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世今生

字数:126630访问原帖 评论数:133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6 15:59:45 更新时间:2022-09-21 22:12:35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23 22:50:23
再说贝希托尔德。种种情况汇报到他那里,他至此更加肯定,那个口口声声说与刺杀事件无关的塞尔维亚,行事却如此鬼鬼祟祟,这足以说明,塞尔维亚政府正是刺杀斐迪南大公的主谋!
需要先说一句的是,塞尔维亚政府虽然与暗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是确实不是暗杀的主谋。外交大臣这个判断,有点先入为主了。
前面说过,在塞尔维亚存在着两股势力,首相帕西奇的地位很不稳固,他曾经被军人们赶下台,刚刚复职。而国王受不了文武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在盘算怎么样溜之大吉。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借口龙体有恙,任命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为摄政王,匆忙逃离了贝尔格莱德这个是非之地。
摄政王亚历山大突然被推上了前台,顿时也感到“压力山大”。他知道太上皇沙俄中意的是帕西奇,似乎自己应该偏向帕西奇。可是自己父亲偏偏是军人们推上台的,军人能拥戴一个国王,当然也能废掉一个。两方都不好得罪。
而作为首相的帕西奇,也有自己的烦恼。塞尔维亚马上面临选举,它是个激动暴躁的国家,人人都在痛恨奥匈,因此这场选举将会变成谁强硬谁胜出的表演赛。自己只有表现得更强硬,才能取悦那些喜欢喊打喊杀的激进群众。
任何缓和局势的企图,都会被看做卖国行为,不仅危及自己的选票,更有可能搭上自己的性命。
因此,帕西奇根本不敢搅黑手社这趟浑水。他只能欺骗外界,一边说自己不仅与暗杀毫无关联,事先也不知道有人要刺杀斐迪南大公,一边帮着黑手社遮掩,给案件的侦破工作制造些障碍,免得事情搞大。可是纸包不住火,这一切徒劳的掩饰,更加深了奥匈方面的怀疑。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25 09:02:50
再说贝希托尔德。他一旦下定了决心,立刻觉得自己强硬了许多。于是,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硬汉,阴差阳错地出现在中部欧洲这块多是多非的历史舞台上。
贝希托尔德找来康拉德和蒂萨,通报案件进程后提出建议,说现在应该立刻召唤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进攻,占领塞尔维亚的城市。
此时暗杀事件激起的舆论,还在同情奥匈的风头上。如果奥匈真的这么做了,很可能萨拉热窝事件就只演变成一场小规模的边境冲突。沙俄和法国一时来不及干预,只能眼睁睁看着奥匈造成既成事实,后面再谈判的话,可能也会让奥匈有更大的主动权。
这样一来,正好符合德奥的“地区化”设定,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可能就不会在这一年发生。
可是怪的是,一向来最坚决地叫嚣开战的康拉德,这时候却退缩了。康拉德说,真不巧,现在时令不对,不宜开战。这时候正是夏季的旅游旺季,军官们大多旅游的旅游,修养的修养;农村里也正好是农忙季节,大头兵们早就离开了军营,窝在老家帮着收割庄稼。如果大动干戈地把他们召回军营,可能会引起俄国的注意。
贝希托尔德非常失望。国家大计岂能如此儿戏,仅仅一个季节缘故就让大军止步不前?于是外交大臣坚持说,那么咱们用不着军队动员,就用手上现有的兵力惩罚塞尔维亚,那总可以吧?
康拉德说,这也是不可能的。边境上现有的兵力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我们动员,波提奥瑞克就有8万步兵,而现在他只有2.5万,还分散在波斯尼亚全境。”
这个一向来把战争喊得最响的人,事到临头却突然支支吾吾起来,真让贝希托尔德欲哭无泪。他心里说,既然连这种表示一下愤怒的惩罚行动都不可能做到,那你们在波黑做的军事演习,又算个什么事呢?而且这个纸上谈兵还闹这么大动静,害得斐迪南大公丢了性命。
贝希托尔德没想到的是,虽然自己改弦易辙成了主战派,康拉德还是和自己有着不同的打算。贝希托尔德出于冲动,想动用手头上现有的力量立即教训一下塞尔维亚,可是康拉德的如意算盘,却是要凶险得多。
康拉德想借此良机,彻底摧毁塞尔维亚的军队。可是奥匈境内山高路远,交通混乱,军队动起来慢得出奇,因此暂时不能轻举妄动,要等待时机,在偷偷地做完了一切准备后,再一招毙敌。
贝希托尔德无可奈何地同意了康拉德的意见。他为老朋友报仇心切,可是他在军事上是个门外汉,只能任人摆布,一步一步地走入康拉德给他挖好的深坑。
先前反对动武的蒂萨,此时又少了许多回旋余地。他此前的理由,是不知塞尔维亚政府是否牵涉到暗杀事件。现在调查的进展出来了,很明显塞政府确实牵扯进了暗杀,再反对动武的话,自己就是胡搅蛮缠了。
蒂萨只好表态,说自己不是投降派,自己并不害怕战争,可是,从长远的战略高度考虑,奥匈应该先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争取过来,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另外,德国的人口出生率高于法国,晚几年开战肯定比现在开战好。
讽刺的是,当时不管是协约国的俄国法国,还是同盟国的老大德国,都认为虽然列强的最后一战看起来好像不可避免,可是自己并没有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晚几年开战对自己更有利。因此可以这么说,在1914年这个危机关头,列强的内心是不想打仗的。可是后来它们都为了表示自己对盟邦的支持,或者说因为自己的虚张声势,被局势所绑架,慢慢将自己拖向了战争。
再说蒂萨。他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将它写成了一份备忘录,交给贝希托尔德。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现在显然轮到奥皇出牌了。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28 22:15:19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抱歉前几天没更新。真想不到,“为了不被侵略,我要侵略别人”的逻辑,现在还这么大行其道。一恼怒还用大杀器相威胁。人类的悲哀。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28 22:24:27
斐迪南大公被刺后,康拉德、贝希托尔德、蒂萨一直在他耳边争吵个不休,吵得老皇帝心烦意乱。突然,在维也纳一个新闻传开了,说在贝尔格莱德,在别人忙着悼念斐迪南大公的时候,塞尔维亚的太上皇、沙俄公使哈特维希举办了一场桥牌会。
桥牌会上,哈特维希幸灾乐祸地说,斐迪南死了,真是天意。下一个皇储应该跟奥皇一样,也是个梅毒患者,这下子哈布斯堡王朝可就要绝后了!
哈德维希这番恶毒的诅咒,如同一记耳光,抽得老皇帝悲愤欲绝,让他原本平和求稳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逆转。
好你个俄国佬,是你逼得朕退无可退。兔子急了还要咬人呢,你等着!
老皇帝迅即接见了德国大使契尔斯基,询问德国对事变的态度。在此前不久,德国大使曾经因为对奥匈支持不够,被德皇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现在他一听老皇帝询问,立马改变了态度。
大使对奥皇说,无论什么时候,当重要利益出现问题时,皇帝陛下都可以指望德国成为君主国的重要后盾。至于这种重大利益是否出现危险,这需要由奥地利自己做出决定。(注 丘吉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4 P47)
德国大使的明确表态,不仅让皇帝觉得腰杆子硬了不少,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更是深受鼓舞,他立马给老皇帝出谋划策:陛下可以给德皇写一封求助信。
奥皇接受了外交大臣的建议。于是由贝希托尔德执笔,以奥皇的名义给德皇写了一封备忘录,表示“决不能让在贝尔格莱德的祸乱根源,不受惩罚地存在下去。”
有必要指出的是,奥皇的这封信件,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战争”二字。 奥皇所想的就是要惩罚塞尔维亚,至于怎么惩罚,惩罚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对不起,那就是别人的事了。皇帝位高权重,又不可能到前线去打仗。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皇帝的意见马上就要被人曲解利用了。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2-28 23:05:28
贝希托尔德拿着奥皇和蒂萨的信,又与康拉德讨论了一晚上,然后给德皇发出照会。
在对德皇的照会中,贝希托尔德暗示了对塞尔维亚的开战意图。他并没有告知德皇,奥皇只是想惩罚,而作为匈牙利首相的蒂萨更是明确反对开战。贝希托尔德的照会只是笼统地说,奥匈帝国的立场是一致的。皇帝的意见和蒂萨首相的意见,请见信后附件。
作为玩了许多年外交的贝希托尔德,玩弄起文字游戏来可以说驾轻就熟。经过他的一番摆弄,最起码,蒂萨首相反对开战的观点,就不像是反对战争的意见,而只是一份战略规划而已了。
就这样,贝希托尔德运用他的外交词令,把奥匈帝国两个重要人物--老皇帝和蒂萨首相的真实想法,无声无嗅地偷换了。
贝希托尔德找来副手奥约斯伯爵,让他作为自己的特使,带着照会,附着奥皇和蒂萨的信,去柏林面见德皇。
蒂萨首相得知自己的意图被如此曲解,忍不住大发雷霆,吩咐副官立即找外交大臣收回自己的那封备忘录。
来不及了,奥约斯伯爵已经带着皇帝和首相的备忘录,行进在通往柏林的路上。
现在剩下来的就是大家都必须顾忌的俄国了。不过,贝希托尔德自有他的如意算盘。他认为,此次的刺杀事件如果确认与塞尔维亚政府有关,那么作为同样是君主国家的俄国,就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支持罪恶的暗杀行为。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2 08:14:53
第8章 幕后推手

7月5日,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再次进宫,去催逼皇帝。
佛朗兹当皇帝时候的奥匈,帝国不设立首相,蒂萨伯爵这个首相的衔头只是匈牙利首相。蒂萨伯爵和各大臣的直接上司,就是佛朗兹皇帝。
这样的吏治架构,在中国的好多王朝也曾经实行过,皇帝直接管理礼、兵、户、吏、刑、工六部。不设首相的好处是少了一层阻隔,中央集权(皇帝集权)更加畅通无阻。
坏处是大佬们谁也不服谁,皇帝事必躬亲,谁能搞定皇帝,谁就控制了局面。
康拉德作为负责军事工作的总参谋长,面见皇帝也应该是合乎规矩。
将军开门见山就说起了塞尔维亚。他提醒皇帝说,与塞尔维亚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再有丝毫的幻想和犹豫。
皇帝反问说:“可是如果所有的人,尤其是俄国,准备攻击我们,你该怎么面对战争呢?”
康拉德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背后有德国。”
皇帝狐疑地看着康拉德,问:“你确定?”
康拉德明知奥约斯伯爵已经出发去劝说德皇,还是假装不知情的样子,说:“陛下曾委托皇储殿下询问德皇,未来奥地利能否无条件地依赖德国,德皇避而不答。”
皇帝暗暗松了口气,心中安慰自己说,幸亏有德国做主心骨。万一德国不肯,自己也可以拿它做挡箭牌。他回答康拉德:“昨天晚上我们已经照会德国,要求他做出明确回答。”
康拉德对德国也是心里没底,继续追问道:“如果回答只是大致上说德国站在我们一边,那么,我们就对塞尔维亚开战吗?”
皇帝无奈地说:“在这种情况下,是的。”
皇帝这个回答让康拉德感到有点意外。他知道,皇帝已经转变了主意,在考虑战争的可能性了。
不过皇帝还是忧心忡忡。他想了一会儿,又说:“如果德国不给我们这样的回答,那又该怎么办?”
康拉德说:“那我们就孤立了。不过,我们应该很快获悉答案,因为重大问题取决于它。”
皇帝默然无语,迟疑了好一会儿才说:“德国皇帝正在斯堪迪纳维亚旅行。无论如何,我们要等他的回答。”
康拉德点了点头,他明白皇帝这话中的内涵。此时的奥匈,早已没有了以前抗击拿破仑时候的英勇气概。他们既想对塞尔维亚动武,又怕引起沙俄干涉,于是一心只盼着把盟友德国拉进来,为自己鼓气壮胆。
又待了一会,将军又向皇帝提出了新的建议。将军说:
“陛下,我们要颁布戒严令,以防塞尔维亚再在我国做出罪恶行径。我们要在全国做出准备,防止再出现波黑那样的事件。这种事件可以是针对个人的、军队的,也可以说针对重要目标比如说桥梁的……”
皇帝明白这样会引来邻居的猜疑,从而恶化局势,于是一口回绝说:“不,只能在动员时才能颁布戒严令。”
康拉德着急地说:“可是,陛下,那时候就太晚了!”
皇帝说:“不,现在下达戒严令是不可能的!”
康拉德:“没有别的能取代它呀!”
皇帝:“可是我不同意。”
康拉德大怒,再次提出撂挑子的威胁:“我的职位迫使我提出这个建议。”
一看到康拉德的强硬态度,皇帝不得不平静下来。现在时局千钧一发,参谋总长要离职,肯定会乱中添乱。
看皇帝平静了一点,康拉德又提出了新的建议,说:“至少应该采取措施防范炸弹之类的东西,并制定法律来对付那些恐怖分子。”
皇帝无奈地答应了,说:“好,我让有关部门处理吧!”
康拉德走了,皇帝感到筋疲力尽。他因为病了一直在疗养,不料想准备当他替班的侄子却被暗杀了,使他不得不强打精神重新回来上班。每时每刻都要面临处理那么多事关帝国存亡的烦心大事。
重重压力之下,老皇帝感到再也撑不住了。他决定启程赶往他在阿尔卑斯山里的别墅,养养病。既然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象征,他就得让这个象征继续存在下去啊!
皇帝没有料到,接下来的几周,将是千钧一发的几周,而他为了保命而开始的这个渡假,也终于让自己失去了在紧急关头左右局势的可能与机会。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3 07:54:45
再说柏林。7月5日,风尘仆仆的奥约斯伯爵赶到了波斯坦。跟那些老大帝国的宫殿相比,波斯坦宫太小太寒酸了,这与德国在世界上的强大地位,实在是太不般配。因此威廉二世在皇宫的花园西边,建立了一座新宫殿。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巨大堂皇,总算为德国挽回了一点点面子。
就在这座新宫里,奥约斯伯爵和奥匈驻柏林大使见到了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德国皇帝邀请他们和自己一边共进午餐,一边听取奥匈的意见。
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至此浮出水面。他就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帝国的皇帝,威廉二世有着地球上最显赫的身世,其他几个最有权势的大人物,也跟他沾亲带故。威廉二世的母亲维基长公主,是“欧洲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女儿。维多利亚的大儿子爱德华七世,则是英王乔治五世的老爹。因此威廉二世和英王乔治是表兄弟。
至于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威廉二世则既是他的远房表哥,又是表叔,还是皇太子阿里克谢的教父。另外,俄国皇后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因此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是威廉二世和乔治五世的姑爷。
当然了,当时的欧洲王室,大多有着血缘关系。尼古拉二世的姨妈,嫁给了英王爱德华七世,因此尼古拉二世与乔治五世也是表兄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外公,他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九世。
当代的西班牙国王仍然是威廉二世的后代。
德国、英国、俄罗斯的这三个君主,不仅血缘很近,年龄很近,就连外貌、个头都非常像,尤其尼古拉二世和乔治五世,他俩留着一模一样的大胡子,看上去更是难分彼此,连宫中侍卫也经常分不出来谁是谁。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4 08:12:12
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此时正处于一个势不可挡的上升通道之中。
中世纪时期的德国,名义上的老大是哈布斯堡王朝,实际上是互不统属的几百个小诸侯国,据说国家最多的时候有上千个。
四处星罗棋布的密集森林,给德国造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小单元,每个小单元里,形成了类似于中国古代井田制这样的格局:中心是城堡和小城镇,边上是乡村,乡村外围是耕地,再外面就是人迹罕至的森林。
几条林间小路,通向外面的世界。这些小路非常狭窄,因此极大地限制了交通,让这些小单元变成了一个个闭塞、落后的地区。
因为交通不便,军队在密林里很难大规模运动。于是每个地理小单元形成了完整的、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同时因为森林太密,可耕地太少,当时的德国远算不上发达,在欧洲根本排不上号。它只是个地理名词,被人们笼统地称作德意志地区。
因为地处欧欧洲中部又支离破碎,德意志成了大国争霸战的舞台,法国强大以后更是成了这个强邻的出气筒。
讽刺的是,给德国带来统一曙光的,却是那个一向来以欺负德国为乐的邻居法国。反法战争中,拿破仑为了孤立他的敌人普鲁士和奥地利,将支离破碎的德意志其它地区整合成了莱茵联盟。在法国大革命的刺刀保护下,现代思想在德意志地区迅速流传开来,催生出了德意志民族的概念。
战胜拿破仑后,普鲁士王国携着战胜国的声威建立起关税同盟,各个小邦陆续加入,最后形成了包括大部分德意志地区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只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几十个邦国之间互征的关税取消了,如此一来不仅出现了现代德国的雏形,也为它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德国人得到了迅速崛起、赶超世界的机会。
由于德国是后工业化时代国家,它开始发展的时候,跟老牌工业化国家还有着一大截差距。于是德国走上了山寨、模仿的道路。一时间德国产品成了假冒伪劣、低端的代名词。
谁知正因为山寨,让德国产品另辟捷径,走出来一条平民化的康庄大道。
原来,英国、法国的工业品,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属于贵族风格,质量虽然好,可是价格昂贵,普通人只能望洋兴叹。而德国产品因为是地摊货,受到了手上有点小钱的平民阶层的普遍欢迎。
德国的商品经过几十年的更新换代,随着平民阶层崛起成了中产阶层,往日的地摊货一举咸鱼翻身,从低端走向了高端,最终走向世界,在世界各个角落击败英国和法国的商品,抢占了老牌工业国家的市场份额。
1880-1910年期间,德国人口增长了43% ,一战前,德国人口达5000万,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完全碾压法国的4000万人口。
德国经济全面赶超英国,成了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5 09:51:38
从战争看,人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觉得现实让人非常郁闷。
封建时代打仗,全都是国王贵族之间的小打小闹,规模几百几千人,伤亡大部分与平民无关。士兵被俘了可以用钱赎回来,战败的国王只要认怂交罚款,就还能活命。春秋的时候,士兵受伤失去了战斗力,就不能再砍一刀让他失去战斗力;逃跑士兵逃出五十步以外,他就算逃出升天了,因为追兵不能继续追。
到了现代战争就变得惨不忍睹,平民被绑架上了战场,伤亡越来越大,到处万人坑灭绝营。失败一方的头脑,不是自杀就是尸体示众,要么全家被杀,哪怕受审也是被处死。原子弹更是赶尽杀绝。
真是个郁闷的问题。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5 09:53:02
从战争看,人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觉得现实让人非常郁闷。
封建时代打仗,全都是国王贵族之间的小打小闹,规模几百几千人,伤亡大部分与平民无关。士兵被俘了可以用钱赎回来,战败的国王只要认怂交罚款,就还能活命。春秋的时候,士兵受伤失去了战斗力,就不能再砍一刀让他加深伤害;逃跑士兵逃出五十步以外,他就算逃出升天了,因为追兵不能继续追。
到了现代战争就变得惨不忍睹,平民被绑架上了战场,伤亡越来越大,到处万人坑灭绝营。失败一方的头脑,不是自杀就是尸体示众,要么全家被杀,哪怕受审也是被处死。原子弹更是赶尽杀绝。
真是个郁闷的问题。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5 10:48:55
如果说科技使人类进步,那么对不起,杀人手段也进步了,这可能很不幸地意味着,人类离自己灭亡自己的悲惨境地也进了一步。
比较前面的历次战争,一战已经算是最惨绝人寰的了,未曾想紧接着的二战,比一战还要惨绝人寰。而且二战比一战有个更可怕的倾向,那就是不管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都不顾人道主义灾难的后果,有意将目标对准了对方平民。
我们总是暗自庆幸,幸亏有和威慑,才让谁都不敢大打,让我们难得和平安稳了几十年。可是,万一出来一个疯子手握和按钮呢?万一擦枪走火呢?
经过研究当时走向一战的经过,我发觉那些统治者们,要说谁是希特勒一样的独夫民贼,好像一个也没有。他们当中很多其实是开明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们一开始是不想打仗的。可是他们为了在讨价还价中获得有利的筹码,不得不叫嚣打仗,做出想打仗的样子。于是玩火自焚,最终不得不打,将自己和世界拖入了深渊。
这正是一战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当时的统治者不想战争,可是他们为了讨教还价做出的叫嚣,还是把他们拖入战争。
和平很脆弱,任何让战争更走近一步的叫嚣或者行动,对人类来说都不是好事。
虽然读者寥寥,我还是继续写下去吧。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5 11:42:08
本来,德国既然已经大国崛起,那么俗话说闷声大发财,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俾斯麦就是这么做的,他在为德国大捞了一笔之后变得非常低调,成功地化解了各国对德国的猜疑。
可是麻烦的是,德国虽然始终在奥地利、俄国之间走钢丝,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条钢丝明显是越来越细的,眼看就要走不下去了。
在俾斯麦时期,德奥俄三国勉强维系着“三皇同盟”,奥匈跟俄罗斯的矛盾却越来越激烈,让德国越来越尴尬。
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刚走出克里米亚战争阴影的俄罗斯满血复活,又吊打起奥斯曼土耳其来。俄罗斯的神勇引起了英国和奥匈的恐慌,于是在1879年,俾斯麦为了安抚奥地利,与它签订了明显针对俄罗斯的防卫联盟。
此时三皇同盟墨迹未干,老皇帝威廉一世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对俄罗斯的背叛。老皇帝甚至威胁说要退位,可是面对强势的俾斯麦,皇帝的反对无效。
1887年,三皇同盟到期了。德国又去安抚俄国,与它签订了再保险条约,规定除非德国进攻法国,或者俄国进攻奥地利,双方在与第三国交战时,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
老谋深算的俾斯麦,深信自己这种一女嫁二夫的行为,相当于给德国买上了双重保险,德国从此能利用俄奥两国的矛盾,将它们玩弄于掌心之中。
俾斯麦怎么也没料到,自己这种两面三刀的政策,很快将招人厌恶,这厌恶来自后来的新君。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俾斯麦之所以能成为在皇上面前说一不二的权臣,完全是因为皇上对自己的依赖和信任。可是再英明的皇上也不可能长生不老,一旦新君继位,一个权臣很快就将成为康熙眼中的鳌拜,嘉庆眼中的和绅。
德国在俄奥之间左右逢源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到头了。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5 13:19:27
1888年,有这么多8的年份,并没有使德国狂发,反而进入了传说中的“杀龙”的不详年份。威廉二世的爷爷威廉一世去世,享年91岁。他的儿子菲特烈三世即位,谁知即位才99天,就因为癌症去世,被称为“百日皇帝”。
作为菲特烈三世的大儿子,威廉二世即位。
尽管有着世界上最显赫的身世,威廉二世还是一出世就要经历人生的磨难。他在出生的时候,因为胎位不对,造成了左手有些残疾。
这可把他母亲维基长公主吓坏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强势民族,未来的皇帝却手带残疾,这可怎么镇得住局势啊!
确实如此。威廉的叔叔就幸灾乐祸地说,只有一只胳膊的人,怎么有资格做普鲁士国王!
于是,威廉在还是童年的时候,就接受了一系列残酷的治疗。当时欧洲邪术横行,他几乎天天被人用皮带绑住脑袋,用铁环扣住手,然后对左手进行电击,或者将一只死兔子绑在手臂上。为了还给人民一个孔武有力的皇帝,维基公主还强迫左手无力的威廉苦练马术和狩猎,将他培养成了一个马术高手,打猎能手。
维基公主对小威廉的这种虎妈式教育,让威廉二世对母亲有了一种爱之愈深、恨之愈深的微妙情感。他对母亲是热爱的、依恋的,他也知道母亲这么折磨自己,是为了自己有个更美好的未来。可是从他幼小的内心里迸发的那种叛逆和抗拒,又让他在潜意识里不得不抱怨母亲,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被母亲剥夺了自己的独立意识。
遗憾的是,在维基长公主的老家英国,英国人对于德国人,恰好有着跟维基公主对威廉类似的想法。在英国人眼里,自己才是文明的代表,其它国家大部分是蛮夷,德国则算是正在走出蛮夷状态的半文明国家。因此为了让德国变得更好,作为德皇母亲的维基公主,肩负着让德国走向文明的重任。
威廉二世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这正是大英帝国的自负和傲慢。因此他动不动对英国做出抱怨和反抗,本也属于人之常情。
威廉二世没想到的是,自己做出的种种叛逆,以后将被秋后算账,成为自己遭受痛扁的罪状。
尽管经历了种种酷刑般的折磨,威廉长大以后左手的萎缩依旧。为了掩饰左手,威廉二世经常把左手隐藏在斗篷里,或者用左手来柱拐杖。这让威廉内心里充斥着自卑、挫折和过分强烈的自尊互相交织的矛盾心态。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他必须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英明神武的形象。威廉二世在跟别人握手的时候,他喜欢用大力气,将对手握得哇哇痛叫。他还喜欢挥舞拳头,表现出一副强有力的样子,用来掩饰自己那脆弱的玻璃心。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9 01:09:24
威廉二世成为皇帝的时候,德国就像一列火车,正在康庄大道上呼啸着飞奔向前。它的陆军被公认为欧洲第一,它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名校,科学技术的水平也几乎无人能及。要说国力,它的经济总量超过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成了世界第二,更是把对手法国远远抛在了后面。
可是遗憾的是,德国因为工业化比较晚,没有赶上前一波瓜分世界的狂潮。作为老牌殖民帝国的英国和法国,仍旧控制着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英国和俄国在各个地区都有着势力纠纷,作为崛起大国的德国,则更像个旁观者。
至于德国的殖民地,更是少得可怜,这与它那崛起大国的身份,似乎不太匹配。
奇怪的是,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虽然它已经是第一大经济强国,可是它的殖民地也是很少。而且美国非常低调,它的军队少得可怜,因此在列强眼里,美国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列强的殖民地争夺,美国似乎也不太感兴趣,最多也只是宣扬一下自己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列强圈地吃肉的时候做做生意,跟着喝一口汤。
根据后来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结果,笔者可以认为,正是因为美国的这种低调,这种对于欧洲的孤立政策,才使得美国在一战和二战初期能够置身事外,躲过了最残酷的消耗战。等到交战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美国才出来收拾残局,一举奠定了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
雄心勃勃的威廉二世,则打算选择不同的道路。他认为,德国既然已经崛起,就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跟自身实力相对等的权力,它要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代不同了。皇帝要把历史上备受屈辱的德意志,建设成一个光荣的“世界帝国”!
德国从此喜欢在殖民地的瓜分中到处插脚。渐渐地,由于德国那日新月异的发展能力,更由于它那天下无敌的军队,最终引来了全欧洲的恐慌和敌意。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09 07:32:53
在国内,威廉二世一旦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马上就遇到了第一块绊脚石。他想让德意志大国崛起,就必须挥舞起民族主义的大旗,将帝国之下的各个邦国凝聚成一块铁板,为此他一直致力于让自己成为一个平民皇帝,为底层民众谋取更多福利。
可是作为帝国权臣的宰相俾斯麦,偏偏却是普鲁士贵族权益的代表,腐朽的容克地主的保护人,恰好正是底层民众的对立面。为了将自己的权力世袭,俾斯麦居然任命了自己儿子为外交国务秘书(外交大臣)。
俗话说天无二日。威廉二世早就觉得跟老派又飞扬跋扈的俾斯麦越来越走不到一块儿。得知俾斯麦想要世袭权力的野心,威廉那种自卑夹杂着自尊的矛盾心态,突然不可抑制地爆发了,他一怒之下赶走了俾斯麦。
赶走俾斯麦之后,再也没人能制约皇帝的权力了。
皇帝的弟弟亨利亲王是第一皇位继承人。这么位堂堂的亲王,在公共场合上,多次亲吻他哥哥的手,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样,怪的是,威廉二世竟然也没觉得不好意思。
1913年,为庆祝威廉二世登基25周年,柏林出版了《威廉二世执政时期的德意志帝国》,书中写道:
在我们的皇帝身上,新时代的精神表露无遗;在这个时代,我们皇帝的精神也表露无遗……那就是共同的强国目标把皇帝和大多数德国人团结在一起……这些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事件正是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理念和决心为基础的:从单纯的欧洲大陆政策转变为世界政治,还有直接与此相关的:创立海战舰队以补充德国的陆地武装力量。
————领袖 一项心理史学研究 美 查尔斯 B 斯特罗奇尔
在无数阿谀奉承之徒的吹捧下,威廉二世越来越唯我独尊,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在他眼里,不仅德意志不可战胜,作为德意志皇帝的自己,堪称是天下最高瞻远瞩,脑子最清醒的人。
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皇帝经常直言不讳地斥责手下的将军们:“你们什么都不懂,只有我知道。”他还喜欢在文件上大发评论,而这些评论很多是一时兴起,缺乏一贯性。
皇帝在各个不同的场合口无遮拦,渐渐地被他的敌人满世界宣传,让他成了世界闻名的大嘴。
在义和团事件中,他要求德国士兵像匈奴人那样,给中国人一个教训。从此德国士兵被起上了“匈奴人”的绰号,而“匈奴人”在欧洲正是野蛮人的代名词。
插句旁话,虽然此匈奴人不确定是否彼匈奴人,按照史记的观点,匈奴可不是野蛮人,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的后裔,排辈分还算是炎黄子孙呢!
当然了,正如某位强人说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威廉二世作为一名战败国的皇帝,自然会被正义的胜利者们按上所有罪名。我们所看到的史料上添加了多少油醋,已经很难辨别清楚了。
纵观威廉二世在一些历史事件上的表现,如果抛开那些好战言论,光看实际行动的话,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在一阵虚张声势的大话恫吓之后,面对压力,威廉二世最后总是不得不妥协退让。
威廉二世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果仅仅是唯我独尊,在自己家里关上门吹吹牛,也不算杀伤力太大。可是糟糕的是,威廉二世所代表的可不是一个小国家,更不是一个小家庭,而是是一个各方面都在蒸蒸日上的、迅速崛起的大国。这个上升的大国早就让其它列强有着围剿之心,现在他在冲动之下抒发的的豪言壮语,必然会被他的敌人充分利用,让德国招来全世界的仇恨和抵制对抗。
唉!真是所谓“说最狠的话,挨最毒的打”啊!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10 00:57:01
当然了,在皇帝眼里,自己既然是永远正确,自然用不着顾虑别人怎么想。
威廉二世赶走了俾斯麦,立刻雷厉风行,打算把俾斯麦原有的守旧政策一股脑儿废除。
俾斯麦这位老朽的首相,把目光局限了在欧洲,实在是鼠目寸光。一心渴望着建功立业的新皇帝,当然目光更为远大,他为德国竖立了一个世界规划。为了将这个伟大的规划变成现实,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快刀斩乱麻,处理好跟俄奥那些让人头疼的关系。
俾斯麦在俄奥之间走钢丝的政策,在皇帝眼里太不光明正大。俄奥两国本来就是渐行渐远的两艘大船,德国怎么能互相矛盾,同时脚踩两只船呢?只能忍痛丢弃一只。
此时威廉二世已经走错了一步。德国在巴尔干半岛并无利益,如果德国继续保持不偏不倚的超然立场,正能让德国处于优势。俄奥两国在巴尔干本来就心里没底,一旦在那里产生纠纷,就必然要去找个调停人。
在两国君主眼里,法国相当于恐怖份子,英国又是俄国在地中海的对头,因此只有德国,才是两国都能信任的中间人,这就让德国成为俄奥两国争相拉拢的香饽饽。
而德国一旦选边占队,就不得不深度介入那个与自己并无利益瓜葛的巴尔干,而与那个被选的那个国家绑在了一起,执意与另一个国家为敌。
威廉二世又面临着俄还是奥的选择。从后来在战争中的表现看,似乎俄罗斯更厉害一些。可是威廉二世此时正在国内挥舞着民族主义的大旗,如果抛弃与德意志同文同种的奥地利兄弟,那又成了自打耳光,没办法向国内的民族主义交代。
于是威廉二世又错了一步。尽管沙皇再三哀求,威廉还是没有再续签与俄罗斯的再保险条约。
绝望之下的沙皇,不得不投靠了法国。
当然了,拒签再保险条约只是世界规划的一部分。威廉二世的宏伟构想,是联合一个或几个大国,形成一股足以控制欧洲的力量,以应对大洋彼岸同样在迅速崛起,越来越让人隐隐不安的美国。这个宏伟规划几乎可以说是现在欧盟的雏形。
在地球上举足轻重的英国,正是威廉心目中那个可以结盟的大国。
当时英国正忙着在世界各地与俄国争夺势力范围,为了能与英国结盟,俄罗斯就不得不成为拿来讨好英国的投名状。
威廉二世抛弃了俄国,就忙着去讨好他的英国亲戚。他对英国人说:我们俩联手,欧洲一只耗子都不敢动一下。
那么,怎么样才能讨好英国呢?皇帝将目光投向了自家财产。他是个文明人,不会像俄国那样慷他人之慨,用别人家财产来诱人上当。
在遥远的非洲,德国有一块老牌殖民地桑给巴尔。桑给巴尔以及附近的地区,英德法几大势力犬牙交错,列强之间经常为了土地纠纷争吵不休。
那么,列强为什么争吵呢?那是因为桑给巴尔处于尼罗河上游,沿着尼罗河顺河而下,就是埃及。
地处欧亚非交通要道的埃及,此时正是英国的地盘。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堪称英国的生命线。大英帝国在地球上殖民地无数,可是殖民地大部分都是赔钱货。最能称得上摇钱树的,除了印度,大概就是埃及了。
可是从军事上说,这条苏伊士运河,却正处于尼罗河上游的桑给巴尔的威胁之下。
为了讨好他的亲戚,威廉将桑给巴尔等大片非洲殖民地送给了英国人。
当然了,威廉给英国人土地也不是白给的,他想借此与英国结盟,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各个列强的势力范围,以实现自己的世界规划。
威廉二世的万万没想到的是,英国千百年来的老规矩就是“大陆均衡”、“光荣孤立”。一个分裂的欧洲对英国有利,一旦某个强人想要一统欧洲,他就是对英国的安全造成了最大威胁。德国的“崛起”喊的越响,英国就越来越怕它成为欧洲老大,对它的忌惮就会越来越深,更不要说结盟了。
威廉二世雄心勃勃的“新政策”,不仅让德国引起了其它列强的恐慌,将非洲殖民地送给英国人,更是让德国一把扔掉了唯一能制约英国的大牌。英国从此不用再担心埃及的安危,从此对德国没了顾忌,对德国更加冷漠了。
这真是我本有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威廉二世受不了大英帝国的傲慢,对英国的抱怨和成见越来越深。
偏偏威廉二世是个心里藏不住话的人,何况他一向来喜欢咄咄逼人,忍不住就想吐槽一把,出一口心中的怨气。于是他就与英国人结下了梁子。
这最初的梁子,来自相隔万里的南非。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10 23:29:08
在南非,荷兰人后裔布尔人曾经建立奴隶制的殖民地国家。英国人侵入南非后,原先的统治者布尔人变成了二等公民。
为了躲避英国人,部分布尔人一路向北,另行建立了两个共和国——奥兰治和德兰士瓦。
德兰士瓦共和国是个偏僻的小国家,本来并没有入英国的法眼,英国还与它签订协议,承认了这个小共和国。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867年,一个非洲小孩在奥兰治河边玩耍,意外捡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石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钻石矿被发现了。无数人纷纷涌向南非寻宝。1884年,德兰士瓦共和国境内又发现了巨大的金矿。
顿时,两个小共和国吸引了全地球的目光。成千上万的农夫、水手,穷苦的打工人、骗子流氓们纷纷卖掉家里唯一值钱的家当,怀里揣着最后一块面包,乌泱乌泱地涌向南非地区,在那里掀起一股疯狂的黄金热潮。
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繁荣,引起了南非英国殖民者的觊觎。他们向布尔人建议成立一个“南非联邦”, 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整合进南非。对于这种建议,布尔人当然坚决不同意。
恼怒的英国人眼看讹诈不成,决定武力解决。1895年,在南非殖民政府的挑唆下,南非矿业公司经理詹森,率领雇佣军入侵德兰士瓦共和国,被布尔人击败。詹森本人与雇佣军一起被俘。
本来,英国已经把擅启战争的詹森引渡回国,准备进行审判。谁知一封电报,让局势急转直下,它不仅开启了一场战争,更是让德国和英国的关系急转直下,从此走向对抗。
这封电报来自威廉二世,收件人是德兰士瓦共和国的创建者布尔人克鲁格。这因为一封电报而引发的轩然大波,被称作“克鲁格电报事件”。
威廉二世一心想与英国结盟却没能成功,恼怒之下由爱生恨。他眼看英国人受挫,禁不住心花怒放,急忙给克鲁格发去祝贺电报:“你和你的人民在没有任何友好力量的帮助下,独立击退了入侵的武装分子,本人表示诚挚的祝贺。你们维护了和平,捍卫了国家的独立。”
谁知当时发电报的海底电缆,老根子却在英国人手里。于是这封电报还没到克鲁格手上,却被英国人抢先收到了。
当时的德国人,已经在南非地区站稳了脚跟。他们在那里修了一条铁路,德国产品在当地非常倾销,抢占了英国商品的市场份额,本来就让英国人非常恼怒。
这封电报更是像一记耳光,顿时触动了英国那根敏感的大国神经。
各大报纸纷纷对威廉二世口诛笔伐,说德国皇帝如此狂扇英国耳光,这不仅是对咱们的地盘图谋不轨,更是对咱大英帝国公然扔下了白手套。英国掀起了一阵反德浪潮。德国人开的商店被砸,旅游的德国人遇袭。
威廉二世意识到自己一时逞口舌之快闯下了大祸,急忙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信求饶,说咱可是女王陛下的亲外孙,借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有反对英国政府的想法。
可是这时候道歉已经来不及了,英国早已群情激昂,大报小报纷纷大肆宣扬,说在南非,布尔人蛮横欺压英国人,制造了无数骇人听闻的事件。激愤的群众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要求开战。女王政府眼看民意难违,只得派出军队。
这就是第二次英布战争。战争中,德国人因为已经表态在先,只好保持中立,不对布尔人提供支持。布尔人奋勇抵抗,英国人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就连后来大名鼎鼎的丘吉尔,也一度成了布尔人的俘虏。英国人恼怒之下采用三光政策,将200万男女老幼赶进了集中营。
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布尔人虽然英勇奋战,可是他们人少国弱,孤立无援,最终对抗不住英国人的残暴,在弹尽粮绝中投降。
对于英国人来说,英布战争实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这场战争让它耗尽了力气,从此,曾经纵横天下无敌手的日不落帝国,也要走下坡路了。
英布战争结束不久,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对于英国来说,这是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可是对于欧洲,这似乎更是个不祥之兆。
维多利亚女王号称欧洲老祖母,女王在的时候,她那些国王子孙们碍于老祖母的面子,还不太敢互相撕破脸皮。现在老祖母不在了,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那些啥表兄弟表妹夫们,咱们这就拉倒吧!
新即位的爱德华七世对威廉二世非常不满,即位不久,就一把撕掉了亲戚的脸皮,急吼吼地与德国的世仇法国签订了友好条约。
因此,布尔战争之后,英、德走向对抗,虽然说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也只能说是一桩桩偶然事件促成的悲剧。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12 11:17:59
克鲁格电报事件让英德两国的关系十分紧张,可是不管怎么说,两国君主总还是一笔写不出一个维多利亚。一位皇帝的口无遮拦,应该还不至于让两国彻底翻脸,从亲戚变成仇敌。
谁也没料到,过了没多久,德国却不再是只动动口,而是采取了一个天大举动,彻底惹恼了英国。那就是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海军竞赛。
以前俾斯麦早就意识到,德国北面的北海太过狭窄,这个缺陷导致德国很容易遭到海上封锁,而要北上突破这个封锁,又会立刻与海上霸主英国发生纠纷。因此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就刻意向英国示弱,以免德国被这个霸主盯上。
俾斯麦对英国人说过:“德国的地理位置不适合它发展成一个一流的海军。”
因为德国刻意不发展它的海军,导致它的海上力量非常弱小。它的海军高层都是些保守的容克贵族,一心只想着跟大清帝国一样广筑炮台,被动地近海防御。海军没有什么远洋作战能力,与英国更是不能相提并论。
弱小的海军让德国差点吃了大亏。在1848年的德丹战争中,丹麦海军轻而易举地封锁了德意志港口,德国的海上贸易几乎瘫痪,差点输掉战争。
后来威廉二世即位,一个理论突然在全球大行其道,成了军界经典。那就是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认为,一个国家再怎么厉害也只能叫做强国。它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就必须像下围棋那样抢先布局,争夺大棋盘上的要害点。只有抢占了更多世界核心的交通要道,才能控制住世界各地的命脉,成为古罗马那样前无古人的旷世霸主。实现这种旷世大计的唯一手段,只有强大的海军。
前面说过,容克贵族把持着德国海军。1892年,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提尔皮斯,破天荒地击败旧贵族势力,担任了德意志海军总司令。
这个提尔皮斯,正是马汉海权理论的狂热拥趸。
从此德国海军的态度180度大转变,成了强烈要求扩充海军的激进派。
提尔皮斯认为,未来一旦发生战争,德国必然再次遭受海上封锁,再次承担战争失败的危险。为了打破这个封锁,让自己不再受制于人,德国就不得不大力发展海军。
那么,怎么才能让海军咸鱼翻身呢?当然是不能再只顾着眼前的小苟且,而是勇于追求诗和远方。
海军力量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国,正是德国的诗和远方,是德国海军现成的老师,。
提尔皮斯认为,海军的规模只要达到英国的三分之二,就能震慑住任何海上强国,让它不敢对德国轻举妄动。
提尔匹斯的激进意见,得到一位强势人物的大力支持,他就是正在大力宣扬“世界政策”的皇帝威廉二世。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14 09:56:31
那么,皇帝为什么支持提尔匹斯呢?追根溯源又要说到英国。
威廉二世还在童年的时候,家庭内部就出现了宪政派和保守派的分歧。威廉的父亲当时是皇储,对英国的民主宪政十分向往。他一心想着自己在继承大统后,将德国改造成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国家,这就引来了老皇帝威廉一世的不满和敌意。
前面说过,威廉一世在任何问题上都对俾斯麦言听计从,俾斯麦则是普鲁士保守贵族的代言人,帝国任何偏向宪政的企图和努力,都将损害旧贵族的利益。
威廉一世眼看儿子硬要将德国往英国的道路上带,还美其名曰“改造德国”, 渐渐对儿子感到绝望。唉。真没办法,谁叫自己的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呢!
老皇帝对儿子没了辙,不得不一边用宫廷内斗孤立自己的儿子儿媳,一边将维持普鲁士古老传统的希望,寄托在了皇太孙威廉二世身上。
还在童年的威廉二世,于是深受宫廷内斗之害。他妈妈教育小威廉说,你看英国多好,对内充分尊重人民权力,对外说一不二,想打谁就打谁,领土永远不落日。你以后可要向你外婆学习,成为一名受人爱戴的君王!
威廉二世的爷爷奶奶则教育他说,你看俄国多好,对外是维护传统的欧洲宪兵,对内说一不二,沙皇被老百姓当成神,想杀谁就杀谁。你以后可要像也叶捷琳娜大帝那样,成为一名仁慈的、万民敬畏的伟大皇帝!
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让威廉幼小的心灵无可适从,为他当政后的政策左右摇摆埋下了伏笔。
威廉二世的母亲在宫廷内被皇帝孤立,就从痛恨保守势力开始恨屋及乌,顺带着对普鲁士的陆军传统也越来越看不顺眼。她来自英国,重海军轻陆军的观念自然根深蒂固。
于是母亲一直对小威廉灌输海军至上的观念,这使得威廉从小就对海军十分着迷,军舰模型成了小威廉最爱的玩具。随着年龄渐长,威廉二世又着迷于收藏各国军服,军服里他最喜欢的,当然也是海军军服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当然了,虽然扩张海军有了皇帝的支持,可是德意志陆军的传统地位,也不是那么容易撼动的。帝国议会对扩张海军的呼吁置之不理,直到1894年,在地球另一端,突然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现代意义的海战,那就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德意志帝国议会对海军的态度。

楼主:鲁热上尉  时间:2022-03-22 13:00:46
中日甲午战争不仅震惊了世界,更是让德国朝野上下震惊得掉了下巴。在德国人看来,他们卖给李鸿章的“定远”、“镇远”号堪称海上堡垒,大清炮台上那些密集分布的克虏伯大炮,更应该是对付军舰的利器。谁知那些本以为固若金汤的堡垒,在日本人的海军面前败下阵来。
一向来迷信近海防御的帝国议会,顿时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1898年,在威廉二世和提尔匹兹的大力推进下,帝国议会通过了增加海军预算的方案。
俗话说闷声发大财,一个帝国要造几艘军舰,造也就是了。偏偏威廉二世是个有事藏不住话的人,为了让海军获得议会支持,更为了借此唤起帝国国内的激进主义,皇帝就大肆宣传德国海军的扩张宏图。
威廉二世的大肆宣传,引起了另一个国家的警惕。那就是英国。
英国虽然号称日不落帝国,可是它的陆军并不强悍,身家性命全压在了海军身上。
英国海军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德国,而是俄法。英国海军的建设一向来执行“两强标准”,它的武力高于法国和俄国的海军之和。
德国这么一自吹自擂,立刻吸引了英国的目光。德国为什么要有这么强大的海军?它的海军拿来对付谁?它已经有了不可一世的陆军,如果再加上不可一世的海军,英国怎么挡得住德国的进攻?
惊恐之下,英国立刻修正了自己的“两强标准”,将海军目标变成了针对德国的“双倍标准”。
德国不甘示弱,英德两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德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大海军的建设不是仅凭一时冲动,在汤锅里扔几个水饺,就能完成海上布局。它不仅要烧掉无数的钱财,也需要成百年日积月累的造船技术和经验,需要无数熟悉海洋,能够忍受海上煎熬的士兵和军官,更需要面对着海洋的地理优势。
悲催的是,这些德国都没有。德国海军走出去的通道只有北海,力量上处于优势的英国海军,只要在北海一展开,就能轻而易举地封锁住北海,这不仅能能让德国海军成为瓮中之鳖,更能从经济上困死德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