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4.光子、原子、星球和星系形成规律

字数:1770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24 15:46:12 更新时间:2021-11-26 12:33:58

楼主:王东镇  时间:2021-11-24 07:46:12
4534.光子、原子、星球和星系形成规律
2021.11.24
现代物理学认为:正负电子相遇会相互湮灭;负电子是正物质,正电子是反物质。
我认为:正负电子是正负电荷聚集的初级形态,相遇会转化为光子形态,而不是相互湮灭。光子可能存在:正负电子对偶聚集的“双电子光子”形态;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对偶聚集的“偏正电荷光子”形态;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对偶聚集的“偏负电荷光子”形态;“偏正电荷光子”拥有核外负电子的“正光子”形态;“偏负电荷光子”拥有核外正电子的“反光子”形态;“偏正电荷光子”与“偏负电荷光子”对偶聚集的“巨光子”形态。一个正光子与三百零五个巨光子组成质子;依附质子,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中子。质子拥有一千八百三十四个电子质量;中子拥有一千八百三十六个电子质量。所有化学元素不过是质子、中子结合的不同形态;第一周期元素是质子、中子结合的基本形态;核外电子构型反映核内质子、中子对的分布;原子内部存在层结构和每层相对稳定的质子、中子对数量;原子结构存在“氚结构”递增趋势,也就是中子递增趋势,人工核素“氚结构”不足是其稳定性差和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化学元素的层结构使其具有相对统一的内核,依次为“氦核”、“氖核”、“镍核”、“钯核”、“钕核”、“铂核”、“铀核”、“110核”。第一至第五周期元素可以依次连续形成,第六周期元素没有了“钯核”层次,在“镍核”基础上开始了“钕核”层次,以后周期元素均没有“钯核”层次,中间结构循环出现三十二个质子、中子对结构,可能组成星球内部相对独立的层次。
分析宇宙射线成分,只有“氢”、“氦”两种元素,我称其为外太空元素。据此判断化学元素的形成可能与重力环境相关,第二周期元素为大气层元素;第三周期元素为地壳和软流层元素;第四周期元素为上地幔元素;第五周期元素为下地幔元素;第六周期元素为外地核元素;第七周期元素为内地核元素。
现代物理学认为地球环境最多形成“铁元素”,其他高端元素只能在恒星环境形成,没有科学依据。迄今为止,没有高端元素陨石就是证明。
地壳中存在的不同周期元素可能来自星球的元素重组,或太阳系通过银河系核心区间的星球涅槃,星系集中超新星爆发带来的星球涅槃。不管哪一种可能,都比来自恒星毁灭重组的可能性高!
化学元素的层次结构决定了星球的层次结构,星球的层次结构决定了星系的层次结构。
分析《元素周期表》,各周期的零族元素结构最为完整,性格也最为“孤僻”,全部是惰性气体元素。反过来,核外电子相对“缺位”越多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活性”越好。据此,我认为化合物的形成可能有核外电子共轭与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互补两种形态,前者相对稳定,后者更为灵活。
分析《元素周期表》与地球不同层次的对偶关系,不同化学元素是依次形成的,星球层次也是依次形成的。可是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存在证明星球内部可能存在周期性层间分裂的可能。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可能对偶太阳木星对偶层次的层间分裂;柯伊伯带可能对偶太阳初始层次的层间分裂。据此,我认为太阳可能有十一个对偶层次,十五周期元素。
我没有科学手段证明偏电荷光子的存在,但是没有偏电荷光子就没有正反光子、正反物质形态,没有核外电子的存在。
核外电子的存在证明了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正物质的分子形态可能偏带正电荷,反物质的分子形态可能偏带负电荷,正反物质对偶组成了星系。星系的形成不是源于万有引力,而是源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客观规律。
在微观世界,我们没有发现正反物质的原子和分子形态,证明它们可能相互排斥。在宏观世界,它们对偶聚集,可能与光子的形成异曲同工。
现代物理学承认星际关系“远吸近斥”,是一种核力关系。可同时认为星际关系是吸引力与离心力的对立统一,我认为后者应该舍弃。后者的舍弃也是万有引力定律作为基本物理作用力的舍弃,因为万有引力定律只反映了同电相聚一种情况。
分析原子结构,只有质子的同电相聚作用力,显得微不足道。可能还有巨光子的电磁作用力发挥作用,巨光子组合可能拥有电磁作用力。
同电相聚组成电子、原子和星球,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形成光子、核外电子和星系。物质世界源于正负电荷的存在,基本物理作用力应该基于正负电荷的物理属性。
我们不能深入原子和星球内部考察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却可以通过相互关系和外部结构间接了解,这是我们分析光子、原子、星球、星系形成规律的意义。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