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诗词

字数:17614访问原帖 评论数:11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6-07-16 01:18:00 更新时间:2022-09-07 08:16:05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15 17:18:00
(一)开篇的话
写《古诗词中的科学》这个题目,已经很久了,准备另劈一个题目《科学家与诗词》。当然,《古诗词中的科学》还要继续写下去。
科学家,我这里主要说的是自然科学家。因为在一般人的眼睛里,自然科学家是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注重逻辑思维,而缺少形象思维。他们给人的印象是刻板的、严肃的、缺乏浪漫主义。对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主要是文学家和诗人的事,他们注重形象思维,不太讲逻辑思维。文学家们往往天马行空,浪漫而不受拘束。而诗词歌赋恰恰是需要这种创作精神的。
但是,我们有许多自然科学家,他们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喜爱,许多人对于诗词有着深厚的功底。他们不但爱读诗词,还创作了大量诗词,有的人还写诗词评论,还有人作诗词讲座,推广古典诗词;有的科学家甚至把古典诗词和古典文史作为研究生的必读功课。凡此种种,都说明,科学家中也有诗词爱好者,也有诗人、词家。诗词并不是文学家的专利。
科学家诗词与一般诗人诗词一样所具有的诗词格式、声韵、文学色彩等等以外,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严肃的科学性,科学家诗人把严肃的科学问题用浪漫的、文学的语言表现出来,使人们在接受艺术熏陶外,还可接受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因此,我们读科学家诗词,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我本人也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对于文学诗词只是爱好,没有深入研究,只是把平常看到的有关资料整理一下,给有关爱好的人们提供一点线索,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对于一些诗词的深刻内涵,分析不够,或者有错误,还望有识之士多多指教。

科学家与诗词(二)
首先介绍数学家华罗庚与诗词。(1)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以上据360百科)
华罗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不但数学知识渊博,而且文学知识丰富,诗词功底深厚。他不但读诗,而且写诗。他读诗时也深入思考,提出与人不同的观点与认识。
华罗庚有一首《树大难为用辩》,是说在读杜甫诗《古柏行》时提出与杜甫看法不同的地方。全诗为:
杜甫有诗《古柏行》,他为大树鸣不平。
我今为之转一语,此树幸得到门庭。
苗长易遭牛羊践,材成难免斧锯侵。
怎得参天三千尺,端赖丞相遗爱深。
树大难用似不妥,大可分小诸器成。
小材充大倾楼宇,大则误国小误身。
为人休怪做小事,小善原是大善根。
自负树大不小就,浮薄轻夸负此身。

此首古风,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如话,大家一看都能知晓诗中之义。可贵的是华罗庚先生辩证地看问题,提出了“材大可小用”的观点,即“大可分小诸器成”的观点。同时他也提出了“小材大用”的危害,“小材充大倾楼宇,大则误国小误身”。这种科学的观点,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诗的最后诗人转到为人做事上来,要求我们做事不要嫌事大事小,什么事都要做好。更不要认为“小善”而不为,集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更不能自负才大(材大)不小就,到后来是一事无成,空负此身。

附:杜甫《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
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
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
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说的“古来材大难为用”实际上是说“古来才大难为用”感叹自己有报国之志而报国无门。)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16 17:23:58
@Noble雨栀 2016-07-16 14:42:17
要擦亮眼睛,要的是尖端科学家,在各自领域有权威和领导的科学家,这样国家的钱才不会白花,别让那些蛀虫钻空子
-----------------------------
谢谢先生关注,但是,我没有明白先生说的意思。问好!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17 15:18:03
科学家与诗词(三)
华罗庚与诗词(2)
唐卢纶的《塞下曲》第三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這是读诗人都说好的一首诗,可是在华罗庚看来,这首诗是有问题的,是不符合气象学的科学理论的。他认为,在塞北下大雪时,大雁早已南飞,那里还有“月黑雁飞高”的景象呢?为此,他也作了一首诗,对于《塞下曲》提出质疑,全诗如下: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飞。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13页)
华罗庚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从不随人鼻息,人云亦云。总要经过自己踏实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对于读诗阅文,也是如此,深思熟虑,从不马虎。有时,他改写诗词,说出了完全不同的意境,如
《赠诸弟》——反曹植《七步诗》意: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15页)
一个“乐”字,把曹植的诗意,完全改变,那种助人为乐的乐观精神,跃然纸上。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18 09:59:53
科学家与诗词(四)
华罗庚与诗词(3)
大家都知道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科学大家,可能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华罗庚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诗词达人。他的反应快捷是许多人所不及的。
一九五三年中国科学院组团出国考察,团长是钱三强,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十多个人,在途中,华罗庚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三强韩赵魏”,请求科学家们对下联。许久,也没人对上。华罗庚只得自己对出下联:“九章勾股弦”。这副对联表面上看是一副严谨的好对,上联说的是韩、赵、魏,是战国时期七国中的三个强国;下联说的是中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就有“勾、股、弦”定律。但是这也是一副趣联,上下联中都含有一个在座的人名:钱三强和赵九章。
如此妙趣横生,又如此思维敏捷,让在座的科学家们对华罗庚赞叹不已。
对于一些人们熟知的语言,华罗庚也能翻陈出新。如,他把“观棋不语,落子无悔”两句话改写成一副对联,就很有意义:
“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
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
这样一改,使下棋这样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就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意义。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18 15:52:31
科学家与诗词(五)
华罗庚与诗词(4)
科学家写有关科学的诗词,对于科学原理和现象的阐述,是一般文学家所不及的。但是,把有关科学性质的事物,用艺术手法来表现,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艺术才能。两者结合,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许多科学家具有这样的本事,今天,首先说说华罗庚所作的有关科学的几首诗。
华罗庚先生在一九七一年作了一首《学步志宗》,全文为:
同是一粒豆,两种前途在。
阴湿覆盖下,养成豆芽菜。
娇嫩盘中珍,聊供朵颐快。
如或落大地,雨润日光照。
开花结豆荚,流传代复代。
春播一斛种,秋收千百袋。
岂图为繁衍,改己改世界。
志在现光明,死在实度外。
同事岂一族,芝棉桐花菜。
榨重实所甘,磨速引为快。
多出快出油,光热输万舍。
寻师找差距,来到石油海。
比光类萤月,比用更不逮。
榨压一瞬间,岩压亿万载。
积久见力聚,压重出能耐。
区区渺一身,怎有光热在。
大地生所托,雨露长所赖。
自会石油后,更悟物理态。
众能本一源,太阳是真宰。(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16页)
这是一首歌颂太阳的诗,“太阳是真宰”说出了地球上一切能源的起点都是太阳。
诗写的漂亮而活泼,有古风的格式和完美,也有新诗的韵味,虽然说的是科学上的能量转换,但一点都不枯燥拗口。前一段的“豆芽菜”和“豆子”的叙述,使人读起来感觉俏皮而有趣。“志在献光明,死生实度外”,更以拟人化的语气,把豆子牺牲自己,为人类献出光与热的情景,写的得感人而实在。和豆子一族的还有芝麻、棉籽、桐子等,都是能榨油的植物种子,都是能“光热输万舍”的。
诗的后段,写的是石油的形成过程和作用。石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是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积久见力聚,压重出能耐”是石油的形成特点,在地球岩层的亿万年压力下形成的石油,把光和热都献给了人类。
诗的最后,诗人联系自己,说明一个人力量的渺小,“自会石油后,更悟物理态”,更理解了积蓄力量的重要。要发挥更大的光与热,就必须扎根大地,汲取更多的雨露阳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华罗庚先生这首诗,题目叫《学步志宗》,全诗借物咏志,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和高尚的思想性的统一,完成了他的艺术创造。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19 14:51:00
科学家与诗词(六)
华罗庚与诗词(5)
华罗庚在一九六四年春节期间,为中学生做了一场题为《蜂房结构及其有关的数学》的科学讲座,他的开场白是一首《浪淘沙》词,题目是《自然奥秘》,全词为:
人类识自然,
探索穷研,
花明柳暗别有天。
谲诡神奇比目是,
气象万千。

往事几百年,
祖述前贤,
瑕疵讹缪犹盈篇。
蜂房奥秘未全揭,
待咱向前。

全词晓畅明白,中学生也能听懂。短短的一首词,说得很明白,就是大千世界,
神奇无比,人们探索自然无穷无已;关于蜂房的结构,前人还有许多方面没搞清楚。这一任务就落在我们身上了。华罗庚先生,就是这样深入浅出地给我们的青年学生讲解科学道理。
197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华罗庚创作的《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蜂房的结构、数学模型以及蜂房结构的应用等。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20 15:47:24
科学家与诗词(七)
华罗庚与诗词(6)
华罗庚晚年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课题,毫不懈怠。晚年,他写了一首诗:
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
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6页)
他相信勤能补拙,他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教材。他只上过九年学,只有初中文凭,是靠了勤奋自学,才取得骄人成绩,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知名科学家,在数学领域,没有人不知道华罗庚的名字。他从不迷信所谓“天才”,相信“一分辛苦一分才”,相信那些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绩的人,都是经过勤奋努力,长期积累,无数次的失败,又无数次的再起,才最后取得胜利。晚年,他更对于自己提出不能放松的要求,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摘自《华罗庚诗文选》第5页)他是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了,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直到累死在讲坛上。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22 16:49:01
科学家与诗词(八)
数学家谷超豪的一首科学诗——咏孤立子
谷超豪(1926.5.15 ~ 2012.6.24),汉族,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48年,谷超豪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6月,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引自360百科)
谷超豪院士的《咏孤立子》诗全文为:
数苑从来思不停,穿云弛车亦有成。
且喜高空得孤子,相互作用不变形。
谷超豪院士的诗,是对于自己在高维时空孤立子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的心情的描述。以及孤立子特性的描述,即“相互作用不变形”。
孤立子是非线性场方程所具有的一类空间局域范围内不弥散的解。孤立子原本是波,但却具有粒子的特性,而物质粒子原本是粒子,但却具有波的特性。孤立子理论的发展,对数学和物理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谷超豪院士在孤立子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我们为之自豪的。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23 16:17:23
科学家与诗词(九)
(续上篇)谷超豪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有许多建树。但是他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种只知数学,不知其他的人。他有丰富的业余生活。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读古典文学,尤其是爱好古诗词。他不但读诗,而且写诗。他在1991年为母校浙江温州中学九十年校庆时作的一首诗,足见他的文学功底。诗曰: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
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
幸得桑梓教,终身为动容。
全诗实际上说了两件事:
一是说明数学趣味无穷,解题不能只求一法,而应多方求证,一通百通,才能举一反三,学好数学。其实各门学科都是如此。
二是感谢母校老师对于自己的培养,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料,给自己丰富的营养。家乡的良好风气,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中国有许多谷超豪这样的文武双全的科学家。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7-30 15:35:38
科学家与诗词(十)
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词(1)
苏步青(1902.9.23-2003.3.17),浙江温州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
苏步青院士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也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词,出版了诗集《数学与诗的交融》。他的诗不但具有文学性、艺术性,还具有科学性。比如,下面这首小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是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也拜访了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下面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同时,也把数学中的“奇异点”这一数学问题提了出来。 所谓奇异点是指远离分布整体的量测值。从数学角度来说,所谓奇异性就是指函数的不连续或导数不存在,表现出奇异性的点称为奇异点。在三十年前,正是抗日战争艰辛时刻,那时苏老和浙江大学的同仁正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那时的数学上的奇异点问题正是苏老研究的难点问题。
苏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师节写过一首小词《忆江南》,词曰:
教师节,
秋风亦春风。
冷板凳浮沧海外,
菜根香透旧斋中,
回首思无穷。
短短二十七个字,把一个老教师的精神和志向,描写得淋漓尽致。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心怀世界,目标远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伟大成就。苏老的一生,就是这样都写照。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01 11:26:10
更正:
“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下面一首诗。”这句话中的“下面一首诗”应是“上面这首诗”。
在此更正。抱歉!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01 15:41:28
科学家与诗词(十一)
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词(2)
苏步青有一首诗:《生死谣》,全文为:

有生必有死,有死才能生。
生成与代谢,相辅而相成。
吾闻之先哲:世间喜事,有红也有白。
倘只有生而无死,至今见到孔夫子,哪来千红与万紫。

据说辽东有个丁令威
千年化鹤又来归。
山川城廓未全非。
子孙纵在知者谁?
嗟而丁令威,如此来归何必归?

君不见,帝王将相都逐西风残照入坟堆,
才子佳人一去不复回,
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上舞台。
生若寄生真可哀,
死为人民而死,方得其所哉!

君不闻,茫茫宇宙太古是微尘,
由小变大万物春,
从原生生物发展而到人。
“坐地日行八万里”,
会有一天地球停转凋残而后已。
星星相撞发奇热,
物质千秋永不灭。
空间重复积成能量埃,
千万亿年后,
依旧五彩星云灿烂满蓬莱。

全诗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辩证地谈到生与死的关系:有生有死,新陈代谢。
第二段,是说了一个神话传说,丁令威是中国道教崇奉的古代仙人。据《逍遥墟经》卷一记载,其为西汉时期辽东人,曾学道于灵墟山,成仙后化为仙鹤,飞回故里,站在一华表上高声唱: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劝导人们求仙问道。苏步青先生反其意起而用之,讥笑他既然子孙都在,谁也不认识他,你何必又回来呢?
第三段,是苏步青先生的感慨,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其所哉。
第四段,更是苏步青先生用其科学知识,阐述宇宙及人类发展的过程。非常生动而又形象。我认为这是先生要抒发的重点。世间所有一切,从宇宙到人,均是从无到有,而又从有到无。物质不灭,无限循环,生生不已。我们不必为死而哀愁,更不必为某些东西的毁灭而叹息,即使亿万年后,地球都毁灭了,宇宙依然灿烂,新世界依然光明。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02 15:19:59
科学家与诗词(十一)
苏步青的诗词(3)
苏步青先生写的诗很多,,许多诗收在《原上草集》中。在此集的序文中,苏步青先生写了一首七绝小诗,诗曰:
春来原上又离离,
晴翠远芳无断时。
野火年年烧不尽,
经锄或可化肥泥。
前两句说的是春天来了,草原上的青草生长得很茂盛,青翠的草、芬芳的花一望无边。同时,这两句也是借喻诗文很多,目不暇接。
第三句化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四句同样是化用古人诗句,:龚自珍 (清代)有诗曰: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更可以使许多的花草得到养护,作用更大。
苏步青先生的这句诗可以说更深刻、更含蓄。他把自己的诗作,比喻成小草,(诗集名就叫《原上草集》)小草被锄了以后,一样能化作肥泥。从这里也可看出苏步青先生为人谦虚的态度。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07 15:51:24
科学家与诗词(十二)
数学家陈省身引用的两首诗
在《巨人随笔·自然科学家卷》中,有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写的《我与杨家两代的因缘》一文,文中引用了杨武立教授和他的儿子杨振宁的两首诗,陈省身教授通过两首诗,把他与陈家的因缘娓娓道来,一是说明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二是说明陈先生的学历丰富和学养高深。
杨武立教授的诗为:
《赠陈省身》
冲破乌烟阔壮游,果然捷足占鳌头。
昔贤今圣遑多论,独步遥登百丈楼。

汉堡巴黎访大师,艺林学海植深基。
蒲城身手传高奇,畴史新添一健儿。
陈省身教授1934年到汉堡学习,师从布拉施克,学习嘉当-凯勒(Cartan-Kahler)理论,布拉施克、嘉当、韦尔等都是现代微分几何的创始人。陈先生从一开始起点就很高,师从这些创始人学习,可想而知,他在现代微分几何上的成就是何等辉煌。
1936年2月陈省身获得博士学位,于1936年9月就去了巴黎,师从嘉当,继续学习现代微分几何,这就是杨武立教授诗中所说的“汉堡巴黎访大师,艺林学海植深基”的由来。
引用的杨振宁教授的诗是: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
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
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
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
杨振宁的这首五言诗,用意很好,语义也很明白。有两句要适当说明一下。
一句是“四力纤维能”,纤维丛理论,是1946年由美国的斯丁路特、美籍华人陈省身、法国的艾勒斯曼共同提出的数学理论,特别是在拓扑学中。四力——是指物理学中的四种力(包括万有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陈省身教授提出纤维丛理论能够解释四种力的作用,把物理和数学微分几何联系起来。这就是“四力纤维能”。
第二句是“欧高黎嘉陈”,这是五个数学家是欧几里得、高斯、嘉当、黎曼、陈省身。杨振宁把陈省身和另外四位数学家同等看待,可见对陈省身先生评价之高。
陈省身教授和杨武立教授是同事,和杨振宁教授是师生关系又是好朋友,所以和杨家两代人关系都很好。在文中引用杨家父子两首诗,从侧面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裔数学大师,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 1926年,陈省身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1934年夏,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数学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08 16:16:36
科学家与诗词(十三)
袁隆平的一首自励诗
袁隆平是著名的育种学家,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袁隆平在他的书房内挂着一幅自撰自书的七绝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人不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首诗写的很有技巧,很有内涵。
首句就直接引用宋人林升的《西湖》诗的第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但是意思已经不是仅仅的描写景物,而是和第二句相连,含有科学成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意思。因此,对于科学技术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永不止步。这就是“自然探索人不休”。第三句是对自己的提醒。第四句是对自己的激励,“百尺高楼”不是终点,不是尽头,而是新的起点,更要大步前进。表现袁隆平院士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战斗姿态和雄心壮志。
袁隆平院士作为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能写出如此内涵深刻的自励诗,是应该作为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榜样的。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12 11:01:29
科学家与诗词(十四)
王永明的诗
王永明是中国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者,1998年2月,“十年磨一键”,发明了我国第一个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能同时处理中、日、韩三国汉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98规范王码”,同时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汉字键盘输入的“全面解决方案”及其系列软件,成为我国汉字输入技术发展应用的里程碑。所以他在诗中说:
五笔饱蘸中华情,二十春秋绘峥嵘。
万马奔腾硝烟散,风光无限唱大风。
二十年春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成就了五笔字型输入法的成功。当功成名就的时候,仍然要看到前面的无数难题在等着我们,仍然要高唱“大风歌”,大踏步地前进。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13 10:28:26
科学家与诗词(十五)
杨叔子改写的一首诗
杨叔子是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但是他能文能武,文学功底很深。他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这篇文章收录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学术报告厅·科学之美》中,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唐朝诗人陈子昂写了一首《登幽州台歌》,很出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诗非常好,非常悲壮,非常感人,脍炙人口,流芳千古。但是有一个大缺点,不反映当时的时代,当时的时代正是初唐向盛唐发展的时代,正是蓬勃向上的时代,他看不到,···一个人流眼泪,那怎么行呢?”于是,杨院士继续说到:“陈子昂的诗不反映时代特点,我愿意把它改一下,“前既见古人,后更见来者,看大江之滔滔,喜奔腾而东下。””杨叔子院士的改诗气势也很大,既见古人之成就,又见后来者的朝气蓬勃,勇往直前。更看到滔滔江水奔腾而下,冲破一切阻力,一往无前。诗为心声,的确不错,杨叔子院士的改诗,同样表现了杨院士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14 09:18:25
科学家与诗词(十六)
谢家麟的一首诗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获胡刚复实验物理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2年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家麟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物理科学家,也是文学爱好者,喜欢诗词,自己也写一些诗词,他在1951年写的一首诗:
峭壁夹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
黄河横渡混相似,故国山河入梦游。
1951年谢家麟还在美国,由于受到美国的阻挠,他不能回国,这首诗就是当年他心情的表现。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14 15:15:50
科学家与诗词(十七)
张香桐的诗
张香桐说是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是神经元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他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也是一个散文作家,也写诗,以诗言志,以诗写科研。下面的一首诗就是张院士科研工作的写照:
题:第一千次实验纪念
攻关攻城二十年,盘马弯弓斗室间。
铁柙①猛虎闻咆哮,影屏银蛇②走蜿蜒。
金枪③直刺贯脑髓,珠炮连响无硝烟。
鏖战千回未足道,直捣黄龙庆凯旋。
自注:①铁柙--铁笼。
②影屏银蛇--指示波器上的波形。
③金枪--指插入脑髓的金属微电极。
张香桐院士这首诗,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他们在科研工作上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一个实验,要做上千次,二十年仍然坚持不懈,直到胜利,这就是科学精神,科学意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6-08-15 15:16:04
科学家与诗词(十八)
张香桐的诗(2)
张香桐的诗大多是反映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当时火热的时代风貌,有非常浓烈的时代气息。下面的一首诗就如此:
题:颂中科院沙漠研究所沙坡头科研站治沙业绩
无边天际起尘埃,千军万马犯境来。
乌云压城城欲摧,黄河流水水声哀。
遍地插草成矩阵,顿时流沙叹徘徊。
锦囊自有却敌计,沙坡头上展奇才。
沙坡头科研站的治沙成绩,被张香桐院士描写得活灵活现。主要做法是插草成矩阵。在数学上,“矩阵”是指纵横排列的二维数据表格,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沙坡头治沙主要就是插草成一个个方格,使成网络状,待草成活后,就能逐渐把沙固定住,几年后,大片沙漠就能变成草场。这就是锦囊却敌之计。沙坡头治沙的业绩已经成为目前治沙的主要方法,几十年来造福于人民,居功至伟。张香桐院士的诗也为我们留下艺术佳话。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