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四个大关键

字数:70393访问原帖 评论数:35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14 17:34:45 更新时间:2022-04-19 00:59:09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6 08:51:18
12
省亲一场戏中,类似“元春之死”大煞风景的批语不止一处。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庚辰侧批: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按此批,红楼故事中的贾元春,是一个早已死了的人。此处“先姊”是指“先人”曹寅还是“先帝“康熙,还是真有一个贵妃姐姐,只有批书人自己知道,先不管他。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这个批书人自己承认他就是书中的贾宝玉,或曰“原型”。二是批书人自己说他就是书中的甄士隐。
甲戌本正文介绍甄士隐“姓甄名费”处,脂批指出“甄”就是“真”,“费”就是“废”。提醒看官,甄士隐这个人物是个真人,而且是个废人。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6 08:52:23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6 08:53:36
省亲回中批书人自认为是“废人”,证明批书人就是第一回的甄士隐。
蔡义江先生认为,第一回中的批书人,自称“畸笏叟”的,就是曹頫,此人保存着石头记的书稿。依此推论,甄士隐的“原型”就是曹頫。他自称“废人”,暗合曹頫罹罪后的遭遇:政治生命完结了,过着不会亲人不通庆吊的隐居生活,社会上好像没有他这个人一样。
书中写贾妃“怜爱宝玉”,“其情状有如母子”,有可能是暗写曹寅十分喜爱曹頫这个侄儿,当曹寅曹颙相继病故后,李煦才表奏把曹頫过继给曹寅当儿子继位。曹頫继任后也得到康熙的宠信。

甲戌本第一回有一则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此则批语如是曹頫写的,那他就不仅是书稿的保存者,应该也是作者之一。如果仅仅是个书稿的保存者,不会对创作过程如此熟悉,并且视书稿为命根子。只有本人是作者,才会把“书未成”视为死不瞑目的终身憾事。
“哭成此书”是说这本书是用眼泪写成的,“泪尽”是林黛玉的话,又照应第五回的《枉凝眉》,可见批书老先生就是作者。
从“哭成此书”一句,可以基本断定《石头记》已经写完了,没写完一般不会用“成”字。“十年辛苦不寻常”“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都证明书写完了。
这跟批语下文“书未成”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哭成此书”是指书稿已经写成,“书未成”是指书没有刊印成本。
“书未成”不是说书没有写完,到甲戌年乾隆十九年已经“披阅十载”了,到“芹”逝世时,二十多年时间了,书早写完了。
既然写完了为什么说“书未成”呢?写书的目的是传给世人,不是为了死后往棺材里放。而私下手抄传阅是不可靠的,极有失传泯灭的可能,只有只有刊版印刷,才能有广泛的读者群,以至流传后世。因此把书稿付坊刻印是父子二人的终生愿望。
但是印书并非易事,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力,还要有承当社会风险的魄力。曹家是罪余之人,帮助罪犯家人写的书稿付坊刻印,弄不好会掉脑袋的,谁愿意担这样的风险呢?老头是名声臭了,只能由雪芹和脂砚两人四处奔走寻觅知音,谋求书的刻印出版,但都未能如愿。一直到甲午乾隆三十九年,书还只是手抄本,未能刊印。
“是书何本?”是这书何时能印成刊本的缩写。
石头记”是用眼泪写成的。“余二人”就是两位作者。一位是“泪尽而逝”“芹”,一位是“泪亦待尽”的“余”。他写批语也是用“泪笔”,标明自己也是作者之一。批书人当是曹頫,“芹”是曹頫的儿子或侄儿曹霑曹雪芹。因此可以断定,红楼作者即“余二人”,曹頫父子二人。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7 10:11:54
13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真事隐于梦中石上。
第一回开篇把故事内容写为“石上。”
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甲戌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第一回)
介绍甄士隐时,正文和批文连用三次“石上”,强调这两字的重要。“石上”即石之顶部或石之头,所以书名叫石头记。史湘云的梦也是石上做的。
那块石在第一回里自称“蠢物”,僧道和甄士隐也叫它“蠢物”,共用了七八个“蠢物”“粗蠢”“质蠢”字样。此后在书中多次出现。
石既为蠢物 ,石上(或石头)就是“蠢物”二字之上,即“蠢”字,“蠢”字拆开是“三人日二虫”,最上是“三人”。
所以,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意为真事隐于“石上”,石上即“三人”,红楼故事主旨写三人。和尚说此三人都跟甄士隐有“一面之缘”。
因之,甄士隐不可能是曹霑,因为康熙末年曹霑刚出生,雍正时还是个小娃娃。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7 10:12:30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7 10:13:12
书名《风月宝鉴》。“风月”也不是指男女情事,而是个字谜。泰山有一个书有“虫二”石碣,“虫”字头上多一撇。杭州也有类似的石碑。传说是“风月无边”之意。
修在山顶或湖中的建筑,风光寥廓,用风月无边来形容,不光是文字游戏,很有诗的意境。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7 10:13:51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7 10:15:37
《风月宝鉴》暗用这个字谜,“风月”二字无边框,就是“二虫”。“风月”的“风”是披着衣裳的“虫”,“风月”的“月”乃表面温柔的二姓仇人。“二”者异类也,史湘云分不清“爱”和“二”,“二虫”即“爱虫”。
贾雨村的诗:“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是说孤独和寂寞是二虫害的。(1)
第五回太虚对联上的“可怜风月债难偿”,是说欠二虫的的债没完没了,难以还清。曹寅欠皇家的债让曹頫来还,就觉得有点冤,到曹霑一代,就只能用眼泪来还了。
红楼梦引子“都只为风月情浓,”唱作者写书的缘由。“风月情浓”,对“二虫”有不切实际的感情,是造成悲剧的根源。
红楼梦曲子《好事终》:“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一句不合情理十分费解,如果“风月”二字隐指“二虫”,二虫便是败家的根本,意思就明白了。
第二十三回回末的“妆晨绣夜心无矣,对月临风恨有之”,意思是:从早到晚什么心思都没有,面对“二虫”只有怨恨。“妆晨绣夜”“对月临风”八字,暗应甲戌本《凡例》中“作者自云”的“风晨月夕”(各本文字有差异)。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8:52:50
14
前面说康熙连皮坐了将近六十二年,史湘云石上梦醒写在第六十二回,此时是宁国府贾敬殡天的日子。
贾宝玉恰巧在这一天过生日,这一天还有薛宝琴,邢岫烟和平儿也同时过生日。
还有一个丫头也在这天过生日。这个丫头原名芸香,袭人改为蕙香,因为家中排行第四,贾宝玉说他是“晦气”,改名就叫四儿。她还说过“同日生日就是夫妻”的话。庚辰本的批语说此人“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
批语说的此人是四皇子胤禛。书中写为贾珍尤氏,假真犹是也。假的冒充真的,看起来也像真的。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8:53:47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太虚幻境这副对联在第一回和第五回出现了两次,可见作者十分重视。因为书中有甄士隐和贾雨村,有甄宝玉和贾宝玉,有甄府和贾府,真真假假一大堆,读者都以为对联是指这个。下联的“有无”就不好解释了,都以为是作者在讲哲学呢。

这副对子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上联即宁府的贾珍尤氏,假真犹是;下联即贾蓉秦氏,假容顷逝。上联喻龙的真假,下联喻头的有无。假的就是假的,看似真的,其实还是假的;没有的东西找一个假的代替,跟没有一样。
假作真时真亦假。雍正是怎么上台的?康熙晚年把太子胤礽废了,一直没有定下接班人。康熙死得很突然,人们没想到是雍正接班。于是出现了许多传言。一说是雍正把康熙的传位遗诏中“传位十四子”(胤禵) 改成“传位于四子”了;一说是十四皇子胤禵又名“胤祯”,雍正把“祯”改为“胤禛”了。这些传言大多与历史真实不符。
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的天子登上龙位,看起来好像真的一样,其实还是假的。所以上联的“假真”,暗喻龙的真假。至于是“假禛”“假祯”无关紧要。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8:55:30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8:59:18
无为有处有还无
公元1735年秋,清世宗雍正帝驾崩。雍正死得突然,死因蹊跷。一时成为特大新闻,朝野纷纷议论,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彼时合家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此事可罕”(第十三回),就是对雍正死后从上层到百姓人人猜疑的情景描述。
雍正暴亡后,民间流传有好多离奇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9:00:20
(一)雍正无头
传说在雍正初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西任考官,出了一道作文题是“维民所止”,被小人告发,说是考题暗含“雍正二字去其首”的意思,因此查嗣庭全家遇祸。这次文字狱以后,民众中传开了雍正无头这句话,认为很不吉利。据历史学者考证,查出的试题,一道是《易经》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另一道是《诗经》的“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雍正认为“前用正字,后有止字,正字有一止之象”。因而获罪。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9:01:12
(二)吕四娘

传说中的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雍正间因文字狱之祸,被破棺戮尸,孙儿一辈被发往宁古塔为奴,吕四娘是逃出来的一个孙女,投到峨嵋山拜独臂老尼为师练习武艺,誓报家仇。独臂老尼何许人也?她原是崇祯皇帝的女儿,清兵攻入京城时被父亲砍掉一臂,后来逃到峨嵋山练就非凡武艺。师徒二人对清帝都有不共戴天之仇。经过几年的苦练,吕四娘的武功已经小有名气,当时武林排名第一的高手是甘凤池,吕四娘的武功虽不算太强,但跳跃的功夫好生了得,曾用空中取头的功夫除掉一个凶僧,得到江湖上的认可与称赞。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9:02:25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9:04:03
吕四娘曾几次行剌雍正未遂,被雍正发觉,雍正也招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在皇宫保卫自己,据说还有一种名为“血碟子”的秘密武器。
雍正皇帝爱下棋,常在宫中一棵大树下跟太监奕棋。
话说吕四娘有一天晚上,翻过紫禁城墙,恰好雍正在老地方与太监下棋,这时大内高手都不在场,吕四娘轻松地割下雍正的头,翻墙而去,不知所终。
当人们发现雍正时,只看到一具血淋淋的尸身,脑袋已经不见了。只好做了一个金脑袋下葬。
这个传说与“维民所止”传说构成姊妹篇,即雍正无头的传说。
传说未必是历史真实,但却是文学创作的极好题材。这些传说反映了汉族对满族皇帝大兴文字狱的反抗情绪。残酷镇压终将得到报应。
没有了头,做一个金头,也算是有了头。但金头不是真头,有和没有一样。
张友士给秦氏开的药方,前五味是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白术云苓均为南方所产药药料,因此前五味暗隐“人生难料熟地归身”八字。“熟地”,就是指雍正死在宫中他经常下棋的的那个地方。“归身”就是说棺材里只有尸身没有头。(10)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9:05:31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9:07:00
秦氏死后,棺材用的是樯木,暗示棺中之人蔷(十八笔)而无头也。(13)
贾宝玉给林黛玉开的药方;中有“龟大何首乌”一句,龟大,大归,就是死,何首乌,何首无也。就是说投胎绛芸轩里的玄烨所生福临之孙,死后为什么没有头呢?(28)。

第二回写公人们说“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对于平民来说,皇帝的真假不太重要,谁当也无所谓,但对曹家来说皇帝谁当却利害攸关。作者曹家和苏州织造李煦家平时也同诸皇子来往密切,曹李两家看好的是废太子胤礽和八皇子胤禩,并不看好四皇子胤禛。
说晦气晦气就到,谁也没想到“老四”雍亲王会登上皇位。曹頫李煦在诸皇子争位的较量中站错了队,仇家上台了。如果说康熙之死令曹家感到前途迷茫的话,雍正登基的消息等于是大祸临头。所以当听到雍正登基的消息时,曹李两家吓呆了,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
书中对此有很生动的描写:甄士隐在“赤日炎炎,芭蕉冉冉”的大白天做了一个噩梦,梦中看到假真对联时,立刻吓得目瞪口呆。“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这可以说是当时曹李两家的心境。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9:09:17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22-03-29 09:10:07
果然“元宵”之后两个月,灾祸降临了。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甲戌眉批: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注意葫芦庙着火的时间是三月十五,元宵节后的两个月。雍正在改元后的正月,也就是康熙死后的两个月,就开始查处曹寅的妻兄李煦,这对曹頫家是当头一棒。因为南京的曹苏州的李是同根同茎连枯偶败的甥舅姻亲,李煦罹罪也意味曹家灾难开始。

“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甲戌本第一回这条眉批就能解开红楼之谜。
南直,南直隶,习惯指江南省。南直召祸,指雍正初年江南几家织造的亏空库银案。此案历经数年,牵涉到的有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江宁织造曹頫。葫芦庙着火的文字隐喻这个案件,是很多红楼梦研究者的共识。
“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好像是指无宵节丢失英莲后甄家夫妻二人的伤心痛苦,其实不是。因为谁家父母丢了孩子,没有不伤心痛苦的,人之本性,无法“喝醒”。
两句批语是对偶句子。意思是南直召祸的主观原因,就是父母的痴心。父母,即曹家祖上曹玺曹寅对皇室过于痴心,才酿成这场灾祸。“喝醒天下父母”用意为大家不要像我家前辈一样,痴心奉事皇室,那是没有好结果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