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话狐语外一篇

字数:5634访问原帖 评论数:2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03 21:03:55 更新时间:2022-01-17 17:13:03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3 13:03:55
【鬼话狐语外一篇】

小注:2015年1月初,我路过【断桥村落】,留下数篇戏说鬼狐,纯属深夜开播的铿锵三人行,把对酒调侃的即兴醉话,搬到茶座上来,只为博君一粲。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3 13:04:29
(一)戏说鬼狐

话说夜郎可书,鬼狐kk ,薛依云三人在【断桥村落】的博文回复栏,躲在一个隐秘的深水区,闭气作了一番无声对话,大家笑坏了,最后都同意冒出水面。这还真的有点像【虎溪三笑】的故事,慧远大师先笑,陶渊明和陆静修都忍不住也笑了。

鬼狐:依云老师得看过多少书啊?膜拜,新年好。
夜郎:呵呵,依云兄,再来三大碗!
依云:喝大三碗,要过岗啊?只听说凡进村者得由堂主验明正身,考诗三首。
鬼狐:都忍不住想拜师了。
依云:哈,你要拜师,来堂主门下算是来对了。我们都仰慕到【断桥】来看风景,听故事,吟诗弄墨。
鬼狐:可以拜几个师父?哈哈!哈哈!多拜几个吧?
夜郎:小鬼差矣,依云兄才是我们共同的老师呢,呵呵。
鬼狐:你们都是我老师,哈哈。
夜郎:小鬼客气了,常言道能者为师,小鬼的古文底子就远胜于我,呵呵。
鬼狐:那不是底子,那是瞎掰。哈哈哈哈。
依云:是呀!鬼狐的诗词功底确实厉害,看来是科班出身?
夜郎:小鬼么,我也不是很清楚,问问他自个儿吧。
鬼狐:狐武行出生,高中毕业。哈哈哈!
依云:夜郎兄,你门下的鬼狐看来不简单,还得严厉拷问其出身,单就“鬼狐”这个名字就有鬼谷子,天外飞狐,还有点聊斋的味道。
鬼狐:冤枉啊。2015年要六月飞霜了。
夜郎:呵呵,依云兄高抬贵手!
依云:我非钟(馗)非刘(邦),不会制造六月飞雪,各照无需惊慌。据查鬼狐kk与鬼谷子(身份证原名王诩)是同乡(还有兄弟鬼见愁),莫非他也姓王却隐名埋姓?暗藏纵横捭阖,通天彻地,日星象纬,学究精深的本事。另《聊斋志异》俗称《鬼狐传》,莫非鬼狐与蒲松龄同门?喜搜集民间奇闻异事,听说他最近写了三国【郭嘉日记】迷倒一群人………
夜郎:呵呵,依云兄干脆另开主帖,来一个戏说鬼狐吧……
依云:哈哈,夜郎可书兄,你有所不知,查鬼狐KK,身藏西洋秘密武器KK即咔咔,类似血滴子,我惹不起,还是逃吧。还好这番对话隐秘,少有深海潜水的,不丢人。
夜郎:依云兄此等奇文,藏之深阁怎么行呢,还是公开发帖,大家一乐好啦。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3 13:05:01
(二)白狐
话说2006年有一首令无数人感动的歌曲《白狐》,偷偷告诉你,实际上它是【鬼狐故事】的序曲。(我改编如下)

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鬼狐
千年修行 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 可有人听见我在打呼
灯火阑珊处 可有人看见我在跳舞

我是一只等待千年的鬼狐
千年等待 千年孤独
滚滚红尘里 谁又留下去断桥的图
茫茫人海中 谁还再等去断桥的渡
我想你时 你正一夜梦游歧途
天亮时 你还迷恋洞房花烛
能不能 再为我们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鬼狐
你看白衣飘飘 青衣飘飘
断桥残雪都化做虚无
能不能为我再跳一支舞
只为你临别时的那一次回顾

你看白衣飘飘 青衣飘飘
许仙呀你别走 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你
能不能再为我跳一支最后的华尔兹舞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3 13:05:51
(三)佛经里的鬼狐

各位施主来客,看了佛经就会知道,所谓狐仙之类其实都是前世的大修行人犯戒被贬黜依附他物而存,必须经数千年积累功德忏悔求善才能转世为人身。

我也是好不容易在【东镇书院】(注:乃部落名称之一)的藏经阁,从一位“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的道士口中,得知鬼狐此生前来【断桥村落】,意在修行,普渡众生。

这还得等我上天罗地网作人肉搜索查实后再作汇报,各位看官请耐心继续烧香,切勿丢石头。

(四)狐语鬼话外一篇

据学者研究鬼狐文章和现象,并不始于《聊斋志异》(又称鬼狐传),而是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学传承。史料也记载,早在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中,就有不少描写鬼狐形象的传世佳作,蒲松龄只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行,并以他的《聊斋志异》登上了鬼狐文学的巅峰。

实际上,从先秦到西汉后期,语词“狐”基本上是伴随着“仁兽”和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从西汉后期开始,“狐”才开始被妖怪化,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刘歆在《西京杂记-栾书冢》记叙白狐化为人形报复人类的故事,这是中国最早的狐妖化为人形的记载。其后关于狐妖的记载开始慢慢多了起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狐”的形象开始出现多元化人性化发展趋势;在这曲折的进程中,狐不断地被赋予某些特定的社会意义,承载着某些特定的文化信息,最终使“狐精”成为一个汇集了宗教伦理政治哲学等诸多元素的文化符号,积淀在华夏民族的精神文化史上。当然其中魏晋神仙道教,在狐精嬗变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大影响,文学作品具体表现为一种融入人的世界的明确愿望,体现了魏晋神仙道教修炼观念的“横向移植”,为唐宋以来狐精变化故事提供了最早的理论依据。

东晋人著有《搜神记》更博采众长,继承了中国古代幻想作品的优秀特质,将神话魔幻武侠言情地理人文上古历史糅于一体,以史诗般的笔触,再现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洪荒时代,重构瑰丽雄奇的中华神话。其中所写的斑狐,能化形变物,一如鬼神。有一回,狐化书生与大学者张华讨论文章,后者竟败在它手下,于是叹日:“天下岂有此少年,若非鬼魅,定是狐狸”,在这场智慧学识的较量中,张华的褊狭气度和斑狐书生的深厚学识彰显无遗,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学问狐”形象。这种高谈阔论飘逸潇洒似乎就带有魏晋士大夫清谈玄学之风的影子。

从唐代开始,“狐”的形象开始好转,从称呼上来看,“狐”还是被作“妖”“媚”,但也慢慢开始和“天人(仙人)或用来形容人的褒义词一起出现。

传说唐玄宗有一天病了做了白日梦,梦见一个大鬼,戴破帽着蓝袍系角带穿朝靴,在抓小鬼吃。玄宗惊问,你是谁?答曰:我乃终南进士钟馗,应试不第,触阶死。玄宗醒后,病好了,就诏吴道子为其画像。之后,“钟馗打鬼”就成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题材,而后世民间,就有了贴钟馗画像以辟邪的习俗。

其实早在《周礼- 考工记》和《礼记-玉藻》中就记载有一种叫终葵的植物,叶圆而剡上,形如椎,故名终葵,被当时人们用来逐鬼,之后人们还用它辟邪。《周礼-玉人》也有说,殷商时期巫师所戴的方形尖顶面具,后将用于捶击的尖状工具称为终葵,这种巫师所戴面具的本义虽然在汉代已经湮没无闻,但其驱鬼之义则在以后仍有保留,从唐代开始流传的食鬼之神钟馗就是以终葵驱鬼为蓝本而附会形成的

宋、元、明三代,谈鬼说狐的作品甚少,没有太大的发展。

从清朝开始,谈“狐”之风又大为盛行,“狐”更被赋予人物的各种性格,相对清朝以前得到了升华,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在他们的笔下,“狐”被赋予了人的各种品德。

而时至今日,许多故事里,鬼和狐已被改造成了奖善惩恶的一种正义力量,正直善良的人们已经用不着怕鬼了,只有那些作恶多端、为非作歹的人才怕鬼,而人们对待鬼的态度,也就由畏惧,再从驱赶它,转变为制服它。

但这里提到的鬼狐,和今天媒体大力报道的西山会令狐家族,应该没有什么关系,也无内在联系。

倒是春秋时期,有个董狐这般人物,倒是可以一说,他的“秉笔直书赵盾弑君”的事迹,被孔子称作古之良史,开了中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有云:“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董狐直笔,赵盾胆寒”,就是这种天地正气,代表了舆论的力量。

这也算是《戏说鬼狐》的外一篇。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3 13:06:39
(五)录鬼簿

元代散曲家钟嗣成(约1279-约1360)编写了一本书名叫《录鬼簿》,有上下二卷,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 ,他把收编作古的元曲作家都一律称作“鬼” ,内容录有152人包括他们的字号、籍贯、简略的生平事迹,并开列了近五百种杂剧的剧目;不仅是研究古典戏曲和金元文学的重要史料,也是最早的戏曲作家人名词典,后人对《录鬼簿》增补成《录鬼簿续编》。

其序文今译如下: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大概是说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又怎么会有立于危墙或身陷囹圄这样厄运的感叹呢?虽然这样,那么,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只会把已经死了的人当作是鬼,而不知还有未死之人其实也是鬼,如果这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两样?这本来就不待多言。其他有的人稍稍知道些道理,嘴里总是说着所谓的善言,但对于学问方面的道理,甘愿自暴自弃,死了之后,湮灭不被后人所知晓,那么这又不比泥石土块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我曾经见过一些未死的人间之鬼去凭吊那些已死的阴间之鬼,没有好好想一想这中间的道理,只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儿区别罢了。唯独不知道开天辟地,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什么原因呢?圣贤般的君臣,忠孝两全的读书人,载入史册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这就是虽属阴间之鬼却不被视作鬼的原因。

我在闲暇的时候,怀想过去之人(戏曲家),他们门第低微,职位不显,可才识卓越,处处都有可书可写之处,但随着时光流逝越久,其事迹越被湮灭埋没不为后人所闻,于是记述其事迹的原委,附以剧目作为纪念;再把先于此前的(戏曲家)也记述其姓名,录其作品,希望那些初学之人,多多留意他们的词采文章,能够青出于蓝,超出前人,那也是万幸的了。

因此,这本书取名为《录鬼》。唉!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至于那些所谓的高尚的人,深谙性理学问,认为我有悖于圣人门,离经叛道,我们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至顺元年庚午岁七(甲申)月二十二日,古汴州锺嗣成序。

笔者以为元代散曲家钟嗣成,于公元1330年写成《录鬼簿》,距今685年,能有如此这般洞烛卓见超凡胸襟,值得介绍。

整理于2015年1月19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6 13:25:06
[ 元 ] 钟嗣成 (约1279-约1360),元代文学家,散曲家,字继先,号丑斋,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屡试不中。元顺帝时编著《录鬼簿》二卷,有至顺元年(1330)自序,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小传和作品名目。所作杂剧今知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皆不传。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

请欣赏他的【双调】清江引_采薇首阳空
采薇首阳空忍饥,枉了争闲气。试问屈原醒,争似渊明醉?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伯牙去寻钟子期,讲论琴中意。高山流水声,谁是知音的?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五湖去来越范蠡,甘作烟波计。功成心自闲,名遂心先退,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楚狂接舆歌凤兮,见人忙回避。固知势利心,岂识高贤意?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到头那知谁是谁,倏忽人间世。百年有限身,三寸元阳气,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秀才饱学一肚皮,要占登科记。假饶七步才,未到三公位,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古今尽成闲是非,翻覆兴和废。休夸韩信功,谩说陈平智,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凤凰燕雀一处飞,玉石俱同类。分甚高共低,辨甚真和伪?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道人淡然心似灰,酒色俱无意。绝交鹦鹉杯,退佃鸳鸯被,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利名假饶争到底,争得成何济。谁为刎颈交,那是安窠计?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7 10:51:42
谨摘选一幅盆景作品共赏,只见树头盘根嶙峋,宛如历经风霜旷野古木,挺立不倒且日久弥坚。节候轮回,又到秋冬,黄叶飘落,枝秃稍露,洗去铅华,尽显本色。读者可以想象若有那位诗人路过,看见满树寒鸦,噪动寒天,萧瑟荒凉旷野带来一阵声色,能不动心吗?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7 13:12:08
齐白石-石门二十四景图:古树归鸦图 纸本设色 34cmx45.3cm 辽宁省博物馆

八哥解语偏饶舌, 鹦鹉能言有是非。省却人间烦恼事, 斜阳古树看鸦归。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10 23:38:56
丘逢甲(1864-1912年)有诗句‘沉沉广泽闻狐语“说的是广西蛮荒的广泽之地常能听到狐语,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

《书孝方与兰西书后(二首)》原文:
海外归来百感生,大江东下客西征。沉沉广泽闻狐语,漠漠寒空过雁声。万斛荡愁京口酒,四更残月石头城。一书慷慨论身世,凄绝天涯此夜情。

何方着足许吾徒,如此江山净土无。冻雀哄群嬉坏幕,饥鹰趋食掠平芜。干卿甚事寒池水,置我休持热火炉。风雪满天尘满地,可容垂钓老江湖。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26 16:11:55
@红富士301 谢谢朋友在2-3楼点赞送天涯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0 22:51:04
根据网络介绍,中国园林中唯一以狐仙命名的园林要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狐仙园】,它是根据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笔下描绘的美丽善良的狐仙而建设的。“狐仙园”三个字由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把门的就是由三只狐仙,里面的聚仙峰展示的狐仙一家人,其乐融融。翠仙湖中、留仙桥上,到处都是石刻的狐仙,就连垃圾桶也是狐仙的形状。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2 19:35:40
自己杜拟了一个‘鬼话狐语’,其实是胡言胡语,胡言乱语,狐言狐语的延申。当读到“劖言讪语”觉得很诧异,原来是刻薄嘲諷玩笑之言。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好像喜欢用这个形容词,譬如
(1)第四六回:“我们也错看了这猴子了!平时间劖言訕语,鬭他耍子,怎知他这般真实本事!”
(2)第六一回:“‘玉面公主’跑进洞,叫出那牛魔王来。与老孙劖言劖语,嚷了一会,又与他交手,鬭了有一个时辰“。

这“劖”(发音为chán)特指用古代锐利的器具凿或铲,譬如
(1)劖石得泉。见《徐霞客游记-卷七上-滇游日记六》:“忽一日,白云从龛后龙脊中垂间,劖石得泉”。
(2)鬼刻神劖。即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见金元好问《云峡》诗:“不知天壤此尤物,鬼刻神劖通有几?”又宋朝刘边的《伏羲洞》:一水之玄去复归,众峰向背俨相持。天荒地老无从问,鬼刻神劖未解奇。丹嶂漫留仙幻迹,白云仍似太初时。欲穷画底羲皇意,一束灵蓍万古知。

只是不知道这几位的生活区域有没有关联性,而形成这独特的语言用词习惯。。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6 16:26:35
随着时代推移,狐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以不同的文化面貌存在于古人的认识中,曾有学者研究将之归纳为「凡狐」「灵狐」「祥狐」「神狐」「瑞狐」「狐魅」「狐妖」「狐神」「狐仙」等不同阶段及形态。

妖狐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先秦到魏晋,主要表现为民俗宗教文化;第二阶段是自六朝至今,除了作为民俗文化存在之外,文学作品中亦有不少妖狐形象。可概括为「妖狐民俗文化」和「妖狐文学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