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世今生

字数:126630访问原帖 评论数:133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6 15:59:45 更新时间:2022-09-21 22:12:35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24 16:05:40
@夜阑孤灯品风雨 2022-01-22 16:01:15
奥匈帝国军队还是意大利军队强很多
-----------------------------
谢谢你的一再支持!我看过一个记录片,里面提到二战期间意大利好多普通民众冒着生命危险援救犹太人。都意大利军队打仗不行,可能也有特别的原因吧!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24 16:48:56
斐迪南大公得知了这个事件,终于忍不住大怒,再次向康拉德摊牌了。
如果稍微懂一些权谋,大公应该知道,要搬倒一个地位如此重要的参谋总长,应该尽量不动声色。可是斐迪南大公是个好冲动的人,他明明白白告诉康拉德,自己打算将他一脚踢开,接替参谋总长位置的人,将是波提奥瑞克。
康拉德一听大公如此卸磨杀驴,也怒了。他跟斐迪南大公大吵了一架,然后改换门庭,投奔了佛朗兹皇帝。
可是,人人都知道,皇帝已经是过了气的皇帝,对于军队的事情,皇帝早就万事不管,一切都听斐迪南大公的。
康拉德的好运看来就要到头了。他心灰意冷,在与斐迪南一起视察完军事演习后,他没有跟着大公一起前往萨拉热窝。他不希望看到那个觊觎他总长宝座的波提奥瑞克。
康拉德与斐迪南分道扬镳,跳上了开往克罗地亚的火车,去视察另一场军演。
火车轰鸣声中,克罗地亚越来越近。这场军演之后,自己的一切雄心壮志,自己在这场大国争霸舞台上的表演,也就要落幕了。粗暴地把一个硬汉赶下历史舞台的人,竟然是一群不敢打仗的软蛋怂包。唉!俗话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真是人生无常呀!
康拉德正在感慨万千,突然,一名骑兵将军走进车厢。
康拉德将军在第一时间就获悉了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
大公遇剌让康拉德又一次绝处逢生,获得了翻牌的最好机会。那个本来想撤了自己的皇储,现在突然死了,这下总长宝座稳如泰山了。而且皇储一向来是开战的绊脚石,
现在绊脚石没了,主动进攻的大好时机,终于来临了。
更妙的是,康拉德的潜在对手波提奥瑞克,正是斐迪南之死的间接责任人。这个间接责任人的重负,使得他再也不可能威胁到自己总参谋长的宝座。而且一旦开战,波提奥瑞克正好处在开战的最前线,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流弹,就能让自己这个对手永远地闭紧嘴巴。
康拉德立刻给奥皇拍了电报,判定暗杀事件绝不是一个疯子的个人行动,而是塞尔维亚在对奥匈宣战!
拍完电报,康拉德立刻终止在克罗地亚的演习,跳上赶往维也纳的火车。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28 11:47:34
@夜阑孤灯品风雨 2022-01-27 10:04:24
上尉、鲁热上尉:出来码字了!
-----------------------------
你好!抱歉呀。前几天电脑不在身边。非常感谢支持!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28 11:50:31
康拉德在火车上早就做好了打算,自己一到维也纳,首先要找的不是皇帝,而是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这个外交大臣此时兼任国务 ,在帝国内阁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要说服皇帝开战,首先要把此人说服。
康拉德赶到维也纳的时候已是傍晚,只见这个人口两百万的巨大都市,街头一片祥和宁静。斐迪南大公个性沉闷古板,很不讨维也纳人的喜欢。人们马照跑,舞照跳,觥筹交错中,动听的音乐在四处飘荡。仿佛刚被杀害的不是皇储,而是一个跟自己豪不相关的人。
真是一群醉生梦死、只知道吃喝等死的蠢货。康拉德轻蔑地扫了一下四周,催促车夫尽快赶往外交部。
帝国外交大臣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伯爵,是斐迪南大公的好朋友。他出身于古老的世袭贵族,家境富有,风度翩翩,名贵的衣服一尘不染,领带上镶着钻石。他是个奥地利人,可是他妻子是一名匈牙利女继承人,于是他又申请了匈牙利国籍,以便有机会整合妻子的娘家财产。
贝希托尔德的风度让他成了风月场的老手,无数女人为他倾倒。奇怪的是,据说贝希托尔德也喜欢男人,是个双性恋。
贝希托尔德在伦敦、巴黎、彼得堡都做过外交官,长期担任外交大臣艾伦塔尔的手下。作为一名标准的外交界贵族,他会很多种语言。
本来,作为一名家境优越的世家子弟,自己又没什么野心,必然能好好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安安静静混到退休。可是历史就是这么诡异,它硬要一名小人物扮演大人物,把这个安心在后台混日子的人,强行推上历史大舞台的聚焦中心。
1912年,贝希托尔德的老领导艾伦塔尔因白血病突然去世。斐迪南此时正在组建自家人马,他想缓和与俄国的紧张关系,而贝希托尔德做过驻俄国大使,斐迪南就向皇帝推荐好朋友接任外交大臣。
贝希托尔德得知自己要升官,心里却一万个不情愿,他在皇帝跟前一再推脱,说自己跟老领导艾伦塔尔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艾伦塔尔又强势又好战,而自己又懒惰又墨守成规,实在不适合外交大臣这么重要的位置。
可是当时蜀中无人呀,皇帝说虽然你自谦比不上艾伦塔尔,可是俗话说萧规曹随,你墨守成规?那不正好嘛,帝国的国策正是墨守成规。
最终,贝希托尔德在自己内心的反对声中,被赶着鸭子上架,当上了外交大臣。
皇帝怎么也没有料到,这么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却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掀起滔天巨浪,淹没了帝国这艘巨轮。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28 12:09:39
再说康拉德吧。他赶到外交部,贝希托尔德正在六神无主、焦躁不安,仿佛天就要坍塌了。康拉德对着外交大臣一阵断喝,主张必须立刻动手惩罚塞尔维亚!
贝希托尔德苦丧着脸,拖着哭腔告诉康拉德说:“蒂萨首相刚走。首相认为,在事件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不能对塞尔维亚动武。你知道,皇帝什么都听蒂萨的,没有蒂萨的同意,君主国无法惩罚塞尔维亚。”
原来,就在康拉德来访的几小时之前,匈牙利首相蒂萨在慰问了皇帝之后,又来拜访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见蒂萨神态沉重,就有意放出了一个探测气球,说这桩暴行不用问肯定是塞尔维亚干的,帝国是否可以对塞尔维亚进行报复?
蒂萨当即表示反对,说在刺杀案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就认定塞尔维亚政府有罪,这是极不明智的。奥地利如果轻率地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就将成为人们眼中破坏世界和平的罪犯。
第二天蒂萨又去宫中拜访了皇帝,并向皇帝郑重地抗议帝国大臣的轻率态度。
再说康拉德。他一听说蒂萨这个名字,吃了一惊。
匈牙利首相蒂萨•伊斯特万,满脸的大胡子,面上不怎么凶狠,内心却无比坚定,是个西方的笑面虎。他的家族是匈牙利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他的父亲做过15年匈牙利首相。他的权势在匈牙利无人能及,让人望而生畏。
可以说,蒂萨的态度就是匈牙利的态度,没有他的首肯,奥匈帝国任何事情都做不成。
贝希托尔德面对蒂萨的时候主张报复,可是面对康拉德却做出爱莫能助的样子,不愧是个职业外交家,打太极的高手。
果然,康拉德急了,大声说:“这个大国越是让步、忍耐,就越让人觉得它是无能的,它的内外敌人就越加放肆,这些敌人就会越喜欢用侵略来促使这个古老帝国的灭亡。
这次事件拆毁了奥匈躲着的城堡,扼住了它的咽喉。我们是等着让敌人把我们勒死呢,还是做一下最后的挣扎,免得灭亡呢? ”
康拉德说得慷慨激昂,可是贝希托尔德仍旧一副六神无主的样子,并没有被康拉德感染。他无奈地说了一大堆,说目前还有很多困难。事件调查还在进行中,不能肯定塞尔维亚政府是否策划了暗杀行动;哪怕真要对塞尔维亚采取强硬行动,也要发动群众,将奥匈说成一个受害者,奥匈才能堂而皇之地动手。而社会舆论并没有做好斗争的准备。
外交大臣还告诉总参谋长,有人告诉他,暗杀事件发生之后,俄国意识到他的小弟可能遭到报复,立刻跳出来为塞尔维亚撑腰,给它提供了大量军火。俄国是个庞然大物,要是它对事件横插一脚,年迈体弱的奥匈帝国怎么能是它的对手?
总之,目前时机并不成熟,需要等等看再说。
贝希托尔德做过驻俄罗斯大使却如此恐俄,要是在咱这里,早被扣上“俄粉、精俄”的大帽子了。幸亏康拉德不是小红粉,他看出了贝希托尔德的犹豫,不动声色地说:“我们可以先问问德国,看它愿不愿意做我们攻击时的后盾。”
一个原本只有奥塞两个当事人的刺杀事件,这时候被两个大人物牵扯到了俄罗斯和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开始出现。
再说贝希托尔德。他送走康拉德,陷入了犹豫彷徨之中。是战是和,在他内心中交织,怎么也想不出万全之策。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28 16:29:19
在以前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中,贝希托尔德都是和平派,招来主战派康拉德的敌视。
一名靠着奋斗起家,从相对低层爬上高位的人,往往看不起那些凭出身混上好日子的官二代。康拉德就是这样,他到处宣扬,说贝希托尔德此人就是个八旗子弟,不学无术又个性软弱,缺乏与敌人抗争的勇气。他认为一个冀图复兴的老牌帝国,没有这样一种敢于抗争的勇气,这种所谓的复兴,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渐渐地,贝希托尔德的软蛋形象在维也纳越传越广,他被称作“欧洲最软弱的人”,不配坐外交大臣这个位置。
这个“软蛋”形象使得贝希托尔德很不自在,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自证清白的机会。他要向人们证明,自己绝不是软蛋。
机会来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巴尔干小霸,一直在挑战帝国的底线,现在居然把自己的好朋友杀了。作为外交大臣的自己,如果再不变得强硬,那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贝希托尔德正在为萨拉热窝事件做着思想斗争的时候,突然收到一封来自萨拉热窝的快件,寄信人是波黑总督波提奥瑞克。
这里需要再说一下波提奥瑞克。对于他来说,皇储遇刺事件真是天崩地裂的惨剧。以前,康拉德就像一头垂死的狮子,赖在总长宝座上不走。自己的靠山斐迪南大公,一边决然把自己推向了前台,一边对狮子发出了驱逐令。自己接任本来是铁板钉钉的事情。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突然之间靠山倒了,把自己直接推向了狮子的尖牙利齿。
更可怕的是,外界突然传出一股恶毒的谣言,说害死斐迪南大公的幕后主使,正是他这个波黑总督。当然了,波提奥瑞克不可能如此丧失理智,害死自己的靠山。可是从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正是波黑总督的粗心大意,才没能阻止皇储被人刺杀。间接责任人这个罪名,是怎么也躲不掉的了。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皇储遇刺事件渲染成塞尔维亚处心积虑的政府行为,是很难避免的。这样才能减轻自己在事件中的责任,掩盖住自己的无能。
波提奥瑞克于是跟康拉德一样想到了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此人跟自己都是皇储的中意对象,总该算是同一条战壕里的吧。总督赶紧给外交大臣写了一封态度坚决的信,判断塞尔维亚政府正是暗杀的元凶,要求立刻对塞尔维亚复仇。
“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塞尔维亚以毁灭性的打击,以使君主制度能持续稳定。塞尔维亚必须学会敬畏我们。”
贝希托尔德收到来信,又接到下属的报告。在贝尔格莱德的外交人员报告说,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传到贝尔格莱德,民众纷纷涌上街头庆祝。人们互相拥抱,有人开心得晕倒了。有人说:“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刻!”
这些消息极大的刺激了贝希托尔德,他据此推断,“阴谋活动的根源,正是贝尔格莱德!”
奥匈帝国本来就腐朽不堪,这次皇储被刺事件,就像给了它一记耳光,如果它再不坚强起来,就会失去面子,失去威势,面临着跟奥斯曼土耳其一样的下场。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28 22:17:49
可是作为一名久混官场的老司机,外交大臣很明白奥匈帝国的斤两。帝国是否真有强硬起来的资本,贝希托尔德还是很怀疑的。
幸亏总参谋长出了个好主意。
康拉德说得对,奥匈帝国需要德国的支持。于是外交大臣赶紧约见德国大使契尔斯基。面对大使,他又放出了一只探测气球,说打算要“给塞尔维亚一个决定性的最后清算”。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德国大使已近古稀之年。他曾经担任德国的外交国务秘书,不知何故得罪了德皇,被贬到了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暹罗(泰国)。后来眼看着越来越老快要退休,才受恩准回到欧洲,任德国外交上至关重要的驻维也纳大使。德皇让他在维也纳做大使,很可能也是为了利用年龄这个共同点,拉近德国与奥皇的距离。
退休以前升一级,以便让官员在退休后能享受到更好的待遇,这本来体现了人文关怀,也是官场上的惯例。谁知这样的惯例,却又对后来的德国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
契尔斯基大使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早就一心唯上级之马首是瞻,以便安安静静地混到退休,而不敢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在前不久发生的两次巴尔干危机中,契尔斯基都支持奥地利,可是他的开战主张都被德皇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契尔斯基揣摩着君意,决定改弦更张。
大使一看贝希托尔德的探测气球,立马就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那就是要对塞尔维亚动武。他慌了,急忙劝告贝希托尔德不要轻举妄动。
大使回到使馆,立即向柏林汇报,说自己正在利用一切机会“认真严肃地劝告(奥地利)不要采取过激步骤。” 这份报告在6月60日被送到了德皇威廉二世手中。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29 12:12:10
可是这“河流统一”说有个问题。那里同样有着交通方便的地中海,为什么不像古罗马那样,出现一个将地中海变成内陆湖的大帝国呢?哪怕出现过,也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又分裂了。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29 22:47:37
当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到德国的时候,德皇威廉二世正在海上旅游度假。他乘坐的皇家游轮重达8000吨,名叫“流星五号”。威廉二世是个标新立异的皇帝,连他的游艇名字也是这么标新立异。
德皇发现一艘小艇对着自己的大船直冲而来,急得直挥手,大喊:“别过来!别过来!要撞船啦!”
站在小艇上的,却是海军的米勒将军。将军将一个小小的金质烟盒扔上了威廉的大船,烟盒里装着的,正是斐迪南大公的死讯。
德皇看到电报,顿时脸色苍白。他立刻命令舰队降半旗致哀,然后中断了旅游。德皇想直奔维也纳去参加斐迪南的葬礼,可是被奥匈拒绝了。奥匈外交大臣说有刺客在半路上等着他。在首相的劝说下,德皇不得不打消了去维也纳的念头。
德皇得知暗杀事件如此震惊,那是因为,斐迪南大公是他的好朋友。
1903年,威廉二世访问维也纳。他听说了索菲的一些传闻,不想跟索菲见面。他的首相比洛阻止他说,这样会得罪裴迪南大公。
威廉二世说:“如果我在这件事上让步,以后我会看到自己的儿子娶了女仆。”
比洛首相说:“陛下,您有两个选择,要么和未来的奥皇成为永远的朋友,要么成为他永远的敌人。”
威廉二世听到“未来的奥皇”,倒吸了一口冷气。是呀,这裴迪南大公可不是普通人,他将是一个大帝国的皇帝!德意志此时四面受敌,争取奥匈帝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大国,可是比任何情感都重要的国家大事!
威廉二世应裴迪南大公之邀,跟大公夫妇一起喝了下午茶。
斐迪南回访时,德皇听说了维也纳的臭规矩,为了不让索菲难堪,特意把桌子换成小圆桌,这样索菲就能坐在皇帝和皇储边上,而不用屈居末座。
威廉二世的诚意,彻底感动了斐迪南。两人都喜欢狩猎,从此他们经常一起狩猎,借此交流看法。斐迪南与德皇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就在斐迪南被刺前没几天,德皇还访问了奥地利。
斐迪南大公在郊外买了一大块地,他花费了无数钱财和精力,将它改造成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以躲避维也纳的白眼。在庄园里玫瑰花盛开的时候,他邀请德皇访问自己的新家。
两人在斐迪南的花园别墅交谈了三天三夜。威廉二世说,裴迪南向他抱怨了三天,说匈牙利如何将民主自由的历史大趋势弃之不顾,妄图回到野蛮专制的中世纪时代。匈牙利如何压迫境内的少数民族,使得斯拉夫人越来越心向贝尔格莱德;又说自己会向匈牙利首相蒂萨交涉,要他停止压迫罗马尼亚人,以免罗马尼亚对三国同盟产生不满。
对于斐迪南的陈述,威廉二世很不以为然。他告诉大公:“斯拉夫人生来就不适合做良民,他们只适合(暴力)服从。如果他们竟然把贝尔格莱德当成救世主,就得好好纠正这种盲信。”
还有传言说,德皇曾经劝告斐迪南:“假如我们不立刻给予打击,形势会越来越糟。”而会谈结束后,德皇出发度假,斐迪南则赶往波黑,开始了他的死亡之旅。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1-30 14:56:28
再说威廉二世。他此时正沉浸在好友遇刺的悲痛和激愤之中,他在此前的几份报告中痛骂塞尔维亚是“弑君者、杀人犯、匪徒”。正在火头上的皇帝,突然收到了驻维也纳大使的电报,一看电报顿时大怒。
威廉二世大怒之下什么也不考虑了,立刻在文件上批注说:“谁授权他那么做的?真蠢!这完全不关他的事,在这个问题上,奥地利打算做什么完全是奥地利的事。以后如果事情搞砸了,有人会说是因为德国不愿意才搞砸的。契尔斯基还是别干蠢事了!我们必须解决塞尔维亚问题,要么永不,要么现在!”(注 丘吉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4 P46)
Now or never 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威廉二世发明的。后来John Bovi 的歌曲It’s my life,让这句话更是举世闻名。
德皇这份冲动之下发出的批示,以后被人拿出来做了德国处心积虑发动大战的铁证。可是笔者认为,这份批示上说得明白,“奥地利打算做什么完全是奥地利的事”。德皇此时并不打算让德国加入战争。当然了,以后发生的事情,超出了德皇的预想。
那么,这奥匈和塞尔维亚,还有俄罗斯和德国,它们之间有什么恩怨情仇,以至于人们如此纠结呢?
这一切实在是说来话长,要说源头的话,得从2千多年前说起了。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2 08:59:05
第4章 千年恩怨

在古罗马时,罗马帝国同时有四个奥古斯都,相当于皇帝级别的领导。其中的东部奥古斯都,统治着巴尔干半岛。在半岛上生活着古老的希腊人、色雷斯人和伊利里亚人。
君士坦丁大帝与其他几个领导展开对决,帝国统一战开始了。最后,他消灭了所有竞争对手,一统江湖。
为了巩固江湖地位,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在新占领地区修筑一座新首都,以区分以前的旧罗马,彰显自己前无古人的伟大功绩。
330年,新首都建成了。它位于巴尔干半岛东部,黑海的入海口。人们以君士坦丁大帝为它命名,把它唤做君士坦丁堡。
当时,基督教正在进入主升浪,它在世界各地广设分店,成了天下第一大教,总部在罗马。君士坦丁大帝不再压迫基督教,承认了基督教的老大地位。罗马教皇一心想着投桃报李,他眼看着大帝如此青睐君士坦丁堡,就将君士坦丁堡提升为大主教区,这就使得君士坦丁堡隐隐具备了与罗马教皇抗衡的能力。
俗话说合久必分,395年,罗马帝国皇帝临终前将帝国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于是,罗马帝国又分裂了,原先一统江湖的罗马,从此变成了东西两个罗马。
这东西两个帝国的分界线,恰好就划定在巴尔干半岛。
这一分裂,寒冬来了。
公元4世纪,一支被称作匈奴的野蛮人部落,突然在欧洲四处横冲直撞,无坚不摧,引起了欧洲各民族的极大恐慌,进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一连串的动荡和民族大迁移。
在匈奴人的冲击下,日耳曼人四处逃散,他们中的西哥特人到了罗马帝国境内,最终灭了西罗马帝国。另外的一些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则冲击了斯拉夫人的地盘。
斯拉夫人打不过日耳曼人,不得不四散流浪。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到达中欧形成西斯拉夫人;一部分人从戈尔巴阡山脉南下,形成了南斯拉夫人,一部分人继续流浪,越过东罗马边境进入西罗马帝国境内,成为现在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人的祖先。
此次民族大徒陡的结果是,隐患来了。
巴尔干地区因为地处交通要道,不断地城头变幻大王旗,地区局势一向来复杂无比。这里原先的土著是伊利里亚人,后来成了希腊人的势力范围,再后来又混入不少拉丁人,现在斯拉夫人又来了,把这里变成了各民族的大熔炉。
更让人忧虑的是,这些四处搬家的斯拉夫人,虽然是同一个民族,可是他们分别搬入了东西两个罗马的地盘。在以后随着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更随着伊斯兰教的侵入,人们分别信了不同的信仰或者教派。
这样一来,哪怕是同族人之间,也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坚定的教徒眼里,信了别的宗教,那就是信了魔鬼的异教徒,轻则死后下地狱,重则可以由自己替天行道杀之,以维护神的荣耀。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2 11:02:09
再说东罗马帝国。它又称拜占庭帝国,看上去庞大无比,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中东、北非,全是它家领土。
前面已经述及,由于民族大迁徙的冲击,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虚胖的东罗马帝国,不得不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
就在此时,有一支野蛮人越过多瑙河,占了帝国的地盘。他们被唤做保加尔人,正是人见人怕的匈奴人的老乡。拜占庭皇帝组织大军去征讨。谁知这些野蛮人不是善茬,他们以劣势兵力大败拜占庭军队,一路追击败军到现在的保加利亚地面,建立了保加利亚王国。
在榜样的带动下,巴尔干境内的各民族纷纷有样学样,闹起独立来。到了公元7-11世纪,半岛上陆续建立起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一连串国家。这些国家时叛时降,互相之间也是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一闹就闹了几百年。
在帝国疆界之外的地处,也难有宁日,就在拜占庭帝国与罗马的老对手波斯征战不休的时候,南边的阿拉伯人突然崛起了。他们信仰一种与基督教有些渊源,却又不尽相同的新宗教,他们把它称作伊斯兰教。
在圣战的号召下,阿拉伯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走了帝国的老地盘中东和北非,最后灭亡了波斯,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可以说,拜占庭帝国先天运气不足,它从婴儿时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中间偶尔也出现过几个厉害的皇帝,可是依旧没能挽回颓势,帝国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3 13:08:40
@夜阑孤灯品风雨 2022-02-02 17:29:47
楼主辛苦
-----------------------------
谢谢支持!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3 13:14:11
让人惊讶不已的是,与那些蛮武有力的野蛮人相比,拜占庭帝国虽然武力不太在行,精神文明却属于强项,焕发出远超自身武力的活力。
巴尔干地区是帝国的核心区域,那里的斯拉夫民族原先信多神教,崇拜自然力量,崇拜祖先。现在天下大乱,祖先保护不了人民。人们苦不堪言,受伤的心灵需要安慰。
拜占庭的主教们,在炮声隆隆中发现了机会。他们派出传教士,四处传播基督的福音。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家纷纷信了基督教。
987年,拜占庭又发生叛乱,皇帝不敢相信周围的邻居,就向遥远的基辅大公求援。从此,一股新兴的势力进入了巴尔干半岛。
这股新势力就是俄罗斯。不过,基辅大公当时的地盘还处于乌克兰,被人称为基辅罗斯。这个罗斯正是俄罗斯的前身。拜占庭皇帝将公主远嫁给了基辅大公佛拉基米尔,双方缔结了同盟。
这时的罗斯人已经被蒙古人统治了好多年,信奉与蒙古人类似的萨满教。一心想摆脱蒙古人影响的基辅大公,一成为拜占庭的女婿,就改换门庭皈依了基督,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命令所有臣民受洗。渐渐地,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壮大,原先四分五裂的地区,在同一个宗教的影响下凝聚起来,形成了大俄罗斯民族。
当然了,基辅大公皈依基督教也是有私心的。他跟皇帝攀上了亲戚,后代就有了称帝的机会。果然,随着大公国渐渐羽翼丰满,后代大公断然宣布自己是“沙皇”,俄语中的沙皇,正是凯撒的意思。
就这样,真是西边不亮东边亮呀,正在拜占庭帝国武力江河日下的时候,帝国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却在东部招到越来越多的部众,越来越红火。宗教文化上的认同感,让东部各民族公认,东罗马帝国才是正统老大,是真罗马。哪怕与拜占庭帝国开战,自封为帝,帝号也是拜占庭封的。
相比之下,那个由蛮族僭越了的西部罗马,可算是假罗马,让人打心眼里瞧不起。
终于,君士坦丁堡的牧首觉得自己的翅膀硬了,不想再屈居罗马教廷之下。他在1053年突然发难,关闭了境内所有拉丁教堂,说罗马教皇那一套是异端。
罗马教皇派出代表团来谈判,双方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协商不成,罗马代表从怀里掏出红牌,将君士坦丁堡牧首罚下场。
君士坦丁堡牧首也掏出宣判书,宣布开除罗马教皇教籍。
至此,基督教世界分裂了,东方拥护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那一部分称作东正教,自称正教,以区分西方那一边的斜教。在西方拥护罗马教皇的那部分,则自称天主教,意思是“普世的、全体的”,以暗示东正教是特色的、分裂的。
西部天主教徒的世俗头目们,经过罗马教皇的加冕认可,一直自称叫做罗马帝国皇帝,承担着在人间发扬光大基督教的重任。在他们眼里,只有西部才是罗马正统合法的继承人,东部那一套只能算是僭越。西部皇帝的尊号原先是选举出来的,后来经过哈布斯堡家族的合纵连横,皇帝尊号变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私家财产。这些个哈布斯堡皇帝,恰恰正是约瑟夫皇帝的祖先。
于是,随着基督教的分裂,原来作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分界线的巴尔干半岛,也就成了东正教和天主教争斗的前沿地带。他们信奉的是同一个神,却因为对同一本书的不同理解变得水火不容,就像在《格列佛游记》里,人们为了吃鸡蛋时该打破蛋的大端还是小端而互相杀戮,真是个人间惨剧呀。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4 00:04:05
@闺城 2022-02-03 14:16:05
楼主加油!喜欢看!
-----------------------------
谢谢!好的 。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4 00:06:23
再说说拜占庭帝国吧。拜占庭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又苦撑了好多年,期间被穆斯林和十字军轮番着欺负,终于在14世纪,迎来了帝国的末日。一个叫奥斯曼土耳其的突厥小部族,突然强大崛起起来,没用太多的时间,就把拜占庭帝国的势力赶出了小亚细亚。
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吸引了一个帝国贵族的目光。此人叫做约翰,堪称欧洲的石敬塘。拜占庭的皇帝是由选举产生的,约翰选举失利,悍然举起反叛大旗。1344年,他将女儿嫁给了土耳其的埃米尔乌尔汗。有了女婿撑腰,这个欧洲石敬塘封自己做了皇帝。
乌尔汗的好运气也来了。
1345年,乌尔汗的岳父请女婿出兵,去欧洲帮忙。乌尔汗欣然从命。从此土耳其帝国逐渐踏足巴尔干,在欧洲展开攻势。
巴尔干各国互相之间征战不已,打了好几百年的仗。土耳其各个击破,很快就打到了塞尔维亚的地盘。
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的穆拉特一世帅3万土耳其大军进击科索沃。
塞尔维亚大公和原先敌人匆忙言和,大伙儿临时拼凑了2万人的抗土联军。
抗土联军不是土耳其的对手,眼看即将战败,一位荆轲一样的人物出现了。他叫米洛什,去敌军阵营诈降。
穆拉特一世得意地伸出脚,要米洛什亲吻。米洛什拔出暗藏的尖刀,刺向穆拉特一世。穆拉特一世被刺死,米洛什也在乱剑下身亡。从此,塞尔维亚人将6月28日称为“圣维特日”。
可是,刺杀并不能改变历史。土耳其继续进攻,塞尔维亚也就灭亡了。
成千上万的塞尔维亚人不甘奴役,逃入哈布斯堡的领土避难。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慢慢地改变了好多地方的民族对比。这样一来,一个民族矛盾的隐患,不经意间就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境内埋了下来。到了1914年,分散在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加起来已经高达帝国总人口的3/5 。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4 00:39:48
现在接着说奥斯曼土耳其。自称有着突厥血统的土耳其武士在巴尔干摧枯拉朽,最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
奥斯曼土耳其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号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中海几乎成了它的内湖。
从此奥斯曼取代了拜占庭的老大地位,从血缘上说,它又是拜占庭的女婿,为了便于统治,它以罗马的继承人自居,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随着巴尔干变换了新的主人,很多居民为了避免宗教迫害或者少交税,纷纷皈依伊斯兰教,其中半岛的西部尤其复杂,那里成了天主教、东正教和穆斯林的交界区,各种民族、宗教在那里犬牙交错、争斗不已。
现在,奥斯曼帝国一举占领了海陆交通要道,仅仅靠收取买路钱就富得流油,再也不是以前在山区牧羊的穷苦人,再也用不着辛苦打拼了。它很快学会了罗马的骄奢淫逸。
奥斯曼的皇帝都是从小被囚禁在内宫,不能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被囚禁的日子造就了皇子们封闭阴暗的个性,一旦成为皇帝,他的第一任务是赶紧把自己的兄弟统统杀掉,以免地位受到威胁。然后,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随意杀人了。
比如,有个皇帝宣称,自己可以每天杀掉10个人,这是自己的光荣权力,而不用管被杀的人是不是无辜。闲极无聊的时候,他就坐在宫墙上,端枪向着走过的路人胡乱射击,以凑足自己的杀人额度。(注 一战秘史 梅尔 著 P45)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4 08:56:13
光阴荏苒,一转眼几百年过去了。
就在奥斯曼帝国关起大门称老大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因为奥斯曼帝国把持了商路,倒逼着西方各国另找出路。冒险家横跨大洋,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光荣革命轰然爆发了。
西方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迎接着现代社会的到来。
可是,就在西方开始轰轰烈烈闹革命的时候,奥斯曼帝国仍旧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不知道危险正在慢慢逼近。
在北方,一个强大的敌人横空出世,吹响了灭亡奥斯曼帝国的号角。
那就是刚摆脱了蒙古人奴役的俄罗斯。
前面我们说过,俄罗斯也是拜占庭的女婿。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一个拜占庭的公主逃到了罗马,罗马教皇又把她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从此俄罗斯与拜占庭更是亲上加亲。
教皇以为,送上公主这份大礼,就能弥补天主教和东正教的裂痕。谁知莫斯科大公一富贵就相忘。他一做上皇帝女婿,就忘了教皇这个红娘。他沿用了拜占庭的双头鹰族徽,自称沙皇,开启了扩张之路。天主教和东正教的裂痕不仅没有得到弥合,反而更加巨大了。
这个以拜占庭继承人自居的俄罗斯,从此将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势力范围,看做了自家财产。
这样一来,拜占庭帝国就出现了奥斯曼土耳其和俄罗斯两个继承人。常言道一山难容二虎,何况是两只把攫取天下作为神圣职责的老虎!
历史需要一场旷世对决,来决定谁是真老虎,谁是帝国真正的继承人!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4 23:45:37
第5章 第三罗马

在一些人眼里,一提起沙皇俄国,就会想到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想到让人恐怖的哥萨克骑兵,想到那无恶不作的流氓军队。可以说,强加给近代中国的一系列屈辱,俄罗斯大多有份。俄罗斯在近代以后打败了人见人怕的拿破仑和希特勒,更是让人们尊称俄罗斯为战斗民族、第三罗马,以为它既野蛮又不可战胜。
可是,俄罗斯说它也有自己的苦衷啊!它偏居一隅,气候恶劣,民众困苦不堪,向来被西方认为是个化外之地,是蒙古人的混血后代。在拿破仑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文化低,装备差,俄罗斯的单兵作战能力并不占有优势。俄罗斯最终是靠着恶劣的天气、宽阔的纵深,用数以千百万计的战士的伤亡,才得以拖死了敌人,才得以侥幸惨胜。
如果从地形来说,俄罗斯人更加会觉得忧心忡忡。
一个国家要形成稳定,需要有能够足够抵御外敌的地理屏障。这个地理屏障要么是高山大海,要么是人迹罕至难以穿越的沙漠,或者至少,也应该有条河流。
我们拿法国做例子,它的南北是大海,西面是比利牛斯山,东面是莱茵河,东南是阿尔卑斯山,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体系。只有东北面是地势平坦,易攻难守的低地国家,于是在一战和二战中,低地国家成了首先被夺取的对象。
相比法国,俄罗斯的地形毫无优势。俄罗斯的核心部分是东欧平原,平原北面是天寒地冻、直达北冰洋的泰加林,东面是同样人迹罕至的乌拉尔山,除了这两面尚让人放心之外,它的东面和南面,就让俄罗斯人恐惧不已。
俄罗斯东面对着的是波德平原,它不仅有巨大的人口优势,更可怕的是,它与俄罗斯之间几乎一路平坦。历史上波兰人、立陶宛人、罗曼人,都从东面入侵俄罗斯,毫无阻隔;近代的拿破仑、希特勒也从这里出发,直捣莫斯科。
俄罗斯的南面是南俄草原,再往东是中亚草原。这些平坦的地方正适合骑兵驰骋,更让人不放心。恐怖的蒙古大军,正是从这里一路北上占领了俄罗斯,统治俄罗斯人两百年之久。
悲惨血腥的历史,让俄罗斯对外国人心怀恐惧。在他们眼里,“外国人”代表着杀戮、残暴,简直就是灾星、魔鬼的代名词。可是糟糕的是,俄罗斯是个四战之地,它没有天然屏障,是一个没办法对抗外国人的国家!
为了自保,俄罗斯只有进攻,不断的进攻,才能取得安全,为自己制造屏障!
正因如此,俄罗斯走上了大肆扩张之路。它在东方越过乌拉尔山,占据了广阔的西伯利亚,在北方推进到了北冰洋,西北占据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在西面与普奥一起瓜分了波兰。
地盘越来越大,就意味着要守护的边境越来越长。大肆扩张的俄罗斯并没有感到安全,反而发现了更大的安全隐患,让它更加忧心不已。
还是出海口问题。
在这个强敌林立的地球上,只有控制了出海口,才能保证自己可攻可守,不被陆地上的强邻困死。俄罗斯的北冰洋沿岸天寒地冻,不适合建立港口,因此才有了与瑞典的战争。
可是好不容易夺取了出海口,俄罗斯又惋惜地发现,出海口虽然靠着波罗的海,可是这个海却被德国、丹麦、瑞典的陆地四面包围着,它简直不能说是海,分明就是个洗脚盆一样的小湖!
于是,俄罗斯将它那看上谁谁倒霉的可怕目光,转向了正在做着上国梦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它有着广阔的黑海、地中海沿岸,正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好地方。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05 23:49:26
当时奥斯曼帝国已经江河日下,但是看上去还是个大块头。俄罗斯怕自己力量不够,就想到了共同瓜分波兰的同伙——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
神圣罗马帝国正是奥匈帝国的前身,如果只从疆域看,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简直相当于欧洲古代的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奥斯曼帝国曾经占据过匈牙利,围攻过维也纳,奥地利曾经与俄国一起,联手抵抗过土耳其的侵略。而正是通过反抗土耳其的侵略,哈布斯堡家族才吸引了欧洲的目光,从一个小小公国,变成了世袭皇位的大家族,当然,俄罗斯也捞了不少好处。大家都是几百年的老牌友了。
叶卡特琳娜大帝把攻击土耳其的计划命名为“希腊计划”,说要支持希腊独立,进一步恢复东罗马帝国。当时的哈布斯堡皇帝,正是佛朗兹的祖先约瑟夫二世。为了引诱约瑟夫二世参战,叶卡特琳娜抛出了诱饵。
沙俄允诺奥地利吞并波黑、塞尔维亚。为了加深诱惑,叶卡特琳娜将威尼斯也抛了出来,而威尼斯当时还是独立的共和国。这种可笑的允诺,简直就像街头流氓说:“兄弟,咱们一起去打刘老三,他家房子土地归我,他老婆,还有他邻居的老婆,全归你。”
约瑟夫二世却当真了。他的地盘虽然号称“神圣罗马帝国”,可是它没有强硬的中央集权,只是一些非常松散的邦国,跟古罗马帝国相比,它的地盘也不算太大。正如伏尔泰所说,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如果占据了威尼斯、塞尔维亚那些传统的罗马地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就名正言顺了吗?
至于波黑,它曾经归属克罗地亚,而克罗地亚后来并入给了匈牙利。匈牙利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王国之一,曾经统治过塞尔维亚地区。如此绕来绕去,哈布斯堡认为波黑、塞尔维亚也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份扑朔迷离的“彼得大帝遗嘱”,据说是一名法国间谍从俄国宫廷偷来,献给路易十五的。虽然俄罗斯官方一再说它是假的,可是怪的是,这份遗嘱不仅与俄罗斯的扩张历史明显契合,甚至在它公布于世以后,俄罗斯也是按着这份遗嘱走了下去,遗嘱成了沙皇们征服世界的政策指南。
遗嘱中这么说:“第9条 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堡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第11条 使奥地利王室对把土耳其赶出欧洲发生兴趣……”
因此,完全可以说,引发后来奥匈觊觎波黑,进而让世界滑向深渊的,正是俄罗斯。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