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红说起,聊聊绘画式写作(更新中)

字数:3536访问原帖 评论数:5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0-14 06:05:14 更新时间:2020-11-19 05:15:41

楼主:鱼小溅  时间:2020-10-13 22:05:14


萧红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
她的许多作品我读了很多遍,最喜欢的是《呼兰河转》、《后花园》等。
当然也有没读过的,上一次读《牛车上》也是一个星期前的事情了。

据说,萧红是个性很烈的女子,然而她的文字娴静优雅。非常淑女。
她擅长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一副副生动的画面,令人着迷。
她的文字是纯文艺的,很少发激昂的议论,或大幅抒情,甚至揣度都是偶尔的、淡淡的、一掠而过的。
她把一幅幅情景和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至于读者怎么解读它,作为作者,她却并不引导或指点。
读她的文字,读者是完全身心自由的。

她就像在创作一部默片。
众所周知,电影在一段时期是没有声音的,叫做默片。
然而在日本,这段时期却仿佛不存在,因为日本有一种职业,叫做默片解说员,当时称为“辩士”。
一个优秀的辩士,与电影的演员同样、甚至更加重要。他不仅现场即兴对所有角色进行配音,而且为观众解读剧情。简单的说,他是那个看图说话的人。
电影《默片解说员》中的俊次郎就是这样一名辩士。
有一次,他对一个悲剧爱情电影颠覆式地解说和配音,把它变成了一部喜剧搞笑片。观众看的如痴如狂,哈哈大笑。俊次郎也因此一战成名。
可见解说对于画面是多么重要。

萧红的文字里没有俊次郎的声音。同一部作品,有的读者可能看到了悲剧,也有的读者看到了喜剧,萧红是不管的。
然而,她的作品里并非是沉默、没有声音的。
比如,《牛车上》里面对白占了很大篇幅,对话真实而活灵活现。然而那些对白也是细笔画出来的。
在《后花园里》,黄瓜儿、豆角儿、红色的大野花都在说话。它们也许说的是萧红的家乡方言,而江浙的读者却能听到吴侬软语。就是让人这么舒服和自由。

萧红用文字筑造了立体的空间,每一个画面都细腻而密满,同时却具有宽广的留白。
那是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和领略的风景和情趣。

萧红的文风有点儿像葛拭应为的画风。
葛拭应为是浮世绘第一人葛拭北斋的女儿。她在继承了父亲的画风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我看来,她除了借鉴西洋画风的光影效果,而且更精巧于画面的构思。
她也一样很会留白。《夜樱美人图》 夜色背景昏暗,只有作诗的美人的脸孔是雪白而莹亮的。然而模糊的夜色层次叠荡,你能看到一滴露水,像诗篇一样,在悄悄的形成。
在《吉原格子图》中,她连衣袖的花纹都画的清清楚楚,可是把艺伎们美丽的妆容都挡在了窗棂子后面,于是美人的美丽超越了画笔。

像萧红这样写字、像应为这样画画岂能不令人心仪?

另一个用画面写作的女作家是张爱玲。下回分解。



楼主:鱼小溅  时间:2020-10-16 23:14:26



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二。

为什么是之二呢?单说艺术造诣,都是顶级的,是比不得的。大约是爱和喜欢的区分吧。
记不清是从书中读到,还是电影中看过一个情节,临婚犹豫的女子问道,婚姻中爱是不是很重要?被问的是位年长的女友,届时已经离婚,她想了一下后答道,还是喜欢更重要吧,毕竟一时的爱是容易的。

对萧红喜欢多一些,因为她是少年的自己,满目天真,看到花就觉得是美丽的,看到云就想也长出一双翅膀,跟着飞起来。即便也经历苦难,却并不屈挠。

张爱玲却已见过,生活这个华丽的袍子下许多的蚤子,既看透了,就雀跃不起来了。
她说,上海人不信童话,也把自己囊括在内了。
她的文风似乎从没有过少女期,提及少女时代,她是羞愤的,因为要减继母剩下的衣袄穿,如同身上长满了冻疮。
所处的薄情的尘世,不能抵达张爱玲的审美高度,她是不肯苟同的,竭力保持着超然的姿态,又力不从心,倍显无奈,常常身影孤凉。

表现在文字上,张爱玲用白描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一副副都市生活的长卷。一点儿不夸张,更半点儿不肯美化。
她把你领进清明上河图中行走,像说书人一样在旁娓娓而谈。
路过饭店,她就谈起了吃的,她说罗马尼亚的香肠太酸了,对此我深有同感。
经过戏院,她就说起了昆曲,京戏,评剧、傻了吧唧的满清遗风。
到了裁缝铺,她又聊起了时装,元宝领,百褶裙,直筒裤,鞋底上的绣花儿。

她观察细致入微,观点奇异通透,平静娴和的语气实则惊涛海浪。
她极具语言天分,善于把不搭嘎的事物联系类比起来,达到惊世骇俗、令人叫绝的效果。
她说,人都是住在衣服里面的。
她说,住在公寓的高层就像上了年纪,近事昏昏,远处却都是风景。
她说,归厂的电车就像排队回家进门的孩子,会有一个掉在后面、落了单儿的。

她忽而刻薄,忽而尖酸,忽而调侃,忽而娇憨,忽而又讲起笑话来,她说,
有一个西洋女子,喜欢上了中国的小孩儿,认为他们不但眼睛长得好,而且还聪慧机灵,“如果能带回去一个就好了~”。
这时油腻男理所应当跳出来抖机灵,或许还自告奋勇,“想带回去一个有中国骨血的孩子,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看看,讲起荤段子来,张爱玲一点儿不比王菲差。

无论怎样,她都是率直的,可爱的,出自真心的。而那些平素里的景物,原本见过不知多少回,经她一说,才变得有趣生动起来。

尽管透露着精灵古怪,你却总能从张爱玲的文字里读到淡淡的酸楚,甚至是令人心疼的悲凉。
她深知,这个世界上,坏人比好人有趣的多,连她自己也算不得什么好人。
她承认自己自认天赋异禀,却实则处事愚笨,自私,爱钱。因为见过钱的好处,也见过没钱的不好处。

她笔下唯一的女神级的人物,是她的母亲。
张爱玲在不同文章里,零星的提及过与她的母亲的片段。你得把这些碎片积攒拼凑起来,才能组装一个立体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层次太丰富了,她不仅有正面,反面,左侧面,右侧面,还有许多角度不同的斜面。人生岂不就是这样微妙繁复。这样写法,有点像毕加索主张的立体绘画主义。

张爱玲也偶尔写她的弟弟。我记得有一段文字令我触目惊心。
吃饭的时候弟弟并没有做什么。就被父亲打了一记耳光。他气得跑开了。张爱玲心痛的掩面痛哭。正当她啪嗒啪嗒伤心不已的时候,却看到弟弟已经在凉台上踢起了球,把这件事全忘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于周遭这个蒙昧、不知觉醒的尘世,张爱玲的态度就像对她的弟弟的一样。既不能不深切地爱着,又无法压抑隐隐的失望。嗔怒两难。

张爱玲说,文人只会问脉却不开方子。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她又能怎么样呢?除了原原本本的记录、真实地描绘?因此她毫不留情的说,她的笔下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的。

同张爱玲的身世相似,文骨有一拼的,是意大利画家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他被称作战胜毕加索的男人。下回分解。







楼主:鱼小溅  时间:2020-10-26 22:50:47



那时候,没有Internet,没有论坛,也没有微信,想讨论点儿什么,就得当面锣对面鼓,找个地儿,把观点和才能,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20世纪初期,巴黎的许多小酒馆,就是这样的艺术沙龙,活动着一大批才华逸动,躁动不安的艺术家们。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和毕加索,是风头特劲的两个。
毕加索才华横溢,又具有商业头脑,成功多金。莫迪利亚尼不差才华,但风流桀骜,穷困潦倒。
两个人互相喜欢羡慕嫉妒恨,亦敌亦友。
毕加索开导莫迪利亚尼,要变通一些,把作品作为商品推销出去,换取优越的物质生活。
莫迪利亚尼也听进去了,但骨子里是不屑的。

同张爱玲一样,莫蒂莉娅尼出身没落的贵族家庭。
他看透了那个阶级的冷漠和势利,深切的厌恶和鄙视,岂肯屈尊讨好。然而同时,他又摆脱不了这个阶级对自己的人格的塑造和影响。
俗话说,要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大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决心,才能摆脱那个点儿与生俱来、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莫迪利亚尼擅长人物肖像画和裸女画。他的作品画面干净,光影在阴晦中烘托着不能淹没的明媚,线条流畅而丰富。他擅长通过变形和夸张来增加艺术效果。因此他的肖像画一点儿都“”不像”模特本人。
这种表现主义在当时是超前的画风,并不被认可。他也挣不到什么钱。他的裸女画更被认为伤风败俗,倍受打击。
可他才不管,自己想就怎么花就怎么画。好在,圈儿内他是公认的天才,连毕加索也暗暗的崇拜他,为他画像。阿莫迪里亚尼一时暴怒,砸毁了一副作品,毕加索悄悄地修 补好,还收藏起来。

莫笛利亚妮画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面部冷漠,神情空洞,并且眼睛都没有瞳孔。他对他的画友、爱人、模特珍妮说,有一天我会给你画上瞳孔的。

评论家们说,莫迪利亚尼画的肖像画,其实画的是p他本人,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才华不被世人看到苦闷,渴望被认可的心情。
我觉得,莫蒂里亚妮远比这要骄傲得多。他画的是这个世界。这个冰冷的、灵魂空洞的、无法抵达他的才华高度的、令他失望的世界。

如果张爱玲给她的弟弟画一幅肖像,我想她也会一样尽力避开眼睛,或许让他低着头、专注地踢球就好了。用睫毛挡住瞳孔。

莫迪利亚尼英年早逝。在临终最后一幅作品中,他终于给珍妮画上了瞳孔。那是一摸说不清的湖蓝,雨气氤氲漫走,传递着深切的哀愁和无尽的温柔。

莫迪利亚尼被称作打败了毕加索的男人,不仅是因为这幅画在一次圈内的艺术比赛中拔得头筹啊,赢了毕加索。也是因为他是当今绘画单品拍卖价最高纪录的保持者,完胜莫奈、毕加索等人。
那个在他的生前倨傲以待的世界,如今对莫迪利亚尼大大的睁着双眼,一副讨好的样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