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世今生

字数:126630访问原帖 评论数:133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6 15:59:45 更新时间:2022-09-21 22:12:35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6 07:59:45
我觉得有人会诅咒我,因为我喜欢这场战争。我知道战争每时每刻都在打碎成千上万人的生活。但是,我无法克制自己——我要尽情享受战争的每一秒钟。
——温斯顿.丘吉尔

我不劝你们去工作,我劝你们去战争。我不劝你们求和平,我劝你们求胜利。
—佛里德里希.威廉 .尼采


五个老牌帝国都在图谋崛起。连几个备受欺凌的小国也没忘记做着崛起的美梦。他们相互攻讦相互算计、相互提防相互猜忌,每一家都认为自己掌控着克敌制胜的王牌。于是,野心战胜理性,谎言遮蔽真诚,邪说代替常识,崛起的雄心终于换来了一场导致2000万人口毁灭的惨剧。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应该发生的惨剧——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者题记

第1章 枪响萨拉热窝

1914年6月28日,波黑首府萨拉热窝。
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雨,在这个星期天的清晨,突然停了。太阳露出久违的笑脸,空气清新,微风带来一些寒意。
因为下雨冷清了好多天的萨拉热窝火车站,这天突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萨拉热窝市长楚尔齐兹、警察局长盖尔代博士,一大批当地最显赫的大佬们,齐刷刷来到了车站。他们各个毕恭毕敬,大气不敢出地等候着一个重要人物的到来。
站台外,无数看热闹的群众,挥舞着五颜六色的各色旗帜,从车站开始拥堵,一直密密麻麻地排到车站外的大街远处。
萨拉热窝好多年没这么热闹了。今天突然如此反常,是因为这座小小的偏远山城,将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上午10点,欢声雷动中,皇储的专列威风凛凛地到达车站。
军乐队庄严地演奏起《天佑吾皇佛朗兹》 。这首奥匈帝国国歌,看过电影《茜茜公主》的人想必非常熟悉,它在电影里屡屡出现,电影里的男主、皇帝陛下佛朗兹•约瑟夫,正是茜茜公主的老公,也是今天萨拉热窝要迎接的贵客——斐迪南皇储的叔叔。
可是,如果一个足球球迷穿越时空来到车站,他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咦?这不是德国国歌吗?为啥一个波黑的首府,要用德国国歌来欢迎一位奥匈帝国的皇储呢?
那是因为,球迷眼中如此高大上的德国国歌,为了自诩正统,原封不动地沿用了奥匈国歌的曲调。奥匈这个庞大的帝国,乃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它曾经为人类贡献了无数伟大人物。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数不清的美丽传说,希特勒,列宁,斯大林,一大批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在那里开始大国之梦。在外人看来,它简直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最光辉灿烂的代表,因此连国歌都被人山寨了。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6 08:14:08
在庄严的乐声中,皇储佛朗兹•费迪南大公和夫人走下火车。一脸欢笑地陪伴着他们的,是当地最有权势的大人物、波黑总督奥斯卡•波提奥瑞克。
裴迪南大公的妻子索菲女大公,面容端庄和谐,穿着一身洁白的礼服,宽大的帽子。大公的穿着中规中矩,那是淡蓝色的陆军元帅制服,硕大的身躯将制服绷得紧紧的,就像一个大阿福。大公胸口挂着一大排勋章,头上戴着一顶大大的绿色帽子,帽子上的羽毛,是用鸵鸟羽毛做的。
周围的陪同们,带的大多是黑色或暗绿色的军帽或礼帽,裴迪南大公的绿色帽子在众人当中显得格外醒目。
在大中国,很少看到绿颜色的帽子,免得不怀好意的人产生联想。可是在哈布斯堡王朝,绿帽子却是高大上的皇室象征,而且级别越高,绿得越醒目,到了皇帝这位置,就是绿得刺眼的鲜绿色了。
当然了,这是旁话。这顶万黑从中一点绿的大帽子,后来成了杀手的目标。
裴迪南大公时年47岁。而他的叔叔,奥匈帝国的老皇帝佛朗兹•约瑟夫,当时已经84 岁,他统治哈布斯堡王朝已经整整66年了。现在老皇帝已隐居二线,实际执掌帝国大权的,正是这位斐迪南大公。
可以想见,用不了多久,那顶至高无上的皇冠,将稳稳地戴在皇储的头上。一个全新的斐迪南时代,很快就要到来了。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6 08:23:36
雷声般的欢呼声中,大公夫妇走出了车站。鲜花和彩带四处飞舞,记者的闪光灯亮成了一片。6辆豪车一溜烟排列在站前道路上,它们被擦拭得一尘不染,有的还是热心的当地显要奉献出来的,它们将在萨拉热窝市民的夹道欢迎中,把大公一行带到市政厅,接受人民的欢呼。
车队启动了。前面开道的车上,坐着萨拉热窝市长楚尔齐兹和警察局长盖尔代博士,大公夫妇乘坐的是第二辆车,这是辆双门敞篷车,为了让萨拉热窝人民充分领略皇家风采,敞篷车的白色顶棚收了起来,仿佛她的主人一样,毫无防备地向热心的人民敞开胸怀。
在敞篷车的车头上,奥匈帝国的巨大旗帜,威风凛凛随风飘扬着。这旗帜代表着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个二元帝国。真奇怪,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它看上去简单粗暴,就像把奥匈两国国旗随随便便地缝在了一起,和帝国那冗长的正式名称“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一样,显得有些怪异。
裴迪南注视着旗帜,心里盘算着,以后我做了老大,把奥匈这个二元帝国加入斯拉夫,变成了三元帝国,到了那时候,旗帜就变成了三顶王冠,更怪异了,是得改革了!
大公夫妇身边,坐着一脸堆笑的波黑总督奥斯卡•波提奥瑞克;副驾位置上,坐着一脸严肃的大公侍从佛朗兹•冯• 哈拉希伯爵。
司机叫做利奥波德•洛伊卡,不知为了什么,又有资料说司机叫做佛朗兹•乌尔班,可见在当时人们眼里,司机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事后怎么也想不起来,这司机到底叫啥。
大家怎么也没想到,乌尔班这个名字,却隐约意味着一丝不详。基督教世界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正是听信了一个叫乌尔班的教皇的忽悠,后来损失惨重。一千多年前,也是一个叫乌尔班的教徒,在攻守双方之间叫价出卖他那可怕的大杀器——乌尔班大炮,最后大炮被财大气粗的异教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购得,一举消灭了东罗马帝国。
今天,这个叫做乌尔班的司机,也将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6 16:10:19
车队沿着小城的主干道,在人群中缓慢穿行。萨拉热窝处于一块狭长的谷地当中,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叫做米利亚茨卡的河流蜿蜒着穿越市区,河流边上就是这座城市的主干道埃普尔大街。大街的一边是一字儿排开的无数店铺,另一边是一条矮堤坝,堤坝下是一条波光粼粼的、穿城而过的河流,名叫米利亚茨卡河。
明媚的阳光,照耀在无处不在的鲜花、旗帜,以及裴迪南的巨幅画像上,让画像显得更加光彩照人,皇家气派十足。大群大群的群众,兴奋地高喊着:“裴迪南万岁!”,一个劲儿地向前涌。他们当中好多人戴着红帽子,这些人是穆斯林,他们在几十年前还是基督教的敌人,现在却对一个基督教的皇储如此拥戴,好一副民族团结的盛世景象。
在万众欢呼声中,大公夫人陶醉了。她贵为皇储妃,在维也纳却从来没人承认她的皇家地位,也从来没有这样受到万众欢呼。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也发福了,可是在巴尔干那和煦的阳光映衬下,索菲依旧显得那么楚楚动人。
斐迪南一扫往日的忧郁,心情愉悦起来。他怜爱地凝视着妻子,默默地想,哎!你在维也纳受尽委屈,希望这里的排场,能稍许安慰一下你受伤的心。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6 16:32:34
索菲来自于波希米亚的古老家族,到她父亲这一辈的时候,已经非常贫困。索菲20岁的时候,因为家里出不起昂贵的嫁妆,只得去奥地利大公家里打工,成了伊萨贝拉大公夫人的侍女。
一般我们听到侍女,脑海里往往浮现出畏畏缩缩,挨骂受气的可怜形象。可是,皇家的侍女可不是普通穷人家的孩子,她们都出身于响当当的贵族家庭,索菲就是个女伯爵。
可惜索菲真不走运,她遇到了一个心胸狭隘、阴暗刻毒的女主人。在女主人眼里,这个侍女既然来到自己家里打工赚钱,当然跟签了卖身契的奴仆也没什么两样。大公夫人经常当众对索菲呼来喝去,刻意指使索菲做一些自己能想象得出来的、她自认为最最卑贱的事情,以显示自己的皇家威严。
大公夫人突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自己的堂弟、皇储裴迪南大公前来拜访的次数越来越多,成了家里的常客。大公夫人有足足8个女儿,比玉皇大帝还要多一个。8个公主里,大女儿的年龄跟裴迪南大公正好般配,看来裴迪南大公看上了大女儿,女儿将成为未来的皇后。
大公夫人心中暗喜,一心等着裴迪南大公上门提亲。
一天裴迪南大公又来拜访,回去后遗忘了一块怀表。女仆将怀表交给大公夫人。大公夫人好奇心发作,她迫不及待地打开怀表,想看看大女儿将哪张玉照送给了斐迪南。
大公夫人仅仅看了一眼,突然呆住了。怀表里嵌着的根本不是女儿的相片,竟然是侍女索菲的画像!
索菲当时年近30,这样的年纪,在欧洲早就是没人要的剩女了。茜茜公主结婚的时候才15岁。
当然这还不算最让大公夫人难堪的,最最让她难堪的,是因为索菲是自己的侍女。
裴迪南看不上自己那门当户对的公主女儿,竟然看上了一个老龄下女!
大公夫人招来索菲问责,索菲胆怯地否认了。大公夫人一怒之下辞退了索菲。
在我们常人看来,都砸了人家的饭碗了,这事儿也就算过去了。可是在狭隘刻薄的大公夫人眼里,这事严重伤害了自己的皇家脸面,当然远远没完。恼怒之下,她又去找皇帝告御状。
这皇帝,正是裴迪南的叔叔佛朗兹皇帝。
电影《茜茜公主》里,佛朗兹皇帝是个开朗多情的英俊小生。雍容华贵的《皇帝圆舞曲》,也正是为他而写,可是,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现实中的皇帝,却是个冷漠无比的人。他不苟言笑,个性传统呆板,宫里的人都怕他。
皇帝听着大公夫人的告状,听到索菲这个名字,吓了一跳。皇帝的老妈也叫索菲,当初让自己和茜茜公主吃够了苦头。后来皇帝被老妈驯服,与叛逆的茜茜公主貌合神离,这为他们的另一场家庭悲剧留下伏笔。
在皇帝心里,索菲这名字本来就是个敏感词。再加上大公夫人在一旁加油添醋,细细诉说着索菲家里疑似有精神病血统,她自己又如何不守规矩,斐迪南又如何大逆不道,皇帝听完,忍不住勃然大怒。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9 12:47:55
斐迪南大公所在的哈布斯堡家族,曾经是天下最有势力的家族。这个家族从偏僻山区的一个小城堡起家,通过近千年的联姻、继承,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大部分南美洲、一部分波兰、罗马尼亚和法国。可以说,大半个欧洲都曾经是他们家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一体化的先驱。
因为不断的近亲结婚,家族的遗传病比例高得吓人。哈布斯堡成员有着怪异的下巴,被人称作“哈布斯堡嘴唇”。西班牙的查理五世甚至连嘴巴都合不拢。他在和法国国王会面前为了不吓着对方,特意写信打预防针:“我的嘴巴总是张着的,不过我不咬人。”
哈布斯堡有两个分支:西班牙和奥地利,其中西班牙因为太过挑剔,最终断绝了,只剩下奥地利一脉。
虽然如此人丁不旺,在哈布斯堡家族内部,一向盛行的神圣规矩,仍旧是族内通婚,以免肥水流入外人田,玷污了神圣的皇家血统。表兄娶表妹,叔叔娶侄女的事情比比皆是。哪怕闺女嫁给外面的王室,那也是为了政治需要,而且下场往往不好。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嫁给了法王路易十六,最后被暴民送上了断头台;另一个公主玛丽•路易莎,被安排下嫁给拿破仑时痛不欲生,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她果然命运艰难,最终顶着“贱民遗孀”的无形枷锁,在哈布斯堡亲属的白眼中郁郁终身。
法兰西皇帝尚且被哈布斯堡们如此轻视,作为皇储的斐迪南如此自甘堕落,当然称得是家族的奇耻大辱了!
皇帝把斐迪南叫来训斥,斐迪南痛快地招供了,还说自己非索菲不娶,惹得老皇帝更加生气。叔仔俩展开了剧烈争吵。
皇帝强迫斐迪南放弃这场不体面的恋情,斐迪南则坚决不从,表示自己宁愿放弃王位,也要娶索菲为妻。叔侄俩僵持了整整两年。
对于近亲结婚这一规则,想必非常感冒的人也很多,可是因为有严厉的家规,谁也不敢出头造反。现在,有了裴迪南这个太子带了坏头,哈布斯堡家族的年轻人纷纷有样学样,越来越不把传统规则当回事情。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9 18:49:07
裴迪南大公的弟弟奥托,因为生活放荡得了梅毒,临死前他妻子拒绝去探望他。另一个弟弟卡尔,更是偷偷地娶了一个平民。皇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剥夺了卡尔所有头衔,赶出了奥地利。
那么,自认为天主教守护者的哈布斯堡王朝,是不是真的那么高大纯洁,只听上帝的教诲呢呢?倒也不见得。
皇后茜茜公主,就喜欢上了一个英俊的匈牙利伯爵安德拉西。茜茜公主爱屋及乌,说服佛朗兹加冕成为匈牙利的国王,安德拉西成了匈牙利首相,二元帝国奥匈帝国成立了。
再后来,茜茜公主将一名女演员介绍给自己的丈夫做情妇,自己则开始浪迹天涯。
作为一个堂堂皇帝,必然是耳目众多,关于他的皇后与安德拉西伯爵的种种风流传闻,必然会传到皇帝耳朵里,可是带了绿帽子的皇帝,不仅对皇后的忠心不变,竟然还去讨好他的情敌,给了朝三暮四的匈牙利人巨大的权利。
很显然,在佛朗兹皇帝看来,感情归感情,婚姻归婚姻,两者决不能混为一谈,因为感情只不过是一时的欢愉,而婚姻则维系着巨大的利益,维系着帝国的安危。情夫情妇什么的,只能在私底下做做,如果非要拿上台面明媒正娶,那就危害到了皇室的利益,实属大逆不道。
因此一听说裴迪南大公要跟一个出身卑微的女人结婚,皇帝才会勃然大怒。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皇帝终于知道自己老了,做任何事情都已经力不从心,而时间站在了自己侄子这一边。那些潜在的继承人越来越远离自己,这让自己在这场叔侄矛盾中越来越显得众叛亲离,而斐迪南大公的地位,已经更加显得坚不可摧。
渐渐地,老皇帝开始有意地慢慢退出权力,为斐迪南顺利接班做好准备。在皇帝的默许和暗示下,斐迪南开始在帝国机构内扩张自己的人马,慢慢形成了一个影子内阁,最终几乎把皇帝架空了。
1900年6月28日,在贵庶通婚这个问题上,老皇帝终于屈服了。他与斐迪南大公达成了协议。斐迪南出席秘密内阁会议,宣布和索菲结婚,代价是自己的后代放弃皇家地位,放弃继承权。3天后他们举行了很不起眼的婚礼。
皇帝眼看斐迪南的翅膀越来越硬,也不得不对索菲越来越好,后来终于开恩,封她为“霍恩贝格公爵夫人”,部分承认了她的皇族地位。
受尽委屈的苦媳妇,终于要熬成婆了。真不容易啊!
就此,灰姑娘和王子的爱情似乎有了美好的结局,谁知不让人省心的是,斐迪南大公发现,自己搞定了皇帝,却招来了更多的敌人。
索菲的出现,就像在一潭死水中突然扔进一块石头,引起了轩然大波。宫廷贵妇们,还有宫廷里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大家同仇敌忾,组成了一个共同孤立和鄙视索菲的集团,时刻在给索菲看脸色。
按照规定,索菲出席皇家宴会时只能坐在长桌的最末端,跟她丈夫隔了好大一段距离,而不是像其他夫妇那样坐在一起。她也不能与丈夫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外出也不能乘同一辆车,如果出席舞会,索菲只能跟在一大群宫廷贵妇的末尾,而且她进门时也不能堂而皇之地大开着门进入,门只能开一小半,让索菲侧身进入,因为下人们进门,就应该是这个猥琐样子。
裴迪南悲愤地看着这一切。他拒绝参加任何宫廷宴会,然而索菲在宫中还是越来越孤立。绝望之下,裴迪南列了一份名单,上面写着所有羞辱过索菲,给她难堪的人的名字。他到处宣告说,等着瞧吧,你们这些狗眼看人低的家伙,等劳资做了皇帝,让你们知道劳资的厉害!
裴迪南似乎是对的,自己登基是迟早的事。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9 20:01:28
1914年,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尴尬境地,破天荒地迎来一丝转机。这一年的6月,被奥匈才吞并不久的波黑即将进行军事演习。斐迪南时任军队总检察长,波黑总督为了讨好未来的主子,向夫妇俩发出了视察演习的邀请函,请这对在维也纳受尽白眼的夫妇,到远方去感受一下边疆人民的盛情。
裴迪南接到邀请,却开始犹豫起来。因为他将要访问的萨拉热窝是个是非之地。它是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势力的交汇处,各派势力在那里争斗不已。城内不同的教堂、清真寺互相参杂,邻居之间互相仇恨。这里靠近塞尔维亚,而塞尔维亚跟奥匈帝国关系恶劣,行程里包括的这场军事演习,很可能引起塞尔维亚的不安。
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说过:“总有那么一天,一个巴尔干的蠢货会点燃整个欧洲的战火。”波黑又是巴尔干半岛里形势最复杂的,它纯粹就是个火药桶。
斐迪南大公犹豫不定,就去问自己的叔父。老皇帝不置可否,含糊地回复大公说:“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呗。”
斐迪南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出行。而促使他走上这条不归路的,还是因为爱情。
平时在维也纳,因为王朝的禁令,夫妇俩一般很少一起在公众场合露面,很多人都不知道索菲是谁。如果去了波黑这样刚纳入帝国范围的偏远山区,老百姓才搞不清那套烦人的宫廷规矩,人们必然会以欢迎皇家的真诚来欢迎她这位皇储妃,这不仅能让索菲那受够了轻视的内心得到一些微弱的补偿,更能让自己在维也纳针对索菲的这堵不公正的高墙上打开一个小缺口,为以后可能发生的改善做好准备。
另外,按照行程安排,自己巡视萨拉热窝是6月28日,这个数字听上去不仅又溜又发,更巧的是,那一天正好是自己和索菲的结婚14周年纪念日。
大公决定带上索菲一起去波黑。
斐迪南从维也纳启程去波黑的时候,发生了非常奇怪的事情。火车突然停电了,于是只好在车厢里放上一片蜡烛照明。
当一个随行人员上车的时候,斐迪南大公突然对他说:“瞧,这里像不像一个坟墓?”
斐迪南大公一向来表情严肃,缺乏幽默感。这时候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诡异的玩笑话来,让人听了不寒而栗。有人甚至演义说,会不会是大公预见到了什么?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9 20:54:43
大公夫妇到了波黑,那里果然山高皇帝远,善良淳朴的山民们给足了面子,这让一向来忧郁的斐迪南开怀不已,那是个与维也纳完全不同的地方。
难得享受到的皇室礼遇,让大公夫妇几乎乐不思蜀,来访之前的担忧、戒备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周六,他们还兴致勃勃地到人山人海的古玩市场买东西,被好多人认了出来。
周日,斐迪南夫妇在旅馆的小教堂里做完弥撒,给三个孩子拍了封电报:“妈妈、爸爸感觉挺好,盼望下星期二回家。”然后登上了去萨拉热窝的火车。
大公夫妇没想到的是,这是条不归路,他们再也回不了家了。
再说巡游现场。大公的车队在人群中缓缓穿行。零零星星的警察们,费力而徒劳地想把人群挡在身后。他们人手太少,没料到热心群众来得这么多,此时已完全力不从心。
当局本来可以调动军队过来,可是在斐迪南大公看来,这种前呼后拥的宫廷繁文缛节,害惨了自己和索菲,因此也正是自己所痛恨不已的。何况大公即将君临天下,这次对萨拉热窝的视察,正是拉近自己与人民距离的大好机会。
如果让军队进入城市,未免太小题大做,太不够亲民了。因此斐迪南大公没让部队进城,就连一直跟着自己的贴身卫队,也被他留在了火车站。
波黑当局秉承皇储的旨意,将防卫交给了萨拉热窝警察局,而警察局为此次巡游而调动的警察,总共只有60个人。
60个人!一看就可以知道防卫有多么薄弱。
四年前佛朗兹皇帝也访问过萨拉热窝,当时的警卫有一千多人。
尤其令大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陶醉于人民的欢呼声的时候,想要暗杀他的7名杀手,已经在沿途各就各位,正等着他自投罗网!
裴迪南是个好猎手,他一生中打死的各种动物,足足有20多万只,其中光雄鹿就有5000多头。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现在,是轮到他自己做猎物的时候了!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09 22:18:02
这7名杀手,全都受雇于一个叫“黑手社”的组织。他们来自2个不同的小组,其中一个由中学生组成的小组,连实弹练习都没有过,或者说,连打枪的滋味都没有品尝过!
另外一个小组,倒是经受过正规的暗杀训练。那个小组的组长叫做加夫里诺•普林西普,是个个头瘦小的波斯尼亚塞族人。因为长期受到贫困和肺病的双重折磨,普林西普身上充满着一种忧郁的、几乎像圣人一样怜悯天下苍生的气质。如果只看照片,你会觉得这个身材消瘦、目光深邃忧郁的年轻人,完全就是个艺术家、诗人,很难把他跟杀手联系起来。
普林西普出生于西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跟波黑的大部分地区一样,那是个受了几百年异族统治的偏远山区,看不到一丝现代文明的迹象。
普林西普的父母生了9个孩子,夭折了6个,而普林西普出生时也没人在乎。父母在他满月的时候请神父施洗,神父这时候才突然想起来,忘了给这可怜的小东西做一下出生登记。这样一来,普林西普户口本上的年龄,比他的实际年龄小了足足一个月。
谁都未曾想到,在以后审判普林西普的时候,神父的粗心大意,反而救了他一命。按照法律,未满20岁的人不得被判死刑,普林西普当时刚好年满20,可是按照户口本,他离20岁还有不到两周!
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上过中学,此时巴尔干半岛内民族争斗此起彼伏,普林西普很快成了一名热血青年,参加了“波斯尼亚青年会”。这个青年会由一些贫困失落的塞尔维亚族年轻人组成,深受无政府主义鼻祖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影响。比起当时倾向于议会斗争的塞尔维亚族老前辈来,波斯尼亚青年会更为激进,主张用暴力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
因为没心思学习,普林西普的成绩很快一落千丈,留级留了好几次。他干脆放弃学业跑到塞尔维亚,想投笔从戎参加部队,可是人家招兵的人根本看不上他弱小的身板。巴尔干战争爆发时,普林西普回到波黑参加了塞族游击队,可是没过几个月,因为身材太过弱小,又被游击队赶了出来。
无奈,普林西普只好又回到贝尔格莱德,在大街小巷里继续流浪。
贝尔格莱德是波斯尼亚青年会的大后方。普林西普在那里遇到几个同样来自萨拉热窝的同道。他们一个叫特里夫科• 格拉贝日,此人因为在课堂上殴打老师,被学校赶了出来。另一个叫内德里克•查布里诺维奇,他是个酒店老板的儿子,因为与父亲政见不同而父子反目,被父亲切断了经济来源。查布里诺愤而退学,出来做了一名印刷工,后来因为参加罢工,又被赶出了萨拉热窝,只得来到贝尔格莱德碰碰运气。
三个老乡同病相怜,很快成了好基友,定期在咖啡馆里欢聚。这咖啡馆也卖酒水,其实就是个酒吧。当时巴尔干各地兵荒马乱,民族主义势力大增,大群热血青年们聚集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爱国主义情怀在浓浓的酒味里发酵。
在经济陷入困境、大家人心思变的时候,越是激烈的言辞,就越能吸引听众。希特勒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走上成功之路的,贝尔格莱德也是一样。青年们大声吹嘘暗杀、暴乱之类的计划,不仅没人管他们,反而招来人们的由衷赞美。
三个好友因为都来自被占的波黑,对爱国主义自然更有切肤之痛。他们在咖啡馆里大力鼓吹暴动和暗杀,立刻成了酒徒们追捧的明星。渐渐地,他们的名声盖过了所有的吹牛家,越过街头巷尾,引起了一位大佬的注意。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2 00:29:29
这位大佬是军事情报部门的头头,相当于塞尔维亚的克格勃领袖。大佬叫做德拉古廷•德米特里耶维奇上校。
一说起德米特里耶维奇,人们就会忍不住肃然起敬。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大画家波列诺夫,诺贝尔奖获得者萨哈罗夫,一大批举世瞩目的名人,名字里都带有德米特里耶维奇,因此人们一听到这名字,就自然地把它与灿烂的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塞尔维亚的德米特里耶维奇,却是个狂热嗜血的军人,人称“神牛”。可是另外有的材料却称他为“阿皮斯”,也有的材料称他“蜜蜂”,可见此人太过神秘,连称号都是语焉不详。
德米特里是现代的本拉登,是国家恐怖主义的先驱,此时正在四处招聘刺客。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各国在帝国的土地上展开一场瓜分狂潮。奥匈帝国占领了波黑,引起了塞尔维亚的强烈不满,因为它同样也在觊觎波黑,希望通过兼并周围斯拉夫人的土地,成立一个大南斯拉夫国家。
德米特里耶维奇看不起原国王亚历山大一世,认为这国王对奥匈太软弱了。1903年6月11日,他率领几十个军官发动政变,国王夫妇和几个大臣向军官们投降后被杀。国王身中30枪,王后身中18枪,两人被打成了蜂窝。随后军官们将国王夫妇的尸体大卸八块,将尸体碎块扔出窗外。
可是军官们还不解气,又将国王和王后的亲属斩尽杀绝。
在瑞士流亡的彼得一世,被大家迎回来做了新国王。从此塞尔维亚更激进了。
1910年6月3日,一名来自波黑的塞族学生,刺杀波黑总督未遂后开枪自杀。波黑当局鄙夷地将他的遗体葬在乱坟岗里,这个乱坟岗平时只埋葬杀人犯、自杀者和身份不明的尸体。这样的行为激起了波黑塞族的极大义愤,这位年轻学生的墓地从此鲜花不断,成了心怀义愤的青年心目中的圣地。
塞尔维亚政府乘机将青年刺客奉为英雄,号召人们向他学习。
这个刺杀未遂事件就像一道闪电,让德米特里耶维奇也骤然间脑洞大开。1911年,他成立了一个叫“不统一,毋宁死”的激进组织,也称“黑手社”,向人民发出了暗杀的号召。
黑手社的党旗上赫然画着一具骷髅,边上是一把匕首,再边上是炸弹和和毒药。可笑的是,因为画技不高,这个党旗看上去非常萌,一点也不让人恐惧。
这个看上去萌萌的党旗,招来了一大批青年军官。他们雄心勃勃,决心用暗杀和暴力一统巴尔干,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帝国。塞尔维亚摄政王亚历山大对此也大感兴趣,他曾经想把黑手社招致麾下,被黑手社拒绝了。
黑手社的保密性非常好,成员之间用代码互称。他们到处活动,就连奥皇佛朗兹也差一点被杀。当时刺客对着他的脖子猛刺一刀,幸亏佛朗兹皇帝穿着厚厚的高领,刀子没刺穿高领,这才躲过一劫。
因此,可以说黑手社就是为着暗杀存在的,奥匈皇帝、高官早就是黑手社的刺杀目标,那些说裴迪南特意选择圣维特日到访,存心羞辱塞尔维亚人民,从而激怒了人民的说法,不符合历史现实。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2 00:52:00
“神牛”联系上了普林西普一伙,把他们招致麾下,向他们下达了刺杀奥匈高官的命令。他手下的一名少校,给了普林西普们四把手枪,六个手雷,还给了他们每人一瓶毒药,以便在暗杀得手之后自杀,让警察死无对证。
正在普林西普们开始准备的时候,查布林诺突然收到一封萨拉热窝的来信。来信里什么话都没有,只有一张从当地报纸上剪下来的简报。简报上透露说,奥匈帝国将在波黑进行军事演习,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将从维也纳赶来视察演习。
查布林诺急忙去咖啡馆找到普林西普,据查布林诺在后来的审讯中供述,他最初只想刺杀波黑总督波提奥瑞克,斐迪南大公不是自己的刺杀范围,因此一开始他不同意,可是后来被普林西普说服了。普林西普否认此事。在一番争执之后,暗杀小组还是决定刺杀斐迪南大公。
讽刺的是,他们要暗杀的斐迪南,对塞尔维亚并没有大的恶意。
斐迪南的长远规划,是要把奥匈帝国建成一个像美国那样的联邦制国家,帝国境内的11个民族全都建立独立的政府,实行民族自治。
裴迪南大公认为,境内的少数民族如果没有更多的权利,他们就会向境外的势力求助。为了国内稳定,他建议帝国主动给予少数民族更多的自由,尤其是斯拉夫人这样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更是应该获得更大的权利,与奥地利和匈牙利平起平坐。
有一天,裴迪南在祝酒词中说:“为和平干杯!如果我们与塞尔维亚干仗,我们将会失去年轻人的生命,我们将会浪费本来有更好用途的钱财,而我们会得到什么?几棵李树,几个羊粪遍地的牧场,还有一群造反的杀手!”
对于俄国,斐迪南则说:“我绝对不赞成与俄国发生战争。我宁愿牺牲一切以避免这种战争。俄奥之间如果发生战争,则其结果不是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就是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甚至于两个王朝同归于尽。”
不幸的是,这个可怕的预言后来一语成谶。
参谋总长康拉德是帝国内最强势的主战派,几次三番要求对塞尔维亚动武,正是斐迪南阻止了他。因此,可以说斐迪南大公是帝国朝内抵御战争的最大障碍,这个障碍一旦被清除,战争这块巨石就将滚滚落下,将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一齐砸个粉碎。
当然了,在“神牛”这样的人看来,斐迪南大公对斯拉夫人所表示出的善意,正是他铁了心要奴役斯拉夫人民的真实写照。比起康拉德这样明目张胆的军国主义者来,斐迪南大公更是个十恶不赦的人。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2 08:25:34
现在,突然找到了更大的组织,又有了装备,啤酒馆爱国主义即将升华成真实的爱国主义行动。1914年5月开始,几个年轻人每天都来到郊外的密林中。情报部门的高手做教练,对他们进行暗杀训练。
普林西普这时才发觉暗杀说说容易,做起来困难。他的射击水平非常糟糕,子弹经常脱靶,不知道打到哪里去了,为此受到其他人的嘲笑。
此时的普林西普,还没有一丝刺客的牛气。他对自己的志大才疏感到生气,因为射击不准,他还经常哭鼻子。
好在普林西普是个倔强的人,认准的事情,非做好不可。他后来勤学苦练,终于能打中树干了,想想还是觉得人手不够,他就又写信给在萨拉热窝的伊利克,要他再设法找几个帮手来。
伊利克是波斯尼亚青年会的头目,他是一个满脑子战斗念头的知识分子,崇拜当时很时髦的无政府主义。伊利克曾经是个学校的校长,后来因为思想激进被当局解除职务,赶出了学校。走投无路的伊利克寄居在母亲家里,靠着母亲收取的房租勉强生活。
因此,就像被崇祯断了生活来源的李自成那样,伊利克觉得自己再无退路。与其像老鼠蟑螂那样卑微地慢慢饿死,不如奋起抗争,轰轰烈烈地战斗而死。
伊利克找来几个自己的学生,他们是穆罕默德•巴斯克、 瓦索•丘布里洛维奇、维茨特克•波波维奇,凑成了第二暗杀小组。
也就是说,在斐迪南大公到达萨拉热窝的三个星期前,第二暗杀小组的三个年轻人才刚刚脱胎换骨,成了不那么合格的刺客。
不知何故,策划刺杀行动的伊利克自己,刺杀当天却没有出现在现场。因此实际参加行动的刺客是6个人,这6个人的年龄全没到20岁,如果被抓审判,正好够不上奥匈的死刑标准。这6个人全都得过肺结核病,甚至连他们的暗杀目标斐迪南大公,也曾是个肺结核病患者。这样的巧合,真让人感到命运的不可思议。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第一小组离开贝尔格莱德,向着边境出发了。他们全都明白,自己这一去,十有八九是再也回不来了。可是为了饱受苦难的塞尔维亚,这是应该付出的代价。
他们不知道的是,代价之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将是一场全人类的浩劫。
他们也没有料到,自己还在征途中的时候,黑手社里的一名少校军官突然叛变,将他们的刺杀计划,透露给了塞尔维亚首相帕西奇。
暗杀行动还没开始,就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2 22:12:06
塞尔维亚首相尼古拉•帕西奇,他是个民族主义者,蓄着长长的白胡子,看上去就像电影《魔戒》里晋级成了白袍巫师的甘道夫,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貌似超然的人,实际上却是个老奸巨猾的政客,人送绰号“巴尔干的老狐狸”。
当时,在好斗的新兴国家塞尔维亚,存在着两股势力,其中文职人员属于温和派,他们虽然也赞同大塞尔维亚,可是他们主张向北只以占领波黑为限,而且是在俄国的支持下,尽量用稳健的手段建立一个东正教为主的南斯拉夫国家。
那时候的塞尔维亚有两大“敌人”, 分别是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大块头一东一西,让塞尔维亚成了肉夹馍,而奥匈更不好惹。因此稳健派认为,目前应该只对土耳其采取攻势,至于奥匈,不得不采取守势。波黑问题不能硬来,只能一边稳住奥匈,同时在国际上哭诉,以争取英法俄对自己的同情,一边从土耳其捞取更多好处。
首相帕西奇就属于稳健派。
军人们则属于激进派,他们认为,不要说波黑,就连奥匈境内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虽然他们传统上属于天主教地区,可是他们与塞族同文同种,也要并入塞尔维亚。而且塞尔维亚不一定需要俄国援助,自己就可以两线作战,力挑奥土。
激进派的想法纯属不顾死活。当时塞尔维亚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人口200-400万。奥匈却有足足5000多万人口,属于工业领先的强国。
塞尔维亚刚经历过两次巴尔干战争,部队还没完全恢复元气,当时只有11个不满员的步兵师,并且装备型号杂乱,武器全靠国外进口,来自不同的国家。
老牌帝国奥匈,则有48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有着当时世界第二大的军工厂——斯柯达军工厂。这家兵工厂生产的重武器,质量之高连克虏伯工厂都没办法仿制。后来德军攻打列日要塞,怎么也打不下来,只好千里迢迢从奥匈借来斯柯达的重炮,一举摧毁了要塞。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机枪,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旧是中国军队嫡系的标配。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4 07:50:05
野心勃勃的军界,却完全无视这些差异。军人们一直看不起帕西奇,认为他被奥匈吓破了胆,不敢打仗。将军们曾在1914年6月将帕西奇赶下了台,可是因为俄国和法国支持帕西奇,后来不得不让他官复原职。
帕西奇此时复出才没几天,还没有从军界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突然得知暗杀计划,陷入了彷徨之中。他明白,暗杀肯定会招来奥匈的反扑,从而给塞尔维亚带来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灾难。
可是,此时的塞尔维亚面临大选,人民的热情情绪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如果自己插手管这件事情,不仅会让自己输掉大选,更会得罪“神牛”。这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呀,他对国王都敢大卸八块,对付起自己来,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彷徨无计之下,帕西奇召集了内阁成员,大家开会商议,这样以后万一出了问题,也好推卸责任。
内阁成员们纷纷表示担心,说暗杀裴迪南这样的事件,很可能会造成奥匈入侵。塞尔维亚不是奥匈的对手,只能指望沙俄的支援。
可是糟糕的是,后台老板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身经历过他爷爷被暗杀的惨剧。就连尼古拉二世本人,也曾在1891年4月访问日本大津町时,被一名参加护卫的日本警官当头连砍了两刀,留下一条九厘米长、一条七厘米长的伤口,沙皇从此对日本耿耿于怀,为后来的日俄战争埋下了祸根。因此,刺杀这样的事情,很可能会引起他的反感。
要是到时候沙皇甩手不管,塞尔维亚就彻底孤立了。那麻烦可就大了。
因此内阁大臣们一致反对刺杀行为。
帕西奇有了主心骨,就指示国防大臣,要他签署命令,命令警察逮捕这三个刺客。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4 07:52:41
帕西奇没有料到,边防当局竟然跟刺客是一伙的,也是黑手社成员。他们不顾国防大臣的命令,帮助刺客们顺利进入波斯尼亚境内,然后向政府报告说,太晚啦!刺客们已经离境了。
帕西奇没辙了,只好又召开内阁会议。内阁会议讨论后又献计说,既然阻止不了刺客,那让他们去吧,我们可以给奥匈发出一份“小心刺客”的警告。
巴尔干的老狐狸又开始苦思冥想起来。
发出警告说说容易,可是奥匈是塞尔维亚最大的死敌,任何与它相关的事情,都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如果把这事原原本本地告知维也纳,一直对塞尔维亚磨刀霍霍、正愁找不到动手借口的维也纳,会不会借此指责塞尔维亚政府,说政府是恐怖组织的同谋,然后大打出手呢?哪怕它不指责,会不会狮子大开口,提出根除恐怖组织这样的过分要求来呢?
更要命的是,奥匈是敌人,向敌人发出明确的警告,告知自己人的秘密计划,必然会导致刺客被抓,奥匈必然会从刺客口中审出他们的幕后主使“黑手社”。在那些激进的爱国派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告密,自己就是卖国贼。神通广大又心狠手辣的“黑手社”,会不会冲冠一怒,让自己脑袋不保呢?
看看前任国王,他正是因为据说亲奥匈,把自己送上了一条不归路,那可是前车之鉴呀!
万般无奈之下,帕西奇指示驻维也纳公使伊万诺维奇,要他发出一份警告,这警告要符合程序,以便在真相大白时能推脱塞尔维亚政府的责任,可是,这事儿又不能说得太细,要含糊其辞,让维也纳自己去思考。
公使接到指示傻了眼。他本该去找奥匈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或者,至少也应该找一位外交界人士。可是糟糕的是,这位外交大臣为了表示与敌人划清界限,以前一看到塞尔维亚人就咬牙切齿,表示出一副极端爱国派的样子,公使实在不愿意跟他多打交道。何况他既然是个职业外交家,想必喜欢抠字眼,怕会打破沙锅问到底。
公使想来想去,找到了跟外交毫不相干的联合财政大臣比林斯基。此人是个奥属波兰人,公使跟他有过工作上的往来,他对塞尔维亚人好像也没有那么刻薄。
伊万诺维奇告诉比林斯基说:“这会带来不满。一些年轻人可能不会只用空枪,而是给枪装满弹药,发射。所以,裴迪南大公最好不要去萨拉热窝。”
比林斯基正在为财政危机愁肠百结,听到这不知所云的话,也懒得去猜哑谜,一转眼就给忘了。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4 21:57:43
@新来的路人乙 2022-01-14 13:46:59
新帖,不错哦。楼主加油!
-----------------------------
好的。谢谢鼓励!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4 21:58:10
@夜阑孤灯品风雨 2022-01-14 19:08:27
坐等楼主更新
-----------------------------
好的。谢谢!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4 22:00:32
贝尔格莱德的暗杀组,却丝毫不知道这样的曲折。他们在边防当局的帮助下,拿到伪造证件,偷偷地越过界河,顺利进入了波黑境内。
一回到老家,查布里诺维奇突然变得多嘴多舌起来,他告诉普林西普,说自己的父亲是开酒吧的,这让普林西普忧虑起来。
奥匈是个老大帝国,帝国内民族众多,矛盾重重。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杜绝犯上作乱行为,帝国境内侦探密布,侦探们最常去的战场,就是酒吧。
相比之下,塞尔维亚对酒吧毫无管制,人民思想极度激进,政坛一片混乱。怪的是真打起仗来奥匈却还是人心溃散,打不过没有统一思想的小塞尔维亚。当然了,这是后话。
按照波黑当局规定,酒吧老板必须定期到警察局去喝茶,提供一些家长里短的信息,因此可以说,每个酒吧老板,都是一个潜在的告密者。更让人揪心的是,普林西普从查布里诺的大嘴中得知,他那做酒吧老板的父亲,竟然是个亲奥匈当局的人。
现在到了侦探密布的波黑境内,一切都要小心谨慎。普林西普越来越担忧查布里诺的反动家庭,担心他会泄密。
查布里诺的父亲是开酒吧的,胡吹乱侃自然是他的家族遗传。查布里诺现在变本加厉,碰到个陌生人也会罗嗦个半天。普林西普对他越来越不满,在一场大吵之后,他没收了查布里诺的武器。
查布里诺感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毅然决然地与其他二人分道扬镳。他选择阳关大道一路西行,由于没有了武器,遇到警察也找不出什么麻烦,所以他的行进速度大大提升,很快到了萨拉热窝。
普林西普和格拉贝兹,则顺着私盐贩子踩出来的羊肠小道,一路风餐露宿,踽踽而行。后来他们与一个叫做丘布里洛维奇的乡村教师接上了头。
丘布里洛维奇找到邻居科洛维奇一家,问他们借来一辆牛车,陪着两位刺客走过了一大段山路,晚上,大家就住在科洛维奇家的山间小屋。
科洛维奇一家老实巴交又非常好客。他们搬出舍不得喝的农家酒款待两位爱国人士。
普林西普虽然自称老练,几杯黄汤一喝,也不分东南西北,胡说八道起来了。他拍拍沉重的背包,说那是手枪和炸弹,自己将带它们到萨拉热窝去刺杀裴迪南,拯救灾难深重的南斯拉夫人民。
普林西普这一通大话,将科洛维奇一家送入了极大的危险之中。须知道知情不报,是可以判定为叛国罪从犯的呀!
老科洛维奇明白危险有多大,不过他并不言声,只是默默地喝酒。第二天,他和儿子一起默默地驾着牛车翻山越岺,逶迄来到火车站前。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14 22:15:39
现在普林西普的长途跋涉已经走完了一大部分,接下来只要搭乘火车,就能直奔萨拉热窝。
可是麻烦来了,当时天下大乱,上火车要经过严格的安检,普林西普的武器带不上火车。幸亏丘布里洛维奇人头熟,他找到了一位叫做伊凡诺维奇的朋友,将武器藏匿在伊凡诺维奇家中,说好以后由伊利克亲自来取。
普林西普安置好武器,顺便威胁伊凡诺维奇,说他要敢走漏风声,小心脑袋。后来世界大战全面展开,奥匈出于政治需要匆忙宣判。在法庭上伊凡诺维奇说自己是被胁迫的,可是法庭不听,宣布他和丘布里洛维奇、科洛维奇都是从犯,将他们和主犯伊利奇一起,判处绞刑。
宣判结果一出来,引来奥匈全国一片抗议。法庭不得不把科洛维奇改判为20年。斐迪南大公本来是被同情的人,后来却因为不公正的判决,人们的同情心反而被推给了嫌犯。
再说刺客们。他们最终在萨拉热窝汇合,找到了伊利克。伊利克告诉他们,裴迪南的具体访问时间是6月28日。
当地的大小报纸上,对斐迪南的到访大肆宣传,又是公布日期,又是刊登大头照,还将斐迪南大公的巡游路线,原原本本地刊登了出来,伊利克正好照葫芦画瓢,拿着报纸开始踩点,安排人手。
可以看出,在暗杀行动准备了好久之后,人们才得以从报纸上知道斐迪南的访问日期。教科书上的说法“斐迪南选择在国难日访问,激怒了塞尔维亚人民”云云,只是胜利者们的宣传而已。
在斐迪南巡游路线上,有一座叫埃普尔的码头,沿着河的大道,就以它命名,叫做埃普尔码头路。河上一字儿排列着三座桥。
一看到这些桥,伊利克眼前一亮,凭直觉立刻意识到,它们正是绝佳的设伏地点!
伊利克立刻决定,要把刺客分别布置在这几座桥上。
它们中的最后一座,叫做拉丁桥。
拉丁桥是个丁字路,它离市政厅最多只有几百米,桥的一边是埃普尔码头路,另一边是一条岔路,通向不远处的佛朗兹•约瑟夫大道。按照公布的行程,大公的车队将从车站出发,沿着埃普尔码头这条河边道路,越过拉丁桥到市政厅,从市政厅出来后,车队又将沿着河边道路到拉丁桥,在旁边拐向佛朗兹•约瑟夫大道,到达国家博物馆。
也就是说,裴迪南的车队将两次路过拉丁桥,这极大地增加了刺杀的成功率。
普林西普是暗杀的主力,伊利克于是把他安排在了拉丁桥边上。斐迪南大公如果安然越过前面两处伏击点,最后他将遇到普林西普。因此可以说,拉丁桥既是刺杀行动的关键,也将是它的最后一招。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