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漫步记

字数:2544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16 23:01:49 更新时间:2022-03-13 17:51:33

楼主:篮球谜  时间:2022-01-16 15:01:49
街头漫步记
左边的是版画,作者,刘某颖。右边的是油画,作者是刘某。题目都叫:牧归。这是我们爹爹、婆婆昨天逛大街拍的相片。
昨天是个星期日,天气睛朗,阳光明媚,是休息日难得遇到的一个好天气。婆婆说,去汉口江滩晒太阳!这真的是个好主意。汉口江滩在长江的东北岸,太阳东升西落,移动的轨迹由东南向西北滑落。于是汉口江滩白昼尽在阳光的普照之下。冬天阳光温暖,所以此地是日光浴的理想场地。
汉口江滩除了日照充足之外,还是一个文化景观的风景长廊,是武汉旅游榜上的名片。那里有纪念詹天佑的广场,有武汉人民战胜特大洪水的纪念碑,还陈列着毛 横渡长江时乘座过的舰艇。近代以来,在本地长江边有影响的人和事,或被铸成雕像,或被铭刻成碑文,打造成形式各样的景观,形象生动地向走过这里的游人讲叙着城市发展的故事。另外还一个特点,就是江滩文化园有防洪堤与陆地隔离,堤外过去是洋人的租界地,园内很多景观都与租界地有对应关系。比如,上世纪之初,詹天佑先生居住在洞庭街的51号,原汉口俄租界内,至今遗址尚存,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科技名人,故江滩文化园内有先生的纪念广场。
我和婆婆走到粤汉码头的地界,见堤防的闸道口被装饰成一个文化门洞,并用繁体字标注为:顺丰茶道码头。我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久闻老汉口茶厂和打包厂的名气,但具体到对应的地点却很模糊。印象中1991年左右,江边的南京路口还挂有汉口茶厂的单位名牌。当时以为久负盛名的茶厂原址应在南京路,顺丰茶道码头距南京路口约一二公里的路程,从快捷、方便、省力的原则出发,运输码头不应设在此处。心里觉得蹊跷,就向婆婆见议到堤外考察。
走出堤防闸口,对应的是合作路。后来才搞清楚,近代半殖民时期,英商与俄商在汉口都办有茶厂。南京路是英租界的地段,我印象中的汉口茶厂是利用了英商的旧址重办的企业。俄租界与英租界毗邻,真正办厂规模大、名气旺的是俄商办的顺丰茶厂,顺丰茶道码头的所在地正在俄租界的地盘内。
步行在合作路上,记得以前有个球场。我从小就喜欢打篮球,那个年代场地有限,合作路是个室内且能晚上打球的灯光球场,是我非常羡慕的地方。我一个同学的毌亲,是球场中的工作人员。一次,他带了多名同学去打球,事后告诉,通知我几次都没碰到人。我听后,后悔错过了一次好机会,惋惜了好一阵子。现在合作路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原来的球场改成了酒吧,KTV,歺馆。规模很象一个歺饮,娱乐的集贸市场。从场面上看,装修很下了一番功夫,可惜现在有人去楼空的萧条之感。
八、九十年代那一阵,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年代。当时就有民谣:“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亿等开张。”真可谓盛况空前!合作路这样的地界热得发烫,过去这里是租界,有老底子的基础,不缺人气,又处闹市,门面抢不到手。球场算闲置的空地,改变用途势在必行。现在变得惨淡经营,看了让人唏嘘。
现在网购火了,大型中央商务性质的超市,跟比赛式的争着开张,消费风向一变,我这个退体的老朽坐在里,常接到需不需要旺铺的推销电话。知道街上的铺面不值钱了,但我看了合作路的现状,想象它如果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会不会仍然是一个打篮球的运动场?这个想法近乎荒唐,只因自己心中有打球心结,才滋生出奇思妙想来,使旁人难以理解。其实,经济大潮之下,来势汹汹,又是风云际会的形势,谁都不会放弃稍纵即逝的机会,而且谁都估计不到后来的事,否则就成了能掐会算的神仙。
离合作路球场不远的路口,有个文化宫性质的单位,里面是花园庭院式的环境,以前在里面观赏过金鱼,就顺便进去看了一下。环境变了很多,单位的文化性质没变。原来的观鱼池没有了,原址上建了一幢玻璃幕墙且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建筑,从表象推测,这是个演出、开会性质的场所。环顾一周,该单位设施多为教学点,展厅,剧场,排练厅之类的文化场地。展览厅正展览建党百年的书画展,借闲暇之机就进入了展厅。上面两幅是该展的作品。我猜想,这两幅作品,要么作者是同一人或相互认识的朋友,要么作者共同取材同一张照片。
这个展览有四个形式的内容。国画,油画,书法,版画。前三种是美术行业的热门。但真正能反映时代社会风貌,有观赏价值的是艺术冷门种类的版画。它多数题材,要么是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场景,要么是工人战天斗地的沸腾景象。看了这些作品,一种熟悉而又亲切的感觉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又回到年青奋斗的那个年代。
记得曾经和朋友讨论艺术创新的问题,朋友是搞美术的,而且是油画系的科班出身。他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独创性。这话没毛病,问题是,接下来的话让人瞠目结舌。说,画要画别人从未画过的内容,而且还要采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形式。写实的作品,在他看来就是抄袭,见了就倒胃味口。他这是剑走偏峰,把创新推到了极端化。
坦率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大,各种流派泛滥成灾,市面上见到的多数作品很难让普通人看懂和弄明白。艺术从根本上讲,属于传播类的文化,其中的大众性客观存在。把作品弄得高深莫测,绝大多数人看不懂,这就与传播的方向背道而驰。造成这种局面,我估计,一方面是舆论导向出了偏差,给具体实践带偏了路,另一方面是盲目跟风、闭门造车又使谬误得以风靡。我总怀疑,我们听到的和见到的荒诞、魔幻、神秘莫测未必就是西方的主流文化艺术?只因人在国内,只能看见井口上方的一片天。再加上朋友的科班身份,在我一白丁的层次之上。遇到观点对立,常扪心自问,是否自己思想陈旧,观念过时?因此,尽管对朋友的观点不以然,但也只能心存疑惑地沉默。
这回看了展览,经比较分析,的确,紧跟时代步伐,再现社会生活,从某种程度讲,是艺术的真谛。这是过去教科书中反复强调的内容,可喜的是,这点宝贵经验保留在版画的形式里。我想,这也许是该门类处在美术热点的边缘之上的原因,受现代艺术观的冲击小,才积攒了这一点成果。这跟我们要找纯天然的食品,不能在城里,而要到偏僻的农村去找的道理一样。我觉得,但凡热过头的地方,内卷化的程度高,异化的概率大。思绪不受约束,总会冒出千奇百怪的念头。也就是讲,合作路球场,假如地处偏僻,或许它还能保持其运动场的性质。
社会复杂,人间百态,生活多变。一生中难免有迷茫、困惑的时候,尤其身陷风暴中心,人在热闹喧嚣的急流之中,更应该向边缘地带,偏静之处多看几眼,这样方能找准自己的定位,看清前进的方向。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