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寻祖读谱记

字数:3866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07 17:39:49 更新时间:2022-03-11 10:55:26

楼主:天涯蓝药师  时间:2021-12-07 09:39:49
寻祖读谱记(发表于《佛山文艺》顺德专辑第4期)

蓝药师

一:寻祖行

走过东江湖的日落和祝融峰的日出,终于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祖籍地长沙。说熟悉是因为虽然并不在长沙长大,但身为湖南人总是到过几次省城的,五一路,大学城,坡子街也都去过不少次;说陌生是因为在去年突然找到了族谱,确定了自己的长沙祖籍,找回了家乡的宗亲,还是第一次以长沙六百年土著子孙的身份回家探亲,心境一变地方也就跟着陌生了。在湖南,长沙人骂外地人最狠的话是这个乡里鳖,外地人则一般礼貌地回敬这个长沙鳖。像我这种能自然混合两种鳖又没有违和感的杂交生物,少有。

夜宿袁家岭省委附近,一夜无话,尽管族谱记载袁家岭曾经是我家的坟地。但在自己家坟地睡觉照样要收钱,这事也没有什么好矫情的——溥仪回故宫也得买票,时代的进步是挡不住的。一大早便直奔星沙,再直赴安沙镇乡下鼎功桥乡袁家祠堂。我早知道大家族在潮宗街和青竹湖的两大祠堂都已烟消云散了,暗地里就希望在偏远一点的地方,在市区三十公里外的小山村里,还能保存一个小小的支祠,保留多一点自己的基因痕迹——果然没有奇迹——这个我族我房的小祠堂,这个因出过袁绪钦进士而被《清朝朱卷集成》记载的望族香火点,也在五十年前那场文化浩劫里荡然无存。好在长沙人整体念旧,袁家祠堂的地名总算留下来了。现在只是个生产组名,和旁边袁家老屋和袁家坳几个村组相邻而居,都能在导航里找得到。我和族兄袁世林,顺着祠堂正前方的风水池转了一圈,我知道自己的染色体曾在这个小山村住了两个朝代将近两百年,我知道远处曾是我很多代前世的泗州庙袁家老屋,近处就是族谱里不断出现的能收一百二十担谷子的祀田,但山河依旧,不见故人,神鸦社鼓也无处寻觅。只能遥望着埋葬了一半亲人的袁山坡点燃三根白沙,天地寥廓,百年孤独。

心心念念幻想了两年的祠堂旧址,如今变成了一栋富丽堂皇的农村宅基地。现住的是当地一大富商,已经不姓袁了,姓文。感觉人倒是很友善,开着一辆宝马七系,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家门口得知我的寻根来意后,竖了一下大拇指,气氛变得稍有点怪异。祠堂旧址偏房处倒是还住着个袁姓的大伯,房屋也老旧寒酸了很多,一问辈分果然是宗叔,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从四世祖明朝广西布政司俨公,聊到迁到此地的吉藩羽林校尉九世祖嘉悠公,更多的是既无风雨也无晴的闲扯,我们都奇怪如此遥远的事彼此居然能搭上话。袁伯说起身边这个占了祖祠地的文老板,半是羡慕半是愤恨,说这文老板祖上很多代都是我家雇工,还说他前两年不知道什么心态,带头组织修了个鼎功桥文家祠堂,从古到今鼎功桥何时听说过有文家祠堂这个地方?说罢自己也尴尬地笑了笑。我倒是片刻唏嘘后非常释然,今夕何夕?还能记得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老事,还能有心寻根修祠的人,不管是哪个姓可能都不多了吧。能见一见自己的前世固然好,如何建一建自己的未来可能更难。一家一姓的成败兴衰,即使没有政治因素,也都是常事,这文老板既能做好当下事,还能记着从前身,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人才啊。

更值得称道也必须要拜谒的当然还是曾叔祖袁仲贤将军,他更是一个摆脱了一家一姓得失的洒脱人。离开袁家祠堂,我就和另一位族中老兄世荣赶去了望城袁仲贤故居博物馆。袁仲贤应该是家族迄今为止最后一个大佬。族谱辈分兴贤肇庆,世泽大昌。袁仲贤是十八代贤字辈,而我和堂兄都是二十一派世字辈,族谱还静静地躺在他的故居陈列馆里。老爷子身为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曾经的三野参谋长,紫石英号谈判官,建国后周总理外交部的左臂右膀外交部副部长,一辈子戎马倥偬,五十来岁积劳成疾而逝,算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但身为族人,站在他的故居,更能直接感受到一股子独特而复杂的历史张力。从家谱以及他已经倾塌了一半的故居就能看出,曾叔祖家毫无疑问的大富家庭,事实上他这一房从明朝开始就是富甲一方,一直是长沙铜官窑的代表家族之一,附近的铜官镇袁家湖社区就是他祖上袁嘉富的音译。那么是什么原因能让这样一个本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阔家大少,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去为贫苦大众打江山呢?是什么让他义无反顾走上革命的道路呢?这可能永远是个谜团了。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老袁家在长沙六百多年,历来不缺文臣武将,明清都有一些人品级还高过袁仲贤,但是最后能在故乡建纪念馆的,却只有这一位。毕竟紫石英事件在历史书上也是件大事,它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靠着几艘炮舰在中国横行霸道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英国炮舰外交的落幕。在我眼里,袁仲贤曾叔公在紫石英事件里身为主角之一出场的那一刻,其实就是我长沙袁氏家族六百年的真正巅峰。那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的荣华富贵了,而是小我融入了大我。

可见真正的功名,并不写在一家一姓的祠堂牌位上,而是写在千家万户的心中。真正的世家也不在于老房子是否还在上,而在于为这片土地做过点什么。化用海贼王里的话来说:我们是旧世界的残党,但也要能登上新时代的船。



二、家谱故事

虽然一直知道自己爷爷长沙出生,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但到底有多大没有概念,有哪些故事也不清楚。还是去年才在家史研究第一人袁世荣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家谱,我曾说阅读家谱的那种感觉:就像一条小溪孤零零地流淌了好久,不经意间转见了自己源头处的大河,又亲切又陌生,又激动又荒谬。直到这一趟长沙之行,和世荣重谈谱事,又亲踏故里河山,一颗滚烫跌宕的心总算放到了实处。尤其是走在祖上躬身耕耘过土地里,阅读和推测他们曾经故事,就如同在跟前世过门,多出了一些沧桑感悟。我相信一家一姓的感悟其实就是一朵顽强的野花,只有无数的野花荼蘼一片,那才是一个地方甚至一个民族真正的历史和生存密码。至于一朵花好不好看,历史就是历史,无论多么奇形怪状,首先都不能粉饰和否认。我家就有好几个有些奇特的家史小故事,均不加润色,以飨读者。

首先,始迁祖翰仙公是个特立独行的奇人。

谱记他是元朝至正二十六年的进士,然后元朝就灭了。元灭时,我家祖上曾痛不欲生,当时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出于家规就不对外说了。总之从此不再仕出,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为元朝守死节的汉臣——居然就是自己家的。这让一直有点“皇汉”情节的我,很难接受。但是事实就是事实,白纸黑字的事实,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也无法因后辈的喜好而更改。这大概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吧。

老祖宗在元亡后,心灰意冷到什么程度了?他曾跑到衡山差点出家,当然如果真出家也就没我了。不知什么原因又到了长沙府盐仓街定居,然后将堂名取为培远堂,仍有思念元朝之念。生的三个孩子取名都充满出世之意:澄瀛、悔庵和松林(谱名另起)。可见他老人家当然多么痛苦,对元朝的感情又是多么深沉。身为后人,又身为汉人,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别扭然而别致。后来一查才知道,当年的价值观确实就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元亡后也确实有不少江南汉族的遗老遗少。当时好像也确实没有明史和后人记录的那么多民族认可和民族情绪,讲的都是天命和忠贞。至少蒙古皇家不合民心的部分,在我家族谱里看不到。我想这至少也是历史一小部分的细节吧,细节也许也能成为宏大叙事的真实补充。

再回头说说袁仲贤将军。他放下荣华富贵,为泥腿子争天下,这固然是一种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这个最优秀的家族后辈努力打破的一切,或许正是他的祖上竭力争取的一切。我虽然叫他袁仲贤曾叔祖,但其实分支比较早。他是第九派袁嘉富那一脉的,我是前文所写鼎功桥袁家祠堂袁嘉悠那一脉的。嘉富和我九世祖嘉悠是不同房的堂兄弟,当时也都住在祖屋一起,两人自然很熟,准确地说,嘉富是靠着我家祖上嘉悠的官场关系发家致富的。嘉悠当时是长沙吉藩王的羽林校尉,嘉富打着嘉悠在长沙王府的招牌,一番经营加绿灯才有了长沙铜官窑一条街的生意。其中的辛苦遭逢尔虞我诈真写出来不在《大宅门》之下,地方志曾有记录,一次湘江发洪水,把他家的窑器冲满一个湖,别人一问发现窑器都是袁嘉富的,都是供给王府的,才有了流传到现在的长沙铜官袁家湖社区的名号,以及他的后代袁仲贤将军。要细说下来,长沙铜官窑真算是袁家祖辈一砖一瓦辛苦打下的江山,自然中间也不乏血汗手段和剥削压迫。而这样的大宅门,又成了最优秀的晚辈袁仲贤们努力推翻并且已经推翻的对象。这只能说那史册温柔不肯,落笔都太狠。

最后再说一下我家九世祖袁嘉悠,不仅嘉富是靠着嘉悠打的江山,这次我回到的鼎功桥袁家祠堂那一堆的地名也都是他挣下的家业。我们这一房乃至整个家族承上启下光大门楣的人物也就是他了。但其实他当时只是个明末从六品的武官,考虑到明朝的武官是很没有地位的,实际上只算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如果算上家里四世祖袁俨曾做到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广西布政司,后代混到给藩王做低品武将,至少在当时看算得上家道中落了——但历史的第三个吊诡又出现了。明朝藩王是一个历史级怪胎般的存在,明史记载,长沙吉王的土地最多时占到长沙府下长沙、善化两县百分之四十的土地,藩王太富甚至是明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身为吉王心腹,王府警卫团团长的袁嘉悠,单是王府赏赐的土地,应该就在袁家家史上空前绝后了。甚至后来为了管理土地,离开祖宅,带着好多兄弟迁到了长沙县纯化都附近的封赏处,从此修桥施粥,兴办族学,耕读传家,后代又出了一堆的读书人,直到清末还出了康有为同榜进士袁绪钦,让培远堂官方称呼直接变成了长沙纯化袁氏,其姻亲包括棠坡朱家、翰林左隽家等等,给岳麓书院写下“为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袁名曜也叙了宗亲。一个从六品武将(明重文轻武,也就相当于一科处级干部)的田产却荫庇子孙和亲人几百年直到民国,成了长沙望族,也真是历史的玩笑和彩票。但这些藩王赏赐的田产,到底算不算不义之财,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恐怕也完全说不清楚了。

楼主:天涯蓝药师  时间:2021-12-07 14:50:38
我的天涯,真没啥人气了啊。当年我随便写一篇,十万点击没啥问题。兴衰都是常态吧,哎。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