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通鉴】甄嬛是谁-------武则天、孝庄,还是吕后与慈禧?

字数:456192访问原帖 评论数:744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2-11-22 17:59:00 更新时间:2021-12-18 15:40:07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09:59:00

我本人喜欢看史,而且必须是古文,不是现代人所写的历史;所以基本上不看现代人写的宫廷剧

我看《甄嬛传》这个连续剧完全是偶然的,看江湖电影的时候 点错了,于是干脆看了几分钟,一下子对华妃这个角色有了兴趣,因为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跋扈的人,尤其是发生权力争斗的地方,于是就想研究一下此人,结果发觉此人的发展轨迹与绝大多数跋扈的人相同,于是花了几天的时候看这个连续剧,以至耽误了写《赌片。。。。。。》这个帖子;

看完以后,百度相关的评论,竟然发现这个连续剧居然是去年到今年的热播剧,想不到的是,我这个专门看金典电影,不喜凑热闹的人居然无意中凑起了热闹,

看到是热播剧,就对写评论失去了兴趣,但是对别人的评论还是有兴趣的,但是我发觉百度出来的所有的有关《甄嬛传》的评论都是错的;

这些评论要么高度不够,要么断章取义,大多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包括所谓的作者本人的评述(也许是别人假托作者之口所写),要知道,一个好的作者可以懂人物与懂事件的描写、懂人物心理,但是未必懂政治 懂哲学与心理学

于是决定单独开一个帖子,并打算与《赌片。。。。。》这个帖子交替写,写上一年左右,这也是我为什么半个月没有更新《赌片。。。。。》这个帖子的原因哦,当然近期还是以写《甄嬛传》为主

申明一下,我没有看小说,也没打算去看,我的分析完全以连续剧为主;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0:19:59
在分析《甄嬛传》之前,先说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宫廷斗争?

看宫廷剧有三个阶段,六个字:听说 读写 想用

第一个阶段『听说』 这里的听就是从耳朵听,比如说听说书,影视剧属于眼睛与耳朵并用,我也归于听这一类,

说就是听完之后能说出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扯淡,吹牛皮,其实是加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体验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0:31:43
生活中我发觉很多人都喜欢读史,包括农村的老农,比如我老家隔壁的一个地地道道的满手老茧的老农,说起三侠五义 七侠五义,恐怕很多书生都自叹不如

这就是读史的第一个阶段,听说阶段--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爱好仅限于听故事图个热闹好看,拿评书和历史剧当历史,热衷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类的演义八卦,

稍微有头脑的认为真实历史比小说有意思,比如我就喜欢看《史记》 《资治通鉴》这类古文原著,

有人就喜欢看军史,对每个国家的高级将领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如数家珍,这是读史的第二个阶段,读写阶段,就是通过阅读来找历史的真实,然后写出来共享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0:38:08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那么,历史的真实谁能说清,包括再严肃的历史学家?

这就进入想用的阶段---就是通过历史事件分析事件背后的东西,比如说历史背景 发生的可能性 产生的后果

这个阶段,好像大部分历史专业的都在这个阶段---其实,也可以说大部分学历史的都不在这个阶段,因为读史本身就牵涉到文化的问题

比如说 同样是看《甄嬛传》,几乎所有的人看到的都是术,就是权术 权谋,这类的

比如前一段时间非常火爆的王立群 易中天写的历史几乎都是术这个层面的,这就走入了误区

历史的发展是靠权术推动的吗?

显然不是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0:44:23
既然不是权术推动历史,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权术?

这就是文化决定的---几千年的专制文化决定了权术是在专制社会里面最行得通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学者,包括易中天 王立群这类人都逃脱不了传统的窠臼

只要你逃脱不了,还是说明,你只是处于读写阶段,没有进入想与用的阶段

所谓的想,就是思想,就是用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最本质的东西与规律去看待历史,而非是别人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任何套用某家思想读史的学者,都处于第二个阶段,读写阶段,也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阶段,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只是加入了生活的感受而已。

无论这个学者的名气多么大,多么让人追捧,包括易中天这类大红大紫的通俗史类型的学者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1:23:20
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是人的生存欲望---人的生本能强迫人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与生存能力,还有行为能力,具体体现历史发展动力的指标有很多,生产力是其中之一,注意 生产力只是指标之一,不是唯一的指标

所以 马克思这句话:“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就错了

换句话说历史的发展史是人类欲望不断地提高从而导致不同欲望的人群的博弈---注意 是博弈,不是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斗争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1:28:02
博弈本质上就是政治

所以 有人的地方就有博弈,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所以 研究历史,首先是研究历史的大势---就是人群的博弈的时候,究竟哪一股代表了历史的趋势 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这就可以给历史学家分类了

所有从权术角度看待历史的,都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因为,权术只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部分

比如说 武则天为什么上台?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2:01:01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武则天会玩弄权术,但是却没有看到武则天上台的根本:天下大势

对于武则天,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面首",酷吏,并以此否定她,

历史学者---注意,我用的是‘学者’,而非是‘学家’这个词语--会从宫廷斗争的角度去评论,总结一个女人怎样成为女皇,怎样屠杀异己。

大家仔细想一想,一个女人能有多大的能耐,何况这个女人还是一个不被主流认同的人--李治娶一个已婚女子本来就不正常,何况还是自己的母亲,本质上就是乱伦--一个与儿子乱伦的人居然能登上皇位,这是权术能解释的吗,估计任何人都不可能接受一个作风不正派的人当皇后吧,何况后来还登上了皇位?

你要知道,武则天在李世民还在的时候就与人偷情啊,而且偷情的对象还是自己的儿子:李治

历史真的可以任由一个女人来操纵吗?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2:07:32
历史哪有那么多的阴谋论,武则天的上台其实是顺应了人性的发展的需要

真正对武则天感兴趣的人,不妨去看看唐朝历史,就会发现,武则天的大部分政策都是符合天下大势的,

比如说铲除既得利益集团---皇室宗亲就是典型的既得利益集团,

唐朝延续三百年,可以说直接得益于武则天对于皇室宗亲的杀戮,消灭了既得利益集团,就等于铲除了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所以,武则天治下的百姓,他们的日子过的还不错。


消灭了既得利益集团,就等于让这个已经老化的朝代焕发了活力

注意,朝代是否老化不是以建立的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而是以是否有既得利益集团,而且这个集团是否稳定来衡量的,一个朝代要长久,当务之急就是铲除这个集团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能延续三百年的原因:朱元璋大杀功臣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2:12:44
任何一个朝代,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功臣,比如说***,要想朝代绵延下去,最聪明的办法是杀掉这个阶层,

所以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对朱元璋的杀功臣是从巩固皇权的角度来解释的,将朱元璋解释为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为了独占天下的私心所为

但是,当你换一个角度,你就会发现,明朝能延续三百年,其实跟朱元璋大杀功臣非常有关系

有人会质问我,斯大林清洗那么严酷,为什么只延续了几十年?

这个话题太敏感,但是 我只说一句话,斯大林清洗的是自己的政敌,但是他自己却拥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那么 有人会问我,朱元璋大杀功臣,但是他本人还是拥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官僚集团啊?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2:17:33
问题就在这里 任何专制集团不可能消灭利益集团,但是可以减少利益集团---就是杀一个少一个 杀两个少一双

朱元璋杀掉功臣集团就意味着减少了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而新的官僚集团,尽管也是利益集团,但是这是刚刚兴建的集团,所以,还有一定的活力,当这个活力消退之后,就变成了新的食利阶层,这个食利阶层只要一出现,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同样的道理,武则天整整消灭了一个食利阶层

而吕后的上台也起来同样的作用---消灭了很多的功臣与刘邦家族成员,这都是食利阶层,对经济建设一点好处也没有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2:39:18
注意 消灭食利阶层不是49年后的斗地主 大家不要将我的说法作为‘斗地主合理化’的依据 ---这个话题不好深入,我只从食利阶层的定义来解释

区别是否是食利阶层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他们获取利益的手段---是否依靠权力

只要是依靠权力获取高额利润的都是食利阶层,就是坚决消灭的对象

食利阶层获取利益的手段更多的是依靠权力,依靠国家权力来剥夺老百姓的利益,他们对于经济发展,不但没有促进,而是相反,严重地阻碍;

依靠自己的双手,还有自己的智慧获取利益的,都是合法的---所以 真正的资本家---注意是真正的资本家,不是自称的或者是官方封的资本家的封号,大多数没有背景的地主都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致富的,

这里 我要补充一句,49年之后到目前的中国,没有真正的资本家,大家不要据此认为,现在的富人的资产都是合法的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2:46:20
吕后上台对于汉朝延续四百年其实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原因是吕后在客观上杀了三个食利集团

第一个集团:功臣集团,最典型的是杀韩信

第二个集团:就是皇室家族,吕后杀了很多的刘邦家族的人

第三个 估计大家想不到,就是吕氏家族被灭族

正因为吕后的残忍,大杀功臣 大杀皇亲国戚,所以 引起了众怒,所以,吕后死了之后,吕氏这个家族就被陈平与周勃灭族

吕氏家族被灭,尽管不是吕后主观所为,其实也是吕后极力避免的,但是确实吕后导致的

这样 因为吕后消灭了汉朝三个极大的食利集团,所以,仅仅用权术或者是残忍来解释吕后上台根本就说不通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2 13:03:49
闪了 我去歇会儿 看懂《甄嬛传》的人真不多,包括导演与作者

很多的话想说 不敢说,所以 一下子不能写的太多

希望大家看看这个连续剧 不然的话 估计很多人看不懂哦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3 09:29:35
吕后能上位,与其说权术厉害,不如说走对了路,满足了时势的要求,吕后的主要对手是戚姬,戚姬稍微聪明一点都会想到:自己不能上位;原因是什么?

责任感

什么意思?

就是说,皇后之位需要承担非常大的责任---这个责任甚至比皇帝本人的责任还大;

我为什么这么说?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3 09:38:33
刘邦死了之后,皇后除了统管六宫之位,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辅佐幼主---继位的皇帝,

尤其在皇帝成年之前,政权的安危其实就系于皇后一身,哪怕有摄政王与辅政大臣的辅佐,

这对皇后本身就有素质上的要求---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对于这个能力的要求,是时势的需要,不是刘邦所能左右的,显然,戚姬就不具备这个能力:审时度势的判断能力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3 09:49:57
我们看看刘邦死后,皇后需要做的事情

第一:驾驭能力---要知道,当时的天下还未定,刘邦本人都还在到处平叛,而一旦战火再起,戚姬根本就驾驭不了下面的这些武将;但是吕后做得到,因为,吕后本人就是在战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而且吕后杀了韩信这类大将,在武将之中有足够的威慑力,另外吕后还有妹夫樊哙的辅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张良才帮助吕后保住太子之位的

第二 审时度势的能力---刘邦死后,做主的就是皇后,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是审时度势,比如说要开战的时候,你首先判断的是能否不打?记住,是能不打尽量不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其次,打的时候,能否达到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3 10:07:00
显然,吕后是具有这个能力的,咱们看看吕后是怎么处理外交的

匈奴冒顿单于写信给吕后:『你没老公,我没老婆,晚上又没有什么可以玩的,不如咱俩在一起玩儿』(原文是:「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周恩来就说过,外交无小事,这类事情处理的不好就会燃起战火,我们看看吕后是怎么处理的?

吕后说“我老了,干不了体力劳动,尤其是剧烈的床上运动,不如你找一个年轻的反而更合适”----具体是: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

随后,给予丰厚的物质来予以安抚

假设是戚姬,她会怎么做?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3 10:23:16
原因很简单,戚姬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假设戚姬具有审时度势的能力的话,就根本不会要求刘邦更立太子了,更不会在刘邦死后,控诉吕后,我们看看戚姬是如何控诉吕后的

刘邦死后,吕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戚夫人软禁在偏僻而简陋的房子里,剃光头,带手铐,穿囚服并强制劳动--舂米

舂米,在《甄嬛传》里面也有所体现,槿汐因为对食被抓后,在慎行司干的活儿就是舂米。

问题在于,只要戚夫人刚想休息一会儿,监视她的太监就会挥起皮鞭子抽打她。

娇嫩的戚夫人哪受得了这种残酷的折磨,就一边舂米,一边悲悲切切地唱起了《舂米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楼主:沈雅涵  时间:2012-11-23 10:41:25
当你处于弱势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是示弱,而非是硬碰硬;然后悄无声息地积攒力量----这个积攒必须是润物细无声,这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所以,对手不发现则已,一旦发现就已经迟了:木已成舟,大局已定

这点,《甄嬛传》里面的甄環就做的相当漂亮---进宫的时候,处处示弱,即使是首领太监康禄海带人离开,她一点也不生气,而且临走的时候,还给赏银;大家对比那个余答应---被禁足的时候,居然虐待唯一的丫鬟---就可以看出甄環的水平

还有,比较一下那个华妃,已经被降职,居然还如此嚣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