了律师,控告Dawn名誉侵害,破坏她的事业。。。从2018年到现在,你告我,我告你,官司缠斗不休。
今年又出了一件大事。Dawn申请法院公开了Sonya和她的作家朋友们的私信、群聊、邮件,几百页,白纸黑字,全是朋友们私底下的聊天, 她们冷冷地、远距离地观看、讨论Dawn的捐肾事件,甚至有嘲笑。值得一提的是,Sonya的朋友圈,她的作家朋友们一直站在她的身后支持她,其中包括另一名最近在美国比较红的新晋作家Celeste Ng(中文名伍绮诗,她的作品《Little Fires》还被翻拍成同名美剧)。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0 07:40:18
补充一下,在Sonya的那个短篇里,她把捐肾的人写成反面人物,写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白人救世主,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So she's the kindest bitch on the planet?” 而春桃,身上有许多缺点,却是正面形象。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0 08:30:24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一出来,立即引发大讨论。
很多人站在Dawn的一边,支持她,毕竟她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啊,这么多么了不起的爱,大爱。而且她把别人当朋友,别人可没把她当朋友。很多人指责Sonya 和她的朋友圈,作家圈,高高在上的精英。尤其是文学爱好者们,深有同感,你发表了文章就了不起吗?就可以瞧不起文学爱好者吗?
。。。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0 08:41:33
可是随着事件的发展,同情Sonya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作家朋友们一直站在她身后支持她,认为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寻找素材,无可厚非,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公认的常识。Sonya觉得自己根本没有错。她反问:大家只关注她小说中捐肾这一情节,有谁关注过酗酒的元素从哪里来,华裔女性婚姻状况是什么样,她的整体小说有谁关注过?

尤其是Sonya和朋友们的短信邮件被作为呈堂证供之后,毕竟谁没有跟自己的死党、闺蜜吐槽挖苦过一些半生不熟的人呢?难道私下里说的每句话都经得起检查吗?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风云变幻,随时都可能因为一言不慎,被拉出来批判。。。为了想知道别人背后说了自己什么坏话,靠法庭传唤别人的全部私人邮件短信,如果以后人人都这么做,人人都会自危。真是科技越发达,越可怕啊。人到底还有什么自由?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0 08:49:03
老实说,我在读完这篇文章,没有读任何读者评论之前,我的态度是倾向Sonya的,我觉得,虽然Dawn 捐肾的行为很“伟大”,但是一定要歌颂吗?只能歌颂吗?想想看,如果Sonya把她写成正面形象,夸赞她,也许不会有这场官司了。

作者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而且往往想别出新裁,要创新,要独特的眼光,捐肾这件事启发了她,但她可以写成别的样子。我觉得没有错。Sonya很坦率地说:“我对Dawn一直发布自己捐肾的方式是不是持批判态度?是的。我是不是特意写了篇小说专门为了诋毁她?不是的。我并不在乎她。她试图抓住任何一个角度来证明我做错了,但是我没有错。”

但是,另一个方面:艺术是否可以,以及多大程度地盗用别人的生活。作者从真实事件中选取写作素材究竟可以走到哪一步?这也引人思考,我似乎也无法回答,但我很想知道。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0 08:54:02
我看到很多评论都是Sonya及她的作家圈欺负Dawn。但实际上,Dawn到处写信给与Sonya有关的媒体,她的所有工作关系,企图毁灭她的作者生涯,得到Sonya的电话之后持续疯狂打电话发信息骚扰她(Dawn之前并没有Sonya的手机号,可见她们并不是朋友,是她自以为是),这到底是谁欺负谁?

这个真实故事还在继续,官司还没有结果,我会关注最后的宣判的。我估计这个案件今后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有关写作、剽窃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审判案例 precedent。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0 09:00:07
总之,这个故事涉及到艺术从生活中的取材尺度、种族与话语权的争夺、私域聊天记录的公开、打压文化、霸凌/情感操纵、朋友的界定。。。诸多元素交织在一起,可以讨论的话题实在太多了。
好大一个瓜,随你怎么吃:)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1 21:49:05
我这耳朵,听中文都不行了。
"妻子在熬粥",听成了:"妻子在澳洲",这个还情有可原,而"河北师大附中,乒乓少年背向我",听成了,"河北师大附中,平凡少年的向往"纯属个人原因。
小时候,我们那儿的师大附中是市里最好的中学,确实是我这平凡少年的向往:)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2 10:14:40
我最近开始读现代诗,努力寻找一点诗意。中国现代诗很难读到有味道的,翻译的外国诗又不可信。上个月读《马雁诗集》,有些诗好像让我找到一点点感觉,,比如下面这三首。

波希米亚人情歌
为任意

他说, 你在字与词中流浪。
不,不对,我在声音里流浪,
我们住在石头里,并没有
美好的意味,也无所谓
娇媚。住在石头里,意味着
终生我们都是灰色的固体。
我们是灰色的固体,清俊、
硬朗。我是一个声音,从
石头里迸发,只能一次。
作为石头流浪,在松软的
土壤里躺卧,翻身,辗转。
然而并不失眠,如此坚决
反对,并且沉默。而我,
是热烈的石头,我是岩浆,
我是液体的滚烫。流浪,
也就是说,我缠绵而坚定。



热的冷
献给Soumir, 和我的灵魂

我从来没想到,我的灵魂会是那样。
这灵魂,轻盈、孱弱,并且羞涩。
如同一面可能之镜。一个幻象的坍塌
牵动了世界的粉碎。那短暂的一瞬,
灵魂睁大眼睛,穿过空气中的尘土。
好像玻璃器皿中的热水,干玫瑰的红
渗开……稀薄的,游离于空无,
寻找那命中的命,血中的血



我们最后走到同一个地方
为韦源

你,修建水泥森林的人,即使
拿起颜料笔,也不能画伟大的画。
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你不可能
生吃掉耀眼的阳光,你吃日光灯。
你吃机油,你吃冰凉的石头,
但你不能吃掉一个字,不能
指望一个符号卡在你的牙缝里,
并且发芽,长出一张象牙似的脸。
我是污水里升起的神,我只要
一抬腿就得到一切。只要,张开
泥浆中的眼睑,我就照亮钢铁。
这钢铁就是黄金。我举起胳膊,
就飞到空中。我命令你歌唱。
你暗淡的眉毛就必须被点燃。
这火有比一亿吨钢铁融化还要
多的执。你尚未建成的森林
破土而出。这些病毒,这些恐怖。
它们啃掉你的睡眠,给你痛。
把痛给我!我,就是这滚烫的
水中的神。我们是从水中发生。
最后,以水的名,我们相认。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3 19:01:55
到处都在讨论李,果然是小事放明星,大事放日本,又成功地转移了老百姓的注意力。
看看从前的觉醒年代。。。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3 19:11:39
没想到上面的图那么大。把他贴在上面并非要批评他,而是希望这个社会宽容些,
其实我是非常佩服陈独秀的,尤其是刚知道他的书法也非常了不起,据说当年他的一幅字值200大洋,又据说200大洋可以买一座四合院,各种字体都好看。从前的人怎么都那么牛啊,估计是我们刷手机上网乱看时间,他们都用来读经典,练书法了。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6 21:54:50
《悲惨世界》读完了。不可能不为冉阿让哭。
冉阿让的高尚与宗教无关,信与不信,他都高尚,因为本质如此。
要是他再有一些反抗意识多好,不屈服于社会的常规与俗见,最后他就不会退缩出珂赛特的世界,他也就不会死了。

“当我仰望星空,深邃的蓝,深邃的无限,感觉自己的渺小
一定有着一种永恒的肃穆,一种黑色而凝重的命运景象
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光涛般汹涌而来
世上有两样东西充满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越对它进行思考便越觉得惊奇和敬畏
━━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6 22:10:13
读小说还是得读那个年代的小说吧?宏篇巨制,好像把整个世界、整个社会都塞进了一本书里。
现在真找不到这样的书了,难道真的“文学已死”?
今年的最后两个月,我准备读两本当代长篇小说,体会感觉一下,暂定《人生海海》和《2666》。
楼主:onedayoronelife  时间:2021-10-27 10:28:20
今天读到一句。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史蒂芬·平克 )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