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时疫笔记(更新中)

字数:18221访问原帖 评论数:4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09 04:33:45 更新时间:2022-02-07 22:01:32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08 20:33:45
之一:

最初是极容易为人忽视的,觉得并不会有太大的事情发生。现在翻看官方公号的消息发布,仍然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两年来,这种消息几乎天天可以从媒介上看到,尤其是境外,情势极其严峻。国内本土亦有几次严重的情形,但都较好地控制住了。
是十二月九日下午,官方发布说前一日灞桥区对入境航班隔离酒店工作人员进行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一名工作人员初筛为阳性病例,此人前几日工作期间曾到境外输入确诊病例隔离房间从事过消杀工作,初步判断与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有关联,原因为偶发职业暴露所致。
后来经过基因测序,确与境外输入病例高度同源。所谓“职业暴露”,据此后北青报报道称,该人谓他于酒店负责为乘客搬运行李,完成任务后“发现自己的防护服上破了两个洞,一个在胳膊肘处,一个在臀部,都是手指大小的洞。我当时觉得洞不大,也没有在意,现在回想可能是那个时候感染的”。好的是酒店实行封闭管理,他亦未曾离开过酒店,只是他的一位同房间居住的同事,九日起被单间隔离,隔离期间五次核酸检测都为阴性,至十三日检测时结果却为阳性。不过这一传播链至此却是终结了。
另一病例是在十二月十二日下午由官方公布出来,是前一日曲江新区在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周期性核酸检测中发现的,为一门诊部药房工作人员。她的活动轨迹由五日至十一日被详细地公布出来,虽然较为简单,每天几乎是两点一线式地来往于家与单位之间,但乘坐交通工具,去公共场所,仍然有较大的传染风险。当日排查管控风险人群一千四百余人,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不过这一传播链似乎至此却没有扩散出去,但亦是相当地危险了,因为密接人群还是比较多的。这一天一位朋友的女儿举办婚礼,我还去长安区的一家酒店参加了婚宴,因为去得较早,便到对面的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看了一回张汤墓,可见此时的防范意识,大家都是比较淡然的。下午回家看了新闻,心里才隐隐有些不安。
引发较大震动的是十五日,官方发布消息称,西安新增三例本土确诊病例,都为长安大学家属院居住人员。其中两位是在省人民医院就诊时核酸检测为阳性,第三位与一名阳性病例为同事关系。三人数日活动轨迹亦同时公布,正如官方通报中所说,“三例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复杂,涉及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机场、医院、地下室菜市场、餐馆、大学校园等人员密集场所,且感染源头仍在调查,请广大市民务必做好个人防护。”此实为西安之大不幸,后来的情状是,三人直接感染人数至少在五十人之上,且扩散至延安、咸阳等地。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08 20:35:33
之二:

任何事故的发生,就人的天性来说,是总想弄个明白的,但想是一回事,能不能闹得明白又是一回事。这几个点位疾病的发生,是不是有什么关联性,因为时间距离得较近,就很容易让人联系在一起。但仅仅是时间这一因素,终究是不能简单地就说它们有着紧密的关联的。
不过有一点是已经明确了的,就是在十七日之前确诊的六名病例,根据病毒基因序列检测,感染的均为德尔塔变异毒株。因而,人们难免就要把目光再次投向十二月九日公布的酒店工作人员。这自然会让人想到一个特殊的地点,机场。更为重要的是,十二月四日,长安大学的两名确诊病例,都曾前往咸阳国际机场T3航站楼送人,十日,一人出现发热症状,十四日,由另一人陪同,前往省人民医院就诊,被查出阳性的。而这一天,正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航班PK854抵达西安降落在T3的日子。目前官方已初步判定,此航班即为本轮西安疫情的源头。
但尽管可以这样联系,仍然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就说是机场发生的问题。机场是闭环管理,有着严格的隔离措施。有一种说法,是说机场的中央空调系统传播的,但这一点很快就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晓华教授否认,他曾参与了西安咸阳机场T3航站楼空调系统方案的设计。他说,如果是通过送风系统传染的话,不应该仅有这两例旅客被感染。再说还有曲江新区门诊部的确诊病例,就目前看,和机场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既没有找出源头,又没有传染与其他人,很为诡异。
还有就是,十二月二十七日,官方发布消息称,本次疫情发生以来,机场区域员工已完成十六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检测二十五点四七万人次,结果全部为阴性。我的一位机场工作的朋友在朋友圈转发这条资讯,她加的按语是:流言止于智者,机场很安全的铁证,致敬每一位支持机场的人。
当然更有好事者大开脑洞,在微信群内富有想象力地编造故事,谓“某门诊部女护士分别与某隔离酒店员工、某大学老师存在亲密关系,导致新冠疫情扩散”的消息,扰乱网络传播及社会秩序,已被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处理。这样虚假的讯息,甚至于引起当事人的反感,并在媒体上出面辟谣,影响极为不好。从空间位置与社会关系角度看,目前三条传染链都为相对孤立事件,仍然缺乏足够的证据可以把它们关联在一起。
疫情溯源本身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是复杂而严肃的,就目前现实情形看,似乎不宜发表一些缺乏证据的言论,仅靠想象与推测是没有科学态度的行为,一切都有待于官方发布消息才更为适宜。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09 09:52:03
前两节加个题目:
之一:触发
之二:溯源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09 09:55:45
之三:扩散

不过与机场相关的还有深圳两位阳性病例,从官方通报内容看,他们是在十二月四日从西安飞往深圳时,曾在T3航站楼停留,经过梳理发现,他们与西安确诊病例有过时空交错情况。好的一点是,他们在西安并没有进过城区,只是在距离城区数十公里的郊县有所停留。但他们在东莞大朗镇核酸检测排查中被发现为无症状感染者时已是十二月十三日,距离西安之行已有了十多天。这一事件成为西安疫情外溢的重要事件,甚至还比与他们有交集的西安确诊病例要早一些时间被发现。
疫情在西安城区的扩散,在前边所说的三条传染链中,有两条是被终结了的,另外一条则将大众的目光聚焦在十二月十一日晚上的一场饭局了。这家餐厅位于南二环中段,是老牌的粤菜餐厅,出席饭局的一位重要人物便是十五日公布的一名确诊病例。之所以说这场饭局至关重要,是从后来的多位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可以看出,西安城区多点扩散与参加饭局的人是有着很大的关联性的,甚至于餐厅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核酸检测中都被确诊。
社区扩散情形异常严峻,仅从十二月二十六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布的一些数据便能看出事态的发展。当天报告前一日本土确诊病例一百五十五例,已是十二月九日首例报告之后单日新增的最高数据。数据的组成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管控人员中,一部分来自于近日核酸筛查中发现的初检阳性待诊断人员,几乎各占一半。显然,这后一部分,存在着更大的潜在社区扩散风险。从近数日公布的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看,综合起来,几乎延伸到了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交叉感染风险客观上已达到较大阈值。每天坐在家里,听着街上救护车的啸叫声,实在让人感到心里不安。
二十六日当日公布的数据说,截止中午十二时,累计流调排查密接人员一万七千五百余人,都已第一时间落实了管控措施;全市在用隔离酒店二百七十八家,隔离人员两万八千九百余人;后续几天的核酸筛查还有可能出现报告病例数据多的情况,请市民朋友不必恐慌。实际上仅从公布的数据亦能看出,此后报告病例数据高位运行是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几乎没有什么悬念。果然后边数日,报告病例数据都保持在一百五十左右,十二月二十七日西安本土新增确诊病例竟达到一百七十五例。
十二月二十九日,西安本土确诊病例已愈千数,疫情外溢与扩散涉及五省六地。而专家表示,目前西安仍处于报告病例的高峰期。换一句话说就是,在下来一段时间,确诊病例还有可能出现持续增长态势。让整座城市停下来,已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这是这座千年古城意识到的问题,而且是适时这样做的。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09 10:00:05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09 10:03:17
之四:管控

我所居住的院子十二月十六号在距离大门五十米左右的路口就已放置了雁塔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要对院子封闭管理,禁止车辆、人员出行。但似乎还不是十分地严格,对于在院外上班的人,须持单位证明以及四十八小时核检阴性证明方可进入院内。我电话联系单位,先开好证明放在办公室,在十七日下午出门取回证明。这一天是星期五,想着下周就可以按要求正常上下班了,谁知在十八日上午,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说接到通知,院内人员、车辆坚决不能流动。翻看朋友圈,已知事态发展早超乎预料了。
周日,单位电话,统计人员疫情防控情况,我说小区不让出门,也不能上班了。同事还以为是个人出了状况,问是不是居家隔离?我说不是。后来按照要求把雁塔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照相,微信发了过去。不过虽说出不了院门,但院内活动还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学生们不上课,操场、篮球场就真是人满为患了,晚上灯火通明,也不停歇,食堂亦是人挤人。这种情况直到二十三日才戛然而止,要求所有人不得聚集,不得在室外逗留。
实际上自十二月二十三日零时起,全市就实行了很为严格的管控措施,要求各小区封闭式管理,所有人员、车辆非必要不离市,所有中小学、大专院校停课,非生活必需场所暂时停业,暂停堂食。十二月二十六日十八时,全市范围内展开全面消杀工作。整个城市摁下了暂停键。
亦是在此时,我才学到了一些有关疫情防控方面的常识,知道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等一些词语的概念。它们都有自己的划分标准以及解除标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所在小区及活动频繁的周边区域可划分为封控区,封控区内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要求;病例发病前两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两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具有一定传播风险,且其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追踪判定难度较大,将相关区域划为管控区,管控区内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要求;封控区、管控区之外区域为防范区,防范区内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要求。
划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动态调整高、中风险地区,可以有效管理人员流动,防止疫情蔓延与扩散。举例来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情状是,西安市内高风险地区一个,为雁塔区小寨路街道长安大学社区,中风险地区五十八个,涉及九个区以及六个开发区内相关街道及社区。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这也许是当下西安至为艰难的时刻。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0 10:04:45
之五:筛查

“筛查”这词语表面看起来就非常有意思。我上百度查了查,原来它作为医用名词历史并不长,是二〇一四年才公布出来的一个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名词,定义为应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手段,从表面健康者中查出可能患病者,以便进一步诊治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农人生活中使用的筛子,“筛查”的本意亦定是来源于它了。
这种办法自疫情爆发以来,两年时间中经常被使用,不过平日里正常情况下是偶尔为之。一般,个人核检,是要去定点医疗部门才能做,且须支付一定费用的,先前价格要高一些,大致在七、八十元一次,后来降了下来,降幅在一半左右,且是政府明码定价的。这次西安疫情社区隐匿性扩散蔓延,多点触发,做全员免费核检筛查,实在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看起来比较笨,而且频次多,周期长,投入人力物力巨大,牵扯社会面管控问题与矛盾较多,但不如此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
不过效果还是明显,十二月二十九日官方通报情况说,自二十一日不同城区经过四、五轮核酸筛查之后,检出阳性人数持续在高位数运行,第三轮检出四百人,第四轮检出一百二十二人,例数有所下降。当然这都是以整个社会面管控,居民网格化管理保持静态作为条件的,政府层面投入工作力量是巨大的,参与者几达数十万人之多。
管控初期,筛查是两日一次,稍后即改变为每日一次,工作量显然成倍增加,不过掌握规律、合理规划程序与环节之后,政府运行效率亦大幅提高。二十九日官方通报数据称,采样速度从最初千万人用时廿四小时,很快缩短至七小时,样本转运及出具结果时间亦大幅缩短,都在一半以上,快采、快送、快检、快报成为筛查工作主基调,是与病毒抢时间,为全民健康争夺空间。
工作人员是极为辛苦的,我的一位同事在电话中说,这些天室外温度零下数度,他穿着防护服在楼宇、住户之间穿行,每天都在数万步,挨家挨户敲门、动员,回家之后才发现小腿、手指都是肿胀的,声音亦变得沙哑了。他的居住小区突然出现两例阳性病例,小区封控之后,就不能出门了,才在家里歇息下来。年龄有些大了,又是高血压,身体状况不太好,电话中谈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实在都有些畏惧的语气了。
十二月三十日,《健康时报》对话权威人士称,西安开展多轮核酸筛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新冠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少部分感染者存在间歇性排毒现象;其次可能亦受到采样时咽拭子采集的深度、部位和咽拭子与黏膜接触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所谓“间歇性排毒现象”,是指在采样时,因为漱口、喝饮料等各种原因,咽喉部位受了影响,出现了假阴性,但是当患者咳嗽或者大声说话时病毒又会从下呼吸道被带出来,而出现复阳现象。至于还须进行几轮核酸筛查,则需要根据疫情进展情况和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决定,目前还难以有明朗化结论,不过元月中下旬发展趋势应该稍为清晰。可见目下的西安,有多么难。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0 10:10:29
之六:古时的疫灾

关于这样大面积流行疾病,在人类应是极为常见的情形,我们有文字记载以来,大致就有七百频次左右的记录,最常说的便是“瘟疫”二字。民间还有俗语说,“三年一小疫,十年一大疫”,就是说瘟疫的多发与多见的意思。对于疾病的称呼,则有十来种之多,疠疾、疠气、时疫、五疠等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瘟疫”一说,而“时行”亦为一种说法,本文所用的标题,即为此说,较为少见,平时亦多不为媒介所提及,我的本意并非要标新立异,只是想着不蹭一种热度而已。
这些时日居家无事,我心头总会想起曹丕《与吴质书》中的话,这篇文字早年是烂熟于心的,有着深刻的印象。“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他是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发生的那场瘟疫,和他与弟弟曹植一起玩耍的朋友们,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实际上还有王粲,都是在这一年所发的瘟疫中去世了,甚有心地寥落之痛,所以于次年写书与吴质,陈述自己悲伤的心情。实际上不只是他们这些人中因瘟疫死去了好几位,普通老百姓更是情状凄惨,曹植有一篇《说疫气》的短章,便说到当时的情况,“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一般穷困的人家,就只好全家坐等死光光了。事实上,不只在汉代,在封建社会大多数瘟疫发生的时期,因为生活与医疗条件的限制,情况都是如此的惨烈,因而正如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所说的那样,瘟疫成为社会人口消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史书上七百次左右有关瘟疫的记录,其实就是千亿万生民死亡的悼书。
但并不是说,人类面对病毒的侵扰,就只是坐以待毙,几千年的文明史,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亦总结出了许多与瘟疫斗争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命的无谓的牺牲。很多医学著述中都不乏一些医治的良方,有些亦颇有趣,如《素问》、《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中所记录的一些方法,药浴法、粉身法、服药法、精神调摄法等,大多都很为管用,直至现在临床应用亦较为广泛。葛洪倡导的悬挂佩戴法,就是用绛囊、绢帛、红布等包裹药物,悬挂于门户、床帐之前或佩戴于手臂、头顶之上,以预防疫病,现在仍然留有深深的印记,端午一般人家门户前悬挂艾草,小孩佩戴香囊,大致都有着这样防疫的意味。明代万表在《万氏济世良方》中还绍介有一种取嚏法,说倘若到过有疫病的人家的话,出来不妨“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出之为佳”,以纸捻撩骚鼻孔,打喷嚏让病毒喷吐出来。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还记录有一种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就是用狂犬的脑子涂抹在人体被狂犬咬伤的部位,便能预防狂犬病,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免疫记录。
不过,面对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仅仅使用一些医疗手法是远远不够的,物理隔离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秦朝时,朝廷便设有疠迁所,专门收治麻风病人。倘若有人发现自己身边有麻风病患者,便须迅速报告官方,官府将病人抓捕后经专家会诊,确诊后即送往疠迁所隔离治疗,以防止其在人群中传染蔓延。西汉王莽时期,长安城中还专门建有一条街坊,用以收治灾民中的传染病患者,隔离医治,防止他们流入社会大规模传染。苏轼执守杭州城时,正好遭遇瘟疫大流行,便迅速建起一座病房,取名“安乐坊”,利用三年时间,医治过上千名患者。这些,应该看作是现代“火神山”、“雷神山”的滥觞了罢。
古人对于瘟疫流行时序,还有一种说法,“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这大概是对于瘟疫以及节气之间契合程度的规律性总结,倘若以西安疫情为例,两次大规模疫情防控在时间节点上还是比较相契的,也许是值得观察与研判其中的奥秘的。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1 10:26:03
之七:追踪

《世说新语》“文学门”中第一则文字说的是古人利用工具占卜,推算他人行踪的故事。说山东高密的郑玄来陕西关中,求学于经学大师马融,因为一次突出的表现,让马融关注起这位弟子来。几年过去,郑玄学有所成要回山东了,马融便有了“礼乐皆东”之叹,怕郑玄在声名上盖过自己,于是心生嫉恨,就想置之于死地。
郑玄行走在半路,心里亦是怀疑有人要追杀他,就躲在一座桥下,在水里垫木屐坐着。马融果然是追了过来,停下,用栻盘推算了一下,对左右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必死无疑。于是就放弃追踪了,郑玄因此而免于一死。他是使用类似于星盘的一种占卜工具,结合五行生克推算他人行踪,这在古人占卜行为中是比较常见的。
在当代流行病学调查,就是最近一两年人们常说的“流调”活动中,准确追踪到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对于疫情防控就显得很是必要了,但你不能请出很多的“马融”来,仍然使用较为原始的“栻”进行占卜,从而推测各人行踪,那样效率与效果都是太滞后的。人类终究进入到了新时代,它用的是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个人定位分析,这需要两方面互相配合,个人方面就是要有手机,特殊时期出行,诸多点位需按要求扫描二维码,二维码中承载着丰富的个人信息,其实只要有手机附身,个人行踪就完全暴露给另外一方了,大致涉及三方面的机构,卫星、基站、WIFI。一部手机,可以让主人成为透明人,几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有很多人在特殊情况下想隐匿个人行踪,想当然地把手机卡片拔出来,据专家说,是不管用的,无异于掩耳盗铃。疫情新增报告中,确诊病例出来以后,他(她)的活动轨迹随之就会公布出来,密接者、次密接者经过大数据汇总分析,都会暴露无遗,全是手机的功劳。
有人说可以不用手机,难道古人没有手机就不活了么?话可以这样说,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话功能先不说,只要出门,没有手机真是寸步难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非常时期进入各种场合二维码扫描,都需要手机来完成。因而,这是一种无奈的个人隐私出让,好在,现代社会,文明社会,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
再说卫星定位系统,功能很是强大,对于目标的定位,据说可以精确到半米之内,数百公里之外,连一个车牌号都看得清楚。现代局部战争中流行定点清除战术,都与卫星定位脱不了干系。出行导航,道路选择、路况、拥堵状况、周边环境等等,在卫星眼皮底下一览无余。手机上装个健康检测软件,即使在家里来回行走,行走几千上万步,数字记录亦是清清楚楚,精准性是没得说的。西安疫情期间,一位男子获知封城消息,骑着共享单车自中心城区返回淳化老家,在冬天的黑夜里十小时骑行八十余公里,绕来绕去到达目的地,却被当地防疫人员截留并集中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消息一出,引起嘘声一片,实际上不说手机,就是共享单车上的电子定位装置已将他的行踪公之于众,好些有心人事后还用导航为他重新规划路径。
不过真是有不使用手机的人,据说当年拉登为了躲避美军的追杀,就绝对不使用现代通讯设备,他们平素传递信息都是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比如鸡毛信之类的手段,据说还真的很管用,以致美军很多年里都搞不清他的行踪。但后来他终究是被发现并清除了,报纸上说,还是手机惹的祸,不是他,是他的身边人,一时疏忽,终酿死局。这说明,对付现代文明,较原始的方法有时可以备选。不过有时真得动脑子想想才对。上世纪中叶美国飞机在中国境内被弄了下来,陈毅副总理回答记者问,问到是怎么弄下来的问题时,说是用竹竿打下来的。如果有人以为是真的,是原始文明对付现代文明的又一范例,那就傻了,因为陈外长用的是外交语言。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1 10:26:58
之八:清零

元月四日,官方通报清零。这个清零,指社会面清零。已经是非常好的讯息了。当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三十五例,其中隔离管控发现三十例,封控、管控区通过筛查各发现一例和三例,而且确诊病例总数明显大幅下降。“社会面清零”有人说是一个新概念,简单理解就是除隔离区、封控区、管控区之外生活的社会群体中没有确诊病例吧。如果这种状态继续保持一段时间,则能够正常生活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按照科学的说法,应该是两周左右。
目前全市集中隔离进行医学观察的人数有四万二千余人,应该说此后出现的确诊病例会大多数出现在这个人群,通过多轮筛查,从通报的数字趋势看,他们中间绝大绝大多数人会很快恢复正常生活的,客观地说,政府与他们,付出都很大,在防疫抗疫斗争中,确实是没有旁观者的。动态清零方针,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与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抗疫时间,降低社会成本。
说来自十二月十六日起,这个院子核酸筛查至少已进行过二十次左右,现在仍然保持着每日一次的节奏,学生居多,大家都比较配合,秩序亦较好。当然初期,在安排上有不十分到位的地方,但后来就是比较好地了。和整个社会面的情况相仿佛,疫情初期确有混乱的情形出现,但现在回看,应该说调整还是比较及时的。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负面的资讯,甚至有人说,西安是自疫情爆发以来最受非议的一个城市,我只是觉得,在灾难的横流漩涡里,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有总结与提升的义务,还是应该放下小我,着眼于防疫抗疫大局,正如官方倡导的,“大家相互之间都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多一些包容”,齐心协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防疫责任与要求落实好,才是最好的人生姿态。
整个院子的管控是更加严格了,但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是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从媒体上看,社会层面的生活秩序在特殊的环境中正最大限度地修补与恢复,医疗保障、困难群体生活救助、特殊区域生活物资保障等问题都在逐步化解,一切正趋于理性、安静与平和,那种疫情初期爆发出来的狂躁、过激情形是少见得多了,个人在调整,生活在调整,整个社会面亦在积极地进行调整,都在向好的方向努力。毕竟,疫情走过两年了,我们有教训,但更多的是收获了经验,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低估这个民族集体的智慧。
承蒙关照,许多外地朋友私信关心在下生活起居以及本地疫情情势,不胜感激,今天的内容便是最好的消息了。倘若没有特殊的情况发生,相信再有两周的时间,就可以正常生活。我很喜欢西安这座城,亦向她致以衷心的问候与祝福。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2 16:38:56
西安时疫笔记之九:献智

困居,乱翻书。刘绍铭《一炉烟火》中有篇写阿城的文字,开篇说时报出版公司在绍介这位作家时,说他不但是小说的大行家,随笔也是极品,他“运用中国文字已臻化境,可说是天生的文体家”。阿城即钟阿城,就是那位写作《棋王》的作者,说他是“天生的文体家”,我以为已经是给了很高的赞誉了。
阿城的《棋王》早年曾看过多次,我对主人公王一生说的一句话印象很深,“我主要是对吃要求得比较实在,只要有饭吃,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就已知足了。”但却执迷于下棋,见到棋就眼睛发光,深入其中,外界的纷扰便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了。《棋王》被拍成电影,至少有两个版本。
刘绍铭文末大为称赞阿城,并有实例。“钟阿城冷隽的笔锋,时而颠覆自己,时而挖苦别人,无往不胜。你看他怎么看欧洲的君主立宪国家。据说有一小国的孤家寡人,觉得自己的青春整天消耗在王室的繁文缛节上,很不是味道,曾多次向议会请求自废其位,公民却不答应。为什么呢?阿城说:‘保鲜的活古董,又不碍事,留着是个乐子。另一个例子,你们看英国皇室的日常麻烦让几家英国报纸赚了多少钱!’”
不知道读者从上边的例子中能不能读出钟阿城笔锋的“冷隽”,实际上刘绍铭为了把“冷隽”解释得更通透一些,在文中还采用了龚鹏程的说法,“利用对比与反衬,烘托出一个惹人发笑的场面:文字表面很温和,不愠不火,却是运笔如刀,深刻万分”。龚鹏程这段话,是在为金枫出版社《笑林广记》作序时,引用了书中的一则故事,然后总结说这种笔法,称为“冷隽”。
这则故事是,“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锯中截而入之?’遂依而截之。”很有些冷幽默的色彩,龚鹏程称之为“冷隽”。
钟阿城文学成就斐然,近年又出版了好多集子,但他获到的世俗的东西却似乎并不多,在他,亦可能并不觉得是遗憾,于旁人,很多则是替他感到遗憾了,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献智于他,对他说,“何不锯中截而入之?”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2 16:39:59
之一〇:日常

晨起,看朋友圈才知道地震了,青海门源、甘肃张掖、四川宜宾三地,大致都在晚上一点左右。据说西安有强烈震感,高层住宅要明显一些。昨晚睡得有些迟,竟然昏昏沉沉没有感觉。今天周公祭日,四十六年了,有人发圈悼念。
九点稍前,院中小喇叭呼喊,下楼做核酸。在操场做,走过去约需十分钟。这些天连续做,已有二十余次。吃了一个白煮鸡蛋垫底,喝了一杯水。天下着雨,就打了伞出门。操场跑道上稍有积水,虽然人很多,但随到随做,并不费时。口袋里还装了一根火腿肠,是为院中的一只流浪猫准备的。这些天好几次看见它,有一回竟然跑过来蹲在不远处呆呆地盯着我看。可惜今天没有找到它,是因为下雨吧。
封城前网购孙晓云书《江南诗意》被退回。仅仅差了一天。购书款已退。网购东北松针茶一听,被退回,对方说疫情结束后重新快递。这几年睡眠不好,偶然与一位中医说到此事,他送少量松针茶给我,说煮着喝可以缓解,于是就在网上寻找,购买。记得有一年还在大院上班的时候,吕浩兄造访,送过松针茶少许,说是终南山里一位道士制作的,彼时他在《问道》杂志上班,自然可以接触到一些逸士超人。当时没有在意,不知后来送人还是塞估到哪里,找不到了。
院中有两家小型超市,基本保障物资还是很充足的,蔬菜、水果等都比较新鲜。学生们不能出宿舍,食堂不能堂食,只许分拨打包带回吃,因而超市中小零食之类的货架就空空的。有时想想,年轻真好,好多事情都可以有底子拿来凑合。院中住户接受过政府救助及校友捐赠物资,家中菜篮看了看,以土豆、洋葱、胡萝卜、大白菜为多,估计过完年都吃不完,担心会放坏一部分。昨天官方发布消息说,自一月七日起,要有序推进商贸服务和邮政快递业复工复业,并拿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情况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理了个光头,是十多天前在家里理的,现在又长得潦草起来,还是杂毛。家里的剪发工具去年添置,偶尔也会用一用。年龄大了,凡事也无需太讲究了,再说,头上就那么稀不留求两根毛,亦理不出个什么花子来,再退一步说,反正天冷,有没有头发出门都需戴个帽子,理得再好亦看不出个好来,都是把粉往屁股上擦。如果自己能年轻十到十五岁,一定会摆拍作秀的。院中确实有理发店正常营业,亦无须凑那个热闹了。
新闻,哈萨克斯坦骚乱,俄罗斯派出空降兵部队前往哈萨克斯坦维和,以稳定该国局势;张艺谋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闭幕式总导演。这两天煮了一锅麻食,吃得人想要呕吐了。酒也拆了两瓶。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3 09:16:55
之一一:口罩

这两三年,口罩大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品了。我对口罩没有特别的喜爱与排斥,情势紧张的时期就自然地天天戴,环境稍有放松不戴亦无妨。不过有时是真的由不得自己的,比如非常时期,需乘坐公交车辆或到一些场所去,便须按要求佩戴,倒亦不觉得是十分累人的事情。
说累人应该是真的,以重量说,是真的不重,但戴的时间太长,耳朵、鼻子都是非常难受的,防疫人员最是感受深刻,长时间的佩戴,面部出现血痕亦是常有的事。这些还都是外部能看得出来的,实际上既然是在口鼻上罩着,自然亦能影响呼吸的,有些有呼吸疾病或者心血管疾病的人,因为缺氧,可能会产生一些反应,觉得心慌、气短等,亦是常见的情形,那便是真的感到累人的。我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戴着眼镜,倘若戴上口罩,在冬天里就会有水雾附着在镜片上,影响视线,这亦是没办法的事。
我对于口罩的印象始终是和医院联系在一起的。我小时候很少见到周围的人佩戴口罩,见到最多的人戴着口罩便是在医院里。须是在我十七岁的时候,祖父有一段时间住院,正好是学校放暑假的时日,陪护便由我来做了。每天,我都会看着从病房里出出进进的戴着口罩的人,唯一能看得清的就是一双双眼睛,我对口罩下面的面孔充满了好奇,常常会猜测他们到底长个什么样子,有时竟然会在睡梦中出现。那一年,祖父出院后不久,就死去了,因为肺气肿。这是一种非常要命的病,似乎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而我对于口罩,从那个时候开始,心里便有着爱和敬,当然恐惧的成分亦有不少。
说口罩与医院能够联系在一起,除了个人特殊的经历之外,我曾很好奇地查找过有关口罩的来历,实际上大规模地使用以及对于它的改良,都是与医院有着很大关系的。是上世纪一〇年代左右,鼠疫在东北蔓延,有个叫伍连德的广东人来到此地,发现肺鼠疫通过呼吸与飞沫传播,于是在哈尔滨实施了严格的防疫管控措施,同时发明了以棉纱制成的简易口罩,史称“伍氏口罩”,有效地阻断了传染链。此后口罩便在很多行业都有应用,医学中防止细菌、病毒传播,制造业中防止粉尘进入呼吸道,生活中防范花粉、雾霾、有害气体等,都有很好的效力。同时口罩的材料、结构等亦有较大变革与发展,出现了规范与标准。
有人说口罩最早出现在中国,并查找资料说古时候宫廷里为了防止粉尘与口气污染便用丝巾遮掩口鼻,《孟子•离娄下》中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翻译过来就是,“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以手掩鼻,应该算是“口罩”的滥觞罢,自然丝巾亦是。这种方法似乎现在亦能看到,生活中多的是。实际上亦是说,中国人太早的时候,便明白物理隔离的办法,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都有着切实的应用。
再说一种私下的心理的变化,倘是在两三年前,在公众场合看到某人戴着口罩,心里便会觉得他(她)一定有病了,会自然地远离,而这两三年里,尤其在特殊时期,倘在公众场合看到某人不戴口罩,便会心生厌恶与逃离之感,许是一种自然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罢。据说在不同国度,疫情期间是否应该强制佩戴口罩,仍然有着不同的争议,这已是涉及文化与人的权利问题,不说亦罢。
还有心理或社会学家说,戴着口罩的女性看上去都很美,因为口罩遮去了人脸的大部分,可能的、不好看的部分亦是被大面积遮掩过去了,眼部有着缺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因而满街都是美女了。我觉得这种说法亦是有些道理的,不过我又想着,这种说法,是不是又在鼓励所有的女士都去戴上口罩罢?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4 18:18:46
之一二:理发

前边说到过理发,本来无须再说了,但仍觉得意犹未尽,就拿出这个话题再絮叨絮叨。还有一个理由是,前天晚上开始,这院子升级为封控区了,和以往最大的区别,是每户门上贴了封条,每日的核酸亦是有人上门来做,生活上有什么需求有自愿者、单元长、楼长随时联系,基本上可以保证足不出户,这样便有了充裕的时间来絮叨。
在平日,我的理发是没有太大讲究的。距离单位约两站路的样子,有一家理发店,是在高层的一间单元房里,卫生条件还算过得去。托尼师傅是东北人,年龄约在五十岁上下,平时练着健身,看上去很是魁梧与精神。他原来开过理发店,后来不干了,就专门租了一户房子,一个人又重操旧业。他的客户都在一个群里,约是有五百人左右,平时采取会员加预约的方式为大家服务。这是这个行业最近两三年的新变化,疫情一紧,街店便须关门,单元楼内似乎就不受太大的影响。我到他这里来,亦是疫情期间没地方理发了,一位朋友介绍的。两年间缴过两次会员费,不过已是大半年没有去过了,最后一次会员费要用完,可能还可以理两三次发的。他养了两条狗,都是个头很小的,其中一只卷毛,客户敲门,先听见的是狗叫声。两条狗都不乱跑,你坐着理发,它们就蹲在两三米远的地方看,直到送你出门。上一次去的时候,只见到一只,问托尼师傅另一只怎么不见了,他说,前一阵儿死了。随后一声叹息,哎,跟着我十好几年了,老得走不动了。
曾经有好几年,我还在小寨十字赛格东边的一家理发店理过发。是比较专业的理发店,托尼师傅都是帅气时尚的年青人。这家店亦是会员加预约的方式营业。这样是很方便的,约好时间,你来,自己确定的专门的师傅服务,期间可以有零食与饮料消遣。几年里有一位姓苏的理发师为我服务,我们之间气场相合,几乎没有任何不愉悦的事情发生过,因而我几年间总是很乐意来这个地方理发。这个店后来东迁,搬至大雁塔北广场附近,停车似乎也不方便,于是就几乎没有去过了。吉祥村十字亦有一家类似的理发店,偶尔亦会光顾,但不提供预约服务,所以每次去,总是要在大厅特殊的气味中等待好长时间,有时实在不能忍受,便只好放弃了。这家店洗发很是专业,是店里的拿手活,托尼师傅的手艺倒似乎一般。老板亲自上手则是另外的价格,翻倍还要朝上。
说到理发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大致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段时间,因为方便,我经常会去单位附近的一家夫妻店理发,基本上都是女士为我服务,倒也不曾闹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是有一天,又去理发,男士谓女士上街游逛去了,自己心里稍微大意了一下,便说让他来理一次。还翻出手机给他看了一回照片,简单说明了一些自己的需求。他满不在意地回答说,明白的。谁知第一手上去,便为理个光头打了基础。但已无法,只好是那个样子了,发了几句牢骚,他倒是愤愤不平,一副想要干架的模样。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那家夫妻店,实在亦没有特别关注多年过去它关门了没有。
想要自己在家里理发却是这一两年里产生的想法,疫情期间,街上的店时开时关,没有个准头,再说,再干净讲究的店面,总还是人员密集场所罢,心里终究七上八下,于是青女士自告奋勇,情愿做起居家的托尼师傅了。买了一套工具,实际上并没有用过几次。但像今年这样封城的情形,在西安来说,是多少年都不遇的,甚至比疫情初发的前两年都难过,居家理发便很有必要了。技术要求无须太高,不能出门,光头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我亦乐于理个光头。回头想来,我一辈子因为职业的限制,遵规守矩,且对自己要求太高,总想留个好的印象于人,连个理光头的自由亦不能有,真是活得苦啊、窝囊啊,这却是多么好的机遇!想到此处,心里倒要展拓多了。
据说技艺高超的理发师可以自己为自己理发。记得有一回在一家店里理发,与理发师傅说到这样的事,他并不停下手中的活计,语气平静地说,那有什么,我这头发还不是自己给自己理。我从镜子中又把他的发型端详了一阵,心里颇是有些怀疑。但后来听人说,他确是自己为自己理发的。如果是真的,那自然亦能算作是世间一绝的罢。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5 10:21:48
之十三:土豆

倘若从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算起,封城至今天应该是二十一天了。实际上这个院子的封控管理,还应该再往前加上一周左右的时间。从效果看,自然是越早越好,因为周边小区几乎都有确诊病例出现。近乎一月,生活还算过得去,果蔬亦基本有较好的保障。家里的菜篮子中,以土豆为最多。自己没有买过,来源主要为政府救助、校友捐助。居家隔离第三天自愿者又送上门一袋,许是有十多斤,据说是从定边那边过来的。
土豆大概是别名最多的食物罢,各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名称。中国文学史上有个“山药蛋派”,赵树理是代表人物之一,那个“山药蛋”大概就指的是土豆,因为山西人称土豆为“山药蛋”,取其土生土长、贴近群众之意。记得汪曾祺在文章中说他被补划为右派,下放至张家口沙岭子农科研究所劳动,有好几年,末了还曾被指派到设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可惜这套图谱在“文革”中毁掉了。看来土豆对于中国人生活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其实它进入中国也就三百年左右的历史,据说是有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不过现在产量全球第一。
饭店里以土豆为食材最常见的菜品是酸辣土豆丝,这也是好多家庭饭桌上经常出现的一道菜。好些年前,西安开远门中心岛附近有一家川菜馆,临街,酸辣土豆丝做得超级好,我与老强,可惜他已经死去了,经常光顾这家店面,有时仅仅就是为了吃上一盘酸辣土豆丝。有一回老强从外地回来,下了飞机,没回家就电话过来请吃饭,土豆丝竟然上了两盘。此后,只要我们光顾这家店面,刚到门口,门迎便会向里间喊道,酸辣土豆丝来了,两位!可惜中心岛拆迁,现在又建了起来,而那家店面却不见了踪影,老强亦是死去好几年了。老强曾经说过,最检验厨师水平的,其实就是最常见的几道菜,酸辣土豆丝、醋溜白菜什么的,因为人人都会,反倒要达到最高水平却很难。
陕北人常吃的一种饭食是洋芋擦擦,做法是把土豆擦成较粗的条,再拌以干面粉,使每条土豆条裹上面衣,此后在蒸锅上蒸熟,取出,再佐以青椒丝、胡萝卜丝、葱片等翻炒,火候一过即出锅装盘。实际上作为土豆的主产区,陕北人把洋芋当饭不当菜,还有很多流行的吃法,蒸、焖、烤、炖,煎、炒、煮、炸,烹饪手法是多样的,洋芋烧土鸡、洋芋烧排骨、肝子炒黄米饭等都是常见的吃食。关中这边吃法便比较单一,除了常见的酸辣土豆丝之外,土豆烧牛肉则是比较家常,蒸洋芋亦是偶尔为之,小时候喜欢在灶火中烧烤土豆蛋蛋,味道亦很是不错的。人类的吃食中,小麦、稻谷、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土豆为高淀粉食粮,仅次于它们之后,在特殊时期是能担当特殊角色的。
土豆最忌光照,光照则表皮发绿,容易产生毒素,亦不宜放置过久,久置则发芽,发芽亦容易产生毒素,看似寻常,却是娇气的,于是,家有土豆还是尽快地吃掉它。这几天,整栋楼都可以闻到油炸土豆的味道,油炸土豆条、土豆片,大致是这段时间这个院子最为流行的吃食,这实在亦是平日里在快餐店里的享受了。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18 12:02:00
之一四:解封

这个院子自一月八日各住户居家隔离,至十七日解封,约是十天左右时间。解封期间,每户每三天可由一人出户在院内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实际上是相对意义的解封,比居家隔离期间出门要宽松一些,院内活动人群明显增多。
核酸检测情况是,居家隔离期间每天由医护人员及志愿者上门采样,每户一管,大致都在上午九、十点钟。采样完成门口贴有表格,内容为采样人数、日期等,由工作人员填写,才算完成。解封之后,采样恢复原状,在操场采集,有小喇叭在院内通知。采样次数亦有变化,两天一次,或三天一次,详情不知。
就全市情况看,一月十七日官方发布消息称,次日起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陆续运行,但中高风险地区仍有所限制。举例说,地铁运行至中、高风险区域,涉及站口是封闭的,到站不停。公交自然亦是这样的安排。这已经是很好的开头了,随着中高低风险区的动态调整,范围必将逐渐扩大。这是中心城区的情况,其实在外围一些区县,前些天就已安排了复工复业工作,社会生活秩序正在有序恢复正常。对于高风险区域,解封时间无疑是要在春节之后了,时间跨度大致在二十天左右。
真所谓“自由价更高”,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看着室外晴好的天气,空旷的街道,而人却不能出户,内心就有一种很难言说的苦闷。每天的生活,沏茶、读书、睡觉、看电视,走走步、做引力向上,看似内容丰富,但空间自由度的限制,总是让人感到不舒服的。还有一项恢复的运动项目是,爬行。这似乎是一种返祖行为,但据说对于治疗颈、腰椎间疾病有明显疗效。但能坚持,确是很累人的。
看央视正在播出的电视剧《超越》,让人心生感慨。这些天是与工作没有任何交集了,于是可以放下思想的包袱浮想联翩。从过来人的角度看,工作、荣光、理想、友谊、情操等等,在任何职场中,都会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来。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想得到就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即使有意无意之间得到了,亦不见得就是好事,然而很多的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就是不能跳出这个穴,去超越它。这也许就是成长,就是人生。我想到自己一路走来过程中的一些人和事,顿有山河寥落之感。人要超越自我,超越自己所处的环境,真的是太难了。教练对他的学生说,成全他人,亦是一种超越。可惜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为他终究是做不到超越自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杨慎的这首词,道尽了人世沧桑,这也许是所有众生最终的结局罢。不过,可以想象到的是,解封之后,生活正常,所有的故事又将开场,所有的人生又将重唱,生活必将又回旧模样,但愿山水常在,日月同光。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1-22 12:29:25
之一五:自由

今天上午再次做核酸筛查,距离上次已有四天时间。另外一个好消息是,三个中心城区加上航天基地联合通告自今日起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自此,除长安、雁塔、西咸等区域外,基本上都恢复自由了,各城区之间亦能自由往来。倘若从时间看,西安封城时间正好是一个月。在校学生仍有部分留校,估计一些外地的学生只好在西安过年了。
形势大好,不过仍然值得警惕的是防止疫情反弹的风险,因为连续几日零新增后,一月二十日又出现三例确诊病例。其中一例在封控区,多次核酸筛查都显示阴性,二十日却突然阳性了,让人感到隐隐不安。好在二十一日,通报又为零新增。临近春节,虽然有了较为宽松的自由空间,但作为个人防范来说,还是应该保持必要的安全意识。
有位著名的作家先生,微信圈里好些天不见有消息传达,昨天突然出现,原来是被集中隔离了,已有二十天左右。他拍了酒店房间的视频放了出来,虽说仍然保持着平日的生活习惯,但总是有着不自由的委屈。应该是单元楼内出现了确诊病例。他家所处的区域,仍然是高风险地区,要彻底地恢复自由,应该是阴历年后的事情了。这些天他在隔离点,已不是每天都须做核酸筛查,看情形,是快要回家了,然后在家里度过一段居家隔离的日子。人在狭小的空间中,视觉、心理、生理都会受到极大的困扰,这是人的无奈。
好些天不出门,偶尔总有头昏脑涨的情形发生,有时趁着天黑,到院子中走几圈,便能轻松许多。上午听到楼下的小喇叭呼喊,到操场做核酸了,心里便有一种貌似放风的快意,看着走在路上的大人、孩子,亦似乎都有着雀跃的亢奋。不知为什么,我的心头却跳跃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种喜悦与激动,是古今相照、心同此理的,是难以掩饰的。人类与病毒之间,何尝不是进行着一场场战争,当战争以胜利的姿态出现,怎能不让人欢欣而足之蹈之?
实际上,虽然疫情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对于西安这座古城来说,需要总结的地方是很多的。比如有人提出的整体反应能力、系统治理能力、群体配合能力等,都是值得引起关注的。毕竟,这次封城事件,在西安古城文化历史中,是百年一遇的大事件,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借鉴的。
楼主:理洵  时间:2022-02-04 12:36:24
之一六:值守

本来这个话题是无须再说了,但后续还有工作要做,就看情况继续写下来。要说亦是此时的实际的情况,可以算作是一种个体的记录。
居住地所处的这个城区,是在一月二十三日官宣全面解封,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亦就是说,直接由高风险地区降格为低风险地区了,此时距离过年,也就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除夕,时间正好是一周。既然可以出门,首先就是向单位报到。开了个总结会,主要是关于疫情的,看样子可以正常休假了。
法定假前一日,突然接到通知,说春节假日期间全市安排有下沉值守任务。单位要求已经备案的在外地过年的人员三日内须返回单位安排值班。我的值守点是一家规模中型的家属院落,和另一位同事换班值守。也就是说,七天春节假期,将有一半的时间须在这里度过。因为距离家庭住址都较远,两个人商量了下,交替着各值一天。
正月初一早起,囫囵着吃了几个饺子出门,在门口,青女士笑着说,大年初一有事干,这才像个公务员的样子。我调侃道,是,像个正厅级领导干部的样子。就匆匆下楼了。路上车辆较少,约有半个小时,便到达目的地。传达室的老常提着水壶在外边的水龙头接水,屋内的小太阳红扑扑地,散发着炽热的光。
室外窗台上放着一个小喇叭,一直重复着喊道:“欲入人员,扫码测温戴口罩。”无论有人没人。院内人员、车辆则是刷卡、扫描出入的,倒无太大关涉。这个院落是原来市上物资系统的一个家属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约有一百六十户人家。那时和周围的院落比起来,要算是高大上了,但现在,则显得破败不堪,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老旧小区。原来所说的物资系统,现在单位早已无影无踪了,但居住人群还是素质比较高的,物业管理亦较为规范,院内卫生、秩序亦能说得过去。几天内几乎没有外地人员过来,院外来人多为本市居住院内居民亲戚,人数亦极少,大致特殊时期,居民都较为注意,非必要不聚集走亲访友。
初一中午一位院内居民购物回来,被家委会主任拦住,说把东西先放下,黑板报上的字给咱换一换。原来传达室一侧墙上有一块两米见方的黑板报,仅用粉笔单笔写了“欢度春节”四个字,是太过于“单”了。这人二话没说,用递过来的抹布擦掉了原来的字,折断一节粉笔,横着粗写,还是“欢度春节”四个字,写完又每个字都勾了边,还真是壮实而好看了。他写字的时候嘴里嘟囔说,原来在厂里的时候整天办黑板报,现在退休了,手都有些生疏了。在水龙头下洗了手,看着我说,西安市不容易,能把那么糟糕的局面在一个月内控制住,很了不起,虽然初期是有些混乱,但很了不起!
老常好几次对我说,情况都好着,你们在这没用。我不好说什么。我知道这是一种工作安排,目的还在于巩固成果,说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要保证一千三百万人中不再出现一个特殊的人,难度可想而知。无用亦是一种存在,存在便会散发能量,这是物理学原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